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磁縣
㈠ 長白山的簡介
長白山景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二道白河鎮池北區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毗鄰,坐落於長白山北坡,距長白山34公里,距雙目峰中朝邊境65公里,區域面積52.42平方公里。
長白山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景區是擁有「神山、聖水、奇林、仙果」等盛譽的旅遊勝地,也是滿族的發祥地,在清代有「聖地」之譽,皇帝須親自或委派大臣到吉林烏拉(今吉林市)望祭長白山。
前往長白山旅遊應注意當地天氣氣候。長白山景區屬於受季風影響的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氣候的特點外,還有明顯的垂直氣候變化。總的特點是冬季漫長凜冽,夏季短暫溫涼,春季風大乾燥,秋季多霧涼爽。年均氣溫在-7℃至3℃之間,7月份平均氣溫不超過10℃。6至9月份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60%至70%。雲霧多,風力大,氣壓低,是長白山主峰氣候的主要特點。
(1)杜鵑花磁縣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長白瀑布
長白瀑布位於長白山天池北,天池水沿補天石漫出後,流經1250米的乘槎河,以1.25-5立方米/秒流量,從龍門、天豁兩峰之間驟然跌下,形成了落差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2000年長白瀑布被列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長白山天池
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雄偉壯麗的長白山主峰的群峰之中,她形似落葉,略呈橢圓形,是火山噴發後自然形成的火山口湖;它南北長約4400米,東西寬約3370米,最深處為373米,平均204米,水面面積9.82平方千米,周長13.1千米,天池水面海拔高度為2189.1米,總蓄水量為20.4億立方米;站在懸雪崖上還可以看到7峰16景。
㈡ 關於長白山的資料
長白山(Chang mountain) (朝鮮人稱為白頭山)
【地理位置】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區,東經100°10'~100°20',北緯40°10'~100°20'之間的地帶。是中、朝兩國界山。是圖們江、鴨綠江、松花三江發源地,國家AAAA 級風景區。聞名中外的美景,一望無際的林海,以及棲息其間的珍禽異獸,使它於1980年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2007年5月8日,長白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歷史有過數次噴發。因此形成的獨特的地貌景觀神奇秀麗、巍峨壯觀、原始自然,風光無限!未來者無不嚮往,已來者無不留連。1983 年夏,鄧小平同志登上長白山極頂,題寫"長白山"、"天池"橫幅,並發出贊嘆:"人生不上長白山,實為一大憾事!」
【長白山的火山】
在億萬年以來的地質歷史上,長白山地區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最初,這里被海水淹沒。到處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地殼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陽光、雨水和氣候變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風化和破壞,最後長白山還經歷了火山爆發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觀。
在距今約3000萬年前,即第三紀的時候,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大約2500萬年的時間里,長白山地區經歷了4次火山噴發活動,玄武岩漿從上地幔出發,沿著地殼中的巨大裂隙不斷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噴出地表(地質學上稱為裂隙式火山噴發)。攜有強大沖擊力的岩漿,將原來的岩石及岩漿中先期凝固的岩塊及火山灰、水蒸氣等噴向空中,然後在重力和風力的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圍或一側,堆積成各種火山地貌。由於玄武岩漿粘度較小,在地表的流動速度較快,流淌的距離較遠,所以形成了廣闊的玄武岩台地。長白山區沿北西方向分布的南崗山脈,長虹嶺及影壁山等長白山主峰的基底均為此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
在距今約60萬年至1500萬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間,長白山區又經歷了一個地殼活動的時期,地質上稱為白頭山期。這個時期發生了4次火山爆發,爆發方式以中心式為特點,地下岩漿沿著深斷裂的交匯處形成 的筒形通道上涌,在地表構成了火山錐體地貌景觀。
【噴發歷史】
第一次火山噴發形成的距今60萬年左右的噴出物構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底板;第二次火山噴發在距今40-30萬年左右,此次噴發持續時間較長,岩層分布面積廣 ,厚度大;第三次火山噴發在距今20-10萬年左右,最後完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形態;第四次噴發大約在距今8萬年左右,以小規模火山活動為主,熔岩流覆蓋在火山錐體某些部位之上。至此,長白山主峰形成了。
在以上4次火山活動中,每一次噴出的火山物質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同時,在主火山口周圍,還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此後,長白山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在距今11000-15000年(第四紀全新世期間),火山再次復活,噴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黃色浮岩,局部厚度達60米。這次猛烈的火山爆發,使火山錐頂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狀火山口。當火山噴發強度及熔岩溫度逐漸降低時,熔漿在火山通道內逐漸冷凝並堵塞火山通道。在火山作用停止後,火山口內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斷補給,逐漸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火山口湖的周圍,群峰屹立,其中超過2500米的山峰就有16座,其他山峰高度均在2300米以上。山頂部幾乎全由距今12000年前後噴發的火山灰和淡黃色浮岩所組成。山峰陡峭嵯峨,挺拔峻秀,如蓮花、似竹筍,十分壯觀,與天池碧水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當長白山主體形成後,該區進入了火山爆發的間歇期,地殼運動相對穩定。但是,在地質歷史的長河中(地球形成距今至少有46億年,長白山區的地殼演化也進行了約32億年),長白山的地質演化歷史只是短短的一瞬間。長白山火山爆發的歷史就更加短暫了,但至今還沒有死去,只是處於休眠狀態,稱為休眠火山。據史料記載,自1597年以來,長白山火山曾有過三次小規模的間歇式活動。
第一次噴發是在1597年8月26日(明萬曆二十五年)。據目擊者記載,當時有「放炮之聲,仰見則煙氣張天,大如數摟之石,隨煙折出,飛過大山後不知去處」。
第二次噴發是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長白山區下了一場「雨灰」(即火山灰)。
第三次噴發是在1702年4月14日(清康熙十一年)。據史料記載:「午時,天地忽然晦螟,時或赤黃,有同煙焰,腥臭滿室,若在烘爐中,人不堪重熱。四更後消止,而至朝視之,則遍野雨灰,恰似焚蛤殼者」,「同月同日,稍晚後,煙霧雲氣,忽自西北,地昏暗,腥臭襲人之衣裙」。又據《長白山江岡志略》記載,長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獵者每拾以為炊,土人因其出於地中,故以神炭呼之,...過此拾有數塊,燃之以烤鹿脯,與尋常木炭無異。但以兩丈深之土崖,能產木炭,大者拱把(兩手合圍-作者注),小者一握。」經地質工作者考證,這些木炭是由於這次火山噴發時高溫的熔漿將樹木烘烤、燃燒炭化的結果。
長白山火山目前處於休眠期。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上,有多處溫泉不斷從地下溢出,這說明,地下仍孕育著巨大的能量。據近代地震觀測, 長白山區地殼相對穩定。 長白山目前尚無火山噴發的徵兆。
【文字歷史】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留傳下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就曾經有所記載。這部書傳說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詳細地記載著其父大禹王治水時所經過之地。長白山又名不咸山,不咸在蒙古語中是神仙之意,在東北居住的各少數民族----慎慎、沃沮、扶余、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都有對東北境內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許多有關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話都寄託在這里,因此,都稱這座山為仙山。那部記載著域內域外名勝山水的先秦著作《山海經》,也便將長白山稱之為不咸山(即神仙山) 。
在此之後,魏晉時期所著的《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有記載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這句話是說,在漢武帝出征朝鮮之後,漢武帝之子漢昭帝於始元五年(公元前82)便將玄菟人遷居於高句麗之地,自單單大嶺(即長白山)以東的沃沮族、穢貊族皆歸屬於樂浪。這里的「單單」二字,與滿語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嶺,即白色的大山。
以後,在《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漠河了南有縱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經者以物盛雲。上有熊羆豹狼皆不害人,人不敢殺。」與肅慎、女真、滿族,是同一民族,不過居地更稍北一些。這段話里是講,漠河國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長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里(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後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漠河居肅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一,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
直到東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遼王朝和金王朝之後,對於東北的第一座高山,才算出現了規范化的稱呼----長白山。在《契丹國志》中有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禽獸皆白。」後來在《金史.本紀三十五》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長白山作為他們的發祥地,經常要對長白山頂禮拜,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就於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並命當時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說:「自兩儀剖析,山嶽神秀各鍾於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於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
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岳,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於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並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到了清代,對於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不僅聘延文人為其編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之先人的神話;而且樹立柳條邊封禁長白山區為聖地,禁止民人進山放牧、狩獵和采參。清代的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祥地---長白山。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誕生之地,但有的已經到了周邊地區(吉林市的大、小船廠、開原縣的威山堡等地)。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康熙有《望祀長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嘆為觀止的。
康熙的《祭告長白山文》說:「惟神傑峙東,維協扶景運。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於萬年,溥蕃滋於庶類」。「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於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浚發三江之脈,廣延千里之區,極敷雲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乾隆所寫的祭告文章:「奧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聖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界藩……
直到清末,安圖縣劉建封還向朝廷上摺奏請曰:"長白山為我朝發祥之地,天生聖人,削平區域於萬斯年",因此他建議上山重修神廟,以供俸長白山之神。經朝遷批准,這位知縣組織人馬四次登山察視,並攝下長白山名勝之地的照片40餘張,歸後編成《長白山靈跡全影》影集呈奏於朝廷。
歷代文人從金元到明清,以長白山為題材寫的詩歌、散文甚多,不勝枚舉,許多佳作,膾炙人口,現僅將各朝各代的代表作列舉出一二,以饗讀者。
金代中期最大的文人趙秉文(1159--1233,字周臣),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晚年歸隱故鄉河北磁縣,因家有堂名閑閑堂,因而自號閑閑老人,曾著有稱絕於一時的長詩《長白山行》:「長白山雄天北極,白衣仙人常出沒。王龍垂爪落蒼崖,四江飛下天紳白。匹馬渡江龍飛天,雲起侯王化千百。至今甲第多屬籍,時清球馬爭馳突。錦韉貂帽獵春風,五陵豪氣何飄忽。前年北騎瞰中原,准擬長城如削鐵。群家兄弟真連璧,胸中十萬森戈戟。向曾論事天子前,漢庭諸人動顏色。心知不易一囚命,顧肯貪功事無益。西南方面應時須,帝日來前無汝易。從來十益不補損,三輔肖條半荊棘。瘦妻曉曳耙女扶犁,惟恐官軍缺糧給嗚呼瘡痍尚未復,且願休兵養民力。老夫謬忝春官伯,白首書生不經國。佇公功成歸廟堂,再獻中興二三策。
元代詩人王結(字儀伯,河北定興人,元武宗時中進士,順帝時累官至翰林院學士、中書左丞),在其所著長詩《遼東高節婦》中,也著力地描述了長白山:「天東長白近蓬瀛,縹緲仙人玉雪清。鳳去紫簫聲己絕,青鸞獨跨上瑤京。」詩中把長白山比作海上的仙山蓬萊與瀛州,說有玉潔冰清的白衣仙人常在山上出沒,這與歷代有關長白山的神話傳說是一致的。
歷史上,長白山天池一直在中國境內,元、明、清史料中均有佐證, 即使在日本統治朝鮮時期,天池也在中國版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中朝蜜月期間,考慮到朝鮮勞動人民的無產階級感情,中國政府才正式將天池的約53%劃歸朝鮮。
如今的長白山已經成了旅遊休閑的勝地,各地遊客雲集於此、流連忘返。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和長白山比,桂林山水太秀氣。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和長白山比,五嶽還不夠大氣。百聞不如一見,您還是來親自目睹一下長白山的迷人風采吧!
長白山,位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松縣境內,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是中朝兩國的界山,有「關東第一山」之稱。歷史上的長白山一直是關東人民生息勞作的場所,也是滿族的發祥地,所以在清代有「聖地」之譽。長白山以旅遊勝地、滿族發祥地、朝鮮族聖山而聞名於世。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由於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形成不同於其他山脈的奇妙景觀。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6座,天池是長白山最為著名的景觀。長白山是東北三寶棗人參、貂皮、鹿茸的主要產地,山上還有許多稀有的生物資源,如美人松、山葡萄、野蘑菇,金達萊、不老草和東北虎、丹頂鶴等。
【溫泉群】
在黑風口滾滾黑石下面有幾十處地熱,大如碗口、小有指粗,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溫泉群。它距離震耳欲聾的長白瀑布不到二里,奔騰咆哮的白河檫邊而過。它以絢麗的色彩把周圍的岩石、沙礫染的金黃、碧藍、殷紅、翠綠,閃爍著五光十色,散發著蒸騰熱氣,格外愉悅遊人的眼目。特別是冬季,周圍是一片銀裝素裹,冰天雪地,而這里確實熱氣騰騰,煙霧裊裊,實在是別有一番景緻。
長白山溫泉屬於高熱溫泉,多數泉水溫度在攝氏60度以上,最熱泉眼可達82度,放入雞蛋,頃刻即熟。長白溫泉有「神水之稱」,可舒筋活血,驅寒祛病,特別對醫治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十分顯著。這里設有溫泉浴池,供遊人洗浴,池水溫度可以調節,出浴之後,倍感輕松。
其中比較著名的長白溫泉、梯雲溫泉和湖濱溫泉等,都是吸引中外遊人的好地方。此外,還有蘆泉、仙人橋溫泉群、十八道溝溫泉,玉漿泉、葯水泉等等。
【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是松花、圖們、鴨綠三江之源,是中朝兩國的界湖。它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雄偉壯麗的長白山群峰之中。 據說,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寶鏡。西王母娘娘有兩個花容月貌的女兒,誰也難辨姐妹倆究竟誰更美麗。在一次蟠桃盛會上,太白金星掏出寶鏡說,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誰更美。小女兒先接過鏡子一照,便羞澀地遞給了姐姐。姐姐對著鏡子左顧右盼,越看越覺得自己漂亮。這時,寶鏡說話了:「我看,還是妹妹更漂亮。」姐姐一氣之下,當即將寶鏡拋下瑤池,落到人間變成了天池……。還有一個傳說,說長白山有一個噴火吐煙的火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有個名叫杜鵑花的姑娘,為了降服作孽多端的火魔,懷抱冰塊鑽入其肚,用以熄滅熊熊大火,火滅後山頂變成了湖泊。
天池略呈橢圓形,形如蓮葉初露水面。據《長白山江岡志略》記載:「天池在長白山巔的中心點,群峰環抱,離地高約20餘里,故名為天池。」天池實際湖面高度為2194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稱。天池的湖水面積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處達373米,是我國最深的湖泊。
長白山天池由於高度較高,氣候多變,風狂、雨暴、雪多是它的特點。它有長達10個月的冬季,湖水凍結的時間達6個月之久。當風力達5級時,池中浪高可達1米以上。如同任性的少女發怒,平靜的湖面霎時狂風呼嘯,砂石飛騰,甚至暴雨傾盆,冰雪驟落。綽約多姿的奇峰危崖統統罩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這霧靄風雨,瞬息萬變,虛無縹緲的白山風雲,既繪出了「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絕妙美景,又為長白山天池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感,它塑造了長白山天池的獨特個性。
雖然氣候寒冷,但生長在有限范圍內的茵茵芳草和鮮花以蓬勃的生命力使天池躍然生輝。雍容華貴的長白杜鵑,第一個把春天帶到皚皚白雪上,它們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紮根,鋪翠疊錦。婀娜多姿的高山罌粟,花朵潔白,它與杜鵑一起被譽為長白山兩大聖花。勝似紅衣仙女的高山百合、葉莖由地下蜷曲向上的稀有的倒根草、宛如金色耳環的高山菊、小巧玲瓏的長白龍膽和遍布各個角落的高山檜,還有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北極推移過來的長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著矮小身軀,以堅毅而頑強的生命力,共同編織著錦綉的天池風光。
【長白瀑布】
到過長白山的人,都為那宏偉壯觀、奔騰不息的長白瀑布所迷戀!那銀流似從天而降,落地如雷聲貫耳。長白瀑布位於天池北側,乘槎河盡頭。乘槎河流到1250米後,飛流直瀉,便形成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因系長白山名勝佳景,故名長白瀑布。
由於山大坡陡,水勢湍急,一眼望去,象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將瀑布分為兩股。兩條玉龍似的水柱勇猛的撲向突起的石灘,沖向深深的谷地,濺起幾丈高的飛浪,猶如天女散花,水氣彌漫如霧,彷彿「銀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飛流萬縷煙」。它緯地經天,雲翻雨傾,幾十里外可聞咆哮聲,勢如萬馬奔騰,景象十分壯觀。遊人經過這里,無不駐足仰望,感慨萬千。瀑布狀如白練,從天而降,雷霆萬鈞,如玉龍撲向谷底,其景象蔚為壯觀。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後,瀑布下形成深約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匯為二道白河。
【長白山大峽谷】
長白山大峽谷是火山爆發時期形成的地裂帶,是錦江的上源,峽谷大約有60公里長,最寬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幾米,垂直深度約有150米左右。峽谷兩岸生長著茂密的大森林,樹木筆直粗壯,由於谷上低溫潮濕,使得這老林子里掛滿了蒼老的白絲,苔蘚、蘑菇,靜悄悄的鋪展著色彩。這是一條極為壯觀的大峽谷,由於其地貌形成主要是嶂谷和隘谷,所以峽谷兩側,特別是底河兩岸的谷坡就顯得異常陡峭。加之多年的寒凍風化,峽谷中的冰緣岩柱已在歲月的風雨剝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謂千姿百態,讓人耳目一新。有形同月亮的。有狀如金雞的,有酷似駱駝的,有宛若觀世音的,有姑娘依戀著情人的,有母親懷抱著愛子的等等。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在長白山的深處,竟然會有這樣一個自然傑作的藝術展覽。面對這成群成組錯落有致的奇特石林群雕,人們不能不展開自己無限的聯想,於是對這些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山峰岩石,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命名,如:五指峰、女媧峰、長城峰、城堡峰、駱駝雙峰、雙熊登山、雙象吸水等等,還有觀音遙拜圖、象豹嬉戲圖、百獸聚會圖、仙人相約圖等等。這些都是人們面對目不暇接的自然景觀產生的豐富聯想,也是人們從內心深處發出的由衷贊美。
【長白山旅遊】
長白山是我國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並與五嶽齊名、名光秀麗、景色迷人的關東第一山,2007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風景區,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走進長白山,就是走進雄渾和博大——雄姿躍出海面2691米。以長白山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峽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旅遊景觀為一體,構成了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大自然賦予了它無比豐富獨特的資源,使之成為集生態游、風光游、邊境游、民俗游四位一體的旅遊勝地。
著名的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榮獲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綠清澈,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之源。從天池傾瀉而下的長白飛瀑,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轟鳴如雷,水花四濺,霧氣遮天。位於冠冕峰南的錦江瀑布,兩次跌落匯成巨流,直瀉谷底,驚心動魄,與天池瀑布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蔚為壯觀。生動地再現了「疑似龍池噴瑞雪,如同天際掛飛流」的神奇境界,游者身臨其境,會產生細雨飄灑、涼透心田的愜意感受。鴨綠江大峽谷和長白山大峽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樹、珍草為一體,溝壑險峻狹長,溪水淙淙清幽。其博大雄渾的風格和洪荒原始的意境,深深地震撼了旅遊者的心魄。
【山東長白山】
除了上述世人廣知的長白山外,山東鄒平縣、章丘市交界處也有一個長白山。
山東長白山位於鄒平南部,因山巔常有白雲繚繞而名。山勢峻拔,重巒迭嶂,綿延數十公里,向有「泰山副岳」之稱。最高峰摩訶頂,海拔826.8米。
山東長白山雖然不如東北的長白山出名,但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筆記載:隋末王薄在此起義,聲勢浩大。
抗日戰爭時期,長白山區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
附:隋末王薄起義:
隋朝末年,煬帝暴政肆虐,窮奢極侈,對內大興土木,濫施刑罰;對外窮兵黷武,廣徵兵徭。內外交困,民不堪命。
大業七年(公元611 年),山東、河南又遭水患,天災人禍,激發民變。鄒平人王薄首舉義旗,率眾造反。以長白山為根據地抗擊隋軍,山東、河北一帶豪傑紛紛揭竿響應,迅即聚集十萬余眾,他們抗官兵,攻城池,勢為破竹。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王薄率部攻齊郡後,又進攻魯郡,為齊郡丞張須陀擊敗,被迫帶軍北渡黃河,與孫宣雅、郝孝德義軍會合。不久回師南下,圍攻章丘,又為張須陀擊敗。後收拾余部萬人,曾與孟讓配合作戰。後與竇建德里應外合,奪取聊城,擒殺宇文化及。後來農民起義軍逐漸形成以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為首的三大集團。
王薄是隋末首支農民起義軍領袖,其壯舉為推翻隋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588.html?wtp=tt
㈢ 作文 家鄉的特產
長白山位於我國吉林省東南部。以其巍峨聳立的白雲峰、壯麗神秘的天池、奔騰不息的瀑布聞名於中外。
長白山不僅風光獨特,而且野生長白山特產資源極為豐富,東北長白山特產最著名的當屬人參、鹿茸、貂皮,除此之外,靈芝、 不老草、熊膽、木耳、蕨菜、猴頭菌、松茸、元蘑、榛蘑、榆黃蘑、松籽、山核桃、黨參、天麻、五味子、細辛、黃芪、刺五加、刺參、長白瑞香、長白紅景天、高山紅景天等東北長白山特產,也享譽海外,特別是木耳、蕨菜、松茸、蕨菜、猴頭菌、松茸、元蘑、榛蘑、榆黃蘑、松籽、山核桃等長白山特產味道極其鮮美,是東北人招待貴賓的必備佳餚。長白山大量的地方特產已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長白山以其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豐富的長白山特產、成為遊客雲集的全國十大旅遊熱點之一。
㈣ 邯鄲適合情侶旅遊的地方有哪些
洛陽黛眉山,觀賞一下湯黛之戀的奇景,感受愛情的美好,置身其中,彷彿空氣中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有些景色,一生中見到一次就已經算是幸運,我想這說的一定是黛眉山的雲頂花園吧,在高山之上,有一處秘境,一望無際的鮮花爭奇斗艷,惹人憐愛,空氣中洋溢著陣陣花香,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花花草草間,看一對情侶石萬古相依,體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意境。
㈤ 作文 家鄉的特產
長白山位於我國吉林省東南部。以其巍峨聳立的白雲峰、壯麗神秘的天池、奔騰不專息的瀑布聞名於中外。
長白山屬不僅風光獨特,而且野生長白山特產資源極為豐富,東北長白山特產最著名的當屬人參、鹿茸、貂皮,除此之外,靈芝、 不老草、熊膽、木耳、蕨菜、猴頭菌、松茸、元蘑、榛蘑、榆黃蘑、松籽、山核桃、黨參、天麻、五味子、細辛、黃芪、刺五加、刺參、長白瑞香、長白紅景天、高山紅景天等東北長白山特產,也享譽海外,特別是木耳、蕨菜、松茸、蕨菜、猴頭菌、松茸、元蘑、榛蘑、榆黃蘑、松籽、山核桃等長白山特產味道極其鮮美,是東北人招待貴賓的必備佳餚。長白山大量的地方特產已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長白山以其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豐富的長白山特產、成為遊客雲集的全國十大旅遊熱點之一。
㈥ 長白山的簡介
長白山(滿語:ᡤᠣᠯᠮᡳᠨ ᡧᠠᠩᡤᡳᠶᠠᠨ ᠠᠯᡳᠨ,轉寫:golmin xanggiyan alin),中國名山,是中國滿族的發祥地和聖山。最早見於中國4000多年前的文字記載中,《山海經》稱「不咸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始稱「長白山」。清朝時視之為神山,皇帝須親自或委派大臣到吉林烏拉(今吉林)望祭長白山。
狹義的長白山指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脈的主峰。
廣義的長白山指長白山脈,即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東部山地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諸多餘脈的總稱
長白山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其中松花江發源於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全境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20世紀60年代,中國當局出於中朝鮮血凝結成的友誼考慮,劃割給朝鮮一部分,方才使之成為中朝兩國界山。朝鮮當局對得到的長白山部分進行改名,並進行了大量政治宣傳,宣稱為金日成主席誕生地和戰斗過的地方。
最高峰海拔2750米的白頭峰(將軍峰)
中側最高峰海拔2691米的白雲峰著名景點天池、原始森林、長白十六峰等等珍貴特產主要為食品和葯材兩類,品種繁多氣 候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
山脈簡介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其中松花江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歷史上的長白山一直是東北人民生息勞作的場所。1961年建立了21.5萬公頃的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長白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般多指狹義的長白山,即長白山脈的主峰。天池廣義的長白山指整個長白山脈,即東北地區東部山地的總稱。介於北緯38°46′~47°30′,東經121°08′~134°,北起完達山脈北麓,南延千山山脈老鐵山,長約1300餘公里,東西寬約400公里,略呈紡錘形。由多列東北—西南向平行褶皺斷層山脈和盆、谷地組成。最西列為吉林省境內的大黑山和向北延至黑龍江省境內的大青山;中列北起張廣才嶺,至吉林省境內分為兩支:西支老爺嶺、吉林哈達嶺,東支威虎嶺、龍崗山脈,向南伸延至千山山脈;東列完達山、老爺嶺和長白山主脈。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
狹義的長白山單指長白山脈的主峰(東經127°40'~128°16',北緯41°35'~42°25')。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是著名的巨型復式火山,外圍熔岩高原略呈不規則橢圓形,長軸約140公里,呈北東向延伸,短軸約120公里,經白堊紀末、中新世、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三次大的玄武岩噴溢堆疊形成高原、山地。早期噴溢的原始形態已遭破壞,中期噴溢的則構成寬廣高原主體,晚期噴溢除長白山外,大部埋於河谷。三期噴溢總厚度約500~600米,總面積4500平方公里。長白山是在上新世晚期由鹼性石英粗面岩噴發形成的。第四紀又有大量基性熔岩噴溢。據記載,長白山曾於1597年、1668年和1702年噴發過。山頂寬闊的環形火山口積水為湖,即天池。由於長白山獨特的地質結構形成不同於其他山脈的奇妙景觀,光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6座,主峰海拔2750米。中國側最高峰為白雲峰,海拔2691米,為中國東北地區第一高峰。
景觀簡述
長白山是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東北第一山,因其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是首批國家5A級風景區。走進長白山,就是走進雄渾和博大。以長白山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峽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旅遊景觀為一體,構成了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大自然賦予了它無比豐富獨特的資源,使之成為集生態游、風光游、邊境游、民俗游四位一體的旅遊勝地。
著名的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榮獲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綠清澈,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之源。從天池傾瀉而下的長白飛瀑,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轟鳴如雷,水花四濺,霧氣遮天。位於冠冕峰南的錦江瀑布,兩次跌落匯成巨流,直瀉谷底,驚心動魄,與天池瀑布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蔚為壯觀。生動地再現了「疑似龍池噴瑞雪,如同天際掛飛流」的神奇境界,游者身臨其境,會產生細雨飄灑、涼透心田的愜意感受。鴨綠江大峽谷和長白山大峽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樹、珍草為一體,溝壑險峻狹長,溪水淙淙清幽。其博大雄渾的風格和洪荒原始的意境,深深地震撼了旅遊者的心魄。
天池
長白山天池,是圖們、鴨綠江兩江之源,歷史上本為中國獨有,20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當局顧及中朝友誼和意識形態作用,劃割部分給朝鮮國,現為中朝兩國的界湖。它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雄偉壯麗的長白山群峰之中。據說,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寶鏡。西王母娘娘有兩個花容月貌的女兒,誰也難辨姐妹倆究竟誰更美麗。在一次蟠桃盛會上,太白金星掏出寶鏡說,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誰更美。小女兒先接過鏡子一照,便羞澀地遞給了姐姐。姐姐對著鏡子左顧右盼,越看越覺得自己漂亮。這時,寶鏡說話了:「我看,還是妹妹更漂亮。」姐姐一氣之下,當即將寶鏡拋下瑤池,落到人間變成了天池……。還有一個傳說,說長白山有一個噴火吐煙的火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有個名叫杜鵑花的姑娘,為了降服作孽多端的火魔,懷抱冰塊鑽入其肚,用以熄滅熊熊大火,火滅後山頂變成了湖泊。
天池略呈橢圓形,形如蓮葉初露水面。據《長白山江岡志略》記載:「天池在長白山巔的中心點,群峰環抱,離地高約4餘里,故名為天池。」天池實際湖面高度為2194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稱。天池的湖水面積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處達373米,是我國最深的湖泊。
長白山天池由於高度較高,氣候多變,風狂、雨暴、雪多是它的特點。它有長達10個月的冬季,湖水凍結的時間達6個月之久。當風力達5級時,池中浪高可達1米以上。如同任性的少女發怒,平靜的湖面霎時狂風呼嘯,砂石飛騰,甚至暴雨傾盆,冰雪驟落。綽約多姿的奇峰危崖統統罩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這霧靄風雨,瞬息萬變,虛無縹緲的白山風雲,既繪出了「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絕妙美景,又為長白山天池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感,它塑造了長白山天池的獨特個性。
雖然氣候寒冷,但生長在有限范圍內的茵茵芳草和鮮花以蓬勃的生命力使天池躍然生輝。雍容華貴的長白杜鵑,第一個把春天帶到皚皚白雪上,它們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紮根,鋪翠疊錦。婀娜多姿的高山罌粟,花朵潔白,它與杜鵑一起被譽為長白山兩大聖花。勝似紅衣仙女的高山百合、葉莖由地下蜷曲向上的稀有的倒根草、宛如金色耳環的高山菊、小巧玲瓏的長白龍膽和遍布各個角落的高山檜,還有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北極推移過來的長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著矮小身軀,以堅毅而頑強的生命力,共同編織著錦綉的天池風光。
長白瀑布
到過長白山的人,都為那宏偉壯觀、奔騰不息的長白瀑布所迷戀!那銀流似從天而降,落地如雷聲貫耳。長白瀑布位於天池北側,乘槎河盡頭。乘槎河流到1250米後,飛流直瀉,便形成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因系長白山名勝佳景,故名長白瀑布。
由於山高坡陡,水勢湍急,一眼望去,像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將瀑布分為兩股。兩條玉龍似的水柱勇猛的撲向突起的石灘,沖向深深的谷地,濺起幾丈高的飛浪,猶如天女散花,水氣彌漫如霧,彷彿「銀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飛流萬縷煙」。它緯地經天,雲翻雨傾,幾十里外可聞咆哮聲,勢如萬馬奔騰,景象十分壯觀。遊人經過這里,無不駐足仰望,感慨萬千。瀑布狀如白練,從天而降,雷霆萬鈞,如玉龍撲向谷底,其景象蔚為壯觀。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後,瀑布下形成深約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匯為二道白河。
長白山大峽谷
長白山大峽谷是火山爆發時期形成的地裂帶,是錦江的上源,峽谷大約有60公里長,最寬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幾米,垂直深度約有150米左右。峽谷兩岸生長著茂密的大森林,樹木筆直粗壯,由於谷上低溫潮濕,使得這老林子里掛滿了蒼老的白絲,苔蘚、蘑菇,靜悄悄的鋪展著色彩。這是一條極為壯觀的大峽谷,由於其地貌形成主要是嶂谷和隘谷,所以峽谷兩側,特別是底河兩岸的谷坡就顯得異常陡峭。加之多年的寒凍風化,峽谷中的冰緣岩柱已在歲月的風雨剝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謂千姿百態,讓人耳目一新。有形同月亮的。有狀如金雞的,有酷似駱駝的,有宛若觀世音的,有姑娘依戀著情人的,有母親懷抱著愛子的等等。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在長白山的深處,竟然會有這樣一個自然傑作的藝術展覽。面對這成群成組錯落有致的奇特石林群雕,人們不能不展開自己無限的聯想,於是對這些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山峰岩石,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命名,如:五指峰、女媧峰、長城峰、城堡峰、駱駝雙峰、雙熊登山、雙象吸水等等,還有觀音遙拜圖、象豹嬉戲圖、百獸聚會圖、仙人相約圖等等。這些都是人們面對目不暇接的自然景觀產生的豐富聯想,也是人們從內心深處發出的由衷贊美。
溫泉群
在黑風口滾滾黑石下面有幾十處地熱,大如碗口、小有指粗,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溫泉群。它距離震耳欲聾的長白瀑布不到二里,奔騰咆哮的白河擦邊而過。它以絢麗的色彩把周圍的岩石、沙礫染的金黃、碧藍、殷紅、翠綠,閃爍著五光十色,散發著蒸騰熱氣,格外愉悅遊人的眼目。特別是冬季,周圍是一片銀裝素裹,冰天雪地,而這里確實熱氣騰騰,煙霧裊裊,實在是別有一番景緻。
長白山溫泉屬於高熱溫泉,多數泉水溫度在攝氏60度以上,最熱泉眼可達82度,放入雞蛋,頃刻即熟。長白溫泉有「神水之稱」,可舒筋活血,驅寒祛病,特別對醫治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十分顯著。這里設有溫泉浴池,供遊人洗浴,池水溫度可以調節,出浴之後,倍感輕松。
其中比較著名的長白溫泉、梯雲溫泉和湖濱溫泉等,都是吸引中外遊人的好地方。此外,還有蘆泉、仙人橋溫泉群、十八道溝溫泉,玉漿泉、葯水泉等等。
長白山特產
編輯
長白山素以盛產種類繁多的土特名產而享譽中外。長白山特產主要分為食品和葯材兩大類,其中以人參、貂皮、鹿茸最為著名,號稱是「東北三寶」。[1]
食品特產
榛蘑、越桔、蕨菜、薇菜、榛子、長白山黑木耳、刺嫩芽、山葡萄、山裡紅、猴頭蘑、榆黃蘑、山核桃、吉林田雞、長白山美人松、長白山松籽、長白山松茸、軟棗獼猴桃等。[1]
葯材特產
人參、靈芝、輪葉黨參、東北刺人參、細辛、刺五加、雲芝、龍膽、茯苓、桔梗、五味子、草蓯蓉、平貝母、月見草、穿山龍、長白瑞香、高山紅景天、熊膽、獾油、哈什蟆等。[1]
氣候環境
編輯
長白山脈
長白山是中國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山地南麓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一般年降水量500~800毫米。
山地南部(千山山脈)屬暖溫帶,以夏綠闊葉林為主;
中北部則為典型溫帶針闊針混交林,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其代表植被針葉樹種以紅松、沙冷杉占優勢,其他則為臭冷杉、紅皮雲杉等。闊葉樹以楓樺、糠椴、紫椴、色木、水曲柳、山楊、白樺和蒙古櫟為主。紅松、楓樺在林中常占支配地位,居林冠最上層,為混交林代表林相。中下層則多為幼樹和草本植物。
海拔500~800米排水不良低窪沼澤常形成以黃花松為主針葉林或純林,俗稱「黃花松甸子」;500米以下河谷或盆地主要為草甸植被,雜草種類繁多,稱為「五花草塘」;而河漫灘、舊河道或牛軛湖沼澤植被發育。在
針闊葉混交林帶以上(1200~1800米)由紅松、雲杉、冷杉,或魚鱗松、臭松、紅皮臭組成針葉林帶。此帶僅在長白山附近和張廣才嶺海拔1450米以上的山地有明顯分布,再上即為山地岳樺林帶(1800~2000米);2000米以上則為山地苔原帶,生長牛皮杜鵑、篤斯、越桔、苞葉杜鵑及各種苔蘚地衣。
土壤海拔1000~1200米以下為暗棕壤帶,在山間盆地、河谷階地發育有白漿土。向上順次為山地棕色針葉林土帶(1200~1800米)、山地生草森林土帶(1800~2000米)和山地苔原土帶(2000米以上)。
經濟概況
編輯
長白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明顯,1960年已建立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並被聯合國列為國際生物圈保留地組成部分。長白山地有煤、鐵、銅、鎳、鉛、鋅、金和油頁岩等礦產資源;又是中國重要的林業木材基地,經濟林木達80餘種,被譽為世界著名的「紅松之鄉」,此外還是長白美人松等的特產地,葯用植物達300餘種,盛產人參、黨參、貝母、天麻和五味子等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尤以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更具盛名。「林海」中有東北虎、梅花鹿、丹頂鶴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長白山地水力資源蘊藏豐富,適宜梯級開發,已建成和正興建的有豐滿(見豐滿水庫)、白山(見白山電站)、紅石等大型電站。山間盆地、谷地盛產稻米、煙葉,是東北地區著名的山間「谷倉」。
地質地貌
編輯
特徵
長白山脈
山地南部屬於中朝准地台,北部屬吉黑華力西褶皺帶。中生代燕山運動使南北構造方向統一,形成華夏向山地基礎。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又大規模撓折斷塊上升,同時伴有大量玄武岩噴出。山地主要由花崗岩、玄武岩、片麻岩和片岩組成,而以花崗岩分布面積最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和長白山周圍。
長白山地以平等山脈與寬廣山間盆、谷地相間分布為特徵:北部完達山、老爺嶺和張廣才嶺間有牡丹江平原;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脈間有輝發河寬谷;吉林哈達嶺和大黑山間有飲馬河和伊通河河谷平原;龍崗山脈和老嶺間有渾江谷地等等。其中著名盆地有吉林、敦化、延吉、和龍、蛟河、琿春、樺甸等。同時熔岩高原廣闊,分布在撫松到密山一線東南,熔岩台地受切割形成方山與孤丘等熔岩地貌。在熔岩高原上分布有火山錐體及火口湖、堰塞湖等。
山地海拔大部500~1000米,僅部分超過千米。2000米以上皆在長白山附近,最高峰將軍峰(在朝鮮側)2749.2米,為亞洲大陸東部高山之一。中山區主要分布於張廣才嶺、老爺嶺、威虎嶺和龍崗山脈以東,一般山嶺皆在千米以上;低山丘陵分布最廣,有完達山脈、吉林哈達嶺和大黑山等。
水系
長白山下的河流
水系主要為縱順向河,北和西北部屬松花江水系,有松花江、牡丹江、穆棱河、倭肯河和撓力河等;東為圖們江水系,有嘎呀河和布爾哈通河、海蘭江等大支流;西南屬鴨綠江和遼河水系,其支流有渾江和渾河、太子河等。水系呈放射狀。
火山
在億萬年以來的地質歷史上,長白山地區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最初,這里被海水淹沒。到處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地殼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陽光、雨水和氣候變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風化和破壞,最後長白山還經歷了火山爆發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觀。
長白山脈
在距今約3000萬年前,即第三紀的時候,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大約2500萬年的時間里,長白山地區經歷了4次火山噴發活動,玄武岩漿從上地幔出發,沿著地殼中的巨大裂隙不斷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噴出地表(地質學上稱為裂隙式火山噴發)。攜有強大沖擊力的岩漿,將原來的岩石及岩漿中先期凝固的岩塊及火山灰、水蒸氣等噴向空中,然後在重力和風力的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圍或一側,堆積成各種火山地貌。由於玄武岩漿粘度較小,在地表的流動速度較快,流淌的距離較遠,所以形成了廣闊的玄武岩台地。長白山區沿北西方向分布的南崗山脈,長虹嶺及影壁山等長白山主峰的基底均為此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在距今約60萬年至1500萬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間,長白山區又經歷了一個地殼活動的時期,地質上稱為長白山期。這個時期發生了4次火山爆發,爆發方式以中心式為特點,地下岩漿沿著深斷裂的交匯處形成的筒形通道上涌,在地表構成了火山錐體地貌景觀。
第一次火山噴發形成的距今60萬年左右的噴出物構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底板;第二次火山噴發在距今40~30萬年左右,此次噴發持續時間較長,岩層分布面積廣,厚度大;第三次火山噴發在距今20~10萬年左右,最後完成了長白山火山錐體形態;第四次噴發大約在距今8萬年左右,以小規模火山活動為主,熔岩流覆蓋在火山錐體某些部位之上。至此,長白山主峰形成了。
在以上4次火山活動中,每一次噴出的火山物質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同時,在主火山口周圍,還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此後,長白山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在距今11000~15000年(第四紀全新世期間),火山再次復活,噴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黃色浮岩,局部厚度達60米。這次猛烈的火山爆發,使火山錐頂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狀火山口。當火山噴發強度及熔岩溫度逐漸降低時,熔漿在火山通道內逐漸冷凝並堵塞火山通道。在火山作用停止後,火山口內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斷補給,逐漸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火山口湖的周圍,群峰屹立,其中超過2500米的山峰就有16座,其他山峰高度均在2300米以上。山頂部幾乎全由距今12000年前後噴發的火山灰和淡黃色浮岩所組成。山峰陡峭嵯峨,挺拔峻秀,如蓮花、似竹筍,十分壯觀,與天池碧水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當長白山主體形成後,該區進入了火山爆發的間歇期,地殼運動相對穩定。但是,在地質歷史的長河中(地球形成距今至少有46億年,長白山區的地殼演化也進行了約32億年),長白山的地質演化歷史只是短短的一瞬間。長白山火山爆發的歷史就更加短暫了,但至今還沒有死去,只是處於休眠狀態,稱為休眠火山。據史料記載,自1597年以來,長白山火山曾有過三次小規模的間歇式活動。
第一次噴發是在1597年8月26日(明萬曆二十五年)。據目擊者記載,當時有「放炮之聲,仰見則煙氣張天,大如數摟之石,隨煙折出,飛過大山後不知去處」。
第二次噴發是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長白山區下了一場「雨灰」(即火山灰)。
第三次噴發是在1702年4月14日(清康熙四十一年)。據史料記載:「午時,天地忽然晦螟,時或赤黃,有同煙焰,腥臭滿室,若在烘爐中,人不堪重熱。四更後消止,而至朝視之,則遍野雨灰,恰似焚蛤殼者」,「同月同日,稍晚後,煙霧雲氣,忽自西北,地昏暗,腥臭襲人之衣裙」。又據《長白山江岡志略》記載,長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獵者每拾以為炊,土人因其出於地中,故以神炭呼之,……過此拾有數塊,燃之以烤鹿脯,與尋常木炭無異。但以兩丈深之土崖,能產木炭,大者拱把(兩手合圍——作者注),小者一握。」經地質工作者考證,這些木炭是由於這次火山噴發時高溫的熔漿將樹木烘烤、燃燒炭化的結果。
長白山火山目前處於休眠期。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上,有多處溫泉不斷從地下溢出,這說明,地下仍孕育著巨大的能量。據近代地震觀測,長白山區地殼相對穩定。長白尚無火山噴發的徵兆。
文化歷史
編輯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留傳下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就曾經有所記載。這部書傳說是皋陶之子伯益所著,詳細地記載著其父大禹王治水時所經過之地。
長白山又名不咸山,不咸在蒙古語中是神仙之意,在東北居住的各少數民族——慎慎、沃沮、扶余、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都有對東北境內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許多有關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話都寄託在這里,因此,都稱這座山為仙山。
《山海經》將長白山稱之為不咸山(即神仙山)。
魏晉時期所著的《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有記載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
在《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漠河了南有縱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經者以物盛雲。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里(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後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漠河居肅慎地,粟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一,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
直到東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遼王朝和金王朝之後,對於東北的第一座高山,才算出現了規范化的稱呼——長白山。在《契丹國志》中有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禽獸皆白。」
在《金史.本紀三十五》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
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就於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並命當時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說:「自兩儀剖析,山嶽神秀各鍾於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於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
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岳,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於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並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到了清代,對於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不僅聘延文人為其編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之先人的神話;而且樹立柳條邊封禁長白山區為聖地,禁止民人進山放牧、狩獵和采參。清代的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長白山。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之地,但有的已經到了周邊地區。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康熙有《望祀長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嘆為觀止的。
乾隆的《祭告長白山文》說:「惟神傑峙東,維協扶景運。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於萬年,溥蕃滋於庶類」。「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於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浚發三江之脈,廣延千里之區,極敷雲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乾隆所寫的祭告文章:「奧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聖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界藩……
歷代文人從金元到明清,以長白山為題材寫的詩歌、散文甚多,不勝枚舉,許多佳作,膾炙人口,現僅將各朝各代的代表作列舉出一二,以饗讀者。
金代中期最大的文人趙秉文(1159~1233,字周臣),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晚年歸隱故鄉河北磁縣,因家有堂名閑閑堂,因而自號閑閑老人,曾著有稱絕於一時的長詩《長白山行》:「長白山雄天北極,白衣仙人常出沒。王龍垂爪落蒼崖,四江飛下天紳白。匹馬渡江龍飛天,雲起侯王化千百。至今甲第多屬籍,時清球馬爭馳突。錦韉貂帽獵春風,五陵豪氣何飄忽。前年北騎瞰中原,准擬長城如削鐵。群家兄弟真連璧,胸中十萬森戈戟。向曾論事天子前,漢庭諸人動顏色。心知不易一囚命,顧肯貪功事無益。西南方面應時須,帝日來前無汝易。從來十益不補損,三輔肖條半荊棘。瘦妻曉曳耙女扶犁,惟恐官軍缺糧給嗚呼瘡痍尚未復,且願休兵養民力。老夫謬忝春官伯,白首書生不經國。佇公功成歸廟堂,再獻中興二三策。
元代詩人王結(字儀伯,河北定興人,元武宗時中進士,順帝時累官至翰林院學士、中書左丞),在其所著長詩《遼東高節婦》中,也著力地描述了長白山:「天東長白近蓬瀛,縹緲仙人玉雪清。鳳去紫簫聲已絕,青鸞獨跨上瑤京。」詩中把長白山比作海上的仙山蓬萊與瀛洲,說有玉潔冰清的白衣仙人常在山上出沒,這與歷代有關長白山的神話傳說是一致的。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莽莽長白山中,竟然隱藏著一個「香巴拉王國」——安樂鄉。北京一個110歲老人的口述他當年曾在長白山收人參,去過這個安樂鄉。安樂鄉里住的都是古渤海國的後人。那裡還有一大片參園,幾百上千年的老參隨處可見。與《盜墓筆記》的純屬虛構不同,這個安樂鄉是真實存在的。——青斗《長白山密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