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骨畫牡丹
① 惲壽平花卉冊使用了什麼的手法
惲壽平,字壽平,號南田,又號雲溪外史、白雲外史,生於1633年,逝於1690年,是清代著名畫家,也是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他的「沒骨」花卉畫風獨樹一幟,對花鳥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
惲壽平大膽革新,將「沒骨」寫生花卉畫法從沉寂中重新發掘出來。他以北宋畫家徐崇嗣為宗,將傳統花鳥畫法一洗而空,獨辟蹊徑,開創了「沒骨寫生花卉」一派,即「常州畫派」。惲壽平在其《畫跋》中提到:「沒骨牡丹,起於徐崇嗣,數百年其法無傳。余為古人重開生面,欲使後人知所崇尚也。」
惲壽平的「沒骨法」無需勾勒,色彩與水的結合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他研究色、水、粉、意之間的辯證關系,將成熟的山水畫技法、寫意花鳥畫技法巧妙融合,使得花卉畫作曲盡造物之妙。惲壽平對水法的運用尤為突出,他根據花卉的特性、生長季節和時間變化,恰當地採用水暈的表現手法,將花卉的生長變化生動地描繪在畫面中。
惲壽平的花卉畫作,追求「筆不到處」的無色之色。不論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他都能以水暈的方法使色與水交替暈染,渾然天成。惲壽平在題畫中寫道:「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這正是他花卉寫生之精髓所在。
惲壽平的「沒骨畫」技法,使得宮廷貴族、朝野名流競相仿效。在常州一帶,這種畫風甚是風行,為後世畫家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惲壽平不僅恢復了「沒骨」寫生花卉的傳統,更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得花鳥畫壇煥發出新的生機。
② 牡丹畫牡丹畫名家洛陽牡丹畫家李蘭(李春蘭)詳細信息
中國美協會員洛陽畫家李蘭,原名李春蘭,齋號「幽蘭齋」,是一位擅長工筆人物、花鳥、山水的畫家,尤其以沒骨牡丹見長。她出生於1972年,在繪畫領域有著豐富的學習和實踐經驗。
李蘭的進修經歷包括:
- 1995年至1997年在天津美院何家英助教班進修。
- 1999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研修班進修。
- 2000年至2013年在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國畫系任教。
- 2013年至201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工筆人物畫專業,唐勇力工作室碩士班學習。
她的藝術成就包括:
- 1993年,工筆作品獲得《俸皇杯國際書畫友誼賽》銀獎。
- 1997年,工筆作品《尋韻》獲得《當代中國工筆畫大展》三等獎。
- 1999年,工筆作品《都市風景》入選河南省第九屆美展。
- 2000年,工筆作品《閑日》入選《亞亭杯全國書畫精品大展》。
- 2001年,工筆作品《流美年華》入選《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展》。
- 2004年,工筆作品《慎祥正繁華細語》獲得河南省第十屆美展二等獎。
- 2005年,水粉作品《高原》入選第七屆全國水彩水粉畫作品展。
- 2009年,工筆作品《走過,走過》獲得河南省第十一屆美展金獎,並入選全國十一屆美展。
- 2010年,線描作品《浮華》獲得全國第二屆線描展一等獎。
- 2011年,獲「第二屆河南中國人物畫提名展」一等獎。
- 2011年,工筆作品《三月風》獲得河南省第二屆工筆畫作品大展二等獎。
- 2011年,工筆作品《婚姻物語》獲得河南省優秀青年美術家作品展覽一等獎。
- 2012年,牡丹題材6尺寫意作品《春暖意濃》入選「荊浩杯中國畫雙年展」。
- 2012年,工兼寫作品6尺豎幅人物《流年與君共從容》獲得「河南省第三屆中國人物畫作品展」一等獎。
- 2012年,獲第九屆「河南省五四文藝獎」銀獎。
李蘭的作品在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展覽中獲獎,並被多家機構收藏。她的作品以其精細的工藝和深刻的意境受到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評價。
③ 國畫:惲壽平【牡丹圖】
惲壽平簡介:
惲南田的畫法不同一般,他在繼承了北宋徐崇嗣的沒(讀末)骨山水畫法的基礎上,又揉合了黃筌、徐崇嗣兩家的精髓,重視形象寫生,融工筆與寫意之精華為一體,既有工筆畫的形態逼真,更具寫意畫的傳神,設色明凈,格調清雅。
《牡丹圖》紙本設色 ,縱27.5厘米,橫35.2厘米。畫中牡丹一紅一白,相映成趣,篇幅雖小卻氣象不凡。
圖右為惲壽平自題詩:
中間為乾隆題詩:
有密集恐懼症的我,一直不敢畫重重疊疊的花與葉,出於對牡丹的欣賞與喜愛,加上最近數周的練習,這一周,我決定挑戰一番。
這周一共畫三張型猜,慚愧,因技法不夠熟練,每張耗時約六小時,期待將來的某天能將時間縮短至兩小時。
惲裂租森壽平沒骨畫法最高妙的地方就在於如何用水,他根據花卉的特性、生長季節和時間變化,恰當地採用水暈的表現手法,從濕潤到枯竭,將花卉的生長變化巧妙又恰到好處地描繪在畫面中。
畫牡丹時間較長,下周選稍微簡單一些的畫練筆。
願與君共肆畝勉!
往期:
每周一畫之團扇【牽牛花】
每周一畫之團扇【蝴蝶花】
墨色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