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致痘
㈠ 丁香花可以做護膚品嗎
可以的;丁香花的主要護膚成分是丁香花蕾中的揮發油即丁香油,富含丁香油酚、丁香酮和番櫻桃酚等多種有機成分,最大的功效就是防止肌膚氧化,同時滋潤肌膚。
丁香花提取物,英文名稱是EUGENIA CARYOPHYLLUS (CLOVE) FLOWER EXTRACT,丁香花提取物在化妝品、護膚品里主要作用是抗氧化劑,抗炎劑,皮膚調理劑,風險系數為5,比較安全,可以放心使用,對於孕婦一般沒有影響,丁香花提取物沒有致痘性。
(1)丁香致痘擴展閱讀:
丁香著名的庭園花木。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習性強健,栽培簡易,因而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葉對生,全緣或有時具裂,罕為羽狀復葉。
花兩性,呈頂生或側生的圓錐花序。花色紫、淡紫或藍紫,也有白色紫紅及藍紫色,以白色和紫色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為紫丁香變種蒴果長橢圓形,室間開裂。
喜充足陽光,也耐半蔭。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蟲害較少。以排水良好、疏鬆的中性土壤為宜,忌酸性土。忌積澇、濕熱。
㈡ 丁香的副作用和葯用價值
丁香不僅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觀賞花卉,同時用來治療嘔吐反胃以及疝氣等都有非常不錯的療效。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丁香的副作用及葯用價值,希望對你有幫助。
丁香的副作用
1、丁香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反應,表現為呼吸困難、下肢無力、胃出血、肝大;嚴重時,下肢麻痹、昏睡、尿失禁、血尿等。
2、丁香油可致變態反應,如皮疹、風團等。還可導致視覺障礙。
3、胃腸道反應為惡心、嘔吐、腹瀉、上消化道出血,並有潰瘍和十二指腸水腫。
4、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丁香。
丁香的葯用價值
丁香性辛,味溫。入肺、脾、胃、腎四經。功效:溫中、暖腎、降逆。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加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水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製作用。可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感想末敷貼。
1、《葯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葯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8、《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陰戶。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促進消化系統健康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對於消化系統具有非常不錯的保健效果,不僅能夠增強消化能力,同時對於一些消化系統不適的情況也有一定的治療。
科學家在小白鼠的身上進行了實驗,發現服用丁香之後小白鼠胃潰瘍的形成能夠獲得一定的抑制效果,這是因為丁香中含有一定的丁香酚以及丁香揮發油,這兩種物質都具有促進為粘液分泌的作用,並且還不會令腸胃中的胃酸增加,所以可以抑制以及治療胃潰瘍。
丁香服用後健胃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可以有效的緩解腹部脹氣毛病,對於一些惡心想吐的消化道疾病有著很不錯的效果,有效增強腸胃的消化能力。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還包括了抗腹瀉以及抑制腸興奮,丁香中的提取物能夠有效的抑制多種原因所導致的大腸性腹瀉以及腸腔積液的情況。丁香科學的使用也能夠有效的抑制離體腸管的興奮效果。
第二:麻醉鎮痛
科學的使用丁香還具有一定的麻醉以及鎮痛效果。丁香中所含有的丁香酚對於一些幼小的動物麻醉效果非常的不錯,科學家在小白鼠的身上進行了實驗,發現使用丁香能夠有效的麻醉神經,同時對於纖維的復合動作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將丁香泡水服用後鎮痛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生活中一定要科學使用。
第三:解熱消炎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還包括了解熱、陣容以及抗炎,這是因為丁香中所含有的醚提取物可以有效的提高血管通透性,這樣發炎情況就可以起到預防以及治療了。丁香進入身體後還可以增強身體的抗氧化性,有效的清除體內自由基,同時也可以一直脂氧化酶以及環氧化酶的火星。
第四:抗血栓的形成
丁香進入身體之後具有一定的抗聚以及抗凝的作用,初次之外,抗血栓的形成這種效果也是很好的。丁香中的提取物進入身體之後可以有效延長點刺激頸動脈的血栓,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時間,這樣就為治療疾病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第五:醒酒
如果大量喝醉或者是第二天還沒有醒酒,那麼使用丁香具有一定的醒酒作用。上文我和大家說了丁香中帶有一股特殊的香氣,不僅花氣襲人同時還有醒酒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對丁香的醒酒作用進行了詳細的記載,認為丁香具有殺酒毒的效果,服用後香氣拂面,能夠令人精神清醒,自然就具有一定的醒酒作用了。
第六:抗病原體
丁香泡水喝的功效還包括了抗菌以及抗病毒,除此之外對於一些滴蟲、寄生蟲以及真菌等都有非常不錯的滅殺效果。丁香中所含有的丁香油、丁香酚以及乙醯丁香酚對於毛滴蟲、豬蛔蟲等都有不錯的滅殺效果,科學的使用還能夠有效提高身體免疫力。
第七:溫腎壯陽
㈢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_丁香的葯用價值
導讀: 的與專區,為您詳細介紹的與、圖片、丁香的葯用價值、丁香的副等,要更多丁香的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 丁香簡介
- 丁香圖片
-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 丁香的葯用價值
- 丁香的葯用附方
- 丁香的配伍應用
- 丁香的食用方法
- 丁香的副作用
丁香簡介
丁香,為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丁香,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葯。花蕾稱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丁香圖片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主呃逆;脘腹冷痛;食少葉瀉;腎虛陽痿;腰膝酸冷;陰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1、《葯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葯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8、《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 *** 。
9、《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10、《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郁氣,去風,行水。
11、《葯材學》: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
丁香的葯用價值
【葯名】丁香
【別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雞舌香(《》)。
【性味歸經】辛,溫。
溫中、暖腎、降逆。
【主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葯忌宜】熱及陰虛內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丁香的葯用附方
1、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一兩。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2、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聖惠方》)
6、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葯護之。(《怪證奇方》)
7、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8、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聖惠方》)
丁香的配伍應用
1、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經氣火。二葯合用,主治奔豚,其機在開在腎,皆所相宜。
2、配柿蒂、乾薑:柿蒂下逆氣。乾薑補中陽,三葯合用,胃寒去,逆氣平,胃虛復。則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3、配五味子,再伍以莪術(別名廣茂):溫腎散寒,平降沖逆,散結消瘀,舉三治一,非此莫效。「
4、配黃連、乳汁:《》」葛洪《抱朴子》雲,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黃連清火瀉火,乳汁補肝明目,三葯合用,標本兼顧,氣血同治,亦補亦瀉,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也,目生百疾,三葯合用,皆主治之。
5、配柿蒂:和中降逆,溫腎助陽,治虛寒呃逆最效,兩葯相合無主輔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補助腎陽方中,亦多用之。是為佳對。
丁香的食用方法
1、丁香主要用於肉類、糕點、腌制食品、炒貨、蜜餞、飲料的製作配製調味品。
2、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薑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乾薑等相伍。
4、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丁香的副作用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曾有報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
以上就是一些丁香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葯,請繼續關注頻道。
【丁香油】、【丁香】、【丁香花】、【】、【丁香樹】
㈣ 丁香作用與功效,有什麼副作用
【出處】《葯性論》【拼音名】Dīnɡ Xiānɡ
【別名】 丁子香 (《齊民要術》), 支解香、雄丁香 (《本草蒙筌》), 公丁香 (《本草原始》)。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色時採收。採下後除去花梗,曬干。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徑約6毫米;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蠢雀裂短管狀,4裂;雄蕊多數,花葯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6厘米,直徑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生境分布】分布馬來群島及非洲,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我國廣東有少數出產。
【性狀】乾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狀,長1.5~2厘米,紅棕色至暗棕色。下部為圓柱狀略扁的萼管,長1~1.3厘帶閉米,寬約5毫米,厚約3毫米,基部漸狹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滲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圓球形;徑約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歲拍將花蕾剖開,可見多數雄蕊,花絲向中心彎曲,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質堅實而重,入水即沉;斷面有油性,用指甲劃之可見油質滲出。氣強烈芳香,味辛。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強烈、油多者為佳。
【性味】
辛,溫。
1《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2《綱目》:辛,熱。
【歸經】
入胃、脾、腎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2《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功能主治】 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1《葯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葯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8《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 *** 。
9《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十《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郁氣,去風,行水。
⑾《葯材學》: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1《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鬱金。
2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
3《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附方】
1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一兩。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2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聖惠方》)
6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葯護之。(《怪證奇方》)
7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8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聖惠方》)
【臨床應用】治癬: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後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觀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體癬及足癬患者,一般在治療1天後症狀即見消退,2天後患處開始有皮屑脫落。病史較長或曾經其它癬葯治療而不能控制者,則於治療後2~3天症狀才開始消退,一般經3~5天亦能治癒。但有20%左右治癒後仍反復發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塗,每日1~3次,治療數種皮膚黴菌病共31例,結果8例臨床痊癒,10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有效病例通常在塗葯後3~7日癢感減輕,炎症減退,落屑減少,以後局部症狀逐漸好轉。治療期中如中斷用葯,效果多不明顯或無效。療效與病原苗未見明顯關系,曾對6例治癒患者進行短期隨訪,1例於1個月後復發,6例經2~12月觀察未見復發。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