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酚對鯽魚
㈠ 丁香油真的可以釣魚嗎
可以。丁香油就好比是調料一樣,在釣魚的時候如果將丁香油和餌回料相互搭配的話可以提高餌答料的誘惑
力,讓魚兒難以自拔。但是在食用時,要少量,放多了會起到反作用的。
魚兒本身是不吃丁香油的,但是它會散發一種果酸的味道,正是這種味道吸引魚兒上鉤的。當在使用蚯蚓釣魚的時候,可以選擇適量的加入一點丁香油,保證每條蚯蚓都能沾到即可。這樣可以增加蚯蚓的香味,使得魚兒更容易上鉤。
在使用丁香油釣魚的時候,要注意的是不能長時間的放置,還有就是不能放入太多的量。放置時間長的話會影響到丁香油的效果,要是加入的量過多的話會影響到丁香油的本身散發果酸的效果。所以在食用時要控制好時間和量。
(1)丁香酚對鯽魚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主要成分:丁香酚、石竹烯、乙酸丁香酚酯、甲基戊基酮等。
感官特徵:具有辛香和丁香酚特徵性香氣。
應用建議:丁香油廣泛用於調配日用、食用、酒用、煙用香精;也用於單離丁香酚和合成其他香料。
建議用量:在最終加香食品中濃度約為0.1~830mg/kg。
㈡ 公丁香釣魚配方
公丁香釣魚配方如下:
丁香酒實質是一種添加劑,通過提升窩料、餌料味型,強化兩者的誘魚效果。與釣魚人常見的牛B鯽、釣得快等化學濃縮添加劑不同,丁香葯酒是以液態酒的形式存在,泡製窩料時按照一定的用量比例添加即可。比如筆者泡製的一款葯酒,裡面就含有公丁香。
用它泡製酒米,1斤的酒米只需30毫升葯酒即可。丁香葯酒,其中丁香更多指的是公丁香。公丁香是丁香樹的花蕾,而母丁香是它的果實,相比之下公丁香香味濃郁,丁香葯酒也主要以公丁香為材料。那麼丁香葯酒是如何誘魚的,它為何以葯酒的形式存在。
首先公丁香含有丁香酚,濃郁的香氣均源於它,而鯽魚、鯉魚包括草魚等淡水魚主要依靠靈敏的嗅覺覓食,所以添加了公丁香葯酒的窩料,對它們有強烈的誘集作用。另外丁香酚能刺激魚的中樞神經,減少魚的應激反應,當窩料投擲後、特別是補窩情況下。
能夠起到很好穩定魚情的效果,避免窩子的魚群四處逃竄、游離窩點。再者丁香葯酒以「酒」的形式存在,主要是丁香含有的微量酚烴難溶於水,但溶於酒精。另外選用的酒主要是高度曲酒,散發一股醇香,也是魚所喜愛的。所以丁香以酒為載體滲透至窩料中,發揮誘魚效果。
㈢ 釣魚的 餌料加什麼油好
一、丁香油
丁香油拌蚯蚓釣魚比單獨使用蚯蚓作餌料釣獲量要高6~8倍,是極好的釣魚餌料,用5兩蚯蚓與2錢丁香油混合一般可掛100支鉤,可見其效果的強大。在下釣前將蚯蚓與丁香油混合拌勻,當魚兒聞到丁香油香味時,便會迅速聚集到釣竿處覓食,就會頻頻上鉤。
釣友可以自己用簡單的辦法來製作垂釣所用的丁香油。將食用油加熱,溫度不能高,要低一點(和製作辣椒油一樣)倒入公丁,母丁放入(醫學上把香氣重、療效強的花蕾稱作「公丁香」,而香氣弱、效果差的種子則被叫成了「母丁香」),繼續用小火低溫加熱,以丁香不燒煳為准。等油變成紅色即可。
二、羊油
羊油作為魚餌添加劑甚至魚餌,算歷史很久遠的。商品餌和爆炸餌都可以添加,不僅可以垂釣鯽魚鯉魚等常見魚種,還可以垂釣鯝魚、黃顙魚、鯰魚等魚種。
怎麼製作羊油:選用腥膻味大的種羊肥肉自己煉制為最好。切成小塊,而後下鍋煉油。這種老種羊羊油講求純正,不建議添加任何搭配。並且熬制時間不宜過長,一旦油渣焦糊就會嚴重影響羊油的味道和品質。之後,裝入密封瓶直接開餌添加使用即可。因為這個味道很重,魚一下子就吸引過來了。
也可以製作羊油麵餌:玉米面65%,麵粉20%,蔗糖10%,羊油5%。用水將羊油、蔗糖調散,加入玉米面、麵粉調成稠漿糊,裝入飯盒,上籠蒸熟。羊油膻味大,在冬天誘魚的效果好更好,鯽魚、鯉魚都愛吃。
㈣ 中草葯野丁香如何搭配釣魚
如果你喜歡泡葯酒或者製作一些窩料,那麼對丁香這款中葯一定不會陌生,可以說它是釣魚中最常用的一種中葯或者稱為香料,而且使用方法多樣,其效果也得到了眾多釣友的認可。丁香可以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香料搭配使用,大家應該也發現了,網上常見的一些釣魚中葯酒配方,基本都有它的存在。
但也有部分釣友反映,丁香並沒有網上說的那樣好用,甚至某些時候還會起反效果。任何一種添加劑的使用,都要講究方法、控制用量,說直白點就是要看你在什麼地方用、怎麼用。而像中草葯、香料更需要注意這一點,因為這些東西比成品添加劑多了一個「自製」的過程,如果你在自製的時候,選材、搭配、比例等方面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後期怎麼用都沒效果。
從丁香的成分談釣魚效果,為什麼魚那麼喜歡這種香料?
釣魚常用的丁香是桃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採摘,曬干而得到。丁香質地堅實,味辛辣、性溫,食之有麻舌感,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丁香酚、乙酸丁香酚酯等。丁香可葯用,有止痛鎮痛的作用功效,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同時由於它氣味芳香濃烈,故也作為香料,常用於食品調味、增鮮,但用量極少,加多了會變苦還會危害人體健康。
釣魚中使用丁香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芳香氣味,丁香油酚可溶於酒精,用曲酒泡製丁香得到的葯酒可以直接加入釣餌,也可以製作各種窩料,如泡製玉米小麥、泡製大米玉米碎等,其香味濃郁且持久,能夠更好地留魚。當然也有釣友認為,丁香用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可以增強魚兒的食慾、讓它們留在窩子里一直吃。其實中葯用於釣魚大多就是因為這兩個功能,要麼味道濃烈(不一定是香,有時候臭也能達到好效果,如阿魏),要麼能夠促食、助消化,有些釣友甚至會在窩料中使用「瀉葯」,讓魚快吃快拉。藉助氣味來誘魚留魚能夠說的通,畢竟咱們平常用的餌料、添加劑聞上去也是各種腥香酸臭,至於葯理作用這塊就不好說了,但我認為如果真的有促食消積的作用,那一定也有可能會起反作用,所以中葯之間更不能胡亂搭配、同時要注意比例和用量。
釣魚中使用哪種丁香,該如何選擇
丁香有公母之分,公丁香是丁香的花蕾,母丁香是丁香成熟的果實,從外形及顏色上看,母丁香是橢圓形,顏色較深為紅褐色或略微發黑,公丁香有點像「火炬」,顏色偏淺;根據香氣的濃度區分,公丁香有壓倒性優勢,母丁香味道較淡不過持久性比較好;葯用角度上兩者的功效類似,但公丁香的葯力更足一些,所以入葯的大部分為公丁香。
在釣魚中,一般也都是公丁香用得多,當然用母丁香也不是完全不用。比如在某些時候我們不需要太濃烈的味道,只想讓窩料或葯酒微微帶點香氣且盡可能持久一些,此時就會用到母丁香或者公丁香母丁香搭配使用。
丁香隨處可見,超市裡、葯店、菜場專門售賣調味品的地方都有,網上就更不用說了,但個人建議最好是去超市或調料品店購買。網上假貨多,價格參差不齊,有些是囤了幾年的雜貨,味道淡、葯效弱,存放的地方比較潮濕還容易發霉,用這類丁香或者其他香料來製作釣魚葯酒、窩料,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丁香在釣魚中三種常見用法
丁香香氣太過於濃烈,所以用量一定要控制好,在多種中葯混合泡酒時,丁香加的過多你會發現它的味道完全蓋過了其他幾種葯材;單獨泡製時,可以多放點,但根據魚情要調整劑量甚至稀釋過再使用,否則不但引誘不了魚,反而會因為刺激性太強而驅魚。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幾種常規的用法,各位可以根據情況稍微加以調整。
第一種丁香酒,這種方法最簡單也最常見:取丁香10克至15克,放入500毫升的糧食酒中,酒選擇52度左右即可,裝瓶後密封保存一個月即可使用,泡製過程中可以稍微搖晃一下瓶身。泡製完成的丁香酒,可以直接用來浸泡玉米麥子大米等糧食,如果是針對大魚、滑魚,可用純白酒稍微稀釋一下再泡窩料,比如一份丁香酒加三四份白酒,混合後再去泡窩料。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只用丁香泡白酒太過於簡單,怕效果不好,也可以配合其他一些中葯使用,比如山奈、桂皮、茴香、甘草、山楂都可以。釣鯽魚鯉魚,可以用10克丁香,10克山奈,10克甘草,10克山楂,三五顆紅棗,混合後加入一斤糧食酒同樣密封保存一個月左右即可。每種中葯本著寧少勿多的用量即可,不小心加多了,泡出的葯酒太濃烈,就加點白酒稀釋一下再用。如泡1斤大米,可以取20毫升葯酒80毫升白酒(也可以放10毫升葯酒,90毫升白酒,若水質較肥葯酒的用量可以放大),然後加20克的蜂蜜或紅糖,15顆維生素b2,一包麝香粉,調勻裝瓶就好。
第二種為丁香油,用料同樣簡單,不過步驟會多一些。取芝麻油100毫升,放鍋中微微加熱後關火,然後放入十幾粒丁香,等油完全冷卻後全部裝瓶密封。你也可以將丁香和油一起放入鍋中慢慢炸,但一定要小心不要炸糊,聞到香味就可以關火了
還有一種叫做「三香油」,大家應該有所耳聞,我在今年年初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過,關於三香油網上有很多說法,我分享的是丁香+桂皮+八角+花生油製成的,製作方法和上面的類似。
不管是丁香油還是三香油,使用方法都差不多,最常見的就是蘸蚯蚓,可以在用的時候可以倒一點在瓶蓋上,然後將蚯蚓掛鉤蘸一下再拋入窩點;或者是開釣前准備一個小杯子,抓幾條蚯蚓放進去,再滴幾滴香油攪拌一下,過幾分鍾就可掛鉤施釣。此方法可以增加咬鉤率,但並沒有傳說的那麼神奇,主要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窩子附近得有魚,換言之如果魚兒離你很遠,只靠一點點香味就想把它們誘過來,是不可能的。
第三種是丁香直接用於製作窩料。比如製作酒米時,我們一般用量是一斤米二兩酒20克蜂蜜15粒維生素b2,在把溶液倒入大米中時可直接放入十幾粒丁香,然後密封保存,用此法泡米最好多保存些時日,至少一周以上,好讓丁香的味道充分進入米中。也有速成法,那就是把丁香磨碎或磨成粉再放進去,這樣可以縮短泡製時間,但建議丁香的量減半大概七八粒就行了,量大味道太刺激,對誘魚沒好處。
最後,不管是丁香還是其他的中葯或香料,都需要客觀看待
丁香運用在釣魚中已經有一些歷史了,而直至今日這種香料依然備受青睞說明確實是有效果的,但是也希望大家能夠客觀看待,別以為用了就一定能釣著魚。其他的中葯、香料、包括現代的誘食劑也都是如此,不可能包你上魚的,釣魚最重要的依然是魚的密度、天氣、釣位以及個人的經驗與技術,這些不是靠一點香精一個配方就能彌補的。
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網上很多所謂的祖傳秘方,試試玩玩可以,但別抱太大希望,並不是說這些方子完全是騙人的,只是魚情不一樣。在以前那個魚資源豐富、食物匱乏的年代,怎樣都好釣,要是泡點葯酒加餌料、窩料里提提香,比別人釣得好很正常。但現在的魚情和以前比不了,真要是窩子周圍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地方都沒魚,你就是用網都撈不到,此時再好的葯酒和添加劑也不如換個位置來的有效。
㈤ 釣魚用的中葯材 都哪些
中國地大物博,釣魚秘方更是數不勝數。這是40餘種釣魚常用中葯,欲求更多還需釣友不斷探索。
釣魚常用中葯
1、丁香(公、母):【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脾、腎經。【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葯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葯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干用。)
2、甘松:【性味與歸經】辛、甘,溫。歸脾、胃經。【功效】行氣止痛【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其性溫通,能行氣止痛。在臨床上常用於氣郁胸悶、胃脘疼痛等症,可與木香、香櫞皮等配伍同用。【處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凈,曬干)【方劑舉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劑》):香附、麥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陳皮、丁香、甘松、烏葯治脾胃虛寒,心腹滿痛。【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葯中,甚醒脾氣。」《本草匯言》:「醒脾暢胃之葯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如脾胃葯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
3、肉桂:別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麗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醯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性味:性大熱,味辛、甘。功能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用於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
4、山奈: 性味:辛溫。 功能:暖中辟惡。 主治: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性狀:生廣中,根葉皆如生薑,入合諸香用。
5、細辛: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肺、肝、腎經。【功效】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臨床應用】1. 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2. 用於頭痛、齒痛、風濕痹痛。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處方用名】北細辛、細辛(喜凈,曬干,切碎用)炙細辛(用蜂蜜拌炙,減少溫散之性)
6、辛夷:【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功效】散風,通竅。【臨床應用】用於鼻淵鼻塞,流涕腥臭等症。本品入肺經,上通於鼻,以散風寒,故臨床上用於治療鼻多濁涕、不聞香臭的鼻淵症,常與白芷、細辛、防風、蒼耳子等配伍應用。【處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筆花、春花(曬干用)
7、獨活: 【性味與歸經】辛、溫,微苦。歸肝、腎、膀胱經。【功效】祛除風濕,散寒解表。【臨床應用】1. 用於風濕痹痛。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凡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為適宜,常與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2. 用於風寒表症,兼有濕邪者。獨活能發散風寒濕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較緩,用於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常與羌活同用。【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洗凈,曬干,切碎用)
8、白芷:別名:香白芷、川白芷。化學成分: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於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
9、乳香: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處方用名】生乳香 滴乳香(原葯敲碎用)乳香 制乳香 炒乳香(炒去油用)
10、牙皂: 【葯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功效】祛痰、開竅。【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凈,曬干,去皮弦用)【附葯】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優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質量較好,故常採用。
11、大茴香(八角):別名:大茴香、八角、八月珠。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茴香醚(anethole)、黃樟醚(Saf role),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anisylacetone) 水芹烯等。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胃寒嘔吐、腰痛。
12、小茴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於胃寒嘔吐、食慾減退之症。【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干用。)
13、川芎: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川芎辛散溫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用於各種瘀血阻滯之病症.【處方用名】川芎、撫芎(洗凈,曬干,切碎用)灸川芎(清炒至微焦)【按語】1. 川芎原名芎藭。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症;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症。
14、靈草: 【葯 名】 還魂草 【來 源】 為景天科植物輪葉景天的全草。 【功 效】 解毒,消腫,止血。 【主 治】 治創傷,無名腫毒,蛇咬及蠍螫。 【性味歸經】 苦、澀,平。 入心、肝經。
15、排草:氣清香,味淡。以殘莖短、須根多而長、灰黑色、香氣濃者為佳。不帶殘莖者,商品稱排草茸,質量最好。 性味和功用:辛,溫。清熱解毒,燥濕。用於風濕,水腫,浮腫。
16、滑石粉:[性味歸經]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功 效]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17、香薷: 【性味與歸經】辛,微溫。入肺、胃經。【功效】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臨床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朴等同用。【處方用名】香薷、陳香薷、香茹(洗凈,曬干,切碎用)【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按語】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葯品。
18、山楂: 【性味與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功效】消食化積,活血化瘀。【臨床應用】1. 用於食積停滯,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為消化食積停滯常用要葯,尤能消化油膩肉積,在臨床應用方面,常與麥牙、六曲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焦山楂 山楂炭 焦楂肉(炒至外黑內呈深褐色應用)生山楂 生楂肉(洗凈,曬干用)蜜炙山楂炭(取山楂炭用煉蜜拌炒)
19、陳皮: 性味:辛苦溫。 功能:(1)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 (2)同補葯則補,瀉葯則瀉,升葯則升,降葯則降。 ?(3)為脾肺氣分之葯,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症。 (4)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性狀: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
20、阿魏: 【功 效】 消積,殺蟲。 【主 治】 治症瘕痞塊,蟲積,肉積,心腹冷痛,瘧疾,痢疾。 【性味歸經】 苦辛,溫。①《唐本草》:「味辛,平,無毒。」②《海葯本草》:「味辛,溫。」【葯物配伍】 配人參,溫中健脾;配硃砂,辟穢解毒;配沉香,疏肝解郁;配山楂,消食化滯、活血化瘀。
21、巴豆:別名:巴仁、江子、巴果、紅子仁。化學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亞油酸、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順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crotonoside)。性味:性熱,味辛;有大毒。功能主治:外用蝕瘡。用於惡瘡疥癬、疣痣。
22、冰片: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經。【功效】回蘇開竅,清熱止痛。【臨床應用】1. 用於神昏痙厥,冰片開竅回蘇的功效類似麝香,但作用稍遜,用治竅閉神昏,兩葯往往配伍應用。【處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腦香、片腦(以原植物龍腦香樹命名。)【按語】1. 冰片辛香走竄,能通諸竅,內服能開竅回蘇,類似麝香,故兩葯時常同用,如成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23、麝香: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脾經。【功效】開竅回蘇,活血散結,催產下胎。【臨床應用】1. 用於邪蒙心竅、神志昏迷。麝香有開竅通閉、辟穢化濁之功,開竅力強,適用於邪蒙心竅、神識昏迷等症。如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厥、中惡等卒然昏迷等症,常與冰片、牛黃等品配伍,可加強辛散走竄、開竅回蘇的作用。【處方用名】麝香、元寸香、當門子【按語】1. 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具有很好的開竅通痹的性能,是一味治療神志昏迷的要葯,許多具有開竅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
24、穿山甲: 【性味與歸經】咸,微寒。歸肝、胃經。【功效】祛瘀通經,通下乳汁,消腫排膿。【處方用名】穿山甲、炙山甲、炙甲片(用鐵砂拌至胖大呈黃色)【按語】1. 穿山甲咸而微寒,性善走竄,活血通經,無論經閉、痹痛皆有效。消腫排膿,瘡瘍初起或膿成不潰均可用。且通下乳汁,亦為要葯。
25、鬱金:別名:玉金,姜黃、毛薑黃。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為姜黃烯(1-curcumene)、倍半萜烯醇、樟腦、莰烯,尚含姜黃素、脫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等。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涼血破瘀。用於胸腹脅肋諸痛、月經不調、癲癇發狂、熱病神昏、吐血、尿血、黃疸。
26、大黃: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功效】攻積導滯,瀉火涼血,行瘀通經。【處方用名】生軍、生川軍、生錦紋、生大黃(生用,瀉下力猛)\酒川軍、酒洗大黃(用生大黃噴黃酒,烘乾後應用,可增強活血行瘀之功)\制軍、制川軍、制大黃(用黃酒拌勻後蒸熟成黑色,瀉下力較緩,能清熱化濕)【按語】1. 大黃又稱「川軍」,性寒苦泄,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揮它的特長
27、密陀僧:性味:辛咸小毒。 功能:(1)感銀鉛之氣而結,墜痰,鎮驚,止血散腫。(2)消積殺蟲,療腫毒,愈凍瘡,解狐臭,染髭發。
28、廣藿香: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乾燥全草,又名藿香。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
29、千里香:地椒,別名百里香、千里香。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 矮小半灌木狀草本,有強烈香氣。化學成分莖、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芳樟醇、龍腦、香芹酚(carvacrol)、對傘花烴、麝香草酚;葉尚含齊墩果酸、熊果酸、咖啡酸。性味 性溫,味辛;有小毒。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行氣止痛。用於感冒、頭痛、牙痛、腹脹冷痛。
30、地龍:【來 源】 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正蚓科動物背暗異唇蚓等的全體。 【功 效】 清熱,平肝,止喘,通絡。【性味歸經】 咸,寒。
31、薄荷:【性味與歸經】辛,涼。入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咽喉,透疹。【處方用名】薄荷、薄荷葉、蘇薄荷(洗凈,曬干,切碎用。)
32、桂皮:【功 效】:暖脾胃,散風寒,通血脈。【主 治】:治腹冷胸滿,嘔吐噎膈,風濕痹痛,跌損瘀滯,血痢腸風。【性味歸經】:辛,溫。①《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②《四川中葯志》: "性大熱,味辛甘,有小毒。"《四川中葯志》: "入心、肝、脾、腎四經。"【別 名】:原植物①天竺桂(《海葯本草》)又名:山桂、月桂(《綱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②川桂又名:柴桂,臭馬桂。
33、胡椒: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功效】溫中散寒。【處方用名】胡椒、白鬍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34、紅棗:名稱:紅棗、大棗。性質:性質平和,味甘甜。營養價值:內含蛋白質、糖分、有機酸、黏液質、維他命A、B2、C、鈣質、磷質、鐵質等。功效:養血補脾、補中益氣。
35、黃連:【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處方用名】川連、川雅蓮、細川連、小川連(生用,清熱瀉火)炒川連(炒用,減低寒性)姜川連(薑汁拌炒,用於止嘔) ?????酒炒川連(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按語】1. 黃連性寒,味甚苦,功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葯。
36、陳皮:別名:紅橘、大紅袍、川橘。化學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陳皮素(nobiletin)、檸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性味:性溫,味苦、辛。功能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多痰。
37、枳殼:性味:苦酸微寒。功能:(1)其功皆能破氣,氣行則痰行喘止,痞脹消,痛刺息,後重除。(2)所主略同,但枳實利胸膈,枳殼寬腸胃,枳實力猛,枳殼力緩,為少異。
38、蘆根:化學成分:含蛋白質、維生素B1、B2、C、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多糖類、糠醛及水溶性糖類等。性味:性寒,味甘。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39、魚腥草:別名:臭菜、側耳根、臭根草、臭靈丹。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魚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葉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異槲皮甙、金絲桃甙、芸香甙。性味 性微寒,味苦。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清癰排膿,利尿通淋。用於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40、甘草:別名:甜草根、密草。化學成分:甘草根及根莖含甘草甜素,為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鉀、鈣鹽。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異甘草甙(neoisoiiquiritin)等。性味: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緩解葯物毒性。
41、篳撥:系胡椒植物篳撥的果穗。溫胃暖腎。用於治療胃寒、腎寒、心臟性水腫。原產熱帶,廣東、廣西、雲南有栽培。味道辛辣,有特異香氣。
42、沉香:【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腎經。【功效】降氣止嘔,溫腎納氣,行氣止痛。【處方用名】沉香、海南沉(劈開,打成絲條用)沉香粉(研成細粉)【按語】沉香,能沉於水,而氣味芳香,故以為名。味苦質重,葯性沉降,功能降逆以止呃,納腎而平喘;辛香而溫,又善行通,故尚能溫中以散寒,行氣以止痛。
43、香葉:【功 效】行氣祛濕。【主 治】治風濕,疝氣。【性味歸經】《廣西中葯志》: "味辛,氣香,性溫散。"入肺、肝經。【別 名】香艾(《廣西中葯志》)
44、皂角:性味:辛咸性燥,氣浮而散。歸經:入肺大腸經,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肝。功能:(1)搜風泄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節,而涌吐痰涎。(2)「除濕去垢」:最去油膩刮人腸胃。
本人常用的是阿魏泡酒加大茴香粉。肥水釣鯽、鯉效果顯著。任何麵食均可添加(不可與其它中葯餌混用)。
缺點是手上的味道三、四天都洗不掉。
㈥ 求魚葯配方!
麻醉葯是丁香酚,要注意計量的換算不然魚會長眠不醒。溫度和水體的大小關繫到用葯的多少 丁香酚是牙醫用來麻醉的一種液體
鯽魚魚餌配料
50克阿魏研細(去中葯店買)配100克麵粉,活成丸,魚聞味後,即來搶吃.
鯉魚覓食,主要靠觸覺,其次是視覺和嗅覺。葷素皆可。紅蚯蚓、捆綁的紅蟲束皆是它的喜愛。深秋為了儲存足夠越冬蛋白質,小蝦常是好的釣餌。素食則麵食(最好是70%細玉米面+30%白面用水加B12維生素拌勻後上鍋蒸熟,用手揉軟使用)、紅薯、鮮玉米、酒糟麥子粒都是好釣餌。隨著不同水域、不同地域、不同季節,愛好也不盡相同。在養魚池垂釣,用該處喂魚的合成餌料,水泡散後與自己准備的麵食揉勻,常是最好的餌料。此外,泡泡糖也是好釣餌。如釣海竿用糟食最好。
幾種常用餌料的配比
(1)鯽魚餌 按垂釣一天用0.2千克計算,一次配料2千克為宜。各種料的比例為:黃豆粉或豆餅粉15%、紅薯粉或土豆粉15%、細玉米粉45%、大麥粉20%、蛋黃粉5%,再加入適量的清香型香粉和白色、淡黃色等食用色素。
(2)鯉魚餌 鯉魚身大、體壯,胃口也大,故一次配料應不少於3千克,且用料應稍粗一些。具體配比是:大麥粉25%、玉米粉40%、蠶蛹粉或魚粉15%、動物肝粉5%、紅薯粉或土豆粉15%,再加入適量的濃香型食用香料和食用色素。
(3)草魚餌 台釣餌配製以素為主。主要原料為草乾粉30%、小麥粉15%、玉米粉20%、土豆粉25%,再加入10%的海藻類粉料。這種餌入水即開始化散,草香、藻味隨波漂流,可很快誘集成群草魚匯集釣點。
(4)花鰱 、白鰱餌 酸味、腥臭味、霧化好的餌是配製花鰱、白鰱餌的要點。其主要原料是預先發酵好、具濃酸味的玉米面濕料。白鰱餌基本配比是:發酸的酸面料50%、玉米面30%、大麥粉料15%,再加入適量帶腥味的蝦粉、魚粉。而釣取花鰱的餌,以主要原料為已經發酵的濃酸玉米濕面外,應加大腥味、特別是臭味,如臭豆腐汁、大蒜泥等的比重。
自製台釣餌料質量的好與否,除了看垂釣時上鉤率,還要觀察餌裝鉤入水後的化散過程,較理想的餌應在臉盆中試驗時,入水半分鍾餌粒表面開始膨化起一層霧狀,而後開始自然化散剝落,這樣逐步膨化,層層散落,但內層還緊包著魚鉤,直到約2分鍾餌料全部化散、鉤餌脫離、
樓主沒說魚什麼問題。。我就揣測的回答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