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杜鵑花
A. 滿語高興怎麼讀
urgunjembi 喜悅、高興 ,建議網搜,很多。男女都有。
比如:
Sabintu 薩賓圖 麟
Sabitun 薩比屯 麒
Saikan 薩伊堪 美、好看
Sain 薩印 吉、賢能、美
Salsa 薩伊薩 賢者
Sekiyen 色堪 泉源
Sektu 色克圖 憐俐、靈透
Selambi 色棱比 暢快、舒暢
Senggime 僧吉謨 友愛、親睦
SenggiriIlha 僧吉里宜爾哈 杜鵑花
Sidarambi 喜達棱比 舒展、舒暢
Sijihun 喜吉爾琿 正直
B. 杜鵑、沙果、吊橋、秀水 這四個詞在滿族語里怎麼念(最好有漢字的諧音)
吃吧
C. 「花」姓氏的由來
姓氏:花 拼音:HUA 2008-03-09
3437次
2人
5個
15個
18人
1部
添加本頁到收藏夾 將本頁設為首頁
站長: 花蕤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花姓起源 花姓社區
花姓族員
花姓族譜
花姓名人
[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
進入花姓社區 (15)
中國最新300大姓排名(2008)(數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18萬人 。花姓《通志·氏族略》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註: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
花
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姓者。」清段玉載《說文解字·華注》: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中國姓氏起源》載:「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自改為花姓。除《述異記》載有南北朝時有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見《通志》二九《氏族》五《平聲》,還有唐代大將軍花敬定等。又,金代范用吉改花姓,其後代子孫亦稱花氏
花姓-由來
花 , 是「華」所分出。又據《姓苑》雲:花氏出自何氏,由音變而成。
花字,在古時候和華字一樣意思,兩種寫法,所以原來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後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姓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花姓-起源
花姓始祖—周文王
起源主要有三:
①由何、華氏音變而來。典籍記載不詳,傳說較多。《通志·氏族略》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註: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姓者。」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華注》: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中國姓氏起源》載:「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自改為花姓。」除《述異記》載有南北朝時有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見《通志》二九《氏族》五《平聲》,還有唐代大將軍花敬定等。
②他姓改姓。金代范用吉改花姓人稱花將軍,其後代子孫亦稱花氏。
③出自其他民族姓氏。《中國回族大辭典》載,花姓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金時女真人孛術魯氏漢姓為花;清滿洲八旗姓博都哩氏後改為花姓;蒙古族伯顏氏漢姓為花;今滿、蒙、錫伯等民族均有花姓。
花姓-得姓始祖
始祖—宋微子
主要有三個說法:
一是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花姓的始祖是唐代侖部員外郎花季陸。
二是《通志·氏族略》一書中指出:花氏,出《姓苑》是以植物名為氏,望出東平。
三是花姓也有由他姓改成的,據《姓氏考略》上有關於「金代的范用吉改姓花」一事的記載。由此看來,花氏起源於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望族居東平郡(今山東省東平縣一帶)。花氏後人多尊花季陸為花姓的得姓始祖。
始祖:周文王(源自何氏)、宋微子(源自華氏)、花季陸。
花姓-源流
花(huā)姓源出有七: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後代,屬於音訛改姓為氏。
據史籍《百家姓》註:花氏「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氏者。」清朝學者段玉載在《說文解字·華注》中注釋道:「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
在文獻《中國姓氏起源》中記載:「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且由於兩者的發音是相近的,因此改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後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氏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除史籍《述異記》、《通志》、《氏族》等載有南北朝時期有個著名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如唐朝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唐朝有大將軍花敬定等。
第二個淵源:源於夷族,出自唐朝時期婆利婆利國與訶陵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花氏的起源,在歷代典姓氏籍中記載皆不詳,傳說較多。
宋朝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將有花卿,宋有尚書郞花尹。並引用《姓苑》的記載:「花氏出,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確實記載:「花氏源於何姓。」至於何氏為什麼改為花氏?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近有學者說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改為花氏的。
實際上,在魏、晉朝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只用蘤字,後按同音字通用華字。
在典籍《唐韻古音》中考證:「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於書,晉以下書中閑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雲:『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通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於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而據本書考證,關於「讀音相近而出何氏」之說有得商榷:今音「花」、「何」二字,一為開口音,一為嘬口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音近」。而在隋、唐時期,「花」字讀音為「hē(ㄏㄜ)」,即「訶」,在各類音韻學典籍中常用「訶」字協助注音,偶用「呵」字注音者。
而「訶」這個姓氏確有,出自隋、唐時期官稱以及訶陵國。在史籍《隋書·婆利國傳》中,就記載有:「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
婆利婆利國,就是今天的汶萊達魯薩蘭國,簡稱汶萊。獨訶邪拏,就是其時國中宰相;而獨訶氏拏,則是一般大臣的統稱。在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婆利婆利國曾遣使朝貢,以後遂絕,但臣子國人常有往來通商者,留居東南沿海地區者,按漢俗以官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今福建漳州仍有其後裔子孫,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ㄏㄜ)。
在《唐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有地名:「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按史籍《新唐書》的記載,「訶陵國有文字,有星歷,王居闍婆城,其祖延吉東遷至婆露伽斯城,屬國二十八。」
訶陵國,就是唐朝佛教史冊中所記載的訶陵洲:「益州成都僧人會寧於唐高宗李治麟德中期(公元664~665年)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年,與訶陵國多聞僧若那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涅盤經》後,令小僧運期齎經送歸唐王朝京師長安,唐高宗大喜,特贈小絹數百匹,重詣訶陵,將贈品報與若那跋陀羅。」訶陵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後兩國密切佛教往來,互通商埠,有大量訶陵國人留居唐朝,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今福建泉州、海南瓊州、廣西北海仍有其後裔子孫,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ㄏㄜ),今大多音訛為huā(ㄏㄨㄚ)。
今一些學者所說花氏與何氏有關,是因為在史籍《前漢書·食貨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訶,又通作呵。縱而弗呵。又通作何。」因此,「讀音相近」之說便出於此處。
顯然,該支花氏是出自「訶氏」而非「何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宋、金時期女真孛術魯·久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金國時期,范用吉改花氏,其後代子孫亦稱花氏。
范用吉,本姓孛術魯·久住。孛術魯氏,在明、清時期改為博都哩氏,滿語為Bori Hala。
孛術魯·久住起初歸入南宋,在北伐主帥、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他以聰慧計謀擅長,故更漢族姓名為范用吉。
趙范因他姓范,觸了自己的名諱,因而時常斥之,但范用吉猶應對如故。趙范良久方悟,發現他所處之事與自己的意願非常相符,遂擢升其為親信,言聽計從,略不加疑,並易其姓氏為花氏,並晉升他為太尉,派去鎮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沒在丹江水庫之下),此後稱花用吉。
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農歷3月,花用吉殺了均州長吏,送錢糧於蒙古軍,遂因而北歸於蒙古大元帥孛兒只斤·窩闊台帳下。
不料,花用吉自己的家人卻誣告他是南宋奸細,欲反叛,因此被十分嫉妒他的同列(歸順蒙古的女真官員)不加甄別,即借機所害。
在花用吉被殺害後,其後裔子孫以其宋趙皇家所賜之漢姓「花」為姓氏,世代稱花氏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富珠哩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富珠哩氏,亦是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孛術魯部,以姓為氏,滿語為Fujuri Hala,世居富珠理,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元朝時期,孛術魯部族人即有改漢姓者,到明末清初以後多冠漢姓為花氏、魯氏、范氏、富氏等,花氏一族與第四個淵源中的孛術魯·久住(范用吉、花用吉)有密切關聯。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額玉特氏,亦稱額岳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yo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額玉特氏多冠漢姓為花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花氏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一帶。」
第七個淵源:源於傣族,出自明朝時期雲南土著傣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將世居雲南的傣族按其生活習性和衣著劃分為花傣、
得姓始祖:花季陸。
花氏來源主要有三個說法。一是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花氏的始祖是唐朝侖部員外郎花季陸。而史籍《通志·氏族略》一書中指出,花氏,《姓苑》中記載是以植物名為氏,望出東平。另外花氏也有由他姓改成的,據史籍《姓氏考略》上有關於「金朝的范用吉改姓花」一事的記載。由此看來,花氏起源於唐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望族居東平郡(今山東東平)。花氏後人多尊花季陸為花氏的得姓始祖。
花姓-繁衍播遷
花姓源起不詳,花姓於正史出現是在唐代,除驍通過人,曾討平四川段子璋謀反,而大詩人杜甫所贊美的上元年間的名將敬定外,尚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的倉部員外郎花季陸。據《姓氏考略》所載,花姓望出東平,望即郡望或地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說明花姓之發祥也應在今山東東平縣,換言之,後世各地的花姓人家,很可能都是從該地繁衍出去的。
唐末五代時期,北方動盪,民不聊生,北方民眾南遷甚眾,花姓亦概莫能外,他們播遷於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宋元之際,花姓除遍及北方大部分省份外,在江南之地的分布已日趨擴大,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均有花姓入居。
明初,山西花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此後花姓逐漸播及廣西、雲南、貴州以及北方之遼寧,並有沿海之花姓入遷台灣。
清康乾年間以後,山東等地之花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北三省及內蒙之東北區。
清嘉慶年間以後,繁衍於貴州貴陽的花姓甲第連翩,榮登龍虎榜,極大的壯大了西南花姓的聲望。
如今,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約佔全國漢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花姓後裔分布於蘇、魯、豫、皖、冀等地。
花姓-郡望堂號
1.花姓望族居東平(山東東平縣東)。花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東平郡——漢東平國地。治所在無鹽(故城在今山東東平東)。晉移治須昌(故城在今山東東平西北)。南朝宋置郡,轄境相當今山
花
東濟寧、汶上、東平等縣地。
堂號:「東平」、「紫雲」、「珠樹」等。據《通志·氏族略》一書中指出,花氏,出《姓苑》,是以植物名為氏,望出東平。
2.東平郡: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在今天山東省東平縣、泰安縣一帶)。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縣。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開封府:戰國時屬於魏國。漢時置縣。五代十國時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建國,以汴州為開封府(今河南省省府開封市)。
堂號:花姓的主要堂號有:「含英堂」等。
花姓-字輩
福建同安花氏字輩:發文廷宗,世載國應,爾時景朝,立愛致敬,雲眜繼起,源流光慶,敦本安仁,建中秉正,詩書克承,詔謀永定,孝友傳家,子孫豐盛。
昆陵花氏字輩:球支系子姓,蟄綿生富貴,榮華勤儉興,大啟光前烈。
花姓-宗族特徵
1、花姓既源起繁雜,又語焉不詳,時至今日,依舊如此。
2、花姓產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北朝始有花字,可見花姓始產生不會太早。
3、花姓在宋人編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五十五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宋時花姓已為華夏之著姓之一。
4、花姓名人多驍勇之將,是故後世一些傳奇演義中多杜撰花姓將領,除女將花木蘭外,還有《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以及一些戲曲作品中的花姓悍將。
花姓-族譜信息
花:2054【江蘇武進】花氏宗譜十二卷(清)花庚富花先開重修清光緒四年(1878)含英堂木活字本北圖遼寧圖註:花士眉創修於明崇楨二年。
2055【江蘇武進】花氏宗譜十四卷(民國)花棣輝主修楊世芬編輯民國七年(1918)含英堂活字本十八冊北圖
花姓-家族名人
花木蘭
花姓名人多驍勇之將,是故後世一些傳奇演義中多杜撰花姓將領,除女將花木蘭外,還有《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以及一些戲曲作品中的花姓悍將。
花木蘭: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西漢初毫(今安徽毫縣,一說今河南商丘東南)人。
花敬定:(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西川將領。
花 雲:(生卒年待考),懷遠人。著名明朝初期將領。
花潤生:福建邵武人,明代官吏。永樂二年進士,中第二甲九十一名,任古田知縣,有政聲,擢提學僉事。工詩文,有《介軒集》。
花驚定:一作敬定,唐代將領。驍勇過人,肅宗上元初段子璋反於蜀,時崔光運為成都尹,驚定為牙將,討平之。既誅子璋,驚定將士大掠東蜀,肅宗罷光遠職
花雲:鳳陽府懷遠(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貌偉而黑,驍勇絕倫。從朱元璋於臨濠,將兵略地,屢建奇功,累擢行樞密院判,守太平。陳友諒來攻,城陷被執,不屈死。吳元年追封東丘郡侯。
花茂:廬州巢縣(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從朱元璋定江左,滅陳友諒,平山西、陝西,積功授武昌衛副千戶。征西蜀,進神策衛指揮僉事,調廣州左衛,累進至都指揮使
花英:花茂子,明代將領。果毅有父風,以軍功為廣東都指揮使,有聲永樂中。
花綸: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洪武十八年進士,中第三甲五名。
花上苑:四川南充人,明崇禎四年進士,中第三甲七十五名。花尚:鑲藍旗人,清康熙十二年進士,中第三甲八十一名
花尚:鑲藍旗人,清康熙十二年進士,中第三甲八十一名。
花連布: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將領。充健銳營前鋒,歷官火器營鳥槍護軍參領、武昌守營參將、貴州安籠鎮總兵。乾隆六十年,從福康安鎮壓苗民軍,升貴州提督。次年,以深入窮追,中石墜澗死。
花沙納:蒙古正黃旗人,清代大臣。道光十二年進士,中第二甲十二名。歷編修、工部、戶部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咸豐間歷署都統、理藩院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奏請停捐納舉人、生員成議,酌行鈔法。官至吏部尚書。
花傑:貴州貴築(今貴陽)人,清嘉慶四年進士,中第二甲三十五名。
花銘:貴州貴築人,清光緒十六年進士,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二名。
D. 寓意較好的滿語名,男女都要。
以下所列滿文人名,都在清初著有功勛,從名字的含義而言,可謂純朴之極,並極富興味,所有人名完全擷取於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充份表現出純真朴實,康健勇毅,活潑愉悅等特色。
以動物命名的有"老獾","鳥","翹","駝峰","狗虱","碩鼠","公羊",等,這些都是賓士於大自然中為人熟習的動物。
用植物及農具命名的有"根芽","白菜","豌豆","豆腐","稗子","松子』"麥子","人參","高梁","桃","艾","犁驊","鋤頭",等,從這些命名,可見滿族是以打牲、耕種、飼養家畜及以漁撈維生的民族,與蒙古族的游牧迥然不同,因為廣袤的松遼平原,沃野千里,較之江淮平原猶有過之,地理條件有利於耕種。
以兵器命名的有"兵之態勢","肩甲","鉦","武","鞘","鏃","防矢棉簾","長披箭",等,由古籍得知,滿族是用矛而不用盾的民族,也可說是勇於攻擊而不重防禦的民族,從這些命名觀之,極為吻合。
另外以器物、裝飾品、長相、信仰命名的如"弱小","幼","瞎","禿子","瘸子","前奔顱","鬼祟","細高","饞","饞勇士","飯桶","酒麴","琥珀","丑鬼","剛強","海東青勇士","為首的","漢人勇士","畋獵首領","肯哭勇士","奇勇士","奇學者",等。
這些極富趣味的名字,幾百年後的今天讀來彷佛這些人活生生的就在面前,剛強的性格,魁梧的身材,帶著弓箭,善於畋獵,好酒貪杯,聰明智能,朴質無華,信薩滿教…以這些名字,我們足可勾繪出一幅滿族勇士肖像了。
羅馬拼音 讀音 中文含義
abkaihorgiku 阿布凱和爾吉庫 天之樞
abkaimorin 阿布凱茂林 天馬
acangga 阿昌阿 利(元亨利貞之利)
acuhun 阿楚琿 和睦
adali 阿達禮 相同
ahadan 阿哈旦 老獾
aihana 艾哈納 釉葯
aisin 愛新 金(財貨、五行、金)
aisingga 愛星阿 有利的
ajida 阿機達 小
ajige 阿濟格 小
ajigen 阿濟根 幼
akn 阿克敦 結實、信實
akn 阿克敦 結實、信實
alan 阿蘭 肩甲
alin 阿林 山
alin 阿林 山
alingga 阿林阿 山
amba 安巴 大
ambabisiren 安巴畢西棱 大有(易卦)
ambaetuhun 安巴額圖琿 大壯(易卦)
ambalinggu 安巴靈武 大方、魁偉
ambalinggu 安巴玲谷 大方、魁梧
anabu 阿納布 讓
anahujan 阿納呼占 謙
anaku 阿納庫 鑰匙
arasanaga 阿喇善阿噶 甘雨
argatu 阿爾哈圖 計謀、策略
arsalan 阿爾薩蘭 獅子
arsun 阿爾遜 根芽
ashai 阿思海 翅
asu 阿蘇 網
ayanda 阿燕達 展大
badai 巴代 張大
baha 巴哈 得
bahabu 巴哈布 得
bahai 巴海 得
li 白里 恩情
se 拜色 白菜
bajar 巴渣立 繁瑣小對象
baksan 巴克山 一群
baksi 巴克什 儒者、學者
balu 巴輅 瞎
baran 巴蘭 兵之態勢
basan 巴山 吊肚、柳條笆
baturu 巴圖魯 勇健、英豪
bayan 巴彥 富有
bayanwesihun 巴彥沃西暉 富貴
bikita 必可塔 璧(東方七宿)
bira 比拉 河
boconggowehe 博充奧沃赫 釆石
bodohonggo 博多衡奧 有謀略者
bodon 博敦 韜略
bohori 博和禮 豌豆
bohoto 博和托 駝峰
boisile 博西勒 琥珀
boji 陣濟 保證人
bojiriilha 博吉利宜爾哈 菊花
boo 鮑白 寶、寶貝
bootai 保泰 家屋
boro 博洛 涼帽
buka 布喀 母羊
bulukan 布魯堪 溫和
buraki 布喇奇 塵埃
busuku 布恕庫 狐魅
busumda 布順達 百合
buyalimergen 布雅里墨爾根 細小的智能
buyandaiefu 布顏代額附 小姐夫
buyecuke 布耶楚克 可愛
cagan 察干 書籍
caida 柴達 茶鹵
canggadai 常阿岱 鉦
carki 察爾奇 楂板
ceke 車克 稍兒
centai 陳泰 微塵
cibsen 齊布琛 靜
cibsonggo 齊布松敖 昭穆之昭
cihala 戚哈喇 嗜好
coki 綽奇 前奔顱
colgoroko 綽勒果羅科 超出、超群
colgorokobi 綽勒果羅科比 超群
colhon 綽羅歡 山峰
colhorokongge 綽勒和羅孔額 出類的、超群的
coohar 超哈爾 兵,武
cukubaturu 褚庫巴圖魯 抬起勇士
dabaliwesimbi 達巴里沃新比 超越
dacun 達春 快利、敏捷
dade 達得 根源
dahasu 達哈蘇 和順
dai 大伊 玳
daihan 戴玕 兜網
daipun 戴鵬 鵬
dalai 達賴 令為首的
dalan 達蘭 堤
dari 達禮 每
dasan 達山 政,政務,統治,管理
dasu 達素 眾子
defu 德福 豆腐
dekjike 德克濟克 興隆、興旺、繁昌
deocin 道琴 悌
desereke 德色勒克 汪洋
dodo 多鐸 胎兒
doha 多哈 狗虱
doholon 多和隆 瘸子
doola 道喇 倒
dorgon 多爾袞 獾
doro 多羅 道、道理、禮
dorolon 多羅隆 禮、儀禮
doronggo 多隆敖 端正、端莊、有禮的
doshon 多西琿 寵、寵愛
ici 堆齊 老四
lba 都爾巴 魯鈍人
lei 杜雷 原來的
ngga 東阿 西瓜
ebilun 遏必隆 單弱
elbihe 厄爾必和 貉
eldeke 額爾德克 光耀
eldembu 額爾登布 智能之光、德性之光
eldengge 額爾登額 壯麗、光華、氣宇軒昂
elderiusiha 額爾德里烏西哈 瑤光(天文)
ele 額勒 益發、愈發
elgiyen 額爾瑾 豐盈、寬裕、豐(易卦)
elhe 額爾赫 平安、泰
eluri 額魯里 聰慧
enteheme 恩特和謨 永久、長遠
entehen 恩特恆 恆(易卦)
erdeme 額爾德謨 才德
erdemungge 額爾德蒙額 有才德之人
eru 額魯 健壯
etenggi 額騰伊 強盛
etuhun 額圖琿 強壯
fafursambi 法富爾申比 發奮、勇之
faka 法喀 木義子棍
fakjin 法克進 倚憑
fangge 方額 法術
fassambi 法士申比 勉勵、奮勉
fassan 法士善 功業、功績
fassangga 法士尚阿 有功勛、有功業之人
fatan 法譚 腳底、底子
fatha 法特哈 蹄
fengsen 豐生 福祉、福祿
fengsengge 豐生額 幸福者、有福之人
ferguwecuke 佛爾果楚科 奇、珍奇
ferguwecun 佛爾果充 瑞、奇瑞
ferguwen 佛爾袞 靈智、聰智
fisin 費馨 密實、誠實人、厚重人
fiyada 費雅達 嘴巴骨
fiyahan 費雅漢 膙子、蹄掌、瑪瑙
fiyangga 費揚阿 鮮亮、容貌軒昂
fiyangga 費揚阿 鮮亮、軒昂
fiyanggu 費揚古 老生子
fiyangtahun 費揚塔琿 壯大、身強力壯
fiyasha 費雅思哈 山牆
fujurungga 富諸隆阿 風采翩、其貌堂堂
fulehun 富勒琿 恩惠
fulingga 富靈阿 天生輻人
funcendaban 傅成達班 富裕
fungkeriilha 豐克里宜爾哈 蕙蘭花
funglu 奉祿 福祿之祿、奉祿
fusuriilha 富蘇里宜爾哈 芙蓉
gabsihiyan 噶博西罕 先鋒、前鋒、捷健
gabula 噶布喇 饞
gabulabaturu 噶布喇巴圖魯 饞勇士
gadahun 噶達渾 細高
gaha 噶哈 烏鴉
gajitai 甘濟泰 拿來
galbingga 噶爾賓阿 耳聰心靈之人
gali 噶里 伶俐
ganggan 剛安 剛毅
ganjuhan 甘珠翰 稍繩
garin 噶林 散跟奴僕
garudai 噶盧岱 鳳(靈鳥)
gasha 噶思哈 鳥
gebkeljembi 格博克勒甄比 光潤、艷麗
gebualgika 格布阿勒濟喀 聲名顯揚
gebungge 格布額 有名的
gefehe 格佛賀 蝴蝶
gelmerjembi 格勒莫爾甄比 容貌光輝俊亮
genggen 更根 溫柔嫻靜
genggitungga 更濟佟阿 昭穆之昭
genggiyen 更甘 明、清澄明晰
genggiyentug 更甘圖吉 青雲
getuken 格圖肯 明明白白、條理明皙
getukenobu 格岡肯敖布 潔凈、一塵不染
giljan 吉勒占 恕
giljangga 吉勒章阿 能恕之人
gilmarjambi 吉勒瑪爾甄比 容光煥發、光彩爛漫
giltagilta 吉勒塔吉勒塔 光輝閃閃
giltahun 吉勒塔琿 光彩輝耀
giltarinioweri 吉勒塔里紐沃里 色采絢燦
giltukan 吉勒圖堪 才德俊秀
gingge 景額 廉潔可欽
gingguji 景顧吉 謹、謹敬之人
ginggule 景顧勒 令人尊敬
giohoto 覺和托 乞丐
girkumbi 吉爾坤比 篤志
gisun 吉蓀 言語
giyahun 佳琿 鷹
gobi 果比 渤海
gocishun 果齊司琿 謙遜
gocisun 果齊遜 謙(易卦)
goho 郭和 好妝飾
gohon 郭渾 鉤子
goko 郭科 雞鳴聲
gosicuka 果西楚喀 可愛
gosin 果新 仁、仁愛
gosingga 果興阿 有仁愛心之人
gu 谷 珠玉之玉、姑(父之姊妹)
guceng 谷埕 埕(美玉)
gufan 谷梵 璠(玉美之玉)
guhang 谷杭 珩(美玉)
guigu 谷依古 康健、老當益壯
gukikung 谷奇坤 瓊、無玷晶瑩之玉
gukimoo 谷奇瑁 琪樹(奇木)
guliyatun 谷列屯 璉(樂器)
gulu 谷魯 純朴、朴實無華
gungge 公格 功績
gungge 龔額 功業,功績
gungkeriilha 龔克里宜爾哈 玉蘭花
gungnecun 龔內春 謙恭、恭敬
guwehe 谷沃賀 璞玉
hacihiyan 哈齊現 勉力、黽勉
hada 哈達 山峰
hafun 哈梵 泰(易卦)
hafungga 哈豐阿 亨(元亨利貞之亨)
hai 海都 一邊正,一邊歪
haihu 哈宜呼 裊娜多姿
hajilambi 哈季蘭比 親密、親愛
hajilan 哈季蘭 親愛之情
haksabatugi 哈克薩哈東基 彩霞
halhan 哈爾漢 犁驊
halhunen 哈爾額敦 暖風、熏風
hanjabolgo 罕札博勒果 忠清廉潔
hari 哈禮 斜眼
hasiri 哈席里 茄花色
hatan 哈譚 暴躁
hecen 赫臣 城
he 赫都 疥
hele 赫勒 啞吧
hethe 赫特赫 飾件、家產
hetu 赫圖 橫實
heye 赫業 眼眵
hida 席達 蒸蓖、竹簾
hife 喜福 稗子
hifebaksi 希福巴克什 稗子學者
hirgen 希爾根 水流痕
hiribu 西裡布 睡熟、忘了
hiyebele 謝伯樂 鷂鷹
hiyoosungga 豪嵩阿 至孝之人
hocikonilha 和其坤宜爾哈 姿容俊秀
hohori 和和禮 耳門
hohoriefu 何和禮額駙 耳門姐夫
hojiriilha 和吉里宜爾哈 美人菊
hojo 和卓 姿容俏麗
hojonilha 和准宜爾哈 虞美人花
hokton 何克屯 漂兒(打牲器)暖木(樹木)
holo 和羅 虛假、山谷
homin 和敏 鋤頭
hontoho 渾托和 管領、一半
horontai 和倫泰 威
hose 霍色 盒子
hoto 和托 禿子、葫蘆
huba 呼巴 琥珀
huba 胡巴 琥珀
huban 胡班 圭、笏
huhu 胡虎 酒麴
huju 胡住 鞘、槽
hulan 胡蘭 煙突
huri 胡里 松子
huru 呼盧 高阜,丘陵
hurugan 呼魯甘 玳瑁
husa 胡沙 葛
huse 胡塞 鬍子
husi 胡錫 裹
hutu 胡圖 鬼、醜人
huturi 瑚圖里 福、福祉
huturifengsenjalafun 瑚圖里豐生札喇芬 福祿壽
huturiimiyarabi 瑚圖里宜敏比 萬福齊集
huturiisimbi 瑚圖里宜琛比 得福、福至了
huturingga 瑚圖玲阿 有福之人
huwaise 懷色 槐樹
huwangga 晃阿 和睦
huwekiyembi 瑚渥坤比 發奮、奮興
ibahan 伊巴漢 妖怪、鬼怪
ibeden 依博丹 晉(易卦)
ibenembi 宜博諾比 往前進
icangga 伊長阿 順適、美味
icengge 伊成額 新的
icihiaku 宜齊喜阿庫 潔白無玷
iiimbu 宜林布 站立、起立、歇止
ijifunniyehe 宜齊芬涅賀 鴛鴦
ijishun 宜齊司渾 孝順、順從
ikengge 宜肯額 元(元亨利貞之元)
ildamungga 宜勒達蒙阿 有豐采韻致
iletu 宜勒圖 沖達,顯赫
ilha 宜爾哈 花
ilibu 宜禮布 起、立
ilibu 宜裡布 起立、建立
ilihen 宜里恆 艮(易卦)
imiyambi 宜綿比 會聚、萬福集聚
imiyan 宜綿 萃(易卦)
indahun 殷達渾 狗
isan 伊三 集會
isangga 伊桑阿 集會
isha 宜思哈 松鴉(喻貪人)
isimbi 宜興比 得福之得、拔取、足夠
isu 伊蘇 青素緞
itu 伊圖 半翅(鳥名似雉體小尾短)
jabhangga 札博篤杭阿 從容
jakdan 札克丹 松
jaksaka 札克薩喀 彩霞
jaksan 札克善 霞
jalafun 札喇芬 壽、長壽
jalafungga 禮喇豐阿 長壽之人
jalantai 吉蘭泰 慈愛
jalgangolmin 札勒甘果勒敏 長命
jalumbi 札侖比 滿盈、滿足
jilan 濟蘭 慈愛
jingji 京吉 福態、穩重
jingji 荊集 穩重、福態
jiratai 季喇泰 茂密
joborakuilha 卓博喇庫宜爾哈 無憂花
joktonda 卓克陀達 百合
jolo 卓羅 丑鬼、母鹿
jorho 卓爾和 鏃(軍器)
jortai 卓爾泰 佯、故意
juce 朱轍 潭
jucenggebaturu 朱成額巴圖魯 游戲勇士
juktu 諸克圖 碩大、原實
jumara 珠瑪喇 豆鼠
juntai 准泰 灶門
jurgan 諸爾甘 節義、義理
jurgangga 諸爾剛阿 有義氣的
kacilan 喀齊蘭 靶箭
kadaraku 喀達喇庫 奮勇、勇往邁進
kamtu 喀木圖 氈帽
kangtarsambi 康塔爾琛比 昂然、鼓舞
kara 喀喇 黑馬、黑狗
katun 喀屯 堅強、強壯
kemnen 肯能 節(易卦)
kengse 肯色 英明果斷
kenje 肯哲 弱小
kesi 克什 恩、造化
kesibu 克什布 恩、造化
kesingge 克興額 恩澤、造化
kicembi 奇乘比 勤勉
kilin 奇琳 忍、麒鱗
kinailha 奇那宜爾哈 鳳仙花
kiongguriilha 瓊古里宜爾哈 瓊花
kiri 奇里 忍、忍讓
kiyakiyabumbi 喀喀奔比 稱許、贊美
kulun 庫倫 干(易卦)
kumun 庫門 音樂、樂
kun 坤都 恭敬、敬謹
kuri 庫禮 黎狗
kuru 庫陸 高阜、高台
lab 喇布杜 多、廣博
labi 喇壁 防矢棉簾
la 喇都 飯桶、箭桶
lahari 拉哈禮 婆蘿樹
laju 喇珠 笨
lamun 喇門 藍色
len 冷 壯大
lenggeri 楞額禮 碩鼠
lergiyen 勒爾甘 度量寬宏,心志廣大
lingge 令額 功業昭烈
lirha 里爾哈 柳(南七宿)
lobi 羅壁 很饞
lomi 羅密 老米
lulu 路盧 庸碌
lunggu 隆古 雄貂
mahu 馬祜 鬼臉
maikan 邁堪 馬蘭草
maise 麥色 麥子
maitu 邁圖 棒
majan 馬膽 長披箭
maktacun 瑪克塔充 稱揚、贊譽
mala 馬喇 木槌
malahi 馬喇希 野貓
malu 馬祿 酒瓶
malukan 馬祿堪 滿得
mangga 莽阿 難、剛強、貴重、善於、嗜好
manggai 莽愛 剛強的、高貴的
manggiya 莽佳 鬼祟
masan 馬山 胡麻渣
mederi 莫德里 大海
megu 墨古 磨菇
minggan 明安 千
minggatu 明阿圖 千總
monggo 猛峨 蒙古
mubulu 牧呼陸 螭(似龍無角)
mucen 木臣 釜、鼎、鍋
mucihiyan 牧其現 鼎(器物、易卦)
muri 牧篤里 龍、辰
murimorin 牧篤里茂林 龍馬(體高項長有翼)
mufiilha 牧費宜爾哈 幸夷花
muheliyen 穆赫林 圓
muhu 牧呼 高岡、丘陵
muhu 穆虎 高崗
mujan 穆占 木匠
mujangga 牧彰阿 果然、真實
mujilen 牧基倫 心、心意、精神
mujin 牧瑾 志向、志節
mukdeke 牧克德克 興起
mukdembi 牧克屯比 雲起、興旺,高起
mukden 牧克登 興起、騰盛
mukdenbu 牧克登布 興隆、盛
muke 牧克 水
mukeusiha 牧克烏西哈 水星
mulan 慕蘭 杌子
mulu 穆魯 山樑、房梁
mumin 牧民 深淵
murca 穆爾察 標竿
muri 穆里 擰
muru 穆祿 模樣
musen 穆森 坑、墓穴
musi 穆實 炒麵
musu 穆舒 鵪鶉
mutembi 牧忒比 藝能
muten 牧忒 才藝、藝能
nacihiya 納其夏 安慰
nacin 訥青 鴉鶻
namu 納摹 海洋
namu 納穆 海洋
namucoko 納穆綽科 孔雀
nelhe 內勒賀 安康
nemeyen 內謨彥 溫婉柔順
nemgiyen 訥甘 溫和嫻淑
nendenilha 能丹宜爾哈 梅花
neoretugi 鈕勒、圖吉 浮雲
nere 訥勒 鍋撐
nergi 內爾吉 聰明伶透之人
nesuken 內蘇肯 溫良厚重
nicuhe 尼楚賀 珍珠
nicuhesungkeriilha 尼楚賀松克里依爾哈 珍珠蘭
nicunilha 尼充宜爾哈 珍珠花
nikan 尼堪 漢人
nikanbaturu 尼堪巴圖祿 漢人勇士
nilukan 尼路肯 光澤柔和
nimanggi 尼莽吉 雪
nionio 鈕鈕 愛小兒昵稱
nioron 紐倫 虹霓
niowanggiyangu 紐望甘谷 碧玉
niowargigasha 紐瓦爾吉噶司哈 翠雲鳥
nisiha 倪什哈 小魚
niwanggamoo 紐望阿瑁 多青樹
niyada 倪雅達 不大長
nonggibun 農吉奔 益(易卦)
ocir 鄂齊爾 佛塔(帽飾)
ofono 鄂福和 犁鏡(農器)
oha 鄂哈 依從了
okdoriilha 敖克多禮宜爾哈 迎春花
okson 鄂克遜 步,腳步
olbo 鄂爾博 馬褂
olhosombi 敖勒和碩比 敬慎
olon 鄂倫 馬肚帶
omosimama 敖莫西瑪瑪 福神
onco 恩綽 寬宏
ongoro 翁額洛 顱頂骨
ordo 鄂爾多 亭式宮殿
orhodai 鄂爾和岱 人參的
paltari 帕勒塔里 金剛鑽
sabdangga 薩布當阿 雨點
sabi 薩比 祥
sabi 薩弼 祥
sabiferguwecu 薩比佛爾果純 祥瑞、奇瑞
sabinggaorho 薩秉阿敖爾和 瑞草
sabinggasence 薩秉阿參徹 靈芝
sabintu 薩賓圖 麟
sabitun 薩比屯 麒
san 薩敦 親家
saha 薩哈 畋獵、知道了
sahada 薩哈達 畋獵首領
sahaliyan 薩哈連 黑色
sahana 薩哈納 畋獵
sahun 沙渾 淡白、辛(干支)
saibigan 賽弼甘 痣記
saikan 薩伊堪 美、好看
sain 薩印 吉、賢能、美
saise 賽色 面散子
salsa 薩伊薩 賢者
samha 薩穆哈 顏面斑點
samsu 薩木素 翠藍色布
sanggabu 桑阿布 窟窿
sanyanbulehen 善彥布勒翰 仙鶴
sari 沙禮 曲麻菜
sehe 色赫 已說
sekiyen 色堪 泉源
sektu 色克圖 憐俐、靈透
selambi 色棱比 暢快、舒暢
sele 色勒 鐵
selmin 色爾敏 地弩(打牲用)
senggime 僧吉謨 友愛、親睦
senggiriilha 僧吉里宜爾哈 杜鵑花
seri 舍里 泉
setuhen 舍圖翰 瑟
seyengu 舍彥谷 白玉
sidarambi 喜達棱比 舒展、舒暢
sijihun 喜吉爾琿 正直
sijintai 席錦泰 米穀
silan 西蘭 細藍布
singgeri 星格里 子、鼠
sintai 辛泰 金斗
siteku 西特庫 屎精
sithumbi 喜特琿比 專心、篤志
solho 索爾和 高麗
solon 索倫 索倫
solontu 索倫圖 二角小龍
songgotubaturu 松果備巴圖魯 肯哭勇士
songkoro 碩翁科羅 海東青
songkorobaturu 碩翁科羅巴固魯 海東青勇士
soninbaksi 索尼巴克什 奇學者
soninbaturu 索寧巴圖魯 奇勇士
sube 蘇白 筋
suburi 蘇布禮 候騷(異果)
suceriilha 舒徹里宜爾哈 紫羅蘭花
sucungga 蘇充阿 元始
sudan 蘇丹 水鬢
suhe 蘇赫 斧
suhecen 蘇和臣 小斧子
suiha 綏哈 艾
suilan 綏蘭 大螞蜂
suilha 舒宜爾哈 蓮花
sunggailha 松阿宜爾哈 桂花
sunggeri 松格里 雅、優雅
sunggina 宋吉納 野生蔥
sunggiyen 松甘 賢敏睿智
sungke 松克 內心通明
sungkeriilha 松克里宜爾哈 蘭
sunjaci 孫札齊 老五
sunta 孫塔 網兜
sure 蘇勒 聰明、賢明、聰睿
suru 舒魯 珊瑚
susu 舒恕 高梁、紫色
susultungga 舒舒勒棟阿 聰慧人
susuna 舒恕納 高梁地
suwayanyadana 蘇瓦彥雅達納 黃鵠
suya 蘇雅 引火柴
tacibu 塔齊布 令學
taifin 泰芬 太平
taktubaturu 他克圖巴圖魯 高棲勇士
talman 塔爾曼 霧
tangguha 唐古哈 寒鴉
tantu 談圖 盪頭(農具)
tebcimbi 特博勤比 忍耐
to 托 記念、一札
tob 陀博 正直、公正
tojin 陀瑾 孔雀
tondo 屯多 公正、正直
tondoakn 屯多阿克敦 節義、忠信
tondogiljan 屯多吉爾占 忠恕、公正寬大
toro 托羅 桃
tubihe 圖弼赫 果子
tulhun 圖爾渾 陰
tumen 圖門 萬
tura 圖喇 柱
turi 圖禮 豆
tusa 圖薩 利益
ukada 吳喀達 塔子頸(地名)
uku 吳庫 魚籠、串籠
ukuri 鄔庫禮 細鱗梭魚
ula 烏喇 江
ulden 烏爾登 光、景光
ulden 烏勒登 曙光、晨光
ule 吳勒 灰條菜
ulgiyaci 吳爾佳齊 豬皮
ulhisu 烏勒黑蘇 聰敏、穎利
ulhu 吳爾護 銀鼠皮
uli 吳禮 弓弦、杜李(果品)
umu 吳木篤 孤兒
unca 溫察 令賣
unri 溫都禮 沿途
urgun 烏爾袞 怡樂、喜樂
urgungga 烏爾袞阿 喜、喜樂
urgunsehjen 烏爾袞色布真 喜樂
usaku 吳沙庫 難勒的馬
usun 吳孫 厭惡、氣息
wahun 瓦渾 臭
wajima 瓦濟麻 末尾
wase 瓦色 瓦、襪子
wehe 鄔黑 石
weihe 魏黑 牙齒、獸角
wenjehun 溫哲琿 富裕
wesihun 渥西琿 崇高、高貴
wesimbi 沃新比 升
yabu 雅布 走
yaki 雅奇 箭罩
yala 雅拉 誠然
yargiyan 雅爾甘 真實、厚實
yasha 雅思哈 檐網(宮殿)、跌包(打牲器)
yebcungge 頁博充額 華麗
yebken 頁博肯 聰明果斷之人、英俊
yebkenhaha 頁博肯哈哈 好漢子
yehejumara 葉赫朱瑪喇 葉赫豆鼠
yendebun 尹德本 興起
yendehe 尹德赫 興旺
yendembi 尹敦比 旺盛、興起、興旺
yentai 殷泰 羊腸小徑
yodan 岳丹 雨衣
yohibun 岳喜本 韜略
yolo 岳樂 狗頭雕、西藏犬
yoro 岳洛 鏃矢
yuwamboo 元寶 元寶
E. 長白山的簡介
長白山景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二道白河鎮池北區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毗鄰,坐落於長白山北坡,距長白山34公里,距雙目峰中朝邊境65公里,區域面積52.42平方公里。
長白山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景區是擁有「神山、聖水、奇林、仙果」等盛譽的旅遊勝地,也是滿族的發祥地,在清代有「聖地」之譽,皇帝須親自或委派大臣到吉林烏拉(今吉林市)望祭長白山。
前往長白山旅遊應注意當地天氣氣候。長白山景區屬於受季風影響的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氣候的特點外,還有明顯的垂直氣候變化。總的特點是冬季漫長凜冽,夏季短暫溫涼,春季風大乾燥,秋季多霧涼爽。年均氣溫在-7℃至3℃之間,7月份平均氣溫不超過10℃。6至9月份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60%至70%。雲霧多,風力大,氣壓低,是長白山主峰氣候的主要特點。
(5)滿語杜鵑花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長白瀑布
長白瀑布位於長白山天池北,天池水沿補天石漫出後,流經1250米的乘槎河,以1.25-5立方米/秒流量,從龍門、天豁兩峰之間驟然跌下,形成了落差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2000年長白瀑布被列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長白山天池
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雄偉壯麗的長白山主峰的群峰之中,她形似落葉,略呈橢圓形,是火山噴發後自然形成的火山口湖;它南北長約4400米,東西寬約3370米,最深處為373米,平均204米,水面面積9.82平方千米,周長13.1千米,天池水面海拔高度為2189.1米,總蓄水量為20.4億立方米;站在懸雪崖上還可以看到7峰16景。
F. 五十六個民族都有哪些個(資料簡介,民族特色,風土人情)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它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它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介紹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介紹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系。
朝鮮族介紹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高山族介紹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哈尼族介紹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薩克族介紹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介紹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基諾族介紹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滿族介紹
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門巴族介紹
現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納西族介紹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幺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傣族介紹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能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徳昻族介紹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東鄉族族介紹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侗族介紹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信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怒族介紹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獨龍族介紹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
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布朗族介紹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介紹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仡佬族介紹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畲族介紹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佤族介紹
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介紹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裕固族介紹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壯族介紹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漢族介紹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它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烏孜別克族介紹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錫伯族介紹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塔吉克族介紹
有人口3 3 5 3 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這里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塔爾族介紹
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
G. 寧古塔滿族農家殺年豬趣事 閱讀答案 每年冬天一進臘月門,寧古塔地區滿族人村屯便熱鬧起來......
你們是不是做語文第四單元檢測題的試卷啊?我們也做了 但是我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還是自己做吧!!!
H. 杜鵑花的滿語讀法是什麼
滿族新年過節也相互拜年,走親訪友,所不同的是傳統的滿族人在新年要給位於自家西牆上的「窩車庫(俗稱 祖宗板)」上供,相傳窩車庫的方向代表這家族的各種神靈和祖先。上供用的香是用一種杜鵑屬植物製成,點燃後氣味很特別。
在祭祀時第一天要殺白鵝,殺的時候手持白鵝向上舉三次,白鵝展翅後就可以殺了。第二天(一般是臘月最後兩天)要殺豬,這種祭祀用的豬滿語叫「jeng 爭」必須是純黑的監豬,殺之前先用燒酒灌入豬耳,當豬甩頭後就著儀殺了。宰牲後做的肉叫「hvturi yali呼圖牙理)也就是「富肉」是給全家人吃來求福的。 有些家族過年時還要由家族薩滿唱祝詞,跳神,換索,等。整個儀式會很復雜。
滿語拜年的新年好是「 ice aniya sain以徹阿尼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