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酸菜炒梔子花

酸菜炒梔子花

發布時間: 2022-06-06 08:31:27

⑴ 論述烹飪活動的性質

中國飲食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採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具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
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級劃類。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1、以人工培育的農產品為主要食源。這時由於大量墾荒,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制農具,農產品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提高了。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蔬果五穀俱列食譜,而且注意水產資源的開發,在南方的許多地區魚蝦龜蚌與豬狗牛羊同處於重要的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鐵質鍋釜(古炊具,斂口圜底帶二耳,置於灶上,上放蒸籠,用於蒸或煮)嶄露頭角。它較之青銅炊具更為先進,為油烹法的問世准備了條件。與此同時,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羊油、狗油、雞油、魚油等)和調味品,(主要是肉醬和米醋)也日風增多,花椒、生薑、桂皮、小蒜運用普遍,菜餚製法和味型也有新的變化,並且出現了簡單的冷飲製品和蜜漬、油炸點心。
3、繼周天子食單之後,又推出新穎的楚宮筵席,形成南北爭輝的局面。據《楚辭》中的記載,楚宮宴包括主食(4-7種),餚(8-18種)、點心(2-4種)、飲料(3-4種)四大類別。其中的煨牛筋、燒羊羔、燜大龜、燴天鵝、烹野鴨、油鹵雞、燉甲魚和蒸青魚,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組配、上菜程序、接待禮儀上均有創新,為後世酒筵提供了藍本。
4、出現南北風味的分野,地方菜種初露苗頭。其中的北菜,以現今的豫、秦、晉、魯一帶為中心,活躍在黃河流域,它以豬犬牛羊為主料,注重燒烤煮燴,崇尚鮮咸,湯汁醇濃。其中的南菜,以現今的鄂、湘、吳、越一帶為中心,遍及長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魚鮮輔以野味,鮮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釀煨燉,酸辣中調以滑甘,還喜愛冷食。這一分野到漢魏六朝時繼續演進,由二變四,逐步顯示出四大菜系的雛型。
5、烹飪理論初有建樹,推出《呂覽本味》和《黃帝內經》。《呂覽本味》被後世尊?quot;廚藝界的聖經",戰國未年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其貢獻主要是:正確指出動物原料的性味與其生活環境和食源相關;強調火候和調味在制菜中的作用,並介紹人了一些方法,歸納出菜占質量檢測的8條標准,並主張"適口者珍",開列出當時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廚師擇用,《黃帝內經》是這時期的醫家總結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託名黃帝與歧伯臣之間的對話而陸續寫成的。它由《素問》和《靈樞》組成,共18卷,162篇。該書除了系統闡述中醫學術理論,從陰陽五行、臟腑(中醫對人體內部器官的總稱),經絡(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病因、病機(疾病發生和變化的機理)、預防、治則(治病的基本法則)等方面論述人體生理活動以及病理變化規律外,地食養食治方面還依據自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提出了"六淫"(中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太過,使人致病)、"七情"(中醫指喜、怒、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飲食不當、勞倦內傷等病因說,告誡人們注意飲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調適。這兩部著述的起點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它們為先秦時期的烹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魏晉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上止於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共8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早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都有較大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溝通與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後半段,戰爭頻繁,諸候割據,改朝換代快,統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採各地區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1.烹調原料的擴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礎上,漢魏六朝的食料進一步擴充。張賽通四域後,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葯,能鎮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齊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明的,不久,豆腐乾、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這時的調味品生產規模擴大,《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齊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製品的生產方法。特別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芝麻後,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後出現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有文章介紹說,在赤壁之戰中,芝麻油曾發揮出神威。
在動物原料方面,這時豬的飼料量已佔世界首們,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製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於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製品開始於面製品。菌耳、花卉、葯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2.筵席格局的變化
漢魏六朝,筵宴昌盛。《史記》踢的鴻門宴,《漢書》中的游獵宴,都寫得有聲有色。特別是枚乘在《七發》中為"生病的楚太子"設計的一桌精美的宴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加上筍蒲;用肥狗肉燒羹,蓋上石花菜;熊掌燉得爛爛的,調點芍葯醬;鹿的裡脊肉切得薄薄的,用小火烤著吃,取鮮活的鯉魚制魚片,配上紫蘇和鮮菜;蘭花酒上席,再加上野雞和豹胎。"它與戰國時的《楚宮宴》相比,在原料選配,烹調技法與上菜程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
至於漢高祖劉邦的《大風宴》、漢武帝劉徹的《析梁宴》、東漢大臣李膺的《龍門宴》、吳王孫權的《釣台宴》、魏王曹*的《求賢宴》、詩人曹植的《平樂宴》、名士阮籍的《竹林宴》、大將軍桓溫的《龍山宴》、梁元帝蕭繹的《明月宴》梁簡文帝蕭綱的《曲水宴》、鄉老的《籍野宴》等,在格局和編排上都不無新意。其中最突出的是,突出筵席主旨,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設,重視環境氣氛的烘托。這些後來都成為中國筵宴的指導思想,並被發揚光大。

3.炊飲器皿的鼎新
炊飲器皿的鼎新突出表現是,鍋釜由厚重趨向輕薄。戰國以來,鐵的開采和冶煉技術逐步推廣,鐵制工具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漢實行鹽鐵專賣,說明鹽與鐵同國計民生關系密切。鐵比銅價賤,耐燒,傳熱快,更便函於制菜,因此,鐵制鍋釜此時推廣開來,如可供煎炒的小釜,多種用途的"五熟釜",大口寬腹的銅,以及"造飯少傾即熟"的"諸葛亮鍋"(類似後來的行軍灶,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都系鍋具中的新秀,深受好評。與此同時,還廣泛使用鋒利輕巧的鐵質刀具,改進了刀工刀法,使菜形日趨美觀。
漢魏的爐灶我系台灶,煙囪已由垂直向上改為"深曲(即煙道曲長)通火"。並逐步使用煤炭窯,有得利於掌握火候。河南唐縣石灰窯畫像石墓中的陶灶,河南洛陽烘溝出土的"鐵炭爐",以及內蒙古新店子漢墓壁畫中的6 個廚灶,都有較大改進,有"一灶五突,分煙者眾,烹飪十倍"(意思是一台爐灶有5 個火眼和許多排煙孔,可以提高烹飪工效十倍的褒詞。
這時的廚師還有緊身的"禳衣","犢鼻 "式的圍裙(即現今廚師所用的圍裙,因形似牛鼻而得名),以及名為"青 "的護袖,勞動保護觀念增強了。

4.飲食市場的活躍
西漢經過"文景之治",經濟發展,府庫充盈,民間較為富足,為飲食市場注入了活力,形成了"熟食遍列,餚旅城市"的紅火景象,並開始呈現三個特色:
1、 網點設置有相對集中的趨勢。如北魏的洛陽大市分為八里,東市的"通商"、"達貨"二里, "里內之人,盡皆工巧,屠販為生";西市的"延酤"、治觴"二里"里內之人,多釀酒為業"。長安、邯鄲、臨淄、成都、江陵、合肥、番禺的情況也類似。
2、公務人員的食宿多由驛館(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和來往官吏中途更換馬匹或吃飯、住宿的地方)提供。像雲夢睡地虎出土的秦簡上規定,御史的從卒出差,每叔餐供應半升稗米(糙米)和四分之一升醬料,還有菜羹和韭蔥;大夫等官吏了差,則按爵位高低分別提高標准。漢魏仍承此制。所以驛館實際上是官辦的伙食服務待業起了補充作用。
3、出現了一些專為權貴報務的特供店。像北魏都城洛陽永橋以南的"四夷(古代對外國人的泛稱)區",專住"外賓"。這一帶的餐館主營精美的魚菜,有"洛(河)鯉伊(水)魴,貴於牛羊"之說。漢代長安城外的"五陵區"(先皇的墓葬區),專住王公大臣,這里有許多胡人*辦的"胡姬(西域的少女)酒店",以"異域情調"吸引白馬金冠的"公子王孫"。

4、由於飲食市場的興盛,地方風味也得以發展,隨著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的更移,先秦時的"北菜"轉以秦、豫為主,並充實進"胡食"(西域一帶的飯菜)。"南菜"逐步一分為三,西南和中南以荊、湘、巴、蜀為主導;華東一帶淮揚菜和金陵菜有較大影響;嶺南地區則是粵、閩菜品漸占優越。至此,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的餚饌差異已經很明顯了,它說明魯、蘇、川、粵四大菜系正在醞釀發育之中。

5.烹調技法的長進
秦漢時期出現了兩次廚務大分工,首先是紅白兩案的分工,接著是爐與案的分工。這有利於廚師集中精力專攻一行,提高技術。
在烹調技法上,也比先秦精細。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的烹調有齏(用醬攔拌和細切的菜肉),鰒(用鹽與米粉俺魚),脯臘(腌熏臘禽畜肉),羹膚膚(將肉製成羹),蒸(蒸與煮)煎消(燒燴煎炒之類),菹綠(泡酸菜),炙(烤),奧糟苞(翁腌、酒醉或用泥封腌),餳脯(熬糖與做甜菜)等大類;每大類又有若干小類,合計近百種,這是一大進步。特別是在鐵刀、鐵鍋、大爐灶、優質煤、眾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穎脫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國烹飪更上層樓。現今常用的30多種烹調法中,油烹法約佔60%以上;從中不難看出,漢魏六朝發明油烹,其影響是何等深遠。
尤為可取的是,這時興用梔子花和蘇木汁染色,用棗、桂添香,用蜂蜜助味,用牛奶與芝麻油和面,用蛋黃上漿掛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菜品的色、香、味、形,都躍上了新的高度。
我國自古就有素食的傳統,但未形成專門的菜品毓。漢魏六朝佛、道兩教大興,風姿特異的素菜這時才應運而生。素菜的基地是寺觀,早期以羹湯為主,輔以面點,是款待施主小吃,後來充實菜品,才形成陣容。《齊民要術》有"素食",一章,介紹過11個品種,但不少仍雜有葷腥料物,屬於"花素",乃素菜的早期形式。到梁武帝時, "南朝四百八十寺",素菜更為活躍,有關記載增多。此時的面點工藝,亦是成就巨大。其表現是:面點品種增多,技法迅速發展,出現專門著作。如《急就篇》、《餅賦》對面點都有生動的描述。我國的市食麵點、年節面點、民族面點、筵會面點、饋贈面點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初奠基石的。特別是"胡餅 "(即今燒餅),流傳千載仍有活力。

6.烹飪理論的收獲

1.食療肇始。這時出現了張仲淳於意、華佗、王叔和等名醫,推出《神農本草經》、《傷寒病雜論》、《脈經》等新著,總結出臟腑經絡學說,奠定了辯證論治(中醫指根據病因、症狀、脈向等全面分析,判斷病情,進行治療)的理論基礎,傳統醫學體系初步形成。在葯物運用上,強調"君臣佐使"(中醫方劑的比擬詞,"君"指起主要作用的葯,"臣"指發揮功效的葯,"佐"指輔佐作用的葯,"使"指直達病區的主葯和輔葯)、"七情和合"和"四性五味",並且試圖用陰陽五行觀解釋食飲與健康的關系,既有儀器入葯,又用葯物制菜,使"貿醫同源"的理論進一步得到驗證。像淳於意的"火劑粥",華佗用蔥姜醬醋合劑治療寄生蟲病,都可視作食療的開端。

2.系統食書部世。如《淮南王食經》、《太官食方》、《食珍錄》、《四時食利》、《安平公食學》、《食論》等,它們為後世菜譜的編寫提供了借鑒。尤其是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烹飪理論演進史上一座豐碑。該書10卷、92篇、12萬言,涉獵面甚寬,容量遠遠超過前代的農書和食書。它是公元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經驗和食品加工技術的全面總結,其主要貢獻是:較多地介紹了主要農作物的品種、性能、產地和養殖方法,初具烹飪原料學的雛型;廣泛收集調味品生產的傳統工藝,對食品釀造技術進行了總結,並有發展;匯集了眾多菜譜,分析了不少技法,保留了珍貴的飲饌資料,堪稱我國最早的菜品大全。這本書上起夏禹,下及六朝,思路貫通10多個朝代,健筆縱述2000餘年。引用了古籍150餘種,包容百川。對橫向知識也很重視,雖然主要介紹齊魯燕趙,但對荊湘吳越和秦隴(指甘肅一帶)川粵亦有反映。作者力爭列全主食、副食、葷菜、素菜和外域菜,以及原料、異饌、炊具、儲藏知識等,因此它素有"便民的方法、治皰之良方"的美譽。
總之,漢魏六朝上承先秦,下啟唐宋,是中國烹飪發展史上重要的過渡時期。引進了眾多外來原料,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養殖技術,食源進一步擴大,改進了爐灶和炊具,以漆器為代表的餐具輕盈秀美;調味品顯著增加,開始使用植物油,油煎法問世;菜餚花色品種增多,質量有所提高,素菜發展較快,"胡風烹飪"(西域一帶的烹飪技藝)獨樹一幟;出現不少面點小吃新品種,節令食品與鄉風民俗逐步融合;筵宴升級,重視情味;飲水思源食市場興隆,菜系正在孕育之中;醫學理論逐步形成,膳補食療漸受重視;出現了一批食書,《齊民要術》貢獻卓著。

⑵ 哪個最好為什麼

1.台北:鴛鴦火鍋
很多香港藝人都為之瘋狂,據聞郭富城在離開時就把火鍋材料打包回去再過癮。火鍋最重要的是湯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種湯底,但沒有人知道湯底的材料和製作方法。跟吃川菜一樣,火鍋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級的,鴛鴦火鍋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選擇。有別於其它火鍋的是,材料里不可缺少的是鴨血,還有豆腐、牛肚、牛什、雞肉等。價格豐儉由人,摺合人民幣100元到上千元。

2.高雄:蚵仔煎
蚵仔是高雄特產,是殼類海產的一種。先用線粉攪拌蚵仔,然後把雞蛋打散放油煎,讓雞蛋包著蚵仔,像雞蛋餅一樣。

3.台南:炒鱔魚
台南特產。佐料有糖、鹽,以及九王,雖然用炒的做法,但魚依然可以保持鮮美,還帶著淡淡的甜味。

4.香港:燒臘
燒臘包括燒鵝、乳鴿、乳豬、叉燒以及一些鹵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醬汁淹制一段時間再放到爐里烤,燒鵝、乳豬皮脆,肥美,口味略帶廣東人喜愛的甜味。深井燒鵝、花田乳鴿是其中的「老字型大小」。廣東人逢年過節上香拜神都會帶上乳豬,電影(視)開鏡也喜切乳豬圖吉利。鹵水菜式相對清淡,鹵水鵝掌(翼)、鹵水鴨腎等。

5.哈爾濱:得莫利燉活魚
哈爾濱郊區靠著馬路邊有一個叫得莫利的小村莊,村裡人在路邊上開了個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腳吃飯的過路人。把豆腐、寬粉條子和烏蘇里江里撈上來的鯉魚燉在一起吃是老鄉們吃個熱乎的老做法。後來菜的做法不脛而走,傳遍了城裡的大街小巷。哈爾濱人說: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歡吃西餐和東北大菜,咱們吃得
莫利燉活魚去。

6.大連:咸魚餅子
咸魚餅子從當地農村流入城市,現在所有小館子大飯店都吃得上。魚是秋天的海魚,有棒魚也有黃花,巴掌長,放了姜蔥鹽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黃。餅子是陳年的苞谷面摻了豆面白面發的。把大鍋燒上水,餅子貼在鍋四周,想吃啊?等著熟吧!

7.梅州:客家釀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稱,中原人「衣冠南遷」到這里,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8.齊齊哈爾:殺豬菜
過年了,村裡一戶人家殺了頭豬,這後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麼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過鍋里煮了過油,然後和酸菜、血腸一起燉。農村裡灶膛火映著大娘的臉,鍋里放了姜蒜的燉菜煮得咕嘟,咕嘟。等這殺豬菜傳到了城市,城裡飯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
太多了,去看吧http://tieba..com/f?kz=131079413

⑶ 長沙有哪些好玩好吃的

小吃
1, 口味嚇
單記
老梅園
赤崗水庫旁的金剛餐廳
南門口建明排檔左邊巷子里從外數起第四家
火星鎮火星小學對面的「辣不怕」
袁家嶺的「球寶」
河西財院對面
紅旗區林業廳附近的小四

2, 麻辣燙
燕山街的「胖姐」
小古道巷與晏家塘橫街****匯處的娜姨

3, 燒烤
南門口的「劉哥燒烤」
朝陽街:肉串出名
體育館路:「兩重天」的雞翅
勞動廣場以西的路邊排檔:岳陽燒烤

4, 臭豆腐
南門口的伍娭毑(素鹵水製成)
146公共汽車終點站
砂子塘一帶遊走的三輪

5, 糖油粑粑
南門口菜場的「啞巴」
新大新對面的李公廟
蔡鍔北路的糧店
二馬路的「天恩啤酒店」

6,糖醋排骨
學院街「劉記夜宵老店」

7,刀削麵
學院街:新華樓的退休老師傅

8, 鹵鴨
沙河街的「易家姜記」

9, 蔥油粑粑
解放西路東魚塘街游擊坪電線桿子旁的李娭毑(添加胡椒)
局關祠戥子橋附近糧店門口的寧鄉夫婦

10,湯圓
蔡鍔北路的「常青湯圓店」(已有百年歷史,獨創的肉餡湯圓,其店內的蔥油粑粑和甜酒也很搶手)
蔡鍔北路的「晶瑩湯圓店」

11,蠶豆
荷花池的「翁不倒」

12,結麻花、米花
荷花池附近馬路對面學宮街的「馬復勝」老字型大小
瀏正街16中附近的一家

13,豬腳
河西六溝壠創遠小區內的「豬腳王飯庄」(很辣)
教育街的水妹子(離戥子橋寧鄉夫婦的蔥油粑粑不遠)
茶園坡的「劉胖子」

14,餛飩
東渡河的「癩子雲吞店」(一個瞎子開的店)

15,熱鹵
坡子街
沙河街

16,涼面
華南小吃
南門口建明排檔左邊巷子里的「鄒記涼麵店」

17,綠豆沙
華南小吃

18,土雞
四方坪

19,辣椒炒肉
塗家沖一家無名的「卷閘門」(潭州瓦罐南面的水泵廠食堂)

20黃鴨叫
橘子洲「老江岸」

21,魚
赤崗沖通往鍋爐廠路邊的來鳳魚(「詩韻」、「衛成」、「川府」)
湖南日報對面便河邊的「四川口味魚館」
南大橋湘江河裡的船家(「石砣」、「張立斯」)
老四川魚館的香辣魚

22,土菜
新開鋪之外的豹子嶺

23,狗肉
雷鋒大道旁的「狗肉王」
國防科大東門的狗肉火鍋
沙河街的「花江狗肉老店」
社科院「食為天狗肉老店」

24,烤羊肉
西部風情燒烤山莊(雷鋒大道之靜園山莊對面,電話8116289,需提前3小時預訂)
河西瀟湘大道新開一家分店

25,包子
原湘春外街老福枝春旁「眼鏡鱉」的湯包
北正街工人文化宮旁的包子鋪
銅鋪街的和平包點,現改名為「金康包點王」(11年歷史)

26,寒菌肉丸火鍋
葯丸街的「和平大排檔」

27,蒸菜
白沙南路蒸菜街
南陽街
左家塘阿彌嶺的「北美」

28,花生米
瀏正街「這一家炒貨店」(人民醫院對面的巷子進去大概200米,老闆姓曾)

29,紅薯粑粑
白沙路35號,定王台東成大酒店正大門的馬路對面

30,煲仔飯
「百姓」(連鎖店子:地質學校對面、雅禮旁邊、冬瓜山)
河西墮落街

31,鹵肉飯
塔客堡
台北豆漿

32永州血鴨
清水塘亞華酒店旁的雲天酒樓(長聊的「豪情萬丈」開)
廣濟橋下往長嶺方向的小店

33,香乾
梓園路「世平餐館」(附二醫院對面沿梓園路右側走不遠)

飯店
1,「星沙飯店」(賀龍與勞動西路的街口):鱔魚炒豆子、口味田雞
2,長沙電腦城邊上的:水煮蟆拐
3,菩提樹:魚頭
4,烏龍山寨:干鍋蛇
5,蓉泰:水晶肘子
6,潭州瓦罐:竹香魚、黃豆燉豬腳湯
7,小湘匯:鯽魚蒸蛋
8,瀏城橋的「錢四排檔」:口味雞、口味田雞
9,瀏城橋的「趙記排檔」
10,朝陽「六姨媽」:辣椒炒肉、爆炒臘牛肉
11,朝陽兄弟1:炒臘腸
12,朝陽兄弟2:干鍋鴨
13.局關祠「趙記」:口味蝦、魚籽魚泡火鍋、干鍋鱖魚、鹵牛肉、冷盤
14,坪塘船排檔:火鍋瓦子魚、韭菜炒河蝦
15,黃泥坑「錢四」:口味雞、炒臘牛肉
16,黃泥坑「趙記」:口味牛蛙、蛇、紅燒磨芋
17,赤崗小區「鐵胖子家常菜館」:口味雞、鴨、鱔魚、青蛙,雞雜干鍋、紅燒桂魚
18,中山亭罐子街:寒菌烏雞、芋頭牛腩、爆炒脆肚
19,三角花園天下客:魷魚肉絲、梔子花炒肉、香菜肚絲
20,小吳門:重慶火鍋
21,河西財院對面的肥腸火鍋
22,滴水井:「廣佬活雞店」
23,古稻田大家庭:辣子魚片、蜂窩玉米、剁椒魚頭
24,車站北路邵陽菜館:香菜腰花
25,明盛飯店(南陽街裡面進去):辣椒炒肉、手撕包菜
26,昱龍飯店(金色年華隔壁的巷子內)
27,五一路糧貿大廈下面的「湘楚人家」:菜名叫「十里飄香」的雞湯

長沙粉鋪地圖

1、 矮子粉鋪,湘春路上明德中學旁,沒有掛店牌。
2、 冬瓜山獅子沖某居民樓的一小鋪子,胃口不大的只要點1、2兩會脹死你,便宜,味道好。
3、 紅花坡東口附近的常德米粉店,味道重,尚可。
4、 頭卡子工農兵粉鋪邊的小粉店,不知道還在不在。
5、 市防汛指揮部巷子里的三毛粉店,絕對手工粉,煮不爛。
6、 「玉林粉店」,德雅路動物園附近。
7、 南門口附近的巷子里有幾個粉攤,尚可。
8、 「一家粉店」,葯王街,春天百貨店旁的巷子進去100米左右,最正宗的一家。環境不錯,粉皮較厚,味道一般。
9、 「周記粉店」,蔡鍔南路旁縣正街東段即與「小巷人家」飯店同一巷子中。經營時間從早上至下午一點,肉絲碼和肉餅蒸蛋有特色。此粉店的周老闆被長沙文史學家易仲威列入縣正街的三個市井名人之列。缺點是無一次性筷子。
10、賀龍對面的仰天湖上去的粉店,仰天湖三*路口往掃把塘方向幾百米處,經營到上午十點,湯鮮,肉餅蒸蛋好吃。
11、「無名粉店」, 東慶街,人民醫院對面公安局旁的巷子進去100米左右,由湘鄉人開的。經營到凌晨兩三點鍾,此店蛋炒飯亦十分搶手。
12、南門口「金玲粉店」,腰片炒碼有名。
13、「楊妹子面鋪」,松桂園衡清里省參事室門口宿舍。味重,辣椒羅卜很脆,顧客可拿個小碟子任意選取刀豆、酸菜。
14、曙光北路的粉攤,從五一路往曙光路上去的路口附近,經營時間從早上六點至上午十點,排骨碼子有名,湯好,缺點是粉皮一般。
15、「粉身是勁」白沙路與勞動路交界的十字路口的東南側,就在街口,分量足,三鮮粉好。
16、紅旗區廣濟橋下的胖子粉鋪,炒碼尚可。
17、瀏城橋小李口味雞的斜對面,分量扎實。
18、「一家粉店」,藩城堤,推薦那的手工粉,煮得軟而且有韌性,酸辣碼子夠味。
19、省政府宿舍對面的「友誼飲食店」,在梓園路上,腰肝、肉肝、牛肉、鱔魚炒碼有名。
20、書院路麻園塘口上的無名麵粉店,公安尋呼的對面。
21、通泰街中的工農兵粉店,肉絲粉好,不過店堂陳舊,環境不行。
長沙老字型大小面館粉鋪:
1, 甘長順,創辦於1879年。寒菌面、瑤柱面、鱔片面是其特色炒碼面。
2, 楊裕興,創辦於1894年,特色是其首創的雞蛋面。肉絲、酸辣、醬汁、牛肉、雜醬碼最常見也最受歡迎。
3, 黃春和
4, 「和記」,湘春路上,口碑不行。
5, 「一家粉店」,長沙市內土生土長、自生自壯的一家上規模有名氣的民間粉店。真誠感謝您的來單,謝謝。
願您在2009年,天天開懷,時時快樂,分分精彩,秒秒幸福。呵呵``~☆⌒_⌒☆好玩的地方:步行街,文廟坪,金滿地,還有南門口,嶽麓山,森林公園,最後油炸臭豆腐——用黃豆為原料的水豆腐,經過專用鹵水浸泡半月,再以茶油經文火炸焦,佐以麻油,辣醬。它具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軟如絨」的特點,奇在以臭命名,不同於其它食鹵以香自翊。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外焦微脆,內軟味鮮。這是因為鹵水中放有鮮冬筍、瀏陽豆豉、香菇、上等白酒等多種上乘原料,故味道特別鮮香。

· 姊妹團子——是火宮殿的又一有名小吃。它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分糖餡和肉餡兩種,糖餡選用北流糖、桂花糖、紅棗肉相配而成;肉餡則取五花鮮豬肉,配以香菇,並用泡香菇的水調抖肉餡,因而味道醇香可口。在造型上肉餡團子為石榴形,糖餡團子為蟠桃模樣。如遇喜慶日子,還在糖餡團子上撒些紅絲,與顏色白漂的團子紅白相映,十分悅目。

· 龍脂豬血——龍脂豬血因加工特別細致,好似龍油鳳脂而得名,是火宮殿又一有名小吃。所選豬血為手工宰豬的鮮血,佐以干椒末,排冬菜和芝麻油,味辣而鮮,爽滑可口。

· 椒鹽饊子——亦是火宮殿的名牌小吃之—,它以精麵粉為主要原料,佐以花椒、板油、細鹽、白糖等。絲條粗細均勻,質地焦脆 酥化,口味有甜有咸,造型別致,有扇形和枕形兩種,既是點心,又可作菜食。

和記米粉
米粉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加工製成的一種風味食品。長沙市民多用以作早點。它的加工過程是將白米浸泡、磨漿、燙皮,然後將粉皮切絲,下鍋煮燙,佐以豬油、味精、蔥花、醬油、辣椒粉(油)、肉絲、豬骨頭湯等,享有「色白如玉,細軟如綢」之美譽。湘春街和記米粉為長沙諸粉店中之佼佼者。製作的粉皮軟韌強於他店,不碎不爛,油碼認真,價格便宜,倍受歡迎。

德園包子
德園茶廳位於黃興南路鬧市區。這里製作的包子選料講究,糖包餡用白糖或桂花糖相伴而成,味道香甜。肉包餡用豬前夾縫肉和好瘦肉,伴以香菇、凍餡,味精等,吃起來油而不膩,十分鮮嫩。製作上也很講完,皮薄、餡大,外形美,一經蒸熟,具有顏色白漂,松泡富有彈性。品種有,肉餡包子、鹽菜包子、三鮮包子、瑤柱包子、什錦包子、叉燒包子、蝦仁包子等等。銀絲腦髓卷,精巧別致,落口消融,尤為人稱道。德園包子已有100多年的經營歷史。長沙人有「楊裕興的面,徐長興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的順口溜,贊譽這幾個飲食店的名味小吃。

皺紗餛飩
皺紗餛飩出自南門口的「雙燕」餛飩店。它採用富強粉為原料,精工擀成的皮,薄如紙,軟如緞,吃有韌勁。餡心選用新鮮豬腿瘦肉,配以適量肥肉,絞成肉泥,再加一定比例的清水、食鹽、味精等,使勁攪拌肉至泥,吃透水份。這樣製作的餡心酥而不爛,嫩而泡松。包好的餛飩,一經煮熟,外皮起皺,緊裹餡心。因皮薄似輕紗,故有皺紗餛飩之稱。其湯選用高湯,配以排冬菜,昧道鮮美。現店面修飾一新,終日顧客絡繹不絕。

楊裕興面條
楊裕興面館位於解放路,所作面條很早以來就享有盛譽。其特點是注重合理選料,精工製作:調料講究。如面條講究新鮮,煮麵條的水講究寬、清、開,面碼講究隨到隨制,新鮮可口。有扎醬,醬汁、蝦仁、蟹黃、瑤柱、三鮮、雞絲、酸辣等品種。

糯米粽子
是民間的風味小吃,糯米1000克,純鹼3克,鮮蓼葉500克,白糖適量,先將糯米淘洗干凈,浸泡半小時,取出拌鹼。然後將鮮蓼葉用開水煮十分鍾,剪去蒂,將大小葉搭配好疊成「十」字架,用繩捆成把,放在清水中泡四、五小時,去除澀味。然後將蓼葉摺成三角形斗狀,灌入糯米,包成菱角形,用細麻繩扎緊,入鍋煮兩小時左右,熟透後拌白糖食用,其味清香可口。現在還有加入 綠豆、紅豆、蓮仁、火腿肉等多個品種。粽子在長沙是五月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吃棕子也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習俗,表示對屈原的祭奠。
勞動廣場:王五娭毑的臭乾子

1、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長沙市東郊五里牌

2、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東麓

3、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烈士公園西側

4、長沙嶽麓山
嶽麓山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5、長沙湘江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汊磯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岳陽入洞庭。

6、長沙烈士公園
烈士公園是長沙市最大的公園,位於市區東北的東風路1號,公園分紀念區、游覽區和娛樂區三大部分。

7、長沙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新河開福寺路,為全國重點開放佛寺之一,湖南省及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於此。

8、長沙白鶴泉
在麓山寺後,古樹環抱,有泉從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鶴泉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

9、長沙蟒蛇洞
蟒蛇洞在禹王碑北面的一個幽谷中。蟒蛇洞在西晉以前叫「抱黃洞」。

10、長沙笑啼崖
笑啼崖位於白鶴泉右邊山上,這里地勢奇特,枯藤老樹遍布。

11、長沙焦達峰墓
焦達峰墓在麓山寺東側。

12、長沙賈誼故宅
賈誼故宅為西漢散文家賈誼的住宅,位於長沙西區福勝街三條巷,原名賈太傅祠,公元1465年建,現僅存祠屋一間。

13、長沙世界之窗
長沙世界之窗位於長沙市東北郊,景區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

14、泉水叮當爐罐潭
爐罐潭位於道吾山普安沖獅子溪中段,關門石上方。

15、長沙花明樓
花明樓的自然風光很一般,它之所以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風景點,是因為這里是劉少奇的故鄉。

16、長沙蔡鍔墓
蔡鍔墓位於白鶴泉左後方的山上,1917年4月12日蔡鍔將軍靈柩自日本歸葬於此。

17、長沙赫曦台
赫曦台位於嶽麓書院門前。

18、長沙半山亭
半山亭位於嶽麓山半山腰,乃一座六方形涼亭,是遊人上山常駐足憩息之所。

19、長沙響鼓嶺
在雲麓宮後,嶺上建有一亭,名響鼓亭、供遊人小憩,登上響鼓嶺,用腳跺之,聲尤擊鼓,古人有詩雲:「蹬道盤空望赤誠,玄都初覺步虛聲,鼓鼓雲外隨人足,響鼓應知不浪名」。

20、長沙曉園公園
曉園公園,位於五一東路火車站附近,是市政府根據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投資於1984年動工興建的小型園林式公園,佔地3.77公頃,園中建有中日「友好和平」青銅群體塑像。

21、長沙月亮島
月亮島,位於市區西北14公里的湘江西岸,是以美麗的自然風光為特色的新辟旅遊點。

22、長沙張仲景祠
張仲景祠,位於蔡鍔中路、現湖南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內。

23、長沙愛晚亭
愛晚亭原名紅葉亭,位於嶽麓山下清風峽中,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

24、長沙橘子洲
毛主席有一首《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里所說的橘子洲就在長沙市區的湘江中心,是一個長約十華里的長島,是長沙市的重要名勝。

25、長沙天心閣
天心閣是古長沙城僅存的遺跡,位於長沙市中心城南路與天心路口的古城牆內。

26、長沙黃興墓
黃興墓位於嶽麓山雲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後,有石級直達。

27、長沙動物園
長沙動物園在市區東北部,緊鄰湖南烈士公園。

28、長沙金盆嶺九號晉墓
金盆嶺九號晉墓,在市南郊

29、長沙白沙井
白沙井位於天心閣下,在白沙街的東面。 白沙井被稱為「長沙第一泉」,此井雖小,卻名貫古今。

30、長沙韓玄墓
長沙韓玄墓位於長沙市長郡中學內(我的母校..哈哈)

31、長沙沿江風光帶
長沙沿江風光帶位於湘江東岸,沿江大道旁。

32、長沙杜甫江閣
長沙杜甫江閣位於沿江大道於人民路交匯處。

33 長沙解放西路

酒吧一條街,盡享青春繁華``

⑷ 鹼面條如何防止它變色..我存放了一會就顏色轉變了

加鹼就會變色,可以加點筋力源。採用筋力源加工的鮮面條、餛飩皮、水餃皮等生濕鮮面製品筋道、耐煮、透明、爽滑、不渾湯、彈性好、保鮮時間長、冷凍不幹縮、不裂口,防止發酸、防止變色。  筋力源G強調口感筋道、爽滑,略硬,煮制時間長點。筋力源H強調口感筋軟、耐煮、略軟,煮制時間短點。  筋力源三證齊全(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QS證、第三方檢測報告書),標簽規范(配料全標示),質量可靠。

⑸ 求心結和靜所有的現代詩歌散文

初到江南,正趕上一個細雨飄飛的季節,密而細的雨絲隨風拂面,輕輕地滑落在頭發上、眉毛上、嘴唇上,帶著些須涼意。一個人走在江南的大街上,特別是這樣一個雨天,會因孤單而感到落寞。
從北方的大沙漠走來,翻過崇山峻嶺,來到江南,是為了兌現一句承諾,滿足一個女孩的一點心願。三年前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名叫「夢斷江南」的女孩,一見如故,很快就覺得難舍難分了,每天在網上看不到對方,不聊一會就覺得這天過得忒沒意思,好像生活也失去了陽光。三年來,相遇相識相知,聊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覺得見面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約定在我們最初相識的這天從不同的地方同時趕到西湖的斷橋上見第一面。
「夢斷江南」,從這網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極易幻想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孩,她說,她喜歡江南的雨天,更喜歡雨中夾雜著梔子花香的味道。她不喜歡平淡而又平庸的愛情,總希望自己與心中的白馬王子就像許仙和白素貞一樣不期而遇在西湖的斷橋之上,就在擦肩而過的那一剎那摩擦出愛情的火花,從此兩心相照,相濡以沫,並演繹出一段更具影響力的愛情佳話,世代相傳。
晚來的風很涼,吹起頭發,把雨滴吹到我的臉上,那是帶著梔子花香味道的雨滴,慢慢從臉上滑落,如我的淚滴,隨風夾雜在雨里落地。穿梭於車水馬龍之間,從天明走到天黑,幻想那古老而美麗的斷橋之上有讓我怦然心動的女孩出現,我總是幻想她的樣子,幻想她的氣味,還有她那甜甜的聲音和柔柔的笑聲。她應該是身穿白色衣服的,她應該是帶著希望的,在細雨中放飛喜悅。
我愛這充滿誘惑而又浪漫的雨季,希望盡快見到那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孩,愛那凄迷風雨中渺茫的眼神,愛那霧中不清楚的幻影。站在雨里,寂寞的風吹著孤獨的我,有霧般的歌聲纏繞我有些許疲憊的心,讓我徹底迷失在江南雨季的美麗中,我在等待,等待突如其來的美麗與溫柔,等待纏纏綿綿和愛恨交織的愛情包裹我孤單而寂寥的靈魂。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尋找屬於自己的女孩。曾在風里徘徊,雨里等待,常常被涼雨淋透後又被風吹乾,夢里反復出現的女孩卻遲遲不肯與我相見。我的眼睛開始模糊,走過這個雨季,我心儀已久的女孩就要出現了,她撐著油紙傘,身著一身白衣,獨自徘徊在她嚮往已久的斷橋之上,等待著激動人心的那一刻盡快到來。
西湖很美,是一首詩,一副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鶯飛草長,遊人攘攘。蘇白兩堤,桃柳夾岸。湖面上水波瀲灧,遊船點點。旁邊不時有青年情侶半擁半抱著從身邊走過,遠處山色空朦,青黛含翠。煙雨籠罩下的雷鋒塔依稀可見,好像正在訴說著那段孤寂凄美而又感人肺腑的動人愛情。從湖對面傳來北方冷男沉悶地聲音,唱的正是那首《斷橋約會》:「江南雨,多情淚,在思念里紛飛,你傾訴別去離後的滋味,我付諸刻骨銘心的體會。油紙傘,還為媒,在守候里徘徊,只為你塔底深鎖的雙眉,我願用了卻塵緣來贖罪。一槌暮鼓蒼老了前世今生,前世今生,百般愛恨,一泓秋水望斷了隔世空顏,隔世空顏,幾個輪回。走進這斷橋約會,凄美的愛情,悲傷了誰,千百年的忠貞鐫刻在,塵封的石碑。走進這斷橋約會,不滅的愛火,燃燒了誰,尋覓的足跡在故事裡,來來回回。」
西湖雖美,但此時我無心欣賞,等待我的還有另一種美麗,我加快腳步,向斷橋走去……
初到江南,正趕上一個細雨飄飛的季節,密而細的雨絲隨風拂面,輕輕地滑落在頭發上、眉毛上、嘴唇上,帶著些須涼意。一個人走在江南的大街上,特別是這樣一個雨天,會因孤單而感到落寞。
從北方的大沙漠走來,翻過崇山峻嶺,來到江南,是為了兌現一句承諾,滿足一個女孩的一點心願。三年前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名叫「夢斷江南」的女孩,一見如故,很快就覺得難舍難分了,每天在網上看不到對方,不聊一會就覺得這天過得忒沒意思,好像生活也失去了陽光。三年來,相遇相識相知,聊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覺得見面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約定在我們最初相識的這天從不同的地方同時趕到西湖的斷橋上見第一面。
「夢斷江南」,從這網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極易幻想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孩,她說,她喜歡江南的雨天,更喜歡雨中夾雜著梔子花香的味道。她不喜歡平淡而又平庸的愛情,總希望自己與心中的白馬王子就像許仙和白素貞一樣不期而遇在西湖的斷橋之上,就在擦肩而過的那一剎那摩擦出愛情的火花,從此兩心相照,相濡以沫,並演繹出一段更具影響力的愛情佳話,世代相傳。
晚來的風很涼,吹起頭發,把雨滴吹到我的臉上,那是帶著梔子花香味道的雨滴,慢慢從臉上滑落,如我的淚滴,隨風夾雜在雨里落地。穿梭於車水馬龍之間,從天明走到天黑,幻想那古老而美麗的斷橋之上有讓我怦然心動的女孩出現,我總是幻想她的樣子,幻想她的氣味,還有她那甜甜的聲音和柔柔的笑聲。她應該是身穿白色衣服的,她應該是帶著希望的,在細雨中放飛喜悅。
我愛這充滿誘惑而又浪漫的雨季,希望盡快見到那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孩,愛那凄迷風雨中渺茫的眼神,愛那霧中不清楚的幻影。站在雨里,寂寞的風吹著孤獨的我,有霧般的歌聲纏繞我有些許疲憊的心,讓我徹底迷失在江南雨季的美麗中,我在等待,等待突如其來的美麗與溫柔,等待纏纏綿綿和愛恨交織的愛情包裹我孤單而寂寥的靈魂。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尋找屬於自己的女孩。曾在風里徘徊,雨里等待,常常被涼雨淋透後又被風吹乾,夢里反復出現的女孩卻遲遲不肯與我相見。我的眼睛開始模糊,走過這個雨季,我心儀已久的女孩就要出現了,她撐著油紙傘,身著一身白衣,獨自徘徊在她嚮往已久的斷橋之上,等待著激動人心的那一刻盡快到來。
西湖很美,是一首詩,一副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鶯飛草長,遊人攘攘。蘇白兩堤,桃柳夾岸。湖面上水波瀲灧,遊船點點。旁邊不時有青年情侶半擁半抱著從身邊走過,遠處山色空朦,青黛含翠。煙雨籠罩下的雷鋒塔依稀可見,好像正在訴說著那段孤寂凄美而又感人肺腑的動人愛情。從湖對面傳來北方冷男沉悶地聲音,唱的正是那首《斷橋約會》:「江南雨,多情淚,在思念里紛飛,你傾訴別去離後的滋味,我付諸刻骨銘心的體會。油紙傘,還為媒,在守候里徘徊,只為你塔底深鎖的雙眉,我願用了卻塵緣來贖罪。一槌暮鼓蒼老了前世今生,前世今生,百般愛恨,一泓秋水望斷了隔世空顏,隔世空顏,幾個輪回。走進這斷橋約會,凄美的愛情,悲傷了誰,千百年的忠貞鐫刻在,塵封的石碑。走進這斷橋約會,不滅的愛火,燃燒了誰,尋覓的足跡在故事裡,來來回回。」

⑹ 湘菜的最具特色的菜是哪些

湘菜的菜品名稱以及原料菜名:
麻辣子雞、辣味合蒸、東安子雞、洞庭野鴨、霸王別姬、金錢魚、臘味合蒸、組底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發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辣椒炒肉,剁椒魚頭。口味蛇、臘味合蒸、紅椒釀肉、罐子肚條、麻辣子雞、剁椒魚頭、東安子雞。冰糖湘蓮 玻璃鮮墨 翠竹粉蒸魚 東安子雞
東安子雞 洞庭金龜 發絲百葉 風情羊柳
芙蓉鯽魚 干鍋臘味河蚌 干鍋毛豆豬尾 干鍋手撕包菜
好絲百葉 火腿炒茄瓜 煎連殼蟹 金魚戲蓮

湘菜原料
新派湘菜原料:

鄉里臘肉,湘西後腿臘肉,湘西五花臘肉,小黃臘肉,臘魚,臘黃牛肉,臘仔排,臘雞,臘鴨,臘兔,臘大腸,臘大腸頭,老鐵梅花鹿肉,老鐵臘驢肉,老鐵臘狗肉,老鐵臘黃牛肉,老鐵臘肌子肉,老鐵臘河蚌肉,臘耳尖,臘豬嘴,臘豬舌,臘乳豬,臘豬肝,臘雞翅,臘豬腳,臘野豬肉,臘仔羊,臘狗肉,臘牛舌,臘驢肉,手撕牛肉,臘土洋鴨,臘牛筋,臘牛肚,臘三寶,臘紅薯干,臘牛鼻,手撕火焙魚,臘豬肚,臘豬腰;

點心,時令小菜系列(季節菜):

野菜粑粑,南瓜餅,土豆餅,蕎麥包,玉米包,蒿籽粑粑,糯米糍粑,本地青辣椒,鮮紫蘇,小芋頭,花生苗,紅菜苔,白菜苔,鮮蕎頭,冬莧菜,香椿,蕨菜;

瀏陽地方菜系列:

廖媽霉豆腐,瀏陽小火焙魚,瀏陽手撕魚,土狗,雄民辣醬,瀏陽筍衣,瀏陽榨筍,瀏陽豆豉,茶樹菇,土榨茶油,瀏陽紅薯粉絲,瀏陽紅薯粉條,瀏陽黑山羊,帥哥風味豆豉,土榨菜油,瀏陽梔子花;

風吹系列:

風吹兔,風吹豬肝,風吹魚,風吹雞,風吹鵝盹,風吹豬肚,風吹鴨,風吹鵝,風吹牛肉,風吹肉;

壇子菜系列:

蘿卜酸菜,卜芋荷桿,卜青辣椒,卜白辣椒,卜茄子皮,卜刀豆絲,五卜菜,扎辣椒,卜空心菜,曝豆角,卜紅薯葉,卜蕨菜;

乾菜系列:

野生小木耳,干酸菜,干豆角,羅漢筍,干辣椒,干辣椒粉,小干河蝦,老村長小竹筍,萬年青,干紫蘇,醬辣椒,魏齊食用菌,雲霧手撕筍,湘安仙筍,干筍,保鮮蘑菇,煙筍,煙熏小筍干,白辣椒,保鮮蕨菜,木炭烤筍,干刀豆絲,蘿卜條,小米辣,干包菜絲,茶樹菇,乾田螺肉,剁辣椒,灰樹菇,干馬齒莧,干荷葉,味博士臘八豆;

酒店特色菜類:
巴西烤肉,蒙古牛肉,帶皮牛肉,干鍋牛雜,干鍋羊雜,青脆黃瓜皮,湘西外婆菜,六味壇子菜,脆榨菜皮,什錦壇子菜,雞汁脆筍,脆脆香,五香脆骨,骨里香,手撕雞,鴨四寶,松板肉,美味魚排,飄香雞,五香牛肉,美味仔牛排,醬板鴨,湘都醬板鴨,竹筒小米排骨,竹筒肉,羊小腳,牛小蹄,羊肚絲,口味河蚌,香鵝腸,五香拆骨肉,晶蒙牛筋,鱷魚肚,脆肚尖,鯝魚翅,珍珠脆,鯝魚肚,兔肉串,鮮凍地木耳,臭桂魚,五香驢肉,五香羊肉,燕餃,芋艿,去骨鳳爪,去骨鴨掌,脆皮肉,香椿,石磨豆腐,攸縣香乾,綠豆香乾,石磨鹽豆腐,德子香乾,脆皮豆腐,豆腐包,鱷魚腸,臭乾子,烏冬粉,香脆仔腸,香辣牛鞭,日本豆腐,神仙豆腐,健康芋絲,綠豆粉皮,廣西黃瓜皮,竹葉糕,香辣酥,香又辣,黃飛紅,臘八豆,金福元鹵香乾,武崗臘干,東江魚,風吹武昌魚,泰式武昌魚,美味蕨菜,小竹筒肉,臘香乾,清水脆筍,壇子肉,壇子魚,蕨根粉條,蕨根粉絲,水晶粉絲,土豆粉絲,鹽蛋黃,萵筍干,井岡山豆皮,扎魚,扎雞,豬血丸子,咸亨醉魚干,外婆家醉家,天目手剝筍,乾地皮菜;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⑺ 你認為你家鄉最好吃的菜是什麼是當地特色嗎

每個地方,都會因其迥然不同的地域風貌與人文風俗的不同,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用一句中國的老話來說,大概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大海的地方,人們的食譜里總不會缺少海鮮;身居幽谷的人們,山中風味他們也會如數家珍。北方地區的人們,能把懂得小麥成千上萬種吃法;江南水鄉的人,大米在他們手中也不僅僅是主食那麼簡單。欄目組走遍了大江南北,在從山海之間尋找各地獨具特色的風味美食,而其中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江西省遂川縣的特色美食。江西自古便盛產文人雅士,而作為對飲食異常講究的群體,文人對江西飲食文化有著不小的影響,江西菜也一直有「文人菜」的說法。

贛南小炒魚是江西贛州的一道特色菜,屬贛菜系贛南客家菜一支,其主料為草魚。贛南小炒魚具有色澤金黃、味鮮嫩滑、略帶醋香的特點。當一道菜的名字里,能被冠上發源地的地名,那這道菜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了。贛南小炒魚是明代凌廚子首創的地方風味菜。江西人做小炒魚,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處理魚肉的時候,不放血。當地人認為做魚類菜時,將魚血留在肉中,菜品會更加鮮香。【食材】鯽魚(或者草魚)、薯粉、醬油、大蒜、生薑【做法】1.挑選大小合適的魚。2.新鮮的鯽魚(或草魚)處理干凈,只留下魚肉。3.魚肉切成大小合適的塊狀,加入兩勺鹽腌制大約30分鍾。

4.腌制好的魚肉加入適量薯粉,攪拌均勻,盡量使每一塊魚肉都能裹上一層薯粉。5.起鍋燒油,油溫6成後將魚肉一塊一塊下鍋油炸,避免黏連。6.魚肉炸至表面金黃後,盛出備用。將紅辣椒切段、生薑切片、大蒜切段。鍋內倒入少許食用油,將紅椒下鍋,加入少許鹽翻炒。7.紅辣椒炒出香味後,魚肉下鍋一同翻炒,加入一勺醬油,少許清水燜煮約2分鍾。8.加入大蒜後翻炒大約1分鍾,加入生薑片翻炒幾下即可出鍋享用美食。遂川縣除了辛辣刺激的大菜,還有鮮甜可口傳統小吃,讓沒有嘗過的人眼前一亮。走進當地大街小巷的早點鋪子里,還能看見泛著金黃油光的南瓜米果,5毛一個,2元就能吃得很飽。

當地人家更愛吃的還是自家做的南瓜米果,有些農家種多了南瓜,就會摘回來存放在家裡,想吃南瓜米果了就一次多做點,分點給左右的街坊鄰居嘗嘗鮮。南瓜這種好養活的蔬菜,平日里不會得到人們的悉心照料,所以都是偶然看到哪個南瓜黃了熟透了就隨手摘回家。用它來做菜吃不了多少,遂川人就把吃不完的南瓜做成米果。用糯米粉、麵粉、白糖、鹽這四種家常的食材,與南瓜絲和成面團油炸而成。南瓜米果香脆甜糯,是南瓜做成的最好吃的小吃之一。我們在拍攝完遂川堂鏡村的肖秋英外婆做的南瓜米果後,每人連吃了十幾個都還不覺得滿足。【食材】南瓜、鹽、糖、麵粉、糯米粉。

【做法】1、現摘瓜熟蒂落的新鮮老南瓜先洗凈,再用刮皮刀去皮,掏空裡面的南瓜子和南瓜囊。2、掏空的南瓜清洗干凈,豎切成小長條;用刨絲器將南瓜刨成細絲。3、刨好的南瓜絲用刀再剁碎一些,加入適量鹽,用手和均勻,使鹽分充分浸入到南瓜絲里。4、依次倒入4斤麵粉,3斤糯米粉,倒入適量白糖。5、將所有食材先翻動均勻,再慢慢倒入清水和成面團,加水時要慢慢地多次加入,這樣才能掌控好面團的稀釋程度。6、熱鍋,倒入3斤油左右,待油溫9成,手抓一小團南瓜面團放入油鍋,然後快速用炒鏟背面將面團在熱油里壓扁7.2分鍾左右,煎炸至表面金黃微微變焦用筷子夾出即可食用。

故鄉的風味總是容易勾起人們的情思,每個人都有自己忘不掉的美食,它們大多數都來自自己的家鄉。就是將這些美食串成一個各個故事,讓每個思想遊子一解鄉愁。想了解更多美味的地方特色菜嗎?關注我,很多你沒見過的美食等你來學。

⑻ 漢魏六朝烹調法

古代「小火鍋」烹調法。

古人的「小火鍋」可直接放在餐桌上為肉羹保溫。

戰國時期,溫鼎的改進型設計更為專業,並趨於簡捷、方便,盛食器(鼎)與加熱裝置分得很清楚,對燃料的利用更充分。此時,這種加熱、保溫器具已不稱為盤鼎了,新的叫法是「溫爐」。

與暖爐一樣兼有加熱功能的還有燎爐,主要供烤火、取暖用。而劉勝所在的時代,除了暖爐外,一種更為方便的「染爐」也大為流行,這在西漢貴族墓中多有出土。

染爐又有「染杯(桮[bēi])」、「銅杯」、「烹爐」、「銅爐」等多種叫法,一般用銅鑄造,由炭爐、接灰盤、盛水杯組成,染杯體積較小,可直接放在餐桌(食案)上為肉羹保溫,方便進食。

從結構上看,這種染爐頗像現代的「小火鍋」。因為杯體小,有學者認為染爐是一種「溫酒器」。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正確,用於飲食保溫是無疑的。由於現代流行的火鍋就是從溫鼎這類保溫鍋變化而來的,有學者直接就將這種溫鼎稱為原始火鍋。

(8)酸菜炒梔子花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發達,2000年前多達二十多種:

中國在世界上被譽為「烹飪王國」,這是因為中國烹飪源遠流長,技藝精湛。在古代漢語里,「烹」作「燒煮」解釋;「飪」即「煮熟到適當程度」。「烹」和「飪」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燒煮熟食物」。

但是,「烹」和「飪」一旦成為固定片語「烹飪」,就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而不簡單等同於「烹」和「飪」的詞素意義相加,烹飪一詞的含義是隨著中國烹飪技藝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⑼ 兩漢三國南北朝時期中國烹飪有什麼特點

漢到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大一統之後民族大融匯的一個過程,許多的烹飪技巧都在那時誕生。尤其是漢朝改變了烹飪的註解,在漢朝之前,烹飪的烹,說文中解釋為煮,形象就是上為鍋,下為水。但是漢朝出現了油之後,後世對於烹的理解逐漸變為用油烹制。兩漢南北朝時期烹飪的主要特點如下:
首先是烹飪食材豐富:先秦有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說法,張賽通四域後,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葯,能鎮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齊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明的,不久,豆腐乾、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其次是漢朝的調味料開始豐富:《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齊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製品的生產方法。
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烹飪中的油烹也是出現在漢朝。從西域引進芝麻後,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後出現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在赤壁之戰中,芝麻油曾發揮出神威。
還有就是動物原料,這時豬的飼料量已佔主要地位,豬逐漸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品上市量很多。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製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於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製品開始於面製品。菌耳、花卉、葯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接下來就是炊飲器皿豐富,鍋釜由厚重趨向輕薄。西漢實行鹽鐵專賣,說明鹽與鐵同國計民生關系密切。鐵比銅價賤,耐燒,傳熱快,更便函於制菜,因此,鐵制鍋釜此時推廣開來,如可供煎炒的小釜,多種用途的五熟釜,造飯少傾即熟的諸葛亮鍋(類似後來的行軍灶,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都系鍋具中的新秀,深受好評。與此同時,還廣泛使用鋒利輕巧的鐵質刀具,改進了刀工刀法,使菜形日趨美觀。漢魏的爐灶我系台灶,煙囪已由垂直向上改為"深曲(即煙道曲長)通火。並逐步使用煤炭窯,有得利於掌握火候。河南唐縣石灰窯畫像石墓中的陶灶,河南洛陽烘溝出土的鐵炭爐,以及內蒙古新店子漢墓壁畫中的廚灶,都有較大改進,有一灶五突,分煙者眾,烹飪十倍(意思是一台爐灶有5個火眼和許多排煙孔,可以提高烹飪工效十倍的褒詞。這時的廚師還有緊身的禳衣犢鼻式的圍裙(即現今廚師所用的圍裙,因形似牛鼻而得名),以及名為青的護袖,勞動保護觀念增強了。
最後就是烹飪技法了。漢時期出現了兩次廚務大分工,首先是紅白兩案的分工,接著是爐與案的分工。這有利於廚師集中精力專攻一行,提高技術。在烹調技法上,漢朝也比先秦精細。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的烹調有齏(用醬攔拌和細切的菜肉),鰒(用鹽與米粉俺魚),脯臘(腌熏臘禽畜肉),羹膚膚(將肉製成羹),蒸(蒸與煮)煎消(燒燴煎炒之類),菹綠(泡酸菜),炙(烤),奧糟苞(翁腌、酒醉或用泥封腌),餳脯(熬糖與做甜菜)等大類;每大類又有若干小類,合計近百種,這是一大進步。特別是在鐵刀、鐵鍋、大爐灶、優質煤、眾多植物油等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穎脫而出,制出不少名菜、使中國烹飪更上層樓。現今常用的30多種烹調法中,油烹法約佔60%以上;從中不難看出,漢魏六朝發明油烹,其影響是何等深遠。尤為可取的是,這時興用梔子花和蘇木汁染色,用棗、桂添香,用蜂蜜助味,用牛奶與芝麻油和面,用蛋黃上漿掛糊,用蛋雕及酥雕造型,菜品的色、香、味、形,都躍上了新的高度。
我國自古就有素食的傳統,但未形成專門的菜品。漢魏六朝佛、道兩教大興,風姿特異的素菜這時才應運而生。素菜的基地是寺觀,早期以羹湯為主,輔以面點,是款待施主小吃,後來充實菜品,才形成陣容。《齊民要術》有素食,一章,介紹過11個品種,但不少仍雜有葷腥料物,屬於花素,乃素菜的早期形式。到梁武帝時,南朝四百八十寺素菜更為活躍,有關記載增多。此時的面點工藝,亦是成就巨大。其表現是:面點品種增多,技法迅速發展,出現專門著作。如《急就篇》、《餅賦》對面點都有生動的描述。我國的市食麵點、年節面點、民族面點、筵會面點、饋贈面點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初奠基石的。特別是胡餅(即今燒餅),流傳千載仍有活力。

熱點內容
自百合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3 09:44:22 瀏覽:534
盆景雅緻 發布:2025-09-23 09:33:45 瀏覽:276
丁香吃好嗎 發布:2025-09-23 09:28:45 瀏覽:349
風扇花盆景 發布:2025-09-23 09:28:03 瀏覽:747
神秘俱樂部木蘭花黑人 發布:2025-09-23 09:27:51 瀏覽:42
禪意插花藝術 發布:2025-09-23 09:07:47 瀏覽:669
盆栽睡蓮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3 09:07:47 瀏覽:622
阿傑綠植 發布:2025-09-23 09:00:51 瀏覽:453
下落的櫻花 發布:2025-09-23 08:41:45 瀏覽:567
草本植物盆景 發布:2025-09-23 08:35:57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