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奧斯曼帝國鬱金香時期

奧斯曼帝國鬱金香時期

發布時間: 2021-03-13 06:25:10

㈠ 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曾「朝貢」過我大明王朝,怎麼回事兒

奧斯曼帝國大家應該都熟悉,是由突厥人奧斯曼一世所創立的帝國,巔峰時期勢力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帝國之一。

那麼如此一個強大的帝國,為何會在其巔峰時期,作踐自己,來「朝貢」我大明朝呢?

不要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奧斯曼帝國的前身是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部族,而羅姆蘇丹國又是伊爾汗國的附庸,被當時的中國人翻譯為「魯迷國」。

這伊爾汗國呢又是元朝的附庸。如此一來的話,魯姆蘇丹國就是附庸的附庸,給元朝進貢自然是十分勤快的。

等到了明朝的時候,魯姆蘇丹國已經完全被奧斯曼給取代了,可他們的統治者仍舊還是以「魯迷國」的身份,和大明朝以及當時的蒙古眾多汗國相聯系。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奧斯曼帝國來到了蘇萊曼一世統治的時期,整個帝國勢力達到了巔峰。這不但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恐慌,同時也令波斯第三帝國整日提心吊膽。

此時在陸地上唯一能與之抗衡的鄰國也就只有波斯第三帝國了,為此他們不惜破天荒地和各大家族勢力結盟,同時還大方地借兵給其他鄰國作為後援。

可以說,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強大,但四周到處都是敵人。

蘇萊曼一世想,既然你們都在我周邊結盟搞我,那我何不結好一些遙遠的國家,沒准他們能夠威脅到波斯第三帝國的大後方呢。

就這樣,中亞的布哈拉、希瓦等汗國開始和奧斯曼帝國結好,甚至到後來開始依附於奧斯曼帝國。

就是在這個時候,一些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商人開始從中亞經陸路來到了中國,冒充帝國的使者團來賺錢。

有朋友說了,做生意幹嘛要冒充帝國的使者團呢?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明朝到了嘉靖年間時,由於長期的封鎖商路,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了。只准外國的使者團前來,而不準小打小鬧的商販到處溜達,所以很多的外國商人為了做生意,不得已才這么做的。

他們擠破了頭賄賂明朝官員來爭取這個名額,帶著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來北京獻上,回去時還能得到大明政府的一筆賞賜,這比做生意要安全可靠還賺錢多了。

就這樣,這些來自奧斯曼帝國小打小鬧的商人回去就說,東邊的「契丹人」很富有,很強盛,比波斯還要大。

更有甚者還專門編寫了見聞錄呈現給蘇萊曼一世,這其中以阿里·阿克巴爾的《中國紀行》最為著名。

書中不但記錄了不少中國的省份、軍隊、法律、經濟管理、城市建設、歷史等等,還信誓旦旦地說中國皇帝都是「秘密的穆斯林」。

這一下,蘇萊曼一世心動了。

於是他就專門派出了一個九十多人的真正使者團,稀里糊塗地向大明「朝貢」了一次。

不過遺憾的是,按照之前的朝覲禮儀,他們連皇帝的面都沒見到,就被朝廷賞賜了一些禮物給打發走了。

結果到了甘州准備回去時,還遇到了蒙古人的打劫,死了九個人。

打這之後,奧斯曼帝國官方再也沒有正式「朝貢」過我大明朝了。

鬱金香為什麼被荷蘭人定為國花急急急急急急急呀呀呀呀呀呀...

荷蘭的冬季更顯得漫來長難捱源,並非嚴寒冷冽的氣候,而是當時嚴重的飢荒。為了生存,許多人只得以鬱金香的球莖為食以度過此艱苦時期,所以現在荷蘭人非常珍愛鬱金香,並奉為國花。今日在荷蘭,色彩繽紛嬌艷的鬱金香,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㈢ 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國家級別

如果按歐洲來說的話,陸軍無人能敵,海軍也強大。
奧斯曼突厥帝國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等同於上世紀的前蘇聯。
奧斯曼突厥帝國的版圖,北至匈牙利平原、南至撒哈拉沙漠、西南佔領南地中海、西北佔領巴爾干、其海軍力量還控制紅海。
最重要的,奧斯曼突厥帝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他們不信奉天主教。把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都震動了,奧斯曼突厥帝國還切斷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迫使西方國家的「兩顆牙」,暨葡萄牙與西班牙,開始進行「新航路的開辟」,人類歷史邁入「大航海時代」。

㈣ 奧斯曼帝國時期,為什麼土耳其能那麼強大,後來怎麼又衰落了呢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中東及北非之大部,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蘇丹。自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故其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明,東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統合。

其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之陸上交流達六世紀之久。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之界限日趨模糊。其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米瑪·希南名留至今。於十六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頂盛,在十七世紀,其領土更達最高峰。而在海雷丁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其為惟一的伊斯蘭勢力能於十五至十九世紀期間,挑戰日趨強盛之歐洲霸權。然而,終不敵之,於十九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敗於協約國之手,因而四分五裂。國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因而領導國民起義,擊退西方勢力,據小亞細亞立國,廢哈里發,更國號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衰落與滅亡】

版本1:
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勒班多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十七至十八世紀,其與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交戰迭遭失敗,勢力轉衰。九次俄土戰爭幾無勝跡,失地千里。至十九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英、法、俄、奧相繼爭奪其領土。及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版本2:

自蘇萊曼一世死後的200多年間,奧斯曼帝國漸趨衰落。在內部,地方封建割據加強,土地高度集中,對農民的徭役賦稅加重,國家財政危機。國內民族壓迫嚴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小亞及西亞各地先後爆發了數十次農民起義和教派起義,尤以16~17世紀的傑拉勒運動、18世紀初伊斯坦布爾的帕特羅納·哈利勒起義時間長、規模大,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喪失大量土地。18世紀末兩次俄土戰爭失利,帝國所屬黑海北岸土地劃歸俄國。19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埃及、敘利亞、葉門脫離控制,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在帝國衰敗時,促使一些政治家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曾實行的主要內政改革有,1789~1839年的「新秩序運動」、1839~1856年的「坦志麥特」運動、1876~1878年的立憲運動等,素丹哈米德二世(1876~1909在位)又鼓吹泛伊斯蘭主義,企圖維護帝國搖搖欲墜的統治。但均收效甚微,卻擴大了西方列強對土耳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後英、法、俄、奧、意等加緊爭奪和瓜分了帝國在歐、非、西亞的大部分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同盟國作戰失敗後,其領土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國內爆發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1922年,國民政府宣布罷黜素丹穆罕默德六世,廢除素丹制,奧斯曼帝國告終。

㈤ 奧斯曼帝國的前身,演化過程,最終形態

戰國時期,奧斯曼人最原始有考證的祖先在當時中國遙遠的誕生了,是一個小的游牧民族叫做丁零,以及另外2個息息相關二個強大的民族匈奴,東胡,在這2個強大的民族前,丁零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秦代,匈奴,將東胡幾乎徹底消滅,餘下的東胡,有一支叫做鮮卑的比較強大,於是留存下來。漢武帝時,匈奴被漢軍幾乎徹底擊潰,一部分歸附,一部分西遷,擊敗當時歐洲的日耳曼人(當今歐洲各民族的主要祖先),接著又擊敗強大的羅馬帝國,於是羅馬帝國就此衰落,匈奴便在此安家,後裔就是現在的匈牙利。餘下匈奴,在2晉代南北朝,建立過一些國家。此後鮮卑在中國北方不斷強大,成為最有實力的北方民族。所以西漢後期,丁零擺脫了匈奴的陰影,但是鮮卑的強大,使丁零的發展速度沒能快速前進,但是與匈奴人相比,鮮卑相對友好些,所以,丁零發展開始快了起來。漢代,不斷壯大的丁零中有一支崛起,叫柔然,大多數丁零部族歸附柔然部族。但是柔然一樣不能與鮮卑所較量。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大部不斷南遷,前後建立多個政權,並且開始學習漢文化,對待本族文化開始弱化,逐漸失去民族特色,於是鮮卑開始消亡。極少數留在北方的鮮卑,逐漸演化出日後2個強大的民族,就是契丹和靺鞨人(靺鞨,他們有後來女真和部分蒙古的血統)。兩晉時期,當匈奴與東胡後裔的衰弱,遷徙他方後。柔然開始強大起來。南北朝時,柔然中的一支,鐵勒開始強大,打敗兼並了柔然各部。隋唐,鐵勒中有2支開始強大起來,前一支叫突厥,逐漸消滅兼並鐵勒其它部落,後來鐵勒又掀起一支叫回紇,唐代,突厥在唐軍與回紇的進攻下,逐漸衰落,於是向西遷徙,一支到了現今的阿富汗,建立伽色尼王朝,後來朝代不斷更替,又被不斷侵略,但是民族一直是突厥血統,一直保留至今。一支到了現在中亞,也就是當時阿拉伯民族的中心區域。突厥在此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叫做奧斯曼帝國。中世紀後,擁有比較現今武器的歐洲各國開始崛起,不斷向奧斯曼帝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古老木船,與騎士,越來越不是擁有先進武器的歐洲人對手了,它的領土不斷被列強佔領,以及各地民族起義的佔領。最後僅僅剩下現在的土耳其一塊區域了。所以,奧斯曼的最古老起源是丁零,後裔是現在的土耳其。我喜歡回答這樣的歷史題目,尤其像你這種超難度的,如果你以後還有需要,還可以問我哈,謝謝

㈥ 馬其頓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分別是我國歷史上哪個朝代

1.東周(戰國時期)
2.奧斯曼1299-1922
其中經歷了元明清三代

㈦ 奧斯曼帝國的歷史

奧斯曼部是突厥語民族,是原來的塞爾柱所屬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部族。這個部族在安納托利亞半島逐漸定居,早期與拜占庭-希臘民族多有融合與戰爭,通過在拜占庭帝國和其他安納托利亞突厥語民族的遊走與斗爭,奧斯曼部日漸興盛,現代土耳其人就來源於此。
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半島)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那托利亞侯國(Anatolian Beyliks)。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實際上就是烏茲別克共和國花剌子模地區,屬於西突厥烏古斯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屬。自古從事游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58~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土耳其國家的雛形。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在位)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並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打傷了拜占庭帝國國王,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
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里作為進攻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採取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
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
蘇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人帖木兒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
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土耳其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
蘇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鏖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拜占庭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意為「上城去」。
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土耳其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土耳其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軍事革新及鐵一般的軍紀,而土耳其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義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
由於土耳其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土耳其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對內致力於國內經濟的建設,對外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塔赫瑪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薩法維帝國,取得了亞塞拜然的部分地區。
1517年,土耳其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屬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舉兵逾二十五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土耳其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復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
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土耳其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土耳其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土耳其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土耳其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土耳其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土耳其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土耳其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土耳其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土耳其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並且土耳其在這一時間段占據上風,東南亞地區的亞齊國、馬六甲蘇丹國皆成為土耳其勢力范圍。由於土耳其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土耳其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另外,土耳其對伊斯蘭國家的征戰,一直繼續到塞利姆一世的繼承者蘇里曼大帝時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盜海雷丁,綽號為巴巴羅薩(紅鬍子),宣稱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時候,征服了阿爾及利亞。
從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僚——貝勒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征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西亞,甚至佔領了突尼西亞,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不過很快土耳其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里(今利比亞)約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47年,土耳其佔領葉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厄利垂亞與索馬里。接著,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土耳其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土耳其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伊斯蘭國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並以藩屬國形式存在。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里,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土耳其的軍事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為歐洲國家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伊斯蘭各國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裡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的黎波里(今利比亞)形式上是土耳其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脫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
葉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
在波斯灣南岸,葡萄牙人在軍事對抗中幾乎喪失所有殖民地之後,16世紀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卷土重來,並以貿易優勢將土耳其人不斷排擠,並重新建立了一些據點,直至17世紀初被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驅逐。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戰。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著整個奧斯曼帝國。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土耳其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土耳其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志著土耳其終止在歐洲繼續擴張。
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土耳其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土耳其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土耳其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土耳其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科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焚燒位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後,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道拉特.格萊一世,計劃征服沙皇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17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土耳其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土耳其艦隊,對於土耳其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
在土耳其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土耳其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普勒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土耳其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土耳其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土耳其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里,土耳其軍從君土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土耳其軍的最遠點。除此之外,土耳其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波斯什葉派穆斯林的薩法維帝國。
在戰場上,土耳其逐漸被歐洲大陸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土耳其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里,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
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線性戰術對土耳其軍造成致命打擊。土耳其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在復員後一些狙擊手在傑拉里叛亂里淪為土匪,傑拉里叛亂讓安那托利亞在16世紀末及17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
至1600年,奧斯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蘇丹女權時期(1648年~1656年)是土耳其後宮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後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許蕾姆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魯班紐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後,她被威尼斯拜羅安德里亞·傑里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伊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兒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蘇丹因攝政招致政敵在1651年將她殺害。
接下來tuerqi進入科普律魯時期(1656年~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
1656年9月15日,時年八十歲的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干預他處理政務。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律魯·法奇爾·艾哈邁德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律魯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科丁、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地區。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舉兵進攻維也納,土耳其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
《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土耳其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匈牙利。自此,土耳其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在這時期,只有兩位君主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里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 在滯止期,土耳其的許多巴爾干屬地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後來淪為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興起於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與昔日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爭奪領土、屬地和霸權的戰爭。

歷史學家認為土耳其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土耳其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土耳其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土耳其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葯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
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君主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里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奧斯曼帝國在巴爾乾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土耳其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君主,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制了叛變。
不過,18世紀的土耳其帝國,並不是單純地處於擴張及發展的滯止期,也是處於一個適應新事物和新體制的時期,它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軍事擴張向近代改革過渡的階段。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土耳其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土耳其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是底萬批準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布,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這是奧斯曼帝國的「一次立憲」。
一次立憲時期為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響,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
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
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迫於壓力,議會再度召開,然而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19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沖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備受質疑。
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布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大塞爾維亞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布脫離帝國獨立。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占據,巴爾干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上的支持。
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借口占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地區的省份,直到191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並埃及和蘇丹。
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帝國因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奧斯曼公共債務管理的成立。19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土耳其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蘇丹宣布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
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斗爭在1908年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隨著東南歐國家民族主義的崛起,巴爾干同盟於1912年末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戰爭里失去了除了東色雷斯及埃迪爾內以外的巴爾干領地。
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
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對土耳其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作為回應。土耳其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托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里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
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土耳其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並交出。
《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戰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的傷亡重大。
佔領伊斯坦布爾及佔領伊茲密爾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
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系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民族間的緊張關系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19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㈧ 奧斯曼帝國簡介

地跨歐亞,超級大國,盛極一時!

㈨ 給土耳其50年,能恢復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輝煌嗎為何

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土耳其在動盪的中東占據著重要的戰略門戶。中東素有“火葯桶”之稱,歷來是大國爭端的焦點。特別是中東不可估量的石油資源,讓每個國家垂涎三尺。可以說,只要我們能夠掌握中東,我們就有很大機會成為世界級強國。雖然土地不多,但土耳其人的野心絲毫不亞於奧斯曼帝國。此外,土耳其也是北約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大國。長期夢想成為大國的土耳其,已經逐漸擴大了野心。然而,要想重獲昔日的輝煌並不容易。

首先,讓我們看看土耳其面臨的民族問題。在中東伊斯蘭世界,他們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庫爾德人,阿拉伯人最多。中東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埃及,這些國家總是處於混亂和沖突狀態。每個國家都想從戰爭的硝煙中脫穎而出。土耳其要想擺脫包圍顯然不那麼容易。

此外,從經濟上看,土耳其並不富裕,其工業基礎是他們的主要支柱。然而,在當今國際變化中,土耳其要想擁有一個強大的戰略區域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土耳其自身的資源相對稀缺,相當一部分資源需要從外部購買。現在,它們大多不是原材料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壟斷的技術,土耳其想頂住西方世界的壓力,已經頂住了西方世界的壓力,幾乎沒有幫手可言。

歸根結底,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社會,土耳其實現大國夢幾乎是不可能的。

㈩ 奧斯曼帝國的文化

奧斯曼帝國建築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蘭阿拉伯式建築影響。奧斯曼建築是前伊斯蘭時代薩珊建築的延續,例如方形建築上的圓穹是薩珊建築里常見的類型,這成為了奧斯曼建築的核心。在帝國崛起時,奧斯曼建築仍處於探索階段,帝國擴張時則是奧斯曼建築的古典時期。
在鬱金香時期,奧斯曼建築受到西歐高度裝潢的風格影響,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國風格。奧斯曼建築的概念主要圍繞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規劃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奧斯曼建築的例子有施粥場、神學院、醫院、土耳其浴室及陵墓。
奧斯曼古典建築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布爾及埃迪爾內,還可見於埃及、厄利垂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巴爾干半島及匈牙利當地的清真寺、橋梁、水泉及學校。奧斯曼裝飾藝術的發展受大眾影響,因為帝國民族繁多。宮廷技工對帝國產生了多元藝術性的影響,如以傳統拜占庭藝術混合中國藝術。 奧斯曼菜是指首都伊斯坦布爾的菜式,這個各種文化匯聚的國家創造了一種讓所有人民都為之享受的菜式。在皇宮御膳房裡的廚師以不同的材料測試及創造了這種各式各樣的菜式,這種菜式流入民間,如透過賴買丹月,並流傳開去。現今,奧斯曼菜可見於巴爾干半島、安那托利亞及中東地區,這是「奧斯曼生活方式的遺產」。這種菜式基於地區變化並互相交流,但時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煉下同化。
大量的傳統和文化被奧斯曼吸納,並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將它們融入奧斯曼帝國不同地區的民族及宗教族群,產生了一種新穎及獨特的奧斯曼文化特徵。 伊斯蘭教不是從興起之時便立即流行於土耳其人或突厥民族,阿拔斯王朝在751年對中國唐朝的怛羅斯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沒有強迫突厥人放棄其所信奉的薩滿教和佛教,從而確保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影響力。只是在戰後,許多突厥人部落,包括塞爾柱王朝及奧斯曼王朝的祖先烏古斯人在往後幾個世紀才漸漸轉改奉伊斯蘭。在十一世紀,他們將這種宗教帶入安那托利亞。
奧斯曼帝國容許基督徒及猶太人(古蘭經所說的「有經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納多神教,與沙里亞法規一致。奧斯曼帝國會向非穆斯林徵收吉茲亞稅(保護稅)。
在米利特製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樣都是帝國的臣民,但不受伊斯蘭信仰及法律約束或管制,例如東正教米利特受民法大全約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庭帝國時實施了九百年。作為帝國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東正教米利特在政治及商業上能享有特權,但須繳納較穆斯林為高的稅項。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允許當地的基督徒在繳納特別稅款的情況下留居,並運行他們原有的體制,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設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牧首。在此前,拜占庭帝國視亞美尼亞教會為異端,禁止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內興建教堂。1492年,摩爾人及塞法迪猶太人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驅逐出西班牙,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派遣以凱馬爾·萊伊斯(Kemal Reis)為首的艦隊護送他們,並讓他們在奧斯曼帝國定居。
奧斯曼帝國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教會的關系大致和平,縱使偶爾也會有一些針對希臘教會的壓迫性政策。教會的組織制度依舊不變,在緊密的監督下可獨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發的希臘獨立戰爭及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君主立憲的崛起。其他的東正教教會,如保加利亞東正教教會,被解散並將其置於希臘教會的管轄,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齊茲設立保加利亞主教,並恢復保加利亞教會的自治權。
奧斯曼帝國的猶太人社區亦有設立米利特,歸哈哈姆·巴舍(Haham Başı,猶太人教會領袖)或首席拉比(Chief Rabbi)'所管;亞美尼亞東正教社區則歸一名總主教所管,其他社區亦然。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