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的野百合
① 席慕容《無怨的青春》原文
一、席慕容《無怨的青春》原文: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請內你一定要溫柔容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
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
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
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
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
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二、作者簡介:
席慕蓉,女,祖籍內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在台灣。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後,赴比利時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1968年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及1987年台灣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
曾在國內外舉行十餘次個人畫展。出版有詩集、畫冊、散文集及選本等五十餘種。曾任台灣新竹師范學院油畫及素描專任教授。現為專業畫家,並為內蒙古大學、南開大學、寧夏大學、南通工學院、呼倫貝爾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六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亦是內蒙古博物院榮譽館員及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的榮譽公民。
詩作被譯成多國文字,在蒙古國、美國及日本都已有單行本出版發行。
② 名家散文精選
1、《背影》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台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2、《春》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7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
《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3、《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4、《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是巴金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雲時海上日出的幾種不同景象,展現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文章的語言文字優美、易懂,易於學習。
5、《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
③ 名家散文並帶賞析的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 《目送》
6、「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三毛 《流星雨》
相對於虛偽的粉飾和不安內心外的面具,隨性,自然才是最本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