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鬱金香
㈠ 跪求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典型裝飾圖案或符號文字
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業之一,自古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以優良的質地、古樸雅緻的圖案和精美的工藝受到世人的喜愛。據考證,其編織和生產的歷史至少已經有2500年。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從天然植物和礦石中提取,染色經久不褪不變,以抽象的植物、阿拉伯文字和幾何圖案進行構圖。位於德黑蘭市中心的地毯博物館,1978年3月建成開館,展廳陳列著幾百幅各個時期所編的地毯,多用純羊毛、棉絲或棉線織成,圖案優美,工藝精湛,地毯的圖案多取材於阿拉伯人喜歡的玫瑰花、鬱金香和波斯梨花等花果。不少地毯都已有一、二百年歷史,至今仍色澤鮮艷,光彩灼灼。
木頭的特性及選材
木頭有的松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松軟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復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
比較疏鬆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作一些較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高度概括為主,過於復雜和過於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合於所表現的材料十分重要。
柳條編
一種用杞柳條製成的工藝品。杞柳亦稱「紅皮柳」,叢生灌木,枝條韌性強,適於編織各種生活用品,如箱、盤、籃、玩具等。主要產地為河北固安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
藤編
一種傳統實用工藝品。利用山藤編織的各種器皿和傢具。主要產地廣東。歷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於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玉米皮編
建國後北方新發展的一種工藝品。玉米皮質地柔韌,編織提籃、簍、筐、盒、門簾、門毯等各種生活用品,結實耐久。產品中以茶墊最為精美。玉米皮還可染色,能編出十字花、菱形花及文字等多種圖案花樣。主要產地山東。
草編
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術。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主要品種有河北、河南、山東的麥草編,上海嘉定,廣東高要、東莞的黃草編,浙江的金絲草編,湖南的龍須草編及台灣省的草席等。
竹編
一種用竹篾編制的工藝品。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用品,如竹籃、果盒、屏風、門簾、扇子等。主要產地有浙江東陽、嵊縣,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貢等。四川自貢藝人龔玉璋的扇子,稱為「龔扇子」,所用篾絲,細如絹紗。
中國刺綉
著名品種有: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廣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綉」,溫州的「甌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等,產地不同,風格各異。刺綉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綉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裝,枕套、檯布、靠墊等生活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琅」。特種工藝品之一。一說早在唐代就有此種工藝製作;一說據故宮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創於明宣德(1426—1435)間,至景泰(1450—1456)間才廣泛流行。用銅胎製成,當時以藍釉為最出色,習慣稱為「景泰藍」。清代以後,遠銷國外。製作工序分:打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其中最復雜細致的是掐絲和點藍的技藝。品種有瓶、碗、盤、煙草、台燈、糖罐、獎杯等。產於北京。
鐵畫
亦稱「鐵花」。特種工藝品之一。用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山水、花鳥畫的形式,用成掛屏、掛燈。相傳系明末清初安徽蕪湖鐵匠湯鵬所創造,以後逐淅流傳到北京、山東等地
唐三彩是在漢代鉛釉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唐代一種低 溫鉛釉陶器的總稱。南北朝時期這種釉陶又有所發展,以白釉或黃綠釉掛上了綠色綵帶。唐代初期一般是黃彩或綠彩單彩釉,武則天當朝 後這種工藝出現了一個飛躍,即在同一器物的胎體上,同時使用多種 顏色,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三彩」器。所謂「三彩」也並不僅限 於三種顏色,除白色(微帶黃色)外,還有淺黃、赭黃、淺綠、深綠、 藍色、褐色、翠綠等多種顏色,其實是一種多彩。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備上述幾種顏色中的一種,人們稱為「單彩」或「一彩」,帶 兩種顏色的,人們稱為「二彩」,帶有兩種以上顏色的則稱為「三彩」 。因這種彩釉陶器創制於唐朝,故後人稱為「唐三彩」。
鐵藝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鐵藝材料和工藝的發展也有著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作為建築裝飾藝術,出現在17世紀初期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盛行時期,一直伴隨著歐洲建築裝飾藝術的發展,傳統的歐洲工匠手工工藝製品,有著古樸、典雅、粗獷的藝術風格和輝煌歷史,令人嘆為觀止,流傳至今。
木藝,皮藝
木雕、寶石、繪畫和民族服飾都是坦尚尼亞旅遊紀念品的經典,價格從幾美元到上萬美元不等。
坦桑木雕分烏木雕(又稱馬孔德木雕)和油彩木雕(也稱伊蘭嘎木雕)兩種。前者源於莫三比克北部與坦尚尼亞接壤的林區,以世界上質地最密實的木材之一烏木為雕材,最出名的雕刻主題有家族樹、馬塞人以及非洲動物等。上乘的烏木雕必須是單材整雕,也就是雕材沒有拼接。後者源於烏木雕,但以普通木頭為雕材,再塗以重色油彩,主題為手指腳趾不足5個的誇張人物造型。在桑給巴爾還有用柚木雕成的首飾盒和微型門飾。
坦尚尼亞繪畫可分為在畫布、獸革和樹皮上作畫三大類。畫布類以艾德瓦爾多-廷嘎廷嘎畫派著稱,此類作品在用白灰膏磨平的畫布上用油漆作畫,主題多為非洲人、動物或景觀等。這種色彩亮麗無立體透視的繪畫在東非和北歐西歐十分流行;獸革畫系以烙鐵在鞣製後的野牛皮光面上烙刻動物形象或幾何圖形;樹皮畫則是在椰子樹極薄的內層纖維上繪制而成。
坦尚尼亞是藍中透紫的坦桑藍寶石的唯一產地。這種寶石1967年被發現,預計2020年將開采殆盡。目前發現的最大坦桑藍寶石坯石(未經精細切割打磨的寶石)重16839克拉(超過3公斤)。坦桑藍寶石的國際售價在1克(約5克拉)700到2000美元之間,具體價格視天然成色和切割打磨質量而定。在寶石的珍稀、質美、耐久和價高四大屬性中,坦桑藍僅在耐久性上差些。它在莫氏硬度計上測得的硬度讀數為6.5-7,遠不及鑽石的硬度(莫氏硬度計上的最大刻度為14,鑽石在11-13之間),因此坦桑藍適合製作項鏈墜、胸針、手鐲、耳環和耳釘等,不適合做戒指。
㈡ 七七節的習俗
七七節是逾越節過後七周的那天,節日活動主要是舉行成年禮或畢業典禮。
習俗:
儀式
在七七節的宗教儀式上,人們要誦讀《出埃及記》中有關摩西在西奈山上朝見上帝和傳達上帝的十條誡命和各種教規法典的章節。這一天也是猶太會堂舉行隆重的成年禮儀式的時候。凡年滿13周歲的猶太人少年均要參加這一儀式,表明他們像自己的父輩先人一樣,已與上帝締約,決心承擔宗教義務。
此外,猶太人還要在會堂中誦讀《路得記》。《路得記》記敘了一個摩押女子對猶太教和猶太民族的熱愛和忠誠,還記述了大衛王的家譜。據說這一天也是大衛王壽終正寢的日子,在耶路撒冷,人們要去錫安山大衛王墓,墓前點燃150 盞燈(或蠟燭),象徵大衛王生前所作的150 篇詩歌,以此來悼念他在天之靈。[1]
奶製品
准備乳酪薄烤餅是七七節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吃奶製品也是七七節宗教傳統之一。據說,在西奈山時,以色列人很餓,上帝就讓他們吃奶製品,因為它比肉製品製作得快。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等了很久,等回到帳篷時,牛奶都溢出了鍋,於是只好作成乳酪。此外,奶製品可以提醒人們以色列的「應允之地」是「流著奶和蜜」的地方。
晚宴
七七節前日的晚宴可以說是夏天的第一頓飯,人們坐在綴滿花草的屋廊下,一邊吃著抹有果醬的乳酪薄烤餅,一邊吃著一大盤豐盛的鮮水果。通常多數家庭要在餐桌上放兩塊用新麥面做的餅,作為向上帝獻祭的標志。還要烤一塊有四個角的長麵包,做一種三角形的團子,裡麵包上蘋果、乳酪等。節日期間給孩子們吃一種叫「西奈山」的餡餅,以此鼓勵他們學好《托拉》。
七七節的晚上是令人難忘的,一般全家人圍著桌子唱歌達幾小時,各家陽台開著窗,大街上鄰居們交替唱著歌,有時這個樓唱一首,另一個樓接著來一首,直到整個街道上充滿音樂之聲。這一天有些正統猶太教徒會靜守一夜,誦讀經文。
採集鮮花
在七七節這一天,以色列人喜歡用鮮花來裝飾庭院和室內。人們採集或購買大量鮮花,把家裝點得像公園一樣,連廚房、客廳及門廊都綴滿了濃馨的丁香花和鬱金香等。在家裡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都會感到是一個新的季節和節日的到來。為此,在七七節前幾天,大街上的花店擠滿了人,到前一天的下午,你會驚奇地發現平日是擺滿青綠植物和鮮花的花店,全都銷售一空,家家戶戶似公園,空氣中都漂散著一股清香味。人們無法考證七七節用青綠植物和鮮花裝點庭院這一習俗的由來,我想大概是猶太人的祖先想捕捉住第一縷夏日的陽光,所以把它帶到了家中。七七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年輕的戀人們喜歡在這一天簽訂婚約,完成自己的終身大事。據說在這一天簽訂婚約的人,能保證婚姻美滿幸福。
七七節也是猶太教三大朝覲、獻祭的節日之一,正統和保守教派要慶祝兩天,改革派慶祝一天,以色列國內放假一天,許多人在這一天到郊外野餐,去海邊湖邊遊玩,整整一天都充滿著歡歌笑語。
㈢ 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哪些傑出的雕刻家
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上半葉,德國雕刻由晚期哥特式風格逐漸過渡到文藝復興風格,並出現了一批傑出的雕刻家。
蒂爾曼·里門施奈德(TirmanRiemenschneider,約1455—1531)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卓著的雕塑家,為德國留下了一批雕刻精品,他的風格仍然屬於晚期哥特式,但他在宗教題材的創作中注入了較多的世俗因素,塑造出許多寬厚溫和的人物形象,他為德國創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碑風格的雕塑樣式。其重要作品有:維爾茨堡馬利亞教堂的《亞當與夏娃》(1491—1493)、魯道夫墓碑雕刻(1496—1499)、《馬利亞升天祭壇》(約1505—1510)等。
里門施奈德的晚期作品《邁德布隆哀悼基督祭壇》是他最有代表性的傑作。這件雕刻高2.05米,寬1.66米,背景中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將構田分為兩部分,右邊的馬利亞握著兒子的手臂,悲痛地跪在基督的屍體旁;聖約翰用手輕撫馬利亞的肩膀,向她表示安慰;約翰的對面是尼哥底母,他身穿著市民服裝,手捧油膏罐,這個形象的原型據猜測是里門施奈德本人或他兒子:祭壇中間幾個主要人物周圍還有哀悼的人物群像。這件群雕的人物感情刻畫動人心弦,氣氛庄嚴肅穆,整個構圖宏偉單純,具有紀念碑的氣勢。這件雕刻也是里門施奈德創作生涯最後的、永恆的紀念碑。
維特·施托斯(VeitStop,1447或1448?—1533)是晚期哥特式風格向文藝復興風格過渡時期的傑出雕刻家。他生於紐倫堡,1477年到1496年長期在克拉考工作,對東歐的雕刻藝術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重要作品有高浮雕《最後的晚餐》《基督被捕》(1499),木雕《天使的問候》1517—1518),這些作品至今保存在雕刻家故鄉的教堂中。1520年施托斯開始投入班貝克教堂的祭壇雕刻工作。《天使的問候》是一件彩繪木雕,表現的是基督教傳統題材受胎告知,雕刻高3.70米,其中聖母與天使均高2.20米,他們被由玫瑰花組成的花環所圍繞。在花環上還有五個圓形木雕畫面,分別表現了耶鮮誕生、聖靈降臨等場面。花環的中央雕刻了上帝的坐像,上帝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天使和圓形木雕畫面,分別表現了馬利亞加冕和馬利亞之死的場面。這件雕塑的造型新穎,並且沒有按照常規緊貼牆面,而是高懸在教堂的大廳上空,為教堂增添了庄嚴神聖之感。
亞當·克拉夫特(AdamKrafft,約1455—1609)是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初紐倫堡的優秀雕刻家。他創作的高浮雕《哀悼基督》(1490—1492)是一件占據了三面牆壁的大型連續浮雕。展現了基督在各各他受難時的全景。雕刻表現了基督被從十字架上移下,安放在靈床上,聖母與眾人在哀悼基督,場面壯闊,氣氛凝重。與《哀悼基督》不同,浮雕《掌秤師傅》(1497,現保存在紐倫堡曰耳曼民族博物館內),尺寸較小。但卻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當時的商業和文化中心紐倫堡蓬勃的市井生活。浮雕中間是掌秤師傅。他右邊的商人將手伸入錢袋中准備付款。這件雕刻反映了克拉夫特的寫實傾向,體現了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新的藝術風格。
漢斯·維滕(約1485)是德國薩克森與下薩克森地區重要的雕刻家,主要作品是《鬱金香佈道壇》(約1510)。佈道壇是講道的場所,15世紀以來,在新教教堂中佈道壇取得了與祭壇同樣重要的地位。維滕突破了傳統的佈道壇的造型模式,將佈道壇設計成為一朵鬱金香花,巨大的葉片拔地而起,中間部分類似聖餐杯的形狀,向外凸出的弧形間隙中雕刻著小天使;葉子與葉莖支撐著頂部的講台。講台為花萼的形狀,周圍雕刻著渦形裝飾花案和基督教早期神學家的形象。先知但以理坐在盤旋而上的樓梯下,他身體的上方有一個穿工作服的青年在向上攀登。這個佈道壇的構思來自於舊約故事:一個礦工在理想的指引下,在樹上尋找礦石,後來他得到了天使的指點,找到了寶藏。維滕用佈道壇象徵故事中的樹,天使為向上攀登的礦工指出正確的道路。這件雕刻寓意了佈道壇是傳播上帝真言的所在,能指引人們找到真正的寶藏。維滕的這件雕刻構思新奇,其中的人物造型又極為寫實,兩者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菲舍爾家族是紐倫堡著名的鑄造世家。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許多的青銅雕刻都出自菲舍爾銅鑄作坊。老彼得·菲舍爾(PefterVischer1460—1529)是與丟勒同時代的雕刻家。他的兒子小彼得·菲舍爾(1487—1528)最初為父親做助手,後來自己在紐倫堡開辦了一間鑄造工作室,繼承並領導了銅鑄家族的事業,使其在德國保持領先地位。小彼得·菲舍爾有許多作品傳世,如馬格德斯堡大教堂恩斯特大主教墓雕刻和羅姆希爾德大教堂格拉夫·奧托·馮·亨內貝格四世墓雕刻。1513年,他應奧地利馬克西米安國王的邀請為哈布斯堡大陵墓雕刻了《西奧多里克紀念碑》和《馬克西米利安紀念碑》。他的作品結合了德國中世紀藝術和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因素,是德國文藝復興青銅雕刻藝術成就突出的作品。
㈣ 描寫四季景文的美文
春天的發現
謝安妮
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也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今年的春天,像一個雍容而調皮的小姑娘故意姍姍而來。一年之計在於春,春風吹過,萬物復甦,勤勞的人們為了秋收豐碩的果實,正忙碌地耕耘播種,撒下希望的種子。
雖然,春天他的第一個腳步,總是踏市在寒氣猶存的人間和大地。但是,它使冰河碎裂,使萬物舒展變柔,生機勃發,使每一顆美好的新都充滿幻想和希望。
在睡夢中,我朦朦朧朧地聽到了小燕子在「唧唧,唧唧」地叫著。哦!原來是春天來了。我走出家門。春雨過後,空氣顯得特別地甜潤、清新、我深深地呼吸著,感受著。
輕風微微地吹拂,如毛一般的細雨從天而降,千萬條柔柳,舒展著她們的筋骨。瞧!那脆弱而嬌嫩的小草正破土而出,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乳汁。經過冬天洗禮的大樹爭相發新枝。家門前的三棵的榕樹,開始長出一些嫩綠的葉子,好像戴了一頂新帽子似的,真美麗,小鳥在樹上活蹦亂跳。嬌艷的杜鵑花開得真燦爛,在春風中擺動著她那柔軟的身軀。小青蛙蹲在池塘的荷業上,「呱呱,呱呱」地叫著,彷彿在跟人類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小蝌蚪再水利自由自在地暢玩著。
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啊!
春天真美啊,春天真可愛。春天,她給予了人們生機,給予了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