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杜鵑花實景

杜鵑花實景

發布時間: 2021-02-23 02:19:52

⑴ 古詩 宣城見杜鵑花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宣城]今安徽宣城縣。[子規]一名杜鵑,相傳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鳴,此時杜鵑花亦盛開。[三巴]東漢末年置巴郡、巴東、巴西,合稱三巴。泛指蜀地。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此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由見宣城的杜鵑花聯想起蜀地的杜鵑鳥,由杜鵑鳥悲鳴勾起對三巴的懷念,親切而自然。後兩句中,「一」、「三」兩字,各重復三次,對仗極工,而又有民謠風味。

⑵ 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⑶ 《宣城見杜鵑花》的解釋

宣城來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自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⑷ 蜀國曾聞杜鵑鳥宣國還見杜鵑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回斷,三春三月答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修辭手法】

  1. 擬人的修辭

  2. 倒敘的手法。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詩仙李白

⑸ 李白 《宣城風杜鵑花》賞析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賞析: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去呢?青年時代 ,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⑹ 淚血染紅的杜鵑是鳥還是花

淚血染成紅杜鵑」中的「杜鵑」,歷代詩評家都認為是杜鵑鳥,依據是典有「莊周夢蝶」與「杜鵑啼血」。但筆者通過對高詩的認真分析,對杜鵑鳥的說法存有疑問,覺得高翥筆下所寫的應是杜鵑花。理由有三:
其一、高翥的很多詩作喜歡寫看得見的色彩鮮明的景物。
高翥是江湖派中較有才情的詩人,尤其擅長以平易自然的詩句寫景,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曉出黃山寺》);「一帶青山欲盡頭,精藍深處著危樓」(《多景樓》);「深院沉沉照落暉,寶香熏徹舊時衣。一春行樂誰為伴,羞見花前蛺蝶飛」(《春情四首》之三);「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牆」(《秋日》);「啄黍黃雞沒骨肥,繞籬綠橘綴枝垂」(《秋日田父辭二首》)。頷聯中的出句「紙灰飛作白蝴蝶」是實景,對句「淚血染成紅杜鵑」中的「紅杜鵑」也應該是實景。這個實景不是人們似 「杜鵑啼血」般哭得眼淚流血,而是說人們哭得傷心,杜鵑花也被感動,變成了紅色。
其二、杜鵑花更符合詩中的意境。
《清明日對酒》是一首諷刺詩,它的遣詞造句也應符合它的諷刺要求。如果人們在祭拜先人時真的是哭得撕心裂肺眼底流血,那就是一種真情的流露,也就不存在接下來的「夜妝兒女笑燈前」。只有是那種白天「例行公事」裝模作樣的哭,夜歸後又開心地談笑風生,才能被認為是一種諷刺。
另外,詩中「夜妝兒女」的「妝」字也很能說明這一點。這個「妝」字,有些版本作「歸」。倆字都是平聲,放在句中都很妥帖。我無法考證哪一個字是高翥的原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妝」字比「歸」字內涵更豐富,也更能體現全詩的諷刺意味。「妝」字的基本字義是「修飾、打扮」,試想,白天傷心到哭得死去活來,晚上能有那麼好的心情去修飾、打扮嗎?顯然,認為白天哭得如「杜鵑啼血」般似乎過於牽強。如果把「淚血」看成是一種誇張的比喻,被染紅的是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其三、民間傳說紅色杜鵑花也是「杜鵑啼血」所致,紅色杜鵑花也就包含了「杜鵑啼血」的概念。
在浙南閩東一些山區里,杜鵑花有兩種名稱:大紅和深紅色的叫「杜鵑花」;水紅和白的叫「謝豹花」。同是一種花,只是色素不同,為何名稱不同?據說,從前有兩個結拜兄弟,一個叫杜鵑,一個叫謝豹。兩個單身漢情如手足,靠挑鹽到山裡賣為生。有一天,兩人挑鹽經過一個街坊,歇肩的時候,謝豹的鹽擔滑落,壓死了一個小孩,謝豹因此被官府捉去判了死刑。杜鵑傷心至極,可又沒有辦法救謝豹,只有天天挑鹽賣,賺幾個銅錢來給謝豹送點吃的,給牢頭送幾個酒錢,求他照應謝豹,免受皮肉之苦。一天,杜鵑又去探監。謝豹眼汪汪地對杜鵑說:「杜鵑弟弟啊,你看哥哥蓬頭垢面的不象人,想去剃個頭,你代我坐一下牢好嗎?」杜鵑爽快地答應,馬上去找牢頭。牢頭喝了酒,接過錢,網開一面。就這樣,謝豹出了牢門,杜鵑進了監牢。誰知這謝豹一去不回。三天後杜鵑頂替謝豹被斬首。杜鵑死後變成一隻冤鳥,年年月月到處飛,到處找,總想找到謝豹,問他為什麼恩將仇報。可是從這山哭到那山,從這個樹丫飛到那個樹丫,都沒見到謝豹的影子,氣得吐血。人們可憐他,就把它叫做杜鵑鳥。杜鵑鳥啼出的血,灑遍了山間,山間就長出一種小樹,開出了鮮紅的花,人們就把它叫做杜鵑花。謝豹逃生後,愧見世人,躲在陌生的山嶴里。後來,他從心裡往外爛,流盡膿血,死在那裡。他滴過膿血的地方,也長出了一種小樹,開出白的和白里帶紅的花。雖然它的樣子和杜鵑花差不多,但是人們知道謝豹的底細,還是把它叫做謝豹花。
高翥(1170~1241)是浙江餘姚人,終生游盪江湖,有「江湖游士」之稱。他有沒有游歷過浙南不得而知,但他肯定聽說過杜鵑和謝豹的故事。他的那首《春懷》就可以佐證:
江南春盡尚春寒,添盡征衣獨掩關。
日暮酒醒聞謝豹,所思多在水雲間。
清明時節也是很多地方杜鵑花盛開的時節,因此,高翥由漫山遍野的紅色杜鵑花想到「杜鵑啼血」,再由「杜鵑啼血」聯想到紅男綠女祭拜先人時的表現,也就毫不奇怪了。

⑺ 阿法替尼,印度,孟加拉,碧康,beacon,哪種好2017,保真,幾種

簡直語無倫次。阿法是個葯。印度孟加拉是國家。碧康是公司。2017是年份。
我來正確的說:孟加拉碧康公司產的阿法替尼。需要了解更多請借一步說話

⑻ 《宣城見杜鵑花》 唐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啼,宣稱還現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從聽覺、視覺這兩個方面來寫景的。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後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於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託,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於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⑼ 宣城見杜鵑花意思

蜀國:舊指四川。
子歸鳥:杜鵑鳥。
三巴:舊指巴東,巴群,巴西的總稱,也泛指四川。
蜀國曾聞子歸鳥,=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
宣城還見杜鵑花。=不想今日在宣城觀到了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杜鵑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
三春三月憶三巴。=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譯文:
曾經在蜀國聽到過杜鵑鳥的啼叫聲,不想今日在宣城觀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會,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⑽ 古詩 宣城見杜鵑花的譯文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版一回腸一斷,權三春三月憶三巴。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後,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於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彷彿是呼叫著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