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正牡丹
❶ 中國畫的參考文獻
國畫的簡介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地宣紙或絹上作畫,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兩種,富於傳統特色。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
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編輯本段]國畫的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蹈紋彩陶盆
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札、表祭等:一是描寫水陸攻戰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鑒》,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象,以山彪鎮出上的《水陸攻戰紋鑒》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雲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沖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劍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編輯本段]國畫的發展
國畫發展的基本歷史進程
侯子墓帛畫(西漢)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中國畫的創新與繼承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起了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寫實改造中國畫」,主要針對明清時期文人墨畫模擬古人筆法,缺少新的創造而進行變革。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風格畫家與古代畫家作品的比較中,可以部分了解這種變革的特點。
【起因】
封建社會後期,舊文人畫家沉浸於對古人筆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脫離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種因襲守舊的局面限制了畫家對時代生活和個人感情的表現。與徐悲鴻同為20世紀新美術變革開拓者的林風眠,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被推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紀力求變革的中國美術家,更加關注對描繪對形象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一樣破舊立新,開辟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新時代】
具有千年傳統的中國畫,經過20世紀的變革歷程。在「中西融合」與「借古開今」兩大創新追求的推動下,產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的新風格,以獨特的現代品格立於當代世界美術藝術之林。
[編輯本段]國畫的分類
【國畫分類概況】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國畫代表種類】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徐悲鴻的《泰戈爾像》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買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 淺絳山水
蔡彥才淺絳山水畫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復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並不是在藝術范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人類早期對花鳥的關注,是孕育花鳥畫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
墨僧寫意花鳥畫 這一時期的花鳥畫較多的是畫一些禽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和神話有一定的聯系,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如為王母搗葯的玉兔,太陽中的金烏,月宮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說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屬於花鳥范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所能見到的韓乾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以及傳為戴嵩的《半牛圖》等,都表明了這一題材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水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贊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
1996年北京畫家邊平山經常同福州畫家王和平、河北畫家北魚在邊平山先生的「平山書屋」聚晤聊天,由於在藝術見解和追求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故萌發了發起中國畫聯展的想法。後又與南京畫家王孟奇、方駿等商定,由天津畫家霍春陽在天津美院展覽館操辦此次展覽,這樣,便是「新文人畫」的開端。
後來全國各地的畫家如:朱新建、劉二剛、王鏞、徐樂樂、朱道平、陳平、田黎明、江宏偉等響應並加入進來,成為一種在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現象。「新文人畫」同「』85新潮」、「星星畫展」等成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藝術史的輝煌一頁。
[編輯本段]國畫的特點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❷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宋代崔白的《寒雀圖》、李篙的《花籃圖》、佚名的《出水芙蓉圖》。
崔白的《寒雀圖》描寫隆冬時節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葉子已經落盡的老樹枝頭鳴跳嬉戲,它們情態各異,充滿活力,畫出了麻雀好動的特性。同時,畫家運用對比、變換等形式美法則,如老樹乾的橫斜平直與麻雀形體的渾圓柔潤、直與曲等對比,使作品更具有藝術魅力。
李嵩的《花籃圖》,畫幅雖小(19.2X26.1厘米).但以極其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花籃中的茶花、蜀葵、營草等一組花卉,不僅形似,而且極富生命力。
佚名的《出水芙蓉圖》,畫幅也很小(23.8X25.1厘米),但畫得十分精緻生動,而且是用沒骨畫法(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繪物象),整個畫面似全用色彩畫成,不見墨線的痕跡。淺粉色的花瓣,嫩黃的花蕊,似乎還帶著拂曉時的露珠,那種一塵不染、雅潔嫵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時刻。它突出地表現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雜花圖卷》是這種畫風的代表作。全畫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和梅、竹、水仙等十一個部分組成。它在氣勢上是全畫一氣呵成,在對物象的描繪上則是表現得絲絲入扣。在水墨的濃淡變化之中,給人以蒼勁雄健、墨氣淋漓之感。
朱聾是清初著名畫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後裔,明亡後,他為了逃避迫害和表示對清代統治者的仇視,出家當了和尚,別號「八大山人」。他的繪畫作品具有強烈的借物抒情的特點。他的《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隻縮著脖子、好像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鄭燮號板橋,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蘭、竹。他的《叢竹圖》寫一叢墨竹,老乾新纂,濃淡相間,重疊錯落,疏密有致,勁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長題於竹枝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❸ 如何獲得玉林市2010小學高級教師的名單
玉林市中小學教師系列2010年度
中學一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通過人員名單
公示時間: 2011年3月8日-2011年3月14日
(共:1146人)
一、玉州區(117人):
玉林市三中 吳冬翔 李祖健 許獻新 陶克霖 蘇 健
玉州區第四初級中學 徐玉葵
玉州區第五初級中學 李煒崇 林依澤
玉州區第七初級中學 王旭路
玉州區第九初級中學 黃 秋 文冰玲 文克梅 覃少艷 楊格妮
陳 創 韋 易 寧祖雁
玉州區南江一中 胡文輝 歐 波 李井鋒 張洪嚴 黃莉莉
盧 斌 梁曉夏 鄧 冰 龐 麗 伍淼燚
歐小華 周偉蓉 李紹漢
玉州區苗園中學 黃春華 戴 征 梁華傑 梁 軍 文永紅
鄧 雁 杜國琴 梁海英 余仙桂 吳紅雁
陳為民 鍾友新 賓 媚 龐 娜
玉州區城西一中 黃夏靜 李逸民 梁 紹 羅承元 何 燕
李冬梅
玉州區城西二中 馮靜平 李覺慧 梁愛芝 楊曉紅 梁 蓓
鍾家武
玉州區名山中學 梁智雲 梁基柏 龐春容 陳錦麗 龐 健
蔣明添 羅 瓊 蘇貝興
玉州區名山鎮初級中學 張 麗 龔健玲 樊紹燕 朱明燕 韋 莉
吳 靜 李玉輝 譚俊梅 龐捷蓮 梁 姬
鍾傳林 楊麗華
玉州區城北鎮初級中學 陳 宇 張 梅 文劍高
玉州區城北鎮第二初級中學 梁凱梅 鄭 華 何林芳 李 莉
玉州區大塘鎮初級中學 邱澤智 蔣崇麗 楊 迎 羅 燕 李鶴榮
張 霞
玉州區茂林鎮初級中學 陳 區 謝 燕 劉 珊 曾永堅 羅隆成
寧錫雄 陳 強
玉州區茂林三中 李雪英 譚利玲 周 佳
玉州區仁東鎮初級中學 陳崢嶸 李 莉 黎 健 羅景超 陳 壯
陳婉寧 龐春惠 李 輝 黃宇平 陳 健
玉州區仁東二中 周永紅 陸 軍 楊 群 梁丙壽
玉州區仁厚鎮初級中學 林澤華 盧 南 朱劍鋒
玉州區教研室 梁業干
二、北流市(222人):
北流市新榮鎮第三初級中學 韋 璐 黃廣成
北流市民安鎮初級中學 龐禮裕 李裕生 陳飛雨 鍾棟梁 許新智
吳曉軍 許思維 李家棣 許天源
北流市山圍鎮初級中學 黨 美 黃興進 陳超紅 黃鴻清 謝 兵
楊維瑞 羅 健
北流市民樂鎮第一初級中學 郭紹明 李金玲 盧 毓 巫 強 陳承玲
蔣一瓊
北流市民樂鎮第二初級中學 黃 雁 陳鳴健 張 彬 馮際飛 古堯琳
北流市西埌鎮第二初級中學 李遠南 蘇昭雲 楊 靜 吳奎芬 張 堅
北流市新圩鎮第一初級中學 吳 海 歐 智 駱海深 趙定洲 凌 燦
北流市新圩鎮第二初級中學 古文炎 李 春 譚功成 吳 靜 羅富群
龐煥輝 黃 瑩
北流市大里鎮一中 譚業軍 劉雲龍 嚴國蘭 李錦榮 鄧樹梅
吳樹清
北流市大里鎮二中 鄧 軍 李 華 梁 潮 梁雲生 莫麗花
北流市大里鎮二中 李 權
北流市北流鎮初中 邱傳金 何祿泉 鄧文燕 劉耀照 凌 原
鄒鵬傑 林 臨
北流市北流鎮陵城初中 尤葉莉 王耀貴 黨 霞
北流市北流鎮城東初中 梁 夏 周 冰 寧發民 黃 興
北流市塘岸鎮第一初級中學 劉國蓮 謝國彬 楊 斌
北流市塘岸鎮城南初級中學 林 珍 謝 輝
北流市清水口鎮初中 蘇 林 鍾玉珍
北流市隆盛鎮一初中 黃品英 覃 勇 盧 彬 黃承榮
北流市隆盛鎮二初中 黃 生 潘世超 廖 源 馮春燕 林小龍
北流市大坡外鎮初中 龐莉莉 黨潔妮 徐 瑾 覃海珍 李昭蘭
北流市六麻鎮初級中學 黃漢坤 龐連平 廖 偉 林江海
北流市六麻鎮二中 陳東杏 寧福燕 梁 立 徐雪妮
北流市新豐鎮一中 楊 天 陳金源 黨 穎
北流市新豐鎮二中 陳 秋
北流市沙垌鎮初中 陳 海 陳 貴 陳積偉 楊 珍 黃廣榮
黨日華
北流市平政鎮初中 何傳慶 羅 侃 陳芝玲 陳志新 傅金華
陳 冰 彭紹甫
北流市平政鎮龍池初中 俞 鋒
北流市平政鎮作豫初中 黃 桃
北流市白馬鎮初級中學 朱國梅 林旭艷 楊 金 謝 夢 劉春燕
李瑞曉 蘇楚雲 周月芬 蘇 俏 陳 紅
北流市大倫鎮初中 謝進群 陳永強 謝秀良 謝 輝 覃翠燕
李 旋 李田鋒 陳君盛 黃麗萍 李增富
吉茂清
北流市扶新初中 蒙雪鳳 謝東慶 蘇廣成
北流市六靖鎮初級中學 茹佐文 羅統英 龍谷紅 譚雄騰 林 勇
丘海榮
北流市六靖鎮二中 歐小星 劉 瑜 張春梅 葉惠娟 廖文鋒
顧玉梅 李 燕 陳 煜
北流市清灣鎮初級中學 龍海鋒 甘盛文 曾 勁 何 兵 黃 靈
黎 鋒 盧巧玲 何 炎 伍 德 黃勰良
北流市清灣鎮明瑞中學 李春蕾
北流市石窩鎮初級中學 李秋霜 盧 浩 廖春萍 楊建華
北流市石窩鎮新育初級中學 羅春秀 梁永光 饒 遠
北流市高級中學 李昌煜 陳持文 冼文武 潘江鋒 廖清新
曹 新 鄧傑祥
范麗嫻
北流中學 楊振中 黃丹英 羅 歡 謝學柱
北流市第二中學 謝開文 楊勃 蘇志鳳 李建 鄧輝光
陳科宇 梁濤 李宗春
北流市第四中學 姚 東 李海輝
北流市第六中學 李任輝 劉慶瑞
北流市第九中學 羅東嬋 蒙勇 鄒悅德 黃艷鋒 陳延萍
李小青 趙宇 梁治貞 張國琴 梁永炎
陳 洪 鄒 健 磨其玉
姚 燕
北流市初級中學 李德志 陳 其
北流市永豐初中 梁 松 黃學媚 陸 斌
北流市城西初級中學 黃建梅 黃賢珍 陳坤妮
三、容縣(140人):
容縣容西中學 李月鳳 彭春梅
容縣十里中學 劉廣梅 羅海森
容縣十里江口中學 鍾紹禮
容縣石寨中學 歐洪流 蘇潔霞
容縣楊梅中學 曾 欣 扈海坤 黃 江 楊春彩 楊澤勝
劉藹庭 陸鋒 陳理生 黎 飛 盧衛標
覃超蘭 盧偉佳 韓遠興 梁 鋼 韓 劍
容縣綠蔭中學 黃春萍 李振堅
容縣六王中學 黃振明 周勝德 梁家沂 黃 麗 陳漢超
潘季春
容縣六王鎮第二中學 陳本芝 黃輝如 劉紅梅 馬進傑 羅麗紅
容縣靈山中學 潘光強 浦文堅 陳式英 陸漢江 周祖毅
容縣靈山中學 盤紹坤 梁岳明 朱仙海 封柱源
靈山守善中學 陳 平
容縣珊萃中學 梁 聰 梁麗麗 李立趙 何 梅 何春華
蘇立平
容縣黎村中學 姚玉霞 梁 毅 潘金蘭 莫樹杏 歐茂源
潘麗惠
容縣楊村中學 馮閩常 吳先梅 申美蘭 肖超梅
容縣楊村第二中學 黃衍盛 林 興 梁丕昌 韋耀鋒 陳福海
梁 娟
容縣縣底中學 曾慶雲 梁光毅 李德妮 楊 靖 韋理敏
陳麗堅 陳 海 馬俊傑 李 帆 馬勇飛
容縣縣底榮塘中學 盧 明 黃偉勝 吳 毅 周 森 楊 波
容縣自良中學 陳軍民 彭大成 陳 淼 譚緒雋 劉 揚
譚 清
容縣浪水中學 李來志 黃 濤 陳海鋒 岑 卓
容縣松山中學 劉旭妮 謝世殿 梁曉慧 韋釗輝
容縣松山二中學 巫美深
容縣羅江中學 李海麗 王雪微 石 飛
容縣石頭中學 馬文霞 鄭乃曉 黃少芬 楊 衛 鄭厚波
姚明濤
容縣石頭鎮務底中學 姚勇波
容縣石頭水口中學 黃海遠 梁在成 李健蘭 余華新 陳嚴林
梁凱瓊 盧振奇 梁 鵬
容縣容州鎮都嶠中學 盤園園 梁譽娟 鄧坤元 楊春敏 黃淼成
黃筱妮
容縣容州鎮第一中學 蘇海燕 梁高湘 李國忠
容縣容州鎮第二中學 楊 盈
容縣容州鎮第三中學 謝 添
容縣容州鎮第四中學 李惠蘭
容縣中學 黃振生
容縣高級中學 陳 華 黃 雲 覃春薇 韓 露 馬小珺
李棋光 陳武民 劉春燕 薛靜 韋 衛
李 雁
容縣教學研究室 謝彩安
四、陸川縣(197人):
陸川縣教研室 藍 本
陸川縣中學 呂朝鋒 盧業強 徐文才 呂 樞 黎建華
譚 寅 鍾澤榮 呂俊儀
陸川縣實驗中學 梁海東 陳 瑩 陳 旋 黃春群 江 寧
李 丹 羅海波 朱萬文 徐 文 陳業彬
寧耀鋒
陸川縣第二中學 梁國炎 陳春梅 羅 峰 周學慶 李勇生
謝 雨 陳景瑞
陸川縣第三中學 李佳芬 李剛鋒 陳大勇 黎艷榮
陸川縣第四中學 陳裕恆 龐明春 龐偉干 姚 潔 盧 瓊
黃美珍 龐海清 楊 偉 劉付猛 張玉金
羅技毅 陳美華 呂國俊 呂柳葵
陸川縣初級中學 楊伊旻 李 濤 譚 禕 周偉珍 宋瑞聰
何福旺 賴新惠 蘇明權 呂俊寧 盧 茜
羅 勇 藍麗燕 黎 迅 陳 奼 周 軒
陸川縣第二職業中學 陳秋平
陸川縣溫泉鎮萬丈初級中學 龐小玲 王 俐 陳 琳 溫冬梅 李羽全
李青雲 張莉偉 呂民生
陸川縣米場鎮第一初級中學 覃偉蓮 呂舒宇 沈 全 龐 武 黎鈞才
林 萍 王新全 黎 霞 楊冬梅 陳天英
陸川縣米場鎮福達中學 陳 燕 楊麗平 謝明英 林永良 林南
龍 雪 沈梅蘭
陸川縣沙湖鄉初級中學 李 芳 簡付娟 呂松峰
陸川縣馬坡鎮初級中學 林文傳 王勝彪 龔堅美 覃超勝 邱 燕
鍾春芳 陳 鋒
陸川縣馬坡鎮第二初級中學 盧小梅 李秀娟 鍾一梅 林 斌
陸川縣馬坡鎮第三初級中學 羅梅 王 超 陳雪梅
陸川縣平樂鎮初級中學 廖春海 肖 波
陸川縣平樂鎮第二初級中學 鍾玉梅 蘇春梅 李朋龍
陸川縣珊羅鎮初級中學 王芳萍 李智潔 溫 芳 龐洪新 梁名堅
黃顯蓮 鄭水月 葉惠平
陸川縣珊羅鎮第二初級中學 姚明運 黃曉丹 葉志英
陸川縣沙坡鎮初級中學 姚福華 寧杏宇 龐健平 陳華艷 梁培珍
覃健輝
陸川縣沙坡鎮第三初級中學 呂育芬 謝春強 藍運瓊
陸川縣大橋鎮初級中學 呂金德 呂炎生 江媛敏 詹 莉 林毅華
陳小菊 黃春成 陳秋棠
陸川縣大橋鎮第二初級中學 王桂岸 陳 新 葉俊鋒
陸川縣橫山鄉初級中學 呂 艦 羅媛衛
陸川縣烏石鎮初級中學 沈桂芳 羅忠賢 溫建姿 李 晨 梁 芬
呂燕喜 羅煥錚 吳文林 陳偉林 劉景洲
杜祖新
陸川縣烏石鎮第二初級中學 徐國棟 羅秋梅 呂翠冬
陸川縣烏石鎮月垌初級中學 陳建有 吳福奎 劉茂金
陸川縣烏石鎮低陽初級中學 陳耀琪 劉 堅 覃 永
陸川縣灘面鄉初級中學 丘亦凡 羅小娟 丘觀得 李志鳳
陸川縣良田鎮初級中學 袁春明 邱 翔 丘 婷 朱丹丹 謝運籌
陳 麗 盧 謙 溫紹海 曾昭梅 呂 萍
江婷曦
陸川縣良田鎮第二初級中學 黃小敏 馮仕青 賈小青 賴權澤 呂建球
李玉玲 劉增春
陸川縣清湖鎮初級中學 謝春梅 賴瓊清
陸川縣古城鎮初級中學 廖 球 宋瑞林 李 姣 丘榮耿 凌永泉
李 玉 李 瑞 黃媛英 范曉潔 簡凌雲
賴金德 賴宗元
五、博白縣(228人):
廣西博白縣中學 陳家輝 陽華弟 陳劍容 彭仁英 劉 江
覃素璇 譚華清 周化聰 鄭育利 王樂明
李 瓊 龍連梅 鄒秋華 陳錦霞 梁當華
楊規 高瑜蔓 梁錦丹
博白縣王力中學 黃廣鳳 王麗燕 朱春怡 吳曉鋒 覃錫紅
博白縣第三高級中學 黃海波 陳素林 劉 冰 龐慶茂
博白縣實驗中學 戴鳳蓮
博白縣水鳴中學 林 獅 梁海雄 楊偉華
博白縣鳳山中學 彭文剛 羅 友 劉冬媛 李和容 劉穎玲
李 江
博白縣文地中學 葉凌傑 陳 梅 李豪森 馮朝連 梁華強
黃日強 陳水保
博白縣東平中學 付 賢
博白縣沙河中學 王振東 凌小東 林海平 梁 露 徐媛華
博白縣龍潭中學 張錦華 李燕平 廖 永 李翠麗 劉 媛
卜 舫 周 德 卜海清 沈曉楓 朱偉強
博白鎮初級中學 馮 燕 朱賢建
博白鎮第一初級中學 秦有連 馮小曄 葉海強
博白鎮第二初級中學 龐 榆 劉春蘭 龐海連
博白鎮第四初級中學 龐 軍
博白鎮綠珠初中 龐玉梅 黃昭燕 李春艷
徑口鎮初級中學 陳金蓮 李 琳 王 勇 黃 儉 劉桂權
徑口鎮三育初級中學 陳志剛
徑口鎮新秀學校 胡海蓉
浪平鄉初級中學 魏大鵬 梁鳳英 劉敦廣
雙鳳鎮初級中學 張 明 李 勇 龐開連
水鳴鎮初級中學 鄭 梅 賓秀珍 馮政飛
水鳴鎮大利初級中學 龐東升
頓谷鎮初級中學 王博艷 詹德勝 符明華 余金銳 龐 旅
羅德賢 古宗兵
那林鎮第一初級中學 李其磊
那林鎮第二初級中學 寧富理 馮 琴 黃冬華 蘇興武
江寧鎮第一初級中學 黃 平 蔣寧海 黃學志
江寧鎮第二初級中學 賓昭靖
三灘鎮初級中學 何志新 朱一龍 劉凌豐
三灘鎮學田初級中學 劉雲飛 黃 蔚 陳媛玲 葉雲龍 朱小玲
高天玉 陳代武 顏燕婷
黃凌鎮初級中學 吳文成 杜春明
亞山鎮第初級一中學 覃錫春 蔡輝蓉 劉雪梅 朱巧珍 覃錫梅
符春秀 蔡海英 賓業萍 梁虹燕 謝旺標
陳鋒強
亞山鎮第二初級中學 楊懷海 甘 健 張 夏 陳秋霞 劉之華
朱智穎 龐 富 陳 勇
旺茂鎮第一初級中學 藍 山 劉超群 阮勝梅 朱峰明 王凱林
黃麗紅 梁 海 朱其翔 秦小玲
旺茂鎮第二初級中學 何春毅 林 濤 李 毅
鳳山鎮初級中學 彭麗琴
鳳山鎮第二初級中學 黃 彬 馮媛瓊 黃 錚 劉先貴 馮 勇
何業通 陳正軍
鳳山鎮第四初級中學 劉 彥
新田鎮初級中學 龐宗利
新田鎮馬田初級中學 闕海鵬 闕松青 李致榮
寧潭鎮第一初級中學 莫靜瀾 黃桂瓊
寧潭鎮第二初級中學 莫益富 韋立彩 黃 凱
文地鎮第一初級中學 劉秀坤 何衛城 李壽欣
文地鎮第二初級中學 黃宏勝 陳又萍 黃春霞 阮楚鑒 羅始輝
文地鎮三江初級中學 阮家彬 何海源
英橋鎮第一初級中學 陳 松 易景流
英橋鎮第二初級中學 馮牡丹 雷世生 許春華 馮 英
大垌鎮初級中學 龐善松
沙陂鎮初級中學 盧道廣 江秀蓮 廖少偉 詹 茹
東平鎮第一初級中學 梁瑜珊 朱洪生
博白縣東平第二初級中學 王燕飛 林明仿 賴昌河 王 鵬
博白縣東平鎮塘龍初中 陳 英 凌 清 朱偉麗
東平鎮合江初級中學 湯 潞 朱秀蘭 吳劍文
沙河鎮第一初級中學 李英清 梁春鳳
沙河鎮錫昂玉柴希望學校 朱有智 莫天鳳
博白縣沙河鎮雙山初中 葉輝鴻
菱角鎮初級中學 龐 龍 朱燕華
菱角鎮初級中學 朱新軍
菱角鎮石柳初級中學 黃志梅
松旺鎮初級中學 李 明 林寶媛 朱 聰
松旺鎮朱光初級中學 李紹廣
雙旺鎮初級中學 官耀武 鄧衛珍 歐 偉 姚傳宇 周輝華
陳華申
龍潭鎮第一初級中學 周 慧 龐銀蘭
博白縣龍潭鎮二中 李鵬程 李華龍 張 福 鄒 丹
龍潭鎮第三初中學 張重雲
大壩鎮初級中學 周筱媚 鄒雪梅
六、興業縣(131人):
興業縣第一初級中學 盧西寧 李雪紅 劉木嬌 黎海星 覃靜雪
興業縣第二初級中學 李品雙 鄧世孟 梁 球 黃靜梅
興業縣第三初級中學 周燕寧
興業縣賣酒鎮第一初級中學 梁洪華 甘振明 黃 琴 龐瑞菲 鍾 權
楊 深 羅遠華 盧遠堅 陳健嬋 鍾家祥
張 委
興業縣大平山鎮第一初級中學 滕 干 蔡春梅 陶金保 鍾世家 吳玉梅
興業縣龍安鎮第一初級中學 楊茫茫 寧 鴻 滕海華 滕傳同 梁 銳
蔣啟軍 周水英 彭裕廣
興業縣山心鎮初級中學 羅世模
興業縣山心鎮第二初級中學 趙 業
興業縣山心鎮博愛初級中學 李 洪
玉林市民族中學 何聲斌 覃小文 黎 鋒 黎立華
興業縣葵陽鎮中學 吳學英 李 鳳 譚鴻飛 何景媚 吳遠先
興業縣葵陽鎮大恩中學 袁 穎 吳成光 陳 娟 譚麗宏
興業縣葵陽鎮鐵聯初中 覃水漢
興業縣蒲塘鎮第一初級中學 周桂琴 莫穎榮
興業縣蒲塘鎮第二初級中學 李麗蓉 肖瓊珍
興業縣沙塘鎮第一初級中學 李志青 鄒鳳華 周日連 徐月華 滕 池
周少容
興業縣沙塘鎮第二初級中學 梁仕貴 梁麗冬 梁 霞 梁善忠 吳海鵬
唐京進 梁應養
興業縣沙塘鎮第三初級中學 陳曉基 黎若宏 梁順芳 鍾木森 劉康榮
興業縣城隍鎮第一初級中學 閆乃賢 凌 燕 龐青山 閆玉富 鍾艷艷
覃 玲 李華彬 梁 萍
興業縣城隍鎮第二初級中學 黎 莉 黃 白 覃戰鋒 莫夏芳
興業縣洛陽鎮初級中學 王鳳容 關范銘 趙正葉 楊興輝 梁志鳳
陳召傳
興業縣高峰鎮第一初級中學 楊岸英 羅玖勇 黎寶芬
興業縣高峰鎮第二初級中學 林偉雄 龔聲永 莫罕吉 何海萍 羅勝謙
興業縣小平山鎮第一初級中學 蔣 霞 梁 妮 曾令桂 甘家興
興業縣小平山鎮第二初級中學 薛 麗 楊同勇
興業縣北市鎮第一初級中學 陳基雲 尹 娟
興業縣北市鎮第二初級中學 陳新嬌 梁芳和 容朝麗
興業縣北市鎮第三初級中學 朱基群 譚國燕 龐 珍
興業縣高級中學 陳業鋒 吳 練 甘日光 陳家遠
興業縣大平山高級中學 黎元堂 胡彩芬 吳成惠 梁惟潭 李福志
蘇勇軍 彭志育 陳業勛
興業縣蒲塘高級中學 覃海獻 何禮文 王甲祥
興業縣小平山高級中學 凌源才 覃秀英
興業縣教研室 何 威
七、福綿管理區(71人):
福綿高中 李興琛 高 堅 吳延寧 梁 進 龐道蓮
謝 勤
福綿一中 寧承月 葉雪菱 林秋華 馮麗容 張偉強
福綿二中 王文燕 唐獻芳 鍾與容 李 梅 陳 潔
謝紹正 晏 華
福綿四中 羅 堅
成均一中 林 燕 周奕連 黎 雪 黎 健 楊 梅
成均三中 姚發潔 黃 燕 梁 為
樟木一中 呂幽蘭 鍾壽堅 陳開宇 巫進開 楊雪霞
劉規芳 劉規燕 羅慶坤 李超賢 呂壽榮
樟木二中 劉擁軍 楊業文 鍾 見 謝文先 陳志坤
陸少珍
新橋初中 呂 英 唐 業 唐 健
新橋二中 唐興鋒 陳華成 羅海強 洪麗清 肖培英
楊坤成
石和初中 李仕芳 唐 強 陳建新 周麗堅 謝 衛
周紹明
沙田一中 呂 玲 范 直 梁 波 蘇際新 陳觀熔
雷道漢 陸 美 張 娟 陳曉蘭
沙田三中 梁少惠 黃 輝 唐樹凡 林朝泉
八、市直(40人):
玉林市教學研究室 林梅梅
玉林高中 陳凱靈 黎光輝 黃 紅 李 艷
玉林市第一中學 塗 俊 周曉華 周學嚴 唐麗娟 陸英衍
胡朝麗 傅 晚 熊國媛 龐桂連
玉林實驗中學 謝冬梅 寧繼芳 鍾 麗 甘少青 陳偉勝
梁 敏 梁 潔 李霓裳 周 媚 黃超傑
玉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黃昌寧 林 劍 陳 鳳 羅燕明
玉林市第十一中學 莫文秀 曾桂芸 陳升蘭 黃永連
玉林市第十二中學 李彩英 許世卡
玉林市育才中學 周健秋 梁 劍 賈粉玲 周志娟
玉林市第十中學 徐錦鳳
玉林市體育運動學校 何雪蓮
❹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顧愷之的《鳧雀圖》
2、史道碩的《鵝圖》
3、顧景秀的《蜂雀圖》
4、蕭繹的《鹿圖》
5、韓乾的《照夜白圖》、《牧馬圖》
6、邊鸞的《梅花山茶雪雀圖》
7、刁光胤的《寫生花卉冊》
8、趙孟堅的《墨蘭圖》、《歲寒三友圖》、《水仙圖》
9、揚補之的《四梅花圖》、《雪梅圖》
(4)紹正牡丹擴展閱讀:
一、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二、趙孟堅的《墨蘭圖》
1、畫作內容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2、藝術鑒賞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