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古琴
⑴ 趙家珍的主要作品
繼承傳統,努力創新,為了豐富古琴演奏曲目和拓展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趙家珍教授還與關乃忠、趙季平、谷建芬、譚盾、梁銘越、唐建平、郭文景、趙石軍、胡小鷗、孟慶華、黃薈等著名作曲家合作,共同創作並親自演奏如《三秋》、《琴簫引》、《秋韻》、《一塵》、《弦鼓談》、《憶江南》、《離騷》、《牡丹亭》、《琴心交響-知性人生》、《鼓·琴》、《琴挑》等專業性極強的古琴作品。並把這些作品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當中。獨自創作和改編了《夜深沉》、《卧龍吟》、《古樹拙風》、《空城計》、《晚香》、《風入松》、《煙花三月下揚州》、《明月幾時有》、《櫻花》、《我和你》、《友誼地久天長》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古琴新作品。這些新作品極大地豐富了古琴的演奏曲目,拓展了古琴的演奏技巧,創造了古琴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更深層次地發掘了古琴的音樂表現力。
趙家珍教授和她的學生古琴音樂會
虞山琴韻薪火相傳-紀念古琴大師吳景略先生
虞山琴派:明末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中國古琴重要流派,由明朝宰相嚴訥之子嚴天池所創建。嚴澄精古琴,師承名師,曾任邵武府知府,辭官後,與善琴者共同探討琴藝,自此琴風大振。後主持編寫了《松弦館琴譜》,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他在《松弦館琴譜琴川匯譜序》中提出了虞山派的理論建樹,改變了當時琴壇盛行以文對音的偏頗,提升了音聲本身的藝術感染力,被琴界奉為正宗,虞山琴派由此名揚海內。其同門師弟、又為其弟子的徐谼(約1582-1662,名上瀛,號青山)在琴學上與嚴天池同一源淵,在琴藝琴風上又有進一步的突破和創新,編著有《大還閣琴譜》和《溪山琴況》,在琴學上豐富和完善了虞山派的理論(該書被《中國美學史》列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和美學的重要著作)。虞山琴派從此亦就成為中國第一個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譜、理論綱領和地域特色的琴派。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譜有十幾種之多。海內琴士群趨仰幕,出現了虞山為歸的局面。此派崇尚音必當正律,重音而輕辭,其特點可概括為清、微、淡、遠四字,琴曲風格為清微淡遠,博大和平,歷來為琴史所推重。
近現代虞山琴派傳人中最著名的當屬吳景略(1907-1987,名韜,號縵叟,常熟人)。吳景略畢生潛心研究古琴藝術,長於演奏。他演奏的《瀟湘水雲》、《梅花三弄》、《普庵咒》、《漁樵問答》、《梧葉舞秋風》、《憶故人》、《胡笳十八拍》等在五、六十年代就被錄製成唱片,流傳海內外,受到廣泛推崇。他融會理解民族音樂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積數十年的深厚功力,鑽研創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和特點。先後授教古琴於常熟、上海兩地,成立今虞琴社並任社長。後授聘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授、北京古琴研究會任會長等。吳景略開創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編著古琴教材,培養了大量的學生,其中許多人已成為當代聞名的古琴演奏家、專業教師及理論研究者。他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還先後發掘整理了近四十首古代琴曲,並創作《勝利操》,移植改編《新疆好》等古琴新作品。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話》、《古琴改良》等琴學論著。著有我國第一部從初級到高等藝術院校教學使用的《古琴教材》。他的古琴藝術造詣深湛,在古琴領域里,被稱為虞山吳派、琴壇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