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電影
㈠ 《伊犁河谷》影評
「英雄,在沒有戰爭的時候,都是普通人。」這句台詞是對新疆建設兵團的最好寫照。軍人的故事,不一定是戰火硝煙。男歡女愛的小故事,同樣可以動人。
《伊犁河谷》,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1951年,新疆解放,17萬戰士放下槍、拿起鋤頭,加入生產建設行列。「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孩子扎不下根。」在王震將軍這一考慮下,五十年代初,數萬女兵先後入疆,與男兵們結成革命伴侶,在新疆堅守終生。
影片以此為背景,描寫了我們的女兵們融入騎兵團這個從前只有男子漢的大家庭、找到自己另一半的歷程。五個女兵的愛情,各有特點,沒有血與火、沒有瑪麗蘇,卻令人回味無窮。
那麼,對這些事實,創作團隊並沒有為了歌頌而予以迴避,而是把這些不人性的現象大膽展現出來,不正是其難能可貴之處嗎?因為一些事件不符合現在的價值觀,就把它全都篡改和抹殺掉,整部影片只有簡單的偉光正和虛幻的浪漫美好,而背離了自己所致敬的歷史,這難道是藝術人的歷史情懷,這樣的作品難道還算是良心之作?
當然,這部電影也是有缺陷的。首先,可能是因為控制時間的剪輯,使得個別地方顯得有點生硬。比如,路華從開始怒懟團長到心生愛慕,以及悄然和吳文化瞬間就成了伴侶,其中沒有任何的鋪墊或解釋,這就有點突兀。
其次,原著和劇本中提到:「這次抓鬮是聯誼,如果大家接觸之後發現不合適,也不強求。」我認為影片中如果體現了這一點,更能為觀眾所接受,也符合當時政策的初衷(不過可能這樣拍也影響後面的劇情,比如路華對團長最後的質問。亦或導演有意批評執行中的過激行為)。
此外就是細節,例如團長從44年到50年代初,居然一直是團長,這對於一個戰斗英雄、留蘇高材生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原著中,他在整個二戰期間在蘇聯留學並參戰,解放戰爭中回國,從連長打到團長,而一同留學的前妻在蘇德戰爭中犧牲,我認為這個設定更為妥當。
順便說一下,他留學的伏龍芝是中高級軍官院校,那麼他在國內怎麼也得是營長了,因此學校也應改為基層軍官學校。但瑕不掩瑜,它打動了我,將我深深帶入到劇情里,久久不能忘懷,因此,這部作品無疑是成功之作,如果未來有人在翻拍或借鑒的時候,能夠填上這些坑,也許可以像《芳華》一樣,引領人們追憶革命年代的軍墾往事。
就像西南那個文工團承載了劉峰、小萍、穗子他們的芳華,伊犁河谷、建設兵團,也承載了這一批人的芳華。他們獻身新疆,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鞏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金韜先生和劉凡先生謹以此片,致敬最可愛的人們,和他們遠去的芳華。的確電影中的一些行為和觀念,不適合被今天的人接受,但是,請永遠銘記他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