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
『壹』 對聯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 下聯是
下聯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君乃眾星主。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這是清朝乾隆時的一幅名對。講的是乾隆某年的一名探花非常有才,但是卻只有一隻眼睛。乾隆認為讓他當上探花很不雅,但又不好直說,就招他進宮,出了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聯乃摘星手」,如果他對不上來的話,就不能做探花,他馬上對道「春牡態森棗丹,夏芍葯,春臘秋菊冬梅,帆拆臣為探花郎」。乾隆無奈,只得明說「獨眼豈可登金榜」,他卻說「有才便可做狀元」。乾隆一來無奈,二來愛才,就同意了他做探花。
『貳』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誰是探花郎,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藩是探花郎,這對聯是什麼意思
乾隆年間有一個獨眼才子,科舉中,考的特別好,乾隆看他是個獨眼就不想給孫散他功名,就出對子為難他,
第一個絕盯是「獨眼豈能登皇榜」,他對的是「半月依舊照乾坤」
於是乾隆又出一對「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朕是摘星漢」,他對到「春牡丹夏芍並凱和葯,冬梅秋菊,吾乃探花郎」
乾隆大喜,於是封他做探花。
『叄』 春芍葯夏牡丹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出對劉鳳誥: 乾隆:獨眼不登龍虎榜,誥對洞譽:半月依舊照乾坤; 乾隆: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納槐段斗,朕乃摘星漢,誥對:春牡丹夏芍葯秋菊明粗冬梅,臣是探花郎。
『肆』 春秋芍葯下牡丹,我乃探花郎,下一句怎麼對
這是清朝乾隆時的一幅名對.講的是乾隆某年的一名探花(雖然名字不記得了),非常有才,但是卻只有一隻眼睛.乾隆認殲激為讓他當上探花很不雅伍神,但又不好直說,就招他進宮,出了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聯乃摘星手」,如果他對不上來的話,就不能做探花,他馬上對道「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臣為探花郎」.乾隆無奈,只腔改虧得明說「獨眼豈可登金榜」,他卻說「有才便可做狀元」.乾隆一來無奈,二來愛才,就同意了他做探花.
原文如下: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伍』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皆是花中驕子的下聯
原聯:
上聯
東啟明,西長祥轎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下聯汪搜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謹陵肆冬梅,臣為探花郎
傳說清朝時,一次殿試,江西萍鄉人劉鳳誥取中第三名--探花。此人其貌不揚,是個獨眼人。
乾隆帝欽點見劉的相貌後,有些猶豫。他思忖片刻,有意要考考劉鳳誥,如果確是學實卓著,就能給以功名。於是乾隆帝便出對要他回答,
上聯是:
獨眼不登龍虎榜;
劉鳳誥聽了便對道:
半月依舊照乾坤。
此對含義深刻。清帝也不禁為之嘉許,但還想要試試,於是,又出了
一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
頃刻功夫間,劉鳳誥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陸』 秋菊冬梅前兩句是什麼
秋菊冬梅前兩句是:春牡丹,夏芍葯。
常說的這句話全句是: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爛漫花叢里僅多情紅豆。
秋菊冬梅在著名的古詩中也有提到:狹斜只解賞春紅,秋菊冬梅不負公。
出自宋詩人楊萬里的《初夏即事十二解》,全文如下:
狹斜只解賞春紅,秋菊冬梅不負公。我道四時俱富貴,一杯催喚藕花風。
詩人楊萬里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鄉湴塘村)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唯配。
楊萬搏迅里早年多次拜他人為師。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舉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等。
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借煥章閣學士,為金國賀正旦使接伴使。後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乞辭官而歸,自指銀指此閑居鄉里。開禧二年(1206年)卒於家中,謚號文節。
楊萬里的詩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形成對後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學江西詩派,後學陳師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絕,又學晚唐詩。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其詞清新自然,如其詩。賦有《浯溪賦》《海魷賦》等。今存詩4200餘首。
『柒』 探花殿對探花郎,是有這句古詩嗎求全詩!
沒有全詩。這是根據典故出處寫的一句話。
『捌』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誰是探花郎,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藩是探花郎,這對聯是什麼意思
這是兩個故事的由來,對對子而成為了探花郎
1、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誰是探花郎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想為其千金招婿,財主想咱雖沒有文化,找個女婿必須是文才長相俱佳的,於是請人出了個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手」,誰知此聯一出,無人能對,急得老財主團團轉。
忽然有一天,一個要飯的從門前過,一看對聯心中竊喜:「俺走遍天下,這有啥難的?」立馬對出:「喊兆枯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財主無奈,倒貼嫁妝把女兒嫁給了他。
2、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藩是探花郎的故事
清朝時,科舉前三名的試子都是要在金鑾殿殿試的。往年都順順利利,沒有什麼大事發生,而有一年,卻發生了一個趣事,而且流傳了下來。
當時科舉的第三名,名叫劉鳳誥,江西萍鄉人士。此人非常有才華,是當地有名的才子。寒窗苦讀以後好不容易中了舉,帶著一顆赤誠的心來見皇上。可惜他幼年患了眼疾,家裡沒有什麼錢,也沒有什麼出色的醫師為其診治便耽擱了,眼睛瞎了一隻。
乾隆看著三人進殿,突然看到一個長得不怎麼好看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獨眼龍。頓時心裡有點不樂意,心說這什麼人都能往金鑾殿站啊。
乾隆覺得他其貌不揚,相比肚子里也沒多少墨水,便起了嘲諷的心思。
於是就當著大殿上幾十號人,出了一副對聯的上聯:獨眼不登龍虎榜,乾隆這一句話音剛落,大殿上的人面面相覷,這不是明擺著笑話人家瞎了一隻眼睛嗎。可惜皇上誰敢忤逆啊,劉鳳誥本人也是委屈,也不能表現出不滿,主子一個不高興自己腦袋可就保不住了。
劉鳳誥沉下心思,十幾年的文學積淀這時派上了用場,一句下聯緩緩吟了出來:半月依舊照乾坤,乾隆一聽,覺得這人可以啊。
我說你是獨眼,長得不好看,不配得了第三名,但是你就是第三名,不能改變。乾隆心說:行,那我再試試你。然後沉思片刻,又拋出一個以星辰為主題的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
劉鳳誥聽完,不由苦笑,皇上這傲視蒼生的態度可真是傲慢,心中不大樂意,也沒有在臉上透出一絲一毫。摸著下巴想了想,靈光一現想出一個下聯: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金鑾殿上的人聽完都覺得此人不卑不亢,滿腹經綸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暗暗贊嘆。
乾隆哈哈大笑,這個第三名用春夏秋冬對應他的東西南北,用探花郎對應摘星漢,果然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當堂便大筆一揮,欽定劉鳳誥為探花郎,也真是符了他的對聯。
(8)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擴展閱讀
有句老話講:不可以貌取人。雖說相由心生,但是很多人的才華確實是不能靠一張麵皮來鄭洞估計的。
但是,不是人人都有很好的運氣,從生下來就被賦予姣好的容貌。不應自卑,不應憤怒,而是應該通過後天的努力,來使猜譽自己變得不那麼注重表象,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實,來彌補自己長相上劣於別人的地方。
道理:
表象只是暫時的,相處久了以後,如果沒有足夠的才華與相貌相匹配,那才是教人真真失望的。所以只注重皮相的人,一般都沒有什麼內涵,要多多充實自己的靈魂。有了一顆豐富強大的內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又遠又好。
『玖』 ()牡丹,()芍葯()菊()梅,臣是探花郎.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此為上聯),據說是乾隆與劉鳳浩的對子。
劉鳳浩的捷才終於使乾隆帝心悅誠服,隨即欽點他為探花。
『拾』 蒲松齡說過的一個對聯是什麼
【蒲松齡自題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自勉
蒲松齡考鄉試落第後,為銘其矢志不移,在豎型銅尺上刻下了這副對聯用以自勉。對聯以楚霸王破釜沉舟,大敗秦兵,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息,十年教訓,終於滅吳雪恥的精神,發奮寫作,最後果然寫成了不朽名著《聊齋志異》等巨著,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塊豐碑,從而使他也成了千古文學巨匠了。
====================================================================
【蒲松齡撰題聯】
瀦頭鳴格磔;
狗腚響弸巴。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水鳥詩》中為王黽、芳雲互對
蒲松齡在其所著《聊齋志異》中,曾多用妙聯,為作品增色不少。如此聯:王黽在桓翁女兒芳雲賣弄文才,在吟誦其得意之作的《水鳥詩》時,其中有句:「瀦頭鳴格磔;」芳雲馬上介面說:「狗腚響弸巴。」意即罵他的文章如同放狗屁。
拍名「渾不似」;
銀河「沒奈何」。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水鳥詩》中為范子文、仇祿互對
《仇大娘》中有一段是,仇祿誤入范子文園內,見子文出,慌忙而逃,投入溪中。范子文讓人把他救起,設酒招待。席間仇祿起身辭別,范子文把他按入座中,說:「仆有一樂拍名,若能相對,即放君出。」伍祿唯唯請教。范子文道:「拍名『渾不似』;」仇祿默思良久,對曰:「銀河『沒奈何』。」范子文大喜,後來招仇祿為婿。蒲松齡撰寫的對聯通俗易懂,神韻盎然。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蒲松齡題山東省臨池王半朝功德牌坊
山東臨池有個世襲大官僚,名叫「王消纖緩半朝」。此人恃勢欺人,無惡不作。因他官高位顯,爪牙眾多,百姓受他欺壓,也不能申訴,只是敢怒不敢言。因他排行第八,人們背地裡便罵他「王八」。有一年,王半朝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功德牌坊」,竣工之日,特設宴請名士蒲松齡題寫匾額楹聯。蒲松齡疾惡如仇,對王半朝之請本想斷然拒絕,後轉念一想,何不藉此諷剌他一番?因此提來斗筆,先題匾額,寫了「三朝元老」四個大字。王半朝一見,欣喜萬分。接著蒲松齡又龍飛鳳舞的再寫了此聯。書畢,蒲松齡告辭而去,王半朝不解其意。一拍馬屁下屬說道:「此乃頌揚大人一孝二悌三忠四信五禮六義七廉的大德大義偉人。」刻石後,人們捧腹大笑。原來這是一副藏尾缺字聯。上聯缺「八」字,隱「王(忘)八」意,下聯缺「恥」字,隱「無恥意」。古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八德。蒲松齡罵他「三朝元老,王八無恥」。讀之令人心大快,此聯以後借用者甚多,主要用於對奸臣、軍閥、貪官等的諷剌,如袁世凱等人就有人送過此聯。
殺我主者是我仇;
殺我仇者是我主。
——蒲松齡題山東省臨池王半朝壽誕
不久,王半朝要過生日了,他想請一個寫「壽文」的,可不敢找蒲松齡了。因為上次給他鬧過難看。蒲松齡計算著他要請的人都是草包,寫不了,就提前寫了一副對聯交給一酒家,說:「這是一篇『壽文』,你到王八澤家去賣,要五十兩銀子。」酒家來到王八澤家,說是賣『壽文』的。王半朝正因壽文作不出來而著急,就花了五十兩銀子買了下來。打開壽文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殺我主者是我仇,殺我仇者是我主。」這兩句話,把王半朝保得明、清兩個「主」,竟把李闖王當作仇人的全部醜史都寫出來了。
一身剩有須眉在;
小飲能令塊磊消。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仙人島》中為王黽齋撰
蒲松齡善撰對聯,如上落第後的自勉聯便是一副文、意均佳的妙聯。他還在他的傑作《聊齋志異》中,通過故事人物[鬼妖狐怪]製作了幾副妙聯[上、下同]。如《仙人島》中寫書生王勉,字黽齋,才思敏捷,屢冠文場,心氣頗高。他墮水遇救至仙人島,主人桓翁喜他是個文人雅士,將長女芳雲許之。本是被人救起才免於沒頂之災的懦夫,可他還對桓翁父女賣弄文才,強充英雄,說他這次落水,雖然全身成了落湯雞,灌了一肚子水,卻還洋洋自得的吟此聯賣弄之。桓翁的女兒芳雲當場嘲笑他說:「那麼上聯你是孫行者出火拿模雲洞;下聯是豬八戒過子母河了。」
破故紙窗欞有隙;
旋復花背百多情。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陵縣狐》中所撰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陵縣狐》一篇中,用雙關寓意的巧妙構思,撰有這副妙聯。
戊戌同體,腹中只欠一點;
己巳連蹤,足下何不雙挑?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狐聯》中狐仙相對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狐聯》中,寫狐仙化為二美女去嘲弄假道學的焦生時,出此上聯叫他屬對。這本是利用字形特點賦以有關含義的拆字法和雙關語的妙聯,焦生苦思無言。狐仙見他既對不出下聯又未領悟其用意,因而代他對了下聯。這條下聯不但對得工整恰切,精當無比,成為對聯中的上乘;而且把狐仙千方百計挑逗焦生「動情」、「啟發」這個書獃子的道學先生領悟聯中含意的心情行動,寫得活靈活現。
王子身邊,無有一點不似玉;
黽翁頭上,再著半夕即成龜。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仙人島》中撰芳雲與綠雲對嘲王黽齋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仙人島》一篇中,有這副拆字諷剌聯罵王黽齋,構思更可謂更巧。王黽齋被她父女連連諷剌奚落,此時傲氣全消,急得抓耳撓腮,仍不能對,芳雲妹妹綠雲即對以下聯。將「黽」上面的「口」去掉,加「夕」字的部分成了個「龜」字,譏諷王黽齋徒有虛名,此刻好似縮頭烏龜一般。「芳雲不禁失笑,一邊責斥一邊用手亂撓綠雲腋下。」
曰校、曰序、曰庠,兩字德行陰教化;
上士、中士、下士,一堂禮樂鬼門生。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考弊司》中一副諷剌聯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考弊司》中,有這副揭露封建社會黑暗和官場丑惡,諷刺科舉制度,封建禮教種種虛偽和弊端的妙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根據蒲松齡《聊齋志異·痴人》改編電視劇金阿梅、張仲傑互對
此聯出自根據蒲松齡《聊齋志異》改編的電視劇《痴人》:金府小姐出榜選婿,最後一個題目是對對子,上聯即金阿梅小姐出的題。紈絝子弟們,不學無術,胸無點墨,挖空心思還是對不出來,痴子張仲傑,博覽群書,能文能詩,當場對出絕妙的下聯。阿梅自然中意,二人結為伉儷。金阿梅的出句,既嵌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詞,又包括「啟明、長庚、南極、北斗」四種星名,巧用設問、雙關,名尋「摘星手」,實覓「如意郎」;張仲傑對的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和「牡丹、芍葯、菊花、梅花」四種花,分別同上聯的「四方」、「四星」相比,巧奪天工,自然貼切,最後以「我乃探花郎」作答,鏗然有聲,意味深長,是「狀元控花」之「探花」,還表明我是你心中的白馬王子,耐人尋味。
妓者出門訪情人,來時「萬福」,去時「萬福」;
龍王下詔求直諫,鱉也「得言」,龜也「得言」。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狐諧》中撰孫得言與狐仙互對
蒲松齡又在《聊齋志異·狐諧》中,寫孫得言見書生萬福的妻女狐仙美麗詼諧,出上聯戲謔之。狐仙笑對下聯,對得自然貼切,嵌名趣巧,回擊尤妙。
細柳何細哉:眉細腰細凌波細,且喜心思更細;
高郎誠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願壽數尤高。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細柳》中撰高生與細柳互對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細柳》一篇中,寫高生對妻子細柳勤勞賢淑甚喜,口占上聯戲之。細柳當即對以下聯,聯語嵌名自然,情真意切。《聊齋志異》中的這種對聯的運用,不但增強了文學性,同時也寫活了人物,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