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故事
㈠ 有關牡丹的故事
牡丹,又名「焦骨牡丹」,這個名字的由來與武則天有關。唐時,一個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氣,武則天到後苑遊玩,只
見天寒地凍,百花雕謝,萬物蕭條,心裡十分懊惱:若一夜之間,百花齊放,該多好,以我堂堂武則天之威,想那百花豈
敢違旨!想到這,她面對百花下詔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
武則天詔令一出,百花仙子驚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對策。有的說:「這寒冬臘月要我們開花,不合時令,怎辦到?有
的說:「武後的聖旨怎麼違背呢?不然,一定會落個悲慘的下場;」眾花仙默然,她們都目睹過武則天「順我者昌,逆我者
亡」的種種行為,怎麼辦呢?第二天,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從天而降,盡管狂風呼嘯,滴水成冰,但眾花仙還是不敢違命。只
見後苑中,五顏六色的花朵真的頂風冒雪,綻開了花蕊。武則天目睹此情此景,高興極了,突然,一片荒涼的花圃映入眼
簾,武則天的臉一下子沉了下來「這是什麼花?怎敢違背朕的聖旨?」大家一看,原來全是牡丹花。武則天聞聽大怒:「馬
上把這些膽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貶到洛陽去:」誰知,這些牡丹到洛陽,隨便埋入土中,馬上就長出綠葉,開出花朵
嬌艷無比。武則天聞訊,氣急敗壞,派人即刻趕赴洛陽,要一把將牡丹花全部燒死。無情的大火映紅了天空,棵棵牡丹在
大火中痛苦地掙扎,呻吟,然而,人們卻驚奇發現,牡丹雖枝幹已焦黑,但那盛開的花朵卻更加奪目。牡丹花就這樣獲得
了「焦骨牡丹」的稱號,牡丹仙子也以其凜然正氣,被眾花仙擁戴為「百花之王」。從此以後,牡丹就在洛陽生根開花,
㈡ 洛陽牡丹花的故事150字
洛陽牡丹小故事:
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雪,忽覺陣陣清香撲鼻,原來梅花開了。武則天高興,吩咐到群芳圃、上林苑賞花。可到群芳圃,除臘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盡是一派枯枝,要去上林苑,卻有小太監奏知,與群芳圃相同。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畢讓太監拿去上林苑張掛以報知花神。次晨,果然兩處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並一一賞花。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今日惟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㈢ 作為國花,洛陽牡丹是如何融匯傳說與歷史成為盛世花王
每年清明節後的四五月份,人們都能在洛陽的景區欣賞到盛放的“洛陽牡丹”。 從花卉植物學概念上看,牡丹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大約有一千五百年;不過若要追溯它背後的歷史與傳說,那就要從“中州”時代的周王朝時期說起了!傳說周文王拿尺子丈量大地,測量得知“寒暑風雨乖與順”均位於洛陽之地,所有的草木精華在這地方都能盡得天地間的“中和之氣”,洛陽與牡丹的“姻緣”自那時候就已經開始。
春日間當我們流連在鮮花綠野之時,可千萬別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所迷惑了!須知道,“花王”只有牡丹,國花也是牡丹。
㈣ 洛陽牡丹的傳說 洛陽牡丹的傳說是怎麼樣的
1、華中之王洛陽牡丹有很有趣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主角是女皇武則天和牡丹仙子。
2、這年的冬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一時興起揮筆寫下詔書,命令花園中的百花隆冬盛開,等待她前去觀賞。
3、百花畏懼武則天,不敢抗拒她的旨意,紛紛連夜冒雪盛開,可是只有牡丹仙子,生性不畏權勢,不願做違背天時的事情,依舊在隆冬蟄伏。
4、第二天,武則天率領群臣到花園中賞花,一片白茫茫中百花爭艷,武則天十分高興,可是的唯獨沒有看到牡丹花開。
5、武則天怒氣沖天的有寫下詔書,她將牡丹連根鏟除貶到洛陽,可是牡丹到了洛陽,依然堅守本性,蟄伏在泥土中等待春天的到來。這更激怒了武則天,她令人用火把牡丹統統燒死,大火過後是一片焦土。
6、待到第二年春天,令人沒想到的是牡丹破土萌芽,頑強的茁壯生長,長出了花蕾,開出了更艷麗的花朵。
7、從此,牡丹享譽全國,人們贊之為「勁骨鋼身」、「焦骨牡丹」。
㈤ 牡丹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可有詳細典故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洛陽,牡丹從此衰落。
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5)洛陽牡丹故事擴展閱讀: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
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㈥ 洛陽牡丹自唐宋開始興盛,但是武則天為何卻怒貶牡丹
有一首歌曲曾這樣描述牡丹:啊,牡丹,百花之中最鮮艷。洛陽的牡丹,自從唐宋的時候,就逐漸成為全天下最嚮往的繁華盛景。牡丹的成片開放,也讓整個洛陽城成為全國嚮往的牡丹之城,每年四月份,成千上萬的遊人們,都會從全國各地趕往洛陽,只為一睹洛陽牡丹「國色天香」般的盛開景象。
對於武則天的詔命,哪敢不遵從,於是乎,這些花房工作人員,積極操作,將這些不懂事的牡丹全部扔進了大火中,然後將燒焦的枝幹,棄之於邙山的溝壑之中。說來也奇怪,這些棄之荒野的牡丹枝條,在邙山的溝壑中,居然奇跡般地復活了,並且開得非常鮮艷。從此,牡丹不畏權貴的氣質,也深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