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劇情
❶ 我想知道昆劇《牡丹亭》杜麗娘的故事。
故事介紹:
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伴讀的使女春香,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
麗娘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一日照鏡子,見自己一下瘦成那個樣子,忙自畫春容,並題詩一首於上。她又把夢鏡說與春香,並讓春香把那畫叫裱畫匠裱好。
中秋之夜,麗娘天逝。死前,囑咐春香把春容裝在紫檀木匣里,藏於花園太湖山石下,又囑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之下。
廣州府秀才柳夢梅,原柳春卿,柳夢梅拾到麗娘的春容匣子,回到書房,把那春容掛在床頭前,夜夜燒香拜祝。麗娘在陰間里一呆三年,閻王發付鬼魂時,查得麗娘陽壽未盡,令其自己回家。
柳生已考中狀元。並且告訴杜寶說小姐確實又活了,皇上得知此事,皇上要幾人都前來對證。皇上斷定麗娘確實是活人。經皇上裁決讓他們父女、夫妻相認。麗娘又勸柳生拜認了岳父杜寶,全家人大團圓。
(1)牡丹亭劇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 《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參考資料
網路-牡丹亭
❷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
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情有所鍾,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生情系麗娘,冒死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締結秦晉之好,同往臨安。杜寶升任宰相,拒不承認婚事。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2)牡丹亭劇情擴展閱讀:
《牡丹亭》創作背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的寫作。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問,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成功的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牡丹亭》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牡丹亭》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早有才名,2l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激烈抨擊朝政,謫廣東徐聞縣典史。
兩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抑制豪強,關心民生疾苦,頗多善政。49歲棄官還鄉,致力戲曲創作。湯顯祖深受「左派王學」影響,反對程朱理學,批判擬古主義的文學,追求個性解放。
其創作成就主要在戲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詩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❸ 《牡丹亭》主要講的什麼內容
《牡丹亭》劇情內容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站立著一位佳人,佳人對柳夢梅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柳夢梅經常思念這位佳人。
與此同時,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名叫麗娘,麗娘才貌端妍,跟從私塾老師陳最良讀書。杜麗娘在後花園里學習《詩經·關雎》傷春尋春,她從花園回來後便鬱郁寡歡。杜麗娘在睡夢中夢見一位書生手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後來杜麗娘同書生在牡丹亭畔幽會。
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杜麗娘的父親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他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
杜麗娘想與柳夢梅共敘姻緣,她讓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最終兩人結為夫妻。杜麗娘陪同柳夢梅一同前往臨安參加應試。
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完畢後,他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與此同時,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發現杜麗娘墳墓被發掘之事,陳最良向杜寶告發了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被杜寶囚禁。
直至發榜,柳夢梅由階下囚變身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柳夢梅與女兒的婚事,他強迫柳夢梅與女兒離異。這場糾紛最後鬧到皇上面前,在皇上應允下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創造上。杜麗娘是《牡丹亭》中描寫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杜麗娘身上有著強烈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斗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反抗方面。
作者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成功細致地描寫了她反抗性格的成長過程。杜麗娘生於名門宦族之家,從小受到嚴格封建教育,她曾經安於父親替她安排下的道路,過著穩重,矜持,溫順的生活,這些在《牡丹亭》「閨塾」一場中可以突出表現出來。但是,正是杜麗娘生活上的束縛、單調,造成了她情緒上的苦悶,引起了她對現狀不滿和質疑。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被《詩經》中的愛情喚起了青春的覺醒,以及她在夢中獲得的愛情,更加深了她對現實幸福生活的渴望。杜麗娘「尋夢」正是她反抗性格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她強烈要求身心解放的感情流露。
湯顯祖用浪漫主義手法成功表現了杜麗娘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正因為幻夢中的美景在現實里難尋,夢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導致她鬱郁而終。
但是,湯顯祖並沒有用杜麗娘的死來結束他的劇本,而是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又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了杜麗娘在陰間向判官詢問她夢中情人姓柳還是姓梅,她的遊魂還與柳夢梅相會。
杜麗娘為了與柳夢梅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望,她要求柳夢梅掘開她的墳墓,讓她起死復生。杜麗娘正是為情人而死,為情人而再生,也是為理想而犧牲,又為理想而復活的體現。
杜麗娘回到現實世界與柳夢梅最終成就了姻緣,整個過程充分說明了杜麗娘在追求愛情上大膽而堅定,纏綿而執著的個性。
《牡丹亭》中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他又存在濃厚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他在愛情上始終如一,敢於在金鑾殿上對峙權高勢重的岳父,並始終相信自己和杜麗娘的真情所至一定會在一起。
柳夢梅理直氣壯,義正詞嚴。這些生動的描寫體現出柳夢梅不畏強暴、剛強反抗的性格特點。柳夢梅這種性格與杜麗娘交相輝映,使他們的愛情發出了更大的光彩。
《牡丹亭》中杜麗娘的父親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
杜寶甚至在知悉女兒生病的真正原因後,他還故作鎮定,最終斷送女兒生命。杜寶認為女兒私招柳夢梅玷辱了他的門第,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敗壞了杜氏家風。這些地方都表現了杜寶的冷酷面目。
另一方面,杜寶又以封建社會「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出現,他勤政愛民,公而忘私,為國忘家。正因為如此,杜寶必然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封建禮教,絕不妥協,就導致了在家庭中斷送女兒的青春和幸福。作者以杜寶這樣的形象來深刻揭露封建道德體系的不合理。
湯顯祖筆下的陳最良是一個十足迂腐、庸俗、虛偽、自私的道學先生,他嚴格遵守封建教義,言談行動充滿著酸溜溜的味道。
在《牡丹亭》「閨塾」一場中描寫陳最良道學氣最數傳神,從他身上暴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很多弱點,陳最良這個人物形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作品對私塾先生陳最良這個形象的批判,正好體現了作者反封建禮教的民主精神。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特色也是非常卓越的。《牡丹亭》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貫穿《牡丹亭》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作者的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得情節離奇,曲折多變,作者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注重展示人物內心世界,他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牡丹亭》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人物形象來表現的,它最突出的成就,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我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
《牡丹亭》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特點是她在追求愛情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可以為情而死,又可以為情而生。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湯顯祖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做是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著重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
《牡丹亭》作者讓劇中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運用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❹ 《牡丹亭》的故事講的是什麼,如何評價
《牡丹亭》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鬼魂與愛情的故事。女主角杜麗娘,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深受封建家庭束縛,只知女工課程,直到一位腐儒陳最良講解《雎鳩》一文時,她內心萌發情愫,偷偷進入後花園,夢中遇見書生柳夢梅,兩人在夢中相會,私定終身。夢醒後,杜麗娘因相思成疾而亡。隨後,柳夢梅在梅花庵找到杜麗娘畫像,兩人再續前緣,柳夢梅掘墳,杜麗娘得以重生,完成了夢中愛情的奇妙旅程。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全書完整地詮釋了湯顯祖「至情寫作」的理念。湯顯祖在創作杜麗娘離魂一折時,情感激盪,甚至哭倒在柴堆上,其作品之深情,無與倫比。《牡丹亭》以其新穎的故事、優美的詞句、含蓄的唱調、大膽的劇情,成為明代暢銷書籍之一,被譽為「至真至純」的作品。
杜麗娘在花園中的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反映了她對美麗和青春被忽視的無奈,而柳夢梅的「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則表達了他不願看到杜麗娘美麗消逝的決心。兩人之間大膽而直白的表達,打破了明朝社會的迂腐束縛,杜麗娘追求愛情、抗爭命運的過程,展示了人性的光芒。
《牡丹亭》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更反映了中國明朝女性對於自由戀愛、自主婚嫁的渴望。在當時,這些觀念被認為是天方夜譚,杜麗娘為了愛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使得《牡丹亭》成為了珍貴而奇特的美夢,象徵著那個時代女性的理想和抗爭。
❺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故事
故事梗概
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後,居然動了思春之情,於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於梅花庵,並因此與杜麗娘遊魂相遇相知。其後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
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後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並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後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5)牡丹亭劇情擴展閱讀:
簡介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文學地位
《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在明末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相關景點
牡丹亭的故事背景在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縣),湯顯祖停留該地時取得故事靈感,牡丹亭亦為當地真實景點,毀壞後又重建,現在根據牡丹亭故事內容擴建成牡丹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