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南昌市灣里區鬱金香

南昌市灣里區鬱金香

發布時間: 2022-06-26 18:57:41

❶ 黿頭渚裡面有什麼好玩的

來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黿頭。黿頭渚是橫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風景區始建於1916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 頂迎暉、黿渚春濤、橫雲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風景區已成為中外馳名的旅遊度假休養勝地。黿頭風光,山清水秀,天然渾成,為太湖風景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當代大詩人郭沫若「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贊譽,更使黿頭渚風韻流揚境內海外。
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巔高閣振翼,孤鶩落霞齊飛。遠眺湖光朦朧,鳥嶼沉浮;近覽山巒迭翠,亭台隱約。月晨日夕,景色幻變,陰睛雨雪,情趣迥異。仲春四月,櫻妍春橋,天高秋日,蘭香小蘭亭,各具風采。
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水面波光粼粼,百花盛開,嫩綠的垂柳,我覺得我自己陶醉在這美好的春光里了。有那麼多的鮮花,有白色的櫻花、紅白相間的鬱金香、黃色的洋水仙、紫色的紫草花、金黃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木筆花、雪白的牡丹花、粉紫色的紫荊花。迎春花和紫草花象鈴鐺一樣垂下來,洋水仙的花芯象一個小嗽叭。木筆花就象一隻只毛筆的筆尖。
黿頭渚的美麗景緻,很早以前就被人們所嚮往。蕭梁時,此地建有「廣福庵」,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一處。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 之一。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常來此踏浪吟哦,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跡。文人雅士詠唱之作頗多。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兩處摩崖石刻,既贊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和孕育吳越兩地(現為江蘇、浙江兩省)的寬闊胸懷,也蘊涵了對此地風光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評價。
景點介紹
黿頭渚門樓 在充山腳下,呈牌樓狀,上蓋桔黃色琉璃瓦,建於1986年。由此前行3.5公里直通老門樓。入園有高架電動列車代步,全程3800米,越五里湖水面,穿鹿頂山隧道,直通老門樓。老門樓位於犢山村,建於1972年,飛甍重檐,琉璃瓦頂,正面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書「山輝川媚」。入門左側為「太湖別墅」門樓,穿月洞門、循齊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館;順大路向前,走過300米的杜鵑坡,有通往太湖仙島的輪渡碼頭,此處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犢山、小箕山(錦園)、大箕山諸峰環抱。湖水廣闊處,可見若沉若浮形如大龜的三山。湖堤上風光明媚,著名旅美畫家楊令�,1935年回國時,為黿頭渚寫下「翠微嶂」三字,勒於湖堤山岩上。
「太湖佳絕處」牌坊 原為「橫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於北京地安門外煙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
長春橋 1936年建,位於涵萬軒和絳雪軒的一泓水池中,橋的前後築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橋呈拱形,彷彿頤和園中的玉帶橋,橋洞映日成渾圓形。湖堤上引種日本野生大山櫻,已有60多年歷史。每年4月,花開如雲,淡紅粉白相間,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嬈,稱「長春櫻花」。長春橋向前,有古建築半露水面,題額「絳雪軒」,與涵萬軒對景。絳雪軒旁為雲逗樓,園主為紀念先祖楊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題額。上坡,有花神廟,建於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雲裳,姿態端麗。
「具區勝境」牌坊 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檐,古樸清雅。背額「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藕花深處 建於1931年,得名於女詞人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於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亭北是清芬嶼。四面環水,上有宮殿式祠宇五間,原為楊家祠堂。堂額「清芬」,為李苦禪重書。兩旁有安徽賴少其所書的「湖闊魚龍躍;山陰草木香」楹聯。堂懸張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額。兩旁武中奇書孫保圻的聯句:
鷗侶無猜,四面雲水誰作主;
鴟夷安在,五湖煙雨獨忘機。
堂前水中立一湖石,婷婷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凈香水榭」和「牡丹塢」。這里建築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遊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
黿頭渚 是縱觀太湖山水組合最佳處。一脈青峰,從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濤之中。那塊被神化了的渚頭巨石,三面湖水擁抱,沖波兀立,顯示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神黿,昂首於碧水之中,雄姿英發。
登上黿頭,極目遠眺,浩渺湖水,滌盡人間的囂塵,遠山如黛,直舒胸臆。明華雲吟有「瑤台倒映參差樹,玉鏡屏開遠近山」之句。無錫狀元孫繼皋,吟道「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 趨」。
黿頭渚有一燈塔,臨湖危立。186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一次舟行夜歸,迷航誤入湖心,險遭覆舟,其後裔在渚上立桿懸燈導航。1924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導航,以保航行安全。1982年進行加固翻新,重檐琉璃頂,金山石貼面,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改變了原似「鐵釘」船的形象,既能導航又點綴了景色。
黿頭渚刻石,兀立於燈塔後,高2米余。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光緒間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背面題刻「黿渚春濤」,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毀於「十年動亂」。後集唐駝為「花神廟」所書聯句「春色斗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中的「黿渚春濤」四字,補刻於石上。
黿頭渚上還建有「涵虛亭」,八角形,亭中懸有清代陳夔龍1919年書的匾額。
橫雲石壁 在涵虛亭下的一個天然大水灣里。這里,湖灘崖上,石壁列陣,怪石眠空;下側湖水吞波吐濤,古人有「千金能買太湖石,難買斷岸此千尺」的贊譽。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於蠡湖,常在這里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戰勝利時,無錫人朱松黯書「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八個隸字於石上,以示對東林黨人高風亮節的敬仰。
「橫雲」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1895年春,廖綸偕友泛舟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欣然題書鐫於岩壁,以譽太湖似母親般地孕育著江浙兩省人民。
山坡上建有「霞綺亭」,方形,臨崖兀立,有楊壽楣的《霞綺亭記》刻石,林散之書於1990年的亭額。
澄瀾堂 雄峙於充山半山腰,建成於1931年,建築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氣勢宏偉。「澄瀾堂」匾額,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中堂「天然圖畫」為譚澤�所書。兩旁有陳夔龍書於1933年的對聯: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這里視野開闊,青峰碧波盡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陰,景色變化莫測,故說可與滕王閣媲美。堂中還有林開謨書於1933年的楹聯:
吳越有具區,襟江帶湖,經始樓台都入畫;
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參龍象欲逃禪。
堂下,列「震澤神黿」,青銅鑄成,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龍頭鱉身,繫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獻給1985年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雕塑家徐寶慶主持創作,朱復戡篆「震澤神黿」四字。
飛雲閣和戊辰亭 從澄瀾堂旁,沿山坡拾級而上,有閬風亭、飛雲閣、秋葉澗、憩亭、戊辰亭等一組隨山起伏的小品建築,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領略太湖風光。閬風亭,立於懸崖石排上,建於1931年。亭呈圓形,根據「玄圃閬風,仙子遨遊之地」命名。有曲徑通飛雲閣,閣建於1931年,重檐飛角,其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秋葉澗是山路中段一條林蔭深邃的澗峽,澗上有黃石架成峽門,安徽葛家屏篆刻石上。
憩亭,方形,原額「雲階」。1980年由上海任政書額。1981年移來《湖山歌》碑石一方,系明隆慶丁卯(1567)年71歲的無錫書畫家王問所書。山崖上還有他的「天開峭壁」、「黿頭一勺」、「劈下泰華」刻石。戊辰亭,建於戊辰(1928)年而得名。原兩層,1972年拓建成三層,琉璃頂。登樓靜眺,湖光山色,盡得其妙。
光明亭 建於號稱「巨黿之脊」的南犢山頂端。重檐八角,黃頂朱柱,如一金色明珠鑲嵌在翠巒深處。1953年,園林部門在這里建亭,工程曾一度停止。1953年,劉伯承登上山頂,看到這只尚未結頂的亭子,風趣地把它起名為「無上光明」,並建議把亭建好。後亭子建成,一直無名,想起往事,便函請劉伯承題字。1957年,他揮毫大書「光明亭」三字,署上7月1日,表達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1958年,郭沫若吟詩一首:
信步上黿頭,龜丘水面浮,
四圍騰黛浪,萬頃泛金漚;
范蠡祠猶在,女夷風正遒,
光明無上處,帆影與歸舟。
廣福寺和陶朱閣 廣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絕岩間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命名。峭壁頂端,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勺泉上山地一畝多,捐贈給量如和尚。量如原系軍人,脫下戎裝,削發為僧。他將後山的廣福寺(又名峭岩寺)遷到這里。原廟雖小,卻建於蕭梁。廣福寺建成於1925年,寺名含「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於幽谷綠樹叢中,有深山古寺之風。寺前古樸山門,三拱圈,兩旁立鍾鼓樓,中有磚刻「廣福寺」,尉天池書。頭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剛、彌勒佛。中間天井,兩廂供觀音、地藏。大殿塑釋迦牟尼、迦葉、阿儺,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頗具惠山泥人風格。殿上「大圓滿覺」匾為趙朴初所書。寺後有蔡緘三的「退廬」和僧房「華嚴精舍」。已增設「文物陳列室」、「玉佛殿」和「三聖閣」。內藏駝鳥蛋、古畫《百鳥圖》,以及明末隱士楊紫淵的鐵鞭。
小南海,在廣福寺左,為普善和尚所募捐。塑有鰲魚觀音和善才、龍女像,供應寺院風味的素麵素菜。
廣福寺西是陶朱閣,重檐飛角,1925年由無錫商界人士集資建成,奉祀范蠡。當年范蠡棄官,經太湖泛舟去齊,止定陶,經商致富,被奉為商賈之祖。閣中有《范蠡西施泛舟太湖圖》。1980年,林散之為之重書匾額。這裡面對太湖,透過林隙,似可窺覓范蠡之蹤。
江南蘭苑 在廣福寺下的齊眉路中,佔地2.5公頃。無錫有較長的藝蘭歷史,清代已興盛於民間。黿頭渚引種蘭花50餘屬,180種,數千盆之多,並建成一個青瓦粉牆、江南式庭院建築的蘭苑,有國香館、留香亭、流芳澗、香簾等景點。茂林修竹,曲水清流,蘭香四溢。進苑是倚牆而立的碑廊,壁間嵌王獻之、文徵明、鄭板橋、吳昌碩等歷史名人的蘭花畫刻。南部山坡地,山石嶙峋,溪澗曲流,樹木蔥蘢,是蘭花的栽培區。以蘭居為中心的一組廳堂,是品賞蘭花的去處,室內圓台、方桌、高腳茶幾陳列蘭花展品。國香館面水而建。蔭棚區別具風情,用平台、曲廊,或讓蘭花自然生長在溪邊、石隙,或附生在喬灌木間,形成絕妙的幽境。
中日櫻花友誼林 是由日本「中國溫灸療法普及會」會長板本敬四郎和三重縣支部部長谷川清倡議,有五萬餘人為中日櫻花林捐資而建。1988年,在鹿頂山下植櫻花150餘株,建花崗岩友誼亭,並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別墅處建800米長的櫻花道,組成賞櫻區。每屆陽春四月,櫻花齊放,絢麗多姿,引人入勝。
萬浪橋和蒼鷹渚 萬浪橋,在廣福寺東山坡下,沿湖有一處天然水灣,蘆葦叢生,有漁舟停泊其間。山坡上岩壁懸崖,松柏成林。三十年代,圍以曲堤,中建拱橋,淡泊寧靜。每當東南風大作,捲起萬千巨浪,濤聲如吼,從遠處滾滾而來,拍打湖堤,水濺珠飛,恰如漫天雪花紛揚,因而得「萬浪橋」之名。
蒼鷹渚,位於萬浪橋南側,是著名的太湖「湖東十二渚」之一。山渚形如鷹首伸入湖中,兩側群山如鷹展開的雙翼。渚上有卷雪亭,四角攢尖,朱欄翠環,遠眺湖光山色,可與黿頭渚媲美。1984年,渚頭立巨石,高2.20米,寬1.20米,石上刻周而復所書的「蒼鷹渚」三字。
湖山真意 在鹿頂山下的挹秀橋南。這里原為1931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鄭明山建造的「鄭園」,所佔山地百畝,內有岩洞、石峰、假山、軒亭、小橋等。1983年改建成「湖山真意」一景。在面對挹秀橋處,有一彷彿古松形成的門樓,摩崖上為姬鵬飛所書「湖山真意」。由此拾級登山,山脊上松柏森列,小亭翼然,題額「點紅」。同點紅亭相對,緊貼石壁,建成半亭,名「隱勝」。穿亭而入,就是鄭園原有的山洞,長達數十米。過此境界豁然開朗。臨湖有兩層碧琉璃瓦、歇山頂的「天遠樓」,軒昂宏麗,飛閣流丹,點綴在太湖美景之中。天遠樓,取意於文徵明的「天遠洪濤翻日月」詩句,倚欄望,兩側山巒錯落,中間湖水溶溶,湖中島嶼縱橫,景色變幻無窮。
鹿頂迎暉 鹿頂山,位於黿頭渚充山之東,山高96米,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建「鹿頂迎暉」一景,1984年動工興建,1986年元旦正式開放。通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一般遊人多從挹秀橋登山。
挹秀橋在充山和鹿頂山之間,凌空架一橋接通。橋洞拱圈形,像雄關聳峙在深谷中。橋上接連建三隻亭子,頂端碧琉璃瓦。由此穿林登山,前有陳仲言所建的小屋三楹,名「雪影山房」,後有澗池名為「甘泉」,旁有百年茶梅。上坡有新辟的照影池,建有四子軒、浮望亭等紀念西施的建築。
踏花亭,在盤山公路的停車坪上,六角雕花,飛檐攢尖,金山石鋪就的石級穿亭而過,通旱橋曲折上山。
呦呦亭,取《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鼓我琴瑟,以待嘉賓」。亭呈長方形歇山頂。兩旁各立兩個漏窗。透過漏窗,六匹仙鹿雕像,悠然立於石間。在群鹿雕塑下面石潭之畔,巨石壁立,正面刻有元末以孝行著稱的無錫隱士華幼武《登鹿頂山》詩一首:
雨洗春泥軟,山高客興孤。
振衣臨絕頂,拊掌望平湖。
塵霧遙連楚,煙光直過吳。
乾坤萬里闊,不泣阮生途。
准望亭,原為水準測點,是鹿頂山的最高處。為金山石構小亭,六角。金漚亭,四方琉璃頂,是根據郭沫若詩「萬頃泛金漚」之句命名。其旁碑刻,正面為劉海粟書寫的「鹿頂迎暉」四個大字;背鐫《鹿頂迎暉建設記》。其下有環碧樓,供遊人品茗,有「靜觀」一額。
金漚亭下,通范蠡堂。堂歇山頂,三明兩暗。正中須彌座上有泥塑彩繪的范蠡,神態自若。兩壁粉牆上,四幀線條古拙的青銅色影壁浮雕《泛舟》、《養魚》、《制陶》、《經商》,描繪了范蠡功成身退後的傳奇故事。
天閣,是鹿頂山的主建築,座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層四重檐,黃琉璃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一望,一幅神奇而絕紗的太湖美景圖畫盡入眼簾。人們贊嘆湖山風景建設者獨具慧眼,在群山環立的溪湖之交,選擇這個八方入畫的山峰,建高閣於山之巔。望太湖,湖光縹緲;望蠡湖,溪水漣漪;東南西北望,都是湖,盡是水,七十二峰錯落其間,可以把萬頃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瞧個夠,看個透,它標志著太湖風景區建設的嶄新面貌。
充山隱秀和聶耳亭 充山隱秀,位於鹿頂山東南山麓,原陳家花園所在地。陳家花園,又名若圃,是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興建於1928年,建國後設苗圃。1983年,利用這里11公頃山地,建「充山隱秀」一景,內設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小區。如從公園大門順大路迤邐而行,轉入幽谷,便是春花區。這里利用山澗,形成「翠湖」。水旁有人工堆積的土山,高低錯落,廣植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綴以楊柳、香樟、翠竹。春季花開,一派濃郁的春色。在翠湖水面上,架小橋兩座,直橋名「跨綠」,曲橋為「俯青」。翠湖南橫跨一橋亭,八柱,歇山頂,名「荇青」,有「魚撥荇花游」之意。臨水建有二層樓,青瓦粉牆,名「醉芳樓」。樓旁水邊又有方亭,名「蓼風」。在滿植翠竹的土山上,建有六角竹亭,仿製的竹柱,似可以假亂真,故名「個亭」。「個」為半個竹字,形如竹葉,頗具趣味。山坡上有古典建築群——杏花樓,共五幢,設旅遊飯店。西有菖蒲園,面積1公頃,水沼植菖蒲200個品種約2萬株,花開絢麗多姿。
夏蔭區之勝在於樹,這里有大可合抱,茂如翠蓋的雞爪槭;姿態優雅,繁花如雪的百年白茶梅;挺拔雄偉,松針如拂塵的大王松,特別是兩棵濃蔭匝地的苦櫧,在鹿頂山麓,已是五六百歲的高齡壽星了。這些都是陳家花園的舊物。
聶耳亭,系樓閣式建築。1934年,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到這里來拍攝《大路》外景,導演孫瑜,劇作家於伶,演員張翼、金焰、王人美、韓蘭根匯集於此,聶耳承擔《大路歌》和《開路先鋒》的作曲任務。1961年,於伶舊地重遊,作《減字木蘭花》詞一闋:
太湖陳園憶聶耳
黿頭獨立,舊地重來何悒悒。
斷續歌聲,水天遙憶故人劫。
行行何去,湖畔盡多留情處。
《先鋒》、《大路》,灼灼陳園春長駐。
1981年,於伶又應《無錫日報》副刊部之請,為「聶耳亭」書額,1985年,新塑了潔白的聶耳半身像,配建了廳屋三間作紀念室。名「聶耳遺蹤」。
茹經堂 位於今寶界橋南堍琴山之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別墅書院,始建於1934年。1983年進行大修,改稱「唐文治先生紀念館」。
茹經堂,佔地二畝余,背山面湖,環境幽靜,建築精美。門頭「茹經堂」橫額,由陸定一書寫,背額「師表人倫」由朱世溱書寫。進門有小池,如鏡照影。拾級而上,是具有民族形式的正房,上下兩層,小巧玲瓏,曲折多變。今廳堂已改成陳列室,上懸「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匾,系周谷城書寫,還有劉海粟的「山高水堂」題額。唐文治的兒媳俞慶棠,建國前後為社會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現茹經堂內辟有這位社會教育家的紀念室,鄧穎超、胡愈之都分別為之題額。
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俗稱烏龜山。位於梅梁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積12公頃,實際上由4個小山峰組成。
頭尾二山名「東鴨、西鴨」,主山名「三峰」,另一小峰無名。主山高49.8米。五十年代始進行開發,造橋、建亭、綠化;七八十年代建聳翠樓,山頂建文徵明詩碑亭,東建「點鷗亭」等;1990年辟為猴島,現在已成為「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展示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話色彩,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中有古樸凝重、亭廊連結的會仙橋,會仙橋北的西鴨山,為洞天福地游覽區,聳立著精雕細縷的「太湖仙島」大牌坊,漢白玉浮雕影壁「玉帝巡天回鑾圖」。有專供猴子棲息和表演猴藝的花果山、水簾洞、演藝場,還裝點著「神猴出世」、「齊天大聖牙旗」、「花果山石碣」,重現著名的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情景。主峰為天都仙府,內設天門天街、天都仙府、葯王、文王、財神殿、靈霄寶閣、蟠桃瑤池、月老祠、太乙天壇等。天街上商店鱗次櫛比,古色古香。仙桃形、石榴形、葫蘆形等雕花門窗,玲瓏多姿,恍若仙景。天都仙府的主體建築佔地1320平方米,主樓三層五重檐,歇山頂,高22米,內設文昌、關帝、媽祖殿宇,兩側有六十花甲元辰廊。靈霄宮,七層四角,高38米,塑有玉帝神像。大覺灣,仙人洞,匯集著中國佛教、道教石窟藝術。其它還有祭天台、月老祠、鴛鴦亭等不少景點。
三山以孤見奇,以小取勝,若翠螺置於玉盤之中,林木蔥蘢,山徑深邃,景觀開闊,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詩雲: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❷ 跪求一篇任意一無錫風景區的說明文

用網路查一下就可以了啊

黿頭渚 黿 頭 渚
yuán tóu zhǔ
來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黿頭。黿頭渚是橫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風景區始建於1916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雲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風景區已成為中外馳名的旅遊度假休養勝地。黿頭風光,山清水秀,天然渾成,為太湖風景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當代大詩人郭沫若「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贊譽,更使黿頭渚風韻流揚境內海外。
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巔高閣振翼,孤鶩落霞齊飛。遠眺湖光朦朧,鳥嶼沉浮;近覽山巒迭翠,亭台隱約。月晨日夕,景色幻變,陰睛雨雪,情趣迥異。仲春四月,櫻妍春橋,天高秋日,蘭香小蘭亭,各具風采。
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水面波光粼粼,百花盛開,嫩綠的垂柳,我覺得我自己陶醉在這美好的春光里了。有那麼多的鮮花,有白色的櫻花、紅白相間的鬱金香、黃色的洋水仙、紫色的紫草花、金黃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木筆花、雪白的牡丹花、粉紫色的紫荊花。迎春花和紫草花象鈴鐺一樣垂下來,洋水仙的花芯象一個小嗽叭。木筆花就象一隻只毛筆的筆尖。
黿頭渚的美麗景緻,很早以前就被人們所嚮往。蕭梁時,此地建有「廣福庵」,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一處。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 之一。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常來此踏浪吟哦,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跡。文人雅士詠唱之作頗多。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兩處摩崖石刻,既贊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和孕育吳越兩地(現為江蘇、浙江兩省)的寬闊胸懷,也蘊涵了對此地風光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評價。
景點介紹
黿頭渚門樓 在充山腳下,呈牌樓狀,上蓋桔黃色琉璃瓦,建於1986年。由此前行3.5公里直通老門樓。入園有高架電動列車代步,全程3800米,越五里湖水面,穿鹿頂山隧道,直通老門樓。老門樓位於犢山村,建於1972年,飛甍重檐,琉璃瓦頂,正面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書「山輝川媚」。入門左側為「太湖別墅」門樓,穿月洞門、循齊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館;順大路向前,走過300米的杜鵑坡,有通往太湖仙島的輪渡碼頭,此處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犢山、小箕山(錦園)、大箕山諸峰環抱。湖水廣闊處,可見若沉若浮形如大龜的三山。湖堤上風光明媚,著名旅美畫家楊令�,1935年回國時,為黿頭渚寫下「翠微嶂」三字,勒於湖堤山岩上。
「太湖佳絕處」牌坊 原為「橫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於北京地安門外煙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
長春橋 1936年建,位於涵萬軒和絳雪軒的一泓水池中,橋的前後築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橋呈拱形,彷彿頤和園中的玉帶橋,橋洞映日成渾圓形。湖堤上引種日本野生大山櫻,已有60多年歷史。每年4月,花開如雲,淡紅粉白相間,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嬈,稱「長春櫻花」。長春橋向前,有古建築半露水面,題額「絳雪軒」,與涵萬軒對景。絳雪軒旁為雲逗樓,園主為紀念先祖楊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題額。上坡,有花神廟,建於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雲裳,姿態端麗。
「具區勝境」牌坊 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檐,古樸清雅。背額「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藕花深處 建於1931年,得名於女詞人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於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亭北是清芬嶼。四面環水,上有宮殿式祠宇五間,原為楊家祠堂。堂額「清芬」,為李苦禪重書。兩旁有安徽賴少其所書的「湖闊魚龍躍;山陰草木香」楹聯。堂懸張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額。兩旁武中奇書孫保圻的聯句:
鷗侶無猜,四面雲水誰作主;
鴟夷安在,五湖煙雨獨忘機。
堂前水中立一湖石,婷婷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凈香水榭」和「牡丹塢」。這里建築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遊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
黿頭渚 是縱觀太湖山水組合最佳處。一脈青峰,從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濤之中。那塊被神化了的渚頭巨石,三面湖水擁抱,沖波兀立,顯示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神黿,昂首於碧水之中,雄姿英發。
登上黿頭,極目遠眺,浩渺湖水,滌盡人間的囂塵,遠山如黛,直舒胸臆。明華雲吟有「瑤台倒映參差樹,玉鏡屏開遠近山」之句。無錫狀元孫繼皋,吟道「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趨」。
黿頭渚有一燈塔,臨湖危立。186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一次舟行夜歸,迷航誤入湖心,險遭覆舟,其後裔在渚上立桿懸燈導航。1924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導航,以保航行安全。1982年進行加固翻新,重檐琉璃頂,金山石貼面,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改變了原似「鐵釘」船的形象,既能導航又點綴了景色。
黿頭渚刻石,兀立於燈塔後,高2米余。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光緒間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背面題刻「黿渚春濤」,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毀於「十年動亂」。後集唐駝為「花神廟」所書聯句「春色斗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中的「黿渚春濤」四字,補刻於石上。
黿頭渚上還建有「涵虛亭」,八角形,亭中懸有清代陳夔龍1919年書的匾額。
橫雲石壁 在涵虛亭下的一個天然大水灣里。這里,湖灘崖上,石壁列陣,怪石眠空;下側湖水吞波吐濤,古人有「千金能買太湖石,難買斷岸此千尺」的贊譽。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於蠡湖,常在這里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戰勝利時,無錫人朱松黯書「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八個隸字於石上,以示對東林黨人高風亮節的敬仰。
「橫雲」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1895年春,廖綸偕友泛舟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欣然題書鐫於岩壁,以譽太湖似母親般地孕育著江浙兩省人民。
山坡上建有「霞綺亭」,方形,臨崖兀立,有楊壽楣的《霞綺亭記》刻石,林散之書於1990年的亭額。
澄瀾堂 雄峙於充山半山腰,建成於1931年,建築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氣勢宏偉。「澄瀾堂」匾額,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中堂「天然圖畫」為譚澤�所書。兩旁有陳夔龍書於1933年的對聯: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這里視野開闊,青峰碧波盡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陰,景色變化莫測,故說可與滕王閣媲美。堂中還有林開謨書於1933年的楹聯:
吳越有具區,襟江帶湖,經始樓台都入畫;
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參龍象欲逃禪。
堂下,列「震澤神黿」,青銅鑄成,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龍頭鱉身,繫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獻給1985年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雕塑家徐寶慶主持創作,朱復戡篆「震澤神黿」四字。
飛雲閣和戊辰亭 從澄瀾堂旁,沿山坡拾級而上,有閬風亭、飛雲閣、秋葉澗、憩亭、戊辰亭等一組隨山起伏的小品建築,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領略太湖風光。閬風亭,立於懸崖石排上,建於1931年。亭呈圓形,根據「玄圃閬風,仙子遨遊之地」命名。有曲徑通飛雲閣,閣建於1931年,重檐飛角,其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秋葉澗是山路中段一條林蔭深邃的澗峽,澗上有黃石架成峽門,安徽葛家屏篆刻石上。
憩亭,方形,原額「雲階」。1980年由上海任政書額。1981年移來《湖山歌》碑石一方,系明隆慶丁卯(1567)年71歲的無錫書畫家王問所書。山崖上還有他的「天開峭壁」、「黿頭一勺」、「劈下泰華」刻石。戊辰亭,建於戊辰(1928)年而得名。原兩層,1972年拓建成三層,琉璃頂。登樓靜眺,湖光山色,盡得其妙。
光明亭 建於號稱「巨黿之脊」的南犢山頂端。重檐八角,黃頂朱柱,如一金色明珠鑲嵌在翠巒深處。1953年,園林部門在這里建亭,工程曾一度停止。1953年,劉伯承登上山頂,看到這只尚未結頂的亭子,風趣地把它起名為「無上光明」,並建議把亭建好。後亭子建成,一直無名,想起往事,便函請劉伯承題字。1957年,他揮毫大書「光明亭」三字,署上7月1日,表達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1958年,郭沫若吟詩一首:
信步上黿頭,龜丘水面浮,
四圍騰黛浪,萬頃泛金漚;
范蠡祠猶在,女夷風正遒,
光明無上處,帆影與歸舟。
廣福寺和陶朱閣 廣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絕岩間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命名。峭壁頂端,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勺泉上山地一畝多,捐贈給量如和尚。量如原系軍人,脫下戎裝,削發為僧。他將後山的廣福寺(又名峭岩寺)遷到這里。原廟雖小,卻建於蕭梁。廣福寺建成於1925年,寺名含「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於幽谷綠樹叢中,有深山古寺之風。寺前古樸山門,三拱圈,兩旁立鍾鼓樓,中有磚刻「廣福寺」,尉天池書。頭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剛、彌勒佛。中間天井,兩廂供觀音、地藏。大殿塑釋迦牟尼、迦葉、阿儺,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頗具惠山泥人風格。殿上「大圓滿覺」匾為趙朴初所書。寺後有蔡緘三的「退廬」和僧房「華嚴精舍」。已增設「文物陳列室」、「玉佛殿」和「三聖閣」。內藏駝鳥蛋、古畫《百鳥圖》,以及明末隱士楊紫淵的鐵鞭。
小南海,在廣福寺左,為普善和尚所募捐。塑有鰲魚觀音和善才、龍女像,供應寺院風味的素麵素菜。
廣福寺西是陶朱閣,重檐飛角,1925年由無錫商界人士集資建成,奉祀范蠡。當年范蠡棄官,經太湖泛舟去齊,止定陶,經商致富,被奉為商賈之祖。閣中有《范蠡西施泛舟太湖圖》。1980年,林散之為之重書匾額。這裡面對太湖,透過林隙,似可窺覓范蠡之蹤。
江南蘭苑 在廣福寺下的齊眉路中,佔地2.5公頃。無錫有較長的藝蘭歷史,清代已興盛於民間。黿頭渚引種蘭花50餘屬,180種,數千盆之多,並建成一個青瓦粉牆、江南式庭院建築的蘭苑,有國香館、留香亭、流芳澗、香簾等景點。茂林修竹,曲水清流,蘭香四溢。進苑是倚牆而立的碑廊,壁間嵌王獻之、文徵明、鄭板橋、吳昌碩等歷史名人的蘭花畫刻。南部山坡地,山石嶙峋,溪澗曲流,樹木蔥蘢,是蘭花的栽培區。以蘭居為中心的一組廳堂,是品賞蘭花的去處,室內圓台、方桌、高腳茶幾陳列蘭花展品。國香館面水而建。蔭棚區別具風情,用平台、曲廊,或讓蘭花自然生長在溪邊、石隙,或附生在喬灌木間,形成絕妙的幽境。
中日櫻花友誼林 是由日本「中國溫灸療法普及會」會長板本敬四郎和三重縣支部部長谷川清倡議,有五萬餘人為中日櫻花林捐資而建。1988年,在鹿頂山下植櫻花150餘株,建花崗岩友誼亭,並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別墅處建800米長的櫻花道,組成賞櫻區。每屆陽春四月,櫻花齊放,絢麗多姿,引人入勝。
萬浪橋和蒼鷹渚 萬浪橋,在廣福寺東山坡下,沿湖有一處天然水灣,蘆葦叢生,有漁舟停泊其間。山坡上岩壁懸崖,松柏成林。三十年代,圍以曲堤,中建拱橋,淡泊寧靜。每當東南風大作,捲起萬千巨浪,濤聲如吼,從遠處滾滾而來,拍打湖堤,水濺珠飛,恰如漫天雪花紛揚,因而得「萬浪橋」之名。
蒼鷹渚,位於萬浪橋南側,是著名的太湖「湖東十二渚」之一。山渚形如鷹首伸入湖中,兩側群山如鷹展開的雙翼。渚上有卷雪亭,四角攢尖,朱欄翠環,遠眺湖光山色,可與黿頭渚媲美。1984年,渚頭立巨石,高2.20米,寬1.20米,石上刻周而復所書的「蒼鷹渚」三字。
湖山真意 在鹿頂山下的挹秀橋南。這里原為1931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鄭明山建造的「鄭園」,所佔山地百畝,內有岩洞、石峰、假山、軒亭、小橋等。1983年改建成「湖山真意」一景。在面對挹秀橋處,有一彷彿古松形成的門樓,摩崖上為姬鵬飛所書「湖山真意」。由此拾級登山,山脊上松柏森列,小亭翼然,題額「點紅」。同點紅亭相對,緊貼石壁,建成半亭,名「隱勝」。穿亭而入,就是鄭園原有的山洞,長達數十米。過此境界豁然開朗。臨湖有兩層碧琉璃瓦、歇山頂的「天遠樓」,軒昂宏麗,飛閣流丹,點綴在太湖美景之中。天遠樓,取意於文徵明的「天遠洪濤翻日月」詩句,倚欄望,兩側山巒錯落,中間湖水溶溶,湖中島嶼縱橫,景色變幻無窮。
鹿頂迎暉 鹿頂山,位於黿頭渚充山之東,山高96米,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建「鹿頂迎暉」一景,1984年動工興建,1986年元旦正式開放。通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一般遊人多從挹秀橋登山。
挹秀橋在充山和鹿頂山之間,凌空架一橋接通。橋洞拱圈形,像雄關聳峙在深谷中。橋上接連建三隻亭子,頂端碧琉璃瓦。由此穿林登山,前有陳仲言所建的小屋三楹,名「雪影山房」,後有澗池名為「甘泉」,旁有百年茶梅。上坡有新辟的照影池,建有四子軒、浮望亭等紀念西施的建築。
踏花亭,在盤山公路的停車坪上,六角雕花,飛檐攢尖,金山石鋪就的石級穿亭而過,通旱橋曲折上山。
呦呦亭,取《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鼓我琴瑟,以待嘉賓」。亭呈長方形歇山頂。兩旁各立兩個漏窗。透過漏窗,六匹仙鹿雕像,悠然立於石間。在群鹿雕塑下面石潭之畔,巨石壁立,正面刻有元末以孝行著稱的無錫隱士華幼武《登鹿頂山》詩一首:
雨洗春泥軟,山高客興孤。
振衣臨絕頂,拊掌望平湖。
塵霧遙連楚,煙光直過吳。
乾坤萬里闊,不泣阮生途。
准望亭,原為水準測點,是鹿頂山的最高處。為金山石構小亭,六角。金漚亭,四方琉璃頂,是根據郭沫若詩「萬頃泛金漚」之句命名。其旁碑刻,正面為劉海粟書寫的「鹿頂迎暉」四個大字;背鐫《鹿頂迎暉建設記》。其下有環碧樓,供遊人品茗,有「靜觀」一額。
金漚亭下,通范蠡堂。堂歇山頂,三明兩暗。正中須彌座上有泥塑彩繪的范蠡,神態自若。兩壁粉牆上,四幀線條古拙的青銅色影壁浮雕《泛舟》、《養魚》、《制陶》、《經商》,描繪了范蠡功成身退後的傳奇故事。
天閣,是鹿頂山的主建築,座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層四重檐,黃琉璃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一望,一幅神奇而絕紗的太湖美景圖畫盡入眼簾。人們贊嘆湖山風景建設者獨具慧眼,在群山環立的溪湖之交,選擇這個八方入畫的山峰,建高閣於山之巔。望太湖,湖光縹緲;望蠡湖,溪水漣漪;東南西北望,都是湖,盡是水,七十二峰錯落其間,可以把萬頃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瞧個夠,看個透,它標志著太湖風景區建設的嶄新面貌。
充山隱秀和聶耳亭 充山隱秀,位於鹿頂山東南山麓,原陳家花園所在地。陳家花園,又名若圃,是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興建於1928年,建國後設苗圃。1983年,利用這里11公頃山地,建「充山隱秀」一景,內設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小區。如從公園大門順大路迤邐而行,轉入幽谷,便是春花區。這里利用山澗,形成「翠湖」。水旁有人工堆積的土山,高低錯落,廣植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綴以楊柳、香樟、翠竹。春季花開,一派濃郁的春色。在翠湖水面上,架小橋兩座,直橋名「跨綠」,曲橋為「俯青」。翠湖南橫跨一橋亭,八柱,歇山頂,名「荇青」,有「魚撥荇花游」之意。臨水建有二層樓,青瓦粉牆,名「醉芳樓」。樓旁水邊又有方亭,名「蓼風」。在滿植翠竹的土山上,建有六角竹亭,仿製的竹柱,似可以假亂真,故名「個亭」。「個」為半個竹字,形如竹葉,頗具趣味。山坡上有古典建築群——杏花樓,共五幢,設旅遊飯店。西有菖蒲園,面積1公頃,水沼植菖蒲200個品種約2萬株,花開絢麗多姿。
夏蔭區之勝在於樹,這里有大可合抱,茂如翠蓋的雞爪槭;姿態優雅,繁花如雪的百年白茶梅;挺拔雄偉,松針如拂塵的大王松,特別是兩棵濃蔭匝地的苦櫧,在鹿頂山麓,已是五六百歲的高齡壽星了。這些都是陳家花園的舊物。
聶耳亭,系樓閣式建築。1934年,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到這里來拍攝《大路》外景,導演孫瑜,劇作家於伶,演員張翼、金焰、王人美、韓蘭根匯集於此,聶耳承擔《大路歌》和《開路先鋒》的作曲任務。1961年,於伶舊地重遊,作《減字木蘭花》詞一闋:
太湖陳園憶聶耳
黿頭獨立,舊地重來何悒悒。
斷續歌聲,水天遙憶故人劫。
行行何去,湖畔盡多留情處。
《先鋒》、《大路》,灼灼陳園春長駐。
1981年,於伶又應《無錫日報》副刊部之請,為「聶耳亭」書額,1985年,新塑了潔白的聶耳半身像,配建了廳屋三間作紀念室。名「聶耳遺蹤」。
茹經堂 位於今寶界橋南堍琴山之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別墅書院,始建於1934年。1983年進行大修,改稱「唐文治先生紀念館」。
茹經堂,佔地二畝余,背山面湖,環境幽靜,建築精美。門頭「茹經堂」橫額,由陸定一書寫,背額「師表人倫」由朱世溱書寫。進門有小池,如鏡照影。拾級而上,是具有民族形式的正房,上下兩層,小巧玲瓏,曲折多變。今廳堂已改成陳列室,上懸「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匾,系周谷城書寫,還有劉海粟的「山高水堂」題額。唐文治的兒媳俞慶棠,建國前後為社會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現茹經堂內辟有這位社會教育家的紀念室,鄧穎超、胡愈之都分別為之題額。
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俗稱烏龜山。位於梅梁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積12公頃,實際上由4個小山峰組成。
頭尾二山名「東鴨、西鴨」,主山名「三峰」,另一小峰無名。主山高49.8米。五十年代始進行開發,造橋、建亭、綠化;七八十年代建聳翠樓,山頂建文徵明詩碑亭,東建「點鷗亭」等;1990年辟為猴島,現在已成為「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展示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話色彩,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中有古樸凝重、亭廊連結的會仙橋,會仙橋北的西鴨山,為洞天福地游覽區,聳立著精雕細縷的「太湖仙島」大牌坊,漢白玉浮雕影壁「玉帝巡天回鑾圖」。有專供猴子棲息和表演猴藝的花果山、水簾洞、演藝場,還裝點著「神猴出世」、「齊天大聖牙旗」、「花果山石碣」,重現著名的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情景。主峰為天都仙府,內設天門天街、天都仙府、葯王、文王、財神殿、靈霄寶閣、蟠桃瑤池、月老祠、太乙天壇等。天街上商店鱗次櫛比,古色古香。仙桃形、石榴形、葫蘆形等雕花門窗,玲瓏多姿,恍若仙景。天都仙府的主體建築佔地1320平方米,主樓三層五重檐,歇山頂,高22米,內設文昌、關帝、媽祖殿宇,兩側有六十花甲元辰廊。靈霄宮,七層四角,高38米,塑有玉帝神像。大覺灣,仙人洞,匯集著中國佛教、道教石窟藝術。其它還有祭天台、月老祠、鴛鴦亭等不少景點。
三山以孤見奇,以小取勝,若翠螺置於玉盤之中,林木蔥蘢,山徑深邃,景觀開闊,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詩雲: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1]820路、太湖一日游專線車(往返票價:18元)
[2]黿頭渚景區門票價格:105元/人
學生可憑學生證進入,票價50元

❸ 6個會報時的動物。

報時蟲 :在非洲的密林里 ,有一種報時蟲 ,它每過四小時變換一次顏色。當地居民將其捉回家中用以推算時間。報時鳥 :在南美洲的瓜地馬拉 ,有一種第納鳥 ,它每隔30分鍾就嘰嘰喳喳地叫一陣子 ,而且誤差不超過15秒。報時驢 :我國南海灣里有一個小島 ,島上的驢能報時間。它每過一個鍾頭就叫一次 ,駐島戰士就以驢叫作為換崗時間。報時樹 :南非有一種大葉子樹 ,葉子每過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報時花 :阿根廷有一種野花 ,每到夏天晚上8時左右就准時綻放 ,戀人多在此時約會 ,因而此花又稱「情人花」。能報時的動植物@趙志寶

❹ 黿頭渚好玩嗎,無錫黿頭渚景點怎麼樣

你去聽聽«無錫景»這首歌就知道該去哪些景點了

❺ 五月黿頭渚好玩嗎,黿頭渚怎麼樣,黿頭渚旅遊攻略

來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黿頭。黿頭渚是橫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風景區始建於1916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 頂迎暉、黿渚春濤、橫雲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風景區已成為中外馳名的旅遊度假休養勝地。黿頭風光,山清水秀,天然渾成,為太湖風景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當代大詩人郭沫若「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贊譽,更使黿頭渚風韻流揚境內海外。
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巔高閣振翼,孤鶩落霞齊飛。遠眺湖光朦朧,鳥嶼沉浮;近覽山巒迭翠,亭台隱約。月晨日夕,景色幻變,陰睛雨雪,情趣迥異。仲春四月,櫻妍春橋,天高秋日,蘭香小蘭亭,各具風采。
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水面波光粼粼,百花盛開,嫩綠的垂柳,我覺得我自己陶醉在這美好的春光里了。有那麼多的鮮花,有白色的櫻花、紅白相間的鬱金香、黃色的洋水仙、紫色的紫草花、金黃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木筆花、雪白的牡丹花、粉紫色的紫荊花。迎春花和紫草花象鈴鐺一樣垂下來,洋水仙的花芯象一個小嗽叭。木筆花就象一隻只毛筆的筆尖。
黿頭渚的美麗景緻,很早以前就被人們所嚮往。蕭梁時,此地建有「廣福庵」,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一處。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 之一。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常來此踏浪吟哦,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跡。文人雅士詠唱之作頗多。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兩處摩崖石刻,既贊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和孕育吳越兩地(現為江蘇、浙江兩省)的寬闊胸懷,也蘊涵了對此地風光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評價。
景點介紹
黿頭渚門樓 在充山腳下,呈牌樓狀,上蓋桔黃色琉璃瓦,建於1986年。由此前行3.5公里直通老門樓。入園有高架電動列車代步,全程3800米,越五里湖水面,穿鹿頂山隧道,直通老門樓。老門樓位於犢山村,建於1972年,飛甍重檐,琉璃瓦頂,正面有「黿頭渚」三個鎏金大字;背面書「山輝川媚」。入門左側為「太湖別墅」門樓,穿月洞門、循齊眉路可登七十二峰山館;順大路向前,走過300米的杜鵑坡,有通往太湖仙島的輪渡碼頭,此處露出太湖一片水域,被中犢山、小箕山(錦園)、大箕山諸峰環抱。湖水廣闊處,可見若沉若浮形如大龜的三山。湖堤上風光明媚,著名旅美畫家楊令?,1935年回國時,為黿頭渚寫下「翠微嶂」三字,勒於湖堤山岩上。
「太湖佳絕處」牌坊 原為「橫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接,琉璃頂、飛檐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於北京地安門外煙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
長春橋 1936年建,位於涵萬軒和絳雪軒的一泓水池中,橋的前後築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橋呈拱形,彷彿頤和園中的玉帶橋,橋洞映日成渾圓形。湖堤上引種日本野生大山櫻,已有60多年歷史。每年4月,花開如雲,淡紅粉白相間,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嬈,稱「長春櫻花」。長春橋向前,有古建築半露水面,題額「絳雪軒」,與涵萬軒對景。絳雪軒旁為雲逗樓,園主為紀念先祖楊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題額。上坡,有花神廟,建於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雲裳,姿態端麗。
「具區勝境」牌坊 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檐,古樸清雅。背額「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藕花深處 建於1931年,得名於女詞人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句。在大片湖水的輝映下,蜿蜒小溪,曲橋清流,別有情趣。前有方亭,位於荷花叢中,因而亭上懸「藕花深處」匾額。亭北是清芬嶼。四面環水,上有宮殿式祠宇五間,原為楊家祠堂。堂額「清芬」,為李苦禪重書。兩旁有安徽賴少其所書的「湖闊魚龍躍;山陰草木香」楹聯。堂懸張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額。兩旁武中奇書孫保圻的聯句:
鷗侶無猜,四面雲水誰作主;
鴟夷安在,五湖煙雨獨忘機。
堂前水中立一湖石,婷婷玉立,若面拂輕紗,身披蟬翼,翩翩有神。對面有「凈香水榭」和「牡丹塢」。這里建築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遊人觀察了浩渺雄渾的太湖,又覓得如此幽靜的古典園林小區,頓覺怡然自得。
黿頭渚 是縱觀太湖山水組合最佳處。一脈青峰,從充山逶迤而下,伸入太湖洪濤之中。那塊被神化了的渚頭巨石,三面湖水擁抱,沖波兀立,顯示出一隻栩栩如生的神黿,昂首於碧水之中,雄姿英發。
登上黿頭,極目遠眺,浩渺湖水,滌盡人間的囂塵,遠山如黛,直舒胸臆。明華雲吟有「瑤台倒映參差樹,玉鏡屏開遠近山」之句。無錫狀元孫繼皋,吟道「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 趨」。
黿頭渚有一燈塔,臨湖危立。186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一次舟行夜歸,迷航誤入湖心,險遭覆舟,其後裔在渚上立桿懸燈導航。1924年夏,錫湖輪船公司通船,地方人士集資建燈塔導航,以保航行安全。1982年進行加固翻新,重檐琉璃頂,金山石貼面,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改變了原似「鐵釘」船的形象,既能導航又點綴了景色。
黿頭渚刻石,兀立於燈塔後,高2米余。正面刻「黿頭渚」三字,為光緒間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背面題刻「黿渚春濤」,原為清末狀元劉春霖所書,毀於「十年動亂」。後集唐駝為「花神廟」所書聯句「春色斗燕支,天教萬紫千紅,都歸主宰;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合住神仙」中的「黿渚春濤」四字,補刻於石上。
黿頭渚上還建有「涵虛亭」,八角形,亭中懸有清代陳夔龍1919年書的匾額。
橫雲石壁 在涵虛亭下的一個天然大水灣里。這里,湖灘崖上,石壁列陣,怪石眠空;下側湖水吞波吐濤,古人有「千金能買太湖石,難買斷岸此千尺」的贊譽。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於蠡湖,常在這里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戰勝利時,無錫人朱松黯書「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八個隸字於石上,以示對東林黨人高風亮節的敬仰。
「橫雲」和「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為晚清無錫縣令廖綸所書。1895年春,廖綸偕友泛舟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欣然題書鐫於岩壁,以譽太湖似母親般地孕育著江浙兩省人民。
山坡上建有「霞綺亭」,方形,臨崖兀立,有楊壽楣的《霞綺亭記》刻石,林散之書於1990年的亭額。
澄瀾堂 雄峙於充山半山腰,建成於1931年,建築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氣勢宏偉。「澄瀾堂」匾額,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中堂「天然圖畫」為譚澤?所書。兩旁有陳夔龍書於1933年的對聯: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這里視野開闊,青峰碧波盡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陰,景色變化莫測,故說可與滕王閣媲美。堂中還有林開謨書於1933年的楹聯:
吳越有具區,襟江帶湖,經始樓台都入畫;
春秋多佳日,陶元浴素,默參龍象欲逃禪。
堂下,列「震澤神黿」,青銅鑄成,高1.3米,長1.7米,重700公斤,龍頭鱉身,繫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獻給1985年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雕塑家徐寶慶主持創作,朱復戡篆「震澤神黿」四字。
飛雲閣和戊辰亭 從澄瀾堂旁,沿山坡拾級而上,有閬風亭、飛雲閣、秋葉澗、憩亭、戊辰亭等一組隨山起伏的小品建築,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領略太湖風光。閬風亭,立於懸崖石排上,建於1931年。亭呈圓形,根據「玄圃閬風,仙子遨遊之地」命名。有曲徑通飛雲閣,閣建於1931年,重檐飛角,其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秋葉澗是山路中段一條林蔭深邃的澗峽,澗上有黃石架成峽門,安徽葛家屏篆刻石上。
憩亭,方形,原額「雲階」。1980年由上海任政書額。1981年移來《湖山歌》碑石一方,系明隆慶丁卯(1567)年71歲的無錫書畫家王問所書。山崖上還有他的「天開峭壁」、「黿頭一勺」、「劈下泰華」刻石。戊辰亭,建於戊辰(1928)年而得名。原兩層,1972年拓建成三層,琉璃頂。登樓靜眺,湖光山色,盡得其妙。
光明亭 建於號稱「巨黿之脊」的南犢山頂端。重檐八角,黃頂朱柱,如一金色明珠鑲嵌在翠巒深處。1953年,園林部門在這里建亭,工程曾一度停止。1953年,劉伯承登上山頂,看到這只尚未結頂的亭子,風趣地把它起名為「無上光明」,並建議把亭建好。後亭子建成,一直無名,想起往事,便函請劉伯承題字。1957年,他揮毫大書「光明亭」三字,署上7月1日,表達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1958年,郭沫若吟詩一首:
信步上黿頭,龜丘水面浮,
四圍騰黛浪,萬頃泛金漚;
范蠡祠猶在,女夷風正遒,
光明無上處,帆影與歸舟。
廣福寺和陶朱閣 廣福寺,在戊辰亭上坡,峭壁絕岩間有山路可通。路旁有泉名「一勺」,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命名。峭壁頂端,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勺泉上山地一畝多,捐贈給量如和尚。量如原系軍人,脫下戎裝,削發為僧。他將後山的廣福寺(又名峭岩寺)遷到這里。原廟雖小,卻建於蕭梁。廣福寺建成於1925年,寺名含「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於幽谷綠樹叢中,有深山古寺之風。寺前古樸山門,三拱圈,兩旁立鍾鼓樓,中有磚刻「廣福寺」,尉天池書。頭幢天王殿,塑四大金剛、彌勒佛。中間天井,兩廂供觀音、地藏。大殿塑釋迦牟尼、迦葉、阿儺,1979年,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頗具惠山泥人風格。殿上「大圓滿覺」匾為趙朴初所書。寺後有蔡緘三的「退廬」和僧房「華嚴精舍」。已增設「文物陳列室」、「玉佛殿」和「三聖閣」。內藏駝鳥蛋、古畫《百鳥圖》,以及明末隱士楊紫淵的鐵鞭。
小南海,在廣福寺左,為普善和尚所募捐。塑有鰲魚觀音和善才、龍女像,供應寺院風味的素麵素菜。
廣福寺西是陶朱閣,重檐飛角,1925年由無錫商界人士集資建成,奉祀范蠡。當年范蠡棄官,經太湖泛舟去齊,止定陶,經商致富,被奉為商賈之祖。閣中有《范蠡西施泛舟太湖圖》。1980年,林散之為之重書匾額。這裡面對太湖,透過林隙,似可窺覓范蠡之蹤。
江南蘭苑 在廣福寺下的齊眉路中,佔地2.5公頃。無錫有較長的藝蘭歷史,清代已興盛於民間。黿頭渚引種蘭花50餘屬,180種,數千盆之多,並建成一個青瓦粉牆、江南式庭院建築的蘭苑,有國香館、留香亭、流芳澗、香簾等景點。茂林修竹,曲水清流,蘭香四溢。進苑是倚牆而立的碑廊,壁間嵌王獻之、文徵明、鄭板橋、吳昌碩等歷史名人的蘭花畫刻。南部山坡地,山石嶙峋,溪澗曲流,樹木蔥蘢,是蘭花的栽培區。以蘭居為中心的一組廳堂,是品賞蘭花的去處,室內圓台、方桌、高腳茶幾陳列蘭花展品。國香館面水而建。蔭棚區別具風情,用平台、曲廊,或讓蘭花自然生長在溪邊、石隙,或附生在喬灌木間,形成絕妙的幽境。
中日櫻花友誼林 是由日本「中國溫灸療法普及會」會長板本敬四郎和三重縣支部部長谷川清倡議,有五萬餘人為中日櫻花林捐資而建。1988年,在鹿頂山下植櫻花150餘株,建花崗岩友誼亭,並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別墅處建800米長的櫻花道,組成賞櫻區。每屆陽春四月,櫻花齊放,絢麗多姿,引人入勝。
萬浪橋和蒼鷹渚 萬浪橋,在廣福寺東山坡下,沿湖有一處天然水灣,蘆葦叢生,有漁舟停泊其間。山坡上岩壁懸崖,松柏成林。三十年代,圍以曲堤,中建拱橋,淡泊寧靜。每當東南風大作,捲起萬千巨浪,濤聲如吼,從遠處滾滾而來,拍打湖堤,水濺珠飛,恰如漫天雪花紛揚,因而得「萬浪橋」之名。
蒼鷹渚,位於萬浪橋南側,是著名的太湖「湖東十二渚」之一。山渚形如鷹首伸入湖中,兩側群山如鷹展開的雙翼。渚上有卷雪亭,四角攢尖,朱欄翠環,遠眺湖光山色,可與黿頭渚媲美。1984年,渚頭立巨石,高2.20米,寬1.20米,石上刻周而復所書的「蒼鷹渚」三字。
湖山真意 在鹿頂山下的挹秀橋南。這里原為1931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鄭明山建造的「鄭園」,所佔山地百畝,內有岩洞、石峰、假山、軒亭、小橋等。1983年改建成「湖山真意」一景。在面對挹秀橋處,有一彷彿古松形成的門樓,摩崖上為姬鵬飛所書「湖山真意」。由此拾級登山,山脊上松柏森列,小亭翼然,題額「點紅」。同點紅亭相對,緊貼石壁,建成半亭,名「隱勝」。穿亭而入,就是鄭園原有的山洞,長達數十米。過此境界豁然開朗。臨湖有兩層碧琉璃瓦、歇山頂的「天遠樓」,軒昂宏麗,飛閣流丹,點綴在太湖美景之中。天遠樓,取意於文徵明的「天遠洪濤翻日月」詩句,倚欄望,兩側山巒錯落,中間湖水溶溶,湖中島嶼縱橫,景色變幻無窮。
鹿頂迎暉 鹿頂山,位於黿頭渚充山之東,山高96米,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建「鹿頂迎暉」一景,1984年動工興建,1986年元旦正式開放。通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一般遊人多從挹秀橋登山。
挹秀橋在充山和鹿頂山之間,凌空架一橋接通。橋洞拱圈形,像雄關聳峙在深谷中。橋上接連建三隻亭子,頂端碧琉璃瓦。由此穿林登山,前有陳仲言所建的小屋三楹,名「雪影山房」,後有澗池名為「甘泉」,旁有百年茶梅。上坡有新辟的照影池,建有四子軒、浮望亭等紀念西施的建築。
踏花亭,在盤山公路的停車坪上,六角雕花,飛檐攢尖,金山石鋪就的石級穿亭而過,通旱橋曲折上山。
呦呦亭,取《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鼓我琴瑟,以待嘉賓」。亭呈長方形歇山頂。兩旁各立兩個漏窗。透過漏窗,六匹仙鹿雕像,悠然立於石間。在群鹿雕塑下面石潭之畔,巨石壁立,正面刻有元末以孝行著稱的無錫隱士華幼武《登鹿頂山》詩一首:
雨洗春泥軟,山高客興孤。
振衣臨絕頂,拊掌望平湖。
塵霧遙連楚,煙光直過吳。
乾坤萬里闊,不泣阮生途。
准望亭,原為水準測點,是鹿頂山的最高處。為金山石構小亭,六角。金漚亭,四方琉璃頂,是根據郭沫若詩「萬頃泛金漚」之句命名。其旁碑刻,正面為劉海粟書寫的「鹿頂迎暉」四個大字;背鐫《鹿頂迎暉建設記》。其下有環碧樓,供遊人品茗,有「靜觀」一額。
金漚亭下,通范蠡堂。堂歇山頂,三明兩暗。正中須彌座上有泥塑彩繪的范蠡,神態自若。兩壁粉牆上,四幀線條古拙的青銅色影壁浮雕《泛舟》、《養魚》、《制陶》、《經商》,描繪了范蠡功成身退後的傳奇故事。
天閣,是鹿頂山的主建築,座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高24米,八角三層四重檐,黃琉璃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一望,一幅神奇而絕紗的太湖美景圖畫盡入眼簾。人們贊嘆湖山風景建設者獨具慧眼,在群山環立的溪湖之交,選擇這個八方入畫的山峰,建高閣於山之巔。望太湖,湖光縹緲;望蠡湖,溪水漣漪;東南西北望,都是湖,盡是水,七十二峰錯落其間,可以把萬頃太湖、十里蠡湖、七十二峰瞧個夠,看個透,它標志著太湖風景區建設的嶄新面貌。
充山隱秀和聶耳亭 充山隱秀,位於鹿頂山東南山麓,原陳家花園所在地。陳家花園,又名若圃,是無錫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興建於1928年,建國後設苗圃。1983年,利用這里11公頃山地,建「充山隱秀」一景,內設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小區。如從公園大門順大路迤邐而行,轉入幽谷,便是春花區。這里利用山澗,形成「翠湖」。水旁有人工堆積的土山,高低錯落,廣植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綴以楊柳、香樟、翠竹。春季花開,一派濃郁的春色。在翠湖水面上,架小橋兩座,直橋名「跨綠」,曲橋為「俯青」。翠湖南橫跨一橋亭,八柱,歇山頂,名「荇青」,有「魚撥荇花游」之意。臨水建有二層樓,青瓦粉牆,名「醉芳樓」。樓旁水邊又有方亭,名「蓼風」。在滿植翠竹的土山上,建有六角竹亭,仿製的竹柱,似可以假亂真,故名「個亭」。「個」為半個竹字,形如竹葉,頗具趣味。山坡上有古典建築群——杏花樓,共五幢,設旅遊飯店。西有菖蒲園,面積1公頃,水沼植菖蒲200個品種約2萬株,花開絢麗多姿。
夏蔭區之勝在於樹,這里有大可合抱,茂如翠蓋的雞爪槭;姿態優雅,繁花如雪的百年白茶梅;挺拔雄偉,松針如拂塵的大王松,特別是兩棵濃蔭匝地的苦櫧,在鹿頂山麓,已是五六百歲的高齡壽星了。這些都是陳家花園的舊物。
聶耳亭,系樓閣式建築。1934年,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到這里來拍攝《大路》外景,導演孫瑜,劇作家於伶,演員張翼、金焰、王人美、韓蘭根匯集於此,聶耳承擔《大路歌》和《開路先鋒》的作曲任務。1961年,於伶舊地重遊,作《減字木蘭花》詞一闋:
太湖陳園憶聶耳
黿頭獨立,舊地重來何悒悒。
斷續歌聲,水天遙憶故人劫。
行行何去,湖畔盡多留情處。
《先鋒》、《大路》,灼灼陳園春長駐。
1981年,於伶又應《無錫日報》副刊部之請,為「聶耳亭」書額,1985年,新塑了潔白的聶耳半身像,配建了廳屋三間作紀念室。名「聶耳遺蹤」。
茹經堂 位於今寶界橋南堍琴山之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別墅書院,始建於1934年。1983年進行大修,改稱「唐文治先生紀念館」。
茹經堂,佔地二畝余,背山面湖,環境幽靜,建築精美。門頭「茹經堂」橫額,由陸定一書寫,背額「師表人倫」由朱世溱書寫。進門有小池,如鏡照影。拾級而上,是具有民族形式的正房,上下兩層,小巧玲瓏,曲折多變。今廳堂已改成陳列室,上懸「唐文治先生紀念館」匾,系周谷城書寫,還有劉海粟的「山高水堂」題額。唐文治的兒媳俞慶棠,建國前後為社會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現茹經堂內辟有這位社會教育家的紀念室,鄧穎超、胡愈之都分別為之題額。
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俗稱烏龜山。位於梅梁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積12公頃,實際上由4個小山峰組成。
頭尾二山名「東鴨、西鴨」,主山名「三峰」,另一小峰無名。主山高49.8米。五十年代始進行開發,造橋、建亭、綠化;七八十年代建聳翠樓,山頂建文徵明詩碑亭,東建「點鷗亭」等;1990年辟為猴島,現在已成為「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展示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話色彩,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中有古樸凝重、亭廊連結的會仙橋,會仙橋北的西鴨山,為洞天福地游覽區,聳立著精雕細縷的「太湖仙島」大牌坊,漢白玉浮雕影壁「玉帝巡天回鑾圖」。有專供猴子棲息和表演猴藝的花果山、水簾洞、演藝場,還裝點著「神猴出世」、「齊天大聖牙旗」、「花果山石碣」,重現著名的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情景。主峰為天都仙府,內設天門天街、天都仙府、葯王、文王、財神殿、靈霄寶閣、蟠桃瑤池、月老祠、太乙天壇等。天街上商店鱗次櫛比,古色古香。仙桃形、石榴形、葫蘆形等雕花門窗,玲瓏多姿,恍若仙景。天都仙府的主體建築佔地1320平方米,主樓三層五重檐,歇山頂,高22米,內設文昌、關帝、媽祖殿宇,兩側有六十花甲元辰廊。靈霄宮,七層四角,高38米,塑有玉帝神像。大覺灣,仙人洞,匯集著中國佛教、道教石窟藝術。其它還有祭天台、月老祠、鴛鴦亭等不少景點。
三山以孤見奇,以小取勝,若翠螺置於玉盤之中,林木蔥蘢,山徑深邃,景觀開闊,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詩雲: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❻ 外國著名風景區有哪些

1、法國:滋生浪漫的國度
法國是歐洲浪漫的中心,它悠久歷史、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及鄉野風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風情萬種的花都巴黎,美麗迷人的藍色海岸,醇香味濃的波爾多葡萄酒鄉,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場等都是令人神往的旅遊勝地
2、新加坡:四季如夏的熱帶雨林國家
今日的新加坡,匯聚了現代與傳統的風格特色,融合東西文化之精粹。在這里,您可以感受熟悉的華人文化、還有馬來文化及印度文化等多元民族特色。
3、泰國: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
推薦理由: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踏上這塊土地,你就會充分感受到這一點。這兒聞名於世的有兩樣東西;首先是從印度傳入,在此發揚光大的小乘佛教,其次是泰國的鮮花,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野的公路兩邊,處處都開滿了鮮花。
4、希臘:點點滴滴的風情
推薦理由: 希臘地方的環境保護很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眾多的古代遺址殘破不堪,但在那裡看不到有隨處亂扔的垃圾和臟亂的環境。而剛剛結束的奧運會給它帶來了無窮的生氣,使希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魅力,堪稱這個黃金周最熱門的國度。
5、澳大利亞:悉尼灣里美麗的邂逅
推薦理由: 到過澳洲的人,無不感慨澳洲的「大」、澳洲的「美」、澳洲的「奇」和澳洲的「藍」。在這樣一個地方度過「黃金周」,雖然有點不夠「新鮮」,地域、但地貌至風土人情,澳洲的異國情調是如此的濃厚,絕對讓你不會後悔。
6、韓國:浪漫相約濟州島
推薦理由 : 韓國是一個新舊並存,靜穆神秘的迷人國家,來韓遊客將會發現,這個現代化國家,仍然保留著古東方文明的精髓--歷代古宮,壯麗的古城門和寧靜的寺廟。
7、馬來西亞:永恆夏天和永恆陽光的地方
推薦理由: 馬來西亞最大的特色在於充滿異國情調。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不同風格的城鄉建築,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遺跡,交織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使人心馳神往。
8、馬爾地夫:珊瑚礁上的國家
推薦理由:馬爾地夫位於斯里蘭卡南方的海域里,被稱為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馬爾地夫由露出水面及部分露出水面的大大小小千餘個珊瑚島組成。 世界上最浪漫的10個城市!
9、摩洛哥卡薩布蘭卡_白色經典之城
《時光流逝》的曲調勾起了美好的時光回憶。白色的卡薩布蘭卡的幕牆上仍舊映著里克和伊爾莎的面龐。英俊富有爾有著幾分玩世不恭的男人,美麗的舊日情人,戰火紛飛,硝煙迷漫的時代。希望於絕望並存,愛情,理想在混亂的城市中演繹得尤為堅貞。面對死亡,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隨風消逝。
相愛是永遠不變的主題......
10、普羅斯旺是歐洲的「騎士之城:,得名於影片《屋頂上的輕騎兵》。義大利騎士安傑羅為革命事業逃至這里。知遇之恩使紳士與淑女寶琳娜的邂逅成就為一段亂世情緣……當寶琳娜與安傑羅再次相遇,在普羅斯旺廣闊的土地上馳騁的時候,一切變得心曠神怡。
初夏時節它是熏衣草的王國。傳說,一位少女在採花途中偶遇一位受傷的俊俏青年,一見傾心的少女將其留家療傷。痊癒之日,深愛的兩人已無法分離。由於家人的反對,女孩准備私奔到開滿玫瑰花的愛人的故鄉。臨行,為檢驗對方的真心,女孩依村中老奶奶的方法,將大把的熏衣草拋向男青年,突然間紫色輕煙升起,男青年隨之不見,只留下「其實我就是你想遠行的心」。不久,少女也隨著輕煙消失。
普羅斯旺就是一首愛的詩歌,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此而不動容。
11、「你若沒看見過雅典,你是傻瓜;你若看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驢子;而你若自願離開,那你便是駱駝……」雅典以天神宙斯的女兒,代表智慧正義和美的雅典娜而命名。而傳說中雅典娜之子,也就是長著雙翼,手拉神弓的愛神丘比特更是給神秘的山城賦予了濃濃的愛意。遙望夜空的雙魚,小愛神丘比特與凡間少女Psyche的情話彷彿成了耳畔最輕柔的呼喚。
雅典的一切無不閃爍著誘人的愛的光芒。
12.布拉格始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式哥特式和巴羅克式圓塔形古老建築至今仍保存完整。高高低低的塔尖,毗連成一片塔林,「百塔之城」由此得名。
走在查理士大橋,每隔幾步就能看到情人在橋畔擁吻的情景。位於老城廣場上的汰翁教堂賦予了愛情古城更為神秘的色彩。代表亞當和夏娃的80米雙塔給濃情愛意中的情侶帶來無窮的遐想。
13.時刻洋溢著浪漫情調的韓國濟州島,原有著使感情更醇更厚,愛情更美更濃的魔力,成為韓國新婚夫婦蜜月的首選之地。
山君不離、漢拿山白鹿潭和城山日出峰是濟州島最富盛名的三大景點。由樹根和手頭組成的木石苑將島嶼的諸多神話具體化、形象化。其中「甲多伊的人生」就是將一對叫甲多伊的甲順伊的夫婦從相愛、中年到老年的不同形象雕刻出來,並依次排列。許多新婚夫婦慕名而來,借這一愛情故事表達白頭到老、恩愛如一的美好願望。
愛情和神秘兩個主題使濟州島成為令人嚮往的愛情天堂
14.浪漫的里約熱內盧得名於一個有趣的故事:1502年1月,葡萄牙人沿海岸航行時忽見一群山環抱的金色沙灘。他們來不及探個究竟,便稱之為「一月之河」。後人將錯就錯,將這個充滿夢幻色彩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上帝花了六天時間創造世界,第七天創造了里約熱內盧」,巴西人對里約熱內盧永遠都是那般情有獨鍾。
多彩的里約熱內盧釀制了傳奇無比的經典愛情。好萊塢新作《上帝之城》種猶太人阿澤和已經婚的少婦間跨越兩洲,經歷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讓戰爭時期的里約不失浪漫,也給如今的「上帝之城」的浪漫增添了一份厚重。
15.風景綺麗迷人的維羅納是義大利最古老、最美麗的城市之一。維羅納風靡全球得因於莎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維羅納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鄉,自然也成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愛情場所。
位於市中心卡佩羅路27號小院里的一幢小樓就是朱麗葉的故居。院內正面豎立著一尊真人高矮的朱麗葉青銅塑像——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帶哀怨。由於傳說觸摸塑像的右胸能帶來美好的愛情,如今朱麗葉塑像的右胸顯得尤為鋥亮。 銅像左側就是那個令無數青年男女神往的大理石陽台,正是當年羅密歐與朱麗葉幽會的場所。所有門牆上寫滿了祝福愛情的話語。
另外,朱麗葉的墓地也是維羅納的盛景之一。傳說這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秘密結婚的地方,因而每年都有不少情侶專程從世界各地趕到這里結婚,為的是要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誓死捍衛愛情。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世紀流傳,是否真實變的不再重要——愛情成了維羅納的一種宗教
16.科隆誕生於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時代,有「北方羅馬」之稱,因為一系列的教堂建築又被看作「北方的耶路撒冷」。而教堂正是神聖婚姻的守護者。人們在主耶穌面前許下一生不變的誓言。
科隆大教堂高157米,是世界上離上帝最近的聖地。在此的情侶可以最直接、最清晰地聽到上帝的祝福聲。
17.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北部的奧比都斯曾是葡萄牙國王唐·狄尼斯送給王後唐娜·依莎貝爾的結婚禮物,也因為被稱為「婚禮之城」。葡萄牙人,甚至全世界的情侶都紛紛把奧比都斯作為婚姻的起點
18.恬靜的斯特拉福德因莎士比亞而聞名,莎翁又以創造人間最絕美的愛情故事而被後人膜拜。大概正是這座風光嫵媚的小鎮賦予了他如此動人的愛的想像。
亨利街的北側便是莎翁故居。莎士比亞妻子的舊居是一間坐落於綠樹叢邊的優雅山房。屋內扔保持當年的模樣,火爐旁的靠背長椅,相傳是莎士比亞婚前與其妻互訴衷情的地方。時世流轉,曾經的甜蜜和溫馨仍能在觸手間依稀感受。

❼ 哪個城市的市花是鬱金香啊

不是市花,鬱金香荷蘭的國花,另外,鬱金香也是土耳其、匈牙利、伊朗的國花。
鬱金香(學名:Tulipa gesneriana),百合科鬱金香屬的草本植物,是土耳其、哈薩克、荷蘭的國花。中葯名稱:鬱金香《本草拾遺》;鬱金香《太平御覽》;紅藍花、紫述香《綱目》。花葉3-5枚,條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狀,花單朵頂生,大型而艷麗,花被片紅色或雜有白色和黃色,有時為白色或黃色,長5-7厘米,寬2-4厘米,6枚雄蕊等長,花絲無毛,無花柱,柱頭增大呈雞冠狀,花期4-5月。

熱點內容
七夕節詩詞誦讀 發布:2025-09-21 06:03:12 瀏覽:578
花蕊重瓣茶花 發布:2025-09-21 05:35:49 瀏覽:593
1月24是情人節嗎 發布:2025-09-21 05:28:28 瀏覽:602
劍蘭花堅強 發布:2025-09-21 05:28:20 瀏覽:455
維生素b對綠植 發布:2025-09-21 05:02:07 瀏覽:842
綠植吊兜 發布:2025-09-21 04:37:39 瀏覽:906
生活家綠植 發布:2025-09-21 03:59:10 瀏覽:276
隨意插花 發布:2025-09-21 03:51:54 瀏覽:569
荷花的果實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5-09-21 03:25:15 瀏覽:308
黃縣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21 03:25:14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