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雜志
『壹』 《沉香屑第一爐香》的結局是什麼 他們沒有結婚嗎 為什麼說喬琪喬最後拋棄了葛薇龍拜託了~謝謝~
結婚了,說「喬琪拋棄薇龍」是因為薇龍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之後就會被喬琪無情的拋棄。
結局:
逐漸沉迷於靡麗生活的薇龍又忍不住愛上了一個放盪不羈的紈絝子弟喬琪,在梁太太和喬琪的設計下,薇龍最終嫁給喬琪,成為喬琪和梁太太謀取錢財和男人的工具。
劇情: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雜志《紫羅蘭》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雜志社《傳奇》,中國大陸地區版本收錄於小說集《傾城之戀》。
該小說講述了從上海來到殖民地香港讀書的少女葛薇龍如何一步一步墮落的故事。小說描繪了殖民地時期香港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刻畫了葛薇龍在愛情中自處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劇命運與社會生存現狀呈現出一種蒼涼、悲壯之美。
『貳』 中國歷史上第一本雜志叫什麼名字
《紫羅蘭》於1925年12月問世,系半月刊,由周瘦鵑主編,大東書局發行。早期為20開本呈方形(第三捲起改成長方形),被稱作「中國第一本雜志」。它的封面追求時髦,版式注重美觀,正文插入圖案畫和仕女畫;主要欄目有小說筆記、長篇小說、婦女與裝飾、偵探之友、說林珍聞、小天地等,並附特載性質的《紫羅蘭畫報》。1930年6月,出至第96期停刊。
『叄』 張愛玲《第一爐香》賞析是什麼
《第一爐香》是張愛玲的處女作,此作一發表,張愛玲便名聲大噪。這部小說發表在《紫羅蘭》雜志,這是鴛鴦蝴蝶派辦的文學刊物,鴛鴦蝴蝶派是通俗文學的一個流派,是專寫言情小說的。
從《第一爐香》這部小說的情節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說,寫了一一個女大學生和一一個花花公子的愛情故事。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流派的帶頭大哥周瘦鵑看了這部小說拍案叫絕。這說明張愛玲寫小說一開始就是走言情路線的。
然而張愛玲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她的言情小說中根本沒有真誠的愛情,有的只是男人對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對男人的依附。她的言情小說由於加進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劇,因此使得她的小說更具有現代意義,小說中剩下的只有對愛情的悲涼,對人生的悲涼。
《第一爐香》簡介:
上海女學生葛薇龍求學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當做誘餌來吸引男人,葛薇龍漸漸沉迷在紙醉金迷中。
後來被花花公子喬琪喬吸引,為了繼續過聲色犬馬的上流社會生活,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費盡心機嫁給了喬琪喬,最終淪為姑母梁太太和喬琪喬斂財的工具。結局不言而喻,當薇龍失去利用價值時就會被喬琪喬無情地拋棄。
『肆』 請問一下,張愛玲的所有作品的名字
張愛玲,原名張瑛,1921年生於上海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為張佩綸,外曾祖父為李鴻章。1937年,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次年考取倫敦大學,後因戰事改入香港大學。1943年,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同年發表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等。1944年出版小說集《傳記》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於洛杉磯家中去世,終年75歲。
天才夢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更衣記 公寓生活記趣 夜營的喇叭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燼余錄
談女人 借銀燈 論寫作
愛 有女同車 走!走到樓上去
銀宮就學記 童言無忌 造人
打人 說胡蘿卜 自己的文章
a 私語 詩與胡說
寫什麼 中國人的宗教 忘不了的畫
雨傘下 炎櫻語錄 存稿
《傳奇》再版的話 談跳舞 談畫
談音樂 氣短情長及其他 「卷首玉照」及其他
雙聲 丈人的心 我看蘇青
〔附〕蘇青張愛玲對談記 姑姑語錄 中國的日夜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 《張愛玲小說集》自序 憶胡適之
《張看》自序 《紅樓夢魘》自序 《多少恨》前言
惘然記 談看書 談看書後記
《續集》自序 關於《笑聲淚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
表姨細姨及其他 談吃與畫餅充飢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
第2段為作品,空格隔開
『伍』 1943年張愛玲的作品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陸』 張愛玲轟動文壇是在與胡蘭成結婚後嗎
1944年8月張愛玲與胡蘭成結婚了,沒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紙婚書為憑。因為胡蘭成怕日後時局變動,自己的身份會拖累張愛玲。沒有任何儀式,只有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為證。「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後兩句出由胡蘭成所撰。就這樣,他們的感情有了一個踏實安穩的關系——夫妻。
然而1942年夏,張愛玲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
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雜志》、《萬象》、《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張愛玲成名的早,且是轟動了文壇以後,得到胡蘭成的注視。
『柒』 文學界人對張愛玲的評價
文學界人對張愛玲的評價:
1、作家賈平凹: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2、作家王安憶: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3、作家王小波:張愛玲的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4、作家白先勇: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5、作家李歐梵: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像神話一般,經過一代代的海峽兩岸作者和讀者的愛戴、詮釋、模仿、批評和再發現而永垂不朽。
6、作家於青: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於歷史深處,深入於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對於五四吶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
7、作家葉兆言: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拓展資料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童年時代親歷封建舊家庭的衰敗過程,青年時代又在香港體驗到戰爭的恐怖,逐漸形成悲觀的人生態度。
1943年,張愛玲開始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捌』 張愛玲簡介以及作品集。
人物生平1920年-1930年 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麥根路(今康定東路),取名張瑛。原籍河北豐潤。她是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1921年12月21日弟弟張子靜出生。其弟出生後被後母等人所摧殘。 1922年遷居天津。父親在津浦鐵路局任英文秘書。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 1925年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在《天才夢》中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三國演義》。 1930年十歲時,母親堅持送張愛玲進學校讀書,為此同父親大吵一場。母女倆偷著跑到黃氏小學,張瑛正式取名張愛玲。 1931年-1940年 1931年秋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1932年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這是她在《鳳藻》上發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說。 1933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7年《國興》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讀書報告叄則》《若馨評》,《鳳藻》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夏天,畢業於聖瑪利亞女校;母親第二次出國歸來,張愛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親家住,遭父親毒打。 1938年,舊歷年的前一天,逃出父親家,從此與父親家告別。同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專攻文學。 1940年四月十六日,《西風》月刊三周年徵文揭曉,張愛玲的《我的天才夢》獲第十三名。 1941年-1950年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 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婆媳之間》《鴉片戰爭》《秋歌》《烏雲蓋月》《萬紫千紅》《燕迎春》《借銀燈》。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志《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1943年《紫羅蘭》雜志連載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 《雜志》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在當時的上海,張愛玲不僅是個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時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親手設計,或由好友炎櫻設計,這些服裝在當時無論是樣式還是顏色都顯得很大膽,這也成為了當時上海報紙和圈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卻又常常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讀者 張愛玲拉家常,人情練達,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後半生的凄涼結局。 1944年《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連環套》 《雜志》月刊刊載《必也正名乎》《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灧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去!》《說胡蘿卜》《詩與胡說》《寫什麼》《忘不了的畫》《等》《年青的時候》《花凋》《愛》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上海雜志社出版發行 《天地》雜志刊載《童言無忌》《造人》《打人》《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餘錄》《談女人》 《小天地》雜志刊載《散戲》《炎櫻語錄》 《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 阿小悲秋》 1944年張愛玲與文化漢奸胡蘭成結婚,炎櫻作為證婚人。 1945年:《雜志》月刊連載《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 《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 《天地》月刊刊載《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 《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 1947年:《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上海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從事影劇活動,寫出三部電影劇本《太太萬歲》《不了情》《哀樂中年》(與桑弧合編) 與胡蘭成離婚 1948年以梁京為筆名在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緣」) 1949年上海解放後,以梁京筆名在上海《亦報》上發表小說 1950年七月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1951年-1960年 1951年十一月《十八春》由上海《亦報》社出版單行本。十一月四日至次年一月二十四日,《小艾》(中篇小說)在《亦報》第三版發表。 1952年赴香港,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准。赴港後,在美國駐香港新聞處工作。寫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翻譯《老人與海》《愛默森選集》《美國七大小說》(部分)。 1954年《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 張愛玲著作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1955年秋天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離港赴美。 與好友炎櫻同去拜訪胡適。 1956年得Edward Mac Dowell Colony的寫作獎金。 8月,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結婚。 1957年母親在英國病逝。 1958年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才兩得》等劇本。 1960年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1970年 1961年張愛玲為了搜集寫作材料,自美飛台轉港。這是張愛玲唯一的台灣行,後來寫入英文散文題目是《重回前方》。十一月到港後為電懋電影公司趕寫了兩個劇本,其中之一是一九六一年極為賣座的《南北和》續集《南北一家親》。在台灣旅行期間,丈夫賴雅在美中風癱瘓,此後對張愛玲的生活和精神都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1962年回美國華盛頓與丈夫重聚。 1966年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根據《金鎖記》改編)。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年賴雅以七十六歲高齡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 著手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68年《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 1969年《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1971年-1980年 1972年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 1973年定居洛杉磯。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1974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後記》。 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志刊載《二詳紅樓夢》。 1976年《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三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1977年《紅樓夢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年《中國時報》社刊載《色,戒》。 1981年-1990年 1981年《海上花列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惘然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張愛玲1984年《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 1987年《余韻》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8年《續集》《表姨細姨及其他》《談吃與畫餅充飢》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0年台北《聯合報》副刊二月九日刊載《草爐餅》。 1991年-1995年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戀》《流言》《怨女》《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半生緣》《張看》《紅樓夢魘》《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惘然記》《續集》《余韻》,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愛默森選集》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張愛玲文集》(四卷本)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張愛玲評傳》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3三年完成《對照記》。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一曲難忘》。 1994年《對照記》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逝世於洛杉磯公寓,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享年七十五歲。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張愛玲遺願,將遺體在洛杉磯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 9月30日張愛玲的生忌,林式同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玖』 談論張愛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張愛玲(1920年陰歷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赤地之戀》。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有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卒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壇上再一次復甦。這位沉沒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間又浮上水面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恆的,因為張愛玲孤獨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蒼涼與無盡嘆息化成玻璃靈柩,守護著她過去的燦爛。隔著空間和時間的玻璃牆望回去,越光輝的成就也越凄涼。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倫乃滿清大官李鴻章之女婿。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
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布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志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卻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
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拚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戰後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麼,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於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同年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
愛玲名字的來歷:愛玲十歲的時候,母親主張把她送進學校,父親一再大鬧著不依,最後母親像拐賣人口一樣硬把她送去了,因為已經有相當基礎,所以進黃氏小學四年級插班就讀,在填寫入學證的時候,因為「張瑛」這兩個字嗡嗡地不響亮,她想給重取一個名字,一時躊躇著不知填什麼名字好,支著頭想了一會,說「暫且把英文名字胡亂譯兩個字罷」,這個詞描述她當時的心情:ailing,意為煩惱。張愛玲這個普通的名字只是母親煩惱心情的隨意表達,後來卻響徹了整個文壇。母親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沒有改,再後來,愛玲不願意改,也沒必要改了。(團結出版社《張愛玲傳》)
張愛玲的譯名現在比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這個名字。夏志清先生是張愛玲的一個發現者。在這部用英文撰寫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夏志清用多於魯迅的筆墨介紹了張愛玲。
年表: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麥根路(今太興路),取名張瑛。
一九二二遷居天津
一九二四開始私塾教育
一九二五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三國演義》
一九三○改名張愛玲,父母離婚
一九三一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一九三二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一九三七「國光」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讀書報告叄則》、《若馨評》
「鳳澡」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
中學畢業
一九三九考進香港大學
一九四一太平洋戰爭爆發
輟學開始投入文學創作
「二十世紀」雜志刊載《婆媳之間》、《秋歌》、《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志徵文第十叄名
一九四三「紫羅蘭」雜志連載中篇小說《沉香肩—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雜志」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三人
一九四四「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連環套》
「雜志」月刊刊載《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灧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
去!》、《說胡蘿卜》、《詩與胡說》、《寫什麽》、《忘不了的畫》、《等》、《年輕的時候》、《花凋》、 《愛》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雜志月刊社出版「天地」雜志刊載《童言無忌》、《造人》、《打人》、
《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餘錄》、《談女人》「小天地」雜志刊載《散 戲》、《炎櫻語錄》「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與胡蘭成結婚
一九四五「雜志」月刊連載《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譯作「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載《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自篇《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
抗戰勝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太太萬歲》改篇電影
與胡蘭成離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緣》)
一九五○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一九五五秋天離港赴美
拜訪胡適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寫作獎金
六六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賴雅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
著手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一九六八《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衫機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一九七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後記》
一九七五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志刊載《二詳紅樓夢》
一九七六《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叄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一九七七《紅樓夢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中國時報」刊載《色·戒》社出版
一九八一《海上花列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惘然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一九八四「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
一九八七《餘韻》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續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戀》、《流言》、《怨女》、《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半生緣》、《張看》、《紅樓夢魘》、《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惘然記》、《續集》、《餘韻》由皇冠文學出
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二《愛默森選集》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三完成《對照記》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一曲難忘》
一九九四《對照記》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張愛玲遺願,將遺體在洛杉機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九月三十日張愛玲的生日,林式
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張愛玲作品年表
一小說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灧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收入《傳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台北《文學》雜志,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色·戒》,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於1950年,發表時間晚。)
二散文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願》,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余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卜》,《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適之》,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後記》,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看〉自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記〉序》,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表姨細姨及其他》,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飢》,台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台北《聯合報》副刊。
三電影劇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萬歲》1947年。
《情場如戲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四學術論著
《紅樓夢魘》,台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傳〉評注》,台灣《皇冠》雜志刊出,1981年。
五譯文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她的小說《色-戒》被著名導演李安拍成電影。
『拾』 張愛玲九歲時寫的小說叫什麼名
好像最早的是1932年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當年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