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釉牡丹
⑴ 請教:成化年制的花瓶有何特徵
明成化青花瓷是漢族傳統名瓷,分官窯,民窯兩種。明成化朝歷時23年,內景德鎮御窯廠生產全容面恢復正常,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其器突出特點是玲瓏秀奇、端巧工細,後人對其評價頗高。
成化青花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與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採用進口蘇麻離青,更難與宣德青花區分;另一類以釉白、青色淡雅為主要特徵,是成化青花的代表,與後來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1)藍釉牡丹擴展閱讀
花瓶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只是外表好看,但是沒有才華。
花瓶,最開始用於女性演員,是一種諷刺性的稱呼。我們家裡或者商店擺放的花瓶的作用莫過於它的觀賞價值。
於是有人就藉此諷刺那些演技不佳,只是外表出眾的女演員,漸漸的這個詞義開始擴大開來,由只在演藝界過渡到這個社會中,指那些除了臉蛋好看之外一無是處的女性。
⑵ 康熙後期的琺琅有哪些特點
至康熙後期,掐絲琺琅作品胎壁較早期變得輕薄,但器型規整,種類有了一定的增加,出現了一些如花籃、鼻煙壺、暖硯盒等新的品種,但仍以小件器物為主。
如銅胎掐絲琺琅鼻煙壺,壺身扁平,垂腹,通體施黑色琺琅彩,中有掐絲回紋。頸部一周裝飾花瓣紋。主體兩面開光處,繪相同的夏日小景:一隻鳴蟬爬上柳枝,柳枝隨風輕擺,頗有趣味。煙壺色彩沉穩,掐絲工藝精良,釉色純正,色彩變化多樣,甚是美觀。
康熙時期的琺琅器中鑄胎的器物分量很重,龍的樣子接近萬曆風格,正面龍,面目蒼老。釉色有的顏色較成熟,但有的藍色發灰,不夠鮮艷,重要的是,其中的紫色、綠色已經非常明顯的不透明了,而且也不漂亮。
康熙時較大一些的掐絲琺琅器,代表物為開光花卉雙獸耳壺,也是清代宮廷景泰藍中的典型作品,整個器形也較古樸,類似於一個小壇子,雙耳有龍頭吐水而做成的兩耳,一下就顯出了整個景泰藍作品的雅緻,開光處是幾朵各種形態的菊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開得非常鮮艷,給整個圖片添加了一絲靈動。該耳壺做工精緻,而且造型獨特,畫面生動形象,顏色搭配非常的雅緻,絕對是景泰藍精品。
康熙年間,隨著造辦處琺琅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廢弛,清宮造辦處和廣州的琺琅工匠,吸收並借鑒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畫琺琅製作工藝,試製成功了金屬胎琺琅工藝中另一個重要的品種,就是畫琺琅器,如銅胎畫琺琅器、望遠鏡、鍾表、洋酒、油畫、鼻煙壺等物品,進入紫禁城。
當時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琅」,也就是馳名中外的琺琅彩瓷器。
琺琅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琅彩瓷器的前身景泰藍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的工藝品。
清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
康熙琺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為主,主要為瓶、盒、盤、碗、杯、壺等,其中以碗的數量較多,而瓶的造型則非常少見。
如康熙琺琅彩牡丹紋碗,高7厘米,直徑14厘米。碗的口部、底足微外撇。白釉底色含青,勻凈,細潔滋潤。碗內一色白釉。碗外壁飾牡丹花,圖飾以藍釉作底,繪以粉紅色牡丹花,綠色葉子,整個色彩基調明朗清晰,簡潔而大氣。
此碗整個效果並不像瓷器,而像一個寶石製品。藍色像藍寶石,紅色像紅寶石,釉料肥厚,質感甚好,釉中有細小白色粒狀,是為特徵。底足露胎,潔白細凈,糯米感強。
底書紅料方框「康熙御制」,紅料肥膩間有細小雜質,艷而不俗,字體為標准秀美的楷書,運筆極其規矩,中鋒運筆,筆路分明,外框一粗一細,十分規整,彷彿一個印章。
有件紫地蓮花紋瓶,是傳世品中唯一康熙琺琅彩瓷瓶。此瓶長頸、扁圓腹,底平實。外壁通體以紫釉為地,頸部以黃料彩繪3組變形蟬紋,腹部繪變形蓮花紋,底部方欄內刻「康熙御制」楷書款。此瓶高僅13.2厘米,但器形十分飽滿穩重,小器大樣,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琺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