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歷史溫度
❶ 七八月份去東北三省哪些地方旅遊好,太概12到1
吉林市景區介紹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全市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765萬平方公里。現轄4個城區、1個縣、4個縣級市。全市總人口430萬,其中城區人口159.8萬多人。
吉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穿城而過的松花江水,孕育了古老的民族和文化。1994年吉林市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城市四面環山,三面臨水,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有「北國江城之稱」 。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區的松花湖是著名的避暑勝地,譽為四大奇觀的吉林霧凇更是冬日的奇芭。
吉林市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物產富饒,工農業飛速發展。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個以化學工業、電力工業、機械製造為主的工業城市,有「化工城」的美稱,同時也是北方的交通樞紐。
吉林市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吉林作為塞外北國的一顆璀燦明珠正在成為新的旅遊熱點城市!
長春市景區介紹
位於中國東北,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省會。這是一座年輕而美麗的城市。從1800年清政府在這里設長春廳至今,長春只有190多年的歷史。清代未年,長春作為中東鐵路大站為帝俄侵佔。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長春成為偽滿洲國的國都,稱「新京」。長春冬長夏短,春、秋不長。1月極端氣溫曾達零下36.5℃,平均溫度零下17℃--零下19℃,夏季日溫差較大。長春市區街道寬闊,綠樹成陰。市區街道交叉處建有一個個圓形廣場。街道兩旁和廣場內栽有冷杉、美人松等樹木,不同風格的建築群和庭院式的小別墅在它的映襯下,猶如一座座街心花園。朝鮮族歌舞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風格。長春是東北三寶的主要產地。
長春市素有「汽車城」、「電影城」、「科技文化城」、「森林城」的美譽,1992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長,形成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糧食資源、人才資源,創造了寬松的發展環境。面向未來,長春市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宏偉目標,並在改革開放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現已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兩個省級開發區,進入了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試點城市行列,使這座年輕的城市更具開放意識,更具快速發展的美好前景。
長白山景區介紹
在安圖、撫松、長白三縣境內,南部和東南部與朝鮮毗連,為圍繞白頭山東、西、北三面的長白山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區。南北長78.5公里,東西寬53.3公里,總面積200平方公里,是我國大自然保護區之一。
長白山是我國與五嶽齊名、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關東第一山,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她位於歐亞大陸東端、吉林省東南部,地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區境內。在中朝兩國邊境上,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總面積8000餘平方公里。北起吉林省安圖縣的松江鎮,西始於撫松縣,東止於和龍縣境內的南崗嶺,南部一直伸到朝鮮境內。長白山是關東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搖籃、東三省地區的生態屏障、滿族的發祥地,清朝時期定它為聖地。曹雪芹以長白山為背景撰寫了《紅樓夢》。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史料記載,從十六世紀以來曾有過三次噴發。由於長白山獨特的地理構造,其景觀也綺麗迷人,30多處景觀,處處秀麗誘人,馳名中外,登上群峰之冠,可謂"一覽眾山小",令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由於山地地形垂直變化的影響,長白山從山腳到山頂,隨著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溫帶到寒帶的4個景觀帶,這種自然多彩的垂直 景觀帶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是一座天然的大博物館,稀有生物資源的儲藏庫,關東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盛產地,為地球上很少遭到人類破壞的原始生態保留地,不僅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區,而且被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自然保護網。
長白山史稱「不咸山」,神山之意。是東北海拔最高、噴口最大的火山體,形成約有200萬年。山高海拔2749米,由下而上隨著地形的增高,氣溫,土壤,生物等發生明顯變化,形成了闊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針葉林帶、亞高山嶽樺林帶、高山苔原帶等垂直景觀帶。山頂積雪每年長達9個月,甚為壯觀。
天池是長白山頂部的火山口湖,湖面海拔2194米,是國內最高的高山湖泊。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3.37公里,面積9.8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4米,最深處373米。晴日湖水湛藍,微微漣漪,陰天則水霧蒙蒙,清浪拍岸。長白山天池是松花江源頭、水質清澈,猶如一面晶瑩剔透的鏡子,湖面成藍寶石色,倒影著朵朵白雲,宛如到了仙境。
瀑布是天池水下瀉而成,落差68米。瀑布與玉壁峰、金壁峰相映,似玉龍沖向谷地,濺起丈高的水浪和不息的水霧。瀑布水常年流淌,成為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三江之源。
集安市景區介紹
集安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幅員面3217平方公里,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邊境線長203.5公里,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集安屬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奇水碧,風景秀麗,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市、國家水利風景區、省級經濟開發區、省綠色食品開發基地建設示範市、省級生態示範市、精神文明先進市、衛生城市。集安自然資源豐富。
主要有五大資源。一是林木資源。全市有林地面積282406公頃,森林覆蓋率81.4%,活立木蓄積量1740.7萬立方米。二是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礦藏有40多種,已開採的有金、硼、大理石、石墨等14種。三是特產資源。有馳名中外的新開河人參和野山參、鹿茸等幾十種名貴中草葯材、近百種山野菜以及食用菌、林蛙等特產。四是水利資源。渾江、鴨綠江兩大水系流經全市,有河流339條。每年平均徑流量為17.65億立方米。五是旅遊資源。有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高句麗古跡、鴨綠江邊境風光為重點的旅遊景點,是集人文古跡、自然秀色、邊境風光為一體的吉林省重點旅遊城市。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集安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農村重點建設了人參、西洋參、野山參、水果、葡萄、蔬菜、中小葯材等產業基地;在城市先後興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企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葯、食品、化工、建材、冶金、機械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同時,全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等得到較大改善,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輝煌的成就已載入歷史,集安的前景將更加美好。未來幾年,我市將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突出「生態立市、工業富市、綠色強市、文化興市」思想,圍繞培育主導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構築工農互動,城鄉聯動,具有區域特色的規模經濟格局。
哈爾濱景區介紹
哈爾濱,坐落於中國東北部,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而過,帶來了無盡的秀美和豐饒;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的方位賦予她得天獨厚的黃金時空。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哈大、濱綏、濱州、濱北、拉濱五條鐵路連通國內外,松花江黃金水道可直達俄羅斯,太平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200萬人次,可辦理110多個國家的客貨聯運業務。哈爾濱轄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級階地上。哈爾濱轄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級階地上。哈爾濱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比上年增長13%。
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有「冰城」之稱。至2005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積169.1萬公頃,全年基建用地942.9公頃。全市已發現的礦種為63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5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金屬礦產10種,非金屬礦產14種。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12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1.94萬公頃。列入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0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7種。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60公頃。
哈爾濱歷史悠久,是中國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完顏部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區域性政權——金朝,國號大金,定都會寧(今哈爾濱阿城白城)。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努爾哈赤稱漢,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改國號為清,族名為滿族,1644年入關。此後,哈爾濱地區屬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統管轄,恢復了古地名,漢語俗稱「哈拉濱」,後稱「哈爾濱」。19世紀末,隨著東清鐵路的修築,迅速發展為近代城市。作為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居民以漢族為主,此外還居住著滿、回、蒙古、朝鮮等40多個少數民族。哈爾濱市現轄8個區、11個縣(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2平方公里;人口974.8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98.96萬人,是全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城市,是黑龍江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鏡泊湖景區介紹
靜靜地仰躺在黑龍江寧安縣西南百餘里的崇山峻嶺中,地處松花江主要支流牡丹江上游,東北平原東部山地張廣才嶺深處的鏡泊湖,是距今一萬年前第四紀火山活動,大量玄武岩熔流噴溢,把牡丹江攔腰截斷,而形成的我國面積最大的熔岩堰塞湖。
鏡泊湖古稱泊沱湖,唐永徽二年稱阿卜湖、呼爾海金,而當地人稱「忽汗海」,金代叫「畢爾騰湖」,明清後因其湖面清平如鏡而稱鏡泊湖,並沿用至今。
鏡泊湖水位350.00m,長41.0km,最大寬4.85km,平均寬2.23km,面積91.5km2,最大水深48.0m,平均水深12.9m,蓄水量11.8×108m3。
鏡泊湖深藏在深山密林之中,湖水清澈,一平如鏡。環繞湖邊的山巒全是一色樹木,呈現一片「群山環抱翠湖青,水溢泉流波自平」的,恬靜秀麗的大自然風光。
鏡泊山莊坐落在湖的北端,由此處向南深入湖中可達幾十公里之遙遠。一路上,鏡泊湖隨著山勢曲折,彎彎曲曲,湖岸有高聳的陡崖,湖中有許多無人小島,景色各異,和鏡泊湖湖水出口吊水樓瀑布一起形成鏡泊八景。它們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子、城牆子、珠珠門、道士山、老孤子(又稱老鶴山)。
吊水樓瀑布從20多米高處飛流瀉下,寬達40餘米,翻滾著白花的浪花,飛濺著似玉如銀的水珠,閃爍著五彩繽紛的霞光,迸發出續而不斷的春雷般的響聲,氣勢雄渾磅礴,豪邁坦盪。
五大連池景區介紹
地球在長達46億年的復雜演化過程中,為人類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五大連池就是第四紀火山活動給人類留下的一片珍貴遺產,這里山秀、水幽、泉奇、石怪、洞異,是集生態旅遊觀光、度假健康療養、地質科學考察為一體的高含量、多功能、綜合型風景名勝區。
世界地質公園內,矗立著14座新老期火山,噴發年代跨越200多萬年,是聞名全球的環太平洋火山群之一,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類最齊全、狀貌最典型的新老期火山地質地貌,被科學家稱之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1719年—1721年爆發的最新期的兩座火山——黑龍山和火燒山,巨量熔岩阻斷了白河發源地及古河道,形成了五個汐水相連的串珠狀湖泊,五大連池由此而得名。她是我國第二大火山堰塞湖,池岸曲線變化復雜,有收有放,五個池子顏色各異,形態不一,半圓狀環抱著兩座新期火山和廣闊的石海,景觀效應極佳。
五大連池風景區開發有七大旅遊觀光區,142個可視景點。大自然的偉力,為五大連池創造了雄奇瑰麗的火山景觀。到五大連池游覽,您會欣賞到:雄峻陡峭的山巔火口,波瀾壯闊的翻花石海,造型奇絕的噴氣錐碟,霜花似玉的冰雪熔洞,碧水一泓的天池勝景,鬼斧神工的龍門石寨,雲霧蒸騰的石龍溫泊,景色如畫的群山倒影。泛舟五湖,您會傾聽禿尾巴老李(小黑龍)大戰小白龍的故事;仙女宮內,講述著孝女救母仙女賜葯的神話;暢飲葯泉(礦泉水),人們會告訴你神鹿示水的動人傳說;觀賞石猿,讓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雕塑才真正地完美無瑕;水簾洞里,滴水叮咚;石花園內,五彩斑斕;像形園區,奇石聳立;刀劈峽上,峭壁遮天。曾有遊客在觀賞五大連池景觀後,豪興大發,賦詩一首曰:
突兀平川十四峰,玉液五池卧黑龍,
石海奔涌騰巨浪,火口雄峻神鬼驚。
石猿不住水簾洞,莫非敬畏孫悟空?
仙女臨凡觀奇景,為何屈尊居石宮?
葯泉神水醫百病,可是葯王濟蒼生?
世人游此情無限,慨嘆天地造化功!
由於火山噴發,五大連池地區還形成了儲量豐富的天然冷礦泉水。一般來講,世界各地的礦泉水是溫泉多冷泉少,有毒泉多無毒泉少,能浴泉多能飲泉少。而五大連池礦泉水能飲能浴,低溫無毒,對多種常見疾病具有顯著療效,民間應用已有200多年歷史,享有「神泉」、「聖水」的美譽,和法國的維希礦泉、俄羅斯北高加索納爾贊礦泉並稱為「世界三大冷泉」。當您走進五大連池這座天然火山博物館,細讀這部打開的火山教科書,您一定會為我們共同擁有的這片神奇土地而自豪,為大自然創造的這塊珍稀資源而驕傲!
黑龍江省首選旅遊目的地
五大連池的古火山形成於203年、90萬年、60萬年及19萬年歷史時期,而新期火山則形成於1719年,據《黑龍江外記》記述:「墨爾根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公元1720年,老黑山和火燒山又再度爆發。
同樣描述出當年火山噴發的壯麗景象:大地震顫,聲震長空,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灼熱的岩漿流動在山林水草之間,夜晚看去,如一條巨型火龍蜿蜒起伏。河流被阻,林木被毀,飛鳥絕跡,野獸遁形。數月之後,人們仍然不得靠近,清朝的官員前來考察,也只能在遠處觀望。這兩次火山噴發造成的結果是:第一,形成了兩座新期火山老黑山和火燒山。第二,岩漿阻斷白河形成了五大連池。第三,火山噴發形成了地下礦泉。第四,火山噴發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優美景觀。
「五池十四山,地火沖雲天,雄獅踞石海,群山立水間。」這首詩是我國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在游覽五大連池時的即興之作,與前兩段史料記載的內容相映襯,為我們勾畫了五大連池雄渾壯闊、神奇瑰麗的景象。千萬年以前,這里原是一片蒼茫無際的荒野,由於地殼運動,一座座火山錐拔地而起,打破了這荒原的寂靜。老期的火山共12座,中間夾著一條白河,山水相間,草木蔥蘢,野獸出沒,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具有荒蠻野趣的史前圖畫。直到近代,老黑山和火燒山的噴發,大自然終於完成了歷時久遠、工程浩大的傑作,創造了五大連池景色獨絕的新老期火山奇觀。
隨著現代人們的旅遊越來越青睞於自然生態型,遠離喧鬧、嘈雜的都市,讓身心從長期的疲勞中解脫出來,是廣大民眾參與旅遊的重要因素。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健康身心,探索奧秘,已成為當代旅遊的一種時尚。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境界,是許多人追求和嚮往的。五大連池的「火山生態旅,健康長壽游」,也成為當今廣大旅遊者的熱門選擇。五大連池集中展示了新老期火山地質地貌,是我國火山景觀的代表,同時,這里的環境磁療、空氣浴療、礦泉飲療、葯泉浴療,構成了世界上綜合條件最完善的自然環境理療基地。每年都有幾十萬海內外遊客到這里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健康療養、科學考察,五大連池不僅是黑龍江,更是東北三省首選旅遊目的地。
兩個世界級稱譽,六項國家級桂冠
五大連池風景區是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組織成員單位,是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考察五大連池時盛贊這里是「世界頂級旅遊資源」,全球著名的美籍華裔電視節目主持人靳羽西女士稱,五大連池礦泉水帶給她的是「神奇的無法比喻的驚奇」。
五大連池還榮獲六項國家級桂冠:我國首批44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東北三省唯一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全國唯一的「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
當您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不經意中,已經接受了火山全磁環境對您身心的調整;品嘗之餘,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的礦泉水,已經在您體內發揮著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每時每刻,您都在呼吸著天然氧吧提供的高負氧離子含量的新鮮空氣;出乎意外,游覽山水的同時,您還能了解火山地質的科普知識。觀火山奇景,飲世界名泉,游中華勝地,聽神話傳說。真是走遍千山萬水,「風景這邊獨好」。
近年來,五大連池在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的過程中,得到了廣大遊人和國內外友人的無私支持和幫助,國土資源部、國家計委、國家旅遊局、國家財政部、省計委、省旅遊局、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在綜合指導和基礎建設、資源保護的指導和支持都是巨大,特別是省委書記宋法棠提出的四個基地建議和張左己省長的指示為五大連池發展指明了方向,五大連池將努力為創造世界級的旅遊區,人類最理想的環境理療基地。
❷ 牡丹江市簡介
牡丹江市 所獲稱號
中國雪城
塞北小江南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林海雪原》故事的發生地 牡丹江
中國食用菌之城
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實力城市15強
2009年度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
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
面向東北亞的沿邊開放城市
面向東北亞的商貿中心
面向東北亞的國際旅遊中心
東北亞跨國旅遊樞紐城市
沿邊開放先導區
避暑旅遊城市
滑雪旅遊城市
紅色旅遊城市
會議旅遊城市
出境旅遊城市
面向東北亞的國際物流中心
面向東北亞的國際會展中心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菜籃子」
概況
拼音:Mudanjiang Shi
面積:40435平方千米
人口:275萬
郵編:157000
行政區劃代碼:231000
牡丹江區號:0453
標志
市樹——雲杉
市花——牡丹花
市歌——花的城花的江 概況
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素有「塞北江南」之稱。風光旖旎,景色天成。
世界第二大火山熔岩堰塞湖、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風景秀麗。
國家級森林公園地下森林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口」原始森林。
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人工湖—— 蓮花湖山清水秀,森林虎園驚心動魄,冰雪旅遊獨具特色,跨國旅遊風 地下森林 情迥然……
牡丹江市景色天成牡丹江市是一個風光秀麗的旅遊城市。目前,已開發利用的主要風景名勝古跡及人文景點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自然保護區、雪鄉滑雪場、牡丹峰滑雪場、八女投江紀念雕像、橫道河子東北虎飼養場及冬季在牡丹江江面上建設的雪堡等等。
最佳旅遊時間
牡丹江市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夏、秋季涼爽、少風。所以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6月至9月份。這段時間的平均氣溫為17.3℃,水位也是全年最高季節,瀑布頗為壯觀,加上少風,因此湖中波平如鏡,「鏡泊湖」的特色更為突出。
特色餐飲
在牡丹江可吃到地道的東北農家飯和朝鮮族特色美食,如涮羊肉、魚宴、筋餅、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朝鮮冷麵、朝鮮烤肉、狗肉湯、狗肉全席等,還有各種特色山珍野味,如榛蘑、鹿肉等。
特色菜:白肉血腸 東北燉菜 鏡泊湖風味魚宴 鏡泊鯉魚絲 鏡泊湖炸紅尾魚 [編輯本段]牡丹江主要景點 鏡泊湖鏡泊湖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區,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著名旅遊、避暑和療養勝地。鏡泊湖是5000年前經多次火山噴發,熔岩阻塞牡丹江古河床而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湖水南淺北深,湖面海拔350 米,最深處超過60米,最淺處則只有1 米;湖形狹長,南北長45公里,東西最寬處6 公里,面積約91.5平方公里。鏡泊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由西南向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狀。吊水樓瀑布、珍珠門、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道士山和老鴰砬子是鏡泊湖中著名的八大景觀,八大景觀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珍珠鑲嵌在萬綠叢中。
牡丹江雪堡
牡丹江雪堡位於江心島上,自從2001年第一屆雪堡舉辦後,雪堡就一直是牡丹江市的象徵;是牡丹江人民的驕傲;也理所當然的成為雪城牡丹江對外宣傳的主打品牌,與冰城哈爾濱的冰燈大世界相互補充,遙相呼應。
牡丹江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八女投江的英雄壯舉,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詩。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於1984年決定在牡丹江市江濱公園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德華、司徒兆光設計,四川美術學院採用花崗岩石材料雕鑿製作,於1988年8月1日正是落成,當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同志親筆提攜了「八女投江」四個大字。
海林威虎山城
威虎山影視城座落於威虎山風景區301國道210公里處,以《林海雪原》一書文脈為底蘊,逼真地再現了林海雪原的歷史風貌和英雄剿匪的光輝業績,不僅填補了中國北方影視城的空白,更是集觀光、度假、回歸大自然、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 吃、住、行、游、娛」的旅遊勝地。
牡丹江吊水樓瀑布
因吊水樓瀑布居鏡泊湖北端,又名鏡泊湖瀑布。火山爆發,熔岩遇江水形成一道天然大壩。壩上為湖,壩下為江。鏡泊湖出口,水流深切玄武岩石中,形成瀑布。瀑布四周布滿黑色的火山岩,落差20米,幅寬40米,洪水期瀑布寬達100多米。因受下跌水流沖蝕,瀑底形成直徑70米、深60米的圓形水潭。瀑水飛瀉直下,浪花四濺,氣勢磅礴,震聲如雷。吊水樓瀑布是我國著名瀑布之一,中國三大瀑布之一。
地下森林
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和鏡泊湖區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共同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境內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處,坐落在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內,海拔1000米左右。大約一萬年前的火山爆發爆發,形成了低陷的奇特罕見的"地下森林",故稱火山口原始森林。這些火山口由東北向西南分布,在長40公里、寬5公里的狹長形地帶上,共有10個。它們的直徑在400米至550米之間,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其中以3號火山口為最大,直徑達550米,深達200米。
中國雪鄉
中國雪鄉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的大海林林業局轄區內的長汀鎮雙峰林場,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禿頂子山西南側。雪鄉猶如一顆璀秈的明珠,鑲嵌在張廣財嶺的東南坡,由於受山區小氣候的偏愛,這里每年十月瑞雪飄飄,冬季積雪厚度可達2米深,雪質優良,雪量豐富。隆冬季節幾乎日日飛雪迎賓,好一派北國風光。擁著層層疊疊的積雪,百餘戶的居民區猶如一座相連的「雪屋」,房舍隨物具形的積雪在風力的作用下可達1米厚,其狀好似奔馬、卧兔、神龜、巨蘑……
海林橫道滑雪場
橫道滑雪場是牡丹江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綜合接待能力最強的雪場。 橫道滑雪場分游樂區、綜合服務區和別墅區三部分。游樂區「 S」形專業雪道總長為1800米,是黑龍江省旅遊雪場單條雪道最長的一條,分初級、中級、高級三部分。
三道關國家森林公園
三道關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於市區西北,距市區20多公里。美麗的三道關不僅是尋奇攬勝的佳境,還是休閑度假的樂園。蒼郁的原始森林使這里涼爽怡人,幽雅恬靜;惟妙惟肖的山峰又使其更添奇色。飽覽了城市風光後,再投身原始森林尋幽探勝,沉浸在綠色林海中,呼吸樹木散發的天然氣息,傾聽水聲鳥語,松濤蟲鳴,有種世外桃源之感。
❸ 牡丹江今年氣溫是歷史最高嗎
牡丹江
(黑龍江省地級市)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牡丹江市黑龍江省省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黑龍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黑龍江的重要開放門戶。全市總面積3.8827萬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年末,總人口278.5萬。
牡丹江市,因黑龍江省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因而得名。牡丹江市已開發利用的主要風景名勝古跡及人文景點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和牡國家自然保護區、雪鄉滑雪場、牡丹峰滑雪場、八女投江紀念群雕、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及冬季在牡丹江江面上建設的雪堡等。
城市網路景點美食文化人物歷史建設學校
快速導航
旅遊預測
中文名稱
牡丹江市
外文名稱
Mudanjiang City(英語)、Муданьцзян(俄語)
別 名
中國雪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
下轄地區
4市轄區、5縣級市、1縣
政府駐地
江南新區
電話區號
0453
郵政區碼
157000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東南部
面 積
3.8827萬平方公里
人 口
278.5萬人(2012年)
方 言
東北官話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鏡泊湖風景區、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楊子榮烈士陵園等
機 場
牡丹江海浪機場
火車站
牡丹江站
車牌代碼
黑C
行政區劃代碼
231000
行政代碼
231000
GDP
1318.4億元(2015年)
市 花
牡丹花
市 樹
雲杉
市 歌
我的牡丹江
高等學府
牡丹江師范學院、牡丹江醫學院等
城市名人
韓庚、潘長江、董璇、斯琴高麗等
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張雨浦、市長劉忻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古代歷史
▪ 近現代歷史
2 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貌
▪ 氣候
3 自然資源
4 行政區劃
▪ 區劃沿革
▪ 區劃詳情
5 人口
6 經濟發展
▪ 農業
▪ 工業
▪ 固定資產
▪ 國內貿易
▪ 招商引資
7 社會事業
▪ 科學教育
▪ 廣電體育
▪ 社會保障
▪ 友好城市
8 交通運輸
▪ 航空
▪ 鐵路
▪ 公路
9 旅遊信息
▪ 風景名勝
▪ 小吃特產
▪ 地標街景
10 城市榮譽
11 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
歷史沿革
編輯
古代歷史
牡丹江市歷史照片 (44張)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稱為滿洲族,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1]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
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
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
老光華街
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從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里。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帝國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
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愛新覺羅·孟特穆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
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
老西三條路
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漢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里。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現代歷史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的鐵嶺河,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開禁,大批漢族人進入了這一地區。
老太平路
到了二十世紀初,今天的牡丹江市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區,當時的地圖記載這一帶叫「黃花甸子」,因有大片黃花點綴於草地上而得名,僅有四、五戶人家分散居住,屬於寧安第五區管轄。1903年,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在牡丹江沿岸修建了一座車站,因車站南臨牡丹江,便為車站命名為牡丹江車站,這便是今日牡丹江的雛形。從此,人口不斷增加,牡丹江站開始迅速發展。
1907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牡丹江境域屬吉林省寧安府管轄。民國初年,牡丹江地域沿襲清制,仍歸吉林管轄。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江站等地,1937年1月,成立偽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五縣。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當時的牡丹江省共轄5縣1市,省會設在牡丹江。
牡丹江老汽車站(現文化廣場)
1945年8月14日,蘇聯紅軍進駐牡丹江。日本侵略者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同年8月18日,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成立了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受東北黨委員會派抗聯幹部20餘人進入牡丹江市,建立了牡丹江衛戍司令部,維持剛解放的地方治安。1945年10月14日,在中共領導下的民主政府成立,軍區司令員李荊璞擔任市長。隨後延安幹部團團長張聞天等高級幹部陸續到達牡丹江市,張聞天同志以中共中央東北及駐牡丹江地區代表的身份,指揮和領導了這里的工作。[2]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的東南部,地處中、俄、朝合圍的「金三角」腹地,北鄰哈爾濱市的依蘭縣和七台河市的勃利縣,西鄰哈爾濱市的五常市、尚志市、方正縣,南鄰吉林省的汪清縣、敦化市,東鄰雞西市、雞東縣,並與俄羅斯接壤。[1]
地貌
市區中部是牡丹江河谷盆地,整個地區凸現山勢並且連綿起伏,亦縱橫河流,被稱為「九分山水一分田」。地形則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呈現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四種地質形態。全市平均海拔高度230米,牡丹江地區的海拔最高處位於張廣才嶺的白突山,其海拔高度為1686.9米;而海拔最低地區則是位於綏芬河市與俄羅斯的邊境地區,為86.5米。[1]
氣候
牡丹江市東南瀕臨日本海,相距1000km。受海陸巨大熱力差異的影響,形成海洋(半濕潤型)中溫帶季風氣候特徵。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暖熱多雨。冬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寒冷乾燥。牡丹江地處盆地,四面環山,四季分明。西部山脈阻擋沙塵暴的入侵,使得牡丹江地區免受沙塵天氣。[1]
自然資源
編輯
全市共有林地面積24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3%。樹種有25科百餘種,主要優質木材有紅松、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冷杉、水曲柳等。林區土特產資源十分豐富,各種可開發利用的野生經濟植物22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500餘種,年貯量20餘萬噸,主要品種有山參、細辛、刺五加、黃芪、杜鵑、五味子、桔梗、防風等。可食用的山野菜有80餘種,其中蘑菇、木耳、松茸、蕨菜、薇菜、刺老芽等被視為「山珍」、「天然無污染綠色食品」,暢銷海內外,年蘊藏量40萬噸。可開發利用的山野果有紅松籽、榛子、山核桃、山葡萄、刺玫果等15種,年貯量15萬噸。此外,在林區還棲有東北虎、梅花鹿、狍子、黑熊、野豬、狐狸等18科53種珍稀野生動物。鳥類資源有48科256種。[1]
截至2012年,已發現的礦產有煤、黃金、大理石等78種。旅遊資源豐富,全市境內擁有可開發的景點450餘處,其中,自然景觀約有270處,人文景觀約有l80處,已開發並具備接待能力的自然、人文景觀230處。[1]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2月,沙俄修築中東鐵路,建牡丹江站。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鐵路全線通車後,沙俄將鐵路沿線兩側,劃為其附屬地。附屬地的行政權、司法權、設警權、駐軍權以及森林、礦產、土地的開發、經營管理權,均被沙俄中東鐵路局(亦稱俄國鐵路公司)攫取。車站周圍設立居民組織自治會,具體掌管工交、財經、民政、文教衛生等事宜。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將東三省將軍制改為行省制,撤銷寧古塔副都統,寧安府劃歸綏芬廳管轄。1910年改綏芬廳為寧安府,歸吉林行省管轄,牡丹江境域屬寧安府管轄。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牡丹江地域仍歸吉林省寧安府(後稱縣公署、縣政府)管轄,今市郊乜河,屬寧安縣第五行政區團聚鄉所在地,為當時境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牡丹江站兩側歸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司督辦公署轄屬。[3]
1920—1930年,中東鐵路哈爾濱地畝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圍地段發放過三次街基號,街路地段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店鋪作坊日益興起,逐步形成集鎮。寧安縣第五區的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很快從乜河轉移到火車站周圍。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江站及乜河、鐵嶺河、卡路、海浪、南嶺(今勝利村)等地。1933年7月,將東省特別區改為北滿特別區(1936年1月撤銷);將中東鐵路改為北滿鐵路。1934年10月,將寧安等縣劃為新成立的濱江省管轄。今牡丹江市大部分境域仍屬寧安縣五區。1935年,偽滿洲國當局成立濱江省牡丹江辦事處。1936年12月圖們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通車後,牡丹江新站(即今火車站,原稱寧北站),成為貫穿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1937年7月1日,成立偽牡丹江省公署,轄寧安、穆棱、東寧、密山、虎林5縣。在偽省公署內設立牡丹江市政籌備處(即市正式建置的前身)。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偽牡丹江市公署。時牡丹江省共轄5縣1市,省會設在牡丹江市。
1943年10月1 日,日本侵略者為使國境地帶的軍事管轄區域和行政管轄區域一致起來,以加強其「國防要塞」和行政機構,設立東滿總省,轄牡丹江省、東安省和間島省(今吉林省延邊地區),共3市16縣。總省省會設在牡丹江市。
1945年5 月28日,撤銷東滿總省,劃出間島省;將原牡丹江省和原東安省合並,設立東滿省,轄2市11縣,省會仍設在牡丹江市。當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敗退,偽東滿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時解體。
1945年8月18日,在蘇聯紅軍駐軍幫助下,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同年8月下旬,受東北黨委員會派遣的金光俠、陶雨峰、喬書貴等抗聯幹部,隨同蘇聯紅軍進入牡丹江市,於當月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員會,隸屬中共牡丹江地區委員會領導。10月14日,牡丹江軍區司令員李荊璞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建立在中共領導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
1946年4月8日至10日,綏寧省首屆臨時參議會在本市召開,成立綏寧省政府。牡丹江市劃屬綏寧省領導。
1946年10月7 日,綏寧省撤銷,成立東北政聯直屬牡丹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
1947年8 月20日,牡丹江專區與東安專區合並,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省領導。
1948年7月9日,撤銷牡丹江省建制,並入松江省,牡丹江市為松江省直轄市。
1949年5月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
1954年6 月19日,松江省建制撤銷,與黑龍江省合並。統稱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劃為黑龍江省直轄市。 1955年3月24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稱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18日,牡丹江市劃歸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變為地轄市。
1960年4月5日,寧安縣由牡丹江專員公署管轄改為牡丹江市管轄。1962年9 月22日,又將寧安縣劃回牡丹江專員公署。
1966年2月8日,牡丹江市由地轄市又改為黑龍江省直轄市。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開始,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受沖擊。1967年1月,市人委被「造反派」接管。
1967年3 月30日,撤銷牡丹江專員公署,成立牡丹江地區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地革委),牡丹江市隸屬牡丹江地革委領導。
1967年4月8日。撤銷牡丹江市人民委員會,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市革委)。4月19日市革委召開成立大會,並發布《第一號通告》。
1968年2月6日,根據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潘復生的指示。市革委和地革委機構合並,統稱牡丹江地革委。撤銷牡丹江市建制,原市轄的先鋒(西安)區、東風(東安)區、愛民區和郊區直接由地革委領導。並在地革委內部設城市工作部門,具體管理協調各區工作。
1973年9月1日。牡丹江地、市革委分設,恢復牡丹江市建制,仍歸牡丹江地革委領導。地革委直轄的東風區、先鋒區、愛民區、陽明區(1970年10月新成立)和郊區重新劃回市管轄。
1979年2月8日,牡丹江地革委改稱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委仍隸屬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 1980年12月1日,牡丹江市革委改稱牡丹江市人民政府,仍歸牡丹江行政公署領導。
1983年9月29日,牡丹江地、市合並.撤銷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除原行政公署管轄的雞東縣劃歸雞西市外,牡丹江市管轄原行政公署管轄的海林、寧安、林口、穆棱、東寧、密山、虎林7縣、綏芬河1市(代管)和市內的西安區、東安區、愛民區、陽明區、郊區5個區。同年10月17日,合並完成,正式辦公。[3]
1986年,設立鏡泊湖市,由牡丹江市代轄。
1987年,撤銷鏡泊湖市。
1988年,撤銷密山縣,設立密山市。
1992年,撤銷海林縣,設立海林市。[3]
1992年10月5日,密山市改由雞西市代管。
1993年6月14日,國務院批准將虎林縣劃歸雞西市管轄。
1993年,撤銷寧安縣,設立寧安市。
1995年,撤銷穆棱縣,設立穆棱市。[3]
1997年,撤銷牡丹江市郊區。
2010年5月19日,穆棱市磨刀石鎮、林口縣五林鎮和海林市海南朝鮮族鄉劃歸牡丹江市,磨刀石鎮、五林鎮劃入陽明區,海南朝鮮族鄉劃入西安區。
望採納
❹ 牡丹江2004年 平均氣溫及年均降水量是多少
牡丹江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零上3.9度,無霜期在115-152天之間,平均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間,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
林口縣年平均氣溫攝氏2.5度,年內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攝氏21度,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18度;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平均為540毫米。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10-135天。
❺ 牡丹江簡介
1 牡丹江市簡介
牡丹江市是黑龍江省主要的工業城市,她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北鄰哈爾濱,西鄰松花江地區,南鄰吉林省,東與雞東縣、雞西市及俄羅斯接壤。
牡丹江系滿語牡丹烏拉的轉譯音,意思是彎曲的江。她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原來是一片人煙稀少的黃花甸子,一九零三年修築中東鐵路時,沙俄在這里設立了車站,因位於牡丹江畔,而取名牡丹江。牡丹江市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體,俗稱「八山半水半分田」。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
牡丹江市位於我國沿邊開放的前沿地帶,地理位置優越, 城市建設加速了現代化進程,各種風格的商廈、賓館、飯店、文化娛樂設施,寬闊平坦的城市交通道路,環境優美的居民小區,展現了祖國北疆明珠的風采。
牡丹江市旅遊資源豐富且獨具魅力,景色秀美的山水之間,點綴著風韻奇秀的鏡泊湖、煙波浩渺的蓮花湖、蒼翠雄健的牡丹峰、深邃動人的火山口森林、歷史悠久的唐代渤海國遺址、銀裝素裹的「中國雪鄉」--雙峰、家喻戶曉的威虎山、楊子榮墓、八女投江群雕等,加之特色鮮明的冰雪旅遊、森林旅遊、民俗旅遊和中俄邊境旅遊,每年都吸著許多中外遊客。牡丹江的周邊地區也同樣山水俱佳,如省內的滑雪勝地亞布力、中俄界湖興凱湖、界江烏蘇里江、吉林長白山、俄羅斯的海參崴都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牡丹江市還有一個誘人之處就在於她是一個薈萃多種飲食文化的城市,這里的涮羊肉、燒烤、魚宴、煎餅、筋餅、冷麵等都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東北殺豬菜和朝鮮族狗肉全席了。在享受珍饈美味之餘,再來一杯清爽可口的鏡泊湖啤酒,確是人生一大樂事。還有千年貢米響水大米、甘甜爽口的寧安西瓜、甜脆的東寧蘋果梨、無污染的山珍、平肝明目的熊膽粉製品等等,這些物產在別處實難一見。如果遊客有興致,自己可以親自到響水大米種植基地觀賞石頭上是怎麼長出水稻的、親手在果園里採摘您想吃的水果等,那一定能帶給自己特殊的快樂。
❻ 誰知道牡丹江怎麼樣啊
牡丹江市是中國黑龍江省政府直屬的一個地級市,中國最大的邊貿城市之一。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與吉林省交界地區,與俄羅斯接壤,境內的綏芬河和東寧是中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重要口岸。牡丹江海浪機場擁有六條國際航線和數條國內航線,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大航空港之一。牡丹江市是黑龍江省第三大城市,也是黑龍江省東部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交通,經濟中心。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人口275萬人,其中市區人口81.5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東安區。
牡丹江市處於哈爾濱經俄羅斯海參崴到日本新潟的國際大通道中段,境內有3個縣(市)與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221公里,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有上百年的通商歷史。牡丹江市與海參崴直線距離248公里,與納霍德卡直線距離331公里,距黑龍江省進入日本海和太平洋最近的出海口俄羅斯海參崴市340公里,是黑龍江省東出海參崴、南下圖們江的交通樞紐,從這里出海到日本比之大連港運距要短1600公里。境內有眾多口岸 轄區內有牡丹江航空港、綏芬河鐵路、公路和東寧公路4個國家一類口岸,年貨運能力700萬噸、客運能力200萬人次,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一個重要的人員流動、物資集散、信息傳遞和交通中心。
[編輯] 民航
牡丹江海浪機場
牡丹江-首爾(韓國) 韓國大韓航空公司
延邊-牡丹江-首爾(韓國) 中國南方航空公司
牡丹江-哈巴羅夫斯克(俄羅斯)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
牡丹江-符拉迪沃夫斯托克(俄羅斯)
牡丹江-烏蘇里斯克(俄羅斯)
牡丹江-雅庫茨克(俄羅斯)
牡丹江-大連
牡丹江-北京
牡丹江-青島
牡丹江-上海-廣州
牡丹江-武漢-深圳
牡丹江-北京-成都
牡丹江-北京-西安
[編輯] 公路
鶴大國道(鶴崗-大連)
哈牡高速(哈爾濱-牡丹江)
[編輯] 鐵路
牡丹江火車站
牡丹江北站
大牡鐵路(大連-牡丹江)注:修建中
綏滿鐵路(綏芬河-滿州里)
牡佳鐵路(牡丹江-佳木斯)
牡圖鐵路(牡丹江-圖們)
[編輯] 教育
[編輯] 高級中學
牡丹江市第一中學
牡丹江市第二中學
牡丹江鐵路第三中學
牡丹江市機車廠子弟中學
牡丹江市紡織廠子弟中學
牡丹江市第五中學
牡丹江市第七中學
牡丹江市第十七中學(原樺林橡膠廠子弟中學)
牡丹江市第二十中學
牡丹江市久山中學
牡丹江市陽光高級中學
牡丹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牡丹江女子中學
[編輯] 普通本科院校
(全國共722所):
牡丹江師范學院
牡丹江醫學院
北京交通大學牡丹江分校
[編輯] 高職(專科)院校
(全國共1105所):
牡丹江大學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
[編輯] 旅遊
第一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第二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6年第三批世界地質公園:
鏡泊湖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
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鏡泊湖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自然保護區
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
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
三道關國家森林公園
綏芬河國家森林公園
興隆國家森林公園
雪鄉國家森林公園
佛手山國家森林公園
穆棱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上京龍泉府遺址
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八女投江」烈士群雕
其他景點:
橫道河子東北虎飼養場
蓮花湖
[編輯] 知名人士
齊秦——台灣著名流行歌手
齊豫——台灣著名流行歌手,齊秦之姐,出生於牡丹江市東寧縣,又被稱作台灣的天籟之音
李默然——中國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
王陸——中國著名語言教育學者(英語),翻譯
王曼麗——滑冰運動員,世界冠軍
李琰——滑冰運動員,世界冠軍
潘長江——中國著名文藝演員
趙明義——著名流行樂隊:黑豹樂團成員,鼓手
馬俊——中國著名革命家
韓庚——韓國藝人
[編輯] 友好城市
大津市(日本)
[[於韋斯屈萊市(芬蘭)
烏蘇里斯科市(俄羅斯)
莫斯曼市(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