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茉莉花民樂演奏改編版

茉莉花民樂演奏改編版

發布時間: 2021-03-07 04:55:48

㈠ 求《茉莉花》江蘇民歌 《春江花樂夜》古曲 《四季春》維瓦爾第 《天鵝》聖桑 的樂曲背景、樂曲情緒和感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江蘇民歌《茉莉花》:五聲徵調式、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四平均、二對一、切分節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暢而又有江南語言的節奏特點,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搶先切入的第四句表達了人們對茉莉花急切的愛戀之情。音樂充滿了詩情畫意,生動刻畫了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原名叫《夕陽簫鼓》。《夕陽簫鼓》的曲名,早見之於清·姚燮(1805-1864年)《今樂考證》。而這首
《春江花月夜》民族音樂,民樂
琵琶曲的曲譜,最早則見於鞠士林(約1736-1820)所傳《閑敘幽音》琵琶譜。現今所見者,是其弟子咸豐庚申年即1860年的傳抄本,以及清代嘉慶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還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蘇松江張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譜、光緒乙亥年即1875年吳婉卿的手抄本、光緒戊戌年即1898年《陳子敬琵琶譜抄本》、1929年《養正軒琵琶譜》等。《陳子敬琵琶譜抄本》中之《夕陽簫鼓》一曲,已列有「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七個小標題。對於此曲之源流的考證,一篇論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發表之王霖《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據此文,在江蘇崇明《縣志》中,有清咸豐年間宋珩「自出新意為《夕陽簫鼓》曲」的記載。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將這首樂曲收入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工尺譜本),並易其名為《潯陽琵琶》。此後,又有人將這首樂曲名之為《潯陽月夜》、《潯陽曲》。李芳園之《潯陽琵琶》已有「夕陽簫鼓、花蕊散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小標題。
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1920年由鄭覲文創立)柳堯章、鄭覲文根據汪庭昱的琵琶獨奏譜《潯陽月夜》,把它改編成為多種民族樂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標題與李芳園所擬有所不同,是為:「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台、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樂曲賞析
《春江花月夜》,改編自琵琶曲《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

表演唱 《春江花月夜》
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記》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庄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春江花月夜》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樂曲開頭是「江樓鍾鼓」,以琵琶模擬鼓聲、簫和箏奏出波音,接著響起徐舒優美的旋律,描繪夕陽映江、晚風輕拂的初暮景色。
第二段:「月上東山」,主題音調夠高四度,旋律向上引發,表達了一種月亮緩緩上升的動感。
第三段:「風回曲水」,曲調層層下旋後又回升。
第四段:「花影層疊」,出現四個快疾繁節的樂句。
第五段:「水雲深際」,音樂先在低音區迴旋,接著八度跳越,並運用顫音和泛音奏出飄逸的音響,表達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編鍾樂舞《春江花月夜》
第六段:「漁舟唱晚」,展現的是一段漁歌的旋律,柔美的簫聲如悠揚的漁歌自遠處飛來,表現了漁民悠然自得的形象。接著是稍快而有力的樂隊合奏,氣氛熱烈,表達了漁人滿載而歸的喜悅之情。
第七段:「洄瀾拍岸」,進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琵琶用「掃輪」技法奏出強烈的樂聲之後,樂隊全奏,描繪了群舟競歸,浪花飛濺的情景。
第八段:「欸乃歸舟」,音樂呈反復式遞升,箏劃奏的聲如流水的歷音,速度的由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強,表現了波浪層涌、櫓聲由遠漸近的意境。
第九段:「尾聲」,節奏舒緩,表現船漸漸遠去、江天一片寧靜的夜色。
此曲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絲竹樂的藝術美,其藝術手法有以下幾個特徵:
1)由靜而動,則動而靜
2)由遠而近,則近而遠
3)以景抒情,情寓於景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發表並獻給波希米亞伯爵W.馮.莫爾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聲譽創意的嘗試》共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合稱《四季》。
這四部協奏曲是維瓦爾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四部作品均採用三樂章協奏曲形式的正宗標題音樂,不僅照給定的十四行詩配上音樂,而且還運用了不少描寫手法。維瓦爾第在總奏與主奏交替形成的復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標題。在維瓦爾第之前,還沒有人以標題音樂的方式譜寫過協奏曲。
由於維瓦爾第的《四季》屬於標題音樂,所以從形式上看,自然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
維瓦爾第《四季》十四行詩的中文譯本。春

春臨大地
眾鳥歡唱
和風吹拂
溪流低語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鳴和閃電宣示暴風雨的前奏

風雨過境 鳥 花語再度
奏起和諧樂章
芳草鮮美的草原上
枝葉沙沙作響 喃喃低語
牧羊人安詳地打盹
腳旁睡著夏日懶狗

當春臨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隨著風笛愉悅的旋律
在他們的草原上 婆娑起舞
第一樂章(快板)以迴旋曲式寫成,華麗而灑脫,具有歡快的春天氣息,「春天來了,無限歡欣。」 。維瓦爾第在這支迴旋曲中安排了四個插段,並以春天的主題串連:
第一插段,「小烏唱著歡樂之歌來迎春」,獨奏小提琴以一連串尖銳的顫音生動地模仿出群鳥的啼鳴。第二插段,「微風輕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是以獨奏小提琴和整個小提琴聲部奏出的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來表現的。
第三插段,「天空烏雲籠罩,電光閃閃,雷聲怒號」,它是以樂隊低沉的三十二分音符同音反復和獨奏小提琴的一連串三連音形成的對比構築起來的。
第四插段,「雷鳴電閃轉瞬即逝,鳥兒重宛轉歌唱」,最後樂章以春天的主題作為結束。

《動物狂歡節》聖-桑曾於1886年,先後到布拉格與維也納進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奧地利休息了幾天。就在這些日子裡,他應巴黎好友的請求,寫作了一部別出心裁、諧趣橫生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在《動物狂歡節》中,作者以生動的手法,描寫動物們在熱鬧的節日行列中,各種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組曲由下面十四曲組成:(一)序奏及獅王行進曲;(二)公雞與母雞;(三)野驢;(四)烏龜;(五)大象;(六)袋鼠,(七)水族館;(八)長耳人;(九)林中杜鵑;(十)大鳥籠;(十一)鋼琴家;(十二)化石;(十三)天鵝;(十四)終曲。其中只有《天鵝》一曲是在作者生前發表的。
《天鵝》是我們熟悉並為之感動的優雅、溫柔的大提琴曲,它出自聖桑的管弦樂《動物狂歡節》。《動物狂歡節》是聖桑在五十一歲的高齡時的作品,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動物們滑稽的姿態和可愛的動作,簡直就是一出由聖桑導演的一場精彩話劇。全曲由十四段小曲組成,(一)序奏及獅王的行進;(二)公雞和母雞;(三)野馬;(四)烏龜;(五)大象;(六)袋鼠,(七)水族館;(八)長耳人;(九)林中杜鵑;(十)大鳥籠;(十一)鋼琴家;(十二)化石;(十三)天鵝;(十四)終曲。曲趣輕松活潑,是頗受青少年歡迎的樂曲。《天鵝》是第十三首,該曲是由大調、6/4拍子、由單主題發展而成的三部曲式。在動物們都登場之後,高貴美麗的天鵝才慢慢展現出它迷人而優雅的身姿。
樂曲一開始,前四小節的伴奏輕柔流暢,鋼琴以清澈的琶音和弦,清晰而簡潔地奏出猶如水波盪漾的引子,靜靜的閉上眼睛,頓時在眼前浮現出一片富饒而美麗的湖泊,陽光柔和的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邊鬱郁蔥蔥的樹木,柳樹懶洋洋的垂下它的枝條,在碧綠的湖面上劃出點點繁星。在此背景上,第五小節主旋律奏響,大提琴以其特有的穩重、柔和、細膩潤澤的音色奏出優美的主題,旋律舒緩而安詳,描繪了天鵝以高貴優雅的神情緩緩游來,在湖面上靜靜悠遊的情景。美麗潔白的天鵝安詳的游弋著,沐浴在這溫暖的陽光中,那優美的長頸和流線型的身姿與湖水的倒影相映成趣。每一樂句均有一段優美的升調音階,而各個樂句的表現又稍有不同,表現出豐富的意境,彷彿天鵝時常微微伸展翅膀,輕輕拍打,舒展自己的身軀,盡情享受著上蒼賜予的一切。 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題固定發展而成,但又不是對第一部分曲風的簡單重復,第二部分的旋律更為明朗化,樂曲力度也更強,感情表現也更為豐富,進一步描寫天鵝優美的體態,猶如對天鵝優雅而端莊型象的歌頌,把人帶入一種純潔崇高的境界。 第三部分,鋼琴以優美的琴音表現出天鵝游弋於水面時,劃過條條波紋,天鵝高雅而優閑。末了連續的一串鋼琴琶音,天鵝展翅飛了起來,旋律強度由強變弱,彷彿天鵝慢慢遠去,湖面上只留下天鵝起飛助跑時留下的點點漣漪,最後全曲在最弱音處消失,天鵝以它特有的優雅姿態越飛越遠,最後漸漸消失在蔚藍的天際,把全曲帶進一片悠然的夢境。天空還是那麼的純潔,陽光還是那麼的柔和,湖水還是那樣的碧綠,湖泊還是那樣的美麗,世界,是那麼的美好! 在這樂曲里,如果大提琴代表了天鵝,鋼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全曲結構嚴謹,曲風清新,樂曲力度強弱有致,很好的表現出了作者的感情和勾畫的意境。但這首曲子的曲調里透著一絲淡淡的憂傷,但憂傷只是點綴,是為了給結局增添更多的喜悅。這部組曲也一樣,當天鵝將那一絲高貴的憂傷帶走後,接下來的,就是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激情的狂歡終曲了…… 樂句中部分音符以弦外音表現出來,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效果,特別是曲中的減弱連續琶音,簡直是點睛之筆,巧妙地勾畫出了天鵝展翅高飛的情景,留下無窮的遐想,那彷彿是經過了心靈的洗禮。不禁感嘆音樂大師的魅力和出神入化的技巧,輕盈又不失典雅端莊的樂念竟是那麼的迷人!每每靜靜聆聽這首精巧的音樂小品時,煩躁的心情頓時得到解脫。

㈡ 樂曲《茉莉花》不論用哪種樂器演奏都能聽出來 屬於知覺的什麼性 恆常還是整體

知覺的整體性。就算樂器改變了,但是還是能從關鍵的旋律推出為茉莉花。和一個人的發型衣服變了,還是能知道他是這個人的題一樣,也是直覺的整體性。

㈢ 電視劇《武林外傳》里的配樂改編版《茉莉花》的下載地址

http://tieba..com/f?kz=329459097
上這個貼吧看看回有答沒有

㈣ 凱麗金的薩克斯曲《茉莉花》是由中國歌曲《茉莉花》改編的嗎

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只能算是Kenny G的一個小小的fans吧。 你可以在Kenny G的1992年《Breathless》專輯(磁帶、CD都有專,但在米國國內屬發行的原版上是沒有這首曲子的)的插頁中找到這首曲子相關曲目信息。 JASMINE FLOWER (Chinese Traditional) Public Domain Proced by Kenny G Recorded and Mixed by Steve Sheppard at Studio G Kenny G:All instruments 還是貼兩張圖吧,早上剛拍的,傻瓜相機,效果很差,湊合看吧:



如果認為這根本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那就沒辦法了。

㈤ 林英蘋改編的古箏曲茉莉花

這些標志色格外分明,而收翅休息時,卻幾乎看不見了,留下的是與周圍 環境溶為一體的保護色。

㈥ 《茉莉花》純樂器的有幾個版本

這個曲子的純樂器版本就很難統計了
據我所知光笛子版本就好幾個
還有二胡版古箏版琵琶版等等
當然還有民樂合奏版
西洋樂器演奏版
大型管弦樂隊合奏版!!

㈦ 薩克斯茉莉花是誰創作的,並演奏 薩克斯茉莉花是誰創作的,並演奏

茉莉花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首民樂
由薩克斯大師 Kenny G 改編

【歌曲《茉莉花》專】
①民歌名,在中國屬及世界廣為傳頌,江蘇省揚州市市歌。
起源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㈧ 民歌<茉莉花>有幾個版本

回漪漪: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除了江蘇、東北、河北流傳著《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國還包括山西、陝西、四川等省市流傳著《茉莉花》的民歌。但由於江蘇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轉、優美,很生動的表現了茉莉花的特點,因此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紀享譽全世界。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劇《圖蘭多特》中就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為主題再現了神秘而美麗的中國。

江蘇《茉莉花》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由於第一句是個重疊句,所以又稱為《雙疊翠》或《雙疊詞》。十八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作為公主的主題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國由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江蘇《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的《音樂辭典》中,此曲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家,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蘇《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為徴調式。現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與江蘇的《茉莉花》比起來,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調則更具有敘述性質。它的速度緩慢,旋律的進行委婉。民歌表演者為了加強對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時從戲曲音樂中汲取素材來豐富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後有一個較長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貼切。



蔡琴-茉莉花

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㈨ 中國民樂茉莉花有沒有純音樂版的,最好是笛子的,不要帶人聲的。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DC%D4%C0%F2%BB%A8%B5%D1%D7%D3&lm=-1
是純音來樂源,笛子的~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木拱門花藝 發布:2025-07-12 13:56:02 瀏覽:321
養一朵心花 發布:2025-07-12 13:47:26 瀏覽:988
情人節逛街拿著花 發布:2025-07-12 13:46:46 瀏覽:330
南非菊花語 發布:2025-07-12 13:42:39 瀏覽:989
花語是痴情 發布:2025-07-12 13:37:10 瀏覽:787
荷花工桌 發布:2025-07-12 13:36:14 瀏覽:685
白玫瑰系列 發布:2025-07-12 13:24:54 瀏覽:735
櫻花茗茗 發布:2025-07-12 13:18:03 瀏覽:401
梁湘潤梅花 發布:2025-07-12 13:14:06 瀏覽:668
花卉降溫越夏 發布:2025-07-12 13:10:55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