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政治
1. 不管是黃昏還是初露曙色,茉莉花,總是白的 材料作文,自擬題目
小荷尖尖
我愛茉莉花
樺川縣實驗小學 五年六班 賈思雨
水仙花,美人蕉,荷花,滿天星,茉莉花。。。。。。在這些花中我最喜歡茉莉花。說起我為啥喜歡茉莉花,還有一段故事呢。
那年我才7歲。夏天到了,茉莉花悄悄地開放了。雖然香,卻因為個頭太小,顏色也不艷麗,並不惹我喜歡。不久,下了一場暴雨,狂風呼嘯著卷來,茉莉花一朵朵的飄落下來,落到盆中,落到地上。
我卻一點也不在意,沒感到心疼,沒感到難過。可是第二天,風停雨住,我出去一看,茉莉花那墨綠的葉子,簡直像課文中寫的「翠綠欲滴」;更令我萬分驚奇的是綠葉中竟然夾著無數個晶瑩如玉的花苞。傍晚,那花苞全開放了,滿屋子都飄著茉莉花的香味。
我端詳著它那小小的花瓣,真是玲瓏剔透;雖然沒有嬌艷的色彩,但很朴實,純潔,不加修飾,卻楚楚動人。我深吸著它發出的香味,第一次發現茉莉花的香味比什麼花都好聞,清新淡雅,令人心曠神怡。
又是一個夏天。美人蕉披上大紅袍子,穿上了黃色上衣,驕傲的揚起頭;荷花擺起「水中仙子」的姿態,等待人們嘖嘖贊賞。。。。。。可我,卻只是貪婪的吮吸著茉莉花的芳香,品嘗著茉莉花茶的清甜。
我也記不清是哪一本書上,曾經看到這樣的詩句:
小小茉莉花,默默吐芳華。純潔如白雪,丹心獻大家。
我反復吟詠這首古詩,覺得茉莉花也正如一首小詩。那小小的白色花兒啊,不是將一片冰清玉潔的心奉獻給了大家嗎?
茉莉花,你美麗,你純潔,你溫柔,你堅強。
我亦願,亦願化做一朵小小的,潔白的茉莉花,無私的將自己的一分芳香,一分清甜,毫無保留的送給人類,以換取大家的歡笑,欣慰,滿足。
我愛茉莉花!
2. 在歐美地區特別火的中國歌曲有什麼
歐美很多地區都很喜歡中國的文化,中國歌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輸出。在歐美地區特別火的中國歌曲有挺多的。這些歌曲中比較經典的有悠揚的《茉莉花》、上海老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鄧麗君的《給我一個吻》、《甜蜜蜜》等歌曲,還有張學友的《吻別》。這些歌曲不僅在中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且在外國也是很受歡迎的,基本成了中國的文化標簽。
歌神張學友的《吻別》其實也是國外很火的中國歌曲,它不僅是張學友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流行音樂的代表作。這首歌非常動情德表達出了戀人分手的難舍難分。這首歌火到什麼程度呢,應該很多小夥伴的父母都是這首歌的忠實聽眾,而且它獲得了多個音樂大獎,還走出中國國門。經典英文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其實就是翻唱自這首歌。
3. 李鴻章在奧運會上唱《茉莉花》是真實的歷史還是野史
1896年4月6日,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奧運會的故鄉希臘雅典舉行。此時李鴻章正在趕赴俄國聖彼得堡的路上,肯定沒有帶員參加奧運會。事實上,李鴻章根本就沒有肩負這個任務,更談不上帶運動員參賽了。
<奏摺里未提此事>
1895年一年,李鴻章因為甲午戰爭的慘敗,其政治地位風雨飄搖,並且因簽訂《馬關條約》,已背「漢奸」的罵名。李鴻章為千夫所指,代朝廷受過,失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制日」,李鴻章被派出訪歐美,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
自1895年至1896年正月--離奧運會只有3個月的時候,李鴻章所奏之折,幾乎為其一生中最少的一年,共計有9折,其中並沒有任何關於奧運會的話。李鴻章本人可能也不知曉這一消息,否則以他處理國際事務的經驗,應該會非常重視這一國際盛會。
<親自為國歌作詞>
其實關鍵的問題不是尋找李鴻章是否帶員參加過奧運會,而是從奧委會的歷史檔案中查找它們是否曾經發出過對大清帝國的邀請函。
李鴻章訪問歐美之時,中國連國歌都沒有,如果參加奧運會,則升旗、奏國歌都無法實現。在聖彼得堡,他們臨時找了一首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作為國歌,後來成為清朝對外場合的代國歌,洋人稱之為《李中堂樂》。這首最早的近代國歌的出籠,證明了當時中國國際身份的尷尬局面。歌詞有曰: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很多人認為李鴻章帶隊參加了奧運會。最搞笑的還是什麼從天橋找藝人、找武林高手、沒有國歌唱京劇等等,都是民間野史,也是諷刺李鴻章的文章。
4. 《茉莉花》的詞曲作者是誰
《茉莉花》的詞曲作者是何仿。
一曲清麗優美的民歌《茉莉花》,版唱紅了中國,響徹了全球,也權給它的收集加工者何仿帶來了很高的聲譽。三年解放戰爭期間,何仿常有佳作流傳。1947年,他創作的歌曲《練兵》(楊濃詞),在華東野戰軍中廣為流傳,並獲得創作獎。
1947年7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何仿及時創作了《去掉一個大禍害》(自己作詞),歌聲響徹齊魯大地。接著,他又陸續創作了歌曲《打死老瘋狗》(繆文渭詞)、歌劇《兩種作風》的主題歌等,流傳甚廣。
(4)茉莉花政治擴展閱讀:
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天長市石樑鎮何庄村。1941年春入新四軍淮南聯中。1942年調進淮南大眾劇團。 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華東(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二團、華東軍區解放軍劇院、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
歷任團員、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1951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1956年入總政文化部合唱指揮訓練班,師從德國專家。
著名軍旅音樂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江蘇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因肺部感染於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時在南京逝世,享年85歲。
5. 《茉莉花》是黃色小調那黃色小調是怎麼來的
純音樂沒有文字內容怎麼可能是黃色小調,很可能是政治人物的傑作,人為因素。
6. 圖蘭朵與茉莉花有什麼關系
《圖蘭朵》是個洋人杜撰的東方愛情故事,講述了殘酷而又美貌的公主圖蘭朵,高傲不羈,提出誰能夠回答她的問題,誰就可以得到她和王位。
韃靼王子被圖蘭多美貌所動,寧願落得與波斯王子同樣下場,對答如流終於獲勝。此夜全城無人入睡,然王子指責圖蘭多冷酷殘忍,一把抓住並大膽地吻了她,最終贏得公主歡心。
《圖蘭朵》因採用了《茉莉花》的旋律,而贏得華人的歡心,《圖蘭朵》因劇中優美的旋律而討得世人的歡迎,《圖蘭朵》因世界著名的歌手參加演出而聞名。
《茉莉花》代表著中國,《圖蘭朵》也將中國介紹給了世界,盡管國內學者對《圖蘭朵》情節產生疑義,但絲毫抹殺不了它的藝術價值。
(6)茉莉花政治擴展閱讀
打造背景
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率奧運團隊重金打造的鳥巢版《圖蘭朵》於2009年10月6日、7日在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演。
1998年張藝謀首次執導歌劇《圖蘭朵》,以紫禁城當做天然背景的演出驚艷世界,隨後張藝謀的太廟版《圖蘭朵》在世界各地成功上演。11年後,他和他的奧運會開幕式團隊投資1.2億重金打造的《圖蘭朵》將搬進鳥巢。
據介紹,張藝謀鳥巢版《圖蘭朵》將借鑒奧運開閉幕式的經驗,首次引入現代高科技視覺效果、用多媒體影像對經典之作重新演繹。來自義大利與中國的優秀歌唱家戴玉強、莫華倫、田浩江、孫秀葦、幺紅等,共同演繹這部經典歌劇。
7. 親愛的朋友們,有誰知道茉莉花這首民歌的出處和來歷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8. 音樂《茉莉花》的作者
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系南京六合民歌。[1] 在六合區八百橋鎮東北角,有南京市最大的人工湖——金牛湖,環湖多山並因有金牛山而得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素有「天然氧吧」之譽。鍾靈毓秀出華章——蜚聲世界的南京六合民歌《茉莉花》就源出於此。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9. 茉莉花被為什麼屏蔽了
因為涉及到了政治,所以被屏蔽了
事件可以聯系前段時間發生在埃及、巴林等地的更迭
10. 《茉莉花》是怎麼成為第二首國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飄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當中國政府代表團入場時,一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由軍樂團奏響。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中英兩國領導人出場前,兩國軍樂隊各奏三首樂曲,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慶典上,在譚盾指揮的「天、地、人」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又演奏了這首樂曲的「遼寧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隊演唱了這首歌;1997年秋,***主席訪問美國舉世矚目,柯林頓總統在白宮草坪舉行歡迎音樂會,美國交響樂團演奏了這首歌;1998年柯林頓總統回訪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這首歌在男女聲二重唱演繹下,使柯林頓聽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節,中央民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會隆重開館,奏響的還是這首茉莉花。1999年7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世紀世界」音樂會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參加演出的俄羅斯紅軍歌舞團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純正的中文演唱了這首歌,激起滿堂喝采,掌聲經久不息。
許多人都十分喜歡這首歌。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中方軍樂團演奏這首歌是***同志親自點定的,而***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中國流行音樂對這首民歌的多種版本的新編演唱,更是花樣疊出,常州姑娘周泓艷的《又見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傳唱,一直傳唱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關於《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幾十種,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中國入選的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二、 美麗的茉莉花是誰採摘?
「茉莉花,茉莉花」,這朵美麗的茉莉花誰採摘?這朵花是何仿採摘的,從民間藝術豐厚土壤中採得。何仿今年72歲,那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小演員,才14歲,那是日本鬼子大掃盪的艱苦時期。部隊黨委宣傳部長張勁夫同志指示他們到邊區去開展反掃盪的宣傳,同時響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深入到農村去,向民間藝人學習。
何仿與戰友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到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區去,一天,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
《鮮花調》是揚劇的曲調,原歌分三段,藝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調門演唱給何仿聽的,何仿邊聽邊記詞曲,原詞是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首歌確實婉轉悠揚,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就不太合適,而且,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挑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當時他畢竟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過的何仿,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適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何仿採摘這朵茉莉花,決不偶然,這與他是安徽天長縣人有著非常緊密的文化風土人情上的血肉關聯。天長縣是安徽南部突伸進江蘇揚州和南京六合的一個地方,是屬於揚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會對這首揚州民歌「識貨」,情有獨鍾,由他進行了成功的再創作。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這首歌。實際上,何仿創作了很多受部隊歡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電影院聽了何仿作詞作曲並擔任演唱指揮的《淮海戰役組歌》後,拍著何仿的肩膀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蓋過了一切,因此,熟人總是跟他開玩笑,「老何啊,人一輩子能有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歲時投奔革命,參加新四軍,先後在華野三野政治部部隊文工團、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和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歷任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團長。在幾十年的部隊文藝生涯中,他創作了《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我的名字叫中國》、歌劇《大翻身》等一批有著時代影響力的作品,在全國全軍多次獲獎,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他從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的位置上離休,是正軍級幹部。
三、何仿多次見到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周總理特別喜愛這首《茉莉花》
作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隊文藝工作者,他激情昂揚的音樂創作生涯,是與軍隊、與共和國的成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這使他與共和國的許多重大歷史場面緊緊聯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電視台介紹何仿與《茉莉花》的專題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這又是全國紀念總理誕辰百年的時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樂曲聲中,浮現出與周總理的一次次見面情景。
64至65年間,何仿三次見到周總理。周總理的品格給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軍文藝匯演,前線歌舞團的節目受到好評,最後領導接見全體參演單位合影時,前線歌舞團領導被要求站在正中,當時,前線歌舞團的領導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間,兩旁是朱德和劉少奇,他後退了半步,由於個子矮,結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劉少奇肩膀中間露出一個臉的樣子,而此時,周總理卻遠遠地站在前排的邊上。周總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間站,有其它領導人在場他謙讓,他一個人與大家在一起時他還是謙讓,63年前線話劇團成功上演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後,周總理非常高興,把話劇團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請到自己家中吃飯,吃完飯拍照合影時,大家讓周總理和鄧穎超坐在正中間,周總理就是不同意,堅持站在邊上,他說:「我是主人,怎麼能坐在正當中呢?」而是讓張澤易團長坐在正中間。
65年春天,周總理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作為副團長到印泥參加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活動,各國都帶了文藝演出團體,參加慶祝演出,文化部在徵求周總理意見時,周總理說:「我帶前線歌舞團去。」到印泥參加演出,前線歌舞團的節目中就有女聲小組唱《茉莉花》,每當演唱這首歌時,周總理總是聽得非常專注,臉上是喜悅之情,會議結束後,前線歌舞團到柬埔寨去演出,周總理則回國,中國駐印泥大使館為周總理舉行送行晚會,在晚會上,前線歌舞團演唱了許多江蘇民歌,如《拔根蘆柴花》、《九連環》,最後唱了《茉莉花》,周總理聽後感慨地說,我13歲離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女演員孫子鳳忙問:「總理,你為什麼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這時,何仿指揮演員排好隊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給總理聽,總理聽後感謝大家的好意,又詼諧地說: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