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克杜鵑花
① 伊春大平台簡介
尋芳石炭紀的「火山杜鵑」
</B>
<p>
文、圖/孫靜文
<p>
<p>
紅星火山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伊春市紅星林業局大平台施業區,佔地20,188公頃,距伊春市中心160公里,距紅星區88公里。從晚石碳紀、早二疊紀、晚二疊紀以來,此處多次發生火山運動、玄武岩噴溢等現象,由此形成人們今天所看到的奇特地質地貌。
<p>
<p>
古老的火山岩密布厚厚的苔蘚,各類古生植物在岩石中間生長繁茂。大片的火山溶岩、石海以及周邊多樣的生態系統為各類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公園內有丹頂鶴、駝鹿等國家1/2級保護動物47種,植物類型多達511種。
<p>
<p>
、自駕車從哈爾濱到伊春——再到紅星區,所經過全是公路,非常快捷。如果選擇火車出行,從哈爾濱到紅星的火車是17次,晚21:45發車。從紅星到大平台有小公共汽車,上午和下午都有車,除此之外也可以打的前往。
<p>
<p>
旅行者在防火季節進入公園,需要先到紅星區的防火辦公室辦理進山證,否則公園不允許進入。
<p>
<p>
公園所在地大平台村共有97戶人家,村中有家名為「中國霧凇之鄉」的賓館,還有7家個體小旅館,村子可同時接待遊客百餘人。每次到達大平台,筆者都選擇在平台鄉的政府招待所落腳,此處是個溫馨的住所。招待所現在的主人叫王自生,今年56歲,老兩口待人和氣,家中不僅有木板床,還有為遊客准備的火炕。他是筆者的老朋友,每次去之前都要先聯系他,他不僅能提供生活上的便利,還能提供春季杜鵑花何時開、冬季霧凇何時有等等的信息。
<p>
<p>
<p>
<p>
在紅星火山岩國家地質公園內,由1億年前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火山熔岩碎石帶,莽莽蒼蒼,被稱為「興安石海」。「石海」周圍生長著連綿十幾里的興安杜鵑林。在當地興安杜鵑俗稱「達子香」。「達子香」的葉子墨綠發亮,花朵呈攻瑰紅,在萬綠叢中分外搶眼。它從不單朵開放,而是幾十朵聚作一團,形成一個大花球,遠看一朵大花,近看一簇小花。每年五月中旬,奼紫嫣紅的杜鵑花襯著黑色的玄武岩恣意綻放,形成美麗的杜鵑花海洋,遊人來此宛如置身仙境。
<p>
<p>
大平台的美需要兩個季節來詮釋:春看杜鵑,冬看霧凇。看霧凇要去庫爾濱。「庫爾濱」是滿語的譯音,原意為「漁場」。
<p>
<p>
庫爾濱河發源於伊春小興安嶺北麓,由梅山、西豐、陽光、克林、豐樺和翠北6條主要河流匯聚形成,經遜克縣注入黑龍江,河流長達300多公里。
<p>
<p>
1975年黑河市遜克縣在庫爾濱攔河蓄水,建成佔地30平方公里,年蓄水4億立方米的庫爾濱水庫,同時利用庫水資源沿河興建了庫爾濱、寶山、白石和烏一四座水力發電站。水電站發電排放的熱水達零上4度,從此庫爾濱河終年不凍,遇到冬天零下20多度的高寒天氣便形成酷似童話世界的霧凇景觀。每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上旬,發電站下游20多公里長的河兩岸銀裝素裹,美麗的白樺林猶如水晶森林。
<p>
② 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的地理環境
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北坡,黑龍江省沾河林業局轄區內。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北距遜克80公里,西距五大連池112公里。沾河林業局局址設在五大連池龍鎮西南九公里處。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63平方公里。
紅松母樹原始林
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的天然針闊混交原始森林是以紅松林為主,是紅松原始林,面積4100公頃。平均林齡168年,最老林齡400年,多系明末清初之參天古樹,主要樹種是紅松,還有冷杉、雲杉和楓樺等。
興安爬松
爬松是小興安嶺北坡的稀有植物,屬松柏種灌木類,較為罕見。爬松常常是翠綠色,狀如紅松的一條枝杈,一般長度為1米左右。
轉心湖水上森林
轉心湖——湖心島,又稱浮島,浮島面積為4公頃,環島水面寬約為40餘米,遇南風吹浮島則靠近北岸、北風吹則靠近南岸,東風則西、西風則東,因此得名轉心湖。
濕地資源
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水濕地總面積有21.12萬公頃,主要以沼澤為主,多分布於河流兩側,還有連環湖周圍面積800公頃的濕地。 大沾河
大沾河河面寬度平均100米,水深2-8米,最淺0.5米,最大流速3米/秒。最大流量175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67 立方米/秒。河道比降1.14‰。河床由花崗岩基岩與河卵石組成,河道彎曲,險灘17處。河流為南北流向,河道狹窄而曲折。
大沾河漂流活動從1985年開始。漂流最佳時間為6月——9月。河中有魚類多種。兩岸有鳥類和野生動物。
都魯河
園區內有沾河的支流之一都魯河,都魯河平均寬度50米,兩岸風景秀麗,美不勝收。
連環湖
連環湖,俗稱「圈兒泡」其中又名的水泡就有10多個,如:月牙泡、鯽魚泡、大雁泡、天鵝泡、卧犴泡等,不知名的泡子有60餘處。
葯泉山「神水」
沾河林區北營林場以東的都魯河西岸,是歷史上火山爆發的中心區域。半山腰處有一股泉水,四季常流不息。不知是哪一年,游獵在沾河林區的鄂倫春人發現此泉水能醫治多種疾病,於是這里成鄂族人的「露天醫院」,因而此山被稱為葯泉山,此泉水被奉為「神水」,早年葯泉山的山坡上曾有一座古廟,後來鄂族逐漸定居,加之此處交通不便,古廟年久失修而倒塌,50多年前尚存廟柱。 該區為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山脊明顯。
石海
石海位於「神水」周圍,是由於火山爆發而形成的,石海里有石洞,石牆、石板」。石海里還生長著大量的杜鵑花。
刀刃峰
刀刃峰位森鐵干線91公里處的右側,屬沾北林場。山南坡坡較緩,北坡特別陡峭,幾乎成垂直角度,形似刀刃,故得名刀刃峰。
落熊峽
落熊峽亦稱「樺皮戧子峽谷」位於沾河中游。自沾河三號大橋逆水而上20公里處。落熊峽河寬約百米。
③ 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1、漢族、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2.5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3、布依族、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4、羌族、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5、納西族、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32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6、毛南族、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7、獨龍族、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7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8、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8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9、白族、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93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10、阿昌族、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11、滿族、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103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12、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00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3、撒拉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14、仫佬族、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1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5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16、水族、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17、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500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8、瑤族、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279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19、裕固族、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20、仡佬族、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5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21、彝族、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871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22、錫伯族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9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3、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4、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100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25、佤族、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42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26、土族、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27、土家族、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835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28、畲族、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29、普米族、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30、怒族、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1、壯族、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692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2、苗族、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94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3、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598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4、門巴族、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5、珞巴族、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3600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6、傈僳族、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7、黎族、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46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38、拉祜族、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9、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40、景頗族、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41、京族、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2.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42、基諾族、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43、赫哲族、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5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44、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6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45、哈尼族、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66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8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47、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5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48、侗族、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49、東鄉族、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6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50、德昂族、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51、傣族、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52、達翰爾族、達斡爾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53、藏族、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62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5、保安族、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56、回族、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1058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3)遜克杜鵑花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④ 伊春市城市發展是否參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伊春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與俄羅斯隔海相望,邊境是2495公里長。阿爾伯塔省小興安嶺?33000平方公里,一個行政區域。發展和建設在1948年,建在城市,1958年,該行政企合一的管理系統,宜春市人民的政府,並在伊春林業管理局統一的司法管轄區的一個城市(縣),1個縣和15個區,17農林局,在總人口1.32萬。現任市長許著皸
伊春是美麗的林業城市,是全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盛產珍貴珍樹「紅松」,被譽為「紅松故鄉」,祖果林。 「伊春市,嘉蔭縣,曾挖掘出了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 - 黑龍江滿洲龍,被稱為」神洲龍附近的新發現了隱藏量巨大的鴨嘴龍,霸王龍,虛骨龍類甲龍化石群。因此,伊春也被稱為「恐龍故鄉。一個美麗的,美麗如畫的交錯石美,四個委員會。初春,冰雪充滿活力的金融杜鵑花盛開;盛夏,千山和鬱郁蔥蔥的百水爭秀;仲秋,層林盡染料,色彩艷麗;深處的冬天,雪,雪玉冰清。其原始的,自然的,堅固的,不可思議的。在2000年,宜春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獨特的森林生態旅遊而聞名。
自然資源
伊春是一個綠色寶庫,是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伊春境內的谷雲,水系統的開發,702的大,小河流,總存儲容量1020十億立方米,其中河流分屬黑龍江,松花江系統。伊春市湯旺河的主要河流,境內的443公里長,到下游的松花江。直轄市,河流周圍環繞著山脈的行中的大部分城鎮沿河分布,兩岸山秀樹奇,最適合休閑和探險漂流。伊春林城面積300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2.2%,活立木蓄積量220萬立方米左右。伊春市擁有亞洲最大的和最好的保存韓國的松樹處女森林,在森林類型中的韓國的松樹主要是針葉和闊葉混交林,積累的大量種的松樹,雲杉,冷杉,落葉松蘇格蘭松樹,灰,黃菠蘿整個設施的工業區,藤條灌木,超過110種珍稀闊葉樹種的各種寶藏。
伊春區是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小興安嶺的東北虎,馬鹿,黑熊,監獄,猞猁等6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260種鳥類的棲息地。特殊的位置,小興安嶺和生態環境,孕育了廣泛的分布相對集中的一個顯著的效果,質量好,經濟價值高和獨特的野生葯材300餘種。總成交量超過200萬噸,2000萬噸,每年接受年度收到的金額約5000噸。伊春市葯材資源在黑龍江省,約35%的比例,鹿茸,熊膽,麝香,獾油,林蛙油,人參,刺五加非常有價值的。超過1390種植物,野生果林,山野菜面積的生育能力。松子,榛子,山葡萄,獼猴桃,柿子等20餘種野果,蘑菇,木耳,似乎,20餘種山野菜猴腿,蕨菜及其他收購。山野菜年允許開采量為8400萬噸,開發利用潛力。
伊春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奇特的景觀。據初步勘探,金,銀,鐵,鉛,鋅,鋁,銅和其他金屬礦藏20餘種,探明的金屬礦床,礦點100處,居全省首位的黃金儲備量。非金屬礦產資源分布越來越廣。石灰石,大理石,水晶石,瑪瑙石,花崗岩,珍珠岩,紫砂陶土,褐煤25日,140多個礦點。小興安嶺經過百萬年的地質變遷,在大森林中的岩石形成混合。岩石湯旺河興安,紅星火山地質公園,朗鄉石林,嘉蔭茅蘭溝,南岔仙翁山北發?ADE罕見的地質奇觀。
行政區劃
伊春市的15個市轄區,縣,代管1個縣級市,地級市。
伊春地區?39017平方公里,人口132萬(2003年)。
宜春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郵政編碼153000。
南岔區?3088平方公里,人口14萬。郵政編碼153100。
?2366平方公里,友好區,人口70000人。郵編153031。
韋斯特伍德區的?457平方公里,人口50,000人。郵政編碼153025。
翠巒區?1560平方公里,人口50000人。郵政編碼153013。
新青面積?1181平方公里,人口50,000人。郵政編碼153036。
美溪區2259平方公里,人口5萬。郵政編碼153021。
?1850平方公里,金山屯區,人口50000人。郵政編碼152026。
五營區?1040平方公里,人口4萬。郵政編碼153033。
?1254平方公里烏馬河區,面積,人口40000。郵政編碼153011。
湯旺河區?1263平方公里,人口4萬。郵政編碼153037。
帶嶺面積為1041平方公里,人口4萬。郵政編碼153106。
烏伊嶺區?3162平方公里,人口3萬。郵政編碼153038。
?3042平方公里紅星區,面積,人口30000人。郵政編碼153035。
上甘嶺面積?1461平方公里,人口20000。郵政編碼153032。
鐵力地區?6620平方公里,人口39萬人。郵編152500。在鐵力鎮人民政府。
?7273平方公里,嘉蔭縣地區,人口80000人。郵政編碼153200。縣人民政府駐朝陽鎮。
伊春市伊春河的一條支流湯旺河命名。宜春市,蒙語「根據約翰遜」,意思是「9號」。清代,先後隸屬齊齊哈爾副都統和呼蘭副都統管轄。清代,湯原縣管轄下的地區的原始森林。東北淪陷後,隨好線鐵路1941年11月建成,1942年7月建立的的湯姆林森鐵路線南岔至伊春段,日本殖民者開始掠奪性砍伐森林。 1945年春,偽湯原縣公署成立伊春市伊春街。 「93」後對日抗戰的勝利,1946年湯原縣管轄,1949年10月設置伊春鎮南岔區下。伊春森林工業在南岔分公司和5個森工局,成立於1950年。為了滿足森林工業的生產和發展的需要,松江區人民政府1952年7月月報設置宜春縣。年9月29日,同年,民事事務的東北人民政府部門溝通:「指示的中央部,內政部,同意以畫湯原縣,伊春市森林地區建立了宜春縣,縣委,縣政府是位於宜春市一條街「。全縣共有7.5萬人,小縣。宜春縣12月1日正式成立,由松江直屬。 1954年7月,白色,朗鄉兩鎮劃歸鐵力縣管轄。同年,松樹,黑龍江省結合8月,由黑龍江省直轄。由於在快速發展森林工業,1955年年底,在鋒利的增加在全縣人口2300萬的人,和在政治組織和黨的組織,經濟組織是不兼容的,1957年7月26日,國務院批准宜春縣,宜春縣宜春市,市人民委員會在伊拉克春鎮的行政區域,行政區域在伊拉克彈簧??(地級)。宜春市,由省直轄。年11月20同年,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宜春縣伊春市,在南岔13鎮加林鄉建立,設置新的伊拉克南岔,在雙人河,5陣營帶嶺翠巒,美溪,浩梁河8市轄區。 1958年2月13日,召開人大正式成立伊春市,伊春市,宜春縣。在同年8月,在松花江地區主持。附加新青,明星,大豐,東風,紅星,上甘嶺,烏馬河,大西林8個市轄區,1960年全市共有超過16個地區的管轄權。 1962年12月調整為11個區,16個區了東風,紅星,上甘嶺,烏馬河,大西林5區。五北辰區,合並到次年4月,五營。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宜春,宜春特區試行「政企合一」系統「,實現了一個兩層的領導制度」,企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林業部,有關地方工作,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的領導。同年12月,設置五個區中島烏敏河,一個主要,友好,東風,紅色星,全市共15個區,基本上一局的林業區,在「政企合一。在1965年4月,在沿的伊朗新區設置伊春鎮和伊拉克東部。1966年4月伊拉克東部和茹Wumin河區5月5日,1967年,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的革命委員會,伊春市,伊春特區同年成立的烏伊嶺區,鎮伊春市伊春區1969年10月,設置西林區;浩良河的法團南岔區,,合並成一個友好區雙子河區1970年4月1日,設置伊春區,市統一實施的。同時,黑河地區?嘉蔭縣和綏化市鐵力縣劃歸伊春地區管轄的。伊春地區由省直轄的是,伊春地區?15區2縣管轄,1979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伊春地區,恢復伊春市(地級),由省直轄。歸屬伊春市嘉蔭伊春地區鐵力縣領導者。年12月24,1983年,經省人民政府烏敏河區更名為烏馬河區,東風區被改名為湯旺河區,大豐更名為金山屯區。1988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了的鐵力縣,設立鐵力市(縣級),宜春市舉行。在這一點上,伊春市下轄15個區,一個縣的領導,主持了一個城市。
在1992年,伊春市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小興安嶺山脈貫穿。東鶴崗市,湯原縣,宜蘭縣南部,西南,毗鄰鐵力市西慶安縣,綏棱縣,遜克縣西北邊界接壤的東北部,嘉蔭縣相連。全市總面積的?19655平方公里。全市有管轄權的15個市轄區,伊春市,南岔,帶嶺,西林,金山屯梅溪翠巒烏馬河,友好,上甘嶺,五營,紅星,新青,湯旺河烏伊嶺。在1992年末,全市總人口為86200000人(不包括司法管轄區的市,縣),其中非農業人口79.9萬,佔92.7%。市居民伊春區。
⑤ 庫爾濱河的流域概況
庫爾濱河流域區內地勢南高北低,河源附近高山(白鹿山)標高達795米。河口與黑龍江匯合處,海拔僅在100米左右,可見落差之大。在大平台墾區以上,河谷開闊,河流蛇曲,兩岸多沼澤。全流域森林密布,植被良好,河道束狹,有良好壩址多處。河床落差大,少泥沙。徑流補給良好,水流湍急。兩岸村落稀少,農田不多。本區域適於梯級開發,為優良的水力發電之基地,遜克縣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庫爾濱電站即在本河中游建成。是農村電氣化試點縣的骨幹電站之一。並利用庫水資源沿河興建了庫爾濱、寶山、白石和烏一四座水力發電站。
由於發電排放的熱水達零上4度。庫爾濱河清澈見底的河水終年不凍,遇到冬天零下20多度的高寒氣溫便產生了美麗壯觀的霧凇。每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上旬,發電站下游20多公里長的河兩岸銀裝素裹、晶瑩剔透。中游沿岸盛產瑪瑙石,是瑪瑙石重要產地。由於河兩岸所特有的火山地貌、杜鵑花海、庫爾濱霧凇三大奇特景觀,政府將這里辟為地質公園,即紅星火山岩地質公園,2008年10月被正式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紅星火山岩地質公園地貌特徵奇特,形成地質年代久遠,生物具有多樣性特點。同時,庫爾濱河和庫爾濱水庫又都在紅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旅遊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