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牡丹病
① 多肉植物岩牡丹應該如何養護
岩牡丹喜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土壤排水性好(最好是沙質土壤),土層深的土壤(因有肥厚的肉質直根)。
岩牡丹生長季節需充足水分,但不能積水。冬季要求冷涼並保持盆土乾燥,較耐寒。自根植株生長很慢。母株結實率很低,果實成熟時間很長。
岩牡丹的栽培技術
雖然岩牡丹生長得很慢,但卻很易種植。它們有塊莖的根系統,特別敏感於土壤情況,最理想的是疏水理想及只有少量腐植質的土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過度澆水,在澆水前須讓土壤完全乾涸。它們只會在夏天生長期需要水份,也要小心過於寒冷,最低須保持在12℃。
岩牡丹植物都是生長於石灰性的土壤中。由干終年較為旱的氣候環境,使得該屬植物同樣擁有極強的儲水及抗揮發的能力,通過原產地考察資料我們能夠看到,岩牡丹擁有巨大的地下塊根,從而保證生命的延續。
岩牡丹植物很難在以泥炭土及類似的土質作為長期種植介質的種植環境中生長(根系不能夠很好的透氣),尤其是在成熟期。盡管在短時間內,它們會顯示出良好的生長跡象,但最終只會導致其產生不良的根系,這種現象在三角牡丹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會導致其三角狀疣變黃直至死亡。
通過原產地土壤分析比對及筆者經驗,比較適合該屬野生植物的理想介質應該是含有粗沙的肥沃土壤。野生植物理想種植介質的配比為:30%的重質粘土,50%的粗沙以及20%4mm左右的石灰石碎片。
該介質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夠恰到好處地恢復到乾燥狀態,而不會在濕潤的狀態下變得密不透氣。當然對該配方中的各種成分的比例並沒有嚴格要求,愛好者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在乾燥炎熱的區域,可適當增加粘土的比例,降低粗沙的量及其大小,以防止介質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同時在介質可加入一些如浮石類的多孔材料作為粗沙的一部分,而且還可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鉀緩釋肥料,這些對於種植該屬植物都是大有好處的。
對於該屬的園藝品種,由於從小在大溫差,高空氣濕度的優質環境下生存,其大多數植物的根系並不像野生植株發達,同時,為了促進生長,大多數養殖場採取砍根、無菌栽培的方式,以縮短成長年限。
使得此類植物體內的細胞濃度較低,抗乾旱、抗病菌能力較弱,如按照野生植株培土及養殖方式,根系很難成長,同時由於沒有野生大塊根系的營養儲備,葉片(疣)極易干縮、發黃,從而失去了園藝植株的觀賞性,甚至死亡。對此,筆者建議重質粘土的配比適當提高(以滿足園藝植株弱小根系的生長);同時採用透氣性較強的粗製陶土盆進行種植。
四季管理
(1)春季 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
春季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換盆。岩牡丹生長緩慢,不必每年換盆。嫁接的幼株可每年換盆1次。自生根成型株每2~3年換盆1次。脫盆後稍晾,陰干傷口後栽種。盆土最好使用疏鬆的鹼性沙礫土,盆土中加入基肥,生長季節不施肥。上盆後放置於半陰處,暫不澆水,2~3天後略澆水,保持盆土偏干。
岩牡丹能耐長時間的乾旱,栽培管理極其簡單,栽培管理的關鍵是控水。春季應布置於光照充足的地方。氣溫升高後開始恢復生長,逐步加大澆水量。當室外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可以放置於有光照但不淋雨的陽台外培養。生長旺季應間干間濕地澆水,切忌土壤過濕,以盆土干透後澆水為宜。雨水較多的天氣應減少澆水次數。春末氣溫較高時應遮去中午的光照。
(2)夏季 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
光照太強,球體易起皺。故夏季氣候炎熱時應布置於有早晚光照的地方,間干間濕地澆水。
氣溫較高時岩牡丹生長緩慢,應注意控水,使盆土偏干,防止高溫多濕爛球。夏末氣溫涼爽後恢復間干間濕地澆水。
(3)秋季 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
秋季應布置於光照充足地方,土干後澆水。天氣漸涼時可逐步減少澆水量,使盆土干而不燥。下霜前應及時將岩牡丹移入有光照的封閉陽台內。
(4)冬季 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
岩牡丹較耐寒,能耐0℃左右的低溫,但低溫時盆土應乾燥。冬季陽台內氣溫最好保持在5℃左右,此時岩牡丹應布置於光照充足地方,注意控水,使盆土偏干,如陽台內氣溫在10℃以上時,則可緩慢生長,此時應見盆土干透後適當澆水,保證充足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