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丁香椽
㈠ 杜甫寫過哪些詩
《絕句》、《山行》、《江畔獨步尋花》、《登高》、《江南逢李龜年》、《對雪》、《野望》、《春夜喜雨》、《望岳》、《月夜憶舍弟》、《春日憶李白》、《寒食》、《春望》、《登岳陽樓》、《贈李白》、《旅夜書懷》等。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1)五丁香椽擴展閱讀: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㈡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古代的宅宇是怎麼樣的
大門
大門又叫街門、宅門,是北京四合院與外界溝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築在整個院落的東南側,以取「紫氣東來」之意,也有說法是占據八卦中的巽位,即風位,是和風、潤風吹進的位置,以引進東南風,擋住冬天的西北風,是吉祥之位,體現「坎宅巽門」的原則。
大門的形制
根據主人的地位等級不同四合院的街門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牆垣式門(門樓)等幾種不同的形制,隨著西洋式建築圓明園的修建,在民間也出現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門樓,被百姓形象地稱為「圓明園式」門樓。
王府大門顧名思義是用於王府,通常是三間房開門一間,大門上有門釘。按照不同的等級最多有63顆門釘。廣亮大門和金柱大門都是有官的人家使用。廣亮大門通常寬一開間,門設於中柱的位置;金柱大門規格上略小,門設於金柱的位置。蠻子門和如意門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蠻子門的門更為靠前,設於檐柱位置;如意門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牆,門很小。如意門上面的門頭通常是磚雕,也有用瓦片堆成鏈形,砂鍋形圖案。最簡單的大門是直接在牆上用磚砌築一個入口門洞,安裝門扇,沒有內部空間,稱為門樓。
王府大門(大門五間,啟門三,醇王府)
廣亮大門(門框設於中柱位置)
金柱大門(門框前移,設於金柱位置)
蠻子門(門框進一步前移,設於檐柱位置)
如意門(在檐柱位置砌一堵牆,牆上開一小門)
中西合璧門(南鑼鼓巷)
清水脊街門
大門的構件
門樓的屋頂通常鋪瓦有筒瓦和仰合瓦兩種方式。屋頂有清水脊和卷棚(又稱元寶脊)等幾種。清水脊通常在兩邊有兩塊向上的瓦,稱為蠍子尾,鴟尾,朝天笏,在蠍子尾下面有花磚。房檐位於墀頭的位置通常裝有博風起到保護墀頭牆的作用,博風也可以有磚雕。
雀替是位於檐柱和檐枋之間的木構件,在力學上有一定的作用,但雀替和三幅雲更多地是官品的象徵。只有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和金柱大門才有雀替,而蠻子門和如意門由於大門設在檐柱上,因此沒有雀替的位置。
門簪是把楹固定在門中門檻上的木結構,大門用四顆門簪,小門用兩顆門簪。門簪露於門外的部分用門簪帽來裝飾,門簪帽一般是帶有曲線的六角形。門簪帽上雕通常刻有跡象的圖樣和文字。
大門的門板有很多種,在門板上的通常還雕刻有門聯,比較講究一些的街門都雕刻有門心,一般比較常見的聯句是「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之類。[5]門上在中間裝有門鈸,用於叩門,門下方有護門鐵。
墀頭是指山牆突出檐柱以外的部分,墀頭牆上的盤頭(又稱為戧檐和拔檐)以及如意門的門頭的磚雕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墀頭牆叢上往下是戧檐,兩層拔檐,蓮花墩,貼花等部件。如意門門頭從上往下是欄板和望柱、冰盤檐、梟混、連珠、掛落板等部件。
門墩是指門枕石位於門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兩種,門枕石的內部有一石窩用於插入門樞。門墩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箱形,以及獸吻或獅子(有說是狻猊)幾部分組成。根據門樓的形制不同門墩的形制也有差異,出現在門墩上的雕刻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重要的資料,也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
在門旁通常還有上馬石和拴馬樁等設施,有的還有泰山石敢當。
影壁
主條目: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用於遮擋視線、美化實現和突出大門的作用,通常是由磚砌成,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有須彌座,也有簡單的沒有座。四合院的大門有時候向後退後幾步在大門左右修建八字牆,稱為燕翅影壁,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門內一般也有一個影壁,一般鑲嵌在東廂房盝頂的山牆上,也有規格高一些的院落,採用獨立影壁。影壁也有置於四合院大門外的街道中正對大門的位置。
影壁牆身的中心區域稱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磚貼砌而成,簡單一點的影壁可能沒有什麼裝飾,但也必須磨磚對縫非常整齊,豪華的影壁通常裝飾有很多吉祥圖樣的磚雕。影壁牆上的磚雕主要有中心區域的中央和四角,在與屋頂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梟和連珠。中心方磚上面一邊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牆的中央還鑲嵌有福壽字的磚匾或者是帶有吉祥意味的磚雕。
影壁牆的頂一般和屋頂一樣,雖然是磚砌,影壁的頂也用磚雕出椽子,並在上設清水脊或卷棚脊的屋頂。
倒座房
主條目:倒座房
倒座房是整個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牆臨胡同,一般不開窗。由於門窗都向北,因此採光不好。其最東為私塾,最西為廁所,其間的房子一般為僕人居住。
南側的街門、倒座房、北側的垂花門和游廊共同圍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會客辦公的場所,通過垂花門之後才是內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區。
屏門
主條目:屏門
進入大門後影壁的左右兩側分別有一道屏門,向東通向「塾」的小院,向西通往有倒座房的外院。在內外院之間的垂花門內也有屏門。
垂花門
主條目:垂花門
垂花門又稱二門,開在內外院之間的隔牆上,位於院落的中軸線上。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閨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指不邁垂花門。垂花門的外檐柱不是從地上立起的,而是懸在中柱的橫木上,稱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因此稱為垂花門。垂花門是四合院中裝飾富麗的建築。
垂花門的屋頂通常是卷棚式,或一殿一卷式,即門外為清水脊式,門內為卷棚式。垂花門的門有兩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開啟,夜間關閉;另一道是屏門,在內檐柱位置上,平時關閉,起到隔絕內院視線的作用。垂花門進入內院是通過垂花門兩側內檐柱與中柱之間空間進出,通常與抄手游廊相銜接。
正房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間,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為五至七間,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正房的明間(即中間一間)稱為堂屋,也稱為中堂,三開間的正房堂屋兩側是卧室和書房,正房的特點是冬天太陽能夠照進屋裡,冬暖夏涼。通常在明間正中排放一八仙桌,桌子兩旁設兩把椅子,在牆上掛著一幅畫和兩副條幅,或掛四幅中堂畫。
廂房
主條目:廂房
東西廂房是子孫們的住房,也常是三間。以東廂房為尊西廂房為卑,北京四合院東廂房一般住長子長媳,因此在建築上東西廂房的高度有著細微的差別,東廂房略高西廂房略低,但由於差別非常細微因此很難用肉眼看出來。例如石家莊四合院的東廂房比西廂房高二寸。然而,在中國華北地區,東廂房夏季西曬,冬季直接受到西北冷風吹襲,所以不宜居住,陝西四合院東廂房多被富戶用來存儲糧物,或作廚房、馬廄。
耳房
正房兩側的兩間房間高度低於堂屋,且布局頗似人的雙耳,故而被稱作耳房。如果院子狹長,廂房通常也會有耳房,通常是平頂的,因此廂房的耳房被稱為盝頂。
後罩房
主條目:後罩房
後罩房通常是最里一進院子的,靠近院落邊界的房子,通常主人的女兒居住。後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間數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盡量添滿住宅基地的寬度。後罩房的等級低於正房和廂房,其房屋尺度及質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群房
群房,又稱裙房,通常在院子的東側或西側的一排房子,作為廚房和僕人住宅。
廊
主條目:廊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頂的建築,用於下雨雪時行走,分為檐廊和游廊兩種,前者是指正房和廂房前面有頂的走廊,頂通常是屋檐延長出來的;後者是指沿牆的廊(抄手游廊)和連接正房與廂房的走廊(穿山游廊)。有的檐廊和抄手游廊用窗戶封起來,成為室內環境,稱為暖廊。
《紅樓夢》中有在林黛玉初進賈府時,有如下描述:
「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6]
庭院
四合院除了內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還會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兩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兩側被屏門隔開的小院。
內宅的院落中有正南北十字形的甬道,老北京的住戶大多會在院子里栽上樹,除了松樹、柏樹和楊樹等因為多種在墳地而不能栽種外,其他各種樹木都有種植,過去北京有民諺:「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說的就是在庭院種樹的禁忌。比較常見的樹木有棗樹、柿樹等,花木主要有牡丹、芍葯、玉蘭、丁香、海棠、紫藤、石榴等,在四合院內種棗樹、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種柿樹表示事事如意,種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此外民間還有養魚的習俗,多用直徑為60到70厘米的魚缸養著各色的魚並種著荷花,冬天魚缸還能用來存放食品。
夏天時分,天氣炎熱,還可在庭院中搭設天棚遮陽,老北京有「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俗語,就是家住北京的書吏人家的生活寫照。[7]
㈢ 中國古詩詞。經典名著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採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盪)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30、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4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48、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子罕)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
54、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5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67、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
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經·乾)
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系辭上)
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系辭上)
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