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病蟲害圖片
Ⅰ 杜鵑花 病蟲害
圖太小看不清楚,最好對著一隻蟲子再來一張。杜鵑上常見蟲害中有嫌疑版的有:1、軍配蟲(冠權網蝽),這種大小和照片中差不多,但應該有透明帶黑斑的翅,照片上好像看不到翅;2、杜鵑紅帶網紋薊馬,這種顏色比較符合,但體長只有1.3-1.8毫米,我目測你照片上蟲子有3-5毫米左右了。因為照片看不清所以你自己再網路下這兩種蟲,看看對不對的上。其他常見蟲感覺和照片差異更大,如果這兩種不是的話只能是杜鵑上很少發生的蟲子偶然跑到你的杜鵑上來了。
Ⅱ 杜鵑花的病蟲害要怎樣防治
杜鵑花的病蟲害防治:葉腫病防治方法:發芽前噴1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滅病菌。展回葉後噴2%波爾多液2~答3次,7~10天1次。小葉病防治方法:小葉病是由缺鋅引起的,可噴灑0.05%硫酸鋅。
杜鵑花的栽培用料:杜鵑花性喜疏鬆、通透性強、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
Ⅲ 杜鵑花的蟲害主要哪幾種
杜鵑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軍配蟲、蚜蟲、短須蝸等。
紅蜘蛛體形微小,但對杜鵑危害嚴重。高層樓房萌養杜鵑最容易出現此類蟲害。防治方法是進行人工捕殺。
軍配蟲成蟲體小而扁平,長約4毫米,黑色,是對常綠杜鵑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害蟲,常在葉片背後刺吸葉液為害,被害處葉面上面出現黃白色斑點,使葉片脫落,造成樹勢衰弱,影響生長及開花。溫室中杜鵑極易發生此蟲。
蚜蟲主要危害杜鵑幼枝葉,輕者可使葉片失去綠色,重者使葉片卷縮,變硬變脆,不能吸收養分,影響開花。防治方法是平時要特別注意越冬期的蚜蟲,入冬後可在植株上噴灑一次5度的石硫合劑,消滅越冬蟲卵,鏟去花卉附近雜草,消滅蟲源。
(3)杜鵑花病蟲害圖片擴展閱讀:
栽培技術:
土壤:杜鵑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但由於各專類園和景觀都要用水泥做道路和鋪裝,使得杜鵑栽植地土壤板結,鹼性嚴重,所以必須把栽植地的土壤進行更換,並加一定量的泥炭土。
長江以南地區以地栽為主,春季萌芽前栽植,地點宜選在通風、半陰的地方,土壤要求疏鬆、肥沃,含豐富的腐殖質,以酸性沙質壤土為宜,並且不宜積水,否則不利於杜鵑正常生長。栽後踏實,澆水。
栽種:杜鵑最適宜在初春或深秋時栽植,如在其它季節栽植,必須架設蔭棚,定植時必須使根系和泥土勻實,但又不宜過於緊實,而且使根莖附近土壤面呈弧形狀態,這樣既可保護植株淺表性的根系不受嚴寒的凍害,又有利於排水。
溫度:4月中、下旬搬出溫室,先置於背風向陽處,夏季進行遮蔭,或放在樹下疏蔭處,避免強陽光直射。生長適宜溫度15-25℃,最高溫度32℃。秋未10月中旬開始搬入室內,冬季置於陽光充足處,室溫保持5-10℃,最低溫度不能低於5℃,否則停止生長。
澆水:一般春秋季節,對露地栽種的杜鵑可以隔2-3天澆一次透水,在炎熱夏季,每天至少澆一次水。日常澆水,切忌用鹼性水,澆水時還應注意水溫不宜過冷,尤其在炎熱夏天,用過冷水澆透,造成土溫驟然降低,影響根系吸水,干擾植株生理平衡。
Ⅳ 杜鵑花應該怎麼防治病蟲害
1.根腐病:杜鵑花患根腐病後,生長衰弱,葉片萎蔫、乾枯,根系表面出現水漬狀褐色斑塊,嚴重時,逐漸腐爛脫皮,木質部變黑。此病在溫度高、濕度大的環境下最易發生。防治方法:在翻盆前對培養土嚴格消毒,並保持土壤疏鬆、濕潤,使其有良好的通透性,避免積水。如果發現植株患病,要及時處理病株及盆土,可用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或2%的硫酸亞鐵淋洗病株,再用清水沖洗後重新上盆,並用70%的布托津可濕性粉劑加1000倍水製成溶液噴灑盆土。2.黑斑病:初發時,葉面出現褐色小斑點,逐漸發展成不規則形大斑點,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或灰褐色小點使受害葉片變黃、脫落,影響當年開花及翌年花蕾的發育。此病常發生於梅雨季節濕度大的時候。防治方法:平時注意讓植株通風透光,不使濕度過大,並增施有機肥及氮、磷、鉀混合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如果發現病葉要及時摘除,集中燒毀。病害發生初期,噴灑0.5%波爾多液,並加4%麵粉增加黏附力。3.紅蜘蛛:紅蜘蛛個體微小,但對杜鵑花危害嚴重。高層樓房蒔養杜鵑最容易出現此類蟲害。防治方法:首先是進行人工捕殺。葯物殺蟲可用石硫合劑噴,也可用胡桃葉、夾竹桃葉、青蒿各等份,搗碎浸泡出液汁,加水稀釋後噴灑。4.蚜蟲:主要為害杜鵑花幼枝葉,輕者可使葉片失綠,重者使葉片卷縮、變硬、變脆,不能吸收養分,進而影響開花。防治方法:平時要特別注意越冬期的蚜蟲,入冬後可在植株上噴灑一次石硫合劑,消滅越冬蟲卵,鏟去花卉附近雜草,消滅蟲源。在蚜蟲為害期,用40%的樂果或氧化樂果加1200倍水製成溶液進行連續噴治,3~4次即可見效。
黑斑病病葉
Ⅳ 杜鵑花有哪些常見的病蟲害
病蟲害防治。杜鵑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杜鵑冠網蝽等。紅蜘蛛在夏季高溫乾燥時盛行,為害內嚴重,使葉色枯黃,直容至脫落。在芽綻期可噴石硫合劑進行預防。一旦發病,選擇20%三氯殺蟎醇乳油500~600倍液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冠網蝽是杜鵑的主要害蟲。在發生少量害蟲時,可人工捕殺。為害嚴重時,可用殺蟲劑(如50%殺螟松乳油2000~4000倍液)噴殺。
常見病害有葉斑病、褐斑病等。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0天噴一次,連噴幾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
Ⅵ 杜鵑花的常見蟲害有哪些
杜鵑的主要害蟲,主要有網蝽、葉蜂、黃楊盾蚧等。以網蝽、黃楊盾蚧為害嚴重。
1.網蝽(圖專屬13)
圖13 杜鵑網蝽
1.成蟲 2.卵(產於葉內放大) 3.若蟲 4.被害狀
(1)為害特徵
成蟲和若蟲群集葉背吸食汁液,葉片出現黃白色斑,造成植株生長衰弱,早期落葉。
(2)防治方法
栽植選擇涼爽環境,高溫要遮陽;及時清除落葉,除掉雜草,清潔花田;若蟲孵化期(5月份),噴施乙醯甲胺磷1000倍液或殺螟松1000倍液、殺滅菊酯2000倍液。連續噴施2~3次。
2.黃楊盾蚧
(1)為害特徵
成蟲和若蟲在杜鵑葉面主脈兩側吸食汁液為害,使植株生長不良,影響花的數量和質量。
(2)防治方法
剪除蟲枝葉,並燒毀,蟲量少時,可刮除蟲體;在若蟲孵化盛期,噴施殺螟松1000倍液或40%速撲殺1500倍液。連防2~3次;冬季噴施3~4波美度石硫合劑1次。
Ⅶ 杜鵑花常見病蟲害立枯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該病主要發生在剛扦插不久或一年生杜鵑植株上
(1)病害症狀初發病時,靠近地面專的莖基部產生橢屬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情發展較緩慢,隨著病斑的擴展出現凹陷當病斑繞莖一周時,莖基部縊縮乾枯,但是苗不會倒伏濕度大時,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網狀的菌絲,有時結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2)發病條件在土壤含水量過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長瘦弱的情況下,此病開始發生如果澆水過多,造成栽培基質過於悶濕,或門窗開啟不及時,密度過大濕度高排水不良時易發病
(3)防治措施發病初期可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毒殺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Ⅷ 杜鵑花主要有哪些病蟲害
1.病害:(1)褐斑病:是杜鵑的主要病害。發病初期葉面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展成暗褐色大型斑塊,病斑上散生許多黑色或灰褐色小點。受害葉片變黃,極易脫落,不僅影響當年開花,而且對來年花蕾發育也有很大影響。梅雨季節發病較重。發病後應及時清除病葉,並噴灑50%托布津800倍液防治。
(2)杜鵑餅病:主要發生在嫩葉、嫩芽和嫩莖上。嫩葉受害後病部明顯腫大,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半球形,所以又叫葉腫病。初期病斑呈淡紅色,後變成黃褐色,表面產生白色粉狀物。後期病斑變成褐色,嚴重時全葉腫大,或者畸形捲曲,最後枯萎脫落。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一年有2次發病,一次為春末夏初,另一次是秋末冬初,以春季發病最重。在病部產生白色粉末物之前摘除病葉,並噴灑65%代森鋅600倍液防治。
此外尚有花腐病、葉枯病、煤煙病等。
2.蟲害:(1)軍配蟲:成蟲體小而扁平,長3.5~4.0毫米,黑褐色。前翅折疊時形成「X」形花紋,翅面密布網狀紋。若蟲體暗褐色,身上有明顯的刺狀物。成蟲、若蟲群集於寄主葉背主、側脈附近吸食為害。被害葉面上出現黃白色斑點,同時在葉背還可見到很多黑褐色蟲糞和(脫)皮殼。可噴灑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50%辛硫磷或50%殺螟松乳劑1000~1500倍液防治。
(2)短須蟎:主要在葉背主脈附近刺吸汁液,7~9月為發生盛期,常引起杜鵑大量落葉,嚴重影響生育和觀賞。
此外還有葉蜂、介殼蟲和蓑蛾等。
3.生理病害:杜鵑黃化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土壤鹼性;杜鵑喜酸性土壤,若栽植在鹼性土中會使杜鵑葉片發黃,甚至枯死。缺鐵;培養土中鐵元素不足,葉綠素合成受到影響,葉片變小,呈黃白色,尤以幼葉表現最為明顯。二者有連帶關系,鹼性往往導致缺鐵。養護不當;光照過強或不足、澆水過多、施肥過量或不足、土壤黏重等,都會引起生理障礙,使杜鵑生長不良,葉片出現黃化、脫落等現象。對黃化病應針對上述原因,對症下葯。如因缺鐵引起的黃化,可噴灑或澆灌0.2%硫酸亞鐵水溶液,每隔7天澆1次,連續澆3~4次,葉片即由黃轉綠;對因土壤鹼性引起的黃化,要對土質進行酸化處理,可以換用以腐葉土為主的酸性培養土;如因養護不當引起的黃化,則需採取綜合性養護措施。
Ⅸ 杜鵑花常見的病蟲害有哪些
杜鵑的病抄蟲害防治:1.褐斑襲病:病葉初現紅褐色小點,擴大近圓形或多角形病斑,葉片枯黃,早落。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70%甲基托布津1000倍,連噴2~3次防效好。
2.葉腫病:危害嫩葉、新梢、幼芽及花,病葉初現淡綠色、凹陷、近圓形病斑。嫩芽受害變成球形癭瘤,花被害後花瓣變厚呈肉質的癭瘤。防治方法:發芽前噴1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滅病菌。展葉後噴2%波爾多液2~3次,7~10天1次。
3.軍配蟲:以若蟲和成蟲群集葉背刺吸汁液,形成黃白色斑點,7~9月危害最重。5月第1代若蟲期可50%殺螟松1000倍液防治。
4.杜鵑小葉病:是缺鋅引起的,可噴0.05%硫酸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