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泡沫圖片
『壹』 龐氏騙局和鬱金香泡沫是什麼東西
在行會的控制和操縱之下,鬱金香的價格被迅速抬了起來。買賣鬱金香使得一些人獲得了暴利。鬱金香價格暴漲吸引了許多人從歐洲各地趕到荷蘭,他們帶來了大量資金。外國資本大量流入荷蘭,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在1636年12月到1637年1月之間,所有品種的鬱金香價格全線上升。以一種稀有品種Gouda為例,其價格在1634年底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荷蘭盾),到1636年底也只不過上升到每盎司2基爾德。隨著鬱金香投機市場的形成,Gouda的價格大起大落。在1636年11月價格猛升到7基爾德,隨後回跌到1.5基爾德,在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基爾德。過了新年之後,再猛跌到5.5基爾德。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急劇上升,到1月29日已經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盪幅度都超過400%。拿12月9日最低點(1.5基爾德)與12月12日的最高點(11基爾德)相比,3天之內價格上升將近10倍。超額利潤招來了四面八方的投機客。也許有人早就懷疑到鬱金香的價格已經完全背離了作為一種花卉的常規,但是倒買倒賣所獲取的暴利使得許多投機客們喪失了理智。到了1637年1月連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例如,Switsers的價格在1637年1月上旬尚且低於1基爾德,到月底就被炒到14基爾德,到2月5日上漲為30基爾德,在30天內漲幅超過了29倍。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每一個投機者都沉浸在突然發了一筆橫財的美夢之中。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的期貨合同在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熱火朝天。到了1637年2月,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交貨的時間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鬱金香的球莖種到地里,也就很難再轉手買賣了。人們開始懷疑,花這么大的價錢買來的鬱金香球莖就是開出花來到底能值多少錢?前不久還奇貨可居的鬱金香合同一下子就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寧可少要點價錢也要拋給別人。在人們信心動搖之後,鬱金香價格立刻就開始下降。價格下降導致人們進一步喪失對鬱金香市場的信心。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迫不及待地要脫手,可是,在這個關頭很難找到「傻瓜」。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鬱金香市場全線崩潰。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由於許多鬱金香合同在短時間內已經多次轉手買賣且尚未交割完畢,最後一個持有鬱金香合同的人開始向前面一個賣主追討貨款。這個人又向前面的人索債。荷蘭的鬱金香市場從昔日的景氣場面頓時間變成了凄風苦雨和逼債逃債的地獄。在1637年2月24日花商們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開會決定,在1636年12月以前簽訂的鬱金香合同必須交貨,而在此之後簽訂的合同,買主有權少付10%的貨款。這個決定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鬱金香市場的混亂。買主和賣主的關系糾纏不清。荷蘭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拒絕批准這個提議。在16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的合同。一年之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鬱金香的最終買主在支付合同價格的3.5%之後中止合同。按照這一規定,如果鬱金香的最終持有者已經付清了貨款,那麼他的損失可能要超過當初投資數量的96.5%。如果還沒有支付貨款的話,他很僥幸,只需支付合同貨款的3.5%,那麼賣給他這個合同的人就要遭受非常嚴重的損失了。在這個打擊之下,荷蘭的鬱金香投機市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來。
『貳』 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為什麼會破滅
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才能成為商品,一種是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而只有生產商品的人才能夠獲得財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忘記了,他們收貪欲的影響幹了一件有一件蠢事,把好運說成自己能力,把厄運說成國家不好,世界不好,為自己的無知無能愚蠢而找理由,1634年到1637年的荷蘭人就是愚蠢的案例。
傳銷的最大特點就是騙子喜歡造夢,讓人用欺騙下家的方式獲取財富,荷蘭就不幸成為這樣的案例。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信念,就是鬱金香能夠保值增值,實際上,生產鬱金香的人會富裕,富裕的人不是儲藏鬱金香的,而是面向市場種植鬱金香的人。
鬱金香成為傳銷的工具,有一個酒鬼因為吃了鬱金香被關到監獄里三個月。
於是鬱金香出現了泡沫經濟,最終,最後一個接盤鬱金香的人破產自殺,鬱金香泡沫的破裂也將荷蘭帶入了地獄之門,荷蘭走向衰落。
『叄』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一朵小花搞垮一個大國
17世紀時描繪鬱金香的水彩畫
「經濟泡沫」這個詞兒第一次為人所知,是1637年的2月4日,在這一天,荷蘭市場上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突然掉頭向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泡沫「鬱金香泡沫」破滅了,而隨著這個泡沫一起破滅的,是無數荷蘭人的發財夢,以及荷蘭這個正在上升的帝國原本光明無限的國運。
作為一個今天領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說荷蘭是一個「大國」恐怕很多人會有意見。然而,如果回到17世紀的歐洲,你會覺得這個稱呼一點都不誇張。17世紀的荷蘭幾乎參與了那個時代所有的「大陣仗」,它跟前霸主西班牙打了80年戰爭(居然還打贏了),帶領新教國家打了與天主教國家分庭抗禮的30年戰爭,壟斷了東印度和日本的貿易權,征服巴西大部分領土,佔領加勒比海各島嶼,並且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當時,過氣的霸主西班牙暮氣初顯,後來的霸主英國還在被一堆家務事搞得焦頭爛額,唯獨荷蘭風景這邊獨好,因此以當時人的眼光看來,這個「小而強」的國家未來稱霸全球似乎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所有崛起中的國家一樣,光明的未來讓全歐洲的冒險者和他們的資金都向這片熱土集聚,荷蘭不可避免地發起了高燒,而這種高燒的表徵就是「鬱金香泡沫」。說來有趣,鬱金香作為一種當時剛剛被引進歐洲的觀賞性花朵,除了能在貴族少爺追女孩時派上點用場外,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其球莖長得還很像洋蔥,不識貨的人很可能就拿來炒炒吃了。然而,正如現今的中國炒家秉承「無貨不可炒」的理念一樣,在整個市場積聚大量資金又無處可用的大背景下,鬱金香被選中成了資本玩弄的對象。從1634年開始,鬱金香狂潮初現端倪,此後其價格一路上漲,直至1637年初,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的球莖居然被炒到了6700荷蘭盾。6700荷蘭盾是個什麼概念?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那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考慮到當時歐洲人的平均壽命,這意味著普通荷蘭人干一輩子也買不起一朵小花。
這無疑是在誘導所有人停下手中活計,投入到這場賭博中。史學家說,在當時的荷蘭,「貴族、商人、手工業者、船員農民、泥炭搬運工、煙囪清潔工、小夥子、姑娘們,或是收破爛的婦人,所有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嗜好」,買賣鬱金香成為一場全民運動。
既然是泡沫,就總會有破滅的那一天。就在鬱金香被炒到最高點後沒多久,1637年的2月4日,忽然有很多人開始拋售鬱金香,大量的拋售使得市場陷入極度恐慌。僅僅七天後,鬱金香的平均價格已經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貶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個洋蔥的售價。一夜間,幾乎所有參與投機的人連抱頭痛哭都來不及,他們背上了還不清的巨大債務。為了避免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動盪,荷蘭政府於1637年4月27日宣布強行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無非是一次有錢人之間的零和游戲,而參與投機的資金數量總是有限的,因此它並沒有傷及荷蘭的國本。但這種說法解釋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鬱金香泡沫」破滅之後,原本十分紅火的荷蘭突然「歇菜」了,逐漸退出歐洲歷史中心舞台,淪為二流國家。
事實上,「鬱金香泡沫」對於荷蘭這個國家的打擊,並不僅僅是參與投機的那部分蝕掉的本錢,而是它打亂了荷蘭整個經濟結構。經此一折騰,荷蘭原本引以為傲的造船業停頓了下來,讓位給花卉種植業。不造航船改種花的荷蘭,最終在17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輸給了英國。更為重要的是,泡沫破滅也讓民眾看到了政府的貪婪,為了多收交易中的印花稅,荷蘭政府前期曾助推過「鬱金香泡沫」的興起,負債累累的民眾自此不再信任他們之前曾浴血保衛過的國家和政府,荷蘭就這樣喪失了走向強大的門票。
一個興盛中的國家有時看起來無往而不利,但向上的國運其實最經不起貪婪、妄念和私慾的反復折騰。破滅的「鬱金香泡沫」警示著世人,有時,絆倒一個大國的,或許僅僅是一朵看上去很美的小花。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王昱
『肆』 什麼是"鬱金香泡沫"
遠在1630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
事情是這樣的,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 格納(Guesters)從康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將之種值,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與殊榮,有錢的人一定要擁有鬱金香才算有錢,因此買鬱金香便成為有錢人展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巧不巧,這時鬱金香正好染上一個傳染病叫做「Mosaic」,這個病使得鬱金香花瓣更鮮艷,於是染病毒的鬱金香更加搶手,形成一股搶購的風潮。
初時,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之後,人們買鬱金香只是為了賺錢,由於搶購風潮逐漸形成,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屢試不爽,由於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漸熱鬧起來,像是一個股票交易市場。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漫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家家戶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了買一朵鬱金香。1,000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後,它就變成二萬美元了,如此暴利,難怪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正事不幹,每天忙於鬱金香的買賣便可以了。
在酒吧里,吧台展示了一朵鬱金香,不料被一個醉鬼吃下去了,竟被告到法院判刑三個月呢!
最瘋狂的時候,一朵鬱金香花根的價值可以跟以下任何一樣物品同價
- 4噸小麥
-一張床
- 4條牛
-8隻豬
-12隻羊
以上這幾樣物品以今天價格算起來要花4萬美元,而這些物品卻只能換來一朵鬱金香的花根,真是離譜到極點。
到了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附近歐洲股市有些地方也交易鬱金香呢,更有甚著,有的股市竟也推出選擇權,同時也分割成細股,降低投機者的門坎,使得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增加交易容易度,由於有選擇權的緣故,於是價格又往上推,本來實際購買一個月之內可以獲利20倍,透過選擇權,獲利可以放大100倍。
當瘋狂達到最高點時,有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賺了大錢,同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的行動,而且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將大量抵達,忽然之間,鬱金香並不再那麼稀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而下滑一經啟動,六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於是哀鴻遍野,財富夢破滅,此時不管政府多麼護盤都挽救不了,鬱金香的價格持續探底,於是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從此之後十年間,荷蘭的經濟創傷才慢慢復原,在最高點值7萬6仟美元的鬱金香,六個星期之後竟只值一元,這是有紀錄的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伍』 鬱金香泡沫的簡介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內的投機活容動。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一度在鮮花交易市場上引發異乎尋常的瘋狂,鬱金香球莖供不應求、價格飛漲,荷蘭鬱金香市場儼然已變成投機者伸展拳腳的、無序的賭池。
『陸』 求華爾街2里鬱金香泡沫油畫原圖
在電影《華爾街》那容易被人遺忘的結局中,主人公戈登·蓋柯(Gordon Gekko)描述了大多數版人所認知的鬱金香泡沫的權基本故事輪廓:
「早在17世紀,荷蘭人就有了投機的狂熱,以至於你可以用一株鬱金香的價格在阿姆斯特丹運河旁買到一棟漂亮的房子。他們稱之為『鬱金香狂熱』。」
蓋柯的話讓我們意識到,鬱金香狂熱如今被認為是一種群體幻覺。對鬱金香的追捧迅速達到狂熱的程度,以至於連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都開始飆漲。鬱金香球莖在真正轉手之前可以被倒賣幾十次,因此一些球莖的價格最終與一座豪宅持平。
『柒』 你好,我也一直在尋找鬱金香泡沫破滅的走勢圖,可是找不到,不知道你找見沒有
推薦一部電影《華爾街 金錢永不眠》男配角和男主角第二次見面的地方是男配角的租來的房子里,那裡面有一個鬱金香泡沫的線圖。
『捌』 鬱金香泡沫 走勢圖
荷蘭鬱金香泡沫經濟 遠在1630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 事情是這樣
『玖』 鬱金香泡沫的經典案例
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投機是有據可查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泡沫經濟案例。每年春季,人們都可以在花園中見到美麗嬌艷的鬱金香。可是卻很少有人想到在三百多年前,鬱金香花居然給歐洲經濟帶來一場軒然大波。
有人考證說,鬱金香的原產地是中國。據說在很久以前,騎在駱駝背上的商人們通過絲綢之路把鬱金香帶到了土耳其。根據文獻記載,鬱金香在16世紀中葉從土耳 其傳入奧地利,然後從這里逐步傳向西歐。當時,荷蘭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以其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荷蘭很快就成了鬱金香的主要栽培國之一。
1630 年前後,荷蘭人培育出了一些新奇的鬱金香品種,其顏色和花型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典雅高貴的鬱金香新品種很快就風靡了歐洲上層社會。在禮服上別一枝鬱金香成 為最時髦的服飾。貴夫人在晚禮服上佩戴鬱金香珍品成為顯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王室貴族以及達官富豪們紛紛趨之如鶩,爭相購買最稀有的鬱金香品種。特別是在法國盛行的奢侈之風把鬱金香的價格逐漸抬高起來。在1635年秋季,名貴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節節上升。在巴黎一枝最好的鬱金香花莖的價錢相當於110盎司的 黃金。
到1634年以後鬱金香的市場需求量逐漸上升。在1636年10月之後,不僅珍貴品種的價格被抬高,幾乎所有的鬱金香的價格都飛 漲不已。在表A-1中給出了在1637年1月2日和2月5日以及1739年荷蘭市場上鬱金香的價格。從表中的數據可見,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期間內,鬱金香的 價格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鬱金香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輝煌。好景不長,鬱金香泡沫只維持了一個冬天,在開春之前,鬱金香泡沫崩潰了。鬱金香市場一片 混亂,價格急劇下降。1739年的數據顯示出,有些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狂跌到最高價位的0.005%。在西方流行的花卉品種很多,例如玫瑰、菊花等,為什麼 惟獨鬱金香會引起這樣大的金融風暴呢?
『拾』 鬱金香泡沫!
負財富效來應。很多人在自虛擬經濟中賠了錢,就會減少消費,很多企業也賠了錢,就會減少投資。社會總需求的萎縮就導致了經濟危機。另外由於很多個人及企業是向金融系統貸款進行交易的,他們的虧損也直接導致金融系統的困難,實體經濟在得不到金融支持後也會加速其破產倒閉,員工相應失業,社會總需求也會急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