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美國紫羅蘭挑戰權威

美國紫羅蘭挑戰權威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54:12

❶ 求敢於挑戰權威的事例,一定不要太老套的。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就是在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意識到只有水稻才是農民的救命糧。

為了讓人民不再挨餓挑戰權威 發現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災人禍帶來了全國性的大飢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著飢餓的威脅。一天中午,走出校門,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圍觀的人都臉上堆滿了憂傷。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感到了「餓殍」兩個字的刺痛。他深切地體會到什麼叫「民以食為天」,他覺得自己應該也必須做點什麼。

當時,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著科學界。袁隆平繼續做了許多試驗,依然沒有任何頭緒。他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決定改變方向,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而在當時,作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認為根本沒有雜交優勢。「別人都講我是『鬼五十七』(長沙方言,意為不務正業),我也不理。」從此,他義無反顧地選定了雜交水稻這道科研課題。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下課後挽起褲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發現了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他如獲至寶,馬上用布條加以標記,反復觀察,並採集花葯進行鏡檢。

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當時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靈感來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這一定是個天然雜交種!」

袁隆平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就能得到有雜交優勢的種子了!但單憑人力不可能大量生產這樣的種子,如果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的水稻,將其和其他的品種混種在一起,用竹竿一趕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稻種了!

想到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滿信心。接下來幾年的夏天,水稻揚花吐穗的時候,他都拿著放大鏡,頂著烈日在田間苦苦尋覓。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他關於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直擊禁區。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10年歷經艱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

❷ 求外國挑戰權威的作文事例啊。

發現真理的事例
弗萊明是英國科學家,青黴素的發現者。 弗萊明當軍醫的時候,看到很多戰士因為傷口感染細菌而痛苦地死去,決心找到一種葯物,來治療因細菌引起的疾病。 在實驗中,他偶然發現了青黴素。這種神奇的葯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是他和幾位科學家共同努力而獲得的成功。 弗萊明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說:「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頭腦。」 納什:以美麗心靈與人生博弈 2002年,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風靡全球,該片以美國數學家納什的生平為基礎加以改編,當觀眾被影片中所表現的愛和美麗心靈所打動的時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園里那個孤獨的老人也逐漸走入世人的視野。 約翰·納什1928年出生在美國一個軍人家庭。14歲時,他的數學天分開始展現,由於他的存在,使教他的老師都產生受挫感。納什21歲博士畢業,他的關於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在當時被看成游戲之作不入主流。此時的納什對名利表現出無足縈懷的態度。別人常常請他解決數學難題,題目破解後,有些人卻以此作為自己的成果來發表,當朋友氣憤地建議納什訴諸法律時,他總是一笑置之——解出難題是最快樂的事。 上世紀50年代末,納什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還被《財富》雜志推舉為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但就在這時,不幸降臨,他患上了強迫性精神分裂症。精神錯亂困擾了他30年。此時,母校向他張開雙臂,特意留出一個閑職讓這位昔日的天才有個棲身之地。於是,在普林斯頓校園里,常常有一個衣著怪異的「幽靈」喜歡在黑板上亂寫亂畫,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多年來,納什的經濟來源就是從母親臨終前替他成立的信託基金中每月提取400多美元。他的妻子艾利西亞表現出了鋼鐵般的意志,一直陪伴照顧他。在她的努力下,奇跡出現,數十年後,納什終於康復,由「瘋子」變回「天才」。 上帝也最終眷顧了這個「怪人」。隨著商業競爭時代的到來,納什50年前所作的博弈論一下子成為與市場聯系密切的顯學。納什也因此進入諾貝爾獎評委的視野。為了驗證納什是否已經痊癒,諾貝爾委員會特意派代表訪問他,當該代表向納什委婉地表達他已被「考慮」授予諾貝爾獎時,納什坦率地說:「我想您來這兒是想看看我瘋沒瘋,如果我瘋了卻得了獎,肯定會把你們的事兒搞砸。」接著他又認真地說:「在你們看來我瘋了幾十年,我卻以為,那不過是一種特立獨行的狀態而已」。 1994年,納什與其他兩位學者分享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到獎金的納什對記者說,「我相信有資格申請信用卡了」,當被問及得獎對他的生活有何影響時,他說,「我現在可以去咖啡館了」。納什把獎金(3人分享後已經不多)一部分還了債務,一部分買了基金,然後就去資助那些貧困的研究者。他依然住在一座普通的房子里,艾利西亞依然照顧著他。而在普林斯頓大學,每天落日的余暉下仍然可見納什散步的身影。對納什而言,自己彷彿在與上帝進行一場人生博弈,用半生瘋狂的代價獲得暮年的聲名,兩者毫不虧欠,恰如博弈論中著名的「納什均衡」。

❸ 目前唯一有能力挑戰美國的國家只有中國嗎-

現階段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單獨挑戰美國
現在,經濟上只有歐盟(不是國家)跟美國在同一級別,軍事上唯有俄羅斯能與美國一戰(但俄羅斯經濟上承受不住,並且軍事上的對等主要在核軍備上),在國際影響力上,無出其右。
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匹敵的。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
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數百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及美洲四大戰略區。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華爾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8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334萬億美元(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人均GDP為47,025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一貫認為,科學技術開支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並以此為准則制定科技政策。美國科技政策一向重視國防研究與基礎研究,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後者則基於基礎研究乃是國家長期發展之本的考慮。

❹ 找一個美國挑戰的節目

生還者,(Survivor),中文翻譯另外一個名字是: 倖存者。 2000年 由美國的哥倫比亞專廣播公司播出,2009年,已經屬播出18個季度。
http://ke..com/view/783883.html

❺ 目前唯一有能力挑戰美國的國家只有中國嗎

這得看什麼方面上了,現在挑戰一個國家不只是單一方面。下面排列出各方面版對美國威脅前三權國家
經濟上:1.歐盟(經濟實力超過美國)2.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連年增速兩位數)3.日本(高科技,汽車工業極其發達,且世界廣布跨國企業)
軍事上:1.俄羅斯(大量的核武遺存,繼承大部分蘇聯裝備)2.中國(軍費世界第二,連年兩位數增速)3.恐怖主義國家(對美國局勢安全威脅)
政治上:1.歐盟(最大的政治聯盟)2.中國(第三世界國家有廣泛基礎)3.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中東國家有一定影響力)
科技上:1.歐盟(科技實力僅次於美國)2.日本/印度(日本高科技發達,印度軟體業發達)3.中國(科研費用連年上升,連年加快對軍工科技研發投入,近幾年航天工業有長足發展)
綜合以上考慮,如果歐盟作為一個國家整體來說的話,其對美國最有挑戰。第二是中國。但是對於歐盟,其從長遠看不大可能會與美國決裂,所以說中國是目前最有可能威脅美國霸主地位的國家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❻ 哪些人敢於向挑戰權威

諾貝爾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我並不驚訝,但我驚訝的是在2004年獲得!」面對記者的提問,正在浙江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新得主大衛·J·格羅斯微笑著說。一句詼諧幽默的作答,將埋頭科研30多年的清貧、寂寞和辛酸輕輕帶過。 初春冷雨乍歇,杭州用柔和的暖陽再次迎來闊別兩年的朋友——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大衛·J·格羅斯教授。而故地重遊,已是「物是人非」。曾獲物理學大獎無數卻始終無緣諾貝爾獎的格羅斯,終於在2004年將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至高榮譽攬入懷中。 64歲的格羅斯被譽為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是公認的現代物理領袖人物之一,菲爾茲獎得主威騰、諾貝爾獎得主維爾切克皆師出其門。他本人也因於上世紀70年代發現了粒子物理的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榮獲200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於這份遲來30多年的重量級「禮物」,格羅斯並不驚訝,「我聽到消息的時候正在睡覺,獲得諾貝爾獎我並不驚訝,因為這只是什麼時候拿到的問題。」自信和對物理學的執著溢於言表。 「21世紀影響世界的應該是物理!」格羅斯說,與中國的情況一樣,很多美國的年輕人熱衷於法律等熱門專業,並對商業性的科學研究感興趣,因為這意味著學成之後可能可以賺到很多的錢。但這並非明智選擇,「基礎科學是一切學科和社會文明的基礎,不可偏廢。聰明人應該選擇基礎物理研究!」 格羅斯看來,物質的追求沒有底限,生活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就可以了。他認為,「最好的生活就是你能追求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擁有無窮的樂趣。」對他而言,鑽研物理,就是自己最大的樂趣。 盡管30多年後才得到這個獎項,但他並不覺得這是遲到的安慰。「諾貝爾獎不會輕易頒給一個人,尤其在基礎學科領域,需要時間來驗證真理,短則10年,長則30年。」獲獎也不是自己惟一的追求。「你知道愛因斯坦從來沒有得過諾貝爾獎,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與自己的學生一起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這是2004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大會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於年輕學子,格羅斯深情寄語:「年輕人應該敢於把目標定得高遠,敢於挑戰權威,敢於雄心勃勃!」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30多年前的大膽設問和勇於挑戰,30年後他和他的學生維爾切克也不會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他很高興的發現,到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已經開始由30年前單純的「刻苦」「聽話」,變成如今的敢於質疑和發問。格羅斯為這個可喜的變化欣喜不已。 正因為此,格羅斯對在中國傳播物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兩年前的夏天,他帶著對杭州情有獨鍾的妻子來到杭州參加浙江大學弦理論國際會議,並由此萌生了來中國傳播弦理論的想法。此次杭州的一周之旅,他特地安排了三場不同內容的演講,而2月22日上午在浙大玉泉校區的弦理論課程演講,更是點燃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物理的熱情。另外,記者從浙大數學中心獲悉,格羅斯教授的助手——國際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斯特羅明格也應邀於1月31日至6月20日在浙大從事為期5個月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拿了諾貝爾獎之後,人們都驚奇我沒有改變,還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做該做的事。只不過,每到一處前來采訪的記者多了,平時睡覺的時間少了。」格羅斯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描述了諾貝爾獎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諾貝爾獎把我放到了台風的中心,我有些身不由己。希望台風能夠慢慢降下來。」

❼ 求歷史上那些敢於挑戰權威的人 比如伽里略這樣的 要國外的人

說一個不出名的吧,克萊爾·帕特森。你可以網路一下。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回用同位素法測地球答年齡,還因為可能不準而被忽略。但他挑戰了權威,竊以為比咖利略之流更偉大,因為他可能拯救了人類。簡單說是他到美國後順便發現鉛是有害的(其實當時很多人都知道),而當時的汽油等油性品是含大量鉛的,關鍵是他的研究是美國石油大鱷贊助的,更關鍵的是美國政府就是石油大鱷撐腰的。在此情況下,他發表了自己的發現,在資金斷了、人身無保障後繼續研究(地球),繼續發表(鉛)(有點不務正業)。最終,地球年齡可能是45億年,無鉛汽油問世。

❽ 有那些挑戰權威的科學家事跡

托馬斯·楊

牛頓曾在其《光學》的論著中提出光是由微粒組成的,在之後的近百年回時間,人們對光學的認答識幾乎停滯不前,直到托馬斯·楊的誕生,他成為開啟光學真理的一把鑰匙,為後來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楊沒有向權威低頭,而是為此撰寫了一篇論文,不過論文無處發表,只好印成小冊子,據說發行後「只印出了一本」。楊在論文中勇敢地反擊:「盡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是我並不因此而認為他是萬無一失的。我遺憾地看到,他也會弄錯,而他的權威有時甚至可能阻礙科學的進步。」

❾ 如何向一切權威挑戰

伽俐略挑戰亞里士多德,關於重物下降的「比薩斜塔實驗」;

哥白尼挑戰托勒密,提出日心說;

愛因斯坦挑戰牛頓的經典力學,提出相對論。

1938年的一天,錢學森站在了加加理工學院航空系一間教室的講台上。他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一串密密麻麻的公式、定義。然後,滔滔不絕地為台下幾十位學生描述未來空間的發展情景。

他向學生們介紹了中國明代的學者萬虎,肯定了他用捆綁火箭載人飛行的大膽實驗。他說:「試驗雖然失敗了。但是,中國先人在四百年前進行的這項試驗,卻為今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思考。可以設想,在有了螺旋槳飛機的今天,如果把火箭與飛機相結合,將產生一種潛力巨大的新型飛行工具。這種火箭飛機,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時間,將會由現在的8小時縮短為4小時、2小時、甚至1小時!」

「我們還應該看到,離開地球,飛入宇宙空間,是人類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種新型飛行器可能就是實現這一理想的金鑰匙……」

錢學森手臂一揮,在同學們的驚詫與議論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

這時,一位後排的老教授從坐席上站起來,用權威的口吻對錢學森的論點提出了反駁意見。他言之鑿鑿,引經據典,讓人找不到可以回擊的理由。

錢學森也並不膽怯,簡練地重復了他的問題之後,對這位老教授論點上的錯誤,一一進行了反批評。

研討會結束後,他的導師馮·卡門問錢學森說:「你知道剛才對你提出反駁意見的那位長者是誰嗎?」

「不知道。」錢學森搖搖頭回答。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馮·米塞斯!」

錢學森笑了笑說道:「當時,我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我已經看得出來,他是個權威學者。不過,在學術問題面前,是應該人人平等的,這是您一再教導我們的。」

面對權威,向權威挑戰,這是學術進步的動力,也是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源泉。沒有敢於向權威的挑戰的精神,哥白尼就不會發明日心說;沒有向權威的挑戰的勇氣,達爾文就不會創建進化論……然而,即便是哥白尼,他的日心說也被後人突破;即便是達爾文,他的進化論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質疑。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最敬重的老師,但當老師和真理發生沖突時,他選擇的是真理。所以他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讓我輕輕地告訴你:

青少年朋友要明白,在做學問的時候,要有一顆懷疑的心,這對提出新見解、新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權威要勇敢懷疑,勇於突破權威建立的舊模式,破舊立新。我們要倡導科學的懷疑精神。當然我們倡導懷疑精神並不是簡單的「懷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理性的、科學的懷疑。

❿ 未來百年,最有可能挑戰美國世界霸權的國家是哪

美國世界霸權為「虛構」,任何人都可以挑戰,
因為挑戰虛構是不成立的。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