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牡丹亭賞析
❶ 《牡丹亭》《驚夢》賞析
縱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牡丹亭��驚夢》賞析
【繞池游】〔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綉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旦〕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台衣服來.〔貼取鏡台衣服上〕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台衣服在此.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貼〕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堤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貼〕早茶時了,請行.〔行介〕你看: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綉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緻,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貼〕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 外煙絲醉軟.春香啊,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貼〕成對兒鶯燕啊.〔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旦〕去罷.〔貼〕這園子委是觀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亦號海若,又號清遠道人,別號玉茗堂主人.湯顯祖「於古文詞外,能精樂府、歌行、五七言詩;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醫葯、卜筮、河籍、墨、兵、神經、怪牒諸書」,湯顯祖個性耿介剛直、不肯趨炎附勢.年青時因拒絕首輔張居正的拉攏而兩次無緣進仕.直到張居正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萬曆十一年(1583)湯顯祖三十三歲的時候才中進士.但他仍不肯趨附當權,故僅能在南京任太常博士.後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又遷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萬曆十九年(1591),上《論輔臣科臣疏》,歷數神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間的朝政,諸如科場舞弊、弄臣賄賂、言路阻塞等弊端,觸怒了神宗,被謫遷廣東徐聞縣典史.一年後,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終因不滿朝政腐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棄官回臨川閑居,寓所號「玉茗堂」,湯顯祖於此致力於戲劇和文學創作活動,終其一生.其所作《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這四大傳奇因均有夢境構想,被並稱「臨川四夢」,其中尤以《牡丹亭》為人嘆賞,時人謂「《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他自己也說「一生得意惟在『牡丹』」.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盛贊湯顯祖的傑出成就,將之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牡丹亭》寫福建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到花園遊玩,回到閨房後就做一夢,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夢醒後她為相思所苦,傷情而死.三年後,柳夢梅去臨安應試,經過杜麗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畫像,後和杜麗娘的鬼魂相會,並掘墓開棺,使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結為夫婦.《牡丹亭》以強烈追求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無情地抨擊了腐朽封建道學的理念束縛,深刻地表達了作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重情思想.其中《驚夢》是《牡丹亭》中最精彩的一折,低回婉轉地描摹出了「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那種自傷自憐自怨自艾的情緒.數百年來,人們以崑曲深婉纏綿的曲調反復地吟唱這一折,清麗悠遠、深情感傷的旋律與幽怨哀婉的情緒相得益彰,人們吟唱著杜麗娘的傷感無奈,直唱得口角生香.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他們的一片愛女之心使得他們力圖用自己的道德觀念把杜麗娘塑造成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規范的大家閨秀.杜麗娘被隔絕在深閨大院,「手不許把鞦韆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杜麗娘在官衙里住了幾年,連後花園都沒有到過,白天睡一會兒都成了違反家教,遭到父母的責罵,她只能做些女紅,或者看看書史來打發時光.杜寶為了把女兒調教一個合乎閨閣的大家閨秀,請個老先生教女兒讀書,陳最良是一個典型的老學究,滿嘴的之乎者也,滿腦子的封建教條. 在這樣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長的杜麗娘本來是個十分溫順的少女.然而環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虛,使一個正在成長的青春少女感到苦悶,苦悶的杜麗娘在丫鬟春香的鼓動下,准備到自家的花園遊玩,《驚夢》一折就從這里開始.
旦和貼都是劇中女性角色,旦的分類很多,一般有十二旦的說法,這里指杜麗娘.貼是丫鬟,此處指春香.「介」相當於元雜劇中的「科」,描寫人物的神態、體態.杜麗娘走上舞台,唱了一首【繞池游】,抒發自己清晨醒來百無聊賴的情緒.「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里小庭深院」,春天的早晨,鶯啼婉轉喚醒夢中人,夢中醒來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煩亂.「遍」,到處都是.「人立小庭深院」用歐陽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味,刻畫了一個被簾幕阻隔在閨房深處中孤獨寂寞的女性形象.春香不諳情事,春天的生機讓她由衷的感到歡欣.看到杜麗娘鬱郁寡歡,就慫恿她趁著大好春光梳著應景的發型去賞春.「宜春髻子」,相傳立春那天,婦女剪綵作燕子狀,戴在頭上,上貼「宜春」而字.杜麗娘心裡卻沒有一絲快慰,感嘆自己的心情「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杜麗娘在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緒下游園,奠定了整折戲的憂怨感傷的基調,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復雜的心理基礎,才引出了下文「傷春」.【步步嬌】寫杜麗娘懷著難以名狀的煩悶和自我欣賞的心情開始梳妝打扮.裊晴絲,一般有兩種解釋,一則說太陽穿過灰塵照進院子,一條若有若無的光線照進來,人的情思也如同這晃晃盪盪的光線無法平靜.一則直接把「晴」同「情」,寫人的情思起伏不定.在思緒萬千的心情下,杜麗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鈿,穿上華麗的錦裙,並從鏡中欣賞自己的美麗.如花美麗的少女從鏡子裡面審視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態,不禁沉醉.【醉扶歸】是杜麗娘自憐的集中表現,當春香從外在的衣物飾品上贊美她「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時,杜麗娘卻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拋開外在裝飾的陪襯,直接指向對自己不加任何雕飾的天生麗質美的欣賞,她認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魚沉雁落鳥驚喧,花羞月閉花愁顫,極寫杜麗娘自己內心深處對自己美麗的欣賞愛憐.春香並不能真正理會杜麗娘的美麗,杜麗娘的美麗也正是「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了,「恰」,如同.杜麗娘用美麗的春天自喻,為後文傷春埋下伏筆,暗示「傷春」即是「自傷」.自己如花的美麗無人了解更無人欣賞,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反差造成了杜麗娘心靈深處的強烈失落,一種孤獨無偶的情緒沁滿了心靈,這就點明了上文杜麗娘所感喟「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這種鬱郁寡歡心情的來由.
【皂羅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態變化.鬱郁寡歡的杜麗娘到了繁花似錦的花園中,花園中的勃勃生機激發了杜麗娘心中被壓抑的人生慾望.杜麗娘看到花園里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贊嘆中夾雜著深深的傷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樣多姿多彩,然而卻無一人走進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既是贊嘆花園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詰不肯走進自己生命欣賞自己美麗的人,具有著雙重的意味.杜麗娘抒發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詩詞中這種主題非常多,「勸君惜取少年時,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感嘆形成了女子「傷春」的傳統.備受壓抑的杜麗娘內心深處對美好景緻的嚮往使得初入園林中的她心潮起伏.如此美好的春光卻無人觀賞,杜麗娘由此聯想到自己,不僅悲從中來,「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奼紫嫣紅的美好景色都給了斷井頹垣觀賞,由物及人,一種自憐的情緒油然升起.這句話出於謝靈運語「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現實的苦悶,青春的覺醒使得杜麗娘對外部世界充滿了無限嚮往,「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錦屏人」指幽禁在深閨中的女子,即杜麗娘自指,杜麗娘在想像中把眼光從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轉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們在塗金錯採的遊船中賞春遊玩,直到把三春看盡.這段【皂羅袍】既是景語,也是情語.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織在一起,映襯了杜麗娘的對景自憐的傷感,其內心深處顧影自憐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噴薄而出.在崑曲演員們慢回首低沉吟的纏綿哀婉詠嘆下,杜麗娘的內心情懷被反復地抒發.【好姐姐】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麗.「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青山上到處都是紅色的杜鵑,「啼」字是從杜鵑鳥泣血聯想而來,寇準有詩雲「杜鵑啼處血成花」,杜鵑鳥以血染紅了自己的美麗,恰似美人以美麗綻放著自己的生命,蘊涵著隱隱悲壯之美.「荼 外煙絲醉軟」,「荼 」,一種晚春開放的小花,荼 花外是如煙的暖暖春光,春光如煙似夢,一個「醉」字寫出人沉醉春光里心酥身軟的感受.「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牡丹雖然美麗,但是在春天即將逝去的時候才開放,怎麼能在春花中佔得花魁呢!這里深寓著杜麗娘對自己美麗的青春被耽誤了的幽怨和感傷.「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閑凝眄」,凝神.只聽見燕子呢喃明快如剪,黃鶯歌唱音調圓潤甜美.以上從所見所感所聞展示了春天無限的美麗.春光越是美好,無人欣賞才越讓人惋惜,傷春之意格外濃烈.那種覺醒後的嚮往格外強烈,而現實的束縛又使得杜麗娘沮喪灰心.「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便」,即便.「十二」,虛指,猶言所有.看也看不夠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斷壁頹垣環繞,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緻都看遍了也難以改變「三春無人見」的命運,只能徒然增加自己的煩惱.雖傷春,但更傷「我」.在《驚夢》中,杜麗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從青春意識覺醒所帶來的煩悶到對愛情的朦朧渴望,以及這種渴望無法實現的無奈,從贊美春天到傷感春天以及傷感個人命運的無法把握,杜麗娘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游園被加以細膩地描摹.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還回憶起詩詞樂府里描寫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歲月里斷送了她們的一生;但也有象張生、崔氏那樣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約,後皆成秦晉」.這樣,她的青春覺醒了,原本對愛情朦朦朧朧渴望也明確了.她悲嘆青春虛度,才貌淹沒「我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游園後,杜麗娘在夢中與俊美的柳夢梅雲雨纏綿,使得杜麗娘對愛情的渴望得到了頂峰,因而導致了她在對自由和愛情的憧憬中日漸衰弱最終埋骨幽泉.她期盼自由、幸福,但願「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對愛情的強烈嚮往使得杜麗娘在死後還在追尋,並找到了夢中的書生,主動地向他表示愛情,還魂結為夫婦,湯顯祖由衷地贊美杜麗娘對愛情的執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題詞》).
明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婦女生存狀態最慘烈的時期,貞節牌坊和裹小腳這兩種對女人進行戕害的手段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整個社會從輿論和制度兩個層面對女人的生存進行了嚴厲的規范,而且理學家們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正日益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一種道德准則.這種對人性本能的極端壓制也導致了當時倡導性靈主張的興起.杜寶夫婦對女兒的嚴厲要求正是對「存天理、滅人慾」的自覺執行,而杜麗娘被春光喚起的生命覺醒也正是性靈之強烈的形象說明.湯顯祖通過杜麗娘的形象藝術地概括了封建社會青年爭取自由幸福愛情的艱苦鬥爭,贊揚了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尤其對女性的自我拯救給予了正面的肯定.
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成為中國古代幽怨女子的典型.浪漫主義名劇《牡丹亭》行世後,家傳戶誦,那凄凄戚戚的劇情和幽婉哀怨、纏綿深情的聲腔,曾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引起了眾多人的共鳴,婦女的反應尤為強烈.據說當時有許多青年女子讀了《牡丹亭》,先後為之傷情而亡. 如與湯顯祖同時代的婁江女子俞二娘,讀了《牡丹亭》後,深為劇中杜麗娘的遭遇所打動,聯想到自己在愛情上的挫折,不禁感慨萬分.她把自己的哀怨用硃砂一句句記錄在《牡丹亭》劇本上.在《驚夢》折上,她注道:「我睡覺也常常做夢,只有夢中才能見到平時見不到的東西,就像麗娘見到的那樣」.全劇評注完畢,她另抄了一份,打算託人捎給湯顯祖.但不久因感傷太過,憂憤而亡.湯顯祖知道後,特別感動,於是寫了一首詩來追悼她:「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綉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詩前還寫了個小序:「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註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十七惋憤而終」.另外,當時揚州還有個叫金鳳鈿的女子,讀完《牡丹亭》,就給湯顯祖寫了封信.信上結合自己不幸的婚姻,抒發了內心的痛楚,還表示願意委身於湯顯祖.信發出後,她就朝思暮想,盼著湯顯祖能給她復信,終於相思成疾.待湯接著信趕來揚州時,金鳳鈿已經去世.湯顯祖深感惋惜,便出資為她營建了廬墓.而杭州女伶商小玲色藝雙佳,但愛情遭到很大的挫折,在對感情的體驗上,她對杜麗娘的感傷和無奈有著深深的共鳴,因而扮演杜麗娘分外傳神.每當演到《尋夢》《鬧殤》幾出戲,真若身臨其境,纏綿悱惻,忍不住珠淚盈眶.一次在唱到《尋夢》【江兒水】「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時,因悲傷過度,竟倒在台上氣絕身亡. 明末曲家吳炳在傳奇《療妒羹》中通過女主人公喬小青,概括了這些殉情女子的憂傷與哀愁.小青自己被賣給一個叫褚大郎的商人作妾,為大婦所不容,被幽禁在後園.夜深入靜時,她便獨自挑燈夜讀《牡丹亭》,讀到悲切之處,不覺和淚研墨,賦詩吟道:「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後仿麗娘寫真,留像而逝.更有三女評《牡丹亭》的佳話.《長生殿》作者洪升有個好友叫吳吳山,初聘黃山女子陳同.尚未完婚,陳便去世.陳同生前酷愛《牡丹亭》,一邊看,還一邊加以評點.得病後依舊倚枕而讀,愛不釋手.她母親多次勸阻不成,不得已把書偷偷拿去燒了.幸好上卷放在枕頭底下,才免於一炬.陳同死後,吳吳山看到了這卷倖存的《牡丹亭》,見上面密行細字,評語極精闢動人,有幾頁還斑斑點點沾滿了淚痕,讓他驚嘆不已! 不久,吳吳山娶了清溪女子談則.談則在看到陳同評點的《牡丹亭》後竟也愛不釋手.她嘆息下卷不存,便從書市購來了下卷,仿照陳同的意思補評下去.吳吳山讀了談則的評語,簡直與陳同如出一手,更是驚訝.不料,談則評完《牡丹亭》也竟一病不起,離開了人間.幾年後,吳吳山繼娶古盪女子錢宜.錢宜看了幾頁陳、談評注的《牡丹亭》就人了迷.她一邊看,一邊也在書頁上注下了自己的感想.全書注完,她對吳吳山道:「以前曾聽說有個叫小青的女子評過《牡丹亭》,但後人不得見.眼下陳、談兩位姐姐,評點得如此精湛,何不把它刻印出來讓其流傳呢?」吳吳山聽了點頭稱是,答應了她的請求,錢宜變賣了自己的首飾作為刻板資金,到清康熙年間,三婦合評的《牡丹亭》終於刊刻行世了.曹雪芹《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聽了《牡丹亭》曲文心動神搖如醉如痴的描寫,《紅樓夢》二十三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寫林黛玉聽「皂羅袍」一曲,心荊搖盪,如醉如痴,站在路邊,黯然神傷,足見《牡丹亭》影響之巨,感人之深.《牡丹亭》不僅在女性的內心世界掀起了波瀾,其自傷自憐的心緒在男性世界也得到共鳴.「士不遇」是那個社會形態中男性尤其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最常見的狀態,不遇的佳人、失寵的宮妃都成為男性自喻的形象,詩詞中「男子做閨音」幾乎成了一種抒情模式,杜麗娘在《驚夢》中抒發的自傷自憐自怨自艾情緒就是他們本人真實的體驗,文人士大夫對杜麗娘內心世界的無奈和傷感他們有真切的體驗和共鳴.
《牡丹亭��驚夢》無論是主題、曲詞還是唱腔,在社會上都引起了普遍共鳴,成為昆劇最具代表性的劇目,被人們長期嘆賞與吟唱.
❷ 崑曲牡丹亭音樂賞析
「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這是杜麗娘第一次踏進自家後花園時,看到眼前的「好天氣」而嘆出的一句詞,唱腔婉轉動人、曼 從結構上看,《驚夢》這出戲它可分為「游園」和「驚夢」兩部分;就內容而言,主要寫女主人公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里鍾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開始,文采飛揚,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妙悠然,「爛漫春光下,步步美人歸,」寫杜麗娘游園前對鏡梳妝時的內心活動。這支曲子是在杜麗娘贊嘆「好天氣也」的念白之後起唱的,所以從春光,春意落筆。「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是寫大地回春以後,各種冬眠的昆蟲都蘇醒了,紛紛吐絲活動,這些蟲絲是很細的,只有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才能見到。「裊晴絲」就是指這種搖曵、飄忽的春遊絲,也吹進了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寫桃柳蜂蝶,唯獨選取了纖細的游絲,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這樣寫完全是從規定情景出發,它不是主觀隨意性的產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難以直接看到奼紫嫣紅的春色,在這里只能從晴絲上體味到一點可憐的春光。二、這樣寫與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麗娘是一位過著閑適而愁悶的深閨人物,她是個對春天十分「關情」的妙齡少女,唯其這樣,才會有此細心而專注的觀察。游絲是很細的,不是心細專注的人是很難發現的。所以說這兩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這樣寫體現出人物微妙心緒的理想物化形態,「晴」與「情」、「絲」與「思」諧音,所以「晴絲」語意雙關。它即指晴空里的游絲,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纏綿飄忽的情絲。無論是「游絲」還是這種「情思」,它都是這般纖細朦朧,都是那樣的難以捉摸。春風將輕軟的游絲吹進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開了麗娘閉鎖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漸摧開的那種心理寫照。作者描繪的既是游絲裊裊的春景,也是情思纏綿的春情。情與景,物與我,虛與實結合的非常巧妙,真稱得上是體察入微。
❸ 給個《牡丹亭》經典唱詞的評析
當我翻開桌面這本翻遍多次的《游園驚夢》,看到一篇篇崑曲劇本,最讓我沉醉其中的,當屬崑曲那典雅藻麗、意境深遠的文辭。 就讓我從幾篇經典的劇本,看其唱詞是如何能夠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非比尋常的文化藝術價值:《長生殿》:「柳添黃蘋減翠,紅蓮脫瓣」,「不勞你玉纖纖高捧禮儀煩,則待借小飲對眉山,只幾味蔬和果清餚饌,雅稱你仙肌玉骨美人餐」……《牡丹亭》:「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玉簪記》:「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一首詞、兩下緣、三生命,相看惶恐相拋棄」……多美的詞句啊!如果說:崑曲這種獨特的美學品格,與其發展過程中明清文人的創作和鑒賞密切相關,那麼,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崑曲中如此雅緻的唱詞竟然在那個時代,會達到家喻戶曉、萬家傳唱的地步。「白日消磨腸斷句」!相傳當年湯顯祖在寫《牡丹亭》劇本時,當寫到「待打拚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竟哭倒在自家後院的柴堆旁。更相傳明代有位名伶商小玲,當她一次上台唱[尋夢],唱到這句詞時,想起自己的境遇,忽然間滿面淚光、頹然倒地、氣絕而死。現代社會里還有如此詞句可以激發深情嗎?一出戲能激起心中什麼反響,或許已不是拷問這出戲本身,而是拷問我們心中還有多少深情的儲備~~
❹ 請以崑曲牡丹亭作品為例,請簡要論述一下你對崑曲這門古老藝術的理解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版被稱為「昆劇」。崑曲權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根據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輔《...
❺ 求崑曲 牡丹亭 忒忒令 賞析 謝謝
借眼前又是夢中春景的描寫,間接描寫杜麗娘入院尋夢的彷徨環顧四周的神態動作,以及對柳夢梅的眷戀的情思。給人以亦幻亦真,物是人非的心靈感受。
❻ 崑曲牡丹亭唱詞講解
崑曲《牡丹亭》唱詞 [繞地游]夢回鶯轉,亂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注盡沉煙,拋殘綉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醉扶歸〕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瑱。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煙絲醉軟,那牡丹雖好它春歸怎占的先?閑凝眄,兀生生燕語明如剪,聽嚦嚦鶯聲溜的圓。 〔尾聲〕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山坡羊]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 [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轉過這芍葯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稍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 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則把雲鬟點,紅松翠偏。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 [綿搭絮]雨香雲片,才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俺的冷汗粘煎,閃的俺心悠步嚲,意軟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忺?則待去眠。 [尾聲]困春心,游賞倦,也不索看薰誘被眠,春那,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尋夢》〔懶畫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下懸。是睡荼蘼抓住裙釵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欄芍葯芽兒淺,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線兒春甚金錢吊轉。 〔嘉慶子〕是誰家少俊來近遠,敢迤逗這香閨去沁園,話到其間靦腆。他捏這眼,奈煩也天。咱歆這口待酬言。 〔尹令〕咱不是前生愛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則道來生出現,乍便今生夢見,生就個書生,哈哈生生抱咱去眠。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煙。捱過雕欄,轉過鞦韆,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見。好一會分明,美滿幽香不可言。 〔豆葉黃〕他興心兒緊咽咽嗚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等閑間把一個照人兒昏善,這般形現,那般軟綿。忑一片撒花心的紅影兒呆將來半天,忑一片撒花心的紅影兒吊將來半天。敢是咱夢魂兒廝纏。 [玉交枝]似這等荒涼地面,沒多半亭台靠邊。敢是咱眯睎色眼尋難見?明放著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夢前。霎時間有如活現,打方旋再得俄延,是這答兒壓黃金釧匾。 [三月海棠]怎賺騙?依稀想像人兒見。那來時荏苒,去也遷延。非遠,那雨跡雲蹤才一轉,敢依花傍柳還重現?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陽台一座登時變。 [二犯么令]偏則他暗香清遠,傘兒般蓋的周全。他趁這、他趁這春三月紅綻雨肥天,葉兒青,偏迸著苦仁兒里撒圓。愛殺這晝陰便,再得到羅浮夢邊。 [江兒水]偶然間人似繾,在梅村邊。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 [川撥棹]你游花院,怎靠著梅樹偃?一時間望眼連天,一時間望眼連天,忽忽地傷心自憐。知怎生情悵然,知怎生淚暗懸? [前腔]為我慢歸休,款留連,聽、聽這不如歸春幕天。難道我再到這亭園,難道我再到這庭園,則掙的個長眠和短眠?知怎生情悵然,知怎生淚暗懸? [尾聲]軟咍咍剛扶到畫欄偏,報堂上夫人穩便。少不得樓上花枝也則是照獨眠。 http://wenku..com/view/336cac11cc7931b765ce1510.html
❼ 賞析湯顯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
出自明湯顯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典出謝靈運「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意思是:縱有令人愜意的美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卻沒有欣賞的心思,值得高興的事。因為杜麗娘另有心事,傷感於眼前美景無人欣賞,恰如美麗的她關在深閨大院無人愛慕。這個戲曲大肆談情,以對抗理學家的「理」,不容於禮教,因此大家閨秀的薛寶釵要批評.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折《游園驚夢》驚艷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奼紫嫣紅於回環徘徊之際。但聽那壓板一起,水袖一翻,琴聲顫顫悠悠,唱詞一詠三嘆,莫不叫人銷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記著,初見彼時的微笑……說這話時莫不惆悵寂寥,讓人芳菲韶華已覺在三月落英繽紛的桃花瓣中湮滅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美麗與哀愁來。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杜麗娘甫一露面,便覺淡淡的哀愁凄惻撲面而來,婉轉於韶華易逝、好景不再的惆悵傷情之中,繞梁三日的唱曲直透人心,豈能是筆墨所能形容的。《皂羅袍》曲調一吟,便已定調,後來便是脈脈不得語的幽怨之情躍然而發。
歌德說,那個少年女子不懷春?杜麗娘就在自己家的後花園一走,撞見了一株梅樹,遇上了她此生魂牽夢繞的柳夢梅。於是,看似荒誕離奇的幽媾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春夢了無痕,而後柳夢梅就此煙消雲散。夢醒來,人不見,杜麗娘就此心懷春意,夢魘附身,怎奈何良辰美景卻都付與這般撩人的春夢中,無處與人說。懨懨生懷,女兒情絲系梅園。由此上,凄切之音猶如穿雲裂石一般,偶遇的邂逅成了尋夢的過程,苦苦掙扎,幾般相思,只為清苦,真是個世間都恨又愛的故事悱惻的纏綿。「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啊呀人兒啊,守的個梅根相見。」,到底兒女孩子無處訴衷腸,一片凄苦相思埋心中,種下了香飄玉殞的離別恨。真可謂「芳香直浸骨髓,幽凄遍滿斗室」,那一出出、一句句、一離離、一脈脈,都讓人驚魂痴長,都讓人跗骨鑽髓,都讓人垂淚含黃連,都讓人說不盡的兒女情長今日哀。不到梅園,不知春色如許。到梅園,方知離恨別有天。
我只看了《牡丹亭》的半場,便覺驚艷到青春怒放的哀婉凄離。《紅樓夢》里「黛玉在梨香院牆角外,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之後就吸引黛玉止步側耳細聽,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閨自憐」。黛玉仔細忖度,越發如醉如痴,情思縈逗,感慨纏綿,不覺心痛神馳」,且有多處談及此句,可見曹雪芹對《牡丹亭》又是何等的喜歡和推崇,而《紅樓夢》距《牡丹亭》時代並不久遠,明末戲劇流傳至清時不如家喻戶曉,至少在上流的士大夫階級當中已經是遍體珠玉早知曉了。
白先勇先生在其《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里詳盡的闡述了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的時代背景及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狀況,以及對本劇當中人物的剖析以及後來參與編演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有細致入微的描述,讀來讓人對《牡丹亭》自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喜歡崑曲和本劇的讀者都不妨一讀,可大有長進的。
原著本我沒讀過,只是頗愛崑曲,雖有趨風附雅之嫌,但崑曲歷來譬喻為陽春白雪,某隻是一時喜好才略得一窺。一窺之下竟然欲罷不能之感,頗有杜麗娘梅根之春夢,總覺那片春光明媚的憂郁里有難以遣散的情懷深深讓自己欲罷不能的。看崑曲之《牡丹亭》,唯有「此痴情,性情中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