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張郎休丁香

張郎休丁香

發布時間: 2023-07-14 04:35:58

Ⅰ 廬劇休丁香姓什麼

廬劇《休丁香》是一個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沒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張郎休妻》,是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劇目中的劇情源於《丁香故事》:郭丁香為人善良賢惠,尊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張萬郎,兩人彼此因為不和,日夜爭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換取張萬郎的回心轉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書一張。該劇多在安徽廣大農村和城鎮演出,深受老百姓喜愛。

廬劇戲目《休丁香》的發展:

該劇於曾在安徽省組織的廬劇赴京匯報演出中深受好評。1957年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了該劇,後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該劇作為廬劇的代表作品申報了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廬劇《休丁香》作為一部傳統地方戲,屬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作品並沒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會群體創作的流傳於民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後人對此整理出來的劇本,整理人僅僅起到「記譜」作用,並不能對該劇或劇本主張著作權。

Ⅱ 二夾弦經典唱段是什麼

二夾弦經典唱段是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簾子》、《二簾子》、《花轎》、《抱牌子》等。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定陶縣、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開封市、滑縣聯合申報的「二夾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夾弦的唱段

兩夾弦是在魯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藝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魯西南地區,因為經常上演《休丁香》(《張郎休妻》)而得名。

「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葉也就已在菏澤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清唱)或「打地攤」(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弦樂器伴奏。

Ⅲ 洪澤湖漁鼓舞散文

洪澤湖漁鼓舞是流傳於洪澤湖湖區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廣泛分布於洪澤湖周邊的盱眙、泗洪、泗陽、洪澤等地。

漁鼓的前身是流行於北方的太平鼓,由北方逃荒難民傳入洪澤湖流域,初時作為沿村乞討時說唱伴奏的工具。漁鼓的敲擊節奏性強,對人的聽覺沖擊力強,從而在明末清初被神漢採納而用於燒大紙祭祀、神壇祈禱中,成為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清康熙19年(1860年)後,隨著大洪澤湖的形成,漁鼓又被廣泛用於洪澤湖漁民燒大紙祭祀活動、大(代)王會、家譜會等集體活動中,從而使漁鼓舞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祭祀舞蹈。

洪澤湖漁鼓舞的主要道具是漁鼓。早期漁鼓由鐵匠用鐵件打制而成,並用羊皮或魚皮蒙面,製作工藝較為復雜。漁鼓為圓形,形如蒲扇,直徑約35公分左右,沿圓邊框蒙上一層羊皮,也可以用狗皮或魚皮。清末民初,沿湖出現專門製作漁鼓的民間藝人,推動漁鼓製作工藝趨於精細,外觀講究,製作鼓面的皮革薄如紙,呈半透明狀,擊之聲音清脆有力,餘音悠揚,並在鼓面上增加了大紅鯉魚的形象,寓意歲歲太平、年年有餘,從而形成原始的漁鼓。民國以後,特別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漁鼓被發掘用於文藝活動。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漁鼓製作趨於簡單化,改用粗鐵絲製成,蒙面則改為厚皮紙。為了達到舞台藝術效果,鼓面上開始繪制有極具民間裝飾色彩的.團魚、對魚、水波紋及鯉魚跳龍門等彩色圖案,在象徵一團和氣、吉慶有餘的同時,也突出了漁鼓這一活動形式的喜慶色彩。

現在舞台表演所用的漁鼓多為厚皮紙製成,鼓上有柄,柄長20公分左右,通長在70公分左右,柄尾有一直徑15公分的圓形鐵環,環周有四個鐵環,每環再串系兩三個小鐵環,柄尾圓環上繫上大紅絲帶。表演時,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執鍵,隨表演者的動作和音響效果需要或搖動漁鼓,或用竹鍵有節奏地擊打漁鼓,使之鼓聲咚咚,環佩叮鐺。鼓鍵一般長4公分,寬1公分,由竹篾製成。鍵尾柄處軟布纏繞,以便手執。柄末系有絲質須子或彩色布條,舞動時綢帶飛揚,增加觀賞效果。

漁鼓的表演歷史久遠。最初表演時的主要曲調有「嚷神咒」和「念佛記」等,因敲的漁鼓總是由一串「咚咚」的迭音字組成,故漁民又稱之為「咚咚腔」、「娘娘腔」。它是洪澤湖民俗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有著濃郁的漁家風格,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流布范圍。後來,其由最初的單一的請神驅鬼活動,逐漸演變成逢年過節、家譜會等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娛樂形式;表演中,除了擊鼓以外,也從單純的細語低吟的嚷神和念佛,融進了蘇皖一帶流行的肘鼓子和快板說唱,同時融入民間舞蹈,真正形成了漁鼓舞。

洪澤湖漁鼓舞表演者均為男演員或男扮女裝,其服裝艷麗,演出場地多在船頭。觀眾多時,七、八條船並在一起,合成一個簡便的水上「舞台」。洪澤湖漁鼓舞藝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演變,唱腔不再是迷信中的嚷神和念佛,逐步融進了曲藝演唱和肘鼓調,也吸收了漁家號子和漁歌等唱腔和韻律,改變了過去似唱非唱、無痛呻吟的娘娘腔。表演的舞蹈,也不再是簡單的伴舞動作,出現了前後游、左右搖等舞姿,模擬撒網、下籪、搖船的打魚動作。洪澤湖漁鼓舞最盛時,從事漁鼓表演的多達千人以上。

漁鼓舞真正形成並走向成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湖區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並不斷創新,形成了今天比較完善的舞台民間舞蹈形式,它以輕歌曼舞,描繪著湖上漁家兒女的勞動場景,歌頌著他們豐收的喜悅心情。這時期漁鼓舞的基本特徵,已經徹底擺脫原來低沉祝訴的腔調,增加了激昂奮進、熱情奔放的旋律,將山青水秀、百舸爭流的湖上自然景觀作舞台天幕,烘托壯觀的捕撈作業場面陣容和隊列變化多樣,有蛟龍出水、二龍戲珠的隊形,以鼓代鼓、以鼓代網,又有模擬漁業生產的舞蹈動作,有劃船、拉網、下勾、布卡、下籠等碎步、挫步的勞動場景,也有大步流星力爭上游的走八字、打園場的舞蹈,還有雙駕雲、白鶴亮翅、推窗望月、雁南飛等生動表演。端鼓也加以美化,鼓面上象徵性地繪有鯉魚和水波狀圖案。鼓的敲法靈活多樣,不受原來七字和十字韻的限制。根據懷中抱月、頂鼓、對鼓、女端男敲的藝術造型,出現了單響、雙響、三聲鼓等多種音響效果,演員服裝也由簡單毛巾頂扎到男女分別著綉有雲邊的天藍和水紅綢緞舞衣。

據發掘,漁鼓舞演唱的傳統曲目有《魏徵斬老龍》、《張郎休丁香》、《還魂記》、《水母水淹泗洲城》等十多部。

Ⅳ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得最好聽的是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得最好聽的是:張郎休丁香。張郎休丁香的故事,發端於北魏年間。明代這個故事有了較固定的版本(民歌),清初,水漫泗州,洪澤湖形成,張郎休妻的漁鼓傳唱,建國前後,多次被搬上舞台。如今在當地,老年人,青年人,在校學生都能講這個故事,田間炕頭,農閑聊天都能唱一段張郎休妻,影響范圍之大。

Ⅳ 張郎為什麼休丁香

喜新厭舊。張郎休丁香是因為喜新厭舊,張郎與妓女海棠勾搭上了。《張郎休丁香的故事》的宣傳推廣,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能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Ⅵ 張郎與丁香的歌詞

丁香
詞:許巍 張新宇 曲:許巍

我是那雨後最初的丁香
在你不經意時開放
守候著每個黎明和夜晚
只為它經過瞬間
它遠遠的為你開放在每個夜裡
在夢里它可曾感到我的憂傷
它遠遠的為你開放在每個夜裡
在夢里它可曾感到你因為它而恐慌

它在一個雨後的清晨里走近你身旁
它那並不經意的目光那麼悲傷
它可知你轉身的時候你就會凋落
它可知你常常的等待只是為它瞬間開放
曾苦苦的為它等待在每個夜裡
曾苦苦的為它等待在每個夜裡
就在今夜你將凋零隨風飄逝
LALALA......

Ⅶ 泗州戲的張郎休丁香的女演員是誰怎麼關注她

她應該是劉榮芝。
劉榮芝,原名劉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園世家,宿州市泗州戲劇團當家花旦。與泗州戲孫梅、張廷、呂咸蔚並稱「泗州戲四小名旦」。

Ⅷ 張郎休丁香山東柳琴曲譜

張郎休丁香山東柳琴曲譜的,並且這款曲譜也是特別的有紀念意義的,值得我們大家深去研究的。

熱點內容
辦公室綠植管理規范 發布:2025-07-08 21:20:09 瀏覽:245
七夕青鳥分析 發布:2025-07-08 21:11:06 瀏覽:17
小判菩提盆景 發布:2025-07-08 21:10:18 瀏覽:331
泥做荷花 發布:2025-07-08 21:07:01 瀏覽:1000
一炮紅盆栽 發布:2025-07-08 21:02:43 瀏覽:101
七夕節案情 發布:2025-07-08 20:51:04 瀏覽:591
梅花五角是純銅的嗎 發布:2025-07-08 20:50:51 瀏覽:579
盆景荷花苗 發布:2025-07-08 20:49:57 瀏覽:240
願做一朵蓮文字圖片 發布:2025-07-08 20:49:20 瀏覽:809
綉眼的荷花 發布:2025-07-08 20:41:42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