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自創七律
❶ 學生自創七言律詩四句
自創七言律詩。
邂逅紅顏古道旁,笑談衣草漫天香。
俯首鴛鴦貼身戲,舉目抖羽比翼翔。
獨唱情歌八九句,自抒佳畫兩三卷。
夕陽西下芳蹤逝,夜夢重遊故地間。
月夜琵琶四五聲,不怨光陰愧華年。邯鄲旅店書生夢,南柯槐國太守緣。醉做候王席中客,醒成布衣落拓身。只道杜鵑啼杜宇,不知蝴蝶舞庄生。
仰望上天無天門,蹬腳不見地有縫。 雙拳握緊長天嚎,膝撞獄門淚成行。莫再尋長亦道短,休將問暖把噓寒。 非為泛泛女之輩,我是堂堂五尺男。 舌燥當可臨泉飲,腸飢權應就風餐。 今日如虎未得翼,他年似蛟踏雲攀。
(1)鬱金香自創七律擴展閱讀:
詩體格律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范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
二、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
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三、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根據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准句型: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❷ 自創 七言律詩
自創「七抄言律詩」之前應該襲先熟悉七言律詩的規則,之後就可以嘗試進行創作。
❸ 自創詠花七律詩或詞,律詩要用平水韻.要有對仗,要有詩意.
蝶戀花·詠梅
雲卷雲舒湘水岸
鶴喜相逢,引頸聲聲喚。
問訊何時雪消散?
候得霾去陽光燦!
風送春歸何其慢。
來客嘆息:紅蕊幾時綻?
梅待冰融花枝現。
香魂可償伊人願!
原創勿抄,謝絕票選。
❹ 自創古詩 最好七言律詩 急求 越多越好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范疇,起源於南朝齊永明回時沈約等講究聲答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等。
❺ 自創的七言律詩
1、
閑彈危弦在窗來前,
輕柔心血流自指尖。
黃鸝識曲穿竹笑,
紫燕知音拔雲賞。
解語蝴蝶花間醉,
辨言蜻蜒葉底眠。
三弄梅花情何限,
引領風騷數百年!
2、
寒夜冷秋暮砧急,
強拉簾攏祭酒旗。
樓頭獨送千里雁,
枕邊已聞五更雞。
醉中不磨攀桂斧,
醒來難登上天梯。
而今圍爐煮良葯,
權借弱柳半枝棲。
3、
瓊壓秋枝玉碾門,
才探西窗就手攏。
花殘桂苑悲白叟,
葉落田家怒黃童。
秦人憫默顏巷陋,
漢使咨嗟阮途窮。
忽見村姑指天笑,
來年春風格外紅。
4、
蕭疏白發不輕顛,
聯播熒屏已廢眠。
小品相聲消夜酒,
曾孫壓歲搶春錢。
子燃爆竹童心動,
媳抉桃符老興偏。
枝上梅花添一醉,
爭相對講拜新年。
5、
夜來漏盡蓮花紐,
爆竹鞭聲響戶牖。
料峭曉寒爭賞梅,
苗條春態競看柳。
村姑錦緞舞霓裳,
柏葉椒花芬翠綬。
舊雨新朋送健康,
推杯共醉酴酥酒。
❻ 自創七律詩
蝶戀花·詠梅
雲卷雲舒湘水岸
鶴喜相逢,引頸聲聲喚。
問訊何時雪消散?
候得霾去陽光燦!
風送春歸何其慢。
來客嘆息:紅蕊幾時綻?
梅待冰融花枝現。
香魂可償伊人願!
❼ 七律詩,自創。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❽ 請自創一首七律
春意
楊柳吐絮燕飛動,
曉風拂面春意濃.
明媚陽光暖心中,
喜上眉頭樂開胸.
歡聲笑語年年同,
季節如花卻成空.
美好時光誰與共,
文秀佳人不相擁.
❾ 求一首自創的七言律詩,要有豪氣的
飛鴻踏雪夢無痕,亂紅舞殘陽,玉盞金樽醉客三千,凝目間意萬千。風雪千山變汪洋,浮生豈能無大志,定碎乾坤驚日月。
❿ 贊美鬱金香的七言律詩
《客中行》
——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己亥雜詩》
——唐·龔自珍
秋心如海復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鬱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當腰。
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
一川星斗爛無數,長天一月墜林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