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開動京城
『壹』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什麼意思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前二句以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後二句則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來表現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以此贊頌牡丹為人賞愛的傾國之色。
(1)牡丹花開動京城擴展閱讀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賞牡丹這首詩寫得相當巧妙,沒有直接描寫牡丹有如何美麗和嬌艷,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葯、芙蓉跟牡丹進行比較,從而襯托牡丹的高貴,然後又把牡丹比喻為花中最美的美人兒,它盛開之時,宛如國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傾國傾城的容顏,讓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欣賞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禹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賞牡丹
『貳』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誰的詩
賞 牡 丹 [唐]劉 禹 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妖:艷麗,嫵媚。格:品質,格調。) 池上芙蕖凈少情。(芙蕖:荷花。凈:潔凈。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國色,(國色:一國中容貌最美麗的女子。) 花開時節動京城。(動:振動、轟動。) 解讀: 庭前的芍葯過於艷麗而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過於潔凈而缺少情趣。百花園中只有牡丹最為美麗,花開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競相欣賞,甚至驚動了整個京城。 背景: 牡丹嬌艷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譽。據記載,從隋朝起牡丹就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到了唐代觀賞牡丹的場景更是盛況空前。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的描述即可說明。隨著牡丹花在唐朝社會的備受寵愛,詠牡丹詩也隨之大量出現。劉禹錫的《賞牡丹》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據資料顯示,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吟詠和涉及牡丹的詩詞130首左右。但傳誦至今讓後人見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詠的大概就是劉禹錫的這首《賞牡丹》了。 賞析 在舉國上下爭寵牡丹的大背景下,眾多文人騷客已描繪過牡丹之美,抒發了喜愛與尊崇之情。如王維的《紅牡丹》:「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元稹的《牡丹》:「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禹錫今又「賞牡丹」,怎麼別出心裁、寫出新意呢?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詩人下筆沒有開門見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將牡丹置於百花園中,與「庭前芍葯」、「池上芙蕖」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詩人並沒有為了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而是把兩種花的美和不足之處都點了出來。詩人認為芍葯花嬌艷美麗,但過於嫵媚而格調不高;芙蕖即荷花潔凈淡雅,但過於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風致。芍葯和荷花這些此前備受人們青睞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發顯得氣質華貴、風姿卓絕。 評價完芍葯、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詩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還是沒對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國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才是國內最美麗的女子」,表達精煉而又到位。在詩人眼裡,婀娜多姿的牡丹哪裡還是什麼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國色」才能寫盡它的美好。詩人緊接著補充,不要笑他花痴,不止他一人覺得牡丹最美,不僅他一人鍾愛於牡丹,牡丹花盛開的時節人們轟動京城的賞花場面就足以證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傾城傾國的了。 由此可見,《賞牡丹》的別致之處,一是在於構思之巧。詩人帶著一種陶醉之情來寫牡丹之美,卻隻字不提花色之絢麗、花容之豐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葯的「妖無格」和芙蕖的「凈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襯出牡丹的風姿與多情,用熱鬧的觀花場面、痴迷的賞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詩沒有一個字正面描寫牡丹的美麗,但字字句句都在繪牡丹美景、抒贊美之情。花開時節牡丹到底「國色」如何,賞花人又是如何「動」京城的,詩人把無限的想像和美感留給讀者去豐富、去延伸
『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麼
這句詩出自《賞牡丹》。
原文: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3)牡丹花開動京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直至晚年,劉禹錫在洛陽常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庄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
開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適逢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此詩即為劉禹錫此時所作。
劉禹錫此時期有多首賞牡丹詩詞,《思黯南墅賞牡丹》即是本文《賞牡丹》的姊妹篇。
賞析: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肆』 唯有牡丹真國色。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首詩的意思,是出自哪裡的。
此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全詩為: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為: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但劉錟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4)牡丹花開動京城擴展閱讀:
我國人民早就把牡丹譽為百花之王,大約在隋朝,就已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唐代流傳著武則天讓「牡丹充軍」的故事。說武則天稱帝,詔令百花在隆冬雪天開放,為之慶賀。「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把它貶到洛陽,從此,洛陽牡丹便花繁色艷,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
《賞牡丹》就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詩。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前二句以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可謂花中之最美者;後二句則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來表現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
全詩用擬人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表現了當年牡丹花盛開引起京城轟動效應的情景。此外,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當時人觀賞牡丹的盛況。
『伍』 洛陽牡丹甲天下,花開時節動京城全詩
「洛陽牡丹甲天下,花開時節動京城」為後人化用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句,原詩標題是《賞牡丹》,全詩內容為: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院前的芍葯妖嬈艷麗但是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注釋
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葯,後以木芍葯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後,但在唐前,已見於記載。
庭前芍葯:喻指宦官、權貴。
芍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初夏開花,形狀與牡丹相似。
妖無格:妖嬈美麗,但缺乏標格。妖:艷麗、嫵媚。格:骨格。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賞析
全詩頌牡丹,通過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來突出了牡丹的姿色。首句「庭前芍葯妖無格」寫芍葯,這種同樣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兒,較之牡丹更早為人們所喜愛。第二句寫荷花「妖冶無格」,荷花也的確堪稱花中君子,清高潔凈,但卻冷艷寡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國色」,舊指一國中最美的女子。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
『陸』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誰寫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劉禹錫寫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劉禹錫的詩,出處《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詩。
全文如下:
庭前芍葯歲談信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侍旅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乎輪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