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Ⅰ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賞析是否用到互文,互文的作用
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內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容。」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後兩句使用了互文。「一叫「、」一回」子規的每一聲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三春「、」三月「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蜀國、四川)。
Ⅱ 王令的送春與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中的一二句的春景有什麼特點
這首寫景詩中的哲理是不難理解的。子規,也叫杜鵑鳥、布穀鳥、杜宇、望帝,是那動人的傳說使這小鳥有幸成為詩人筆下動人的象徵。據《史書.蜀王本紀》載,在春秋時代,有個叫杜宇的人在蜀地自立為王,號曰望帝。他有位大臣叫鱉靈。鱉靈原住長江邊,是一鱉精修練而成,每夜都與出於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會。他聽說西海水災泛濫,便沿江而上至蜀國,望帝杜宇任其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鱉靈也到了蜀國。一天,望帝出獵,在山野間邂逅朱利,見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納入宮中為妃。此時朱利不知鱉靈已是蜀相,不敢言明身份,鬱郁寡歡。鱉靈治水有功,望帝為其設宴慶功,鱉靈大醉,留宿宮中。深夜,朱利叩其門而入,二人抱頭痛哭,各訴別後思戀之情。望帝發現二人幽會,並聽到了所訴情由,悔恨交集,當夜草擬詔書,禪讓帝位於鱉靈,自己隱入西山修行。鱉靈繼位。望帝山中思念朱利,鬱郁而死,靈魂化作杜鵑飛回蜀都。至春則啼,滴血則為猩紅杜鵑花。聲聲啼叫則是杜宇對那個夢牽魂繞的佳人的呼喚。因為有了這個傳說,杜鵑鳥成為人們吟詠的對象,如「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的《琵琶行》),「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聲斜陽暮」(秦少游《踏莎行》),「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李白《宣城見杜鵑花》),「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 (胡曾《成都》),等等。這些詩句都寄託了詩人們的某種悲情。但王令的這首詩告訴人們,春天快要過去了,但是杜鵑鳥半夜還在啼血鳴叫,不信叫不回離去的東風,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鼓舞的力量,深沉的堅強。後人常常引用這兩句,作為對事業追求的一種鼓勵。
Ⅲ 宣城見杜鵑花
宣城見杜鵑花
唐抄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蜀國:舊指四川。
子規鳥:杜鵑鳥。
三巴:舊時巴東,巴郡,巴西的總稱,也泛指四川。
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不想今日在宣城有見到了杜鵑花。杜鵑鳥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Ⅳ 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Ⅳ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全詩分兩層,第一層主要寫什麼,第二層主要寫什麼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內巴。
寫這容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Ⅵ 李白寫宣城詩 詳細兩首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
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Ⅶ 《宣城見杜鵑花》這是一首寫什麼的詩抒發了什麼感情
這是李白晚年在宣城所創作的一首思鄉詩。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鵑花盛開,聯內想到幼年在四川容常聽到子規鳥的啼叫。子規啼聲凄厲,令聽者腸斷,暮春三月,特別叫人思念故鄉。「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寫盡了旅人思鄉的情緒。
Ⅷ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譯文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版在四川曾聽到過權杜鵑鳥聲聲悲啼,
到宣城又看見了杜鵑花點點猩紅,
杜鵑啼叫起來,沒完沒了,我聽得肝腸寸斷,
在三月的春天,我回憶起我的故鄉——三巴。
Ⅸ 《宣城見杜鵑花》 唐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啼,宣稱還現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從聽覺、視覺這兩個方面來寫景的。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Ⅹ 《宣城見杜鵑花》這首詩的全部拼音是什麼
《xuā chéng jiàn dù juān huā 》
《宣城見杜鵑花》
作者:李白(唐)
shǔ guó céng wén zǐ guī niǎo ,xuān chéng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yī jiào yī huí cháng yī àn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