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手杜鵑花
⑴ 有毒的花、草、樹木、動物有哪些
家庭養花應注意哪些有毒花卉
夾竹桃:它的枝葉、樹皮中含有夾竹桃甙,誤食幾克,就會中毒。
黃花夾竹桃:全株有毒,誤食能引起流產、腹痛。
五色梅:花葉有毒,誤食會引起腹瀉、發燒。
一品紅:全株有毒,白色乳汁能刺激皮膚紅腫,誤食莖葉可引起死亡。
光棍樹:莖乾折斷後,白色乳汁能使皮膚紅腫,誤入眼內能造成失明。
水仙花:水仙花頭內含有拉可丁,誤食可引起腸炎、嘔吐或腹瀉,葉、花汁液能使皮膚紅腫。
丁香、夜來香 :晚間大量散播強烈刺激嗅覺的微粒,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影響尤大。
有毒的花卉還有半夏、龜背竹、花葉萬年青、馬蹄蓮、霸王鞭、虎刺、珊瑚花、青紫木、石蒜、黃蟬等100多種。
家庭養花,請不要隨意採摘枝葉花果給兒童,以防止入口和汁液入眼引起中毒。
杜鵑花 : 又叫映山紅,其中黃色杜鵑花中含有毒素,中毒後會引起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
夜來香 : 夜間停止光合作用時,夜來香會排出大量廢氣,對人的健康極為不利,因而在晚上不應在夜來香花叢前久留。
含羞草 : 內含含羞草鹼,接觸過多會引起眉毛稀疏,毛發變黃,嚴重的會引起毛發脫落。
鬱金香 : 鬱金香花中含有毒鹼,人在這種花叢中呆上兩小時就會頭昏腦脹,出現中毒症狀,嚴重者會導致毛發脫落。
夾竹桃 : 夾竹桃的莖、葉、花朵都有毒,它分泌出的乳白色汁液含有一種叫夾竹桃苷的有毒物質,誤食會中毒。
水仙花 : 人體一旦接觸到水仙花葉和花的汁液,可導致皮膚紅腫;如果這種汁液不小心弄到眼睛裡去,那麼後果更為嚴重。水仙花鱗莖內含有拉丁可毒素,誤食後會引起嘔吐。
一品紅 : 全株有毒。白色乳汁一旦接觸皮膚,會使皮膚產生紅腫等過敏症狀,誤食莖、葉有中毒死亡的危險。
花葉萬年青 : 花葉內含有草酸和天門科素,誤食後會引起口腔、咽喉、食道、胃腸腫瘤,甚至傷害聲帶,使人變啞。
虞美人 : 全株有毒,尤其以果實的毒性最大,誤食後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嚴重的甚至可導致生命危險。
52種植物成「殺手」_致癌植物
賀大爺是種了幾十年花兒的老「花農」,家裡不到60平方米的地方大大小小擺了十幾盆花草。可這位老「花農」近日卻被診斷為患上了鼻咽癌。原來,一直被他當做「空氣過濾器」的花草中,竟有幾種是含有致癌病毒的「隱形殺手」。
日前,中國預防醫科院病毒所曾毅院士對植物所含物質的促癌作用進行了研究,從1693種中草葯和植物中共檢出18個科中的52種植物含有促癌物質。這些植物多屬大戟科和瑞香科,其中鐵海棠、變葉木、烏柏、紅背桂花、油桐、金果欖等一些市民家中及公園里常見的觀賞性花木均含有促癌物質。
致癌植物遍布花市
在「萊太花卉」、「亮馬花卉」、「海淀大自然花卉」等花卉市場中,記者看到不少攤點都擺有鐵海棠(俗稱刺兒梅)、變葉木、金果欖等致癌植物。其中以變葉木居多,幾乎每個經營觀賞植物的攤點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一位攤主告訴記者,由於變葉木的顏色比較鮮亮,價格又不算太貴,因此很多家庭都有一兩盆。當記者問及是否知道這些植物可以致癌時,攤主們無一例外地露出了不屑的神色。「花兒是產氧氣的,怎麼可能致癌呢?我們天天和它們打交道,要毒還不先毒我們自己呀?」「清理門戶」事不宜遲實驗表明,這些致癌植物中所含有的「Epsteln-Barr病毒早期抗原誘導物」,可以誘導EB病毒對淋巴細胞的轉化,並能促進由腫瘤病毒或化學致癌物質引起的腫瘤生長。目前,致癌植物誘發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實驗已得到證實,它們不僅渾身上下都帶「毒」,而且種過此類植物的土壤中都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學致癌物的激活物質。
曾毅院士表示,如果居室中種有此類植物,人們有可能由於長期吸入花粉、塵土顆粒等原因引發癌症。因此,建議愛養花草的市民應及早「清理門戶」,盡量不要在家中種植致癌植物。
52種致癌植物
石粟、變葉木、細葉變葉木、蜂腰榕、石山巴豆、毛果巴豆、巴豆、麒麟冠、貓眼草、澤漆、甘遂、續隨子、高山積雪、鐵海棠、千根草、紅背桂花、雞尾木、多裂麻瘋樹、紅雀珊瑚、山烏桕、烏桕、圓葉烏桕、油桐、木油桐、火殃勒、芫花、結香、狼毒、黃芫花、了哥王、土沈香、細軸芫花、蘇木、廣金錢草、紅芽大戟、豬殃殃、黃毛豆付柴、假連翹、射干、鳶尾、銀粉背蕨、黃花鐵線蓮、金果欖、曼陀羅、三梭、紅鳳仙花、剪刀股、堅莢樹、闊葉獼猴桃、海南蔞、苦杏仁、懷牛膝。
部分常見的有毒草本植物:
中國水仙
姑婆芋
西洋白花菜
長春花
文珠蘭
孤挺花
蔥蘭
海芋
黃金葛
詍蟹百合
金露花
麒麟花
粗肋草
彩葉芋
鳶尾
部分常見的有毒植物:
鳳凰木
刺桐
杜鵑
垂柳
變葉木
福祿桐
番茉莉
世界上最危險的10種有毒動物基本上都生活在澳大利亞
1) 澳洲方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亞沿海,人若觸及其觸手,30秒鍾後便會死亡。
2)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它長著一張大嘴,和澳洲方水母棲身於同一水域。
3) 澳洲藍環章魚:這種軟體動物的身長僅15厘米,蜿足上有藍色環節,常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出沒。
4) 毒魚由:棲身於澳大利亞沿海水域。
5) 巴勒斯坦毒蠍:生活在以色列和遠東的其他一些地方。
6) 澳大利亞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近郊。
7) 澳洲泰斑蛇。
8) 澳洲褐色網狀蛇。
9) 眼鏡王蛇。
10) 非洲黑色莽巴蛇。 /動物之家
有毒樹木
第十位,水仙花。如果較大量地食用其球莖,會有溫和的毒性。有些人會將它和洋蔥混為一談。誤食球莖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症狀,如果病情嚴重或者病人是兒童,醫生會建議採取靜脈滴注或口服葯物的方法來減輕惡心、嘔吐等病狀。
第九位,杜鵑花。杜鵑花及杜鵑所屬花系的葉子具有毒性,連用杜鵑花粉釀制的花蜜也有毒,誤食其中之一會感到嘴裡火燒火燎,然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越來越明顯的流涎症、惡心、嘔吐和皮膚刺痛感。隨之而來的還有頭痛、肌肉無力、視物模糊等。還會出現心跳過慢、心律失常,嚴重者還會陷入昏迷或經歷致命的抽搐。
第八位,小葉橡膠樹。又被稱為本傑明樹,其葉子和樹莖內均含有有毒的牛奶狀樹液。其中毒的最壞後果是皮膚疼痛腫脹 。
第七位,夾竹桃。每一個部位都有毒,哪怕只是不小心吸入了焚燒夾竹桃產生的一點煙霧,也會帶來不適。另外,用其樹枝進行燒烤,飲用曾放置夾竹桃花的水,都會產生中毒症狀。典型症狀是心率改變,有時是心跳過緩,有時是心悸,有時會出現高鉀現象。
第六位,菊花。園工們種植菊花是為了不讓兔子前來搗亂,因為此花頭部具有某種毒性,對人類也是如此。碰觸到菊花會讓人有點疼痛和腫脹感。
第五位,花燭。別名火鶴花、紅鶴芋,其葉子和枝莖外形奇特,花蕊周圍是佛焰苞,它們全都有毒。一旦誤食,嘴裡會感覺又燒又痛,隨後會腫脹起泡,嗓音變得嘶啞緊張,並且吞咽困難。多數症狀會隨時間過去而減輕直至消失,如果想減輕痛苦,可以選擇清涼液體、止痛葯丸或者甘草類和亞麻仁的食物。
第四位,山谷百合。又名五月花,處處帶毒,甚至包括其尖端都具有毒性。輕微接觸山谷百合也許不會受傷,但如果你吃下去一些,就會出現惡心、嘔吐、口腔疼痛、腹痛、腹瀉和抽筋,心跳變慢或不規律;醫生會通過洗胃等方法促使毒素排出,並通過服用葯物使心跳復常。
第三位,八仙花。在大家想像中它就像棉花糖和大圓麵包一樣理所當然是可以食用的,但一旦吃了八仙花,幾小時後就會出現腹痛現象,另外的典型中毒症狀還包括皮膚疼痛、嘔吐、虛弱無力和出汗,還有報告說病人甚至會出現昏迷、抽搐和體內血循環崩潰。
第二位,毛地黃。又名洋地黃,其葉可用於商用,是治療心臟病的葯品「洋地黃」的原材料。誤食了它的任一部分,就會先後出現惡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和口腔疼痛症狀,甚至會出現心跳異常。醫生對此會用洗胃等方法促進排毒,並通過服用葯物穩定心臟。
第一位,柴藤。又名雲豆樹。造型頗為羅曼諦克:或藍色或粉紅或白色的像小甜豆大小的花朵茂密地蔓延下垂,它的全身都具有毒性,盡管有些報告說其花不帶毒,但還是小心為妙。因為太多報道表明,一旦誤食,會引起惡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要採用相應治療,如靜脈滴注和服用抗惡心葯物等。
⑵ 工人手中一絲線打一字謎
我試猜一個異體字底:拴。
解析:「工人」明企直扣「工人」,「手」明企代扣「扌」,「中」字抱合,「一絲線」像形借代扣「一」,綜合整理代扣「工+人+扌+一=拴」。
⑶ 五一節想和女朋友一起去四川旅遊,不知道有沒有比較好玩...
光燦爛木格措 花枝招展杜鵑峽
在油菜花、櫻花、鬱金香、桃花等春天的特色花卉慢慢收起上她綻放的笑魘,杜鵑花卻迎來了輕啟的笑顏。而最具夢幻的色彩,粉色與白色相遇——春花與白雪相映,卻非每個有杜鵑花的地方都能欣賞到的,離成都最近的雪域杜鵑美景,非康定情歌(木格措)風景區莫屬!4月20日至6月20日,第二屆高山杜鵑花節將在這里舉行。
春季,康定情歌(木格措)風景區完全是一片雪域杜鵑花的海洋,長達8公里的千瀑峽,又稱為「杜鵑峽」。 在這充滿詩意、如夢境般的峽谷里,可堪稱為杜鵑花的博物館——
●種類之多 杜鵑種類有300多種,佔全國二分之一多,其中不少樹齡長達千年!
●色彩之艷 除了大片大片的粉紅色,還有紫色、鮮紅等六種顏色!與景區的春雪相映,絕對是童話夢境的再現!
●花期之長 康定的杜鵑花花期長達近4個月,甚至比春天的其他花兒的花期長幾倍,待每年杜鵑花節結束時,仍有花香在谷中。
●觀賞之易 千瀑峽里,溪澗飛珠濺玉,溪岸兩邊原始杜鵑林引人注目,而人行在谷底的木棧道上,開放得千姿百態的杜鵑花觸手可及!的確,不再隔山望花,而是「身在花前」、「游在花中」、「醉於花間」的零距離審美——這樣的美景,康定情歌風景區具有唯一性!
當然,到康定情歌(木格措)風景區,不僅可以賞花,碧海木格措、溫情葯池沸泉、浪漫黃金海岸……這里,有永不褪色的民俗愛情文化!
⑷ 求食肉植物的名字越多越好
食蟲植物是一種會捕獲並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非能量)的自養型植物。食蟲植物的大部分獵物為昆蟲和節肢動物。其生長於土壤貧瘠,特別是缺少氮素的地區,例如酸性的沼澤和石漠化地區。1875年,查爾斯•達爾文發表了第一篇關於食蟲植物的論文。這種能夠吸引和捕捉獵物,並能產生消化酶和吸收分解出的營養素的食蟲植物分布於10個科約21個屬,有630餘種。此外,還有超過300多個屬的植物具有捕蟲功能,但其不具備消化獵物的能力,只能被稱之為捕蟲植物。某些豬籠草偶爾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所以食蟲植物也稱為食肉植物。
食蟲植物的分類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在克朗奎斯特系統(Cronquist system)中,基於其輻射對稱的花朵和特有的捕蟲器,茅膏菜科(Droseraceae)和豬籠草科(Nepenthaceae)被歸於豬籠草目(Nepenthales)中。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被歸入豬籠草目或瓶子草目(Sarraceniales)中。腺毛草科(Byblidaceae)、土瓶草科(Cephalotaceae)和捕蟲幌科(Rorilaceae)被歸入虎耳草目(Saxifragales);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被歸入玄參目(Scrophulariales),後並入唇形目(Lamiales)。 在更先進的分類系統中,如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中,科下分類被保留了下來,但它們已被重新劃分為幾個目。露松屬(Drosophyllum)被從茅膏菜科中獨立出來,其可能與雙鉤葉科(Dioncophyllaceae)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分類如下(只包括食蟲屬部分),已絕種物種以劍號(†)加註。雙子葉植物
● 菊目(Asterales) ● ● 花柱草科(Stylidiaceae) ● ● ● 花柱草屬(Stylidium) ●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 ● 雙鉤葉科(Dioncophyllaceae) ● ● ● 穗葉藤屬(Triphyophyllum) ● ● 露葉茅膏菜科(Drosophyllaceae) ● ● ● 露松屬(Drosophyllum) ● ● 茅膏菜科(Droseraceae) ● ● ● 貉藻屬(Aldrovanda) ● ● ● 捕蠅草屬(Dionaea) ● ● ● 茅膏菜屬(Drosera) ● ● ● + 茅膏菜花粉屬(Droserapollis) ● ● ● + 茅膏菜粉屬(Droserapites) ● ● ● + 茅膏菜石屬(Droseridites) ● ● ● + 菲氏花粉屬(Fischeripollis) ● ● ● + 古貉藻屬(Palaeoaldrovanda) ● ● ● + 薩州花粉屬(Saxonipollis) ● ● 豬籠草科(Nepenthaceae) ● ● ● ●豬籠草屬(Nepenthes) ● 杜鵑花目(Ericales) ● ● 捕蟲幌科(Rorilaceae) ● ● ● 捕蟲幌屬(Rorila) ● ●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 ● ● ● + 古瓶子草屬(Archaeamphora) ● ● ● 瓶子草屬(Sarracenia) ● ● ● 眼鏡蛇瓶子草屬(Darlingtonia) ● ● ● 太陽瓶子草屬(Heliamphora) ● 唇形目(Lamiales) ● ● 腺毛草科(Byblidaceae) ● ● ● 腺毛草屬(Byblis) ● ● 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 ● ● ● 捕蟲堇屬(Pinguicula) ● ● ● 螺旋狸藻屬(Genlisea) ● ● ● 狸藻屬(Utricularia) ● ● 角胡麻科(Martyniaceae) ● ● ● 單角胡麻屬(Ibicella) ● 酢漿草目(Oxalidales) ● ● 土瓶草科(Cephalotaceae)
食蟲鳳梨(17張)● ● ● 土瓶草屬(Cephalotus)
單子葉植物
● 禾本目(Poales) ● ● 鳳梨科(Bromeliaceae) ● ● ● 布羅基鳳梨屬(Brocchinia) ● ● ● 嘉寶鳳梨屬(Catopsis) ● ● 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 ● ● ● 食蟲谷精草屬(Paepalanthus)編輯本段捕蟲機制食蟲植物具有5種基本的捕蟲機制。 (1)具有含消化酶或細菌消化液的籠狀或瓶狀捕蟲器。 (2)周身布滿黏稠液滴的黏液捕蟲器。 (3)快速關閉的夾狀捕蟲器。 (4)能產生真空而吸入獵物的囊狀捕蟲器。 (5)具有向內延伸的毛須而將獵物逼入消化器官的龍蝦籠狀捕蟲器。 這些捕蟲器分為主動捕蟲器和被動捕蟲器,這取決於其是否有幫助捕獲獵物的動作出現。例如,穗葉藤屬(Triphyophyllum)植物會分泌黏液,但其葉片不能作出向獵物捲曲的動作,因此穗葉藤屬植物的捕蟲器屬於被動捕蟲器。相反,茅膏菜的葉片通過可以快速的生長而獵物捲起。這種快速的伸長是通過細胞分裂實現的,而非細胞伸長。因此茅膏菜的捕蟲器屬於主動捕蟲器。
籠狀或瓶狀捕蟲器
至少有四個屬的植物獨立進化出了籠狀或瓶狀捕蟲器。 豬籠草屬 豬籠草屬(Nepenthes)植物是具有籠狀捕蟲籠的主
豬籠草屬植物(20張)要類群。豬籠草的捕蟲籠生長於籠蔓末端。豬籠草主要捕食昆蟲。馬來王豬籠草(Nepenthes rajah)等個別物種可捕食較大型的動物,如小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但它們的主要捕食來源仍是小型昆蟲。二齒豬籠草(Nepenthes bicalcarata)在其籠蓋下表面的基部具有兩個齒狀的尖刺。這兩個尖齒可能是用來引誘昆蟲爬到籠口的正上方,昆蟲一不小心就會墜入籠子中,之後被消化液淹死。[1]豬籠草捕蟲籠的內表面具有作用類似的光滑蠟質區,可防止獵物從籠中爬出。 瓶子草屬 瓶狀捕蟲器結構最簡單的可能是太陽瓶子草屬(Heliamphora)植物。太陽瓶子草屬為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杜鵑花目(Ericales)。它們的捕蟲器是由葉片捲曲融合成的一個簡單的瓶狀結構演化而來。太陽瓶子草是南美洲高降雨量地區特有的,例如羅賴馬山(Mount Roraima)。此外,太陽瓶子草為了防止捕蟲瓶中的液體過多而使得其倒伏,它在葉片的融合處進化出了一條細小的縫隙,可讓
瓶子草屬植物(20張)雨水從此流出。太陽瓶子草需依靠細菌才能完成消化過程。 除太陽瓶子草屬外,瓶子草科還有兩個屬,分別是美國東南部特有的瓶子草屬(Sarracenia)和加利福尼亞州特有的眼鏡蛇瓶子草屬(Darlingtonia)。瓶子草屬中的紫色紫瓶子草(Sarracenia purpurea subsp.purpurea)具有更廣闊的分布范圍,可北至加拿大。 瓶子草屬植物為了解決捕蟲瓶中液體過度而導致倒伏的問題,進化出了瓶蓋。瓶蓋是位於瓶口的一片寬大的葉狀結構。它覆蓋了整個瓶口,使得雨水不能進入其中。瓶子草具有分泌蛋白酶和磷酸脂酶的能力,蛋白酶和磷酸脂酶可將蛋白質和核酸分解,釋放出氨基酸和磷以供瓶子草吸收。由此可猜測瓶子草進化出瓶蓋也許是為了防止消化酶的流失。 眼鏡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鸚鵡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和小瓶子草(Sarracenia minor)具有一種特殊的捕蟲方式:它們瓶蓋的左右兩側黏連,形成一個球狀的頂部,使得整個捕蟲瓶幾乎密封。球狀的瓶蓋與瓶身的銜接處有一個凹陷的縫隙。瓶蓋和瓶身上有許多缺少葉綠素而呈現出白色的斑紋,陽光可以透過這些白斑射入捕蟲瓶內。昆蟲(大部分為螞蟻)可以從狹縫中進入捕蟲瓶。一旦進入後,它們會被這些白斑迷惑,誤以為白斑處為出口而在捕蟲瓶內迷失方向,最後落入消化液中而被消化。眼鏡蛇瓶子草的瓶蓋因具有類似蛇信子的附屬物而得名。一些實生的瓶子草
土瓶草(19張)也具有懸垂著的長型瓶蓋附屬物,眼鏡蛇瓶子草可能是幼態持續(neoteny)的一個特例。 黃瓶子草(Sarracenia flava)引誘昆蟲的蜜液中含有毒芹鹼(coniine),它可以麻痹獵物從而提高捕獲率。[2] 因為瓶子草屬植物耐寒且容易生長,所以在瓶子草科中它栽培得最為廣泛。 土瓶草屬 澳大利亞西部特有的土瓶草(Cephalotus follicularis)具有「莫卡辛」鞋狀捕蟲籠。捕蟲籠的籠口很顯眼並會分泌蜜液。在唇的內緣具有唇齒,以防止捕蟲籠內的獵物爬出。昆蟲常常被它們唇上分泌的蜜液和類似花朵般的形狀和顏色所吸引。 食蟲鳳梨 瘦縮布羅基鳳梨(Brocchinia recta)是具有籠狀或瓶狀捕蟲器的一種食蟲鳳梨。與其他近緣個體一樣,其帶狀蠟紙葉片的基部會緊密的包裹成一個瓮狀結構。大部分的鳳梨科植物的這個瓮狀結構只有收集雨水的作用,可成為青蛙、昆蟲或固氮菌的棲息地。瘦縮布羅基鳳梨的瓮狀結構已特化成為具有蠟質內壁的捕蟲器,在其中生活著大量的消化性細菌。
黏液捕蟲器
黏液捕蟲器的捕蟲能力基於那些黏度極大的液滴。這些黏液捕蟲器分布於葉片上,由可分泌黏稠液滴的腺體和黏液腺柄組成。這些黏液捕蟲器可分為較短且參差不齊的捕蟲堇類黏液捕蟲器和較長且可運動的茅膏菜類黏液捕蟲器。 至少有5個屬的植物獨立進化出了黏液捕蟲器。 捕蟲堇屬 捕蟲堇屬(Pinguicula)植物的黏液腺柄非常短小,且葉片具有油亮的光澤。其葉片對於捕捉小型飛蟲十分得力。其黏液的恢復能力較強。其葉片具有向觸生長性,包括為了防止獵物被雨水沖走葉片邊緣會向內捲曲;以及葉片會在獵物下形成一個消化
茅膏菜屬植物(10張)淺凹。 茅膏菜屬 茅膏菜屬(Drosera)內有超過100種茅膏菜具有可運動的黏液捕蟲器。黏液腺存在於黏液腺柄的末端。若有獵物被粘附於附近,黏液腺柄會立刻向獵物方向彎曲,從而參與了捕獲和消化的過程。錦地羅茅膏菜(Drosera burmanii)的黏液腺柄能在一秒鍾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彎曲180゜。茅膏菜屬植物的分布非常的廣泛,除南極大陸外的各大洲都有存在。澳大利亞的茅膏菜屬植物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迷你茅膏菜(Pygmy sundews),如侏儒茅膏菜(Drosera pygmaea)和球根茅膏菜(tuberous sundews),如盾葉茅膏菜(Drosera peltata),前者在冬季會產生冬芽,而後者具有過度乾燥夏季必須的球根。這些物種依賴於昆蟲提供氮素,因此它們不具備大多數植物用於將土壤中的氮轉化為有機形式的硝酸還原酶。 露松屬 露松屬(Drosophyllum)與茅膏菜屬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
盾籽穗葉藤(11張)關系,其葉片可以快速運動和生長。幾乎所有的食蟲植物都生長於沼澤或潮濕的熱帶地區,但露松屬植物很特殊,其生活於類似沙漠的環境中。 腺毛草屬 腺毛草屬(Byblis)雖然與茅膏菜屬之間親緣關系較為疏遠,但它們的生活習性卻很相似。 穗葉藤屬 關於盾籽穗葉藤(Triphyophyllum peltatum)的分子證據表示其屬於雙鉤葉科(Dioncophyllaceae)且與露松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系。盾籽穗葉藤常為藤本,其幼年階段的植株具有食蟲性。這可能是為了准備開花所需的營養。
夾狀捕蟲器
只有捕蠅草(
捕蠅草(14張)Dionaea muscipula)和囊泡貉藻(Aldrovanda vesiculosa)兩個物種具有夾狀捕蟲器,因此它們被認為具有同一個祖先。貉藻為水生植物,專門捕捉水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捕蠅草則為陸生植物,捕捉各種節肢動物,包括蜘蛛。[3] 它們的夾狀捕蟲器很相似,都是由在葉片的末端,沿中脈分為兩葉。在每片夾葉的內表面都有觸敏的觸毛。捕蠅草的每片夾葉具有3根觸毛;貉藻上的觸毛數量更多。觸毛的彎曲會引發觸毛基部細胞的脅迫門控通道打開,從而產生一個動作電位並傳導至中脈。[4]中脈細胞泵出離子使得細胞內滲透壓改變或酸度升高,導致中脈細胞失水塌陷。[5]雖然夾狀捕蟲器開合的機制仍有爭議,但夾葉的開合來自於中脈細胞形態上的改變是可以肯定的。夾狀捕蟲器關閉的整個過程不超過1秒鍾。 夾葉本身具有向觸性。獵物的掙扎對夾葉內表面的刺激造成了夾葉向內生長,使得獵物被密封於夾葉中,形成一個消化囊,從而開始1~2個星期的消化過程。每個夾狀捕蟲器可使用3~4次,最終將失去關閉的能力。
囊狀捕蟲器
囊狀捕蟲器是狸藻屬(Utricularia)植物特有的。囊狀捕蟲器上的離子泵會將囊內的離子泵出。由於囊內滲透壓降低,內部的水因滲透作用被排出,使得囊內產生局部的真空。囊狀捕蟲器有一個小口,由一個可開合的囊蓋密閉住。水生狸藻的囊蓋具有一對長觸須。當水生的無脊椎動物,如水蚤(Daphnia)觸碰到這些觸須時,其杠桿作用使得囊蓋變形,從而釋放真空。獵物就會被吸入囊內,最終被消化。陸生狸藻生長於陸地上的積水區域,它們的捕蟲機制與水生狸藻有略微的
螺旋狸藻屬植物(20張)不同。
龍蝦籠狀捕蟲器
龍蝦籠狀捕蟲器存在於螺旋狸藻屬(Genlisea)植物中。螺旋狸藻專門捕食水生原生動物。其「丫」形的葉片允許獵物進入而阻止其退出。獵物進入螺旋的入口後,「丫」形葉片的上部兩個觸手就會逼迫獵物向 「丫」形葉下部的消化囊方向運動。獵物的被迫運動也被認為與捕蟲器內外滲透壓導致的局部真空有關,這類似於狸藻屬植物的囊狀捕蟲器,所以在進化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近緣關系。編輯本段捕蟲植物完整食蟲性必須包括吸引、捕捉和消化這三個過程[6-7],同時也必須將獵物消化成為便於植物吸收的產物,如氨基酸和銨離子等。[8]對於普通玩家來說,食蟲植物與捕蟲植物的區別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但對於學者來說這是值得區分的。如白菜均不具備吸引、捕捉和消化這三個過程,所以它是一種非食蟲植物;太陽瓶子草只具有簡單的非特化的捕蟲器,因此它是一種捕蟲植物;而捕蠅草這樣具有特化的復雜捕蟲器,則稱之為食蟲植物。
食蟲植物(15張)捕蟲植物還包括捕蠅幌屬(Rorila)植物和貝爾特羅嘉寶鳳梨(Catopsis berteroniana)。貝爾特羅嘉寶鳳梨不會產生任何消化酶,而與之類似的瘦縮布羅基鳳梨(Brocchinia recta)則可產生磷酸酯酶,因此瘦縮布羅基鳳梨屬於食蟲植物,而貝爾特羅嘉寶鳳梨屬於捕蟲植物。引捕蠅幌屬(Rorila)植物與獵物間的關系較為復雜。捕蠅幌全身布滿了可分泌樹脂狀植物的腺體,形態上類似大型的茅膏菜。但是它們沒有能力直接從捕捉到的昆蟲那裡獲得營養。因此,它們與獵蝽(assassin bug)建立起了一個共生關系。獵蝽取食捕蠅幌捕獲到的昆蟲,而捕蠅幌則從獵蝽排出的糞便中獲取營養。 角胡麻科(Martyniaceae)中的許多物種,如黃花單角胡麻(Ibicella lutea)也具有可捕捉昆蟲的黏液腺,但還未確定其是否具有食蟲性。[9]此外,芥菜的種子[9]、食蟲谷精屬(Paepalanthus bromelioides)的捕蟲器[10],西番蓮的苞片和花柱草屬(Stylidium)植物的花梗和萼片[11]都可以捕捉昆蟲,但把它們稱為食蟲植物還是值得商榷的。 有時一種植物能否生成消化酶(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磷酸酯酶等)被作為判斷其是否具有食蟲性的一個標准。不過這可能沒有考慮到太陽瓶子草[12]和眼鏡蛇瓶子草[13]。通常認為它們具有食蟲性,但它們都依靠共生細菌產生的消化酶來分解獵物。這就與對於捕蠅幌食蟲性的判斷相矛盾。因為與細菌共生分解獵物的太陽瓶子草和眼鏡蛇瓶子草可以被視為食蟲植物,而與昆蟲共生的捕蠅幌只被視為捕蟲植物。編輯本段進化過程關於食蟲植物的進化僅有少量的化石記錄,所以其過程並不清晰。已發現的食蟲植物化石數量很少,且多為種子和花粉。食蟲植物為草本植物,不具有易成化石的結構,如樹皮或木質等。特別是其捕蟲器的結構更為的稚嫩,由於各種原因其可能會在化石中缺失。 盡管如此,仍可利用現代捕蟲器的結構推斷出古代捕蟲器大部分的結構。 重構的已知最早的食蟲植物長頸古瓶子草
籠狀或瓶狀葉片捕蟲器毫無疑問源自於捲曲融合的葉片。瓶子草的維管組織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捕蟲瓶前方劍葉部混合了來自左側瓶身和右側瓶身的維管束,這符合關於原始葉片兩側邊緣朝葉片向軸面融合的猜想。黏液捕蟲器也是從一種粘性的非食蟲性葉片逐漸進化來的,與此同時,其也由被動捕蟲器向主動捕蟲器演化。分子數據顯示「捕蠅草屬(Dionaea)—貉藻屬(Aldrovanda)」分支與茅膏菜屬(Drosera)有著密切的近緣關系。[14]但其捕蟲器與茅膏菜之間具有天壤之別,它失去了黏液而轉變成快速運動的捕蟲夾,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已知的食蟲植物只有約630種。至少有6個分支獨立的植物進化出了食蟲性。[15]但這個「獨立」也是相對的,它們可能都源自同一個具有食蟲傾向的祖先。杜鵑花目(Ericales)和石竹目(Caryophyllales)具有特別多的食蟲植物。而杜鵑花目下的食蟲植物的生態類似要比其形態類型更豐富,其目下大部分食蟲植物都生長於貧瘠的地區,如沼澤和荒原。 有學者認為所有的捕蟲器由一種基本結構——帶毛的葉片演化而來的。[16]帶毛的葉片可吸附雨水使其滯留在上面,特別是當葉片呈盾狀時更為有效。這樣濕潤的環境促進了細菌在葉片上繁殖。當昆蟲落在葉片上時,由於水表面張力的作用,使得昆蟲困於水中窒息而死。緊接著,葉片上的細菌分解昆蟲的屍體,釋放出可以被葉片直接吸收的營養物質。其吸收原理類似於非食蟲植物的葉面施肥。這使得這些植物在保存水或獲取營養方面更具競爭優勢。瓶狀或籠狀的葉片可以更好的收集雨水,導致了籠狀或瓶狀捕蟲器的出現。可產生黏液的粘性葉片可以容易的黏獲昆蟲,導致了黏液捕蟲器的出現。 籠狀或瓶狀捕蟲器通過優勝劣汰,留下了更深的籠狀或瓶狀葉片。跟著葉片的兩側融合在一起,隨後只在底部留下了少量幫助其捕獲獵物的毛被,其餘的大部分毛被都消失了。 螺旋狸藻的龍蝦籠狀捕蟲器的來源較難以解釋。它們可能源自專門捕食地面獵物的分叉囊狀捕蟲器,或是源自囊狀捕蟲器上起到引導獵物作用的突出物。不管其起源於什麼,龍蝦籠狀捕蟲器絕對是一種優良的進化產物。當龍蝦籠狀捕蟲器被埋於苔蘚中時,其可以捕食來自各個方向的獵物,從而增大了捕獲率。 狸藻的囊狀捕蟲器可能起源於類似鸚鵡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的捕蟲器。這種捕蟲器被水淹沒後專門捕食水生獵物。為了防止獵物從捕蟲器中爬出或飛出,其利用蠟質,重力和細長的管道困住獵物。然而當捕蟲器被水淹沒後,獵物就能輕易的游出,所以狸藻的囊蓋已從原始的囊門演化為單向開啟的囊蓋。之後,狸藻則演化成為利用捕蟲囊內部形成的真空,並通過囊蓋上的長觸毛觸發的主動捕蟲器。 茅膏菜科的捕蟲器包括黏液捕蟲器和捕蠅草與貉藻具有的夾狀捕蟲器。許多非食蟲植物也具有黏液捕蟲器。腺毛草屬植物和露松屬植物進化出了被動黏液捕蟲器。 主動黏液捕蟲器依靠於快速的移動來制服獵物。茅膏菜屬植物的黏液捕蟲器的運動來源於組織的實際分裂生長,所以它們的運動速度較緩慢。而捕蠅草這的快速運動的夾狀捕蟲器來源於細胞大小的改變。因其運動之迅速使得黏液對它們來說已並非必要。帶柄的黏液腺曾經存在於捕蠅草上,現在它們進化成為了捕蠅草的齒和觸毛。這是一個自然選擇造成原有結構具有新功能的典型例子。 關於石竹目(Caryophyllales)植物的分類學分析表明。[17]茅膏菜科(Droseraceae)、穗葉藤屬(Triphyophyllum)、豬籠草科(Nepenthaceae)和露松屬(Drosophyllum)植物與怪柳屬(Tamarix)、鉤枝藤科(Ancistrocladaceae)、蓼科(Polygonaceae)和藍雪科(Plumbaginaceae)植物之間具有密切的近緣關系。怪柳的葉片上具有專門分泌鹽分的腺體;藍雪科的植物中的一部分,如補血草屬(Limonium)植物具有可分泌蛋白酶和黏液等物質的腺體。另一部分,如藍雪屬(Ceratostigma)植物的花萼上具有帶柄的黏液腺,這些腺體可以幫助傳播種子,也可能具有保護花朵免受蠕蟲啃食的功能。這些腺體可能與食蟲植物的腺體是同源的。也許食蟲植物的食蟲性源自於自我保護而不是為了吸取營養。鳳仙花屬植物與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和捕蠅幌屬(Roril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它們都具有帶柄的腺體。 只有瘦縮布羅基鳳梨(Brocchinia recta)和貝爾特羅嘉寶鳳梨(Catopsis berteroniana)這樣的食蟲鳳梨可能非源自於葉片或萼片帶毛的植物。這兩種鳳梨通過產生蠟質將中部儲水的基本結構進化出了食蟲性。編輯本段種植方法雖然各種食蟲植物需要的光照強度、空氣濕度、土壤含水量等各不相同,但種植它們 馬來王豬籠草及其他豬籠草
也有共通之處。 大部分的食蟲植物需要使用軟水澆灌,如雨水、蒸餾水、反滲透去離子水等。部分地區的自來水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尤其是鈣鹽)。這些鈣鹽會沉積下來,從而殺死植物。這是因為多數的食蟲植物都已適應了貧瘠的酸性土壤,所以它們都是極端的避鈣植物(calcifuges)。因此它們對於土壤中的營養物十分的敏感。大部分的食蟲植物都生存於沼澤中,幾乎所有的都不耐乾旱。當然也有例外:球根茅膏菜(tuberous sundews)需要渡過乾燥的夏季休眠期,露松的生產環境則幾乎比所以食蟲植物的乾燥。 種植在室外的食蟲植物一般都可以捕捉到足夠的昆蟲。這些昆蟲分解後可以給植株提供養分。但是食蟲植物一般都無法消化大量非昆蟲類物質,如雞肉、豬肉等。這些極易腐爛的物質可能會導致捕蟲器甚至整個植株的死亡。 食蟲植物很少因沒有捕捉到昆蟲而死亡,但其生長速度可能會受到影響。一般情況下最好留給它們自己選擇和捕捉獵物的權利。 大部分食蟲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在這樣的環境下會促進花青素的合成,使得植株的顏色更為鮮艷。豬籠草和捕蟲堇需要充足的散射光,而其他大部分則喜直射光。 食蟲植物大多生長於沼澤,因此它們的正常生長需要較高的空 瓶子草屬植物
氣濕度。 許多食蟲植物都原產於寒溫帶地區,因此部分可耐受較低的溫度。例如大部分原產於美國東南部的瓶子草屬植物都可以耐受0℃以下的環境。部分的茅膏菜和捕蟲堇也可以耐受0℃以下的環境。而生長於熱帶的豬籠草,其適宜的溫度則為20~30℃。 種植食蟲植物需要養分適中的基質,如水苔、泥炭、珍珠岩、椰殼等。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食蟲植物本身較容易受到蚜蟲或粉蚧的侵害。較小的危害宜手工清除,較大的危害則應酌情使用殺蟲劑。異丙醇是對介殼蟲有效的殺蟲劑。 二嗪農也是大部分食蟲植物都可耐受的廣譜殺蟲劑。此外,有報告稱馬拉硫磷和乙醯甲胺磷同樣適用於食蟲植物。 雖然蟲害是一個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則是灰霉病。其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發展,並在冬季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將其放置於涼爽、通風良好的環境下,並及時將病枝移除,這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灰霉病的發展。若失敗,則應酌情使用殺真菌劑。編輯本段葯用價值一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員在200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食蟲植物的分泌物中含有抗真菌的化合物。對這類化合物於已具有廣泛抗葯性的真菌感染依然有效。這將是抗真菌葯物研發的一個新方向。[18-19]編輯本段文學描述食蟲植物一直都是人們感興趣的主題。 電影《恐怖小店》中虛構的食人植物
但其中大部分的描述都極不準確。各種虛構的食蟲植物出現於各類書籍、電影、電視劇和游戲中。通常這些虛構的描述包括脫離實際的巨大捕蟲器等,並被作為噱頭置於顯眼處。在流行文化中最為有名的虛構食蟲植物,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黑色喜劇《恐怖小店(The Little Shop of Horrors)》,約翰·溫德姆(John Wyndham)在《三腳妖之日(The Day of the Triffids)》中飾演的「三腳妖」。另一方面,電影《生物奇觀(The Hellstrom Chronicle )》(1971年)中,對食蟲植物進行了准確的描述。 流行文化中已知最早的關於食蟲植物的描述,來自於1878年一篇的報道。在報道中卡爾·里馳博士(Dr. Carl Liche)聲稱在馬達加斯加親眼目睹了一位年輕女人被一棵食人樹吞噬。1881年,這篇報道被發表在了《 1887年,所謂來自美洲中部的食人樹
南澳大利亞記錄(South Australian Register)》上。在隨附的圖片中,這個女人被描述為來自於一個名為「Mkodos」的未開化的殘忍部落。最後,這篇報道被事實揭穿,被認定為是一篇虛假的報道,其中的卡爾·里馳博士、「Mkodos」部落和食人樹都是捏造的。 在中國廣為流傳的「奠柏」的傳說也可能源自於或改編於這個虛假的報道。
⑸ 世界上最毒的花是什麼
羊躑躅.rhododendronmolle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花和果毒性最大。本植物的毒性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歷史流傳的所謂「蒙汗葯」組成之一就是這種植物的花,相傳該花濃汁與酒同服,能使人麻醉、喪失知覺。人中毒後一般有惡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嚴重者還有呼吸困難、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手足麻木、運動失調和昏睡,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皮膚長期接觸該植物可出現糜爛和灼痛。死後屍檢可見瞳孔縮小,胃腸道出血,肺水腫和鬱血,心肌、心內膜及心外膜有溢血點,唇及指甲青紫等。牛、羊和豬等中毒後,有流涎、嘔吐、切齒、四肢外展、步態蹣跚;嚴重者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後肢癱瘓、哀鳴不安、全身痙攣以至死亡。花和果實粉末的水混懸劑對小鼠灌胃的MLD分別是3.4和2.9g/kg。小鼠腹腔注射花的水或乙醇提取物(相當於花20g/kg),出現活動減少、肌肉鬆弛、共濟失調、癱瘓以至死亡。花、莖、葉和根粉是昆蟲的觸殺毒和胃毒物,南方各省農村有作農葯使用。
最毒的動物:澳大利亞
水母,這可能是10種最毒動物中最毒的動物,30秒鍾即可致人於死命。
⑹ 觸組詞、杜組詞、鵑組詞都組什麼詞
杜鵑 [ dù juā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dù juān ]
1.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叫。吃毛蟲,是益鳥。多數把卵產在別的鳥巢中。也叫杜宇、布穀或子規。
2.常綠或落葉灌木,葉子橢圓形,花多為紅色。供觀賞。
3.這種植物的花。‖也叫映山紅。
⑺ 世界上最毒的昆蟲、動物、植物有哪些,有好的加分。
最毒的蟲 在南美洲生長著一種叫「可可依」的小蟲,是地球上最毒的蟲。其體重僅1~2克,從其體內提取出來的毒素,比眼鏡蛇的毒性強10倍以上。當地人用它塗在箭頭上製成的毒箭,10年後仍能制人於死地。 最毒的動物 澳洲方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亞沿海,人若觸及其觸手,30秒鍾後便會死亡。(這有爭議,還有說是澳大利亞的泰潘蛇) 見血封喉樹(箭毒木)是最毒的植物
⑻ 觸組詞、杜組詞、鵑組詞都組什麼詞
觸摸 觸覺 觸景生情。
杜絕 杜撰 杜麗
杜鵑花 杜鵑啼血
⑼ 超難度坑人的謎語
冰怎樣變成水最快
⑽ 第三次結婚算什麼慶(打一地名)
第三次結婚算重慶。
第一次結婚是大慶,第二次結婚是小慶,第三次結婚是重慶。這是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重慶也是一個地名,這道題目不能用常規的思維進行解答。
重(拼音:zhòng、chóng)是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指質量或密度大。又轉義表示分量;又表示程度深,如:重傷;繁重。也表示緊要,如:重要;還表示不輕率,如:鄭重。以上義讀zhòng。「重」又讀chóng,表示再,又一次。
慶(拼音:qìng)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從鹿、心,表示用鹿皮略表寸心前去祝賀。
(10)觸手杜鵑花擴展閱讀
1、腦筋急轉彎題目:毛毛說:10+4=2,老師也說對,為什麼? 【腦筋急轉彎答案:10點+4點=下午2點】
2、腦筋急轉彎題目:明明是個近視眼,也是個出名的饞小子,在他面前放一堆書,書後放一個蘋果,你說他會先看什麼? 【腦筋急轉彎答案:什麼也看不見】
3、腦筋急轉彎題目:世界上除了火車啥車最長? 【腦筋急轉彎答案:塞車】
4、腦筋急轉彎題目:上海的南京路,來往最多的是什麼人? [答案] 【腦筋急轉彎答案:中國人】
5、腦筋急轉彎題目:三個金「鑫」,三個水叫「淼」,三個人叫「眾」,那麼三個鬼應該叫什麼? 【腦筋急轉彎答案:叫「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