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程桂蘭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鋼琴簡譜1/1:
(1)茉莉花程桂蘭擴展閱讀: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傳唱,一直傳唱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關於《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幾十種,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是蘇南民歌。
1942年冬,為了響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學習民族藝術和民間藝術,還是新四軍文藝小戰士、年僅14歲的何仿到江蘇六合八百橋鎮金牛山下(今屬南京)采風,被當地的一首歌《鮮花調》優美的曲調所吸引,並在此基礎上加工整理出了《茉莉花》。
『貳』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一、下面這段摘自《滁州市志》
1942年冬,大眾劇團奉命便裝到天長與六合相交的金牛山及儀征一帶開展反掃盪宣傳工作。劇團開到目的地以後,晚上演戲、搞宣傳,白天走訪當地民間藝人,向他們學習「玩旱船」,唱民歌。民間藝人拉起胡琴唱了一首當地流傳的《鮮花調》:「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若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民間藝人悠揚婉轉的歌聲使何仿聽呆了,他沒想到金牛山區有這么好聽的歌,聽著這歌,他彷彿置身在百花園中,好像看到了萬紫千紅,好像聞到了沁人的馨香。於是他激動地稱民間藝人為師傅,請求他教他唱這首歌。於是那位民間藝人教他一句,他認真地學一句,並記一句詞譜。一個多小時後,他終於學會了這首民歌,並記下了全部詞譜。
二、婁麗紅與《茉莉花》
婁麗紅,天長市金集鎮草西村人,今年已近七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農村婦女。前些年她從廣播上聽到《茉莉花》,便勾起了她對往事的回憶,於是就冒著高溫酷暑,從20多公里外的農村來到城市,向當時的文化局的同志回憶她當年到安徽省城及各地演唱《茉莉花》的情況。後來文化局的同志又去請教原天長市政協主席夏錫生,向他了解有關情況,因為知道夏老與《茉莉花》作者何仿是老同鄉、老朋友,曾在香港回歸時我市首先撰寫《茉莉花》的人,他應該清楚。夏老得知此事後,便接見了婁麗紅。見面後夏老就問她是怎樣把《茉莉花》唱到省城去的,她就如實回答:「當年我們那裡,老老小小,特別是女孩子,差不多都會唱,縣文化館黃館長說我當時《茉莉花》小調唱得好,便要我與他一道去合肥參加全省民歌大賽。1954年在江淮大劇院,我唱了《刮地風》、《茉莉花》兩支歌,最後被評為一等獎,省領導還給我發了一枚金質獎章。」
據夏老在有關文章中的記載:婁麗紅的上述一番介紹與何仿的回憶是一致的。夏老去南京向何仿祝賀七十壽辰時,閑談之中,偶然提及草廟山歌手婁麗紅唱《茉莉花》在1954年安徽省民歌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的舊事時,勾起了何仿同志對《茉莉花》創作情況的回憶,他說:「婁麗紅到省城參賽的《茉莉花》是由我收集整理的」;又說「1942年,我隨淮南大眾劇團到天長縣金牛山演出新編者洪山戲《保衛家鄉》,在金牛山腳下遇到一民間藝人給我唱《茉莉花》,我感到很好聽,便一句一句地記下來,然後根據當時皖東廣為流傳的地方劇種---洪山戲特有音調作為基礎,進行融匯貫通,終於成為現在的《茉莉花》曲調。」何仿在與中央電視台和江蘇電視台聯合攝制電視文藝片《芬芳年華》的攝制組同志說:「我是喝白塔河水長大的,《茉莉花》是由安徽天長這方沃土上培育出來的」。
也有人說《茉莉花》 是江蘇歌唱家程桂蘭唱紅的。夏老在相關文章中講到:程桂蘭當時作為南京前線歌舞團的演員,曾帶這支歌到北京總政參賽,的確使這支歌升華了許多,但那是1957年的事,而在這三年前,即1954,天長民歌手婁麗紅就已經把《茉莉花》唱紅安徽省了。
現在大家都知道《茉莉花》已成為中國的民歌,唱響了世界,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三、皖蘇兩省學者為民歌《茉莉花》「產地」舌戰
安徽商報4月20日訊本報3月23日獨家報道《鳳陽籍明史學家夏玉潤:民歌茉莉花源自「鳳陽花鼓」》後,引起音樂界和史學界的高度關注,江蘇方面多位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茉莉花》屬於江蘇民歌。
關於民歌《茉莉花》的「原產地」,目前在江蘇省南京、揚州之間爭論不休,儀征、蘇州、鹽城亦加入這一行列。昨日,中國明史學會會員、滁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夏玉潤再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他認真而細致的考證,把源於我省鳳陽的民歌《鮮花調》改編而成的《茉莉花》定為江蘇民歌,證據不足。
其一:有學者稱,1942年,新四軍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首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1957年,已在南京前線歌舞團工作的何仿,將此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匯演。在媒體的運作下,《茉莉花》首次貼上「江蘇民歌」標簽。然而,《鮮花調》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國,例如山東省也有《鮮花調》,假設當時由山東前衛歌舞團演出,今日豈不成了山東民歌?他認為,最先「注冊」與它的原產地,是兩碼事。
其二:有文章說,據已故音樂史學家章鳴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據他考證,《鮮花調》之名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
其三:有學者稱,揚州清曲中有《鮮花調》,夏玉潤認為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據中國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間歌曲等集成記載,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鮮花調》,如何證明《鮮花調》最早出現於揚州清曲中?目前,支撐這一觀點的證據不足。
其四:有學者認為,1934年上海蓓開唱片公司錄制的黃秀花演唱的《鮮花調》,是最早的音像資料,足可證明它是揚州民歌。其實,它是揚劇《打花鼓》中的唱段,揚劇最初就稱「花鼓戲」。在此之前,盧翠蘭、荀慧生、潘雪艷、華慧麟、周五寶等著名京劇演員,均演唱了《打花鼓》中的《鮮花調》,亦有當時上海錄制的唱片。
還有人說,「《鮮花調》來自民歌《雙疊翠》,400多年前已經在揚州大地上廣為傳唱」。然而,《雙疊翠》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劉效祖《詞臠》一書,劉為山東籍人,後居北京,《雙疊翠》最初應為北方民歌。
其五:有人依據1960年南京市工人業余藝術學校匯編的《曲調選》,證明《茉莉花》的前身《鮮花調》在南京白局曲調中原名《聞鮮花》(釋其意為「聞」了幾種花)。而據原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江明教授考證,《鮮花調》又有《文鮮花》(演唱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武鮮花》(演唱武松殺嫂的故事)之稱謂,亦流傳於上海。因此不是南京的專利。
還有人依據朱元璋、徐達在莫愁湖畔「勝棋樓」下棋的故事,衍生出《鮮花調》。夏玉潤據此認為,朱元璋、徐達均為鳳陽人,唱的戲更有可能是安徽的「花鼓戲」!
『叄』 第一個唱茉莉花歌是誰
金牛山下,小戰士採摘「茉莉花」
1942年冬天,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華中堅持敵後游擊戰爭的新四軍與日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掃盪」斗爭。當時,何仿只有14歲,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一名文藝戰士。奉上級命令,何仿隨團來到江蘇的六合、儀征一帶開展反「掃盪」工作。時值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不久,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張勁夫指示劇團要響應毛主席號召,搞民族化、大眾化文藝,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於是,大眾劇團的團員們晚上演戲宣傳,白天走村串戶,向人民大眾學習民間藝術。
在六合金牛山下采風時,何仿聽老鄉們說,在距離駐地四五華里的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位民間藝人,不僅會吹拉彈唱,而且滿腹的民歌小調。何仿一聽興奮極了,第二天就邁進泥濘的田埂,在一間茅草屋內尋訪到了那位30多歲的藝人。何仿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是個冬天的上午,天空下著小雨,雨中夾雜著雪花。
這位藝人身材瘦長,穿著破棉襖,戴著破氈帽。當他得知面前的何仿是新四軍戰士,特意來向他請教民歌小調時,就熱情地從牆上取下胡琴,校好琴弦,說:「小同志,我給你唱一曲『鮮花調』吧!」說完他拉起胡琴,用模仿女聲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鮮花調》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一時間,何仿被這婉轉悠揚、優美動聽的民歌深深吸引住了,他如獲至寶地跳了起來,當場就請藝人教他唱,還一句句地記下了曲譜和歌詞,臨走時按照藝人教他的方法准確地唱了出來。從清朝道光年間流傳下來的這首民歌,從此深深地刻印在何仿的心中。
精心修剪,《茉莉花》超凡脫俗轉眼到了1957年,29歲的何仿已是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兼指揮,完成了在上海音樂學院的進修深造。那年夏天,總政調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揮體現部隊氣魄的《東海凱歌》、《雨花台》兩組大合唱外,還要組織一個四人女聲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蘇三地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裡薅豆棵》、《李三寶》很快定了下來,江蘇民歌沒有現成的,何仿想起了那首記憶深刻的《鮮花調》。
但《鮮花調》來源於民間,歌詞內容比較散,第一段是唱茉莉花,第二段又唱金銀花,第三段再唱玫瑰花,不能給人鮮明的形象和統一的格調;人稱上「奴」字如舊戲里的「小奴家」,帶有封建色彩;原歌詞「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帶有明顯的挑逗性質,不適合女戰士演唱。何仿經過反復考慮,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詞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即茉莉花;原來的「奴」,改成了「我」;把第一段的「又怕來年不發芽」放到了歌詞的最後。對曲子也作了改動,加了引子,在保留主體三段詞同一段曲的同時,加強了前兩句的曲調,使之更加生動曲折,並將原來的結束句進一步發展延長,加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使人有餘音繞梁之感。在排練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開想像: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女輕盈地來到百花園中,被白花綠葉、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聲音和贊嘆的語氣來唱。
《茉莉花》在北京演出後一炮打響,隨即受到中國唱片社的青睞。不久,由前線歌舞團1957年學員陳鴻虹、宋桂英、計秋霞、李小林四人女聲小組演唱的民歌《茉莉花》被正式錄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茉莉花》在中國樂壇的地位從此確立。
1959年,前線歌舞團受命參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茉莉花》是必唱曲目。為了完成好這次重要的演出任務,何仿第二次修改《茉莉花》,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一字之改,變靜為動,藝術誇張,全篇生動;「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太過於直白,改成了「又怕看花的人兒罵」,體現出含蓄之美,再者,三段詞的結尾統一為「又怕」後變得更上口;曲調上,何仿認為原來的結束句拖腔較短,沒有掀起高潮,意境沒有完全出來,有必要發展、變化、延長,於是,將結束音「5」前面的「1」作了延長處理。這樣一改,把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戀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止,羞澀動情的美好心靈,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1981年,時任前線歌舞團團長的何仿又對《茉莉花》進行了新的藝術嘗試,他讓前線歌舞團青年歌唱家程桂蘭用蘇州方言演唱。於是用吳儂軟語演唱的《茉莉花》再次被製成唱片,很快唱紅了大江南北,以至於現在還有人把《茉莉花》誤認為一首蘇南民歌。
『肆』 《茉莉花》是怎麼成為第二首國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飄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當中國政府代表團入場時,一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由軍樂團奏響。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中英兩國領導人出場前,兩國軍樂隊各奏三首樂曲,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慶典上,在譚盾指揮的「天、地、人」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又演奏了這首樂曲的「遼寧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隊演唱了這首歌;1997年秋,***主席訪問美國舉世矚目,柯林頓總統在白宮草坪舉行歡迎音樂會,美國交響樂團演奏了這首歌;1998年柯林頓總統回訪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這首歌在男女聲二重唱演繹下,使柯林頓聽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節,中央民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會隆重開館,奏響的還是這首茉莉花。1999年7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世紀世界」音樂會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參加演出的俄羅斯紅軍歌舞團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純正的中文演唱了這首歌,激起滿堂喝采,掌聲經久不息。
許多人都十分喜歡這首歌。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中方軍樂團演奏這首歌是***同志親自點定的,而***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中國流行音樂對這首民歌的多種版本的新編演唱,更是花樣疊出,常州姑娘周泓艷的《又見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傳唱,一直傳唱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關於《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幾十種,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中國入選的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二、 美麗的茉莉花是誰採摘?
「茉莉花,茉莉花」,這朵美麗的茉莉花誰採摘?這朵花是何仿採摘的,從民間藝術豐厚土壤中採得。何仿今年72歲,那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小演員,才14歲,那是日本鬼子大掃盪的艱苦時期。部隊黨委宣傳部長張勁夫同志指示他們到邊區去開展反掃盪的宣傳,同時響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深入到農村去,向民間藝人學習。
何仿與戰友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到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區去,一天,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
《鮮花調》是揚劇的曲調,原歌分三段,藝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調門演唱給何仿聽的,何仿邊聽邊記詞曲,原詞是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首歌確實婉轉悠揚,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就不太合適,而且,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挑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當時他畢竟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過的何仿,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適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何仿採摘這朵茉莉花,決不偶然,這與他是安徽天長縣人有著非常緊密的文化風土人情上的血肉關聯。天長縣是安徽南部突伸進江蘇揚州和南京六合的一個地方,是屬於揚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會對這首揚州民歌「識貨」,情有獨鍾,由他進行了成功的再創作。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這首歌。實際上,何仿創作了很多受部隊歡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電影院聽了何仿作詞作曲並擔任演唱指揮的《淮海戰役組歌》後,拍著何仿的肩膀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蓋過了一切,因此,熟人總是跟他開玩笑,「老何啊,人一輩子能有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歲時投奔革命,參加新四軍,先後在華野三野政治部部隊文工團、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和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歷任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團長。在幾十年的部隊文藝生涯中,他創作了《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我的名字叫中國》、歌劇《大翻身》等一批有著時代影響力的作品,在全國全軍多次獲獎,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他從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的位置上離休,是正軍級幹部。
三、何仿多次見到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周總理特別喜愛這首《茉莉花》
作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隊文藝工作者,他激情昂揚的音樂創作生涯,是與軍隊、與共和國的成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這使他與共和國的許多重大歷史場面緊緊聯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電視台介紹何仿與《茉莉花》的專題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這又是全國紀念總理誕辰百年的時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樂曲聲中,浮現出與周總理的一次次見面情景。
64至65年間,何仿三次見到周總理。周總理的品格給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軍文藝匯演,前線歌舞團的節目受到好評,最後領導接見全體參演單位合影時,前線歌舞團領導被要求站在正中,當時,前線歌舞團的領導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間,兩旁是朱德和劉少奇,他後退了半步,由於個子矮,結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劉少奇肩膀中間露出一個臉的樣子,而此時,周總理卻遠遠地站在前排的邊上。周總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間站,有其它領導人在場他謙讓,他一個人與大家在一起時他還是謙讓,63年前線話劇團成功上演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後,周總理非常高興,把話劇團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請到自己家中吃飯,吃完飯拍照合影時,大家讓周總理和鄧穎超坐在正中間,周總理就是不同意,堅持站在邊上,他說:「我是主人,怎麼能坐在正當中呢?」而是讓張澤易團長坐在正中間。
65年春天,周總理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作為副團長到印泥參加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活動,各國都帶了文藝演出團體,參加慶祝演出,文化部在徵求周總理意見時,周總理說:「我帶前線歌舞團去。」到印泥參加演出,前線歌舞團的節目中就有女聲小組唱《茉莉花》,每當演唱這首歌時,周總理總是聽得非常專注,臉上是喜悅之情,會議結束後,前線歌舞團到柬埔寨去演出,周總理則回國,中國駐印泥大使館為周總理舉行送行晚會,在晚會上,前線歌舞團演唱了許多江蘇民歌,如《拔根蘆柴花》、《九連環》,最後唱了《茉莉花》,周總理聽後感慨地說,我13歲離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女演員孫子鳳忙問:「總理,你為什麼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這時,何仿指揮演員排好隊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給總理聽,總理聽後感謝大家的好意,又詼諧地說: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伍』 關於民歌《茉莉花》的歌詞和版本
1、江蘇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2、河北民歌《茉莉花》
好(喂)一朵茉莉花,好(喂)一朵茉莉花,
滿園地怎麼看比不下它吔,
我也有心掐一朵戴,
又怕(那個)看花的人兒罵。
好(喂)一朵茉莉花,好(喂)一朵茉莉花,
滿園地怎麼看比不下它吔,
我也有心掐一朵戴,
又怕(那個)看花的人兒罵。
3、其他版本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5)茉莉花程桂蘭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清代以來流傳於全國的民間小調,它是一首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漢族民歌。《茉莉花》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它輕盈活潑、淳樸優美、婉轉流暢、短小精緻、易唱易記,表達了人們愛花、惜花、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茉莉花》是第一首流傳海外的中國民歌,在國外被公認「旋律優美,濃郁東方韻味」,最具有中國東方意境的歌曲。甚至很多外國人聲稱,學會的第一首中文歌就是茉莉花,被評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陸』 親愛的朋友們,有誰知道茉莉花這首民歌的出處和來歷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柒』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7)茉莉花程桂蘭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捌』 茉莉花這首歌為什麼可以傳唱這么久首唱是誰
茉莉花這首歌十分經典,所以可以傳唱這么久
茉莉花是揚州民歌,不是誰唱的哦~~~
『玖』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歌詞
《茉莉花》-江蘇民歌
編曲:何仿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版
又香又白人人誇權
不讓誰把心摘下
就等那個人愛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誰當我情人
茉莉花
你說我真好
什麼都好
誰當我情人做夢都會笑
我忘著窗外的街角
看到辛酸走來幸福走掉
你說我真好
比誰都好
有適合的人要幫我介紹
如果我真的那麼好
你為什麼不要
為什麼不要
嗚呼......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茉莉花呀茉莉花
『拾』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歌詞
"失眠症 - 莫艷琳來
詞:李斌源
曲:莫艷琳
燈都熄了光也暗了
覺得空氣有一點冷
也許只是 風還在吹
窗外很吵 黑夜很長
找個地方 就一個人
看著時間 抖落成灰
無盡的夜 沒有改變
還有多久 才能疲倦
明明知道 無葯可救
最後只能 喝一點酒
想讓自己 好過一點
舊的信件 再讀一遍
卻不知道 會有多少
依舊還是 疼的感覺
斷了的線 沒有改變
這樣的夜 我無法入睡
可結果都一樣
我無力阻擋
只好睏在
夜的中央
但結果都一樣
學不會怎麼遺忘
盡管黑夜漫長
我也只能再等著天亮
燈都熄了光也暗了
覺得空氣有一點冷
也許只是 風還在吹
窗外很吵 黑夜很長
找個地方 就一個人
看著時間 抖落成灰
無盡的夜 沒有改變
還有多久 才能疲倦
明明知道 無葯可救
最後只能 喝一點酒
想讓自己 好過一點
舊的信件 再讀一遍
卻不知道 會有多少
依舊還是 疼的感覺
斷了的線 沒有改變
這樣的夜 我無法入睡
可結果都一樣
我無力阻擋
只好睏在
夜的中央
但結果都一樣
學不會怎麼遺忘
盡管黑夜漫長
我只能等著天亮
可結果都一樣
我無力阻擋
只好睏在
夜的中央
但結果都一樣
學不會怎麼遺忘
盡管黑夜漫長
我也只能再等著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