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廣場舞牡丹亭

廣場舞牡丹亭

發布時間: 2025-04-23 14:54:27

『壹』 鄭州排名第一的公園是哪個

鄭州排名第一的公園,我個人認為是鄭州人民公園。

1、鄭州市人民公園坐落在鄭州市中心地帶,人民公園自從開放以來一直是人民觀賞游樂的地方,隨著園區的不斷擴建,現在公園將近四十公頃,而其中的綠化面積已經達到25公頃。

5、人民公園南大門,是胡公祠,紀念胡景翼將軍,大殿五楹,巍峨壯觀,殿後為人工湖,西為青年湖,友誼山,湖中心有兩島。

『貳』 崑山的千燈古鎮有什麼景點那裡的特色是什麼

景點

顧炎武故居

歷史沿革:
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於崑山千燈鎮,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於山西曲沃,由嗣子顧衍生,從弟顧岩扶柩回崑山千燈故里,葬於祖塋嗣父顧同吉、嗣母王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顧亭林先生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有磚砌矮牆,嵌有清石碑各一塊;墓南有明皇朝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貞孝坊;墓後柳樹四棵,四周松柏數十株。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新陽縣知縣萬厲鈞重修了墳墓。

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並出資委託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
一九八四年,江蘇省文管會設計並撥款,由崑山市文管會修復該墓及祠堂。
一九九七年,崑山市政府撥款修復顧炎武故居,充分利用顧炎武舊居的方磚地、門頭、水井和花崗岩坊柱等建築,修繕了門廳、轎廳和正廳。2000年,顧炎武故居分別被崑山市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崑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保護歷史遺存,傳承歷史文化,2002年,千燈鎮人民政府聘請東南大學編制了《顧炎武墓保護規劃》,並投入巨資對故居、祠堂和墓再次進行全面修繕,先後恢復了240平方米的住宅樓、120平方米的讀書樓、100平方米的水牆門、150平方米的膳房,建設了佔地30畝、具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的顧園。目前顧炎武故居佔地60畝,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

結構與布局:經過修繕後的顧炎武故居,包括顧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顧園三個區域,為千燈明清宅第之首。
1、顧炎武故居為整個宅第主體,朝東落西,為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自東而西依次為水牆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後花園,故居前與千年石板街相接,後與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該區域主要再現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讀書場景,各廳內陳列顧炎武先生塑像、手跡、著作、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顧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2、亭林祠和亭林墓 落北朝南,東側有門與顧炎武故居相通,西側牆外為顧園。祠南向三間兩廂一門樓,以三間相通作一大祭堂。兩邊牆上及外面走廊牆中嵌有磚石刻碑12塊,記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塊有先生所著《日知錄》中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庭中盤槐、桂花各兩株。現亭林墓露台均用花崗石砌造,石階七級,圍以石欄桿。
3、顧園 佔地30畝,位於故居西南側,與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復修建的融湖光水色、歷史人文為一體、具有江南私家園林風格的游覽區。內曲水環繞,環水有致用閣、思宜園、頌桔軒、「歸奇顧怪」(二石齋)、秀石虯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閣、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個景點,各景點以詩文、字畫、語錄、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崑山鱷魚谷
崑山鱷魚谷位於崑山國家農業示範區內,佔地135餘畝,現有鱷魚三千多條,是華東地區規模較大的鱷魚養殖基地。我園是本著「營造綠色空間,創建特色農業」的宗旨,以鱷魚養殖和深加工為主線,以生態觀光為特色,集特種養殖、休閑觀光和青少年教育於一體的新型農庄。

其中主要包括鱷魚觀光、鱷魚互動(釣鱷魚)、鱷魚馴化表演及特色鱷魚餐飲,另外游泳場、休閑垂釣、CS對抗賽、瓜果採摘等項目都可滿足廣大遊客休閑娛樂。

鱷魚谷分為特種養殖區和休閑娛樂區。特種養殖區是以鱷魚養殖為主,並兼顧其他野生動物養殖和馴化。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生長時期的鱷魚,能讓你與它們零距離接觸,讓你感受到這種有「活化石」之稱來自恐龍時代的生物的野蠻和兇悍。
歇馬村——江南水鄉古村

歇馬橋村位於崑山市千燈鎮東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古村。歇馬橋村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蘇虹機場路、蘇滬高速縱貫其中,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佔地面積3.62平方公里,有13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近年來,歇馬橋村先後獲得江蘇省康居示範村、江蘇省民主法治村、江蘇省文明村、蘇州市村莊環境整治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4年底,歇馬橋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為崑山市首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

【現場】
走進歇馬橋村,才發現原來江南水鄉村落可以這樣美麗、這樣真實。粉牆黛瓦照映在清澈的流水中,在翠竹樹木掩映下,描繪著屬於傳統村落的精緻景色。數千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裡,老人們靜靜地看著電視,度過涼爽舒心的午後時光。8月10日,記者來到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真切地感受到了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的新農村生活。

臨河而建的歇馬橋村保留著全長500米的古石板路,保存著約5000平方米的明清建築。88歲的俞小妹就生活在老街上,「從去年8月份開始,每天中午,日間照料中心會有人送來飯菜,好吃又省心。午後涼快的話,村裡老姐妹就會來這里坐坐,天熱的時候,就去活動中心看看電視,空調電扇都開著,很舒服。」俞小妹告訴記者,雖然子女們不在身邊,可她一點都不孤單,「這里不僅生活環境好,而且村委會提供的服務也好,經常會有人來幫忙打掃衛生、聊聊天,兒孫們周末的時候也會來看看,現在的生活真的幸福透了。」

近年來,歇馬橋村一直致力於古村落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聘請專業設計單位編制規劃,從建築、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綠化景觀、環境衛生、河道等方面改造,同時不斷挖掘歷史遺跡和民間資源,彰顯古村落特色。現在的歇馬橋村在保留古石板路、明清建築、亭台樓閣等古建築的同時,新建了牌樓、韓世忠紀念館、村東果園等地標性建築,讓這個古村落彰顯出濃濃的歷史韻味和水鄉風情。

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歇馬橋村積極營造文明風尚氛圍,在設立各種道德景觀、提升村民文明素質的同時,深入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從2013年5月開始,歇馬橋村委會前的一片空地成為村裡的「人氣休閑場地」。每到傍晚,歡快的廣場舞音樂彌漫整個村莊,村民排成列隊在這里跳廣場舞。「為了讓村民有一個好的廣場舞環境,我們特意安裝了燈光音響。」村主任葉才芳告訴記者,歇馬橋村還有群眾文藝團隊,編排了《喜游古村歇馬橋》《幸福萬年長》等一系列富有江南水鄉特色和反映古村新面貌的歌舞節目,參加鎮上文藝匯演。「我們不僅有老年門球場、門球隊,每年還組織門球邀請賽呢。」葉才芳說。
顧堅紀念館

顧堅紀念館座落在千燈古鎮棋盤街轉折處西側,北離延福寺、世界第一大玉佛不遠,南近秦峰藝術館,其環境非常幽靜。
紀念館原是顧炎武12代孫顧子玉的三妹夫家謝宅,由顧子玉於民國初時建造,當時是一幢四開間三進磚木結構樓房,座西朝東,沿街而築。而此宅建國後,曾是千燈人民銀行營業處、供銷社臨時經銷部、總工會俱樂部、鎮文化站址等。於2002年冬至2003年近一年的落架維修,現成了三進兩樓、中天進、後花園之古建宅園。外觀粉牆烏瓦,古樸典雅。讓出這幢壯觀的古院落,耗資70萬元進行維修布置,設顧堅紀念館,真可謂推陳出新,舉措非凡!

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紅底金字的「顧堅紀念館」的匾額,是崑山書法家、千燈鎮旅遊顧問程振旅的手書,筆力遒勁,情意內蘊。那牆門的石框兩側配有竹刻對聯一對,右為「和聲鳴盛世」,左為「雅樂協之音」。正門內過道南北牆上,布置著聯合國教科文2001年5月18日頒發的世界首批「人類口述文化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的文件內容,其中有與崑曲相關的資料和照片等。讓人一目瞭然,原來千燈在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時誕生了這樣一位偉大的戲曲家。顧堅,作為南曲專家;作為創造「崑山腔」的代表人物,崑曲的鼻祖;千燈,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崑曲的發祥地,這是崑山的光榮,這是千燈的驕傲!
步入紀念館,是一個用石板鋪成的小天井。南北各植小樹一株,四季常綠,似兩位綠衣小姐夾道相迎。回首仰望雨門樓,便見正中磚刻著「四宜小築」四個醒目的隸體黑字,以示此處是一個宜奏絲竹,宜聽評彈,宜唱崑曲,宜品香茗的文化休閑旅遊之地。
後面樓下是具有明清特色,作為演出觀摩的多功能廳堂。靠南牆設有小戲台,是江南絲竹、評彈曲藝、戲劇表演的場址。戲台四框為木質掛落。台上備有戲台桌椅、評彈桌椅各一付,上鋪綉花桌圍,以供演出選用。後牆上布置著一幅千燈秦峰塔及附近古鎮景色的塑噴風景畫,用清式木門窗作廳堂狀,並配有燈光。在戲台兩側配有抱柱對一付,聯句為「曲奏陶峴絲竹江南,腔吹顧堅管弦崑山」。廳堂內小戲台前整齊地又潔凈的擺放著十多付方台條凳,專供來訪者休息,觀賞戲劇表演,或看絲竹演奏,或聽評彈說唱。館內遊人絡續不絕,廳中樂曲悠揚,不禁令人感嘆不已。滄桑,星移斗轉;千燈,不再依舊!秦峰塔下,而今耀眼著一顆璀燦的明珠――原崑曲發祥地而今成崑曲搖籃的新千燈!
聽罷評彈演唱,沿著北牆的木樓梯拾級而上,便來到了介紹並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中國戲曲藝術形象的臘像館。傑出的戲曲家顧堅,一身明清衣著,端坐中堂,手不釋筆,仰首遠視著,不知是在給同仁書信商討,還是在構思新的崑曲華章?沿牆而設的玻璃櫥櫃內展示著中國戲曲表演的經典的藝術形象,並配有簡潔明了的說明文字。翔述了崑山腔創始人顧堅及同仁創造「崑山腔」的史實;簡介了元曲、四大腔、崑曲和昆劇;概述了中國戲曲與崑曲的發展史;介紹了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這里,形象逼真地展示著顧堅畢生所創的崑曲藝術成果;這里,舒展著一部刻寫著中國戲曲真跡的藝術史;這里,曾經是顧堅輝煌過的故土,讓崑山腔唱徹崑山,傳遍全國,唱向世界!但願此紀念館,非為炫耀過去,而是志在開創未來,成為繼續而不斷地孕育出崑曲藝術新篇章的搖籃!
走出紀念館,廳內的樂曲還在耳際回盪;踩上石板街,顧堅的形象還是那麼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這真是:古鎮添新勝,歷史文化重光,人心振奮!
延福禪寺

梁天監二年由千燈鎮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禪寺。吳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賜「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復名為延福禪寺。曾做過縣主簿的王珏,因年老無嗣,舍宅擴建寺院,該佛寺規模宏偉,是佛家聖地,江南民眾前來朝拜,香火不絕。元末寺毀。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又重建起。永樂二年,戶部尚書夏原吉浚治吳淞江及千燈浦時,曾借宿於此寺。萬曆年間(1573-1619年),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門。明末寺毀,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經閣。清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作戰時,該寺毀於戰火,僅存後房數間及和尚數名。解放後和尚轉業,後房移屬醫院。2003年-2005年,重修恢復原貌。
余氏典當
余氏典當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崑山市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千燈鎮。是始建於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燈人稱它為「典當里」。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大而且是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中國第一當」之稱。

余氏典當是始建於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燈人稱它為「典當里」。據載,余氏的祖先余愛山於明代萬曆年間自安徽休寧縣遷來崑山千墩吳家橋開店經商,余氏具經營斂財頭腦,收入頗豐。古時里人稱「吳家橋」為玉溪,並稱余氏為「玉溪余氏」。

「余氏典當」是由余愛山的第二代傳人余尚德於清順治年間在千燈鎮上營建的徽派建築群。余宅朝東落西,雙排兩行,建時沿河自東(過街)向西共有7進,現存五進。第一進東為店鋪,四開間門面,經營茶雜山貨;第一進西四開間為典當鋪;第二進是明廳「立三堂」;第三進為大堂樓,走馬樓為住宅;第四進為小堂樓。第五進為當庫。整個建築群有一明代大廳、五小廳、六幢樓、雙備弄,前後左右構成「亞」字形「走馬樓」,大小房屋120多間,千燈人稱它「迷樓」。典當三面有高牆,可確保財產安全;後面是「更樓」,可為全鎮防盜、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

余氏「立三堂」,風雨滄桑三百多年,依然如故。余氏家族,代代相傳,後繼有人,曾經是千墩鎮上「南顧、中余、北葉」顯赫的三大戶之一,亦是人才輩出的禮儀之家、書香門第。余愛山的第三代傳人余國柱,於順治丁亥年高中進士,官至刑部主事,江西清吏司郎中;順治丙戌年,余國柱和他的侄子餘震元同入「科校場」考場,同登一榜,鄉里傳為佳話。
石板街

石板街與尚書浦平行,南北貫通,並連接支路成百腳狀,全長三華里,其主幹道長800米,由2072塊條形花崗石板鋪成。石板街始建於南宋,明清進一步延伸修繕;民國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縣朱家角築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繕,遂形成今天縱橫交錯、貫穿古鎮南北的格局,是江南古鎮保存最長、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

石板街面是人行道,石板下是下水道,沿街臨河,且與每家每戶的下水道及河灘相溝通,從河灘駁岸邊泄水入河,是優良的排水系統,即使傾盆大雨也排泄暢通,雨停水干,從不積水。石板街所用之條石有一美麗名稱「胭脂紅」,現已無法考證「胭脂紅」石產自何地,但條石的美麗永遠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石板街所用條石均寬50公分,均長2米以內,穩固而耐用,修理替換又很方便,是科學性和實用性、美觀性良性結合的典範。

古街狹窄,屋檐相對,成一線天,兩側小樓相依,隔街攜手授碗,成為古鎮的特有風貌。
千燈大唐生態園

大唐生態園坐落在崑山千燈鎮南頭的大唐村裡。生態園的南邊,是「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錦溪和「中國第一水鄉」周庄,向北是千燈古鎮景區。去大唐生態園有兩條路可走,一為從蘇州開車出發,沿機場路向東行使約40餘公里看到千燈古鎮路牌右轉,然後一直向南,見到「大唐生態園」的標志即到;或者走蘇滬高速至張浦出口處下,再向北行使約1公里後,向右拐至千燈鎮環鎮公路約行500米也行。 大唐生態園是2005—2007年優勢農產品發展實施計劃,結合千燈古鎮旅遊,投資開發建設的現代生態農業基地。

生態園總規劃建設面積3000畝,內設優質果品栽培區,特種蔬菜栽培區,優質水產養殖區等,並通過種植各種奇花異草,建造小木屋、仿古建築等休閑環境。目前一期工程630畝已經建成,是蘇州地區鄉村游的新亮點之一。

看點之一:路邊小草也藝術
走進生態園,你也發現,這個貌似普通植物園的生態園,其實就像一個建在園林里的現代化農業濃縮版,令人驚喜不斷。
先看那些路邊景觀,一些平日里常見的小草小花,在這里被搭配得十分精美,似藝術作品。金黃色的小黃楊、翠綠的冬青、鮮紅的月季、粉色的蝴蝶蘭等,一簇一簇「相依相偎」。走在路上,彷彿踩在花叢中,而路邊長長的灌溉水渠,巧妙地飄著幾朵並蒂蓮,顯出幾分雍容和雅緻。最令人驚訝的是,小路邊淡綠的、本來高高的蠶蟲,被修剪得矮矮的,與怒放的月季相間,一紅一綠,好一番風情。農作物與花卉一組合,竟變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看點之二:果園裡面讀「果書」
最令人陶醉,趣味無窮的,是那路旁、坡上、河畔的果園。春暖花開季節,果園內鬱郁蔥蔥,清香撲鼻;果園與果園之間,有的用一片竹林,有的用不同色彩葉子的樹林相隔,尤顯寧靜與空靈。園中種植的果樹品種頗多,駐足其間,與友共「讀」眾多果樹知識,不失為一種雅趣。這個生態園里共種植著60餘個品種的500多棵果樹,如果有興趣全部品完,約可成為半個果品專家了。

看點之三:大棚新品好稀奇
去大棚觀賞精彩紛呈的特種蔬菜和瓜類,也是生態園游的一絕。這里種植的可全都是市場上最流行的新品種。如蔬菜有小玉米,美國蘆筍等。美國蘆筍的種子據稱要14000元一公斤,這種貴重的蔬菜剛剛種下,形象可真不怎麼樣,莖特細,樣子單薄,像文竹,可聽說3個月後,它們就會長成半人高、小指粗。這種蘆筍吃起來口感比一般蘆筍要清爽可口,營養價值很高。瓜類則有早春紅玉、西薄洛托等品種的禮品西瓜,還有如手掌大小的禮品小南瓜等。如今正是掛果的季節,走進大棚,滿眼果實累累。看著那懸掛在長長瓜藤上的一個個小精靈,真有一種沖動,想自己也變成它。

看點之四:休閑也好選「中」「西」
生態園里有兩個湖泊,大的約有百畝,小的50畝。湖水清澈,與千燈古鎮區的河道——千燈浦相通,流向吳淞江。湖岸設垂釣台。兩個湖的湖畔建有兩座不同風格的配套設施,一為生態餐廳,二為商務會所。生態餐廳呈中式風格,外面為漆著朱紅色漆,掛著古色香宮燈的百米長廊和六角亭,裡面同時可容納百餘人就餐。而商務會所為歐式風格,全部採用木結構建造,外設白色抽象派風格的涼亭。

味覺享受-吃環境吃傳統吃新鮮
特色菜一:老街百年龍須面
在大唐生態園,可吃到一種當地老街上流傳百年的龍須面,面細如發絲,全是用當年產的最好麵粉製作,煮麵時水不能太沸,吃起來又香又滑爽。還有一種小粽子也很特別,全部用當地產的糯米為料,吃在嘴裡,香糯可口不粘牙。
特色菜二:清蒸茄子最時鮮
清蒸茄子多了去,但這里的卻獨樹一幟,講的是一個「鮮」字,鮮到什麼程度,剛從瓜棚里摘下來,立刻就上蒸籠蒸。這種最普通不過的農家菜,就因為新鮮,只需在沸水中隔水蒸一下,撕成條拌上油放上調料,味道就很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態園的餐廳環境。整個生態餐廳是個透明的玻璃房,全部採用自然光照明,裡面種滿了各種不同類別的植物,像一個獨立的植物園。坐在這樣的餐廳里就餐,優哉游哉欣賞眼前豐富的植物和花卉,遊玩後的疲倦一掃而光。
三橋邀月

三橋是千燈水鄉橋文化的精華和縮影。跨過三橋,就跨進了具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千燈古鎮。三橋連袂而築,分別呈現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東邊的小橋叫方涇浜橋,因河名方涇浜而得名,為明代特色;中間橫跨尚書浦上的三孔石拱橋為恆升橋,恆升取步步高升意,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橋是黿渡涇橋,為宋代特色。三橋有一美麗的名字,稱為「三橋邀月」。

恆升橋下的大河原名為千燈浦,為紀念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而改名尚書浦。宋元時代江南水患嚴重,明永樂元年,戶部尚書夏元吉奉令攜太常少卿袁復開浚吳凇江,順便疏拓千燈浦,百姓為紀念夏元吉把千燈浦改名尚書浦。尚書浦北起吳凇江,南達澱山湖,歷代是水上交通要道。
該古鎮上的特色就是崑曲:
台著名作家白先勇提筆千燈「崑曲仙鄉」
位於機場路東的千燈鎮,歷史上曾是吳淞江口一個重要的商貿重鎮,有著「金千燈」美譽。五百年前的元代,這個充滿靈氣的小鎮上一個名叫顧堅的戲曲音律家,與好友楊鐵笛、顧阿瑛等,在海鹽腔的基礎上,結合崑山民間小調,創立了崑山腔,至明代發展成為崑曲,後又隨著南北商賈傳至全國各地,成為各地方劇種的母劇,被稱為百戲之祖。因顧堅的存在,如今該鎮在崑曲界被視為「認祖歸宗」的地方,成為近年來國內外戲曲界人士爭相拜謁的熱地。
昨天,一生與崑曲結下不解情緣,晚年以一出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而飲譽海內外的台灣當代作家白先勇先生,來到―――古鎮千燈尋根。
年過七十的白先生,腰板挺拔,精神煥發,才跨下車門便脫口而出「我終於找到崑曲的根了」,他目光深情,環顧四周,似乎在尋找著這個當年孕育出「百戲之祖「之地至今猶存的靈氣。面對古鎮,白先勇大發感慨。他說,來崑曲的發源地千燈拜謁顧堅先生,是他的夙願,去年在蘇州時就想來,但因當時排練忙碌沒能抽出空,這次為與蘇州昆劇院商議有關將青春版《牡丹亭》世界巡演之事於前天剛抵蘇州,今天就擠出時間趕來了。
白先生首先走進了千燈鎮中心小學的小昆班學員們中間,興致勃勃地與身穿戲服正在排練的孩子們交流。他一會兒問這個孩子幾歲,一會兒又問那個孩子崑曲學了幾年。當看到一個小生模樣的孩子手持柳枝時,他興奮地拍手叫道,「啊,你是柳夢梅。」孩子們為白先生表演了《西廂記》里的《胖姑》和《牡丹亭》里《驚夢》兩個摺子戲,白先生面帶笑容看得很認真,在看到杜麗娘問柳夢梅要去哪裡時,坐在台下的他,嘴裡情不自禁地與台上的小演員一起念起了台詞―――「去哪裡!」。與孩子們分手時,白先生有感而發,欣然揮筆寫下了「崑曲仙鄉」四個字。
從學校出來,白先生來到了坐落在古鎮古石板街上一幢古宅,這里便是當年崑山腔創始人顧堅的故居,如今已成為顧堅紀念館。當走進大門時,白先生臉上神情凝重起來,充滿著敬仰之情。他步履放慢,似乎生怕驚動了故人。此時,紀念館內笙樂環繞,原來是一群當地的群眾崑曲愛好者正在自娛自樂,白先生欣然前往,加入其中。也許是出於對故人的好奇感,白先生對故居四周環境興趣甚濃。時而在庭院中踱步樹下,彷彿在體會當年顧堅醞釀崑山腔時那稍縱即逝的靈感;時而在二樓,據說是顧堅當年創作、會友的地方駐足沉思,猶如與先人在作心靈交流。當聽到陪同的千燈鎮領導邀請他在千燈設立一個工作室時,他表示非常願意;他建議千燈一定要把這個,發展成為全世界崑曲愛好者能夠領略崑曲文化精髓的聖地。
出生於北京,後隨家人先後移居台灣、美國的白先勇,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自幼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浸染,對崑曲有著異常深厚的情結。2004年春,白先生和兩岸三地戲曲界同仁共同打造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由蘇州昆劇院在海內外上演後,聲譽鵲起。在隨後的高校巡演中,該劇又受到了當代學子們的熱捧。
南大街聽崑曲
鎮上的南大街可謂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文化街,在棋盤街上仍然還有一家用傳統手藝做龍須面的店鋪,不過,這里最閃光的莫過於崑曲的創始者———顧堅的紀念館,隨著「百戲之祖」崑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該戲曲的創始人顧堅也開始為世人熟知。此外,顧堅紀念館底樓還布置有崑曲小舞台,宜品茗、宜演奏崑曲、宜演奏江南絲竹、宜演奏蘇州評彈,真是好不愜意。
——信息來源於小鎮微報

『叄』 戲曲舞蹈的意義

前言
戲曲和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兩種藝術表現形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兩種藝術有很深的淵源,並且存在戲曲舞蹈共同發展的歷史時期,在元朝才開始出現分化,兩者開始了獨立的發展與存在形態。因此戲曲和舞蹈兩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舞蹈汲取了一些戲曲元素,對舞蹈的發展以及內容豐富和表現形式多樣化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並於中國戲曲對舞蹈發展的影響理論研究比較豐富,主要談及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相互關系。如支佳藝在《戲曲舞蹈對於中國古典舞風格特性的影響及其美學意義研究》中詳細地論述戲曲的起源以及戲曲的舞蹈美學特徵,對戲曲所表現出來的形神兼備、寫意與寫實的藝術特點進行論述,並對戲曲在中國舞蹈中產生的影響做了詳細的探討,以案例的形式解讀戲曲與對舞蹈的影響和作用。王群在《淺談戲曲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文章中在對中國古典舞進行了解的基礎上探討戲曲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徵,以及戲曲的演出風格,並就戲劇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從動作、道具、音樂等方面分析。在姬常虹的《淺談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蹈之間的相互關系》文章中古典舞與戲曲之間關系,的研究必要性論述後,指出中國古典舞與戲曲之間,在身段和技法上的聯系比較緊密,水袖、劍等等方面的運用有相通的地方;在意境方面有相似之處;在虛實表現、點與線、情感表達上有一定的差異。湯欣超在《戲曲舞蹈對中國當代舞蹈的影響和作用》中對戲曲與舞蹈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從戲曲對題材選擇影響以及動作選題方面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探討戲曲對舞蹈的的影響,並輔以案例進行論證。在任楠的《淺談戲曲舞蹈對民族舞蹈的影響》文化間,從舞蹈與戲曲的淵源說起,指出戲曲舞蹈是對傳統舞蹈的一種繼承,繼承了舞蹈中形體動作,並對舞蹈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李濤在《淺談戲曲對舞蹈的影響》文章中指出戲曲對舞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舞蹈選題題材的創作產生了影響,二是對舞蹈創作中的動作、表現手法以及敘事方式等都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文獻分析可以看出來,中國戲曲對舞蹈發展的影響研究還是比較廣泛。基於此,本文採用理論與案例結合和比較分析的方法,探討中國戲曲對舞蹈發展的影響,希望能在研究中對中國戲曲與舞蹈之間關系有進一步的理解。理論上可以豐富戲曲與舞蹈發展方面的研究;在實踐上,筆者可以通過主題的研究,對戲曲方面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對戲曲與舞蹈之間的關系也有更深入的把握。理解一些舞蹈動作以及表現形式的淵源,並拓展自身的藝術想像空間以及創作思維。

一、戲曲與舞蹈的關系分析
從目前戲曲與舞蹈的起源以及表現形式來看,兩者都源於古代樂舞,決定了戲曲與舞蹈之間有許多共性;也就是說戲曲與舞蹈兩者之間有藝術共通性。同時因為獨立發展後各自發展方向以及藝術融合能力不同,也表現出一些差異。
(一)戲曲與舞蹈起源
舞蹈出現在我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從人們的生產勞動以及祭祀活動中的歌舞演化而來,具有鮮明的祭祀和自娛特徵,並稱之為樂舞。《樂記·樂象篇》記載「有樂而無舞,似替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如啞者會意而不能言,樂舞啟節,謂之中合。」也正是說明了舞蹈自古代以來就和音樂形成伴生關系,這就是載歌載舞的宮廷舞蹈;民間的舞蹈也是以民間音樂或口號實現伴奏,表達歡樂之情,豐收或節日慶典或祭禮,都少不了歌舞表演。樂舞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結束。戲曲是由樂舞演化而來,在宋元時期出現,到今天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戲曲的演化改變了樂舞表演模式,以綜合表現手法,通過說唱的方式來表達戲曲的主題思想,舞蹈動作在戲曲中的作用是通過肢體語言配合說唱對主題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和詮釋。到了元朝,戲曲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戲曲派別。
(二)戲曲與舞蹈的藝術關聯與區別
戲曲與舞蹈一樣作為交叉學科和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表現出強大的藝術融合特徵;同時因為舞台表現形式的不同,戲曲相對比舞蹈顯得更有包容性。
1.關聯
戲曲與舞蹈的關聯非常緊密,戲曲是從樂舞中演化而來,舞蹈同樣也是從樂舞演變而來。戲曲是我國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表現出非常鮮明的綜合性特徵,囊括了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文學等多種文化藝術門類,實現舞台體現,具有強大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因此在內容上表現得非常豐富,形式多樣化,人物思想情感以及情緒表現得豐富鮮明。同時戲曲的生活化和戲劇化特點也非常鮮明,故事情節復雜曲折,懸念迭出。明朝姚旅對戲曲有這樣的評價:古代歌舞乃「今戲場歌舞之遺意」。意思是說戲曲繼承了古代樂舞的風格及表現形式,這也證明戲曲與樂舞之間的傳承關系。同時也說是說明了舞蹈與戲曲之間共生同原的關系。舞蹈在戲曲中的作用,是遵照戲曲的情境對故事情節、矛盾懸念的發展進行揭示和推進,塑造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舞蹈自身源自於古代的樂舞,具有宮廷舞蹈的風格特徵以及民間舞蹈風格;因此程式化突出,藝術觀賞性突出,美學特別鮮明,
創作獨特,成為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內容。所以舞蹈與戲曲兩者之間相融相通,戲曲把舞蹈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和基礎,提煉了我國古代樂舞中的動作,以唱、念、做、打的藝術表現手法實現主題呈現。從藝術起源以及表現形式上來看,戲曲與舞蹈之間具有美學互補性和藝術互通性,擰、傾、圓、曲的藝術表現形式普遍存在於戲曲和舞蹈中。戲曲與舞蹈的融合和相互影響,為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舞蹈是戲曲動態美得以實現的依據和前提,與戲曲保持著交叉、融合、統一卻有別的關聯,相互交織在一起,在舞台動靜結合之下,為觀眾提供了內容更豐富,表演手法多樣化的戲曲舞蹈作品。
2.區別
戲曲與舞蹈兩者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戲曲是以歌舞形式,進行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故事敘事、矛盾沖突的體現。舞蹈則是以情緒為引導進行舞台動作的表現來完成人物的形象塑造,抒發情感,完成故事情節的推進。從感官上來講,戲曲對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表達會更加直接,也更豐富,這也就導致戲曲表演更容易為觀眾理解和接受。舞蹈通過動作來完成人物情緒以及心理起伏的體現,相對於戲曲來講就顯得更加晦澀一些,觀眾如果不事先了解舞蹈的創意,則很難通過舞蹈表演中的片斷和情節理解舞蹈的主題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戲曲作為語言與動作的結合體,通過語言更容易反應人物的內心情緒波動變化,舞蹈相對來講則沒有那麼直接和直觀,動作與情感的融合不容易為觀眾准確理解。從學科交叉來看,戲曲與舞蹈都屬於多學科和多個文化藝術門類相結合的舞台藝術,但是戲曲的藝術綜合表現更加突出一些,主要表現在舞台上,交叉學科或藝術門類的表現更突出,如武術、雜技等在舞台上翻騰過程中表現得相對明顯,或獨立於其他動作之外自成體系,而又巧妙融合在整個主題中。舞蹈則把這些交叉藝術的特徵以及動作技巧融合在舞蹈動作中,以借鑒或消化為自身的一部分,表現在舞台上。
綜合來看,戲曲與舞蹈之間的差異與共性都非常明顯,從藝術內涵上來講,戲曲大於舞蹈,在傳統文化藝術表現能力方面更突出,內容更豐富。從表現形式上來看,戲曲比舞蹈表現得更加靈活多變。
二、戲曲對舞蹈發展的影響
戲曲作為一項綜合性和包容性很強的藝術門類,集音樂、舞蹈、美術、武術、詩詞,戲劇等文學藝術元素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在戲曲中對舞蹈的運用,更注重於舞蹈在戲劇中邏輯的表達和動作技巧性使用。通過舞蹈對人物生活以及形象進行敘事性體現和解讀,戲曲中表現技巧、表現形式、選題思路、動作創新等等都對舞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舞蹈中可以看到許多戲曲元素的運用以及表現手法的體現,極大豐富了舞蹈藝術形態。比如中國古典舞、民間舞蹈都吸取了戲曲中的表現手法和人物塑造手段,融合於舞蹈藝術形態中,並成為舞蹈藝術個性體現的重要因素。
(一)表現形式的融合
舞蹈藝術美是通過形式美和內容美的融合統一來體現的,通過形式突出舞台藝術形象,讓人們可以感知理解舞蹈深層次的內涵和意蘊。因此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為形象美服務,通過表現形式創造舞蹈獨特的藝術形象,從而為觀眾多側面理解舞蹈內涵創造機會,拓展觀眾的想像空間。戲曲對舞蹈表現形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人物造型
人物外部造型涉及到服飾及道具方面的運用。比如在舞劇《粉墨春秋》中,大師兄這個角色作為長靠武生,通過靠身這個戎裝來突出他的角色特徵,被叉靠旗,使人物顯得更加威武庄嚴;厚底的靴子以及手中的長槍,塑造出武生威風凜凜的形象,突出陽剛之氣。大師兄造型,所採用的面料、色彩以及款式,遵從了京劇中的武生裝扮,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感,引發觀眾聯想。在鼓子秧歌中,舞蹈設置了各種角色,如炮手、大鼓、探馬、丁傘、花角、外角等,這些表現形式借鑒了戲曲中的各種角的設置。丁傘造型有京劇的色彩,帶黑白髯口或者化妝,左手持傘,右手持銅鈴,在舞蹈中扮演丑角兒的角色,戲劇色彩突出,也極具喜感。
2.舞台表現形式
戲曲的表現形式。在舞劇《粉墨春秋》中抖髯舞片斷,就是利用京劇中的髯口進行表演,把繞、抖、摟、推、托、吹、捻、撩、挑、托、捋、甩等動作體現出來,頭部不斷搖晃中,配合全身的抖和顫,舞台上髯口紛飛,形成了獨特舞蹈表現形式把舞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結合起來,豐富了舞劇《粉墨春秋》的舞蹈表演形式,極具視覺沖擊力。戲曲對中國古典舞的表現形式也產生重要的影響,扇子、劍等道具在古典舞中的運用,遵從了戲曲中這些道具的使用原則,具有打鬥的形式美,同時兼具身體的柔美,神形兼備的藝術特徵突出。
綜合來看,戲曲表現形式在舞蹈中的運用,豐富了舞蹈的人物造型方式以及舞台表現手法。舞蹈創作融合戲曲舞台表現手法或借鑒舞台表現策略,豐富了舞蹈的藝術表現形式,突出了舞蹈的形式美。
(二)內容的豐富
戲曲對舞蹈的影響,還體現在內容方面,利用戲曲的表演內容豐富舞蹈的內容,這對於戲劇來講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從內容上來看戲劇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在利用舞蹈進行內容體現的過程中,不僅對舞蹈動作進行了融合,同時也為舞蹈提供了更多的內容選擇。舞蹈在發展過程中,編創的創新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戲曲,通過戲曲,可以使舞蹈的內容表現更加多樣化,增加舞蹈的敘事功能以及可欣賞性,使得舞蹈的表意作用得到加強。比如在大型舞劇《粉墨春秋》中,編導把蒲劇的蹺功運用在舞蹈中,成為這個舞劇突出的藝術特徵。6位男旦腳著寸蹺,身穿水袖長袍,走上舞台,在狹窄的板凳邊緣進行表演,走出了蹺功退步、碎步、側步、碾步、龍擺尾等等等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尤其是配合水袖表現出來的飛燕、獨立等舞蹈動作,更是加強了舞蹈表現的難度。這些都是山西蒲劇中的風格化動作,極大地豐富了《粉墨春秋》舞台表現。舞劇充分發掘和傳承地方戲曲的特點,把地方戲曲文化融入到舞劇中,豐富了舞劇的文化內容。
在大型舞劇《昭君出塞》的開場舞中,呼韓邪單於帶著自己的兒子復株累以及匈奴衛隊來到漢朝王宮未央正殿,卻發現沒有任何一人,受到冷落的一行人心懷怨氣;在漢元帝攜衛疆帶領的衛隊出場,因為長年征戰,雙方積怨很深。於是衛疆同復株累各自帶領衛隊斗舞。兩隊人馬的舞蹈就有突出的戲曲元素的應用,特別是衛疆帶來的衛隊,翻身、盾牌、弓箭的運用,使得整隊人馬孔武有力,而衛疆的連續空翻,手握長劍。把漢朝保家衛國的勇士們英姿颯爽的形象逼真地體現在舞台。豐富舞劇內涵和內容,渲染了舞台緊張的氛圍,為舞蹈《昭君出塞》交待了歷史背景。舞蹈中的道具運用也是傳承於戲曲,受到戲曲的影響,盾牌、弓箭、長劍的使用,表明了勇士們戍衛邊疆的決心和鬥志,借物言志,升華了舞蹈的主題,為王昭君出塞的使命做出更好的鋪墊。
戲曲對舞蹈內容創作方面的影響,豐富舞蹈的內在美,使得戲曲內容在舞蹈中得到傳承和發揚,不僅使舞蹈形式美得到更好的體現,更使舞蹈具有內容上的層次感,升華舞蹈的主題意蘊。對舞蹈創作來講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體現,是對戲曲與舞蹈藝術共通性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體現。隨著藝術發展的融合,戲曲與舞蹈這兩個共生同源的藝術門類,會有更多的融合發展機會,舞蹈也會更多的借鑒戲曲內容表達方式和方法,利用戲曲突出舞蹈形式美和內在美的統一與融合。
(三)動作的創新
戲曲融合舞蹈的動作進行主題的詮釋和意境的體現,同時也對舞蹈動作的運用和創新產生重要的影響。一些戲曲中的動作技巧、絕活、特技等,如翻身、開打等,為舞蹈所吸收,成為舞蹈的個性動作。戲曲唱、念、做、打四大藝術手段中做、打兩項對舞蹈動作的影響最為突出。戲曲的動作具有高度程式化,比如生、旦、凈、末、丑都有自己的絕活和身段套路,也就是行當。而文舞的持扇、帕、傘、水袖也是戲曲典型的動作。這些動作具有較高的虛擬性和寫意功能,因此有靜動結合、神行兼備的特點,成為戲曲典型的藝術表徵。戲曲的這些動作對舞蹈的動作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古典舞中水袖就是是源於戲曲中水袖,表現出長袖善舞的舞台風格。揮動長袖形成不同的舞台表現形式,讓袖在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舞蹈神韻表達中產生積極作用,比如在古典舞《桃夭》中,無論是向上揮舞長袖,還是長袖回轉繞體,無論長袖掩面而笑,還是長袖左右舞動,都能增加舞台的活力,提升了舞蹈的空間感。揚袖、拂袖、抖袖、繞袖,講究讓是手腕、肩、肘等關節的配合,實現發力,通過手臂和手腕以及上小臂配合發力把袖子彈射、揮舞、上提、銜接等水袖表現形態。
古典舞基本功「翻身」的動作是對戲曲翻身動作的繼承和發展。生、旦、凈、末、丑各有的「翻身」動作和技巧有所不同。比如在旦角,特別是武旦、刀馬旦等經常可以看到踢腿翻身、掖腿翻身等動作。在武生表演中掏腿翻身也是常見動作,也是靠把老生必有的表演動作。京劇的走邊、起霸等表現形式中,「翻身」表現各異,利用「翻身」表現出來的不同節奏和速度、連接表現手法來塑造不一樣的角色性格,從而形成與各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產生不一樣的舞台觀感,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和情緒。中國古典舞對戲曲中「翻身」動作傳承和創新,從舞蹈藝術視角加以處理,使之成為重要的舞台表現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情感上產生重要的作用。融合了中國戲曲「翻身」動作形成了自己的「翻身」訓練體系。在古典舞「翻身」訓練過程中需要把握腰與胯作為軸線的重要性,這是「翻身」舞蹈動作的關鍵所在,然後用手臂作為動力結合舞蹈需要完成連續或單一的「翻身」動作,體現了古典舞擰、傾、圓、曲的藝術特徵。充分地利用腰部的柔韌性實現身姿與手臂的連接配合,在收放頓挫中體現了古典舞蹈在空間流動的弧線藝術特點。比如在古典舞劇目《大師哥小師妹》中的開場中小師妹的各種「翻身」動作:點翻身、吸腿翻身、一圈串翻身等等,不僅豐富了舞蹈的舞台表現形式,突出古典舞剛柔相濟的藝術特點,還體現小師妹活潑可愛的性格特點以及高興的情緒。戲曲對民間民族舞蹈的動作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民族舞劇《小刀會》中舞蹈動作毯子功、跌、翻、滾、撲等戲曲動作技巧的運用,營造了舞台緊張的氛圍,輔以一些兵器的運用,使得舞蹈氣氛更突出,突出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
由此可見戲曲動作對舞蹈動作創新與融合產生重要的影響,一些舞蹈動作借鑒戲曲動作的長處,形成自身的動作體系,比如說古典舞。而一些民族民間舞蹈中的動作,借鑒戲曲的動作,融合舞蹈自身的特點,使得舞蹈更具有韻味。比如山西《鞭桿舞》的打棍動作,就充分的利用戲曲打的技巧,與舞蹈的民間動作結合起來,突顯地方舞蹈的特色。可見戲曲對舞蹈動作的創新發展影響深遠和廣泛,並且這種影響還在持續發展。
(四)選題的多樣化
中國戲曲內容豐富,選題廣泛,在戲曲界流傳著一句話: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國。這句話是充分地說明了戲曲選題范圍非常之廣,上到國家大事,歷史事件,下到平民百姓,家長里短,內容豐富,故事題材不受限制。通過戲曲劇目的藝術化處理,實現真善美的弘揚,對一些丑惡現象進行批判和抨擊,實現戲曲的社會價值。現代戲曲有很多選題是古為今用,以古代事件對現代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進行隱喻批評或者是影射。豐富的戲曲資源也就為舞蹈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題創作參考。在舞劇、古典舞創作方面,選題更傾向於向戲曲學習和借鑒。比如中國第一部舞劇《寶蓮燈》就是以同名的戲曲改編而成。戲曲選題方面對舞蹈創作的影響一直沒有中斷過。再如在大型舞劇《昭君出塞》就是參考京劇劇目《昭君出塞》進行改編,一改以往歷史上對王昭君悲怨命運的刻畫,把她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與緊密聯系在一起,為邊疆安定團結,社會穩定貢獻自己的一生。王昭君成為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符號,在今天來看,這個舞劇更有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策略,不僅在文化藝術交流方面進行創新和發展,更有了深層次的內涵和寓意。而大型舞劇舞劇《粉墨春秋》把中國戲曲發展與伶人們的學習和奮斗的故事,縮小在一個梨園戲班中,通過師傅以及徒弟們之間的故事以及情感刻畫了中國戲曲發展過程中的江湖恩怨,給觀眾呈現了戲曲創作以及發展中的艱辛與困難;《粉墨春秋》反映了人生百態、社會冷暖、人情事故,強化了戲曲人為了戲曲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堅忍不拔、不畏困難的精神,給觀眾塑造了一批勵志人物形象。同時《粉墨春秋》利用戲曲選題,也是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弘揚。戲曲也為民間舞蹈提供了大量的選題,比民間社火中的一些舞蹈,現在流傳的廣場舞等等,都有一些戲曲表現形式。比如山西稷山民俗舞蹈《鞭桿舞》其取材就是戲曲《西廂記》的內容,還有打棍這個傳統的民間舞蹈就是戲曲的《三國戲》的內容,利用戲曲「打」進行舞蹈舞台體現。
因此從創作題材上來講,戲曲使得舞蹈的創作更加豐富,人物形象也更加多樣化,而從目前藝術多元化和多樣化發展的態勢來看,戲曲元素在舞蹈中的運用也更為廣泛。戲曲對舞蹈選題多樣化的影響更深入,為舞蹈編創帶來了靈感,豐富了創作素材,使得舞蹈具有濃厚的戲曲風格特點。
(五)藝術表現力提升
舞蹈藝術創作的本質是一種審美再創造過程,中國戲曲對舞蹈創作的影響,是豐富舞蹈審美特徵,對舞蹈藝術形象進行更深入的加工和處理,表現出極大互補性;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表現力,有助於人們理解藝術創作主體和作品主題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戲曲可以舞蹈藝術表現形式,這也豐富觀眾審視舞蹈作品的視角,從更多的角度來鑒賞舞蹈的形式美。並進一步理解舞蹈的創作內容。所以戲曲在舞蹈內容上的影響和作用,成為舞蹈借鑒戲曲的重點,以戲曲多樣化的舞台內容處理策略,擴大舞蹈作品內容和內涵,從而升華舞蹈的主題思想。這就需要舞蹈創作在選題和動作方面能有更多的戲曲思維,突出舞蹈人物形象特徵,塑造性格鮮明的舞台角色。總之,戲曲對舞蹈的影響,最終會體現在舞蹈的藝術表現力,使之提升,從而使舞蹈具有更深刻的藝術內涵。
三、戲曲在舞蹈創新發展中的啟示和思考
戲曲在舞蹈創新發展中從多方面產生影響和作用,並在舞蹈中表現出很強大的敘事、表意、抒情功能,因此利用好戲曲,可以在舞蹈創作中有更多的創新思維表現。
(一)抓住共性,集思廣益
戲曲與舞蹈之間存在著許多藝術共性和相同點,因此從共性出發,藉助戲曲完成舞蹈創作,可以實現集思廣益,拓展創新思維,把戲曲文化與舞蹈文化融合到一起,以舞蹈的編創思維去解構戲曲文化,會使舞蹈產生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和美感,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底蘊。如《粉墨春秋》這個舞劇對梨園文化以及戲曲人的精神進行解讀,曲折豐富的故事情節,為觀眾深入理解戲曲以及戲曲人提供了更多的觀照。
(二)編創創新,戲舞融合
戲曲作為我國的一種藝術形態,在文化多元化今天,表現得越來越小眾。但是戲曲的表現形式以及包容性是其他藝術無法替代的。可以把戲曲作為舞蹈編創創新的寶庫,用現代思維去發掘戲曲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發展、舞台表現形式方面的優勢,從而藉助戲曲元素進行舞蹈創作,從而突出舞蹈的創造創新能力,比如《粉墨春秋》、《昭君出塞》等大型舞劇對戲曲元素的借鑒和使用,戲舞充分融合。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對舞蹈創新發展的嘗試,為藝術融合提供更多的機會。

結論
綜合以上對中國戲曲對舞蹈發展影響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戲曲對舞蹈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多視角的,從舞蹈表現形式、舞蹈內容豐富、主題的選擇、動作創新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充分體現戲曲在舞蹈發展中,對其藝術表現力的提升是多樣化的。
2 戲曲與舞蹈都源自古代樂舞,有共同的淵源,這給舞蹈編創的創新提供了更多資源,也為舞蹈編創拓展了創新的空間。抓住共性,集思廣益,戲舞融合,可作為舞蹈編創的重要方向。

『肆』 長春兒童10大去處

01長春動植物公園


長春動植物公園是一個適合孩子們遊玩、增長見識的動植物世界。公園內有各種可愛的動物,如波爾山羊、火雞、浣熊、水獺、松鼠猴等,它們已經全部放歸室外。在「松鼠走廊」和水獺展區,孩子們可以從新的視角觀賞動物,體驗不一樣的觀賞樂趣。此外,公園內還有大型游樂場,提供激流勇進、太空飛船等驚險刺激的活動項目。公園的動物展區內有東北虎、非洲獅、猞俐、大鴇、丹頂鶴、火烈鳥、金絲猴、長頸鹿、犀牛、亞洲象、廣西獼猴、斑馬、黑猩猩等國內外珍禽異獸,總數達200餘種。通過文明參觀和投喂動物,遊客可以確保人身安全。


02南湖


南湖公園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去處,可以劃船,還有62路和372路公交車可以去。南湖公園內有金沙灘,孩子們可以玩沙、倒沙、挖沙,拓展兒童的活動空間,增強趣味性和參與性。父母帶孩子在沙坑中玩樂,可以有效增進孩子和父母間的感情,讓孩子們無憂無慮地觸摸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


03雕塑公園


雕塑公園是長春市的地標之一,融合文化藝術、環境保護和旅遊觀光的公園。這里建有許多雕塑,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包括紀念碑、塑像、噴泉等等。其中一些雕塑可供孩子們親身接觸和參觀,例如《夢》雕塑、東方鼓樓等。在這里,孩子們可以了解長春市的歷史和文化,也可以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玩耍、樂學多彩的知識。


04長影世紀城


長影世紀城是長春暑假親子游的好去處。它由星際探險、非常實驗室、精靈王國、火山爆發、斗轉星移、古堡驚魂、銀河宮、英雄秀場、極速穿梭、長影道具車展館、神秘古樹等多餘處景觀組成。每年暑假期間,這里都會舉辦「飈水節」和「長影世紀城消夏燈光節」,其中包含夏威夷狂歡、瘋狂水戰、濕身巡遊等一系列飈水活動。長影世紀城的門票有點貴,但裡面的游樂設施非常豐富,像迪斯尼一樣,孩子肯定喜歡。


05偽皇宮


偽皇宮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的寢宮,讓孩子了解歷史。偽滿皇宮博物院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擁有50個偽滿宮廷原狀陳列和2個大型基本陳列,還有專題展覽和33個臨時展覽。博物館收藏了大批藝術精品,如日本近現代文物、東北近現代文物、民俗文物等。這些活動和展覽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內容,激發了他們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興趣。


06兒童公園


長春兒童公園是長春親子游樂必去的景點,集花卉養殖、展覽和休娛樂為一體。園內有兒童游藝機、空中轉椅、宇航汽車、空中腳踏車等娛樂設施,模擬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設計的小型「長征園」,能讓孩子們了解長征過雪山、草地的情景。園內還有百花廳、牡丹亭、六角瞻亭、空中轉亭、木榭長廊、金魚展覽廊、休息廊、音樂茶座、旱冰場、遊船、假山等。地址位於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人民大街3088號。


07中東七彩城


中東七彩城是長春兒童十大去處之一。它位於綠園區湖西路與泰來街交會,是東北首家室內雕塑公園,也是東北首家智能MALL。它給人一種溫暖、堅定的感覺,就像一縷耀眼的陽光,照進了冬日的冬日裡。它就像一個貼心的伴侶,溫暖、懂你。它會用心愛你所愛,會傾盡一切地想你所想。它步履昂揚。此外,中東七彩城還提供購物、娛樂、服務、餐飲、藝術等多種體驗,為長春市民帶來充滿新意的獨特體驗。


08長春公園


長春公園是一個以自然、野趣、樹木花草為主題的生態型風景園。公園內有豐富的花卉資源,包括鬱金香梅花等,非常壯觀。早起看公園里的叔叔阿姨晨練,可以看到有人放風箏、抓小魚等有趣的活動。下午可以欣賞人抓小魚、散步跳廣場舞。晚上可以去路邊吃大水果喝豆腐腦,再加點蒜汁,非常香。南湖公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冰燈、冰雕等冰雪元素,白天是一片冰晶剔透的童話世界,夜幕降臨後幻彩的燈光將景區裝扮得絢爛多姿。長春公園還有東北虎園等特色景點,讓遊客可以在自然中感受快樂。


09凈月潭


凈月潭是長春適合帶孩子春踏青、夏避暑、秋賞葉、冬玩雪的美景勝地。夏季作為長春消夏節主會場之一,就成了孩子們戲水的天堂。凈月潭有五大功能區,包括旅遊服務中心、旅遊度假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工業園區、農業觀光與綠色食品生產區和十大配套系統。此外,凈月潭還有別墅、高爾夫球場、綜合服務項目和冰雪旅遊、水上娛樂、森林旅遊、民俗旅遊項目,是長春不可錯過的兒童10大去處之一。


10長春兒童公園


長春兒童公園位於人民大街東側,與長春市體育館相對,是一個綜合性公園。公園佔地面積17.69公頃,其中水面積3.8公頃。公園內有美麗的大樹、河流和小橋,散步、納涼都非常方便。很多長輩和小朋友都在公園里聚集,一起曬太陽、聽歌、下棋。公園還有出境游旅行社,給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活動選擇。總之,長春兒童公園是一個孩子們放鬆心情、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熱點內容
我的荷花池 發布:2025-04-30 16:39:01 瀏覽:43
荷包蛋花語 發布:2025-04-30 16:38:56 瀏覽:159
梅花三絕 發布:2025-04-30 16:29:01 瀏覽:61
幼兒園植物盆栽 發布:2025-04-30 16:20:14 瀏覽:878
櫻花樹屋 發布:2025-04-30 16:15:33 瀏覽:615
一號花店客服 發布:2025-04-30 16:15:30 瀏覽:492
櫻花庄七海 發布:2025-04-30 15:55:01 瀏覽:22
最靚花店 發布:2025-04-30 15:38:15 瀏覽:661
夜玫瑰2017屬性 發布:2025-04-30 15:37:31 瀏覽:745
找到花店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