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鵑花的散文
1. 郭沫若散文《杜鵑》簡介50字
郭沫若寫過一篇散文《杜鵑》,他筆下的杜鵑成了欺世盜名的象徵,著實讓我版覺得意外,因為在我權的印象之中,杜鵑,又叫杜宇、子規,是最具抒情的鳥類了,它在文學上的地位是任何鳥都比不上的。
一提起杜鵑,我們自然就想到杜鵑對於愛情的忠貞,據說,杜鵑失偶後,會一直為失去的伴侶哭啼,一直啼血而亡。杜鵑在中國遠古傳說中,就是望帝的化身,寄託著一個民族的悠遠的情思。在古典詩詞里,杜鵑的形象更加感人至深。如唐代李商隱 《錦瑟》詩,寫盡杜鵑愛之真,情之切:
2. 求作家念人寫的抒情散文《杜鵑花開了》,該文想表達何種主題思想請幫忙解釋,急急…
該文想表達是杜鵑花戰勝困難,最後成功開花的主題思想。
念人《杜鵑花開了》原文:
臘月,陽台上的杜鵑花開了,有紅的,藍的,綠的,匯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線,十分引人注目。今年,杜鵑花就早早地開了花,而且比往年開得又多又茂盛,除了紅藍綠色的外,還增添了純潔的白色,給人一種清新不屈的力量.這潔白無瑕的感覺,真令人心醉魂還。
杜鵑花,她在陽台上生長已有十多年了。當年,風調雨順之時,長得秀麗惹人,獨步一時。十多年來,她經歷了無數次曲折驚險痛苦的風風雨雨洗禮,尤其是那苦難的九年天災人禍,把其置之死地而後生。幸好,她長得根深蒂固,才艱難地存活下來。那度日如年的處境,只有長在陽台上的花朵,才能切身體驗到這其中的滋味。
在那殘酷的歲月,經不起失魂落魄熬煎的花朵,有些生離死別,有些失之交臂,生不如死。可是,杜鵑花卻偏偏沒有消失,始終不渝,不屈不撓,年年開花。盡管長出的花朵是那樣脆弱無力,但是,乾旱仍然埋沒不了她那誘人的異彩。殘酷的歲月,使她失去生長的空間,長期為伴的蟋蟀蚯蚓都紛紛舍其而離去,入夜,那種鳥語花香的世界消逝了,尤其是生長在她身邊的菊花,此時,也難免在劫難逃,民不聊生,杜鵑花成了君子獨處,守正不撓之境地。
在那無情的歲月里,水對她來說,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這個時候,她是多麼盼望老天爺發發慈心,下一場大雨,即使是毛毛細雨,她都感到無比的安慰。但是,老天爺總是板著硬僵僵的面孔,顯露出那陰沉冷酷的嘴臉,始終不給她生存下去的權利,對此,要活下去,她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大的代價。於是,她小心翼翼地把長期儲存下來的水細水長流,有時,當遇上烈日當頭,口燥唇乾時,她也捨不得用掉儲存下的水,願張著一張乾裂的大嘴巴盯著涼在頭頂衣架上的濕衣服,靠掉落下來的一滴一滴水,維持那奄奄一息的生命。面對著這飢不擇食的困境,她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久旱逢春雨的那一天。
九年苦苦的抗爭,她終於以堅強的意志,以心曠神怡的胸懷,漸漸地適應了萬劫不復的環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了,從此,再也不擔心以白作黑的歲月。2006年10月30日,天空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一場暴風驟雨沖走了那無情的乾旱,陽光普照大地,不久,陽台上的杜鵑花全部開了花,而且是開得是那樣的艷麗,生機勃勃,甚至連枝條也開了花,好像將九年的壓抑一下子都全吐出來,紅、藍、綠、白色交織在一起,把陽台裝飾一新,詩情畫意,更加奪目迷人。
望著五彩繽紛的陽台,此時,陽台上的花朵完全沉醉在氣象萬千之境地。啊,那無情的歲月真的過去了,大地迎來了陽光明媚,萬象更新的日子。此刻,只有經過那場劫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諦,才能真正認識到杜鵑花的純潔與光彩。
啊,我愛你,杜鵑花。
3. 郭沫若的散文巜杜鵑》主要內容50字
這是一篇簡短優美、立意新穎的散文。
立意就是觀點。觀點要新,因為新就是創造。新就是講別人沒有講過的話,講自己獨到的思想,所謂「言他人所未言」。做學問的人都知道,創新的觀點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是論題新,所謂「開辟處女地」、「填補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夠深入,但因為是別人滑有研究過的,你的結論便自然有了新意;一是做「翻案文章」,別人說東你說西,別人說是你說非,由於反差強烈,新意立見。郭沫若是詩人,也是學者,學問之道,可說是料熟於心。
這篇散文即是循著「翻案」的思路而寫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謂之「逆向思維」,是創造之一法。不過這次「翻案」,不是負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負,即把正面價值的「愛的象徵」的杜鵑鳥逆轉成負面價值的「專橫而殘忍」的形象(或隱喻)。文章先列舉杜鵑鳥在文學史上的種種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它不僅灌注著國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國界,成為「東方情結」。接著筆鋒陡轉,出語驚人,指出杜鵑鳥「名實不符」,過去的名聲是出於對事實的誤解。其根據是動物行為學的知識,即杜鵑欺騙性地獨霸鶯巢,類似於中國成語中說的「鵲巢鳩占」。這個事實是動物學的發現。翻開《辭海》杜鵑條目,其中赫然寫著:「部分種類不自營巢,產卵於多種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雛。雛出殼後,推出巢主雛鳥而獨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杜鵑鳥的文學象徵竟與它的動物習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厲害。
當然,文學象徵是一回事,自然知識是另一回事,它們各有其價值,即人文價值與科學價值。科學講事實,文學講虛擬。我們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龍的傳人」這句話或這個文學意象。龍本身是想像中的動物形象,所謂「九似之象」;「傳人」則是後代的意思,龍是華夏族的祖先出於遠古的圖騰意識。用科學的標准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們至今不定期在唱《龍的傳人》這首歌,還在用「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郭沫若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他用科學的動物知識翻文學作品中杜鵑鳥形象的「案」,必定另有理由。這理由就是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中日關系。
《杜鵑》這篇散文寫於1937年1月。這時,抗日戰爭尚未全面爆發,但日本帝國主義卻已經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蠶食與染指華北地區,其侵華野心已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開中日關系史,我們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國,把中華文化引入日本,作為學習、效仿的楷模。總之,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對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恩」的。但現實卻是日本帝國主義「恩將仇報」。因此,從中華民族的現實功利與安危出發,郭沫若做了這篇「翻案」文章,隱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負義、「專橫而殘忍」的杜鵑鳥。
這篇文章的最後落腳點還在於我們自身。也就是把中華民族比作「鶯」,批評「鶯」的不覺醒而自甘奴化,對「人面杜鵑」喪失警惕之心。讀來言簡意深,回味無窮。
4. 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著平靜、童年、杜鵑花。 薩岡的哪篇文章
《孤獨的池塘》
5. 文章開頭描寫杜鵑花的景象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渲染杜鵑花開的妖嬈,為媽媽專心澆杜鵑花、拔掉兒子的「花兒」作鋪墊.
6. 像杜鵑花一樣綻放閱讀短文中多次提到杜鵑花有什麼作用
原來,並不是每個春天都能一樣的;原來,也有花開得好或者不好的分別的。
三、四年以前,那個春天,石門的杜鵑開得特別的好,在水庫管理局的大草坪上,一叢又一叢的怒放著。都是種了好多年的老樹了,長得特別茂密高大,花開起來的時候,像是一片錦綉的帷幕,鮮紫、大紅、淺粉,在藍得透明的天空下燃燒,把所有經過的人都看呆了。
那個春天我開始畫一張大畫,上面滿滿的都是盛開的杜鵑。
可是,好短促的春天呀!畫只畫了一半,杜鵑卻不等我,轉眼的工夫,花謝得滿地,我的畫一直沒能畫完,一直就在畫室里擺著。
也罷!我想,就等下一個春天吧。
在下一個春天之前,勤奮的工人把所有的杜鵑都修剪得平平的了,聽說是要剪矮了花才會開得好,曾經是那樣高大美麗的花樹都被剪成一塊一塊,方方整整的,像水泥圍牆一樣立在草坪中央。
而那年春天,花開得並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剪得太苦了的關系。第二年也仍然恢復不起來,花苞很少,零零落落的應付了一季。
到了今年,花是長高了一點,卻又整整下了兩個月的雨,擱在牆角的大畫再不處理,恐怕都要長霉了。那一陣子,走出走進的,只要聽到花季或者杜鵑那兩個字,我心裡就會覺得悶悶的,覺得有什麼事沒做好,覺得有很多說不出的怨怪,覺得有很多理不清的牽絆;而對那些在雨中慢慢開始綻放的杜鵑,竟然有了一種厭煩和怨懟的心情了。
有一天,仍然下著雨,我開車去中壢,經過一個國民小學的校門口,剛好他們放學了,孩子們頂著雨衣打著傘,高高興興地走回家去。學校圍牆外面,種滿了杜鵑。車子減速經過他們身旁的時候,有一個小男生忽然脫離了隊伍,往牆邊跑過去,在他身後追著他跑的,大概是他的姊姊,一路追著叫著在罵他。
我把車子慢慢停靠到路邊,很想知道,這個小男孩到底想做什麼。馬路對面,他姊姊已經抓住了他,又把他牽回到隊伍裡面去了。不過,和剛才不同的是,他已經成功地撿起了一把剛剛被隊伍折斷而掉到地上的杜鵑花,並且把它們倒插在他的小黃帽子底下,紅艷艷的花朵,和他黝黑頑皮的小臉蛋兒擺在一起,顯得更艷更紅了,小男孩正張大著嘴在哈哈地笑著。
我轉過頭來發動車子,才發現,我也正張大著嘴在哈哈地笑著,心裡好快樂!
這個小男孩才是一個真正懂得愛惜春天和欣賞杜鵑的小小可人兒啊!
真的!這樣的春天,這樣的杜鵑才是真正的快樂人生。自自然然的,沒有什麼一定要成功的負擔,沒有什麼一定要實現的計劃,沒有什麼一定要嵌入的模式和理想,這才是真正的春天和真正的杜鵑,這才是上天當初為我們安排了四季和所有的花朵的原意啊!
(原文有刪改)
小題1:根據原文內容填空:(2分)
本文寫了「我」畫杜鵑,結果幾年也沒有畫好,對杜鵑有了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後來我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裡好快樂。
小題2:品讀語句,回答問題。(4分)
(1)「花開起來的時候,像是一片錦綉的帷幕,鮮紫、大紅、淺粉,在藍得透明的天空下燃燒,把所有經過的人都看呆了。」這句話中的「燃燒」改為「開放」,效果有何不同?
(2)「曾經是那樣高大美麗的花樹都被剪成一塊一塊,方方整整的,像水泥圍牆一樣立在草坪中央。」句中畫線的部分用「水泥圍牆」比喻修剪後的「花樹」,有何作用?
小題3:作者為什麼說「這個小男孩才是一個真正懂得愛惜春天和欣賞杜鵑的小小可人兒啊!」?(2分)
小題4:作者從杜鵑的事情上懂得了真正的人生是「自自然然」的。請你寫一段話,描述一件給你以啟迪的事,要求結尾採用「這讓我懂得了……」的句式。(要求語言生動,不少於80字)(5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厭煩和怨懟 一個小男孩把折斷的杜鵑插在帽子底下
小題1:(1)「燃燒」一詞寫出了色彩的濃艷和花朵的繁盛,有一種勃勃的生機;「開放」只能表達出花開的意思。(2)這個比喻不僅生動形象寫出了花樹被修剪後方整的樣子,而且蘊含著一種不喜歡的情感。
小題1:因為他不因為杜鵑被折斷而苦惱,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小題1:示例1:那一次,父親在寒冷的冬夜去為我排隊報美術班。寒風無情地肆虐,我無法想像父親是怎樣在天寒地凍中如一尊塑像般地等待。然而,排到父親時卻被告知人已報滿。我那沒有門路、沒有關系的父親,我那卑微的父親硬是要來了老師的地址,登門造訪讓老師收下了我。這讓我懂得了一個父親可以是卑微的,但父親的愛從來不會卑微!
示例2:喜歡倉央嘉措,喜歡「那一夜,我轉動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這樣憂傷美麗的心酸。緣起,驚鴻一瞥;緣滅,卻無法忘卻。他戀得安靜,戀得苦楚,把夜夜思念融注筆尖,寫下一頁頁如水的思念。這讓我懂得了,熱鬧的感情屬於短暫,唯有安靜才更加綿長。
小題1:本題考查梳理文章情節的能力。結合文章的內容,仔細梳理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賞析文中精彩語句的能力。賞析詞語時的一般方法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鑒賞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詳細的描寫。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來理解即可。(大意對即可。共2分。答「因為他撿起折斷的杜鵑花,並用它裝扮自己」只給1分)
小題1:本題是一道開放題。結合文章對「杜鵑」的描寫以及「小男孩撿起杜鵑花」的描寫來談作者的人生感悟即可。(符合要求即可。內容2分,格式1分,語言表達2分,共5分)
搜集整理 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
7. 以《杜鵑花我心中的花語》寫一篇拖物言志的散文300
散文家念人一篇有關描述杜鵑花的優美散文《杜鵑花開了》,寫得很好。文專章以擬人的手法采屬寫,運用杜鵑花與人生的坎坷道路相結合寫作技巧,描寫了杜鵑花,色彩繽紛,強大的生命力,不畏嚴寒酷暑,不因失去滋養的水分而自暴自棄,而是選擇堅強地活下去。經過九年的苦熬,等來了生命的春天,重新綻放生命的光彩,表達一個人人生中不平凡的經歷,給人之感嘆與回味。文章以花喻人,托物言情,寄寓深遠。有興趣點擊看看為快。
8. 描寫杜鵑花的文章
登上那鬱郁來蔥蔥的岩頭山,自你會看到火紅火紅的杜鵑花在青山綠樹之間雲蒸霞蔚,一團團一簇簇,開得那麼熱烈,那麼絢麗。朵朵花兒如紅色的瑪瑙,迎風玉立,嬌艷欲滴,花瓣兒密密匝匝,蕊靠著蕊,瓣貼著瓣,相互依偎竟相輝映,引來無數的蜂蝶飛舞。每一朵花兒,都空靈含蓄,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9. 百里杜鵑的文章
fjfjkndt6ujyt紅似烈焰、白若雲霞,一株株、一朵朵,絢麗多姿,狀若巨錦。這里就是被譽為「世界天然大花園"的國家森林公園——百里杜鵑。
百里杜鵑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原始花林地帶,位於黔西、大方兩縣交界處,是一處世所罕見的自然奇觀。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綿延50多公里,總面積達132.70平方公里。
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貴州百里杜鵑的爛漫與輝煌。馬纓杜鵑、露珠杜鵑、銹葉杜鵑、水紅杜鵑、繁花杜鵑、美麗杜鵑、紫花杜鵑......奼紫嫣紅、爭香斗艷,方圓250平方公里的這片土地上宛如一個天造神設的巨大花園點綴著群山起伏的貴州高原,也孕育了一方春節的民風民情。
來到錦雞箐,看到一片露珠杜鵑、大白杜鵑和迷人杜鵑,它們交織叢生,美麗的粉色和鵝黃色連成一片,引來錦雞在此安家繁銜。再到馬纓林,這里馬纓杜鵑樹身高大,花冠濃密,多的二、三百朵。花簇如團團火焰在枝頭燃燒,映紅了天,映紅了地,映紅了遊人的臉,映紅了四周的山。馬纓杜鵑又叫「馬纓花」、「索瑪花」,傳說是索瑪姑娘的鮮血變成了聖花。站在覽勝峰,山風吹來,紅得像翻滾的火龍,如升騰的烈焰,深紅、亮紅、水紅、淡紅、肉紅、紅紅的一片,著實惹眼。白的如雲海翻浪,美不勝收。金坡嶺的花特別漂亮,有的山一片鮮紅,艷若朝霞,奼紫嫣紅;有的山一片雪白,銀裝素裹,絢麗奪目;有的山百花齊放,繁花似錦。每當晚霞映照時,火紅一片。數花峰是觀花的最佳景點,展現百里杜鵑的規模、氣勢。你不妨數一數,遠處有多少個花峰,有多少種花?粉團杜鵑,銀裝素裹,好一派北國風光,像白鶴戲水,如雲海翻騰。當我們漫步在林區的青石板路上,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鮮花不斷撲面而來、拂面而去,猶如行走在五彩雲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