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荷蘭鬱金香券

荷蘭鬱金香券

發布時間: 2022-06-11 15:43:40

① 荷蘭為什麼被稱為花之國

荷蘭之所以稱作花之國是因為那裡的花很多,他們的國花是鬱金香,品種達200多種,除鬱金香外,還有風信子、水仙、薰衣草.........每年3月到9月,整個荷蘭就是一個萬紫千紅的世界,成了當之無愧的鮮花之國!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如果你去過荷蘭,置身於花海環繞之間,相信更能領悟花之國的傳奇。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荷蘭人不僅愛花,而且懂得「點花成金」。荷蘭大約有600個出口商,把70億個鮮花球莖運往120多個國家,收益能達到7億美元。美國是荷蘭最大的花卉市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第二是德國,銷售額1.1億,佔15%;另外有53%被銷往歐盟以外的國家。
有調查顯示,77%的歐洲人與北美人見到「球莖花卉」這個字眼時首先想到鬱金香,其次才是水仙花、劍蘭、百合與番紅花。紅色鬱金香是全世界消費者的首選,黃色占第二位。目前全世界有8100多種鬱金香,在花瓣上灑有紅點的黃花,叫「國王的血」;在花瓣上有條紋分布的紅花,叫「奧林匹克火炬」;而花瓣相互抱卷的紅色花,叫「情人的熱吻」;被大仲馬贊美為「黑寡婦」的黑鬱金香「艷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因此黑鬱金香身價百倍,被花迷們視為稀世奇寶。荷蘭人變著法子推出新品種,花卉專家通常需要12—15年,才能培育出新的品種。
荷蘭流傳的關於鬱金香的故事挺浪漫:古代有位美麗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一個送她一頂皇冠,一個送把寶劍,一個送金塊。但她對誰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便把皇冠變鮮花,寶劍變綠葉,金塊變球根。這樣合起來便成了一朵鬱金香。
很多人以為鬱金香原產荷蘭,事實上,嬌媚迷人的鬱金香並不喜歡肥沃的土地,它特別耐寒,適合貧瘠的沙地。它原產於土耳其和中亞細亞一帶,原名Tulipa,是土耳其語「美麗的頭巾」之意。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御花園中,是皇室貴族的專賞。鬱金香在17世紀引進到荷蘭,荷蘭的壞天氣和惡劣環境反而非常適合鬱金香生長。鬱金香進入荷蘭近400年,不僅深得荷蘭人喜愛,被評為國花,而且使許多荷蘭人致富,荷蘭也因此成為「鬱金香王國」。
推薦於 2018-06-20

② 從證券分析角度荷蘭鬱金香

全都是泡沫

③ 荷蘭金融危機鬱金香狂潮的解決方法:在調查結束之前保留鬱金香的交易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就解決了危機

意思就是說已經完成的交易不會改變,是有效的。
也就是說虧的人認栽吧,賺了的算你運氣好。這樣雖然有些人虧的很慘,但是後續沒有人再炒作鬱金香了的話,事情也算「解決」了。

④ 十七世紀荷蘭在鬱金香交易中是如何使用期權的

你要唱查看一下荷蘭政府的一些具體規定

⑤ 荷蘭鬱金香事件是怎麼回事

鬱金香事件指鬱金香的價格一直上漲,人們通過購買鬱金香來積累財富的投機行為,泡沫最終破滅,千百萬人傾家盪產。

1637年早春的一天,一個叫弗朗索瓦•科斯特(François Koster)的商人以6650荷蘭盾的天價購買了幾十個鬱金香球根。

在一個300荷蘭盾能夠滿足一家人全年開銷的年代,這樣一筆交易顯然是及其不平常的。更讓人意外的是,科斯特購買鬱金香球根並不是為了種植,而是打算轉賣。他堅信這筆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科斯特的一擲千金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也就是歷史上最令人匪夷所思也難以遺忘的1633—1637年鬱金香狂熱的最高峰。這筆交易後來被證實為這次狂熱的最後一次體現。

科斯特買下球根之後不到一個星期,鬱金香的價格就毫無預兆的下跌了。幾天之內,鬱金香的價格狂跌至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至1637年2月底,荷蘭曾經最富有的——起碼從賬面上看最富有的人們——一夜之間傾家盪產。其他在鬱金香上大筆投資的商人也面臨著血本無歸的下場。

(5)荷蘭鬱金香券擴展閱讀:

鬱金香泡沫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理由。

1、在短期內,即使鬱金香的價格上升,生產者也沒有辦法迅速增加供給。供給數量不能及時增加來滿足需求,這就為投機活動提供了空間。

有實力的投機者可以通過大量囤積商品或者壟斷供應渠道的方式來減少供應,哄抬價格,賺取利潤。這是投機泡沫形成的第一個條件。

2、貨幣的增加速度大大快於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人們除了進行消費和投資實業以外,還有大量的「閑錢」來從事投資活動—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流動性過剩」。這是投機泡沫形成的第二個條件。

3、金融市場的形成,為投機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低成本的交易平台。這是投機形成的第三個條件。

⑥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自17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這些危機發生時都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格納從土耳其進口首株鬱金香,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開始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後,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漸熱鬧起來。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1000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後,它就變成兩萬美元了。到了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這時,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此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剎車的行動,而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大量抵達,鬱金香不再那麼稀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事件起因源於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仍然進行時創立,它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南海公司在誇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然而,市場上隨即出現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魚,試圖趁南海股價上升的同時分一杯羹。為規管這些不法公司的出現,國會在6月通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南海泡沫事件使大眾對政府誠信破產,多名托利黨官員因事件下台或問罪。相反,輝格黨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亂,協助向股民作出賠償,使經濟恢復正常,從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實權,並被後世形容為英國歷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後,輝格黨取代托利黨,長年主導了英國的政局。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19世紀早期的美國聯邦政府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因此也沒有發行紙幣。第二合眾國銀行由國會在1816年授權建立,它創立了統一的國家貨幣,一度成為美國最大最好的鈔票的發行者,創立了單一的匯率等。它實力強大,它的資本比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多出一倍,擁有全國20%的貨幣流通量,在各州設立了29個分行,控制著各州的金融。考慮到許多州銀行立法很倉促,經營不善,普遍資本金不足,監管不嚴,對未來過度樂觀,第二合眾國銀行通過拒絕接受它認為經營不善的銀行的票據來維護它自身的穩定。這削弱了公眾對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心。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認為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貸問題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沒想到,危機竟然就此產生。因為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傑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於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1907年,美國銀行業投機盛行,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當年10月,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股票,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於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導致該銀行客戶瘋狂擠兌,並引發華爾街金融危機。銀行要求收回貸款,股價一落千丈。時任摩根財團總裁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聯合其他銀行共同出手,籌集流動資金,才使市場重歸平靜。很快,美國財政部長喬治·科特留宣布,政府動用3500萬美元資金參加救市。隨後,市場恢復正常。此次救市導致了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誕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1929年10月,美國紐約市場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
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出現驚人下跌,並引發世界其他國家股票市場跟風下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下跌幅度22%,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令人目瞪口呆——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紐約股市的震盪也在東京和倫敦造成了混亂。倫敦的FT指數滑落25O點,威脅到政府對英國石油股份公司私有化進程。日經指數下跌202.32點,收於9097.56點,跌幅為2.18%。很多人在股災後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七、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
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994年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1995年3月3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它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
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結束。
九、2007年至2010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丙戌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導致過度投資次貸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機構紛紛倒閉,並在全球范圍引發了嚴重的信貸緊縮。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引發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公司被收購標志著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隨著虛擬經濟的災難向實體經濟擴散,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激增,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2011年1月10日,國際清算銀行在巴塞爾召開成員央行行長雙月例會及全球經濟會議,分析全球經濟形勢。全球經濟會議主席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世界經濟已走出危機陰影,全球經濟復甦已經確立。

⑦ 曾風靡荷蘭的鬱金香交易,發生了什麼事,竟讓荷蘭經濟癱瘓3年

在你出生之前,阿姆斯特丹人痴迷一種花,鬱金香,它們來自遙遠的東方,如此稀有和美麗,所以人們發狂地想要擁有他們。

富人花錢,窮人沒有錢就去借錢,爭相購買鬱金香的花莖,導致花的價格一路上漲,某些罕見的條紋鬱金香,被稱為碎色者,這種新的碎色者,扮演了上帝,摧毀了人們的生活。一朵白色的花,有上帝御賜的深紅色條紋,顛覆了我們的生活。


最誇張時,一朵鬱金香可以換一間海景房,然而泡沫總就會被戳破。有一天荷蘭報紙報道了這么一條新聞,有一位水手把名貴的鬱金香球莖誤認為是洋蔥而吃了,消息迅速傳開,人們這才蘇醒,對啊,鬱金香只是一種花,怎麼能貴的這么離譜呢,就這樣鬱金香的價格瘋狂下跌,最終才回歸正常價格。

⑧ 荷蘭鬱金香泡沫的形成和崩潰

在行會的控制和操縱之下,鬱金香的價格被迅速抬了起來。買賣鬱金香使得一些人獲得了暴利。鬱金香價格暴漲吸引了許多人從歐洲各地趕到荷蘭,他們帶來了大量資金。外國資本大量流入荷蘭,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 在1636年12月到1637年1月之間,所有品種的鬱金香價格全線上升。以一種稀有品種Gouda為例,其價格在1634年底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 (荷蘭盾),到1636年底也只不過上升到每盎司2基爾德。隨著鬱金香投機市場的形成,Gouda的價格大起大落。在1636年11月價格猛升到7基爾 德,隨後回跌到1.5基爾德,在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基爾德。過了新年之後,再猛跌到5.5基爾德。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急 劇上升,到1月29日已經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盪幅度都超過400%。拿12月9日最低點(1.5基爾德)與12月12日的 最高點(11基爾德)相比,3天之內價格上升將近10倍。超額利潤招來了四面八方的投機客。也許有人早就懷疑到鬱金香的價格已經完全背離了作為一種花卉的 常規,但是倒買倒賣所獲取的暴利使得許多投機客們喪失了理智。到了1637年1月連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例如,Switsers的價 格在1637年1月上旬尚且低於1基爾德,到月底就被炒到14基爾德,到2月5日上漲為30基爾德,在30天內漲幅超過了29倍。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每一個 投機者都沉浸在突然發了一筆橫財的美夢之中。 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的期貨合同在 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熱火朝天。到了1637年2月,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交貨的時間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鬱金香的球莖種到地里,也就很難再轉手買賣 了。人們開始懷疑,花這么大的價錢買來的鬱金香球莖就是開出花來到底能值多少錢?前不久還奇貨可居的鬱金香合同一下子就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持有鬱金香合同 的人寧可少要點價錢也要拋給別人。在人們信心動搖之後,鬱金香價格立刻就開始下降。價格下降導致人們進一步喪失對鬱金香市場的信心。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迫 不及待地要脫手,可是,在這個關頭很難找到「傻瓜」。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鬱金香市場全線崩潰。 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由於許多鬱金香合同在短時間內已經多次轉手買賣且尚未交割完畢,最後一個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開始向前面一個賣主追討貨款。這個人又向前面的人索債。荷蘭的鬱金香市場從昔日的景氣場面頓時間變成了凄風苦雨和逼債逃債的地獄。 在1637年2月24日花商們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開會決定,在1636年12月以前簽訂的鬱金香合同必須交貨,而在此之後簽訂的合同,買主有權少付 10%的貨款。這個決定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鬱金香市場的混亂。買主和賣主的關系糾纏不清。荷蘭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拒絕批准這個提議。在 16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的合同。一年之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鬱金香的最終買主在支付合同價格的3.5%之後中止合同。按照 這一規定,如果鬱金香的最終持有者已經付清了貨款,那麼他的損失可能要超過當初投資數量的96.5%。如果還沒有支付貨款的話,他很僥幸,只需支付合同貨款的3.5%,那麼賣給他這個合同的人就要遭受非常嚴重的損失了。 在這個打擊之下,荷蘭的鬱金香投機市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來。

熱點內容
賣梅花針 發布:2025-09-22 20:46:33 瀏覽:625
鮮花綠植稅率 發布:2025-09-22 20:39:51 瀏覽:46
小盆栽不好賣 發布:2025-09-22 20:38:26 瀏覽:730
金玫瑰產地 發布:2025-09-22 20:38:21 瀏覽:746
移綠植 發布:2025-09-22 20:35:35 瀏覽:5
梅花棉鞋 發布:2025-09-22 20:07:43 瀏覽:467
寧波綠植養護公司 發布:2025-09-22 20:07:27 瀏覽:42
演員李櫻花 發布:2025-09-22 20:06:50 瀏覽:529
荷花土氣嗎 發布:2025-09-22 19:58:38 瀏覽:255
七心蓮盆栽 發布:2025-09-22 19:51:36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