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澄城茉莉花

澄城茉莉花

發布時間: 2022-06-17 00:42:54

① 中國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境上都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它講究藝術表現的中和、簡約、適度、含蓄、空靈。以五聲音階為主。與西方傳統藝術注重立體感不同,它更著重於表現線形態。
民間短篇詩歌。包括抒情性的民歌與民謠。 歌﹑謠分稱,最早見於《詩經‧園有桃》:「心之懮矣,我歌且謠。」關於歌與謠的不同,主要有兩種解釋:「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毛詩故訓傳》);「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韓詩章句》)。一般說來,歌因為配樂和受曲譜制約,歌詞有與之相適應的句法章法結構,節奏一般比較徐緩。謠不配樂,沒有固定曲調,取吟誦方式,章句格式比較自由,節奏一般比較緊促。古人對歌與謠,也常聯用,統稱為「歌謠」,簡稱「民間歌謠」為「民歌」。
民間音樂有系統之定義研究雖起自19世紀,但實際形成卻可溯自遠古,例如中國春秋戰國以前之詩經歌曲或今仍盛行之中國民歌等,亦可視為民間音樂。而不論古今或地區,民間音樂樂型態之傳統要素與特性有下列幾項:民間音樂具有把現在與過去連結之連續性,個體與群體產生出不同類型的創作,並有其一定差異性,決定音樂形式或音樂存在,純粹由社會力選擇。
民歌,即民間歌謠,是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多為韻文。中國民歌依作用和流傳方式種類可分為:號子,田歌,山歌,高原山歌(西南地區),「客家山歌」(贛、閩、粵、台),摹「長調」(內蒙古),信天游 「花兒」(甘、寧、青),小調。
依曲式可分為單聲部及多聲部民間歌曲。
知名的各地民歌:河北、江蘇茉莉花,山西、雲南綉荷包,河北小白菜,江蘇四季歌,雲南小河淌水,四川康定情,歌。
中國民歌包括用以演唱的歌和用於吟誦的謠兩種形式。
公元前5世紀左右編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的部分,就是當時各地之民歌。西漢時期,政,府設立「樂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中國民歌當前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分法: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長歌與多聲部歌曲四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細化,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兒歌、搖兒曲、宗,教歌曲、長歌與多聲部歌曲等。
中國民歌分為三類:
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時候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在中國,號子有不同的稱呼:北方常稱之為「吆號子」,南方常稱之為「喊號子」。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是指各種山野歌曲,它是人們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野外放牧、停腳小歇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或向遠處的人傳遞情,意、對答傳語的即興編唱。有直暢性、單純性、自由性的特點。
小調: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會等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也就是說,除了勞動號子、山歌以外的各種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之中。小調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演唱,流傳性廣。
中國民歌分為六類:
勞動歌指勞動號子等各種在勞動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勞動動作,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儀禮歌:專門用於各種民間儀式和民間禮俗的民歌。如民間婚禮上使用的撒帳歌,民間建房時使用的建房歌。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時,事,政,治評論的民間歌謠。其政,治,意,義高,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生活歌表現群眾一般的家庭生活與勞動生活內容的民歌。如反映農民生活的《十二月長工歌》,集中揭示了長工與地,主之間的尖銳矛盾。
情,歌:即有關愛,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數量最多,也最動人的一種。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樹槐》,它所表現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後的悵惘。情歌在中國部分少數民族中是青年人戀,愛、擇,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
兒歌是兒童演唱或朗誦的民間歌謠。中國古代特定時期產生的童謠由於是時,政預言性質的民歌,不屬於兒歌。兒歌的內容主要是游戲兒歌,繞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中國民歌是一種富於生命力的口頭創作,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上,民歌是詩歌與文學的始祖,是作家創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文學體裁都起源於民歌而後為作家所採用的。
中國民歌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有區別。漢族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陝北、晉西北以及內蒙古地區也有兩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至八句一首的。漢族民歌除七言體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幾言的詩句。納西族民歌多為五言體。在用韻方面,漢族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韻,蒙,古,族民歌多押頭韻,侗,族民歌中有押腰韻的。民歌的風格各地各族也有不同,傣,族民歌明麗,蒙,古,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南方的較為柔美含蓄,北方的較為直率豪放。
流行於西安城區及郊縣鄉問的長安古樂,是繼承唐、宋音樂傳統,並在發展中不斷吸收元、明、清各代姊妹藝術,以及各地民問音樂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歌有舞的、大型古樂套曲。這套長安古樂曲目豐富,內容廣泛,風格多樣,曲式結構復雜龐大。記譜採用唐代《燕樂半字譜》、與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記譜基本相同,與《敦煌曲譜》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過去分布於西安城區及郊縣的古樂社有十八家之多,大部分在城裡,如廣仁寺,香半園、馬神廟巷、西倉、城,隍,廟、迎祥觀、佛,教古樂社、顯密寺、大吉昌、東倉、北池頭等古樂社。在郊縣鄉間,有藍田縣的楸樹廟,全家嶺、田家村;長安縣的何家營、皇甫村、白道峪;周至縣的南集賢、東村、西村等古樂社。這些古樂社的演奏活動,以祈雨、斗樂、朝山進香為主,從不參與婚、喪、嫁、娶、慶祝壽誕活動,同民間一般「古樂社」完全不同。現在,能進行演奏活動的有大吉昌、東倉、何家營、南集賢四家「古樂社」,也只能演幾套。
「上陽化鼓樂」是流行於周至縣上陽化村鼓樂的專稱。據傳:上陽化村的先祖,在清同治十二年耍社火時,為了渲染氣氛,將附近各村鼓樂社的鼓點經過篩選,整理編排成「十段」,稱為「十樣景」,又名「風攪雪」,在社火隊前作先導。光緒十六年,人們認為十段太長,鼓點也顯得重復,後刪去前五段,補充了後五段,加進了小樂器。上陽化鼓樂層次分明,鼓點剛柔兼備,有緊有慢,並有鼓點指揮,頗有情趣。
五圓鼓,也稱「打五圓」,民間傳統打擊樂。流行於陝西合陽、澄城縣一帶。因打鼓時用一面大鼓和四面小鼓,故稱。有時用兩面小鼓,也稱「打三圓」。「打五圓」在做壽誕時敲打,被稱為「五枝梅花」,娶親時敲打,被稱為「五子登科」。合陽縣把「打五圓」當作辦喪事、擺路祭的壓軸戲。演奏「五圓鼓」還要配上大鑼、鐃鈸、嗩吶等樂器,一般為5—9人,建國後鼓面按鍵盤樂器定音,敲起來音調和諧中聽。
八仙鼓(板)流傳的地方較多,在西安附近的叫「楊賀鑼鼓」,系民間打擊樂;流行於西安市新築鎮楊賀村一帶,由清代光緒時過廟會興起至今。建國後已為群眾普遍敲打,在多種樂器配合下,可演奏出「龍虎頭」、「二龍戲珠」、「和尚撞鍾」、「曲江流吟」等樂曲,其音色高亢激越,細膩、纏綿兼有,民間多有「仙樂仙鼓」之譽。流行於銅川一帶的稱「八仙板」、「八陣鼓」兩種:
八仙板:初為八女表演,以後演變為四男四女表演。表演者身穿古裝,八人分別代表神,話,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各人分別身系一件能代表身份的小物件,來代表某仙;道具為簡板,每人手執一件,桑木做成,長尺五至尺六,四頁為一副,兩大兩小,類似文樂上的「牙子」,舞時伴以鉸、釵,邊舞邊擊節拍。隊形有「燕子隊」、「單掏」、「擺五花」、「山連山」、「推磨子」、「壘羅漢」等,以「燕子隊」和「單掏」下場。
八陣鼓:據銅川民問藝人稱,是由諸葛亮的「八陣圖」演變而來。初演時單調,後經劉家堡前四輩民間藝人劉老漢(佚名)改進,在銅川獨樹一幟,壓倒群芳,一直流傳至今。今之「八陣鼓」,表演者十人(四女六男),其中一男武將打扮,手執一根長七、八尺長,頂端帶小旗的桿子,在場中間代表東吳大都督陸遜,起指揮作用;另一男老生打扮,身穿道,袍,胸前掛一個「邊(扁)鼓」,在表演者的外圍,代表諸葛亮的岳父黃成炎,為被圍在陣內的陸遜不斷指點著走出陣圖的方法。其餘四男四女,武士打扮,身插背旗,胸前掛鼓,邊演邊敲。「八陣鼓」在過去表演時,八人分兩路,陸遜在兩路中間,可前後穿插;扮黃成炎者在兩隊外邊,可在周圍穿插,全部表演者以秧歌步子而貫穿始終。另有「擺四花」、「扭門卷」、「一窩蜂」等。「八陣鼓」敲打鼓樂譜點,不同於它地,有一套文武、粗細打法,其藝術音響之美,在銅川可稱一絕。
「南留鑼鼓」系民問鼓舞,流行於陝西朝邑縣韋林鎮的南留村,故名。南留鑼鼓的行進、定場表演,均為自由敲打。其鼓點有「熱鬧鼓」、「常慶鼓」、「竹馬鼓」等。敲打演奏人數不限,可幾人,也可數百人;一般樂隊配有大鼓六面、社鑼八面、社釵八副、馬鑼兩面。行進時,前面三面鼓開道,後面三面鼓壓陣,其他人分三路縱隊行進;敲社釵的為上首,站隊伍左邊;敲社鑼的為下首,站隊伍右邊;敲馬鑼的站隊伍中間,共為一支鑼鼓隊。鑼鼓隊中,由一人手執繞桿(綵綢、彩紙糊成,約2米多長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隊伍左右上下繞動,指揮隊伍表演。
素鼓,流行於陝西華陰市的東部地區雙泉、馬村一帶,在節日和廟會表演,民間稱其為「素鼓」。其內容:善於抒情、敘事,多表現古代軍旅故事,如《敬德一條鞭》、《三戰呂布》、《六齣祁山》、《五龍二虎逼彥章》、《十里埋伏》等,表演者以手、眼、身、步示意傳神,鼓姿靈活優美,步法輕快。因其中又有拳術招式和造型,故又稱其為「拳鼓」。
流行於陝北榆林、延安、神木等地的民間山歌、小調、對曲、信天游等曲目,統稱「陝北民歌」,而其中「信天游」,則是陝北民歌中最富特色、流行最廣的一種山歌形式,男女老少以及遍及城鄉、各行業的群眾,均可自編自唱。有名的歌曲《東方紅》、《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劉志丹》、《綉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高樓大廈平地起》等,都是從民歌基礎上潤色、創編的。陝北民歌在民間樂舞中,曲調、曲目不下千萬種,其音調、音色奔放高亢,舒展明快,極為美妙。在樂舞演奏中,多以社火、秧歌形式出現。陝北民歌是獨具民族、民間文化特點並在國內外享名的民歌流派之一。
「榆林小曲」已往為坐唱曲目,由明、清時外來官,員在陣,守,邊,陲時帶來的南方歌曲為基礎,和當地民歌融合而成的特有的樂曲。一般一人獨唱,有時也男女對唱或多人輪唱。
常家嗩吶流行於陝北志丹縣常家村的嗩吶,清代初年已封為「官吹」,其音調高亢激昂,不同凡響,其調目約二百三十多首,在國內獨樹一幟。
民歌起源於人類維持生存的物質活動,特別是生產勞動。它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口頭創作形式。初期民歌創作,往往與音樂密不可分。有的還與舞蹈﹑音樂三位一體。後來的民歌,仍然與音樂有密切關系,如歌詞的重疊﹑襯字等,都是因為歌唱的關系而形成的特點。
民間歌謠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屬於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節奏、音韻、章句的曲調等形式特徵,並以短小或比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質與史詩、民間敘事詩、民間說唱等其它民間韻文樣式相區別。
民歌種類繁多,因分類標准不一,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從內容出發,結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為:勞動歌﹑儀禮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五類。又因服務對象的不同,又有兒歌一類。
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徵。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採茶歌等。後一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一般對勞動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之類。
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灶,王,爺求福﹑祭,龍,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於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於各朝史書的《五行志》中。
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
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
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
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於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一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一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後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蘊含著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產生於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一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
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
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
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
⑤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兒歌在中國「五,四」以後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徵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一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兒歌的特點:一是,在語言形式上適合兒童說話發音的習慣,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內容適合兒童思維特點,單純、淺顯而形象,有些富於魔,幻,色,彩,適合兒童心理特點。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後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陝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一首的有陝,北信天游﹑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曲﹑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韻,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韻,兩句一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一章,上﹑下兩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流傳方式,都處於發展變化中。其中新,時,政歌謠,以頌歌為主調,但在歌頌時代與人民同時,也揭,露,抨,擊一切反動事物,批,評,領,導與群眾的缺點錯誤。新的生活歌,一改過去悲怨的基調,洋溢著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格調高昂輕快,內容往往和歌,頌,黨﹑軍,隊﹑人,民,政,權融匯在一起。新,情,歌的不少作品,愛,情與革,命,戰,爭﹑生產勞動﹑學習科學文化相結合,表現了新,時,代青,年,男,女,思,想,感,情的新,境,界。新兒歌中,教,誨性作品明顯增多。有些古老的儀,禮,歌和勞動歌,在新的社會生活條件下,處於逐漸消失中。
民歌的形式,變化比較緩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在現代新民歌中,雖然形式方面可見某些新的變化,但古代傳統民歌的體例﹑句式﹑押韻方法等,至今仍有所沿用。
民歌是人民的一種口頭創作,富有生命力,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它植根於人民生活的土壤,具有比較直接的多種實用功能。它緊密伴隨著人民的歷史前進,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心理,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民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詩歌和文學的始祖﹐作家和詩人的創作源泉之一。中國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體裁﹐大都起自民間。楚辭和古代民歌﹑建安文學和兩漢樂府﹑唐代詩歌和六朝歌謠﹑元代雜劇和五代以來民間詞曲,都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當代作家學習民歌,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學大眾化﹑民族化的途徑之一。
民歌總體風貌可謂天機自動,樸素渾成。民歌具有鮮明的率真自然的特點,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真實,二是具有天然的韻味。這種特色的形成有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民歌的創作與傳播方式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民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真實而自然的流露;第三,民歌的表達方式率真自然,善於藉助生活環境中的事物來形象地表達思想;第四,民歌的語言都用自然活潑的口頭語言。
民歌體式有很多種,而且各有特色。總體來看,各種民歌在創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它的章法、句式、套語、曲調和韻律往往都是固定的。民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韻律和諧,這使民歌便於傳播、富於音樂性,也是民歌作為詩與歌的中構成因素。
民歌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在表達方式上頻繁運用賦、比、興、反復、雙關、誇張等藝術手法。

② 古代菜餚名稱和背景故事

1、雜燴菜

所謂「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詩乃是出自清朝狀元秦大士之筆。此詩中藏了為人人喊打的大奸臣,秦檜。這雜燴菜原名炸檜菜,意為將秦檜生煎活炸,但因此菜是將各類菜蔬雜燴,故而在流傳過程中改名為雜燴菜。

此菜的由來要追述到秦檜同期的兵部尚書朱敦儒身上,這位先生向來剛正不阿,堅決不與秦某人同流合污。於是被秦檜參了一本,從此告老還鄉,悶悶不樂。這日,朱敦儒六十大壽,偏巧此時傳來了岳帥被那奸相殺害的消息,真真把個朱老先生氣的活佛出世,那還有心思吃飯。

但客人都已經來了,朱老先生沒法,只好吩咐廚子不必擺盤,將蔬菜同熬,配上饅頭了事。這朱老先生的好友各個都是大富之家,這些槽糠之食怎生下肚。這時,悶悶不樂的朱老先生開口說到「當今天下,豺狼當道,社鼠橫行,我恨不得將那奸相頭顱砍下油炸。」

一位客人義憤填膺的站起來回復「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那奸相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各位,我們將他生吞活剝,為岳帥報仇。」眾人紛紛響應,將菜吃了個精光。


2、夫妻肺片

創始人郭朝華,夫妻倆推著小車沿街叫賣涼拌牛肉片,因調製得法,味道鮮美,被贊譽為「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夫妻肺片的成分里並沒有肺,而是牛肉、牛舌、牛心和牛頭皮,切成很薄的片雜薈在一起,人們稱之為「薈片」。

據說是好事的學生用硬紙板寫個招牌接在車上,把「薈」宇寫成了「肺」宇,因此「夫妻肺片」就慢慢出名了。

3、東安子雞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飢餓,在湖南東安縣城一家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殺現烹。童子雞經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

知縣聽說後,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

4、三蛇龍虎鳳大會

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俏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的鳳凰水閘蛇餐館。

5、佛跳牆

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庄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並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煨制而成。

周蓮吃後贊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

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牆」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熱點內容
簡單愛的花語 發布:2025-09-22 06:48:34 瀏覽:298
玫瑰花精靈王 發布:2025-09-22 06:48:33 瀏覽:890
綠植凈化空氣排行榜 發布:2025-09-22 06:46:17 瀏覽:162
粉色荷花價格 發布:2025-09-22 06:44:51 瀏覽:794
lol官網情人節活動抽獎 發布:2025-09-22 06:17:15 瀏覽:951
furla情人節塗鴉 發布:2025-09-22 06:12:09 瀏覽:690
touch2016白色情人節 發布:2025-09-22 05:38:35 瀏覽:394
淘寶韭菜盆栽 發布:2025-09-22 05:37:59 瀏覽:499
油茶花詩 發布:2025-09-22 05:23:38 瀏覽:515
彩鉛花卉圓形 發布:2025-09-22 05:13:14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