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丁香
❶ 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原文及賞析
《丁香·點絳唇素香丁香》詠丁香詩鑒賞
王十朋
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
宋代丁香已廣為栽培,是文士們經常歌詠的花卉之一。王十朋這首詞便是專門描寫丁香之作。
「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開頭第一句是交待環境。即有「落木」而且還是「蕭蕭」之狀,無疑是凄清的了。第二句描繪丁香本身:先是寫葉,並用了「琉璃」二字,這就可見其色青如碧,新鮮而又有光澤。然後寫花,用了「瓊葩吐」三字。「瓊葩」點明其花不僅顏色潔白而且晶瑩。「吐」字更表現出它的無限生機。碧玉一樣的葉片,白玉般的花朵,色彩鮮明,交相映襯,可見這丁香是多麼美麗了。緊接著,詞人又詳盡地描繪它的香氣和花樹的姿態:「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丁香的味道本來是濃郁的。人們早就說它「氣味辛,微溫」(《廣群芳譜》)。並用它來治口臭,但詞人所見丁香卻氣味素淡,顯得十分特殊,難怪詞人在詞題中便寫明「素香丁香」,所以這第三句實在是點題之筆。描寫丁香樹詞人用了「柔」字,非常形象,也很逼真。丁香樹本身確實多枝斜出,顯得柔軟,因此唐代詩人杜甫在《丁香》一詩中就說「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錢起在《賦得池上雙丁香樹》一詩中也寫道:「得地移根遠,交柯繞指柔。」因此詞人用「柔樹」來形容它是精切入理的。不過詞人並沒有到此為止,接著又把它與人比並,說它「雅稱幽人趣」。「幽人」即沉靜、安閑之人,多指女子而言。此處的「趣」即指安閑、沉靜的女子那種淡靜閑雅的情態。詞人覺得這丁香枝柔香素,不濃不艷,那雅潔幽微的意趣同那文靜幽雅的處子志趣不是一樣嗎?詞人這一筆便把丁香寫活了,使它人格化了。
詞的下片頭兩句緊承上片末句,繼續描繪丁香幽獨寂寞、無意爭奇,雅潔恬靜的特點:「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丁香無論春天還是夏天開放,時間上總不如報春的梅花那樣佔先。但詞人在這里把丁香的這種自然特點人格化了。說它遲於梅花開放是出於它無意爭先的自覺心理,並且表露它的心跡,希望那早梅不要妒嫉它。這種人格化的手法更使丁香活脫如生人了,實在巧妙。
詞的最後三句,詞人變換了手法,改變了環境,把丁香放在雨中進行描寫:「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這樣丁香又以另一種姿態出現了:雨水過後,丁香花上帶著水滴,望之如含愁帶恨,令人傷感。這三句詞的前兩句是從南唐李璟的詞中化來。李璟有一首詞名為《攤破浣溪沙》,詞中寫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所以「含春雨,結愁千緒」的本源便是「丁香空結雨中愁」一句詞,因此詞人最後在詞中又寫道「似憶江南主。」「江南主」即指李璟而言,他曾是南唐國主。
這首詞在藝術上是值得稱道的。第一,在寫景狀物上手法較高,開頭一句「落木蕭蕭」形象地寫出素香丁香所處的環境,用筆頗精。其後描寫丁香的香與態更有特色:用「琉璃」來形容丁香樹葉,用「瓊葩」來形容花朵,形象鮮明。寫花香曰「素」,寫樹說「柔」,並稱之「雅稱幽人趣」,生動活潑。另外詞人化用前人詞句如同己出,也是可取的。
❷ 老北京的美景,禪院花香,法源寺丁香,智化寺梨花,令人嘆為觀止
#春日生活打卡季#
如今人們常說網紅打卡地,實際上,幾百年前,老北京的網紅打卡地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春天賞花必說法源寺的丁香,崇孝寺的牡丹,天寧寺的芍葯,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崇孝寺的牡丹,在寺廟改為白紙坊學校以後,被挪到中山公園,而它們的花兒也開敗在了時光里
唯獨法源寺的丁香幽香依然,要知道,法源寺的丁香,那可是老北京的天然香水
位於宣武法源寺的丁香花,自古就享譽全國,每年四月初開放,尤其是大雄寶殿跟閔忠台中間的這一小片兒,相傳這里邊兒除了咱們常見的紫丁香和白丁香,還有明朝鄭和下西洋從南洋帶回來的馬魯古,也就是今天印尼東部所生的丁香,據說花開之後顏色更為濃烈一些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法源寺的丁香之所以出名兒,並不僅僅憑借著這個進口的傳說,它們還有一大特點,即便等到花期過了,開敗了甚至變成乾花兒了,這香味兒依舊不散,所以自打宋朝那會兒,下到胡同里的老百姓,上到帝王將相,有的它擱在屋裡當空氣清新劑,有的當成口香糖凈化口氣,還有乾脆就擠出水兒,抹在自個兒身上當香水兒
傳說,從宋朝就開始製作『丁香香水』了,所以宣武區的法源寺無疑是一個寶藏地,唐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遠征遼東,可惜沒能一舉拿下,九個月的鏖戰,最終卻因為天氣越來越冷,不得不打道回府,當他路過幽州城時,為了祭奠犧牲的戰士,特意臨時蓋了一座憫忠閣
類似於烈士紀念碑,而如今法源寺還有一座建築,名為憫忠閣,老人傳說,它是用20萬人的屍骨壘起來的,有著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的說法!
二:智化寺的梨花,白錦無紋香爛漫
這句話是古人對梨花的贊美,過去老北京人認為它的美,高雅純潔,在故宮東邊兒,繁華的金寶街之間,有這么一個地方,一到春天,小院兒里一邊是滿樹雪一樣的梨花,一邊兒是香氣暗涌的丁香,這個地方就是大隱於市在祿米倉里的智化寺
在智化寺,您除了可以賞花,還可以一睹明代建築的風格,要知道1931年,和梁思成並成為『南劉北梁』的建築學家劉敦楨到北京做古建調查時,第一站就來到了智化寺,北京這么多的古建築,劉敦楨卻只喜歡智化寺,據說他進行了很多種測量
貼著智化寺如來殿的柱子,放下一根兒帶重槌的繩子,一測不要緊,發現如來殿的柱子果然是歪的,這個發現當時讓劉敦楨大喜過望,最終發現,智化寺建築的柱子,大部分都是傾斜的,越靠四角傾斜角越大,它是為了保持建築結構的穩定
而到了清朝,建築水平提高了,柱子反倒是都扶正了,這恰恰說明,智化寺的建築沒有在清朝被重修過,木結構依然保持明朝的原汁原味兒,劉敦楨還發現房樑上的彩畫兒,也都是明朝原裝兒的,明朝的彩畫特別注重細節,就跟工筆畫一樣,藝術感特別強
而清朝的彩畫相比之下,雖然工整可都跟拿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種種細節,讓劉敦楨認定了智化寺是一座保持極其完整的明代建築群,就連佛龕都沒有任何清朝重修的痕跡!
三:大覺寺的玉蘭
大覺寺的谷玉蘭,每年四月初就開始綻放了,這是咱北京古老的一株玉蘭樹,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兒的玉蘭之美,並不是咱們現代人發現的,早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就已經是京城賞花之地了,而在當時古玉蘭所在的這處四宜堂,作為皇家重地並不對外開放,直到民國時期
因為玉蘭的口碑早已享譽京城,所以每到玉蘭花開的時候,應北京人的需要,四宜堂終於對外開放了,老話說『梅花香自苦寒來』而玉蘭之香是源自它背後的一份另類感情,這是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雍正時期,大覺寺的主持迦陵禪師栽培的
當雍正還是親王的時候,就結識了迦陵禪師,在他爭奪皇位的坎坷路途當中,迦陵跟他是一波的,沒少給雍正出謀劃策,但是迦陵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當雍正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迦陵離開了雍正皇帝到峨眉頤養天年去了
在他快要圓寂的時候,為了表達自個兒對大覺寺的思念 ,以及對雍正皇帝的感謝,特命他的侍從選了種了多年的一棵最漂亮的玉蘭移植到了大覺寺的四宜堂前,而這株玉蘭見證了兩人的那份另類感情!總的來說,以上這三個寺廟,都是老北京人必去的賞花之地,相較之下,它們才是名副其實的老北京賞花打卡地,沒有之一!
但因為疫情原因,多半以上都暫停開放,您出門兒前最好事先看一眼公眾號或者官微,免得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