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那一片初夏的鬱金香劉向忠

那一片初夏的鬱金香劉向忠

發布時間: 2022-06-11 21:48:02

㈠ 急切求助!!!!!!!

美與善的統一--讀《詩經·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艷,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並非過當的稱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里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艷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麼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願,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艷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首詩,祝賀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或者誇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確實高人一等。這讓我們想起孔子稱贊《詩經》的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的話內容當然十分豐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這樣一種思想呢?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後,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國風選譯》)聯繫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農民娶親「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寫法也很講究。看似只變換了幾個字,反復詠唱,實際上作者是很為用心的。頭一章寫「花」,二章寫「實」,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表達了三層不同的意思。寫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寫實,寫葉,不是讓讀者想得更多更遠嗎?密密麻麻的桃子,鬱郁蔥蔥的桃葉,真是一派興旺景象啊!

這首詩不難懂,但其中蘊藏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探討。

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艷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關於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國語·楚語》)很清楚,伍舉的觀點是「無害即是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實際上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倫理意義。「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那意思是說,統治者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欲無度,就不是美。應該說,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否定了「善」與「美」的差別,否定了美的相對獨立性,它不承認「目觀」之美,是其嚴重局限。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孔子也持著這樣一種美學觀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他贊賞「詩三百」,根本原因是因為「無邪」。他高度評價《關雎》之美,是因為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合於善的要求。在評價人時,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善與美,善是主導方面。甚至連選擇住處,孔子也說:「里仁為美。」(《論語·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見,孔子關於美的判斷,都是以善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學觀,畢竟是前進了。它已經不同於伍舉的觀點,已經開始把美與善區別開來,作為不同的兩個標准來使用了。「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當然,通過對《韶》與《武》的評價,還是可以看出,「盡美」雖然被賦予在「盡善」之外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地位,但只是「盡美」,還不能說是美,「盡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們回頭再來看看《桃夭》篇,對它所反映的美學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艷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這還只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美的具體內容不僅僅是「艷如桃花」,還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與善之結合,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觀念呢?先秦人為什麼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麼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還不僅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說在整部《詩經》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說,《詩經》是把這方面的內容放在頭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說它在《詩經》中的地位是很為突出的。如果我們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內容擺一擺,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問題,在《詩經》中確實是佔有無與倫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關雎》,講的是一個青年男子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與她結為夫妻。

第二篇《葛覃》,寫女子歸寧,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寫她的勤、儉、孝、敬。

第三篇《卷耳》,寫丈夫遠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賀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賀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頭幾篇(除掉第四篇),它們寫了戀愛,結婚,夫妻離別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親等等,可以說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問題都談到了。

一部《詩經》,三百零五篇,開卷頭幾篇幾乎全部是寫婚姻家庭問題的,豈不令人深思?不論是誰編輯的「詩三百篇」,不論孔子是刪詩了、還是整理詩了,抑或是為「詩三百篇」作了些正樂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說明了他們是十分重視婚姻和家庭問題的。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論這個問題呢?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每個人都仰仗著家庭迎接困難,戰勝天災,爭取幸福生活,當然希望家庭和睦、團結。娶親是一件大事,因為它關繫到家庭未來的前途,所以,對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這很容易理解。

從統治者方面來說,就要復雜多了。《禮記·大學》引到《桃夭》這首詩時說:「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這可真是一語道破。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家庭的鞏固與否與社會的鞏固與否,關系十分密切。到了漢代,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之說。不論「三綱」,還是「五常」,它們都以夫婦關系為根本,認為夫婦關系是人倫之始,其它的四種關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宋代理學家朱嘉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男女者,三綱之本,萬事之先也。」(《詩集傳》卷七)從這段論述,我們也可以看出統治者為什麼那麼重視婚姻、家庭問題。聽古樂唯恐卧,聽鄭衛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說得很為透僻。他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上承宗廟,下啟子孫,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為了「宜國」,在他們眼裡,「宜家」與「宜國」原本是一回事,當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不論自古以來多少解經者就《桃夭》作過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樹那樣年輕,象春日驕陽下桃花那樣鮮艷、美麗的少女,卻永遠活在讀者心裡。人們衷心祝願她:「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文欣賞說《詩·關雎》
--------------------------------------------------------------------------------

^^1

近年賞析之風頗為流行,但我認為這類文章並不好作。尤其是講《詩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須通訓詁,其次還要明詩旨。因為風、雅、頌距今已遠,其可賞析處往往即在字、詞的訓詁之中。加以舊時奉三百篇為經典,古人說詩每多附會;不明詩旨便如皓天白日為雲霾籠罩,必須撥雲見日,始能領會詩情。這里姑以《關雎》為例而申說之,惟不免貽人以老生常談之譏耳。

時至今日,大約沒有人再相信《毛詩序》所謂「《關雎》,後妃之德也」一類的話了。說《關雎》大約是經過加工的一首民間戀歌,恐怕不會去事實太遠。但《齊》、《魯》、《韓》三家(包括司馬遷、劉向)說此詩,都以為它意存諷刺。這又該作何解釋?另外,古人很強調「四始」說(即《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認為把《關雎》列為十五國風的第一篇,是有意義的,並非編排上偶然形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我們作出說明。

我以為,無論今文學派的《齊》、《魯》、《韓》三家詩也好,古文學派的《毛詩》也好,他們解詩,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絕大多數「國風」是民歌,把每一首詩都拉到帝王、後妃或列國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詩的本意和後來的引申意混同起來。三家詩看到《關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話,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說詩意是諷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序》中所說:「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而後來的《毛詩》為了同三家詩唱對台戲,於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講「後妃之德」雲雲,目的在於說它不是刺詩而是贊美之辭。如果我們認識到十五國風中確有不少民歌,並排除了斷章取義的方式方法,則三家詩也好,《毛詩》也好,他們人為地加給此詩的迷霧都可一掃而空,詩的真面目也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至於把《關雎》列為「國風」之始,我以為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這樣的說法,認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來,乃由於它們是能歌唱的樂章而於詩義無涉,故有些諷刺詩或大膽潑辣的愛情詩也沒有被統治階級刪除淘汰。我則以為,從《三百篇》的內容看,總還是先把各地的詩歌搜集起來然後為它們配樂,所配之樂,必不能絲毫不關涉詩的內容,而任意用不相乾的樂譜去牽合。《關雎》之所以為「風」之始,恐怕同內容仍有關聯。由於詩中有「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詞句,很適合結婚時歌唱,於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纏綿悱惻、終則喜氣洋洋的樂調,而沿用為結婚時的奏鳴曲。蓋因戀愛而「寤寐思服」、「展轉反側」乃人之常情,故雖哀而不傷(「哀」有動聽感人的意思);夫婦結婚原屬正理,君子淑女相配並不違反封建倫常,故雖樂而不淫。這樣,自然就把它列為「國風」之首了。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喜慶節日,也還是要唱一些歡快熱鬧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順心如意。這並不是什麼迷信,而是同喜慶節日的氣氛相適應。如果辦喜事時奏哀樂唱悼亡詩,撇開吉利與否的迷信觀點不談,至少產生敗興和殺風景的反效果,總是招人憎厭的。《三百篇》的樂章既為統治階級所制定,當然要圖個吉利,把體現喜慶氣氛的作品列於篇首。這不僅符合他們本階級的利益,即從人情之常來講,也是理當如此。

^^2

從古以來,《關雎》就有兩種分章的方式。一種是每四句為一章,全詩共五章。另一種是分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從文義看,我傾向於第二種分法。第一章是總述,態度比較客觀;第二、三章則從男主人公方面落筆,先說他在未得淑女時思念之苦,連覺也睡不著;然後再說他求得淑女與之成婚以後,他將千方百計同她魚水和諧,使她心情歡樂舒暢。如果說第二章近於現實主義的描寫,那麼第三章便帶有浪漫主義情調,抒情主人公乃為愛情獲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講到這首詩的表現形式,歷來也有兩種意見。即在賦、比、興幾種表現手法中,有人認為「關關雎鳩」兩句和「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寫是比興,由河洲的禽鳥和水中的荇菜「興」起君子求淑女的願望,這就是詩的主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此詩乾脆自始至終都是「賦」。而說它的手法是「賦」的,又有兩種解釋。一是古人舊說,認為采荇菜的活動本是貴族婦女(包括後妃以及嬪妾)應做的「本職工作」,所以是「賦」;二是今人新說,認為這是一首寫實的情歌,小夥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勞動少女,於是表示了愛慕之情,無論「雎鳩」的鳴聲也好,采荇菜的場面也好,都是「君子」身臨其境耳聞目見的,當然屬於「直陳其事」的「賦」了。這些說法都能言之成理,讀者不妨互參。

不過如讓我講這首詩,我倒比較傾向於「比興」說。所謂比興手法,特別是「興」,並不是詩人在實際生活之外憑空找來點什麼填塞入詩,而是以即目所見、傾耳所聞的當前實際景物做為抒發思想感情的媒介,順帶著產生了聯想。我們可以承認「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眼前實景,但這一對在河洲上互相依偎著一唱一和的水鳥,自然會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尋找淑女以為配偶的強烈意願。詩人在選擇詩料時單單看中了「關關雎鳩」,這本身就體現了「比興」的作用。否則詩人為什麼不寫別的呢?換言之,也只有寫互相鳴和的一對水禽才與這首詩的主題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賦」的框框里,反倒近於自然主義的解釋了。

我把「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講成比興手法,是以字、詞的訓詁為依據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講成同義詞,即都有「尋求」、「採摘」和「擇取」的意思。「流」之訓「求」,從西漢的劉向(他是治《魯詩》的),東漢的高誘(說詳《呂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馬瑞辰(著有《毛詩傳箋通釋》),都有考證,而且比較可信。比如《說苑》中《越人歌》的漢譯就有一句「搴流中洲」(這一句是經過校訂的),這里的「搴流」即為同義復合詞,「搴」和「流」都作採摘講。可是朱熹的《詩集傳》則兼用「流」字本義,認為這句是指順著流水去擇取荇菜。此說雖遭清人(如姚際恆)非議,我倒覺得朱熹的講法是從實際生活出發的。至於「芼」,舊注亦訓「擇」,朱熹卻據董逌《廣川詩故》解「芼」為「熟而薦之」。我覺得此解亦近理。在現代漢語中,特別是北京方言,我們經常還聽到用沸滾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說法。即等水燒開後把生的菜放進去,「芼」之使熟,隨即撈出。由此可見,荇菜的從「流」到「采」,從「采」到「芼」,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為左右兩邊。人們勞動,大抵雙手兼用,尤其是採摘或捧掬菜蔬的時候,總是左右手同時並舉。這也屬生活常識,無勞辭費。

訓詁既明,然後講詩。荇菜之被採摘,猶淑女之被君子所選中。開始采時,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順水撈來撈去,方向無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來還沒有找到明確目標,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尋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時,則目標已明,看準後便採到手了。既采之後,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為可食之物,亦即是說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將開始了。我所以把它講成比興,正是從字、詞的訓詁上體會出來的。

^^3

下面簡單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此詩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對所思女子真是設想得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來,連個小彎兒也不拐。但從第二章起,細節描寫增多了,小夥子由於「寤寐思服」,徹夜翻來覆去,睡不踏實,這確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穩,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戀愛時總是好往樂觀處想,於是他想到將來結婚時場面多麼熱鬧,婚後感情多麼融洽和諧,生活多麼美滿幸福。這一切遐想,都是從「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失眠中幻化出來的。雖說是主觀的一廂情願,卻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後來的劇作家代劇中人立言,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反嫌說得太露;而《關雎》的作者卻以豐富而圓滿的想像來填充眼前無可排遣的相思,這真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了。難得的是這乃屬於典型的東方式的、我國傳統的正常戀愛觀,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為夫婦(用「好逑」字樣可證),而不僅僅是做為情侶(這同《鄭風》里的作品就不同了!),這固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卻也體現了漢民族的傳統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學里教過一年《毛詩》專題課,承廢名師(馮文炳先生)把他的講義手稿惠借給我,其中講《關雎》的一段居然倖存至今,謹轉錄於下即做為這篇小文的結束:

「興」是現實主義的技巧,是不錯的。這首詩即河洲之物而起興,顯見為民間產物;采荇尤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們對於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蓮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們能體會。先是順流而取,再則採到手,再則煮熟了端上來。表示雖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勞動的真精神),這就象徵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與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飯,正是「鍾鼓樂之」的時候了,意味該多麼深長!同時這種工作是眼前事實,並非虛擬幻想,一面寫實一面又象徵,此所以為比興之正格,這才是中國詩的長處。後妃固然主德,但後妃哪裡夢見「采荇」的樂趣,也未必看得見「雎鳩」的比翼雙飛。不過采詩入樂,「太師」的眼光總算夠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學習」罷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轉摘自我的一份劫後殘存的講稿中,當時是把先生的意思做為自己的話寫下來的,因此可能與原文略有出入,讀者鑒之。)

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曹丕《秋胡行》
--------------------------------------------------------------------------------

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餚不嘗,旨酒停杯。寄言飛鳥,告余不能。俯折蘭英,仰結桂枝。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乃在大誨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躕。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秋胡行》屬樂府《相和歌·清調曲》。古辭原意是歌頌秋胡妻的貞烈。詩人以古題寫新事,表現懷人之思。朱乾《樂府正義》以為是「魏文思賢之詩」。筆勢舒緩、纏綿而婉約。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點明了整個事件的原委和結果:早晨即與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卻終沒有來。其痛苦的語調,濃重的失落感頓時籠罩全篇。

此至,讀者也許會產生兩點疑問:其一,詩中的「佳人」是誰?真是容冶貌美,為魏文曹丕所傾心期的女性?還是他成就大事業所渴思的賢人?其二,佳人為何失約未來?是關山迢遞,路遠會難?還是另有曲折,中途變卦?有趣的是:這些為讀者關心的問題,不知是作者以為不重要,還是另有隱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詩外隻字未提。詩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極其主觀而詠嘆調般地傾訴著一個主題,這就是——因佳人失約未來而引起的濃重的失落感。光從字面看,這種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從早晨與佳人相約開始,到日夕佳人未至這段時間。其實,朝——夕,僅僅是一種光陰的比喻,時間的象徵,即以一天象徵一生。由朝至夕,乃指從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個人生。在自己的整個一生中,始終有一種不能實現的追求,和由不能實現而帶來的巨大而又無法彌補的缺憾感。明白了這一點,「佳人」是男是女,為何失約未至這些問題,也許確實就無關緊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詩人是如何組織和表達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讓我們欣賞一下:

首先是「嘉餚不嘗,旨酒停杯」。為思佳人,茶飯無心。連美酒、連嘉餚都懶得動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邊,忽然像電影來了一個停格。心中湧起的,是追求永遠不能實現的深層的失落感。二是「俯折蘭英,仰結桂枝」,盡管追求不能實現,但自己並不停止這種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潔。此化用屈原《離騷》和《九歌》中「結幽蘭而延佇」,「結桂枝兮延佇」句式,以示自己貯芬芳而待遠人。三則是表示願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並讓海神把最寶貴的「明珠」送給她。四是

熱點內容
墨蘭花術語 發布:2025-09-22 19:45:44 瀏覽:59
博森國際盆景 發布:2025-09-22 19:32:31 瀏覽:84
櫻花又叫什麼 發布:2025-09-22 19:23:47 瀏覽:399
盆栽花拍攝 發布:2025-09-22 19:18:53 瀏覽:265
兩片葉子的蘭花 發布:2025-09-22 19:12:01 瀏覽:164
荷花竹孕婦 發布:2025-09-22 19:12:01 瀏覽:744
是個花藝師 發布:2025-09-22 19:11:58 瀏覽:421
街上賣盆栽 發布:2025-09-22 19:04:12 瀏覽:362
蘭花日人 發布:2025-09-22 19:04:00 瀏覽:874
陶塑盆景 發布:2025-09-22 18:56:54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