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江淮民歌茉莉花

江淮民歌茉莉花

發布時間: 2022-05-20 16:14:20

① 揚州清曲的代表作品

茉莉花》「屬地」之爭
世界經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蘇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今年3月引發了一場「屬地」之爭。
「《茉莉花》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揚州民歌」,清曲研究專家韋明鏵告訴記者:「它的前身是[鮮花調],幾百年來一直傳唱在蘇北里下河地區。清人錢德蒼編纂的地方戲曲集《綴白裘》,已收錄了它的歌詞。」國家一級作曲家戈弘請記者聽一聽,哪種方言聽起來更有味。用「吳儂軟語」唱,也好聽,但一個「白」字、一個「戴」字,都不如揚州話妥貼,有韻味。一聽,果然。
當周恩來總理聽到前線歌舞團演唱《茉莉花》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來說:我13歲離開家鄉。你們的美妙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軍文藝戰士何仿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的。
「爭這首歌是哪兒的民歌,沒多大必要」,韋明鏵說:「關鍵是要搶救它的『老祖宗』。」
千家養女先教曲
[鮮花調]是揚州清曲的一個曲目。起源於元代「小唱」的揚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帶各種俗曲、民歌的營養,在明中葉形成了富有地方氣息的曲種。清康、乾年間,揚州清曲進入鼎盛時期。 清曲研究專家朱祥生當時以「歌吹」馳名的揚州,鄭板橋曾在詩中這么寫道:「千家養女先教曲」,教的什麼曲?就是揚州清曲。即使在崑曲故鄉蘇州,那時揚州清曲也風光得很。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有於蘇州虎丘唱是調者,蘇人奇之,聽者數百人,明日來聽者益多。唱者改唱大麴(即崑曲),群一噱而散。」可見當時清曲有多麼大的魅力!200多年前,揚州清曲隨一批批歌妓流傳四方,滋養、豐富了襄陽小曲、廣東南音、東北二人轉等二十多種戲曲曲藝。「其實,揚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們身邊。」韋明鏵說,比如,《洪湖赤衛隊》中「手拿碟兒敲起來」,就是沿用了揚州清曲「敲瓦碟」技藝;又比如香港電影《三笑》,多數曲調就是來自揚州清曲,其中唐伯虎的書僮華安「叫一聲二奶奶聽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調」。
「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年前揚州清曲就走向世界。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希特納從廣州採集了揚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調』。其中的《茉莉花》,就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進了歌劇《圖蘭朵》的背景音樂。

② <茉莉花>是( )名歌.A江蘇 B安徽 C河北

茉莉花是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流傳的一首民歌,最為著名的是河北省和江蘇省的茉莉花,但是現在在國際上流行的,被許多外國人知道的那首茉莉花是流傳於我國河北一帶版本的茉莉花,被普契尼選進自己歌劇圖蘭多的也是河北一帶的這首茉莉花

③ 南京是否屬於淮北而南京六合版的茉莉花是屬於江淮民歌還是江南名歌

江南~~
從地域上講算是江淮吧

④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一、下面這段摘自《滁州市志》
1942年冬,大眾劇團奉命便裝到天長與六合相交的金牛山及儀征一帶開展反掃盪宣傳工作。劇團開到目的地以後,晚上演戲、搞宣傳,白天走訪當地民間藝人,向他們學習「玩旱船」,唱民歌。民間藝人拉起胡琴唱了一首當地流傳的《鮮花調》:「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若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民間藝人悠揚婉轉的歌聲使何仿聽呆了,他沒想到金牛山區有這么好聽的歌,聽著這歌,他彷彿置身在百花園中,好像看到了萬紫千紅,好像聞到了沁人的馨香。於是他激動地稱民間藝人為師傅,請求他教他唱這首歌。於是那位民間藝人教他一句,他認真地學一句,並記一句詞譜。一個多小時後,他終於學會了這首民歌,並記下了全部詞譜。

二、婁麗紅與《茉莉花》
婁麗紅,天長市金集鎮草西村人,今年已近七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農村婦女。前些年她從廣播上聽到《茉莉花》,便勾起了她對往事的回憶,於是就冒著高溫酷暑,從20多公里外的農村來到城市,向當時的文化局的同志回憶她當年到安徽省城及各地演唱《茉莉花》的情況。後來文化局的同志又去請教原天長市政協主席夏錫生,向他了解有關情況,因為知道夏老與《茉莉花》作者何仿是老同鄉、老朋友,曾在香港回歸時我市首先撰寫《茉莉花》的人,他應該清楚。夏老得知此事後,便接見了婁麗紅。見面後夏老就問她是怎樣把《茉莉花》唱到省城去的,她就如實回答:「當年我們那裡,老老小小,特別是女孩子,差不多都會唱,縣文化館黃館長說我當時《茉莉花》小調唱得好,便要我與他一道去合肥參加全省民歌大賽。1954年在江淮大劇院,我唱了《刮地風》、《茉莉花》兩支歌,最後被評為一等獎,省領導還給我發了一枚金質獎章。」
據夏老在有關文章中的記載:婁麗紅的上述一番介紹與何仿的回憶是一致的。夏老去南京向何仿祝賀七十壽辰時,閑談之中,偶然提及草廟山歌手婁麗紅唱《茉莉花》在1954年安徽省民歌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的舊事時,勾起了何仿同志對《茉莉花》創作情況的回憶,他說:「婁麗紅到省城參賽的《茉莉花》是由我收集整理的」;又說「1942年,我隨淮南大眾劇團到天長縣金牛山演出新編者洪山戲《保衛家鄉》,在金牛山腳下遇到一民間藝人給我唱《茉莉花》,我感到很好聽,便一句一句地記下來,然後根據當時皖東廣為流傳的地方劇種---洪山戲特有音調作為基礎,進行融匯貫通,終於成為現在的《茉莉花》曲調。」何仿在與中央電視台和江蘇電視台聯合攝制電視文藝片《芬芳年華》的攝制組同志說:「我是喝白塔河水長大的,《茉莉花》是由安徽天長這方沃土上培育出來的」。
也有人說《茉莉花》 是江蘇歌唱家程桂蘭唱紅的。夏老在相關文章中講到:程桂蘭當時作為南京前線歌舞團的演員,曾帶這支歌到北京總政參賽,的確使這支歌升華了許多,但那是1957年的事,而在這三年前,即1954,天長民歌手婁麗紅就已經把《茉莉花》唱紅安徽省了。
現在大家都知道《茉莉花》已成為中國的民歌,唱響了世界,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三、皖蘇兩省學者為民歌《茉莉花》「產地」舌戰
安徽商報4月20日訊本報3月23日獨家報道《鳳陽籍明史學家夏玉潤:民歌茉莉花源自「鳳陽花鼓」》後,引起音樂界和史學界的高度關注,江蘇方面多位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茉莉花》屬於江蘇民歌。
關於民歌《茉莉花》的「原產地」,目前在江蘇省南京、揚州之間爭論不休,儀征、蘇州、鹽城亦加入這一行列。昨日,中國明史學會會員、滁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夏玉潤再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他認真而細致的考證,把源於我省鳳陽的民歌《鮮花調》改編而成的《茉莉花》定為江蘇民歌,證據不足。
其一:有學者稱,1942年,新四軍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首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1957年,已在南京前線歌舞團工作的何仿,將此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匯演。在媒體的運作下,《茉莉花》首次貼上「江蘇民歌」標簽。然而,《鮮花調》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國,例如山東省也有《鮮花調》,假設當時由山東前衛歌舞團演出,今日豈不成了山東民歌?他認為,最先「注冊」與它的原產地,是兩碼事。
其二:有文章說,據已故音樂史學家章鳴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據他考證,《鮮花調》之名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
其三:有學者稱,揚州清曲中有《鮮花調》,夏玉潤認為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據中國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間歌曲等集成記載,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鮮花調》,如何證明《鮮花調》最早出現於揚州清曲中?目前,支撐這一觀點的證據不足。
其四:有學者認為,1934年上海蓓開唱片公司錄制的黃秀花演唱的《鮮花調》,是最早的音像資料,足可證明它是揚州民歌。其實,它是揚劇《打花鼓》中的唱段,揚劇最初就稱「花鼓戲」。在此之前,盧翠蘭、荀慧生、潘雪艷、華慧麟、周五寶等著名京劇演員,均演唱了《打花鼓》中的《鮮花調》,亦有當時上海錄制的唱片。
還有人說,「《鮮花調》來自民歌《雙疊翠》,400多年前已經在揚州大地上廣為傳唱」。然而,《雙疊翠》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劉效祖《詞臠》一書,劉為山東籍人,後居北京,《雙疊翠》最初應為北方民歌。
其五:有人依據1960年南京市工人業余藝術學校匯編的《曲調選》,證明《茉莉花》的前身《鮮花調》在南京白局曲調中原名《聞鮮花》(釋其意為「聞」了幾種花)。而據原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江明教授考證,《鮮花調》又有《文鮮花》(演唱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武鮮花》(演唱武松殺嫂的故事)之稱謂,亦流傳於上海。因此不是南京的專利。
還有人依據朱元璋、徐達在莫愁湖畔「勝棋樓」下棋的故事,衍生出《鮮花調》。夏玉潤據此認為,朱元璋、徐達均為鳳陽人,唱的戲更有可能是安徽的「花鼓戲」!

⑤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中國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內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容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5)江淮民歌茉莉花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最早傳到國外的一首中國民歌,大約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間,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769-1848)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書中特別提到《茉莉花》。

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1864年至1937年間歐美出版的多種歌曲選本和音樂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圖蘭多特》中的男聲齊唱,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曾使全世界億萬聽眾迷戀不已。

⑥ 茉莉花數字簡譜

《茉莉花》早前是一首傳唱於蘇皖地區的江淮民歌,據考證,這首曲子起源於南京地區,由何仿匯編整理而成。這首曲子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知名度都較高,在中國曾在多個重大場合演唱此曲。《茉莉花》的簡譜如下:

⑦ 茉莉花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版仿采自權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7)江淮民歌茉莉花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⑧ 為什麼在國家的重要場合,重要事件都會奏「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這首民歌全國各地都有傳唱,版本不同,內涵大同小異,具有廣泛受眾基礎;另:這也是中國和諧社會的需求。

⑨ 音樂名作《茉莉花》有怎樣的音樂特點

《茉莉花》又名《鮮花調》,是清代以來在我國廣大城鄉十分流行的漢族民間小調。目前,流行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成為我國民間小調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曲目之一。

各地的《茉莉花》曲調不盡相同,但歌詞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為內容。北方的《茉莉花》還常唱《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傳說故事。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茉莉花》用於其著名的歌劇《圖蘭朵》中,使該曲作為代表性的民間歌曲,登上了世界歌劇舞台。

各地的《茉莉花》總的音樂特點是: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徵」、「宮」、低音「羽」、低音「徵」。第一句分為兩個短句,其結構對稱,落音相對;第三句是緊縮句,並在句後不停頓,緊緊銜接第四句。旋律起伏大,曲折流暢,婉轉抒情。

現在人們聽得較多的是江浙地區的《茉莉花》。曲調細膩優美、委婉動人。這首小調與一般的小調相似,也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也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詞連成一氣,在音樂上也很難從中剪斷。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磁帶收藏家費力先生是揚州曲藝界的老前輩,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曲藝集成·江蘇卷》的編撰工作,在上海唱片公司倉庫里發現了一盤1934年由上海蓓開唱片公司灌制的膠術唱片,裡面有一首由當時揚州清曲名家黃秀花演唱的名叫《鮮花調》的老歌,居然就是現在聞名遐邇、膾炙人口的《茉莉花》,於是費老特意請人翻錄了下來。這也是現存最早的《茉莉花》音響資料。據他考證,這首《鮮花調》其實是明朝嘉靖年間流傳於江淮一帶的俗曲《雙疊翠》中的選段,換句話說,四百多年前,《茉莉花》就已經在揚州大地上廣為傳唱了。

⑩ 誰有《茉莉花》簡譜,是數字那種,不是五線譜的,拜託了!!!

歌曲《茉莉花》又很多版本,以下給出幾個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簡譜:

熱點內容
紫玫瑰檀木 發布:2025-09-25 00:59:37 瀏覽:646
便宜的盆栽盆 發布:2025-09-25 00:49:57 瀏覽:607
玫瑰花葉子怎麼折 發布:2025-09-25 00:33:36 瀏覽:875
櫻花日語網校 發布:2025-09-25 00:26:04 瀏覽:184
梅花血小說 發布:2025-09-25 00:17:43 瀏覽:306
丁香單價 發布:2025-09-25 00:16:53 瀏覽:708
荷花老頭 發布:2025-09-25 00:10:42 瀏覽:158
櫻花隱身學校 發布:2025-09-25 00:08:59 瀏覽:511
鐵玫瑰園 發布:2025-09-24 23:52:29 瀏覽:624
新型氣球玩花卉 發布:2025-09-24 23:51:36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