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詩的詩眼
A. 沈周的《梔子花詩》翻譯:雪魄冰花涼氣清,曲欄深處艷精神。一鉤新月風牽影,暗送嬌香入畫庭。
沈周是一個詩人,同時也是一個畫家,這首是寫梔子花的外貌。
晶瑩剔透如冰雪版般的花帶著清權爽的涼氣,
立在曲折的長廊對面燦爛盛開精神抖擻。
在金鉤般的新月的照耀下倩影隨風晃動,
一言不發地把淡淡的清香送入我的畫室。
B. 這次語文沒考及格,差幾分!後面詩歌鑒賞,語言表達都是圈圈,怎麼學啊
詩歌鑒賞試題答案規范格式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這一考綱規定的考點決定了詩歌鑒賞試題的命題范圍和答題指向。
一、詩歌形象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詩歌畫面內容和詩歌意境營造。意象、意境是題目擬制的基礎,情景關系是題目擬制的核心。分析意境必須扣住兩個基本方面:客觀環境和主觀情感。
【典範答案】
1.尾聯寫出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全國卷Ⅱ)
試題要求回答王維《新晴野望》尾聯「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答案緊扣「無閑人」「傾家」,結合詩作準確回答了描寫的「圖景」。
2.細致地描繪了水花四濺(在荷葉上),水珠圓潤晶瑩,真切地展現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上海卷)
試題要求「就作品中畫線句,聯系下片內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畫線句指蘇軾《阮郎歸·初夏》下片「瓊珠碎卻圓」句。試題要求「鑒賞」蘇詞下片營造的意境。答案展開想像,再現該句描繪的畫面,析出了畫面中滲透的人物的內在情愫。
【規范格式】
①運用……等意象,②描繪了……的畫面,③營造了……的氛圍,④表達了……的感情。⑤其他。
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內容都寫到,應針對問點組織答案。但關鍵是「情景」二字,即②④兩項。在形象類試題答案中,「情景關系」往往是無從迴避的。是定點觀察還是移步換景?是靜止景象還是運動景象?是虛幻景物還是實在景物?是遠看之景還是近視之景?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是借景抒情還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還是托物言志?是樂景襯哀還是哀景襯樂?這些問題往往常見,應據題目要求回答。答題忌語:「意象豐富」「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等。
【相關術語】 環境特點:明媚、蕭瑟、寂靜、清冷、清幽、燦爛、悲涼、凄清、廖廓、遼闊等。 情感特點:喜悅、激動、哀傷、憂愁、悲苦、孤寂、消極、曠達、灑脫、悲憤等。
【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結合詩中意象,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前兩句描繪了詩人向漁人問訊的情景。「漁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聯想到「桃花源」,表達了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詩歌語言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種:探究詩眼詞眼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內蘊,分析語言風格的特點。試題一般關涉到下列幾個因素:事物情狀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達、修辭手法的運用、結構作用的分析。
【典範答案】
1.分別是「明」和「出」。詩人在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全國卷Ⅱ)
題目要求析出王維《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兩句中「最精 煉傳神」的兩個字。答案析出了「詩眼」形容詞「明」和「出」,並結合詩句描述了詩 人營造的情境。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詩人孤傲寥 落的情懷。(福建卷) . 試題要求簡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謝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對表情達 意有什麼作用」。答案說明了該句描寫的具體景象,並展開聯想,闡明了詩作表 達的情懷。
3.劉詩……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吳詞……溫婉悲涼,凸顯婉約 詞的正宗風韻。趙曲……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浙江卷)
題目要求「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語言特色。」「這三篇作品」指劉禹錫,《烏 衣巷》、吳激《人月圓》、趙善慶《山坡羊·燕子》。答案用相關術語「含蓄深沉」 「溫婉悲涼」「明快直露」,准確地回答了問題。
【規范格式】
①採用……修辭手法,②描繪了……情狀,③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④ 在結構上起……作用。⑤語言具有……特點。⑥其他。
語言類試題涉及修辭手法,本文將其歸入表現手法一類(見下)。這類試題 要針對問點作答,同樣不必面面俱到。例l是對詞的鑒賞,例2是對句的鑒賞, 例3是對全篇語言風格的鑒賞。答案須要言不煩,切忌空洞。答題忌語;「語言優 美~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承上啟下」等。 .
【相關術語】
作品語言風格:清新、華麗、通俗、幽默、活潑、莊重、簡約、凝練、含蓄、明快等。 作者主體風格:樸素自然(陶淵明)、清飄俊逸(李白)、沉鬱頓挫(杜甫)、朦 朧隱晦(李商隱)、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樂觀放曠(蘇軾)、纏綿悱惻 (李清照)、慷慨激昂(辛棄疾)、深沉悲涼(陸游)等。 .
【答案示例】
雨過山村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詞?試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詩眼是「閑」。全詩描繪了山村靜幽而又繁忙的農家景象。即令在雨天,婦姑也相約「浴蠶」,可以推想丁壯更是早到田間去勞作了。此時唯有「中庭梔子花」悠閑地開著。這種「閑」正反襯農家之忙。一個「閑」字。成為表現雨後農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個詞。 三、詩歌表達技巧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修辭手法,一為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有幾個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藝術手法、藝術技巧、表達方式、表達技巧、藝術特色等。這些概念往往是從整首詩的角度考慮提出鑒賞要求的。
【典範答案】
1.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二首詩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湖北卷)
兩首詩指吳融《華清宮》和李約《過華清宮》。題目要求指出兩首詩「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說明」。答案辨析兩詩表現方法的相同處在運用對比,並分析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應用(此題需要分析橫、縱兩種對比方式),描述運用這種方法表現的不同情境。
2.主要運用襯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安徽卷)
「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這首詞指陳維崧《醉落魄·詠鷹》。答案的核心詞是「襯托」,然後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規范格式】
①運用了……手法,②具體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③表達了……情感,④產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這一類試題,首先要明確用一個術語來說明是何種表現手法,然後要結合詩句內容對這種表現手法進行具體分析,有時還需要說明這種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說明在表達詩人情感方面的作用,當然也必須針對問點回答。
【相關術語】
修辭手法:比喻、誇張、擬人、對偶、對比、設問、借代、用典、通感、疊詞等。要
注意把握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一般作用。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 表達技巧:烘托、渲染、鋪墊、鋪陳、對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分析。例如烘托,要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答案示例】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顯著特點是什麼?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蘭溪棹歌》的主要特點是動靜交錯。涼月、柳灣、山色、溪水,構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靜態畫。末句「半夜鯉魚來上灘」與前三句渲染的靜態相映照。前三句寫靜景,末句寫動景,一個「上」字,靜中見動,愈見蘭溪之靜。
四、詩歌觀點評價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察方式主要有兩種。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列舉詩歌作者的觀點並作出評價。
【典範答案】
1.「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安徽卷)
試題要求結合陳維崧《醉落魄·詠鷹》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用「猛氣猶存」「老當益壯」「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等詞語,結合詩句作了准確回答。
2.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詩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韋庄詩則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畫得成的。(江西卷) 高蟾《金陵晚望》:「一片傷心畫不成」。韋庄《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試題要求「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答案具體分析詩人在詩歌文本中闡明的觀點,依據詩歌意象說明兩種觀點形成的緣由,說明觀點表面上的不一致和實後上的一致。
【規范格式】
①說明情感或觀點的總體特徵,②具體分析這種情感或觀點在詩歌中的體現,③其他。
【相關術語】
思想情感:建功立業、息影林泉、壯志難酬、志得意滿、悲苦孤寂、曠達灑脫、羈旅之愁、思鄉之苦、愛國之思、亡國之悲等
【答案示例】
洗 兒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反東坡洗兒詩
錢謙益
坡公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
還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
閱讀北宋蘇軾《洗兒》和清初錢謙益《反東坡洗兒詩》,試析二詩觀點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兩詩立意不同:蘇軾《洗兒》側面表現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災多難。錢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場阿諛奉承曲線求官的風習。兩詩皆用調侃幽默之語,使讀者在審美中獲得新奇的心理滿足。
賞析詩歌,一般從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這是一個合理的流程。從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看,鑒賞「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題的兩個基本點,扣住這兩點答題也就成為成功搶分的關鍵。組織詩歌答案,應當記住四句話:扣住一個點,抓住兩個字,記住三句話,堅持四步走。一個「點」指「問點」,弄清題目的要求是什麼;「兩個字」指「情、景」,情景關系是詩歌創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話」指「寫了什麼,如何寫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讀全詩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詩情,針對問點組織語言,揣摩文字謄清答案。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總到分的形式來組織文字。那種不作深思隨手答題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C.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後面的兩個小題。(8分)雨過山村王建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
瀟瀟雨中復,聽到一制兩聲雞鳴。抬頭望去,見一兩戶人家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溪水淙淙,一條板橋通向村外,充滿了和平、寧靜、安逸的生活氛圍。小題2:「閑」。(1分)運用了反襯手法,以閑襯忙,從側面入筆,寫出了仲春時節農事繁忙的景象,充滿了歡快向上的勞動生活氣息。
小題1:試題分析:分析意境型答題模式:①提問方式:分析這首詩意境(或情與景),或: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②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③答題步驟:A、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B、聯想和想像,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C、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例如孤寂冷清、恬
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
沒有本人同意,請大家不要抄襲!!
D. 古詩鑒賞方法
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它以豐富的感情和想像使人心潮起伏,以鮮明的節奏和美妙的韻律使人吟詠回味,以高度的凝練和含蓄使人回味無窮。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下面我談幾點古代詩歌賞析的方法,供方家指點。
一、分清詩歌類別
不同的詩歌在表情達意、技巧運用、韻律節奏等方面各有其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形式可以分為古風、格律詩、詞、元曲。詩歌的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鑒賞詩歌,首先要分清類別。在常見的詩歌中,抒情詩歌的比例比較大,尤其值得研究。抒情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抒情,一類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可以三類:一類是借景抒情,一類是借事抒情,還有一類是托物言志。下面分別說明。
1、直接抒情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直接抒情的詩歌一般是前兩句寫景或者寫事,後兩句抒情。如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倫以歌贈己,後言桃花潭水即使深達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驚喜之情溢於言表,直接傳達出內心的激動。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的詩是把自己要抒發的情感寄予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斜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作者彷彿純客觀地描寫昔日顯赫大族王導、謝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飛入了尋常百姓的家門,不是直接寫朝代更替、人事變遷,而是將懷古之悠情寓於看似瑣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類詩歌多以歷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為題材,作者借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認為周瑜的成功很僥幸,如果沒有東風,火攻便不能成功,連二喬都將被曹操擄去,委婉地表達了孫劉聯軍會慘遭滅亡的嚴重後果。
4、托物言志
此類詩多藉助某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如虞世南《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垂著長長的觸須,飲著清潔的甘露,遠揚的蟬聲從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上傳向遠方。它身居高處,不同反響,並不是借了秋風的威力。作者借蟬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潔,同樣能不用藉助任何力量而使聲名遠揚。
二、盡可能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
一首詩在賞析過程中,不了解歷史背景往往容易導致詩歌鑒賞膚淺化,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詩面來說,作者通過敘寫項羽,寧可自刎烏江也不回去見江東父老的情節,表達了對項羽不屈辱偷生的壯舉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約詞派集大成者,何以對豪邁的項羽大加贊嘆,其用意何在?翻開歷史,我們看到李清照所處的時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遷都南京,致使無數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喪夫之痛。女詩人孤苦零丁,飄零異鄉,有感而發,寫下此詩。原意是要借項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壯之舉,抒發對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夢死的譴責之情。可見,要全面地賞析古代詩歌,了解其歷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盡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經歷
詩人人生經歷的變化,往往致使其詩歌風格、題材、思想內容的變化。其中以李煜、李商隱、李清照等人最為典型。其前期作品與後期詩作幾乎判若兩人。
以李後主為例,25歲便成為富庶的南唐的一國之君,生活豪華奢侈,其詞作范圍,多描寫宮廷生活,如其《玉樓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襲傳統題材寫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曉妝初過》、《菩薩蠻 花明月晴籠輕霧》;或寫離愁別恨,如《採桑子 庭前春逐紅英盡》、《清平樂 別來春半》等等。但29歲時南唐為宋所滅,他成了亡國之君,開始了階下囚的生活,對江南故國的思念,伴著孤寂、悲涼的心情,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寫亡國之恨。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凄涼悲愴,與其前期詩作迥然不同。還有,詩人處在不同的時代,詩歌的主題、風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物華天寶,國力強盛,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謳歌理想的人生,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世界,其風格浪漫,想像豐富,感情豐沛。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的杜甫,在飄零的途中,凝視著流血的大地,所詠之作則體現了一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可見,熟悉詩人的人生經歷,是更深地理解詩歌不可或缺的條件。
四、學會進入詩歌的意境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給意境下過這樣的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我們的學生怎養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聯想
詩歌的主題常藉助意境來表達,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藉助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詩歌中情與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正如前文所說,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方式來表現自己心中情懷,托出詩歌的主旨的。例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創造了一個美妙的仙境,聯系詩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展開對比聯想,我們便清楚地明白了其用意,即表達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對自由光明的渴望。
其二,要藉助想像
沒有想像便沒有詩歌。想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如果說聯想是靠記憶,那麼想像便是創造。在鑒賞古代詩歌的過程中,要進入作品意境,我們可以根據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語句,調動生活積累,通過想像再造形象。例如《過山村》
山村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詩的前兩句使我們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細雨綿綿,小溪流過竹林,斜橋小溪之旁,一條小路蜿蜒伸入山村,寧靜的山村偶爾傳出一兩聲雞鳴,多麼幽靜,多麼恬適;後兩句,我們便應有這樣的想像:嫂子與小姑相約相伴,一起浴蠶,多麼和諧,多麼溫馨。而除了庭中的梔子花外,沒有閑著的,山民又是多麼勤勞啊,繼而對整首詩理解透徹。
五、體會詩中的修辭
古代詩歌中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對比等等,這里著重談談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1、使用比喻在古代詩歌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唐代朱余慶臨考進士之際,給水部郎中張藉的《近試上張藉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從詩面看,寫的是新娘在新婚之後的第一個早晨,即將拜見公公婆婆,化妝完畢,問丈夫化妝還可以嗎?而實質是作者以新娘自喻,將主考張藉比喻成丈夫,表達自己對考試的擔心,向張水部討教。張也寫詩作答: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值萬金。
詩中也以"越女"比喻朱慶余,"一曲菱歌"比喻朱的出眾才華,表達了自己對朱的贊賞和安慰。;兩詩應和,都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用擬人的古代詩歌中更不乏千古名句,例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清代學者王國維說:"著一鬧字,境界全出。""鬧"字彷彿使讀者聽到滿枝紅杏的喧鬧,烘托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賦予春風以人之情態,也點染出江南之盎然生機;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弄"字賦予了花以人之情態,這些擬人手法的運用,讓後人回味無窮。
當然,學生學會了上述的詩歌鑒賞的方法,僅僅是入門,要提高鑒賞的能力,必須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千劍然後識器,操千曲然後曉聲",學生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練,自然能突破教學和高考的這一難點。
E. 雨過山村中全詩之眼是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田家少閑月內,冒雨浴蠶容,就把倍忙時節的農家氣氛表現得更加夠味.但詩人存心要錦上添花,揮灑妙筆寫下最後一句:「閑著中庭梔子花」.事實上就是沒有一個人「閑著」,但他偏不正面說,卻要從背面、側面落筆.用「閑」襯忙,興味尤饒.一位西方詩評家說,徒手從金字塔上挖下一塊石頭,並不比從傑作中抽換某個單詞更困難.這里的「閑」,正是這樣的字,它不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經安放就斷不可移易.同時詩人做入「梔子花」,又豐富了詩意.雨浥梔子冉冉香,意象夠美的.此外,須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詩中向來用作愛之象徵,故少女少婦很喜采擷這種素色的花朵.此詩寫梔子花無人采,主要在於表明春深農忙,似無關「同心」之意.但這恰從另一面說明,農忙時節沒有談情說愛的「閑」功夫,所以那花的這層意義便給忘記了.這含蓄不發的結尾,實在妙機橫溢,搖曳生姿.
最妙之處就在於這個「閑」字不從正面著墨,而是從側面落筆,以「梔子花」的「閑」來反襯人們的「忙」,巧作對照,情趣盎然(或: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蠶婦們去後庭中梔子花的閑適自在).
F. 《梔子花詩》首句為什麼會有「冰雪」之喻全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致詩的後兩句尤為奇妙,請作簡要欣賞
(1)梔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開花,所以喻其花魂為雪鑄,喻其花為冰質,以突出其冰版清玉潔的形象在夏天權給人們帶來的清涼之氣、舒爽之感.
(2)體現了詩人對夏夜梔子花形象的喜愛以及由梔子花、夜風所營造的清新、雅緻、幽靜、恬適氛圍的欣賞、沉醉.
①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寫出了「梔子花」在夜風中的風情.
②一「牽」一「送」,夏夜微風的情態可掬;言「影」言「香」,梔子花的精魂大有飛動之感.
③如鉤新月,暗香浮動,視覺與嗅覺相結合,營造出幽美恬靜的意境.
G. 語文的詩歌鑒賞咋寫
語文:詩歌鑒賞試題答案規范格式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這一考綱規定的考點決定了詩歌鑒賞試題的命題范圍和答題指向。盡管每道試題的答案千差萬別,但並不意味著答題時毫無規律可循。答案的准確性主要決定於考生對詩歌文本的理解,決定於考生閱讀和鑒賞的經驗。而作為考試的詩歌鑒賞最終要形諸文字,這就存在一個清晰准確嚴謹表達的問題。本文以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答案(受篇幅限制,試題簡化,題料不錄)為例,簡說答案規范格式。考試時參照規范格式答題,可以避免下筆千言而答案卻不能到位的情況。
一、詩歌形象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詩歌畫面內容和詩歌意境營造。意象、意境是題目擬制的基礎,情景關系是題目擬制的核心。分析意境必須扣住兩個基本方面:客觀環境和主觀情感。
【典範答案】
1.尾聯寫出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全國卷Ⅱ)
試題要求回答王維《新晴野望》尾聯「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答案緊扣「無閑人」「傾家」,結合詩作準確回答了描寫的「圖景」。
2.細致地描繪了水花四濺(在荷葉上),水珠圓潤晶瑩,真切地展現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上海卷)
試題要求「就作品中畫線句,聯系下片內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畫線句指蘇軾《阮郎歸·初夏》下片「瓊珠碎卻圓」句。試題要求「鑒賞」蘇詞下片營造的意境。答案展開想像,再現該句描繪的畫面,析出了畫面中滲透的人物的內在情愫。
【規范格式】
①運用……等意象,②描繪了……的畫面,③營造了……的氛圍,④表達了……的感情。⑤其他。
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內容都寫到,應針對問點組織答案。但關鍵是「情景」二字,即②④兩項。在形象類試題答案中,「情景關系」往往是無從迴避的。是定點觀察還是移步換景?是靜止景象還是運動景象?是虛幻景物還是實在景物?是遠看之景還是近視之景?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是借景抒情還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還是托物言志?是樂景襯哀還是哀景襯樂?這些問題往往常見,應據題目要求回答。答題忌語:「意象豐富」「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等。
【相關術語】 環境特點:明媚、蕭瑟、寂靜、清冷、清幽、燦爛、悲涼、凄清、廖廓、遼闊等。 情感特點:喜悅、激動、哀傷、憂愁、悲苦、孤寂、消極、曠達、灑脫、悲憤等。
【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結合詩中意象,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前兩句描繪了詩人向漁人問訊的情景。「漁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聯想到「桃花源」,表達了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詩歌語言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種:探究詩眼詞眼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內蘊,分析語言風格的特點。試題一般關涉到下列幾個因素:事物情狀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達、修辭手法的運用、結構作用的分析。
【典範答案】
1.分別是「明」和「出」。詩人在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全國卷Ⅱ)
題目要求析出王維《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兩句中「最精 煉傳神」的兩個字。答案析出了「詩眼」形容詞「明」和「出」,並結合詩句描述了詩 人營造的情境。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詩人孤傲寥 落的情懷。(福建卷) . 試題要求簡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謝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對表情達 意有什麼作用」。答案說明了該句描寫的具體景象,並展開聯想,闡明了詩作表 達的情懷。
3.劉詩……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吳詞……溫婉悲涼,凸顯婉約 詞的正宗風韻。趙曲……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浙江卷)
題目要求「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語言特色。」「這三篇作品」指劉禹錫,《烏 衣巷》、吳激《人月圓》、趙善慶《山坡羊·燕子》。答案用相關術語「含蓄深沉」 「溫婉悲涼」「明快直露」,准確地回答了問題。
【規范格式】
①採用……修辭手法,②描繪了……情狀,③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④ 在結構上起……作用。⑤語言具有……特點。⑥其他。
語言類試題涉及修辭手法,本文將其歸入表現手法一類(見下)。這類試題 要針對問點作答,同樣不必面面俱到。例l是對詞的鑒賞,例2是對句的鑒賞, 例3是對全篇語言風格的鑒賞。答案須要言不煩,切忌空洞。答題忌語;「語言優 美~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承上啟下」等。 .
【相關術語】
作品語言風格:清新、華麗、通俗、幽默、活潑、莊重、簡約、凝練、含蓄、明快等。 作者主體風格:樸素自然(陶淵明)、清飄俊逸(李白)、沉鬱頓挫(杜甫)、朦 朧隱晦(李商隱)、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樂觀放曠(蘇軾)、纏綿悱惻 (李清照)、慷慨激昂(辛棄疾)、深沉悲涼(陸游)等。 .
【答案示例】
雨過山村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詞?試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詩眼是「閑」。全詩描繪了山村靜幽而又繁忙的農家景象。即令在雨天,婦姑也相約「浴蠶」,可以推想丁壯更是早到田間去勞作了。此時唯有「中庭梔子花」悠閑地開著。這種「閑」正反襯農家之忙。一個「閑」字。成為表現雨後農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個詞。 三、詩歌表達技巧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修辭手法,一為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有幾個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藝術手法、藝術技巧、表達方式、表達技巧、藝術特色等。這些概念往往是從整首詩的角度考慮提出鑒賞要求的。
【典範答案】
1.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二首詩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湖北卷)
兩首詩指吳融《華清宮》和李約《過華清宮》。題目要求指出兩首詩「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說明」。答案辨析兩詩表現方法的相同處在運用對比,並分析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應用(此題需要分析橫、縱兩種對比方式),描述運用這種方法表現的不同情境。
2.主要運用襯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安徽卷)
「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這首詞指陳維崧《醉落魄·詠鷹》。答案的核心詞是「襯托」,然後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規范格式】
①運用了……手法,②具體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③表達了……情感,④產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這一類試題,首先要明確用一個術語來說明是何種表現手法,然後要結合詩句內容對這種表現手法進行具體分析,有時還需要說明這種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說明在表達詩人情感方面的作用,當然也必須針對問點回答。
【相關術語】
修辭手法:比喻、誇張、擬人、對偶、對比、設問、借代、用典、通感、疊詞等。要
注意把握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一般作用。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 表達技巧:烘托、渲染、鋪墊、鋪陳、對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分析。例如烘托,要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答案示例】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顯著特點是什麼?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蘭溪棹歌》的主要特點是動靜交錯。涼月、柳灣、山色、溪水,構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靜態畫。末句「半夜鯉魚來上灘」與前三句渲染的靜態相映照。前三句寫靜景,末句寫動景,一個「上」字,靜中見動,愈見蘭溪之靜。
四、詩歌觀點評價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察方式主要有兩種。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列舉詩歌作者的觀點並作出評價。
【典範答案】
1.「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安徽卷)
試題要求結合陳維崧《醉落魄·詠鷹》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用「猛氣猶存」「老當益壯」「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等詞語,結合詩句作了准確回答。
2.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詩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韋庄詩則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畫得成的。(江西卷) 高蟾《金陵晚望》:「一片傷心畫不成」。韋庄《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試題要求「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答案具體分析詩人在詩歌文本中闡明的觀點,依據詩歌意象說明兩種觀點形成的緣由,說明觀點表面上的不一致和實後上的一致。
【規范格式】
①說明情感或觀點的總體特徵,②具體分析這種情感或觀點在詩歌中的體現,③其他。
【相關術語】
思想情感:建功立業、息影林泉、壯志難酬、志得意滿、悲苦孤寂、曠達灑脫、羈旅之愁、思鄉之苦、愛國之思、亡國之悲等
【答案示例】
洗 兒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反東坡洗兒詩
錢謙益
坡公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
還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
閱讀北宋蘇軾《洗兒》和清初錢謙益《反東坡洗兒詩》,試析二詩觀點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兩詩立意不同:蘇軾《洗兒》側面表現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災多難。錢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場阿諛奉承曲線求官的風習。兩詩皆用調侃幽默之語,使讀者在審美中獲得新奇的心理滿足。
賞析詩歌,一般從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這是一個合理的流程。從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看,鑒賞「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題的兩個基本點,扣住這兩點答題也就成為成功搶分的關鍵。組織詩歌答案,應當記住四句話:扣住一個點,抓住兩個字,記住三句話,堅持四步走。一個「點」指「問點」,弄清題目的要求是什麼;「兩個字」指「情、景」,情景關系是詩歌創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話」指「寫了什麼,如何寫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讀全詩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詩情,針對問點組織語言,揣摩文字謄清答案。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總到分的形式來組織文字。那種不作深思隨手答題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H. 雨過山村的詩眼
王建,這位擅長描寫婦女生活題材的詩人,還寫過一首七絕《雨過山村》,回同樣答是傳誦至今的名篇:
雨里雞鳴一兩家,
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
閑著中庭梔子花。
這首詩,是詩人雨中經過山村時所作。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的情景:細雨蒙蒙,雞啼聲聲,隱約可辨幾戶山村人家;修竹掩映,溪水潺潺,蜿蜒的山村路上斜架著木板小橋。只見一戶農家,姑嫂互相招呼著,一起去浴蠶(古時,用冷水或鹽水洗選蠶種);一樹爛漫芬芳的梔(zhī知)子花,被冷落在她們家的庭院中,無人觀賞。
這首詩,同樣充滿著生活情趣。末句中的「閑」字,是「詩眼」。一個「閑字」,既點染出庭院氣氛的寧靜,更可使人進一步聯想到山村農忙的景象,意味雋永,含蘊不盡。此外,「婦姑相喚浴蠶去」,姑嫂親親熱熱地結伴去參加生產勞動,恰也說明她們之間的關系是相當融洽的。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不妨把《雨過山村》當作是《新嫁娘詞》的續編來讀,從中得到這樣一點啟示:搞好姑嫂關系,對於整個家庭的和睦,是頗有益處的。
(秋 谷)
I.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每小題3分,共6分)雨過山村 (王建)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
⑴特點:幽靜、來優美、和諧。自意象:雨中的雞鳴、農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橋。
⑵「閑」。運用了反襯手法,以閑襯忙,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靜氣氛。寫出了仲春時節農事繁忙的景象,充滿了歡快的勞動生活氣息。 J. 沈周的梔子花詩表達怎樣情致及後兩句的賞析
體現了詩人對夏抄夜梔子花形象的襲喜愛以及由梔子花、夜風所營造的清新、雅緻、幽靜、恬適氛圍的欣賞、沉醉。後兩局的賞析:①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寫出了「梔子花」在夜風中的風情。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