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鬱金香事件和中國的擊鼓傳花

鬱金香事件和中國的擊鼓傳花

發布時間: 2021-02-24 01:48:22

Ⅰ 擊鼓傳花起源於什麼地方

擊鼓傳花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酒宴上的助興游戲,屬於酒令的一種,又稱版"擊鼓催權花",在唐代時就已出現。
1,擊鼓傳花,也稱傳綵球。漢族民間游戲,流行於中國各地。數人、十數人或數十人圍成一個圓圈席地而坐,另外一個人背對著人圈以槌擊鼓。鼓響時,開始傳花,花由一個人的手裡傳。
2,唐代《羯鼓錄》一書中提到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後,起初未發芽的柳枝吐出了綠色來。此典故初為"擊鼓催花",後用作酒令,改作"擊鼓傳花"。
3,還有一種類似擊鼓傳花的助興游戲,叫做流觴。人們在岸邊依次席地而坐,在水上游放置一隻酒杯,任其飄流曲轉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作詩。

Ⅱ 求擊鼓傳花具體游戲規則

十人左右,也可來更源多,五十人也可 玩法:此游戲多在眾人聚會時進行。一人手拿花,一人背眾擊鼓。鼓敲時花傳,鼓停時花止。鼓聲停時,花傳到誰手裡,誰就要表演節目,多是唱歌、跳舞、說笑話、猜謎語等。有時採用抓鬮的形式,按照紙條上的規定表演節目。

(2)鬱金香事件和中國的擊鼓傳花擴展閱讀:

起源與歷史:

據文獻記載,擊鼓傳花是中國古代傳統民間酒宴上的助興游戲,屬於酒令的一種,又稱「擊鼓催花」,在唐代時就已出現。唐代《羯鼓錄》一書中提到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後,起初未發芽的柳枝吐出了綠色來。此典故初為「擊鼓催花」,後用作酒令,改作「擊鼓傳花」。

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詩句中有「球來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艷光」,可以得知唐代酒宴上擊鼓傳花助興的情景。宋代范成大《上元記吳中節物》詩有「酒壚先迭鼓,燈市早投瓊。」《紅樓夢》第54回里也有對擊鼓傳花的描寫。眾人為了聽賈母和鳳姐說笑話,故意叫擊鼓的女先兒(盲女藝人)停鼓。

Ⅲ 鬱金香何時傳入中國

鬱金香原產地就在中國,所以是鬱金香從中國傳入歐洲。

這種花的源產地並不是荷蘭,據植物學家們考證,最早的鬱金香生長在現在中國新疆的天山地區。

因為當地的氣候條件惡劣,所以野生的鬱金香生命力非常旺盛,適應能力也很強,這就為它接下來從亞洲到歐洲的傳播之旅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在鬱金香從天山傳播到荷蘭的過程中,土耳其人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早期的土耳其人屬於游牧民族,生活很艱苦。

對於游牧中的土耳其人來說,只要每年看到天山山麓上的鬱金香又盛開了,就代表他們又成功熬過了一個嚴冬。

所以鬱金香慢慢地就被土耳其人視為吉祥的象徵,並會在游牧過程中攜帶著鬱金香球莖,希望這種生命力旺盛的花能給他帶來好運。

據史料記載,到11世紀的時候,土耳其人大批遷徙到中東地區後,就開始在花園種植鬱金香作為觀賞植物了。

後經絲綢之路至傳至中亞,又經中亞流入歐洲及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各地均有種植,是荷蘭、紐西蘭、伊朗、土耳其、土庫曼等國的國花,被稱為世界花後,成為代表時尚和國際化的一個符號。」

(3)鬱金香事件和中國的擊鼓傳花擴展閱讀:

荷蘭的國花鬱金香:

鬱金香在荷蘭,最初是地位的象徵。如果你擁有的品種越稀罕,越奇異,那麼你的地位就越高。這也極大地刺激了鬱金香的貿易。正是因為人們的熱愛,鬱金香開始在荷蘭紮根,並逐漸成為國花。

鬱金香在當時的荷蘭稀有而美麗,克魯烏斯種植成功的消息很快傳邊荷蘭大地,並掀起全國性狂熱。

但是克魯烏斯拒絕銷售鬱金香球莖,商人們只好從他的花園里偷走部分球莖,至此,鬱金香開始在荷蘭得到傳播。

Ⅳ 什麼叫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也叫傳綵球。漢族民間游戲,流行於中國各地。數人、十數人或數十人圍成一內個圓圈席地而坐容,另外一個人背對著人圈以槌擊鼓。鼓響時,開始傳花,花由一個人的手裡傳。
數人或幾十人圍成圓圈坐下,其中一人拿花(或一小物件);另有一人背著大家或蒙眼擊鼓(桌子、黑板或其他能發出聲音的物體),鼓響時眾人開始依次傳花,至鼓停止為止。此時花在誰手中(或其座位前),誰就上台表演節目(多是唱歌、跳舞、說笑話;或回答問題、猜謎、按紙條規定行事等);偶然如果花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
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游戲。

Ⅳ 「擊鼓傳花"是什麼意思

擊鼓傳花,也稱傳綵球,是一種老少咸宜的中國民間游戲,流行於中國各地。游戲常常一人擊鼓,多人依次傳花,鼓停花停,得花者接受懲罰或獎勵。

據文獻記載,擊鼓傳花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酒宴上的助興游戲,屬於酒令的一種,又稱」擊鼓催花「,在唐代時就已出現。唐代《羯鼓錄》一書中提到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後,起初未發芽的柳枝吐出了綠色來。此典故初為」擊鼓催花「,後用作酒令,改作」擊鼓傳花「。

(5)鬱金香事件和中國的擊鼓傳花擴展閱讀:

文學記載:《紅樓夢》第54回里也有對擊鼓傳花的描寫。眾人為了聽賈母和鳳姐說笑話,故意叫擊鼓的女先兒(盲女藝人)停鼓。最後擊鼓傳花花落王熙鳳。

擊鼓傳花常出現在熱鬧的節日宴會場合,其本意描述的是人們傳遞花的喜悅,鼓聲越密,這種傳遞的喜悅感越強,而最終的「處罰」也越迷人。

現實中「擊鼓傳花」被人們賦予了許多善意的內涵,所謂鼓不打不響,花不傳不香,許多事物都是靠「擊鼓傳花」加以發揚之,光大之。

事實上,「擊鼓傳花」傳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團結一致、激揚向上的精神,一種相互激勵、相互競爭的風氣,一種敢為人先、雖敗猶榮的意志,一種虛懷大度、君子坦盪盪的品質。花落誰家,誰的微笑最動人,而不是花落誰家,誰淚漣漣,心怯怯。

Ⅵ 為什麼鬱金香泡沫會破中國房地產泡沫卻沒破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Ⅶ 「擊鼓傳花」游戲教壞了中國人什麼

游戲的道具是一面鼓(或鐵盆鐵碗)和一支塑料花(或毛巾紅布),游戲的規則是:全班同學(有時老師也參加)圍成一圈,盤腿坐在地上,依次傳遞一支花.班主任(或班長)站在圈中間負責敲鼓,鼓聲一停下,那支花正好落在誰的手中,誰就要按游戲前的約定接受懲罰:唱首歌、跳個舞,或者學幾聲狗、豬、牛、羊等動物的叫聲。這種游戲現在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小朋友們仍經常在玩,甚至有些大中專院校的同學們也在玩。我想年齡比我大的父親輩、爺爺輩的許多人小時候也肯定玩過。「擊鼓傳花」游戲是誰發明的沒人知道,據說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說明我們的老祖宗們也大多是在玩「擊鼓傳花」之類的游戲中長大的。 「擊鼓傳花」游戲為什麼能在中國傳承幾千年又規則不變?且全國的中小學、幼兒園老師們都願意組織小朋友們集體一起玩?主要原因應該是這種游戲在所有集體游戲項目中對道具和場地的要求最簡單方便、幾乎沒有什麼經濟成本;參加人員可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游戲規則和玩法通谷易懂、大家容易接受;同時又熱熱鬧鬧和安全,且不消耗體力。從正面來說,這種簡單的集體游戲到底有多少娛樂、知識成份?玩過這種游戲的人大多心中有數,各有看法。但是從反面來分析,我認為學校組織玩這種游戲不但體現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水平低下,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培養訓練了我們國民許多惡俗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影響了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素質。 一、明哲保身和損人利己。好的集體游戲應該是寓教於樂,培養人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內部的良性競爭品質,或鼓勵團隊成員各盡所能,齊心協力追求實現團隊的共同目標,或規范團隊內部的良性競爭秩序和行為,鼓勵成員間既競爭又合作,力爭達成雙贏和多贏的競爭結果。而「擊鼓傳花」游戲則是寓「損」於樂,既不要團隊合作也不要團隊內部的良性競爭,每個游戲參與者首先想到的是明哲保身,在接到「懲罰之花」後如何想方設法將它交給別人,確俁自己不受懲罰。至於「花」落誰手,誰接受懲罰則完全不關自己的事。二、以強凌弱和幸災樂禍.在」傳花』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同學中個別平時比較強蠻的人,如果對自己的上家或下家有意見,他會根據鼓聲的節奏來故意拒絕接受上家傳給他的花,或者在接到花後故意讓花停留在自己手中,在鼓聲將停時強行塞給下家,以便讓上家或下家接受懲罰。由於這種行為並不違反游戲規則,弱小者對此往往是敢怒不敢言。而當有人特別是與自己有矛盾和意見的人接受懲罰時,便會情不自禁幸災樂禍,熱烈鼓掌或想方投法戲弄對方。三、層層推責和互相扯皮。「擊鼓傳花」游戲中所傳之花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責任。整個傳花的過程,從頭到尾看似在按照一定順序傳遞一個「懲罰」,其實完全類似於自古至今的官場環境和衙門作風,對待難事苦事吃虧的事和一些問題或矛盾,大家不願、不敢主動擔當責任,而是按照一定的明規則和潛規則,想盡方法,或自上而下層層推卸責任,或在左右同事、部門之間互相扯皮,互相踢皮球。四、隨意決策和公報私仇。「擊鼓傳花」中的指揮者是站在圈中擊鼓的班長或老師,也是這個游戲團隊的最高領導者或決策者。他在游戲過程中既可以閉上眼睛漫無目的地瞎敲,也可以根據當時的心情決定鼓聲節奏的快慢、一輪游戲時間的長短,更可以按照自己個人的好惡,或任人唯親、施以關照,或打擊異己、公報私仇。他既可以利用手中的豉槌,用「敲」來照顧親信不受懲罰,也可以用「停」來判決異己受到懲罰。所以,古往今來,國民特別是官場上的人大多熱衷於學習關系學、厚黑學、孫子兵法,目的就是為了在各種「游戲場」中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或心照不宣彼此照顧,或玩弄陰謀陽謀攫取權利、或勾搭連環排除異己。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各種游戲活動的發展歷史。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各方面的社會制度也無一不是從某種或某些游戲活動的規則上發展起來的。一定程度上,人類的社會活動就是各種游戲活動的總和。惡俗的游戲活動和規則不可能發展成良好的社會活動和制度。

Ⅷ 鬱金香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

王玄策,河南洛陽人,在貞觀十七年(643年)至顯慶年間(656-661年),他曾三次出使天竺,對唐版朝對外交流權 和古代中國與印度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歸來時,屍羅逸多遣使獻「火珠及鬱金香、菩提樹」。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時經過古印度的一個番屬國泥婆 羅國,曾受到其國王那陵提婆的熱情接待。次年(647年),泥婆羅國遣使入獻波稜、酢菜、渾提蔥等物。「波稜菜」就是今天的菠菜,直到現在仍是最常食用的 蔬菜之一。可見,鬱金香、菩提樹和菠菜是由印度傳入中國。

Ⅸ 關於「鬱金香泡沫」事件

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鬱金香的故事

眾所周知,荷蘭是名副其實的「鬱金香王國」,其出產的鬱金香暢銷120多個國家,出口量佔全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但有趣的是,鬱金香的故鄉卻並非荷蘭,而是土耳其和小亞細亞一帶,甚至也有人認為鬱金香原產自中國的西藏。不論其原產地在哪裡,荷蘭鬱金香的歷史,無疑是從一位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家開始的。
1554年,奧地利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花園里初識了高貴的鬱金香,驚艷之餘,他把一些鬱金香的種子帶回維也納,送給他的好友、在維也納皇家花園當園丁的克盧修斯。克盧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學家,經過他的悉心栽培,登陸歐洲的鬱金香種子終於發芽、生長、開花了。1593年,克盧修斯受聘擔任荷蘭萊頓大學植物園的主管,就隨身攜帶了一些鬱金香鱗莖來到荷蘭。第二年春天,荷蘭的第一朵鬱金香已經含苞待放了。
一時間,高雅脫俗的鬱金香成了萊頓上層社會談論的焦點。或許是物以稀為貴,也或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許多王公伯爵開始陸續登門拜訪,希望能得到一株鬱金香。但不知何故,他們的要求遭到了克盧修斯的一概拒絕,即便是出錢購買也不行。在此情況下,幾位想借機發財的荷蘭人就採用了一種冒險的方法:偷!克盧修斯一氣之下,把剩下的鬱金香鱗莖統統送給了朋友,從此不再培育鬱金香。而鬱金香卻藉此機緣,在荷蘭各地流傳開來。
與鬱金香同時在荷蘭流傳開來的,還有這樣一個浪漫的傳說。古時候,有位美麗的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為表達愛意,他們一個送了頂皇冠,一個送了把寶劍,還有一個送了塊金塊。但少女對三人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遂把皇冠變成鮮花,寶劍變成綠葉,金塊變成球莖,美麗的鬱金香就這么誕生了。
據說這個故事是荷蘭的花商們為了推銷鬱金香編造出來的,但故事一經傳開,更加深了人們對它的鍾愛,不久以後,具有濃郁外國情調的鬱金香,就成為荷蘭花園里人見人愛的花卉品種。高貴、優美、鮮艷的鬱金香,深深地吸引了好奇的荷蘭人,尤其是那些帶有美麗雜色花紋的稀有品種的鬱金香,更令他們愛慕之至。很快,對鬱金香的熱愛和追逐就作為一種時尚,流傳到了德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

流行的時尚

有人說,17世紀的歐洲屬於一個充滿炫耀、獵奇和好大喜功的時代。花園和鮮花是貴族和商人們奢華生活的一部分。實際上,無論任何時代,社會中的上等階層總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標志,現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車、遊艇和私人飛機;而那時,豪宅、花園和鮮花,特別是異國情調的鬱金香,則是他們嚮往的目標。
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價格也極其昂貴。一般少數富有的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塊豪華的鬱金香貼片、一次用鬱金香加以裝點的聚會、甚至奢侈地裝飾著鬱金香的窗框,都成為了一種昭示社會地位的手段。在當時,巴黎的時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鬱金香作為裝飾,便會覺得身價倍增。另據記載,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時,所有的嫁妝,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球莖。
在17世紀初的法國,人們就已經為品種稀有的鬱金香開出了離譜的高價。據說在1608年,一名磨房主賣掉了自己的磨房,為的就是一隻罕見的鬱金香球莖。更有甚者,有人竟然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隻鬱金香球莖。
相比之下,朴實、認真的荷蘭人肯定沒有巴黎人那麼時尚、浪漫,但別忘了,經過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的洗禮後,17世紀的荷蘭堪稱當時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著世界海上霸權,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商船數量多達1.5萬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荷蘭人無與倫比的冒險和開拓精神幫助他們取得了這些偉大的成就,但也許正是這種冒險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機者的溫床。
由於當時荷蘭人的投機慾望是如此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的鼓吹之下,荷蘭人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開始表現出一種近乎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至於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而那些花朵上帶有美麗的花瓣或條紋的稀有品種,更成為人們瘋狂追逐的目標。

鬱金香狂熱

從1634年開始,荷蘭百業荒廢,全國上下都開始為鬱金香瘋狂。與所有的投機泡沫一樣,參與的人們最初都實際賺到了錢。由於價錢節節上升,你只需低買高賣,買高賣更高。得了甜頭後,大家信心大增,傾家盪產地把更多的錢投入鬱金香的買賣,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原本旁觀的人看到掙錢這么容易,也受不了誘惑,加入到瘋狂搶購的隊伍中來。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投機商也紛紛雲集荷蘭,參與這一投機狂潮。為了方便鬱金香交易,人們乾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隨後,在鹿特丹、萊頓等城市也開設了固定的鬱金香交易場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中,蘇格蘭歷史學家查爾斯·麥凱對這次鬱金香狂熱作了非常生動的描寫:
「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帳。歐洲的財富正在向須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伙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在沒有交易所的小鎮,大一點的酒吧就是進行鬱金香交易的『拍賣場』。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時也替客人確認交易。這樣的晚餐會,有時會有二三百人出席。為了增加顧客的滿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櫃上往往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大花瓶,裡面插滿了盛開的鬱金香。」
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可以更加生動地說明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據說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一夥來自哈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最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自己的寶貝賣給了他們,沒想到,買家中有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用腳將其踩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卻輕松地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了一隻黑色鬱金香,為了確保自己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若有必要,上萬荷蘭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以一種稀有品種「永遠的奧古斯都」為例,這種鬱金香在1623年時的價格為1000荷蘭盾,到1636年便已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曾高達6700荷蘭盾。這一價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者購買27噸乳酪!相對於這種頂級鬱金香來說,普通鬱金香的漲幅更是「瘋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維特克魯嫩」球莖,市價還僅為64荷蘭盾,但到2月5日就達了1668荷蘭盾!別忘了,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在這股狂熱到達巔峰時,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個寒冬,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獲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獲的球莖。球莖的期貨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球莖在實際進行貨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實際支付貨款,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鬱金香的投機。由於剛剛形成的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這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鬱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
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的人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了。

泡沫過後一場空

今天的經濟學家都把在這次鬱金香狂熱視為「博傻理論」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後殘存的理性都早已遠離了荷蘭的鬱金香市場。雖然人們大都知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早已遠離其正常的價值,但是他們寧願相信別人會比他們更「傻」,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更高的價錢。但無論如何,投機狂潮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事實也的確如此。鬱金香狂熱的終結,終於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終於還是出現了。
盡管泡沫崩潰的日期被記錄得非常清楚,但誰也說不清投機泡沫到底是怎樣崩潰的。泡沫崩潰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人們清楚地記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順利地進行著,誰也不知為什麼,市場突然就這么崩潰了。也許除了說這是泡沫膨脹到極點後的必然結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時間,賣方的大量拋售,使得市場陷入了恐慌狀態。這時的鬱金香簡直成了燙手的山芋,無人再敢接手。球莖的價格也猶如斷崖上滾落的巨石,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平均已經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幾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隻洋蔥的售價。
等到人們省悟過來,一切都為時已晚。於是,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兌現合同,挽回損失。很快,法庭就淹沒在鬱金香的官司之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不知有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受害者當中既有文化程度頗高的知識分子,也有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因為貪婪是
沒有任何階層界限的。
事態出現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決,但他們面對這樣棘手的問題也束手無策,最終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機者自己咽下。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這一下,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如今又在為突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的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災難的結果導致了人們對鬱金香的無比痛恨,畫家們也得到了發揮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畫家揚·勃魯蓋爾創作的一幅諷刺畫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鬱金香交易。無論是種花人、花商,還是參與其中的投機者,都受到了畫家的無情嘲弄。
鬱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全國的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吉利海峽彼岸轉移。

泡沫之後還有泡沫

如今,這起發生在17世紀的鬱金香事件,已經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起大規模投機泡沫事件,被記入了經濟發展史,成為教育後人的生動教材。而「鬱金香狂熱」也被當成一個專業術語,成了經濟泡沫的代名詞。
每當回過頭來審視這起「鬱金香狂熱」事件時,人們常會覺得非常好笑,畢竟鬱金香這種植物成為投機對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許多人甚至認為,這起事件屬於歷史上極為特殊的偶發事件,以後不會再度發生,至少在荷蘭不可能再度發生。
但令人震驚的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就在鬱金香狂熱事件過後不到100年,還是在荷蘭,人們又一次陷入到狂熱之中,只不過這一次的對象變成了另一種植物——洋水仙。從1720年左右開始,荷蘭洋水仙的價格迅速上漲。鑒於對鬱金香事件還記憶猶新,有人隨即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警世性文章。盡管如此,還是沒有壓住投機狂熱的進一步升溫。至於結果,在此就不用贅述了。歷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
有人說,泡沫就像細菌一樣,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會蔓延開來。歷史上,從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到20 世紀末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網路泡沫」無不如此。19世紀初美國過度投資形成泡沫,後來泡沫經濟大崩潰造成世界經濟危機,帝國列強間利益沖突加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到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崩潰造成股票價格下跌7成,大量公司倒閉,銀行大量代款無法回收 ,許多銀行破產.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經濟泡沫在它膨脹的時候,公眾的追風心理才可能使其成為具有嚴重破壞力的投機浪潮。因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熱的人們,會為泡沫的吹起尋找各種「合理」的依據,不斷提升對價格的預期,引起資產價格不斷上漲。任何發出泡沫預警的觀點都被作為一個另類,就像那個指出皇帝什麼也沒穿的小男孩一樣。在泡沫面前,因為狂熱,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不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滅時才能大白於天下。
近年來,在東部沿海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浙江,出現了另一種投資熱潮,那就是炒蘭,蘭花價格連連攀升,創造一個又一個天價。最近,一株蕙蘭居然叫價700萬元,這則新聞發生以蘭花為市花的浙江紹興。
「亂世存糧,盛世養花」。百姓熱衷養花,這是一件好事,但現在蘭花成為們炒做賺錢的工具。而且加入該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還專門組織蘭花協會,到現在為止,浙江各級蘭花組織有40多個,會員已達3000多人。據報載,將最近幾年新加入的眾多投資者和愛好者算在一起,浙江玩蘭的人數至少在30萬人以上。炒蘭在浙江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蘭花早在1995年之前,一苗蘭花就已被炒到幾千元高價。如今,蘭花動輒上萬,並不稀奇。
今年2月,在雲南的蘭花博覽會上,舟山一名蘭農的3苗「神州奇蝶」以120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浙江蘭花成交價格的最高記錄。3月,在杭州的蘭花展覽會上,一株「虎蕊蝶」賣出了5萬元的高價,而在05年底,它的成交價僅為1.5萬元。「新昌花蝴蝶」前年每苗3萬元,今年已賣至25萬元。3月31日至4月2日,在浙江紹興縣第七屆蘭花節暨紹興市第22屆蘭花展覽會上,一株名為「明州梅」的蕙蘭叫價700萬元.

Ⅹ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10)鬱金香事件和中國的擊鼓傳花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熱點內容
玫瑰花可以天天喝嗎 發布:2025-05-17 06:33:30 瀏覽:287
我是海棠徐海星 發布:2025-05-17 06:33:24 瀏覽:909
小女神花鈴之冰櫻花鈴 發布:2025-05-17 06:33:18 瀏覽:286
女婿情人節 發布:2025-05-17 06:31:59 瀏覽:559
兒童繪畫梅花 發布:2025-05-17 06:31:06 瀏覽:421
蘭花賞什麼 發布:2025-05-17 06:24:05 瀏覽:254
農耕盆景 發布:2025-05-17 06:19:09 瀏覽:864
盆景清涼樹 發布:2025-05-17 06:17:51 瀏覽:109
搬新家送綠植 發布:2025-05-17 06:17:05 瀏覽:583
菊花和百合 發布:2025-05-17 06:12:11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