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唐代牡丹

唐代牡丹

發布時間: 2023-08-13 09:27:48

❶ 唐詩李商隱《牡丹》詩歌鑒賞問題及解析

《牡丹》李商隱唐詩鑒賞

【作品介紹】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詠懷詩。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原文】
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①,綉被猶堆越鄂君②。
垂手亂翻雕玉佩③,折腰爭舞鬱金裙④。
石家蠟燭何曾剪⑤,荀令香爐可待熏⑥。
我是夢中傳彩筆⑦,欲書花葉寄朝雲⑧。

【注釋】
①錦幃(wéi):錦帳。衛夫人: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典略》載,孔子回到衛國,受到南子接見。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佩之聲璆然。
②「綉被」句:原典是鄂君舉綉被擁越人,此句謂「綉被猶堆越鄂君」,清人馬位《秋窗隨筆》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為誤用(桂謂當為「楚鄂君」)。此將牡丹喻為綉被擁裹的越人。或謂越鄂君系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為比,見錢鍾書《談藝錄補訂》。
③「垂手」句:《樂府解題》: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獨垂手。《樂府雜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
④折:一作「招」。折腰爭舞:一作「細腰頻換。」《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鬱金裙:用鬱金草染色的裙。
⑤「石家」句:《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豪侈,「用蠟燭作炊」。蠟燭當柴燒,無須剪芯,故說「何曾剪」。此狀牡丹之色如燃燒的大片燭焰。
⑥「荀令」句: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為侍中,曾守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商,呼之荀令君。此句謂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須熏得。
⑦「我是」句:《南史·江淹傳》載,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此自詡有才。
⑧葉:一作「片。」朝雲:指巫山神女。

【白話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那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那俊秀的越鄂君。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它光彩四照,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自然溫馨,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的那支彩筆,想把清麗詞句,題在花片上寄給朝雲。

【創作背景】
這首《牡丹》詩托物詠懷,當為李商隱早期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份難以確指。

【賞析】
首聯是單株牡丹的特寫圖。衛夫人指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這里借用《典略》典故,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艷麗奪目含羞嬌艷。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劃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為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綉被覆之。詩人將牡丹的綠葉想像成鄂君的綉被,將牡丹花想像成綉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描繪初開的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鮮艷的風采。「猶堆」二字刻畫花苞初盛時綠葉緊包的形狀,與「初卷」相呼應。
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飾物;鬱金裙指鬱金草染色的裙。這兩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時垂手摺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的輕盈姿態來作比喻,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的形象。
前兩聯重在描繪牡丹靜中的形態,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蠟燭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顏色像燃燒著的大片燭火,卻無須修剪燭芯。「何曾剪」西晉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柴,燭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是說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豈待香爐熏烘。據說荀彧到人家,坐處三日香。舊時衣香皆由香爐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說「可待熏」。
詩人陶醉於國色天香。他恍惚夢見了巫山神女,盼望她傳授一支生花彩筆,將思慕之情題寫在這花葉上,寄給巫山神女。夢中傳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
這首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衛夫人、越人、貴家舞伎、石家燃燭、荀令香爐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艷麗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態畢現。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欲寄牡丹花葉於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介紹】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漢族,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於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著有《李義山詩集》。

❷ 唐代寫牡丹的詩

1、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裝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釋義: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釋義: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3、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出自:唐代李商隱《牡丹》

釋義: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2)唐代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聯結合典故描繪了一幅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尾聯反用夢中傳彩筆之典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❸ 為何唐朝人盛愛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徵。

從唐代官服顏色談起,唐代的朝廷官員以服版飾顏色區權分品級,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員服紅色,六至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稱白衣。因此唐人在觀賞顏色鮮艷繽紛的牡丹時,自然也產生了「貴紫賤白"的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為當時人們懷念的象徵,更代表著昔日的盛唐榮光。晚唐的社會經濟不再像盛唐時穩定,人們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名貴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國的詩人更多地用牡丹,來感嘆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盡盛唐長安城受唐末戰亂所毀的哀戚。

(3)唐代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在唐詩中的流行:

唐詩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詩篇達到204首之多,從時間來看,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反映牡丹發展的重要線索。

在204首牡丹詩歌中涉及的詩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沒有;盛唐時期有5位詩人,留下7首牡丹詩歌;中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84首牡丹詩歌;晚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71首牡丹詩歌;五代時期有24位詩人,留下42首牡丹詩。

由此可見,盛唐是唐人對牡丹之愛的開端,發展到中晚唐時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風殘留。

❹ 唐代李商隱的唯美古詩《牡丹》怎麼賞析

李商隱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寫出唯美的古詩,牡丹這首詩,一定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賞析,才能夠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會發現整體的詩境,以及意境是非常唯美的。

也通過猶堆兩個字寫出牡丹花在含苞待放的時候,葉子裹緊花苞而花苞,緊緊的並未開放這與詩中的一些字詞進行相呼應,能夠將當時的唯美情景表達出來。在他的眼中,牡丹就像一名舞者一樣,可以發現作者對牡丹的描寫以及贊譽和評價是比較高的,用輕盈的姿態將牡丹的美寫了出來,並且用描繪的方法將牡丹靜態的形態也描寫出來,從而體現了牡丹真國色的特點。通過李商隱的詩可以發現任何物體以及意境,被他描寫出來之後都會有一些質的改變。

❺ 牡丹這首詩是誰寫的

《牡丹詩》是唐代詩人李正封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在詩中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國色牡丹的姿色,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牡丹花的美,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歡欣之情。該詩清新靈動,詩情中富含畫意,為詠花之佳作。

❻ 唐代,牡丹為何獨受深受武則天喜愛,是何原因

武則天在位時位於洛陽,在洛陽牡丹較多,牡丹寓意富貴昌盛,在唐代受到武則天的喜愛,而在現代牡丹也是深愛國人喜愛的花卉有國花之稱。牡丹在南北朝時就有種植而在唐代才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逐漸的牡丹花便有了名氣而深受士人百姓的喜愛。而在現代洛陽牡丹聞名天下,每當牡丹花開時節,去洛陽賞花的人數不勝數。真可謂人山人海。由此可見,牡丹花是深受世人的喜愛。在如此現代化的審美觀中,而牡丹也能獨樹一幟,由此可見牡丹花是多麼的華貴。牡丹深受武則天喜愛的原因,就讓人一目瞭然。

❼ 晚唐人眼中的牡丹花,為何會如此的高貴,老少皆喜

我們都知道牡丹花是唐朝的國花,最鼎盛時,在長安城裡城外,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處處可見各色牡丹。特別是到了晚唐人的眼裡,牡丹已經成了富貴的象徵,誰家養好了牡丹,誰家必然是要發家致富走大運的。那為什麼牡丹會變成老少皆喜的國花?主要還是皇帝喜歡,國之所向,老百姓才都跟風。

這個就是為什麼晚唐的老百姓人人都喜歡牡丹花的原因,皇家的人喜愛,道教的人推崇,達官富貴都買,在如此的風氣下,老百姓當然要跟風,去迎合大眾的喜好。一邊說著牡丹的好,一邊自己種著牡丹,畢竟這是全國大部分人的意志,普通老百姓只有跟著照做的份兒。

所以大家看到了宋朝,皇帝更喜歡梅花,這不整個國家的老百姓,又都忘記了以前的牡丹,開始一個個贊揚梅花去了嗎?

❽ 李唐以來,為什麼世人都喜歡牡丹有哪些關於牡丹的詩作-趣歷史網

自古以來,牡丹受到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喜愛,也留下了不少與之有關的名篇。下面跟趣歷史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但武則天並不喜歡牡丹,為什麼呢?這里是有故事的。據說有個冬天,已經做了皇帝的武則天准備到皇家賞花勝地上林苑遊玩。眾所皆知鮮花都開在春秋季,冬日裡的鮮花是很少的。但武則天未到上林苑遊玩之前創作一首詩《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希望在遊玩的時候能夠見到百花齊放。其實武則天這樣的希望,無非是想表達舍我其誰,唯我獨尊的志向。

而後世卻傳出許多傳說故事來,說的是上林苑裡的百花仙子接受聖旨,不得不趨炎附勢,在第二日就將滿園鮮花綻放開來,亦是表達出對皇家威嚴的屈服。眾花競開,唯獨牡丹花仍然是枯枝敗葉,武則天龍顏大怒,遂是將牡丹花貶斥到荒郊野外,哪裡知道來年春天,這些牡丹花竟然開出了更為艷麗的花朵,比其他任何鮮花也都要美麗,亦成為洛陽最為名貴的鮮花。

其次牡丹是百花之王,恰如其分的代表了唐朝的時代精神和唐王朝在當時四方朝拜的至尊地位。唐代舒元輿的《牡丹賦》有這么幾句:「我案花品,此花第一,獨占春日......玫瑰羞死,芍葯自失,夭桃斂跡,穠李慚出!」這代表當時牡丹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諸花難敵的地位。

再次是由於牡丹所具有的精神風骨之美。牡丹處處洋溢著大氣,因為唐代士人普遍追求豪俠之氣的緣故,牡丹的精神風骨便與文人的精神世界完美契合,融為一體。張潮在《幽夢影》中說:「牡丹令人豪。」這種精神受到濡染之後,得到了唐朝人士的普遍認同,並將之傳揚後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熱點內容
荷花辦公桌 發布:2025-07-01 23:17:02 瀏覽:8
櫻花樹下埋葬著 發布:2025-07-01 23:11:50 瀏覽:782
kpl七夕 發布:2025-07-01 23:05:36 瀏覽:781
百合控獅子 發布:2025-07-01 23:01:40 瀏覽:954
海棠灣藤海漁村 發布:2025-07-01 22:50:04 瀏覽:714
洛陽牡丹畫價格 發布:2025-07-01 22:47:57 瀏覽:75
黃麗花語 發布:2025-07-01 22:37:40 瀏覽:586
玫瑰花茶喝葯 發布:2025-07-01 22:35:43 瀏覽:800
七夕詞鵲橋仙 發布:2025-07-01 22:34:38 瀏覽:784
鈴蘭的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7-01 22:29:00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