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茉莉花作曲
Ⅰ 《茉莉花》作曲者
作曲家何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
【南京日報報道】 (實習生 陳帥鋒) 有關《茉莉花》源自佛樂的消息,引起讀者的興趣。有熱心市民認為,《茉莉花》悠揚清麗的曲調具有鮮明的水鄉特色,僅根據茉莉花來自印度等地就說它來源於佛樂缺乏說服力,希望專家進一步論證。為此,筆者采訪了《茉莉花》的整理者、前線歌舞團原團長何仿,並且和日前參加研討的央視莫日根導演取得了聯系,最後證實《茉莉花》源於佛樂一說不能成立。
何老在電話里多次強調,《茉莉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據何老介紹,《茉莉花》的原名是分布於江蘇很多地方的民曲《鮮花調》,這些《鮮花調》之間雖存在著很多差異,但總體上很接近。目前廣為流傳的《茉莉花》是他在廣泛收集許多地方的《鮮花調》的基礎上整理創作出來的,不僅在歌詞上更換了一些新的內容,而且還在曲調上作了一些修改。根據他掌握的資料,有關《鮮花調》的文字資料最早可見於清代的《小慧劇》,裡面主要唱的是《西廂記》里張生和鶯鶯紅塵中的故事。與佛樂的清凈優雅似乎不太融合。何老認為,這是江蘇的民間藝人世代創作的結果;不僅蘇北的六合、徐州等地有,而且在蘇南各地都可見,帶有濃厚的江蘇特色。《鮮花調》是江蘇土生土長的,這才是現在風行全國的《茉莉花》的源頭。
何老說,雖然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茉莉花》,但具有全國影響的只有江蘇《茉莉花》,而他對《茉莉花》只是二次創作,主要是在收集整理《鮮花調》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茉莉花》不可能來自佛樂。
日前參加「佛樂說」研討的央視導演莫日根先生也否認了「佛樂說」,他說當時他只是覺得一首佛樂的開頭幾句和《茉莉花》的曲調在結構上有點相似,但並沒據此推斷《茉莉花》源自佛樂,他認為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嚴謹的,缺乏必要的論證。不過他同時告訴記者,佛樂當中也有很多民歌夾在裡面,這本身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並不意味著民歌就源自佛樂,說《茉莉花》的曲調源自佛樂缺乏根據。
目前全國《茉莉花》的版本大約有40多種,莫日根昨透露,央視正在策劃各地《茉莉花》進京「大團圓」,屆時各地《茉莉花》將一起登台亮相,而何老也表示,將進京參加這一節目的錄制。
資料鏈接:《茉莉花》的故事
「好一朵茉莉花」風行大江南北,而《茉莉花》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據何老介紹,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和新四軍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新四軍當年的反掃盪大宣傳讓這首民歌脫穎而出,成為民樂經典。
1942年,何老還是一個年僅14歲的文藝兵,他與戰友在六合金牛山地區找到了一位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創作成了《茉莉花》。何老說,當年還把原來的歌詞換成抗日的內容,然後到邊區傳唱。因為曲調悠揚清麗,此歌更加深入人心。解放後,何老出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他進一步完成了對《茉莉花》的加工創作。
Ⅱ 茉莉花交響樂
http://gmusic.yyjy.com/search.asp
http://culture.ccnt.com.cn/music.php
《茉莉花》的音樂元素原是來自蘇中地區的民間小調,後來經過部隊一位作曲家的發掘,譜寫成民歌而廣為傳唱。它樸素流暢,簡潔優美,帶著清新的鄉土氣息,在人們的印象中,它是輕松隨意的民歌小曲。澳大利亞的音樂家們在這場正規嚴謹的交響音樂會上加演《茉莉花》,既傳遞了兩國人民之間友好的情感,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民在平凡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藝術是最具生命力的,根植於民間的音樂就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只要努力去挖掘,去打磨,就會煥發出新的光彩。這就需要我們珍惜它,重視它,用一雙慧眼不斷地去發現。今天,《茉莉花》可以跨越國界,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撥動了中澳兩國人的心弦,意義也許正在於此吧。
http://ent.sina.com.cn/c/i/2002-11-19/1548113769.html
Ⅲ 為什麼說《茉莉花》是中國交響樂團海外演出保留曲目
1.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
2.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3.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4.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保留曲目:是指因為太經典或太受歡迎而逢演必唱,基本內定的曲目。
Ⅳ "茉莉花"這首歌是誰作詞作曲哪一年寫的
歌曲名
①民歌名,以茉莉花為曲名的名歌,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最有名的是發源於南京的六合區的版本。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相關資料】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揚州附近的儀征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Ⅳ 《茉莉花》的詞曲作者是誰
《茉莉花》的詞曲作者是何仿。
一曲清麗優美的民歌《茉莉花》,版唱紅了中國,響徹了全球,也權給它的收集加工者何仿帶來了很高的聲譽。三年解放戰爭期間,何仿常有佳作流傳。1947年,他創作的歌曲《練兵》(楊濃詞),在華東野戰軍中廣為流傳,並獲得創作獎。
1947年7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何仿及時創作了《去掉一個大禍害》(自己作詞),歌聲響徹齊魯大地。接著,他又陸續創作了歌曲《打死老瘋狗》(繆文渭詞)、歌劇《兩種作風》的主題歌等,流傳甚廣。
(5)交響樂茉莉花作曲擴展閱讀:
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天長市石樑鎮何庄村。1941年春入新四軍淮南聯中。1942年調進淮南大眾劇團。 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華東(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二團、華東軍區解放軍劇院、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
歷任團員、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1951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1956年入總政文化部合唱指揮訓練班,師從德國專家。
著名軍旅音樂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江蘇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因肺部感染於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時在南京逝世,享年85歲。
Ⅵ 求《茉莉花》交響樂版
http://www.vojradio.com/admin/editor/UploadFile/2006111313141617.mp3
Ⅶ 茉莉花誰是作詞作曲的 作家
茉莉花是軍旅作曲家何仿整理改編。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版《權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
何仿(1928年2月—2013年9月21日),安徽天長人,中國傑出的音樂家、國家一級作曲家。1928年2月何仿出生在安徽天長市石樑鎮何庄村。在1941年何仿進入新四軍淮南聯中。1942年何仿被調進淮南大眾劇團。
(7)交響樂茉莉花作曲擴展閱讀:
1956年何仿入總政文化部合唱指揮訓練班,師從德國專家。一曲清麗優美的民歌《茉莉花》,唱紅了中國,響徹了全球,也給其收集加工者帶來了聲譽。著名軍旅音樂家、江蘇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因肺部感染於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時在南京逝世,享年85歲。
1949 年7月6日,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舉行的音樂會上,何仿指揮第三野戰軍文工團演唱《淮海戰役組歌》,毛澤東主席聽後高興地說,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4年,參加指揮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Ⅷ 求茉莉花交響樂
茉莉花的交響樂在網上好像搜索不到,但是在回視頻中可以答找到: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word=%BD%BB%CF%EC%C0%D6+%DC%D4%C0%F2%BB%A8
Ⅸ 茉莉花是誰作的曲
茉莉花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該首歌曲展現了少女熱愛生活,愛花、惜花、憐花,想採花又不敢採的羞澀心情,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3]。在國內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1942年冬天,年僅14歲的文藝兵何仿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到南京六合開展宣傳演出,在六合金牛山地區當地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了最初的六合民歌版本《鮮花調》,記錄下了這首歌 。何仿將原曲原詞整理後 ,經過反復推敲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 ,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把歌詞中原來的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 ,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然後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將原歌中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 ,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Ⅹ 音樂《茉莉花》的作者
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系南京六合民歌。[1] 在六合區八百橋鎮東北角,有南京市最大的人工湖——金牛湖,環湖多山並因有金牛山而得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素有「天然氧吧」之譽。鍾靈毓秀出華章——蜚聲世界的南京六合民歌《茉莉花》就源出於此。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