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戲休丁香
⑴ 廬劇的代表人物
王本銀,小名小鎖子,藝名小庄鎖,1906年生。原籍肥東縣關家廟(現名永安鄉),幼年時先後遷居本縣蔡樓子、泥板崗等地。王本銀還有許多綽號:在朱巷一帶;因扮旦角,長的俏,唱的俏,演的俏,人稱王三俏;在定遠及周家圩一帶,因他演《討學錢》中老先生一角莊重而幽默,人稱王老本、王老先生……但肥東一帶群眾,最習慣的還是叫他小庄鎖。
王本銀出身貧苦家庭。五歲喪母,與姐姐王巧雲隨父親生活。父親王而傳,除了租種兩斗田外,主要以剃戶頭為生,即固定給幾個村子的農戶剃頭,到午、秋兩季收獲後,按剃頭戶收糧作酬。王而傳無師自通,喜唱倒七戲,晚間無事,常被邀至附近小戲班子演唱;扮旦角,也能有些收入。 廬劇
王本銀九歲時,因與同村孩子打架跌斷了腿,當地郎中以草葯敷斷處,夾板捆紮,言一百天後才能去掉。時值夏季,王而傳每天要外出剃頭,姐姐王巧雲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將王本銀置在一竹床上養傷,托鄰居照管。王本銀因過去時常隨父親看戲,也跟著學會了一些調門。他一人在家,閑著無事,一來對唱戲感興趣,二來解悶,就不斷哼唱倒七戲。有次唱時,被其父聽到,問:「鎖子,你跟誰學的?」王本銀說:「我聽你們唱的嘛!」。王而傳甚喜,說:「唱的還可以,我就來教你一出戲。不久,王而傳就教王本銀學會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兒這個角色的戲。時值夏季天旱,鄉下鄰里請戲班子在蔡樓子唱戲祈雨,唱的戲是全本《秦雪梅》。那時,戲班裡的演員年紀都在四十歲上下,沒有可演路兒一角的少年演員。王本銀對父親說:「路兒一角我能唱。」王而傳聽他把路兒的戲從頭到尾說唱了一遍,覺得可以一試,就去和班頭商量,徵得班頭的同意,讓王本銀來扮演路兒。當時演的《秦雪梅》,共有「觀畫」、「闖樓」、「得病」、「熬葯」「歸天」、「弔孝」、「游地府」、「上墳」、「罵陶榮」、「鬧學」、「教子」等折。全本戲很長,需要唱一夜。演戲那天,天晚開戲,按折唱下去,等到唱「教子」一折戲時,天色已亮。看戲的也早已看累了,有的躺在草垛旁邊,有的靠在墳塋堆上。王本銀則倒在後台的一角睡著了。當王而傳給才被叫醒的王本銀的臉上抹鉛粉胭脂化妝時,王本銀渾身發顫。王而傳見狀,說:「唉,你這樣不中用,牙齒打牙齒這樣顫,那還能……」王本銀說:「我不是怕,這是剛爬起來冷的。」就這樣,王本銀上了戲台,許多戲迷聽說小庄鎖會唱戲,都站起來擁到台口。王本銀雖說會唱,可是初次登台,不會表演,只是在台這邊唱一句,走到那邊唱一句。但因人小,扮的路兒一角也還像個樣,加上嗓子好,唱得好聽,受到觀眾的稱贊。回到村子裡,鄉鄰們不僅誇贊,還湊錢做了一件衣裳送給他。 王本銀第一次登台唱戲就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傳揚出去,許多班社不斷來找王而傳,叫他帶兒子去唱戲。王而傳一邊唱,一邊教。王本銀聰明伶俐,學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環及旦角的戲都能唱了。小庄鎖很快就出名走紅了。 王本銀在十一歲至十三歲期間,隨父親先後搭過的戲班有:寧廟子老丁三班子、周小蠻班子(本姓潘,家在梁園油坊周村)、管志高班子(管志高不會唱戲,但有幾個侄子,名管夢德、管夢陶、管夢臣都會唱戲,當時年紀在二十多歲),還有費業發班子、費五班子(費五名費志泉,唱旦角出名,因排行第五,人稱費五)等。經過不斷搭班唱戲;王本銀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會唱的戲也多了,表演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1920年前後,在撮鎮、東大圩一帶,有個唱倒七戲比較出名的王鳳山班子。王風山當時四十多歲,唱武丑。班子里有張宗耀、范家業;竇為仙、陳朝炳、陳克金、陳克廣、陳克明等藝人,年紀都在四十歲上下,都有一定的演唱才能。這在當時,算得上人員不少、陣容整齊的戲班子。王鳳山派人找王而傳,叫他帶王本銀去搭班唱戲,來人先送了五塊銀元作為「死貼角」(即預付的禮錢、聘金)。「死貼角」,是當時戲班中的行話,只有唱戲比較紅的人,班頭在邀請搭班時,才給「死貼角」。當時五塊銀元是個不小的數目,連王鳳山請他唱戲也送了五塊錢「死貼角」。
王本銀從十三歲那年起就隨父親進了王鳳山的班子,在片塘、撮鎮、東大圩、曉星集一帶唱戲。約一年後,王而傳和王鳳山、張宗耀結為把兄弟,王本銀也正式拜王鳳山為師傅。拜師後,王本銀算是入了師門。那時,學戲是極苦的事。藝人們忙於生計,不斷唱戲,而且唱戲的時間很長,經常是「兩頭紅」,即從太陽落山時的傍晚開戲,唱一夜到早晨太陽出山時散戲。所以,教戲也無固定時間,瞅個空子師傅教一出戲,頂多說唱兩遍,即需大體背熱。上台演唱時,還需要能即興發揮,才能把戲唱活。徒弟不僅向師傅學戲,還必須在生活上侍候師傅,燒飯、洗碗、炊茶、買煙是常乾的事。有一次散戲後,王本銀幹完雜事,剛睡倒。又被師傅叫起來,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王而傳看了,有些不忍,說:「叫他明天背吧!」師傅對王而傳說:「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該讓孩子學藝。」好在王本銀正在少年,血氣方剛,能吃苦,又勤快,學戲也能刻苦認真,會唱的戲也就更多了。王風山扮演丑角,極受群眾歡迎。他在台上表演動作粗獷而多變,把丑角演得詼諧風趣,每句台詞,大都能逗觀眾發笑。他常對王本銀說:「演丑角,就要讓人家笑。人家沒笑,自己先笑,就不值錢。」王鳳山的丑角戲以及他的表演方法,很多都被王本銀學了下來。這使王本銀不僅能演奶生、小旦戲,丑角戲也演得很出色。其間,王本銀還找當時唱戲走紅的另一班子里的禳盛學過兩折戲,即「三娘教子」和「十八扯」,唱的都是京劇調門。學會後,還和王鳳山同台唱過「十八扯」。
過了兩年,王鳳山班子里除有張宗耀等四十歲左右的一班演員外,還添了與王本銀年紀不相上下的幾個青少年演員,如劉鐵嘴,當時二十多歲,肥東人;小才子,十五歲,是王鳳山撿的一個孩子,原名吳勝奎,跟著王鳳山改名為王金奎,唱小丑,拿手戲是《劉秀討飯》;小福子,名李春發,唱老生。這些青少年在一起,互相較勁,爭強斗勝,都想唱得不比別人差,個個學藝認真,唱戲賣勁。王鳳山班子所以能跑紅,主要就是因為有小才子、小鎖子、小福子三個冒尖,吸引觀眾。
在舊社會,唱戲的藝人備受歧視,又屢遭腐敗政府及土豪的欺凌,靠唱戲混飯吃是件極不容易的事。大約在王本銀十六歲時,不知為何原因,王鳳山班子得罪了撮鎮團防局。團防寧五爺派當差的把王而傳抓去,捆在集頭示眾,不給飯吃。王本銀偷偷遞兩個燒餅給父親,被團防局當差的看見了,奪過去就扔到陰溝里。王而傳直到當天晚上才被放回。王鳳山班子一度只好停演。後來,離撮鎮不遠的姜大塘有個溫二爺,是當地有一定勢力的鄉紳。為了顯示自己有勢力有面子,就叫王鳳山班子到姜大塘唱了一陣子戲。因王鳳山班子唱倒七戲中有時夾唱京劇調門,所以,姜大塘人又叫他們是「大倒七戲班子。」
王本銀十八歲時,隨父親離開了王鳳山班子,回到家鄉關家廟。此後,他常到高塘的張樂山班、寧廟子老丁三班子和費業發的德勝班裡唱戲。當時,凡是對整折戲中每個角色的唱、念都會的藝人叫「一棵菜」,只會唱某一個角色的叫「半連子」。王本銀因會的戲多,且對戲中每個角色的唱、念都熟,自然就是「一棵菜」,缺哪行就上哪一行;還可以在演唱中通過唱、念,提示對方該唱什麼,該講什麼。所以,搭班唱戲,很受歡迎,且常拿「頂頭帳」(即分帳時拿最高一股帳)。但即使如此,也只能過著一般的窮苦生活。不唱戲的時候,王本銀則以唱門歌維持生活。門歌是肥東一帶民間的說唱性小調,多為窮苦人乞討時演唱。王本銀因為唱過戲,嗓子好,唱門歌時能唱出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因而頗受群眾歡迎。
王本銀在家鄉唱了幾年戲和門歌,覺得難以發展,生活也感困難,聽同行徐祖傳說,費業發班子正在南京唱戲。1933年,王本銀與徐祖傳一同到了南京。那時,南京下關有個游藝場叫怡和堂(或義和堂,實際是個說書、賣藝、玩雜耍的空場子),裡面有四個較大的攤子:臨近大門是費業發的倒七戲班(南京人稱倒七戲為和州戲),班頭是一個北方人,叫張傻子;第二個攤子是泗州戲(當時叫拉魂腔);第三個攤子是唱墜子的;第四個攤子又是倒七戲,是張大生班子,肥東藝人潘保章就在這個班子里。 王本銀和徐祖傳找到費業發,落下腳來。唱的第一出戲是《薛世榮上京》,王本銀扮薛世榮。班頭張傻子看過之後,對費業發說:「王癟嘴(王本銀又一綽號)這個戲沒什麼東西!」。第二次,王本銀又唱了一折《曹瞎子鬧店》,張傻子才覺得可以,對費業發說:「戲班裡只留一個王癟嘴,不要徐祖傳。」徐祖傳知道張傻子不要他,就要到離南京數里遠的一個飛機場工地去做工。王本銀覺得是徐祖傳約他一起到南京來的,班子不留徐祖傳,他也不能幹,出於義氣,也就隨徐祖傳去了飛機場。到工地一看,住的是破帳篷,到處蒼蠅亂飛,條件極差,也賺不到什麼錢。兩人沒做工,又回到張傻子班。張知留王不留徐,王也留不住,就對王本銀說:「都留下來吧!」
王本銀留在張傻子班裡,開始時沒什麼影響。不久,合肥東大圩一帶「玩船的」(即跑運輸的船民)經過南京,聽說小庄鎖在這里唱戲,便哄到怡和堂,出五塊銀元專點小庄鎖唱《宋江殺惜》、《曹瞎子鬧店》。由於聽戲的船工捧場,從那以後,王本銀在班子里名聲大震,分帳也比別人多些。王本銀站住了腳,父親和姐姐也相繼到了南京。王而傳在戲班裡唱戲,王巧雲在外幫工。經張介紹,王本銀與當地一夏姓婦女結了婚。
王本銀在南京唱了兩年戲,二十九歲離開張傻子班,隨當時在長江客輪「德和號」上當茶房的同鄉陳玉壽坐船到了上海,參加了一個由六安人李小二湊的戲班子。班子里有幾個唱倒七戲的藝人,還有幾個唱淮劇的藝人,在閘北北煙花里(或北義華里)的一塊空地上唱起戲來。他們常常是以小戲開鑼,招徠觀眾;看的人多了,就唱連台本戲,如《老張趕子》等。腔調依劇而變,有時唱京劇調門;有時唱倒七戲調門,淮劇藝人上場演 則唱淮劇。演唱中間,班子里有人手拿盤盒,向坐在周圍板凳上的觀眾收錢。當時,合巢地區有不少人在上海閘北區一帶當機匠(即手工織布工人),所以看倒七戲的觀眾也很多。後來,有一肥東家鄉人,名孫緒倫,在巡捕房當巡捕,編號「330」,大家都叫他三百三。。他在南煙花里(或南義華里)租了一個棚子;把李小二班子找去唱了一段戲,但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收入也不多,僅僅能維持生活而已。 由於和淮劇藝人同班,王本銀也學會了幾個淮劇調門,並把這個調子帶回肥東一帶傳唱。王本銀說,原調叫「淮城調」,倒七戲藝人把它叫「道情調」,因為該調第一次唱是用在《珍珠塔》小方卿唱道情的一個唱段上。
王本銀在上海唱戲約一年多時間。後因父親生病,又值蘆溝橋事變前夕,政局動盪,在上海唱戲謀生亦感艱難,於是攜父、妻輾轉回到肥東家鄉。到家第二天,王而傳因病去世。
回到家鄉後,因唱戲屢遭禁止,生活無門。有一次,王本銀隨老丁三班子到蔣集唱戲,適逢說大鼓書的名藝人謝有銀也在蔣集說書。王本銀本來就喜歡聽說書,聽了幾次,也想學說書;就正式拜謝有銀為師,學說大鼓書。由師傅先講說書的路子,開頭學了一折「小八義」。謝有銀喜歡聽王本銀唱戲,說王本銀嗓子好,而說書則要沙啞低沉的嗓音。謝有銀就對王本銀說:「學說書不要把嗓子搞壞了。」王本銀亦留戀唱戲,所以,學說書也未改變自己嗓子的音色,仍用原來的嗓音。這樣一來,王本銀說的大鼓書,就不如別人說的有味。但聽他說書的人還是很多,主要是因為他唱戲出了名。那時群眾戲謔地說:「小庄鎖說書,是人值錢,書不值錢。」
由於經常外出搭班唱戲,不在家中,約在1947年前後,王本銀與原妻離異,後與王姓婦女成親。
王本銀說了幾年大鼓書,又斷斷續續地搭過費業發班子、張樂山班子、周小蠻班子、費志泉班子、金山班子唱過戲,直到1949年。
翻身解放 藝名遠揚
1949年1月,合肥地區解放了。王本銀隨費業發班子應邀從張窪到了合肥,在合肥李公祠(今省郵電管理局後院處)唱戲。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館領導,成立了平民劇社,王新海(藝名王小嗄子)任社長,王本銀任副社長。後台老闆是黃朝仙、吳邦志。由於李公祠不適宜作長久演出場地,1950年,劇社和當時負責前台的一些人,湊錢在雙井巷蓋了平民劇場。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處接收了平民劇社,改為國營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開始了對倒七戲的繼承、研究和改革工作。王本銀熱情地參加了這一體制改革工作,成為國營劇團的一名演員。他一面演戲,一面參加為藝人舉辦的各種學習班。他還積極參加掃盲,學習文化,學習音樂常識及新的表演知識等活動,因而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逐漸有了提高。1955年,因倒七戲流行區屬古廬州府治,安徽省人民政府決定把倒七戲改名為廬劇。成立安徽省廬劇團。1956年,王本銀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又被肥東縣選為人民代表,出席了省人民代表大會。他還被任命為安徽省廬劇團副團長、藝委會主任,成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63年,王本銀又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二屆代表大會。 王本銀從舊社會一個被人看不起的戲子到參加革命文藝工作,入了黨,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表演藝術上也不斷有所提高。1952年,他在廬劇藝術改革有開創意義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的演出中,扮演祝公遠一角,獲得好評。以後他又在舞台上塑造了《羅漢錢》中的張木匠、《討學錢》中的老先生,因而蜚聲廬劇界。他還在《寶蓮燈》、《白蛇傳》、《兩兄弟》、《打灶》、《休丁香》、《雙鎖櫃》、《江姐》等戲中,扮演過許多角色,刻畫了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個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他的表演,動作細膩,情感逼真,唱腔圓潤,吐字清楚,富於變化,獨具一格。1954年,王本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又獲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榮譽獎。他還參加了文化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與許多兄弟劇種的著名演員在一起交流經驗,切磋技藝。1957年春,王本銀參加了安徽省地方戲赴京匯報演出:在中南海懷仁堂作專場演出時,他主演了《討學錢》,丁玉蘭主演了《借羅衣》。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登台和演員握手。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還親切接見了王本銀等演職員。這崇高的榮譽和那幸福的時刻,使這位飽嘗舊社會辛酸的老藝人感慨萬千,終生難忘。
在劇團的日常工作中,王本銀除不斷參加演出外,還積極向青年演員教授傳統唱腔,傳授表演技藝。他還長期與作曲創作同志合作,認真探討廬劇音樂的改革與發展,共同創作出不少好的唱段。他還和其他老藝人一起,回憶傳統劇目,提供給劇目創作人員,並參加傳統劇目的加工整理工作。
1974年,王本銀同志退休了。退休之後,他仍保持著對廬劇藝術的熱愛和關心,保持對黨的事業的赤誠忠心。1986年夏初,八十歲高齡的王本銀還熱情參加了《討學錢》盒式磁帶的錄制工作。磁帶發行後,極受廬劇觀眾的歡迎。
1990年10月18日,王本銀因病去世,享年84歲。 丁玉蘭,廬劇女演員。安徽肥東人。出身藝人家庭。幼年隨父學戲,十二歲拜師學廬劇。工青衣、花旦。曾在皖中一帶演出。1949年參加合肥市平民劇社。建國後,歷任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安徽省廬劇團演員,合肥市廬劇團演員、副團長、名譽團長。擅演劇有《休丁香》、《秦雪梅觀畫》、《玉簪記》、《雙絲帶》等。主演的《借羅衣》已拍成戲曲片,《雙鎖櫃》已拍成戲曲電視片。
丁玉蘭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她幼年喪父,隨母親在養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戲謀生。由於當時廬劇還是小戲,社會地位很低,在輾轉的演出路程中,丁玉蘭也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也正是在這演出的氛圍感染下,丁玉蘭從小就練就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後來,丁玉蘭拜戲班的陳師傅為師,由於天賦高,學戲精,8歲開始登台,13歲就可以唱廬劇代表劇目,並很快成為一方名角,經常有人點名要丁玉蘭唱場子。在藝術上銳意進取的丁玉蘭,隨後又正式拜廬劇名角郭士龍為師,使藝術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飢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在北京的戲曲匯報演出中,丁玉蘭憑借對廬劇代表劇作《借羅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繹,震驚了戲曲界。毛主席和周總理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她的演出,並在看完演出後同丁玉蘭等人親切握手合影。周總理更是親切地關懷丁玉蘭,幫丁玉蘭解決眼疾就醫問題。
退休後,丁玉蘭承擔起培養下一代的任務,積極為廬劇貢獻余熱。6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丁玉蘭獲得了許多成就。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憑借在《借羅衣》中的精彩演出,獲得演員一等獎。1956年,憑借在《雙絲帶》中的傑出表演,獲得安徽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一等獎。1959年,由她擔綱主演的《借羅衣》被搬上銀幕。鑒於丁玉蘭的傑出藝術表演,她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並當選安徽分會理事。退休後,在教師崗位上,丁玉蘭先後被評為合肥市先進工作者、省政協積極分子、省勞動模範,並當選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她的事跡和藝術成就被《中國大網路全書》等權威文獻收錄。
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是她的生命,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作為名角,她用她那玲瓏的表演風格和甜美的地方韻味將廬劇一次一次推向全國。從地方味十足的《借羅衣》到文詞高雅的《玉簪記》,無論是村姑還是大家閨秀,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靈活現。這種百變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樸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黃梅戲的嚴鳳英、豫劇的常香玉一樣,丁玉蘭也可以說是觀眾心中的一個藝術符號,從一定程度上說,「丁玉蘭」三個字就代表了廬劇。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⑵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得最好聽的是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唱得最好聽的是:張郎休丁香。張郎休丁香的故事,發端於北魏年間。明代這個故事有了較固定的版本(民歌),清初,水漫泗州,洪澤湖形成,張郎休妻的漁鼓傳唱,建國前後,多次被搬上舞台。如今在當地,老年人,青年人,在校學生都能講這個故事,田間炕頭,農閑聊天都能唱一段張郎休妻,影響范圍之大。
⑶ 廬劇休丁香姓什麼
廬劇《休丁香》是一個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沒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張郎休妻》,是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劇目中的劇情源於《丁香故事》:郭丁香為人善良賢惠,尊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張萬郎,兩人彼此因為不和,日夜爭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換取張萬郎的回心轉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書一張。該劇多在安徽廣大農村和城鎮演出,深受老百姓喜愛。
廬劇戲目《休丁香》的發展:
該劇於曾在安徽省組織的廬劇赴京匯報演出中深受好評。1957年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了該劇,後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該劇作為廬劇的代表作品申報了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廬劇《休丁香》作為一部傳統地方戲,屬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作品並沒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會群體創作的流傳於民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後人對此整理出來的劇本,整理人僅僅起到「記譜」作用,並不能對該劇或劇本主張著作權。
⑷ 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
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劇情簡介:胡來自稱半仙,夫妻倆一唱一和丑態百出,利用人們的求醫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廣大農民,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告戒人們應當相信科學,鑄造起鋼鐵長城,不要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休丁香》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⑸ 廬劇周小五哪裡人
廬劇周小五是安徽省白茆鎮旭光村十二組人。
廬劇,舊稱「倒七戲」,流行專於以合肥為中心屬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廬劇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清末以來,主要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廬劇發源於大別山區的霍山,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5)四川戲休丁香擴展閱讀:
廬劇周小五簡介: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
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⑹ 泗州戲的張郎休丁香的女演員是誰怎麼關注她
她應該是劉榮芝。
劉榮芝,原名劉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園世家,宿州市泗州戲劇團當家花旦。與泗州戲孫梅、張廷、呂咸蔚並稱「泗州戲四小名旦」。
⑺ 廬劇都有哪些經典曲目
廬劇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於1955年3月改稱「廬劇」。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初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在發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戲,壽縣、鳳陽的端公戲,無為的徽劇及肥東、巢湖等地門歌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分別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並受其影響,逐漸發展成廬劇。
廬劇的代表曲目:
1、《珍珠塔》:《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故事源於清代彈詞《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 。說的是明代官宦之後方卿,家遭變故,中途敗落,為赴京應試,去向姑母陳氏借貸,陳氏不借,反加凌辱。陳女翠娥與方卿定有婚約,得知後,約方卿相會,送與銀兩,並贈以傳世之寶珍珠塔,後方卿得中狀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過陳家,扮道人進入陳府,唱道情羞諷其姑,陳氏悔愧,方卿與翠娥終得完婚。
2、《李清照》: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3、《休丁香》: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⑻ 二夾弦的劇種簡史
兩夾弦是在魯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藝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魯西南地區,因為經常上演《休丁香》(《張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葉也就已在菏澤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清唱)或「打地攤」(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弦樂器伴奏。常用的曲調有:[贊子]、[序子]、[砍頭撅]、[貨郎調]、[寒韻]、[平調]、[哭迷子]、[過序子]等。經常演出的劇目,除《休丁香》外,還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數十齣。
清咸豐初年(1851年),山東濮州引馬集(今屬山東鄄城縣)有個窮秀才白殿玉,擅詩詞,通音律,酷愛花鼓丁香,常編些花鼓新詞,教妻吟唱。後來,他對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擊節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絲弦,以壯聲色。其妻紡棉時常哼曲詞,其每唱一句,接著便「嗡、嗡、嗡」紡抽棉花,紡車聲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啟發,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做出了如二胡狀的「弦子」為妻伴奏,節奏和諧,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編詞清唱,並根據詞意,突破原始腔調的節奏規范,融入其他姊妹藝術的唱腔,博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白殿玉在引馬集收了三個乞討人為徒弟,他們是莘縣的李季安、東平的戚成興和濟寧的梅福成。
咸豐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災,李季安北歸,白殿玉帶戚、梅二徒,乞討至曹州(今菏澤)東北的大徐庄落戶,後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數十人,在菏澤、鄄城、鄆城、定陶、曹縣、巨野、梁山、東平一帶農村「打地攤」賣唱。這期間,由於人員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發展到七、八個人分包趕角形式,其體裁也由說唱式的敘事體,過渡到戲曲化的代言體,具有了較復雜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較完整的戲曲故事,其樂器除一個凸肚花鼓,又增加了絲弦(兩根弦的「弦子」),還有一面手鑼、一個梆子。兩夾弦劇種初具皺形。 清同治年間(約1864年左右),曹州城西南魏堂村貢生魏金玉聘請戚成興、梅福成為師,在村裡成立了兩夾弦玩友班,隨後趁本村慶賀王姓夫人立貞節牌坊之機,在四輛太平車搭成的戲台上,演出了《安安送米》,這是兩夾弦有地攤上小唱走上舞台的開始。戚成興、梅福成在演唱時常把蒲扇作為簡單道具,群眾送他們「大蒲扇」、「二蒲扇」的藝號。
這一時期的兩夾弦戲,仍是農閑唱,農忙散的「玩友會」,沒有嚴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沒有「格」和「規」的種種束縛。這種機動自由的特點,加上藝人們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變成「大戲」的強烈慾望,使其大量吸收了其他藝術的優點,得以迅速發展。在唱腔方面皆突出地受到當地民歌(如:劃船調、打你八棒錘、大鋸缸等)、曲藝(如:山東琴書、山東大鼓、墜子等)、戲曲(如:山東梆子、柳子戲、大平調等)的影響,使之日益豐富,表演方面,則學習、借鑒了其他戲曲的程式。
1853年(清咸豐三年),在努力提高演出質量的同時,對樂器也進行了改革。為擴大主弦音量,他們把原「弦子」(似二胡)上的兩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為兩股,這就是沿用至今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之後,「文樂」又增加了琵琶、二胡,「武樂」增加了大鑼、手鈸、堂鼓等,多用於開戲之前的「打通」。不過表演形式仍較簡單,人員很少。藝人們常稱:「緊七慢八,六人抓瞎」。樂師往往一人兼奏幾樣樂器。服裝道具也很少,一個班中,一般只有一身褶子,兩身布衫,一身官衣,一頂紗帽等「行頭」。所演劇目也多是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角的生活小戲。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賢》、《蘭橋會》、《王漢喜借年》、《拴娃娃》、《站花牆》、《換親》、《梁祝下山》、《呂蒙正趕齋》、《抱靈牌》等。至此,兩夾弦劇種逐漸成熟。
與此同時,流落在黃河以北的莘縣、臨清一帶的白殿玉的另一徒弟李季,盡管也收徒傳藝,但吸收其他藝術的營養很少,其曲牌、板式,基本上還屬白氏初傳,不如曹州(菏澤)「大蒲扇」的兩夾弦唱腔委婉、細膩,易於表達各種感情。他們之間,因流傳區域關系,觀眾便稱鄄城以北、莘縣一帶的兩夾弦為北詞兩夾弦,稱曹州(菏澤)一帶的兩夾弦為南詞兩夾弦。南詞兩夾弦發展迅速,從藝者甚多,流傳區域很快擴大到河南省的安陽、新鄉、開封、商丘等地。而北詞兩夾弦繼李季安之後,只有鄄城的王貫得、吳志修等稍有名氣。較近的北詞兩夾弦名演員要數鄄城的王自端,他以唱《王婆罵雞》出名,吐詞爽快流暢,一口氣可唱二百多句,有「翁倒山」之譽。 光緒初年(約1875年),戚成興、梅福成在定陶縣張灣村再度收徒傳藝,教授玩友班,後成名者有旦角王玉華等。
1878年春,菏澤東關泰山奶奶廟大會,專請戚成興的兩夾弦班來演家庭小戲,當時連唱四天,曹州府台、縣令、都觀看了演出,並賞銀五十兩。從此,兩夾弦由村鎮舞台走向城市舞台。
光緒六年(1880年),「大蒲扇」的傳人劉大煥、張慣通、徐效言、王玉華及張慣同的藝徒徐廣思(大徐庄人)、徐廣遠(大徐庄人)、馬天倉(丑,藝名「馬老平」,菏澤呂陵鎮人)和劉大煥的藝徒徐啟敬(司鼓,大徐庄人)等,進入豫東大城市開封,起初在較偏僻的城隍廟內演出,因很受歡迎,後移到繁華的相國寺市場演出,名震豫東,當地群眾稱之為二夾弦 1910年(宣統二年)左右,王玉華(旦角)在曹縣馬樓一帶組織了第一個兩夾弦職業班社「洪興班」,進行營業性演出,每天戲價八百銅錢。這一時期,兩夾弦借鑒其他劇種的做法,根據兩夾弦的具體條件,對生、旦、凈、末、丑各行當進行了細致、明確的分工,改變了過去「三小」獨占兩夾弦舞台的局面。為豐富上演劇目,排演了公案戲(如《清宮斷》)、功架,武打戲(如《九女庵》)、連台本戲(如《金鐲玉環記》)。徐廣思還於1911年左右,先後收曹縣的崔蘭琴(藝名「大金牙」)、大腳二妮(鄄城人)為徒,培養了兩夾弦第一代女演員。他們優美柔和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很快轟動菏澤、曹縣、開封、商丘等城市。1925年左右,徐光思又收下討飯人黃二潤之妻張秀香(東明縣人)授藝,張秀香由演《站花牆》出名,因其初登時穿的是白靴,觀眾便送藝號「大白靴」(後又叫「老白靴」)。她便是兩夾弦後來著名女演員黃雲芝的母親和宗師。
1928年,徐廣遠的高徒王文德(中、青年時期從旦行,後改為須生,藝名「小印(藝)」),召集二十多位藝人在本村(菏澤市安興鎮賢聖寺)廟院內,成立「共藝班」(洪藝班),主要演員有王文德和其弟王文勝(藝名「二寶」)、王文亮(藝名「二燕子」)、張秀香、崔蘭琴、趙秀真(藝名「二金牙」)、馬福勤等。這個班社在王文德的帶領下,吸收了山東梆子、柳子戲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更趨完美,在音樂方面,改革、豐富了兩夾弦的唱腔、板式,比如在「原北詞」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慢北詞」和「連北詞」。增加了笛、笙、嗩吶等樂器。培養了一批新生力量。如:河南開封地區二夾弦劇團的主要演員楊桂蓮(藝名「二馬峰」)、張海蓮(藝名「三馬峰」、「水上漂」),當年都在「共藝班」(洪藝班)學過藝。通過他們的努力,兩夾弦這個獨具風格的劇種最終走向了成熟。同時,也由於這些優秀演員的出現,使兩夾弦這個年輕的劇種,日益廣泛的流行起來,它的活動范圍,當時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廣平、館陶;東到濟寧,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蘇省的浦口,西南流傳到河南省的開封、民權、蘭考、扶溝、安陽、武涉等縣,以及安徽省的亳縣、阜陽等地。 建國後,兩夾弦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少地方成立了專業表演團體,僅山東菏澤地區就有:菏澤縣新藝劇社(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前身)、巨野縣新藝劇團、單縣新民劇團,東明縣兩夾弦劇團,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兩地區及延津縣、台前縣,安徽省的亳縣,也都有兩夾弦專業劇團。而北詞兩夾弦卻無專業表演團體,其優秀營養業已被納入北詞兩夾弦的范疇傳承發展下來。
山東兩夾弦發展
菏澤縣新藝劇社成立於1951年,以原「共藝班」(洪藝班)演員為主體成立。1954年,劇社經過登記,歸菏澤縣人民政府領導,成為國家正式的職業藝術團體,同時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員,全團發展到50餘人。1959年劇社調到專署,成為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
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兩夾弦演員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著名演員黃雲芝(藝名「小白鞋」)以細膩、婉轉、悠揚的唱腔和優美、輕盈的台步而聞名,它促使兩夾弦戲曲在重唱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舞蹈技巧的提高,使兩夾弦戲曲成為完美綜合藝術的統一體。
1952年和1954年。山東省第一屆和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黃雲芝演出現代戲《離婚》和整理的傳統劇目《站花牆》、《換親》獲得演員一等獎,馬福勤、李京華等獲得三等獎,劇目獲得一等獎。並由上海製片廠灌制了唱片,黃雲芝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59年10月,毛澤東在濟南觀看兩夾弦《三拉房》等劇目的演出。同年11月,山東柳子戲、兩夾弦、柳腔聯合演出團進京匯報演出,菏澤專區演出了兩夾弦《三拉房》、《站花牆》、《拴娃娃》、《三進士》等劇目,在北京演出期間,受到劉少奇、朱德、陳毅、郭沫若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0年黃雲芝被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1964年春,又在濟南向朱德、賀龍匯報演出現代劇目《向陽人家》。
「文化大革命」期間,兩夾弦劇種遭受重創,許多劇團包括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被迫解散,劇種瀕於絕境。1970年,更名為定陶縣兩夾弦劇團,並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1979年,定陶縣兩夾弦劇創作演出的現代劇目《相女婿》,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編劇王岳芳獲文化部劇本創作二等獎,定陶縣兩夾弦劇團獲文化部演出三等獎。1982年山東省戲劇月演出期間,定陶縣兩夾弦劇團演出《紅果累累》,孔凡凱、武斌編劇,獲劇本創作獎;李京華飾春嬸,獲優秀表演獎;韓艷萍、牛輝慶、張兆夫獲表演獎。近幾年又排演了祝兆明編導的《抬爹嫁娘》、《愣姐讓房》等劇目,均參加了省地藝術節,分別獲得了優秀劇目獎和演出一等獎。
河南二夾弦發展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內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現在卻僅僅在豫魯皖蘇交界地區還有零星演出,專業劇團卻在上世紀戲曲最不景氣的時候關閉了,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瀕危劇種,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雲賣了房產多方籌措創辦了二夾弦戲校,目前已經培養40多名學生。2004年6月恢復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
2008年6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滑縣申報的民間戲劇二夾弦名列其中。
安徽亳州二夾弦
清末以來,二夾弦戲班就經常活躍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縣委根據當地群眾的建議,成立了亳縣二夾弦劇團。《桑園會》、《張文生趕考》、《花廳會》三個二夾弦傳統小戲應運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縣二夾弦劇團演出的《金龍盞》受到阜陽行署領導的高度贊揚,被 二夾弦
譽為「躍進劇團」。1960年3月,二夾弦劇團因成績卓著,又被評為省文化工作先進單位。1962年亳縣二夾弦劇團的高中賢、王玉芹曾與山東定陶二夾弦劇團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劉少奇、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63年山東定陶二夾弦劇團特邀高中賢、王玉芹、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園演出《金龍盞》,受到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領導人對這一稀有劇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撕綾羅,打茶盅,不如二夾弦哼一哼」,「二夾弦哼一哼,不穿棉襖能過冬」,「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去聽二夾弦」,這些來自亳州廣大人民群眾的村言俚語,表達了對二夾弦這一劇種的喜愛和贊美,也充分證明了這一稀有劇種的珍貴價值。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眾多原因的影響,全國僅有的幾個二夾弦劇團都相繼消失。到目前為止,亳州譙城區梆劇團是唯一能夠演唱二夾弦這一稀有劇種的文藝團體,但僅僅是一些小劇目。二夾弦基本上瀕臨滅絕。為了使二夾弦這一稀有劇種能夠保存下來,亳州市譙城區決定,在不影響春秋季演出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確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夾弦》大戲,並進行公演。從1999年以來,亳州二夾弦劇團參加安徽省摺子戲、小戲大賽,《刎經堂》、《尋妻》、《三更情緣》等劇目均獲得了好的獎項。
⑼ 中國有什麼戲種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⑽ 有人知道 百集黃梅戲 這個系列的所有名字。或者鏈接嗎!我找了好多都不全。
2 黃梅小戲《沙子崗》
3 黃梅小戲《打豆腐》
4 黃梅小戲《春香鬧學》王水
5 黃梅戲《劈山救母》(全劇)
6 黃梅戲《走投無路的愛情》(全劇)
7 黃梅戲《奴隸的媽媽》(全劇)
8 黃梅戲《雷打天火燒》(全劇)
9 黃梅戲《奪錦樓》(全劇)
10 黃梅戲《告經承》(全劇)
11 黃梅戲《金釵記》(全劇)
12 黃梅戲《李慧娘》(全劇)
13 黃梅《賣水記》(全劇)
14 黃梅戲《龍鳳環》(全劇)
15 黃梅戲《雙合鏡》(全劇)
16 黃梅戲《雙絲帶》(全劇)
17 黃梅戲《休丁香》(全劇)
18 黃梅戲《綉鞋記》(全劇)
19 黃梅戲《鸚哥記》(全劇)
20 黃梅戲《御河橋》(全劇)
21 黃梅戲《鴛鴦配》徐君
22 黃梅戲《朱熹與麗娘》汪靜 丁同
23 黃梅戲《包公誤》安慶市黃梅戲二團
24 黃梅戲《打金枝》趙媛 董家 安慶市黃梅戲一團
25 黃梅戲《童年包拯》(全劇
26 黃梅戲《窮女婿拜壽》(全劇)
27 黃梅戲《羅元下山》之大鬧洞房(全劇)
28 黃梅戲《白馬記》(全劇)
29 黃梅戲《徽洲女人》安慶黃梅藝術劇
30 黃梅戲《女駙馬》韓再 安慶市黃梅戲二團
31 黃梅戲《小喬與大喬》孫娟 李萍 安慶黃梅戲三
32 黃梅戲《蕎麥記》安慶市黃梅戲三團
33 黃梅戲《張太和休妻》(全劇)
34 黃梅戲《魚網會母》東至縣勝龍黃梅戲劇團(2013年)
35 黃梅戲《卞正環打官司》(全劇)
36 黃梅戲《追魚》(全劇)
37 黃梅戲《忠奴魂》(全劇)
38 黃梅戲《丈母娘想女婿》(全劇
39 黃梅戲《小寡婦補缸》(全劇)
40 黃梅戲《三座冤墳》(全劇
41 黃梅戲《唐僧出世》(全劇
42 黃梅戲《三顧茅廬》(全劇
43 黃梅戲《諸葛亮弔孝》(全劇)
44 黃梅戲《劉備招親》(全劇)
45 黃梅戲《老公公盯媳婦》(全劇
46 黃梅戲《千刀萬剮惡婦人》(全劇)
47 黃梅戲《懶漢誤嫁妻》(全劇)
48 黃梅戲《包二誤婚記》(全劇)
49 黃梅戲《清風亭》黃新
50 黃梅戲《孝子冤》余順
51 黃梅戲《三請樊梨花》孫娟
52 黃梅戲《孟姜女》李文
53 黃梅戲《胭脂》茆建琳 余順
54 黃梅戲《游龍戲鳳》何 周珊
55 黃梅戲《喬太守巧點鴛鴦譜》何 魏蓓
56 黃梅戲《啞女告狀》吳亞玲 何雲
57 黃梅戲《羅帕記》吳亞 黃新
58 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吳亞 黃興
59 黃梅戲《珍珠塔》吳 尤元
60 黃梅戲《女駙馬》周莉 吳亞
61 黃梅戲《武大郎與小姐》(全劇
62 黃梅戲《殺妻滅子》(全劇
63 黃梅戲《母親是乞丐》(全劇)
64 黃梅戲《黃金與良心》(全劇)
65 黃梅戲《周通戲妻》(全劇
66 黃梅戲《苦郎與畫女》(全劇)
67 黃梅戲《殺妻嫁女》(全劇
68 黃梅戲《招花惹草》(全劇
69 黃梅戲《冤死九泉》(全劇
70 黃梅戲《轉世觀音》(全劇
71 黃梅戲《傻子挑老婆》(全劇)
72 黃梅戲《男人產子》(全劇
73 黃梅戲《流浪的敗家子》(全劇
74 黃梅戲《老子殺兒子》(全劇)
75 黃梅戲《東坡》張 謝思
76 黃梅戲《李四光》張輝 謝思
77 黃梅戲《蕎麥記》(全劇)
78 黃梅戲《三女搶板》(經典
79 黃梅戲《舍子救孤》(全劇
80 黃梅戲《苦命女人》(全劇
81 黃梅戲《黑夜一盞燈》(全劇)
82 黃梅戲《三審曹國丈》(全劇)
83 黃梅戲《苦媽媽養苦兒子》(全劇)
84 黃梅戲《憨厚丈夫壞老婆》(全劇)
85 黃梅戲《流浪的苦兒》(全劇)
86 黃梅戲《養兒養女都是空》(全劇)
87 黃梅戲《子多無福》(全劇
88 黃梅戲《姐弟淚》(全劇)
89 黃梅戲《害人害己》(全劇
90 黃梅戲《孤兒院的傷心女》(全劇)
91 黃梅戲《狗縣官採花賊》(全劇
92 黃梅戲《風塵女子也有情》(全劇)
93 黃梅戲《薛仁貴招親》(全劇)
94 黃梅戲《王清明投親》(全劇)
95 黃梅戲《三女拜壽》(全劇)
96 黃梅戲《借妻記》(全劇)
97 黃梅戲《鴛鴦譜》吳瓊 劉國
98 黃梅戲《羅帕記》吳瓊 張輝
99 黃梅戲《十二月調情》(全劇)
100 黃梅戲《十八摸》(全劇)
101 黃梅戲《丟棄的兒子》(全劇)
102 黃梅戲《錯斬親生子》(全劇)
103 黃梅戲《並蒂蓮花》(全劇
104 黃梅戲《逼妻偷人》(全劇
105 黃梅戲《孟姜女後傳》(全劇)
106 黃梅戲《真假包公》(全劇
107 黃梅戲《羅帕記》安慶市黃梅戲三團
108 黃梅戲《碧玉簪》安慶市黃梅戲三團
109 黃梅戲《李世民降生記》(全劇
110 黃梅戲《三個女人一台戲》(全劇)
111 黃梅戲《人心換人心》(全劇)
112 黃梅戲《嫂代姑嫁》(全
113 黃梅戲《窮人自有天保佑》(全劇)
114 黃梅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全劇
115 黃梅戲《寡婦門前是非多》(全劇)
116 黃梅戲《孝女尋父》(全劇
117 黃梅戲《苦澀的眼淚》(全劇)
118 黃梅戲《哭荒天》(全劇)
119 黃梅戲《風流尼姑才十八》(全劇)
120 黃梅戲《春約秋末》(全劇
121 黃梅戲《孟姜女》葉小 張啟
122 黃梅戲《竇娥冤》張啟 劉麗
123 黃梅戲《血海滄桑淚》(全劇)
124 黃梅戲《好爹爹壞媽媽》(全劇
125 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程丞 曹祝來(青春版)
126 黃梅戲《淚灑相思地》安徽東至縣群紅黃梅戲劇團2013年)
127 黃梅戲《娶了媳婦忘了娘》(全劇)
128 黃梅戲《惡少與村姑》(全劇)
129 黃梅戲《浪子回頭金不換》(全劇)
130 黃梅戲《夢壁生花》(全劇
131 黃梅戲《薄情寡意》(全劇
132 黃梅戲《鴛鴦樓》(全劇)
133 黃梅戲《雙下山》湖北省黃梅戲劇院
134 黃梅戲《血冤》黃梅名家都飛飛主演
135 黃梅戲《觀音傳奇》(上部
136 黃梅戲《觀音傳奇》(下部
137 黃梅戲《鄭小嬌》(上)韓再芬主演
138 黃梅戲《鄭小嬌》(下)韓再芬主演
139 黃梅戲《新王老虎搶親》(全劇
140 黃梅戲《苦命的女人》(全劇)
141 黃梅戲《雙玉蟬》李文 梅院
142 黃梅戲《雷雨》吳亞玲 何雲
143 黃梅戲《走投無路的愛情》(一
144 黃梅戲《走投無路的愛情》(二
145 黃梅戲《走投無路的愛情》(三
146 黃梅戲《走投無路的愛情》(四
147 黃梅戲《穆桂英大破洪州》(全劇)
148 黃梅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全劇
149 黃梅戲《苦女冤》(全劇)
150 黃梅戲《借屍還魂》(全劇
151 黃梅戲《小辭店》韓再 韓軍
152 黃梅戲《孟麗君》 韓再 汪靜
153 黃梅戲《孟麗君》 韓再 汪靜
154 黃梅戲《孟麗君》 韓再 汪靜
155 黃梅戲《孟麗君》 韓再 汪靜
156 黃梅戲《孟麗君》 韓再 汪靜
157 黃梅戲《孟麗君》 韓再 汪靜
158 黃梅戲《徽州往事》韓再芬 馬自 劉國平(2013
159 黃梅戲《流浪的苦兒》(上)
160 黃梅戲《流浪的苦兒》(下)
161 黃梅戲《九歲孤兒》(上)
162 黃梅戲《九歲孤兒》(下)
163 黃梅戲《舍子救孤》(上)
164 黃梅戲《舍子救孤》(下)
165 黃梅戲《姐弟淚》(上)
166 黃梅戲《姐弟淚》(下)
167 黃梅戲《雷打天火燒》(一)
168 黃梅戲《雷打天火燒》(二)
169 黃梅戲《雷打天火燒》(三)
170 黃梅戲《相思扣》潛山縣黃梅戲劇團
171 黃梅戲《驚天一蘭》桐城市黃梅戲劇
172 黃梅戲《啞女告狀
173 黃梅戲《劈山救母》(一)
174 黃梅戲《劈山救母》(二)
175 黃梅戲《劈山救母》(三)
176 黃梅戲《劈山救母》(四)
177 黃梅戲《三笑》(全劇
178 黃梅戲《嬌娜》(全劇
179 黃梅戲《插秧》吳亞玲
180 黃梅戲小戲《春香鬧學》吳
181 黃梅戲《賣水記》(上
182 黃梅戲《賣水記》(中
183 黃梅戲《賣水記》(下
184 黃梅戲《羅帕記》(上)吳 張輝
185 黃梅戲《羅帕記》(中)吳 張輝
186 黃梅戲《羅帕記》(下)吳 張輝
187 黃梅戲《憨哥與巧妹》(上
188 黃梅戲《憨哥與巧妹》(下
189 黃梅戲小戲《補背褡》吳瓊
190 黃梅戲小戲《蘭橋會》吳瓊
191 黃梅戲小戲《王小六新傳》樅陽縣黃梅戲協會
192 黃梅小戲《打豆腐》安慶石化黃梅藝術
193 黃梅戲《相思扣》(上)潛山縣黃梅戲劇
194 黃梅戲《相思扣》(下)潛山縣黃梅戲劇
195 黃梅戲《楊家-穆桂英大破洪州》(上
196 黃梅戲《楊家-穆桂英大破洪州》(下
197 黃梅戲小戲《打豬草》桐城市社區戲迷俱樂部
198 黃梅戲小戲《戲牡丹》青陽黃梅戲戲迷協
199 黃梅戲《楊家-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上)
200 黃梅戲《楊家-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