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彝人
Ⅰ 一首關於媽媽的歌,歌詞有媽媽啊媽媽是一個男的唱的
我在6間房聽大坤原創里聽過,6間房空間有他錄的視頻
Ⅱ 歌頌媽媽的美聲或名族歌曲
送給媽媽的茉莉花,母親,白發親娘,名歌類型的
Ⅲ 求彝族舞曲琵琶伴奏(要趙聰與秦萬民版本的。)
能不能幫忙在[email protected]也發一份,謝謝啊,其實我最想要的是趙聰的《茉莉花》無琵琶音的伴奏,謝謝!
Ⅳ 求各地風俗(如節日,飲食,神話傳說)
辛亥革命以前,中國一直採用陰歷(亦稱夏歷、農歷、舊歷)。民國以來雖然採用了陽歷(亦稱公歷),但按千百年傳統下來的風俗,人們仍然習慣按陰歷過時令節年,隨著時代變遷,有些節年風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則相傳至今。這些節年主要有:
春節、上元、填倉、龍抬頭、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歷書、冬至。
春節
按傳統,我國每年陰歷正月初元旦為"年禧",通稱"春節"。這是全民性的盛大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按習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訪親友;游覽先壇廟跡,進行娛樂,改善生活等活動。具體內容有臘八、掃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財神、開市、"人日"、順星等。
臘八
臘八,即舊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漢族傳統節日。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說:"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古時的春節實際上從這一天就開始了。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稱臘八為"成道節"。民間有熬粥供佛、饋送親友鄰居、自食,以及有來泡"臘八蒜"的風俗習慣。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老北京的童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掃房以後,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灶神,俗稱"灶王爺"。據《准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清末明初以來,北京市面傳有所謂善書,其中有"灶王爺"說:"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民間盛傳:"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認為灶王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報告所住之戶的善惡言行,所以當二十三晚上給他送行時,就用江米或麥芽做成的糖來粘住他的嘴,"意為塞滿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華全國風俗志》),或貼上一副對聯,要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從頭年的臘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進入春節的節日狀態。《京都風俗志》記載:"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案幾筆墨,人從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弦目,則賣畫副則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點綴渲染節日氣氛的行當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各畫棚子售年畫;對子攤寫賣聯對、橫批、門心、抱柱、斗方、春條、佛對;買掛錢的,賣元寶的,賣供花的,賣絨花、絹花的,賣松木枝、芝麻秸的,賣燈籠的,賣關東糖的,賣雜拌兒的,賣花炮的,……一應俱全。
除夕
舊歷臘月三十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春節達到高潮,最為隆重、熱鬧。
為了點綴點景,烘托"納福迎新"的氣氛,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門心、請條,用紅紙寫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抬頭見喜"、"全院生輝"、"槽頭興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喜慶、吉利話。還要貼門神,貼掛錢等。 )
過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龕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飯、素餃子或饅頭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財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燒香。因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這一天要請一張新的灶王爺像貼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還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以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除夕晚上舉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飯菜吃喝,主食、菜餚都有傳統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餃為主。除夕晚飯家人要齊,所謂"團圓飯"。菜飯盡可能豐富些,預示來年豐衣足食,席間要多說彼此祝願的話,充滿歡樂氣氛,這頓飯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來"守歲"。
按傳統習慣,飯後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要"守歲"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祝老輩正年益壽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接下來就是舉行接神和團拜活動。
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說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程序後,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
元旦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親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婦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員們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種不成文的禮節,又是逢迎上司、聯絡同事的機會。為減少往來途勞,興行"團拜"。清·藝蘭生《側帽餘譚》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孰鄉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民國以後,機關、團體的"團拜"更為盛行。
民間的互相拜年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如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親則不限前後;對同事、朋友禮節性的拜訪,對人家欠情的作感謝性的拜訪,對左鄰右舍平時常有交往的作串門式的抱拳說"恭喜發財"等。
祭財神
財神是多階層普遍信奉的神靈。正月處二早晨,老北京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
開市
從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鋪戶都上起護窗板和一些繪有《水泊梁山》、《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等連環畫的窗簾,表示過年休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願氣氛中打開護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了。
人日
舊歷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這個古老的節日少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馬,始生人。"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中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認為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若陰晦則兆災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這一天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並且剪餅於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傳范圍越來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見了。
順星
順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坎、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舊歷正月十五日應是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朝時就開始以正月十五應為"元宵節"。《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致明而終。"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為國教,為祝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誕辰而舉行祝節活動,元宵節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為佛、道兩教特色的節日,活動有張燈、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張燈、觀燈是元宵節日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罷燈"。明代有所謂"燈市",那時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清代將燈與市分開,但仍習慣叫燈市,實際上是燈會,屬娛樂性質。那時,元宵夜市肆很講究張燈,各家鋪戶爭奇斗勝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一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的種種差別,上面有繪人物的如《列國》、《三國》、《水滸》、《西遊》、《封神》、《聊齋》等;有繪花卉,蘭、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葯的;有繪禽獸,脛鸞鳳龍虎,以及馬、牛、貓、犬、蟲、蟹魚蝦的,顏色鮮艷多異,形態逼真,品種繁多。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上就開始售多種不同形式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燈滅則頓止矣。"從這天起,小孩們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四處游耍,無不歡天喜地。
上元之夜,萬家空巷,紛紛上街觀燈,"肘足相挨都不覺,布衣塵污貴人貂。"(《都門竹枝詞》)形容當時觀燈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清·謝文翹《都門新年詞》中說:"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
上元節的燈市歷來有猜謎的活動,俗稱打燈虎。這項活動很吸引人,猜燈謎可以使人增加知識,鍛煉思維敏捷,活躍節日氣氛。清人趙駿烈的《燕京燈市竹枝詞》中說:"燈謎巧幻勝天工,不惜奇珍與酒紅。多數才人爭奪彩,誇長競短走胡同。"說明當時燈市打燈虎的引人入勝熱烈氣氛。
上元節應節的食品是元宵,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燕京歲時記》雲:"市賣食品,干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著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風俗習慣。
填倉
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多大糧商米販這時都要祭祀倉神,市民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清·《帝京歲時紀勝》栽:"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郊區農民流傳諺語說"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平時農民生活很苦,填倉節時吃頓小米干飯雜面湯就算不錯了。正月二十五黎明,農村家家戶戶在院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糧囤的意思。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 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清明
清明是舊歷的一個重要節氣。清明掃墓祭祖的風俗由來已久。秦以前已經有掃墓的風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從唐朝開始盛行起來。《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楹,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清明掃墓這個風俗習慣相傳至今。舊時,北京人清明掃墓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因家庭經濟等條件不同,祭掃方式也多有區別。去郊區掃墓,有的祭畢就地圍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風箏,有的用柳條編成羅圈狀戴在頭上,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既是掃墓又是春遊,既寄對先人的哀思,又盡自己春之游興。
端午
舊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游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游"。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鋪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氣候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形狀,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系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舊歷六月初六本不為節,因時值盛暑物醫霉爛損壞,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曬、洗浴活動的習慣。
六月六這一天如天氣晴朗,皇宮晾輦輿、儀仗、典籍,廟宇舉"晾經會",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發。民間相傳,這一天晾衣衣不蛀,曬書書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貓狗等家畜都要趕到河裡洗個澡。前清光緒十年(1884年)以前,鑾儀衛馴象所,歷年都在這天設儀仗,以鼓樂前導,將象群趕到宣武門外西牐水濱去洗澡,觀者如潮,頗為壯觀。
郊區農民在六月六前後大都注意觀察莊稼長勢,說"六月六,看谷秀"。有的還把這一天稱作"蟲王節",在田間、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蟲災,保豐收。
七夕
舊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星一年一度過銀河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稱"乞巧節"。織女心靈手巧,曾在凡間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婦女們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約,在庭院或花園里焚香拜銀河、拜雙星,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希望自己幸運,也心靈手巧起來,少女希望自己長的更美麗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早年,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要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天河配》等"應景戲"。
中元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秋節
舊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中秋節,團圓節,俗稱八月節。舊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禮》曰:"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據說中秋節在兩漢時已具雛形,至唐代已興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日里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風俗,明清以來的京師,此風一直沿襲不衰。
中秋多種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稱它是"果子節"。中秋節有家家戶戶吃月餅的傳統習慣。節前,京城各大糕點鋪都應時出售中秋月餅,以"自來紅"和"自來白"為主,品種繁多。中秋節吃月餅,作為節日禮品互增親友的習俗相傳至今。
重陽節
舊歷九月初九日,俗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又叫重陽節。遠在三國時期,重陽的名稱已經出現,魏晉以來,重陽節已成為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
古時,重陽節活動很豐富,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宮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陽,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民間百姓也爭相效仿,每逢重陽,人們便帶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靈顯宮,報國寺的高閣上飲宴坐樂。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覺寺五塔金剛寶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去登高。此外,遊人較多的是阜成門外釣魚台。由於重陽節之後,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們稱此舉為"辭青"。
登高,"辭青"時,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燒起火來,圍坐一起吃烤肉,飲白酒、菊花酒助興。文人墨客有即興吟詩作詞者。
民國以後,這種風俗逐漸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們的傳說,民間並無實際活動。重陽前後,民間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風俗。
寒衣節
舊歷十月初一日為寒衣節,亦稱冥陰節,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給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點買寒衣紙。它是一種彩色蠟花紙,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印上紅色圖案,也有素色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也有剪成衣褲狀的,也有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火。
歷書
舊時,十月初一日欽天監頒歷。《燕京歲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也有負箱唱賣者。"
皇歷即"憲書",亦稱"通書"。清末明初,市面上販賣所謂"大本新年歷",上面印著《大清光緒全序通書》、《中華民國全序通書》。
通書日歷以外的部分謂之"序",有的序多於正文。
甚至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統統附上。民國以後,有當代偉人像,文明結婚儀式圖等。
日歷部分的表頭上有火車表(僅站名順序)和諸神、佛聖誕日期表。日歷以陰歷為單位。
人們買來這本通書後,首先用朱筆在封面上寫上:"燈下無忌,夜觀大吉"。
這種"通書"一直發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觀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舊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冬至之日,京師個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得第一大世紀。古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古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
Ⅳ 彝族歌曲送別
茉莉花 牧羊歌 蘭花草 小夜曲 小白菜 蘭花花 刨洋芋 走絳州 蘇武牧羊 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有個金太陽 鳳陽歌 鳳陽花鼓 收秋 大紅棗兒甜又香 ——芭蕾舞劇《白毛女》選曲 北風吹 ——歌劇《白毛女》選曲 二月里來 ——選自《生產大合唱》 五月的鮮花 ——話。
Ⅵ 關於母親的歌
1、媽媽的歌 鄧麗君
2、燭光里的媽媽 毛阿敏
3、媽媽的吻 朱曉琳
4、世上只有媽媽好 優必勝
5、沉默的母親 蘇芮
6、母親 閻維文
7、最美的女人是媽媽 宋祖英
8、童年的歌 蔡國慶
9、媽媽 吳建豪
10、慈祥的母親 亞東
11、世上只有媽媽好蕭芳芳
12、天之大毛阿敏
13、兒行千里 劉和剛
14、媽媽說 周渝民
15、媽媽我很好 安以軒
16、爸爸媽媽 王蓉
17、可愛女人 周傑倫
18、給母親 鄭秀文
19、母親你在何方 楊耀東
20、媽媽的羊皮襖 黑鴨子合唱組
21 媽媽的小屋 成方圓
22 媽媽教我一支歌 殷秀梅
23 媽媽睡了 陳綺貞
24 媽媽我 朴樹
25 媽媽與我 雷光夏
26母親的手 蔡幸娟
27親愛的媽媽 劉德華
28送給媽媽的茉莉花 宋祖英
29最美的女人是媽媽 宋祖英
30 沉默的母親 蘇芮
31 慈祥的母親 亞東
32 很想當媽媽 盧巧音
33 懷念媽媽 余天
34 兩個媽媽 王識賢
35 媽媽 汪峰
36 媽媽 彝人製造
37 媽媽,兒遠在天涯 王櫓窗
38 媽媽的愛有多少斤 阿牛
39 媽媽的黑頭發 榮嘉華
40 媽媽的老情歌 歐得洋
41 媽媽的眼睛 黃韻玲
42 媽媽對不起 趙小兵
43 媽媽留給我一首歌 鄭緒嵐
44 媽媽談戀愛 范冰冰
45 媽媽無怨的愛 王建傑
46媽媽喲 王瑞霞
47 母親 羅大佑
48 母親節快樂 艾可
49 母親你在何方 金銘
Ⅶ 被爸媽拋棄了,想聽聽關於這樣的歌
聽媽媽的話
燭光里的媽媽
媽媽的吻
母親 閻維文
念親恩
媽媽我愛你 張含韻
媽媽再愛我一次
魯冰花 甄妮
親愛的媽媽 劉德華
劉德華 媽媽I LOVE YOU
世上只有媽媽好
媽媽的愛有多少斤
祝媽媽長壽.
我的好媽媽
送給媽媽的茉莉花.
比較適合大合唱的有:
彝人製造-媽媽.
Ⅷ 母親節的歌有什麼
1
聽媽媽的話 周傑倫
2
燭光里的媽媽 毛阿敏
3
母親 閻維文
4
世上只有媽媽好 優必勝
5
媽媽的吻 程琳
6
媽媽我愛你 張含韻
7
媽媽 吳建豪
8
懂你 滿文軍
9
爸爸媽媽 王蓉
10
真的愛你 beyond
11
親愛的媽媽 劉德華
12
媽媽的愛有多少斤 阿牛
13
念親恩 陳百強
14
慈祥的母親 亞東
15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16
白發親娘
17
沉默的母親 蘇芮
18
媽媽 汪峰
19
最美的女人是媽媽 宋祖英
20
媽媽的歌 鄧麗君
21
感恩的心 歐陽菲菲
22
媽媽教我一支歌 殷秀梅
23
媽媽留給我一首歌 鄭緒嵐
24
母親節快樂 艾可
25
告訴媽媽 陳升
26
媽媽的黑頭發 榮嘉華
27
媽媽的話 陳小春
28
媽媽的臉 劉德華
29
媽媽的吻 朱曉琳
30
媽媽睡了 陳綺貞
31
媽媽說 周渝民
32
想起老媽媽 於文華
33
遠去的母親 德德瑪
34
送給媽媽的茉莉花
35
草帽歌 阿強
36
媽媽 彝人製造
37
母親 羅大佑
38
母親的手 蔡幸娟
39
思念母親 阿穆隆
40
我的好媽媽
41
兒行千里 劉和剛
42
兒行千里 王宏偉
43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44
媽媽 紅豆
45
媽媽與我 雷光夏
46
母親 布仁巴雅爾
47
娘心 鄧麗君
48
七子之歌 容韻琳
49
世上只有 容祖兒
50
我的爸爸媽媽 twins
51
祝福媽媽 童彤
52
爸爸媽媽 張棟梁
53
草帽歌 劉歡
54
好媽媽 林子祥
55
很想當媽媽 盧巧音
56
媽媽的小屋 成方圓
57
母親 黑駿馬
58
母親 騰格爾
59
世上只有媽媽好 兒歌
60
晚安母親 陳升
61
偉大的媽媽 王建傑
62
我永遠愛您
63
獻給媽媽的歌
64
只要媽媽露笑臉
65
a song for mama boyz ii men
66
ma ma
67
miss mama
68
爸媽的話 成龍
69
黨啊親愛的媽媽 殷秀梅
70
感謝 黃品源
71
火柴天堂 齊秦
72
媽媽的花環 常安
73
媽媽的老情歌 歐得洋
74
媽媽的羊皮襖 黑鴨子合唱組
75
媽媽對不起 趙小兵
76
媽媽請你也保重 蔡琴
77
媽媽談戀愛 范冰冰
78
媽媽我愛你 麥子傑
79
夢中的母親 莫爾根
80
母親教我的歌 優必勝
81
女人花 梅艷芳
82
世上只有媽媽好
83
我的母親 范海榮
84
我想更懂你 潘瑋柏
85
祝福媽媽 范海榮
86
ma ma 袁泉
87
mama mama 張韶涵
88
miss mama 林志炫
89
哎呦媽媽
90
慈祥的媽媽
91
懷念媽媽 楊耀東
92
兩地書母子情 閻維文
93
媽媽 我很好
94
媽媽,我愛你
95
媽媽的背影
96
媽媽好 董運昌
97
媽媽請你也保重 楊耀東
98
媽媽無怨愛
99
媽媽再愛我一次
100
母親節的禮物
101
母親你在何方 楊耀東
102
母親你真偉大 董運昌
103
母親我愛你 楊耀東
104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董運昌
105
我想更懂你 潘瑋柏蘇芮
106
獻給母親的歌
107
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108
祝媽媽長壽
109
大海 張雨生
110
給母親 鄭秀文
111
懷念媽媽 余天
112
吉祥三寶 布仁巴雅爾
113
今天是你的生日 鍾立風 媽媽
114
可愛女人 周傑倫
115
魯冰花 江淑娜
116
媽媽,兒遠在天涯 王櫓窗
117
媽媽不要怕 阿貴
118
媽媽的吻 蔣小涵
119
媽媽的眼睛 黃韻玲
120
媽媽好 張德蘭
121
媽媽教我的歌 蔡幸娟
122
媽媽留給我一首歌 鄭鈞
123
媽媽我 朴樹
124
媽媽我很好 安以軒
125
媽媽喲 王瑞霞
126
妹妹 蔡卓妍
127
母親 李慧珍
128
母親你在何方 金銘
129
牧人媽媽 騰格爾
130
世上最是母親親 馮曉泉
131
為了誰 祖海
132
小背簍 宋祖英
133
小時候 南拳媽媽
134
再見吧媽媽 刀郎
135
爸,我回來了 周傑倫
136
家 南拳媽媽
137
老爸老媽 徐子崴
138
兩個對我恩重如山的女人
139
兩個媽媽 王識賢
140
兩個女人 梅艷芳
141
魯冰花 郭彪
142
媽媽 關牧村
143
媽媽 萬曉利
144
媽媽的歌 王菲
145
媽媽的吻
146
媽媽我不哭了 鄺美雲
147
媽媽無怨的愛 王建傑
148
母親河
149
天下父母心 譚晶
150
燭光里的媽媽 常安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歌頌母親的歌曲有哪些
《聽媽媽的話》 周傑倫
《爸爸的草鞋》
《媽媽我愛你》 張含韻
《懂你》 滿文軍
《燭光里的媽媽》 毛阿敏
《母親》 閻維文
《媽媽》 彝人製造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老鳥小鳥
世界只有媽媽好
以父之名
我有一個好爸爸
父親
常回家看看
白發親娘
世上只有媽媽好
母親節快樂
母親教我的歌
給母親的信
獻給母親的歌
母親像月亮一樣
母親我為你驕傲
父親和我--騰格爾
父親你是安靜的
不相識的父親
父親的來信
永遠我都會記得-郭富城
獻給全天下父親的歌
父親節分享
我愛父親
Ⅹ 好聽的琵琶曲
琵琶考級書上有記載的:《琵琶語》《陽春白雪》《彩雲追月》《瀏陽河》《大浪淘沙》《趕花會》《金蛇狂舞》《旱天雷》《步步高》《歡樂的日子》《新春樂》《采蘑菇的小姑娘》《歌舞引》《倒垂簾》《天山之春》《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梅花三弄》《火把節之夜》《龍船》《彝族舞曲》《新翻羽調綠腰》《春到沂河》《十面埋伏》《渭水情》《春雨》《霸王卸甲》《江南三月》《狼牙山五壯士》《草原小姐妹》《春蠶》《天鵝》《訴》《天池》《茉莉花》《送我一支玫瑰花》
網上流傳的:《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雨碎江南》《天涯歌女》《雲山春色》《月下佳人》《高山流水》《月之殤》《沉魚·西施浣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