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福州丁香園診所

福州丁香園診所

發布時間: 2023-03-27 23:01:58

『壹』 醫療診所服務方式什麼

全科+健康管理型

微醫全科中心&丁香診所

雖然丁香園和微醫的最初服務定位不同,但是回歸線下的方式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2016 年起兩個互聯網醫療平台都開始搭建起自己的全科診所。

丁香園線下診所的丁香診所於 2016 年 1 月開始正式運營,丁香園也成為了第一個布局線下的互聯網醫療平台。丁香診所內主要設置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全科科室,並提供備孕計劃、抗癌計劃以及健康管理服務。

隨後在 2016 年 12 月,微醫全科中心正式啟動,該中心集在線診療、遠程會診、線下醫療閉環運營於一體,注重日常的檢測管理,強調分析診療與健康維護。也設有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心理科等科室。

通過兩者線下診所的是主要業務介紹也可以看出,其全科中心的存在除了是作為基層中心起到分診作用,更主要的就是提供健康管理服務。

微醫與丁香園均通過與外部保險公司合作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保險體系,將保險業務與健康管理服務相結合也是兩者最深層的目的,即構建中國 HMO 體系。

HMO(健康維護組織)是指一種在收取固定預付費用後,為特定地區主動參保人群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的體系,這一健康管理體系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構建屬於中國的 HMO 體系也是我國保險公司以及互聯網醫療平台一直以來的野心所在。

而想要搭建 HMO 體系,保險和分級診療是兩大不可缺少的環節。分級診療中的基層全科診所對丁香園和微醫而言是切入 HMO 的重要支點。

新零售型

悅美好醫(悅美網)

醫美作為一種醫療行為,也同樣不能脫離線下,醫美平台的服務下移也是順勢而為。

悅美網是醫美平台中首個搭建線下診所的企業,其線下診所——悅美好醫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悅美好醫依靠互聯網線上資源獲客,並協調醫生和消費者的時間提供診療服務。依託悅美網資源引流和成本控制,悅美好醫與傳統醫美機構相比對醫療資源的整合運營效率更高。

線上引流+線下體驗這種形式與新零售的概念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新零售與醫療相結合已經不是新鮮事,最典型的便是醫葯新零售。

醫葯新零售通過將線上用葯咨詢和跟蹤、慢病管理、保健預防等服務與線下一對一的服務相結合以實現,提高了用戶體驗與粘性。而

醫美較傳統醫葯服務有所不同的是其具有更多的消費屬性在內,醫美新零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於線上線下的連續性服務也有利於平台線上用戶的轉化。

同時,線上引流、點評與社交等進一步放大了專家的 IP 效應,帶來了服務客單價的提升,線下服務可以有效的增強變現能力。

據悉,悅美好醫在運營半年之際即實現盈虧平衡,2017 年的營業收入達到 6000 萬元以上。

對於悅美來說,這種線下探索也有助於其探索出醫美新形態,以點破面,形成教育市場的效應,為向 B 端輸出其管理體系以及相應基礎設施做鋪墊。

醫生集團開診所有玄機

醫生多點執業開放讓體制內的一些醫生放飛自我,紛紛出走下海。2016 年全國第一家醫生集團成立至今,已有 600 余家醫生集團登記掛牌。醫生集團想提供醫療服務當然也不能脫離線下實體支持,所以,醫生集團也打起了開診所的主意。

然而,醫生集團開診所存在一定的劣勢。醫生集團的優勢在於醫生水平上,資源方面卻相差甚遠。醫療設備、器械、葯品等需要強大的供應鏈支撐,完全由醫生集團來承擔,運營壓力與運營成本將大到難以想像。

針對這個問題,醫生集團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自建型

博德嘉聯門診部(博德嘉聯醫生集團)

首先從自建診所的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說起。

2017 年,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門診部在深圳市中心落地。該門診與商業健康險合作可以實現商保支付,增加了患者就醫便捷性的同時也可以與合作的保險機構互做引流,開拓市場。

保險的接入與其醫生集團的固有屬性相結合,註定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會的順應社會潮流打起 HMO 的主意。

目前博德嘉聯也已經布局全科和健康管理服務,博德嘉聯為此也專門打造了「金字塔式」的醫生分層培養模式,構成其未來分級診療的各級人才基礎,之後也將繼續建立手術門診中心,形成功能明確分級的醫療服務網路。

線下多點執業平台的缺失是現有醫生集團以及醫生自由職業的痛點所在,這也是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布局線下的主要因素。然而,博德嘉聯之所以能夠自建診所還是在於第三方的推動。

2017 年 4 月,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獲得新風天域投資集團旗下新風醫療 10 億元戰略投資。新風醫療是醫療及養老照護基礎設施投資平台,建立了集中化的 IT、財務、營銷、培訓、建設和采購系統,其成員間能夠資源共享以優化運作,可為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提供可靠的醫療資源和資金以及運營支持。

共享型

思俊外科診所(張強醫生集團)

與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有所不同,張強醫生集團的第一個診所——思俊外科診所落戶在了杭州的 Medical Mall 當中,這是一個更加輕量化的路線。

Medical Mall 以租賃為形式,將空間轉租給其他醫療機構,並為入駐機構提供檢驗、病理、超聲和醫學影像的醫技科室、葯房、手術室等共享服務。除了 Medical Mall 之外,張強醫生集團還入駐多點執業診所、高端私人診所等機構提供醫生多點執業服務。

這種模式可以使張強醫生集團的重資產投入壓縮至最低,同時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其本身醫療技術和服務得到充分放大,突出了集團內醫生的自身價值。

這也有利於其在醫生團體中不斷提升其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醫療專家加入至其中,以高精尖為突破點在國內甚至國際進一步布局。

但自建診所的確並非易事,一個線下診所在前期搭建階段至少需要投入數千萬的資金,所以能夠實現自建診所的一是:像丁香園、微醫、悅美這類,處於具有較為可觀的資金來源的機構,或處於後期或者上市前階段的公司;

二是:類似於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這類本身並不具備自建基礎,但是其投資人可提供可靠資金與資源甚至運營體系保障的企業。張強醫生集團避開自建診所的重資產投入而選擇輕資產模式大大降低了集團的運營成本與風險,這種模式較為適合現階段大多數醫生集團。

盡管建診所不易,但是時代為實體醫療帶來了發展契機,線下診所逐漸成為投資風口。保險公司為發展 HMO(健康維護組織)等保險業務搶灘醫療市場,醫療管理集團以及一些醫療信息化大公司也開始布局。

醫生多點執業也需要更多的線下多點執業平台作為支撐,這些為部分體量較弱但是在一定區域內擁有較強資源積累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帶來了不錯的轉型契機。隨著社會辦醫熱潮的進一步發酵,各類民營診所也必將加速入場。

『貳』 全國首家丁香診所杭州濱江店關閉,它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呢

丁香園集團旗下連鎖診所知名品牌丁香診所發生業務流程變化,在其全國各地所開第一家丁香診所,即丁香診所杭州濱江店(下文簡稱「濱江店」)的營業結束,其業務合並至丁香診所杭州城西店(通稱「城西店」)。

杭州是丁香園總部所在城市。據全媒派報導,在濱江店關掉後,丁香診所在杭州地域僅存一家店面運營,除此之外在其福建福州也有店面。

丁香診所濱江店都是全國首家移動醫療企業的線下推廣門診所,於2016年1月正式營業。據公布報導,濱江店全部門診所總面積大概800平米,有小兒科、中小型搶救、成年人診斷室、B超等9間診斷室。

該門診所參考是指美國全科醫療管理體系方式,專注於在社區處理慢性疾病、常見疾病和中小型創傷的診治。

據顧大華掌握,醫療美容診所受到影響較大。「由於們是高投入高毛利,疫情期沒有了病人,就沒有了高毛利,而沒了高毛利,高投入可能就不知所以。」

他同時表示,像中醫學、口腔內部等靠專家網路資源拓客的,受到影響並不是很大。由於「這種門診所有病人剛性需求,還有專家網路資源,客戶粘度非常大」。

據國家統計信息中心公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底,在我國門診所總產量已超262665個,但門診所的數量增長速度從2020年的7.82%下降到2021年的1.09%,遭受十年來門診所增長速度最低點。

據診鎖界,從門診所增長速度數據上,2020年底扛過了新冠疫情重挫邁入小高峰期,2021年則遭受斷崖式下跌,增速無法跟上破產倒閉、轉讓加快。

『叄』 丁香園有什麼類型用戶學習課程

具體類型如下:
有醫生、生命科學專業人員、公眾用戶等。
自2000年成立來,丁香園已經擁有480多萬專業用戶,包括200萬醫生和280萬生命科學專業人員。在公眾健康領域,丁香園的多個數字化媒體共有數百萬公眾訂閱用戶,並在杭州和福州建立兩個線下診所-丁香診所,在不遠的將來,還會在更多城市建立更多診所。含100多個醫葯生物專業欄目,採取互動式交流,提供實驗技術討論、專業知識交流、文獻檢索服務、科研課題申報、考碩考博信息等服務。

『肆』 2022創業項目構思基本思路大全

對於年輕人創業,一個好的 創業項目 是很重要的,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可以讓創業者的創業阻礙少很多,更加容易成功,想要一個好的創業項目想要經過創業項目構思,下面由我與大家分享2022創業項目構思基本思路大全,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目錄

創業項目構思基本思路

建立一個在線問診平台

設備為終端延伸到每一個用戶

創業項目構思基本思路

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丁香園,作為一個有著近20年歷史的醫療專業論壇,丁香園把自己定位為中國領先的醫療領域連接者,注冊醫生約在200萬左右。根據20_年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醫療衛生從業者1174萬左右,其中執業(助理)醫生339萬、鄉村醫生90萬,通過這個數量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丁香園吸引了大量的醫生資源。醫生是整個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資源,其重要性自不必說,可是為什麼這個擁有龐大醫生資源的平台經過20年的發展,依然沒有成為患者治病就醫的好工具呢?

我覺得(僅代表個人見解)原因在於丁香園給自己的定位,雖然定位於醫療領域的連接者,可是連接的雙方並不是醫患,而是醫生與醫生,丁香園儼然成了同行交流以及知識更新的平台。點開丁香園的網站,你會發現版面極多,分類也很復雜,大概瀏覽下裡面的 文章 ,發現很多是醫生之間用葯技巧的交流,而且充滿了很多專業術語,很難被普通用戶認可,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普通患者並不太關注這個平台的原因了(如有 其它 高見,歡迎賜教)。

就知識分享類平台而言,我更偏向於知乎,知乎以問答的方式運營,能確保高質量的專業回答,是這個社群能一直走下去的原因,而且界面干凈整潔,在 廣告 橫飛的時代,著實屬於一股難得的清流。所以我就想,有沒有可能把知乎的模式引入醫患交流中呢?這個平檯面向醫患雙方,醫生可以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問題,分享切實有用的妙方或者對於健康管理、心理咨詢的建議,患者瀏覽之後感興趣的會去嘗試,如果確實非常有效,我們引入一套反饋機制,患者可以通過平台打賞文章創作者(原創者),打賞金額這部分收入按比例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支付給醫生,一部分支撐平台運營,另外一部分放入公益基金(專項資助疑難雜症攻關或貧窮家庭重症患者)。另外一方面,患者可以懸賞提出關注問題(可匿名,以保護個人隱私),由醫生回答,獲得懸賞者認可的回答可獲得獎金,這部分賞金分配用途同上。運行機制並不是太新穎,很多貼吧、論壇都採用過。最最核心的還是確保內容的質量,同時通過公益引導這種略帶創新的形式引導知識付費。這裡面還會涉及到一個廣告問題,畢竟以這種方式運行,盈利很難支撐平台運行下去,廣告能不能引入,我的觀點是,不到迫於無奈絕不引入廣告,即使最後不得不引入,也必定是通過通過某些手段鑒別出廣告商的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質量過硬且性價比合理,做不到這兩者任何一點,寧願平台關閉也不會引入廣告。

>>>

建立一個在線問診平台

在線問診發展的時間並不短,從20_年的尋醫問葯、20_年的好大夫在線,到20_年的微醫、20_年的春雨醫生,再到20_年的平安好醫生。在線問診經歷了20_-20_年資本風口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然而進入到20_年,由於 商業模式 難以落地,這個曾經的風口日漸消退,各平台紛紛向線下導流,可依然難以盈利。我認為最主要原因,用互聯網的思維去改造醫療體制,這本身就是一種奢望。數十家企業探討了數年的在線問診,為何沒有長足的發展,《重構大健康》一書中 總結 的非常好,分享給大家,部分摘錄如下:

1. 低頻需求問題

醫療需求的低頻屬性是幾乎所有創業者都能夠意識到的問題,但同時也幾乎被所有人輕視。事實上,醫療需求的低頻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而低頻問題往往給那些以App為載體創業的企業帶來難以承受的嚴重後果。

一般來說,人們每年生病的次數不會超過12次(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人均門診次數為6次)。那麼試想一個人一年為數不多的幾次生病,有多少次是能夠通過App解決的?急重症顯然第一反應是去醫院,很難想像有人淡定地拿出App來在線問診,而非常熟悉的常見病諸如感冒發燒,通常的做法都是去附近葯店買葯解決。排除這兩種常見情形後,有可能使用App來問診的次數可能不到一兩次;更嚴峻的是,同樣的問題若再次遇到,患者通常會按照上次獲知的辦法處理,而不會再次打開App,這還是假設患者認可互聯網醫療的樂觀情況。每年最多打開一兩次的App產品首先很難推廣,其次更難留存(任何一次誤刪或更換手機都會導致用戶永久流失)。

其實,低頻帶來更加深遠的嚴重後果,是難以進入用戶的心理認知,因而品牌認知度無從談起。簡單說,如果不加提示對「中國最好的5個骨科醫院」進行回答,醫療從業者不過能夠回答出2~3個,普通大眾往往一個都回答不出來,這意味著一個做到第一梯隊的醫療機構,數十年的積累和服務,卻無法形成用戶的主動認知。相比之下:你能說出5個知名化妝品品牌嗎? 5個餐飲品牌呢?10個呢?幾乎沒什麼難度。這就是互聯網醫療需求的低頻帶來的心智認知的難度,導致互聯網醫療平台很難成為大眾就醫的一個默認選項,讓用戶推廣和留存更加困難。因此低頻需求是互聯網醫療之所以沒有能夠成功構建商業模式(至少是2C模式)的最重要原因。

2. 互聯網醫療的O2O走不通

醫療O2O(Online to Offline),在互聯網醫療發展到20_年之後逐步成為大體量互聯網醫療企業標配。春雨醫生、丁香園、微醫、平安好醫生等平台都相繼與線下醫院進行合作或自建診所,這些集體喊著「顛覆傳統醫療」 口號 的純線上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受阻之後轉換戰略思路,重新擁抱線下醫療服務,春雨醫生甚至提出了非常激進的擴張計劃。醫療020的邏輯是,既然純線上咨詢無法得到較好的診斷和回答,那麼將線上用戶向線下自營或合作醫療機構導流,聽起來更順理成章,應該能起到一定的分診作用,然而結果並不理想。通過漏斗模型為醫療O2O算一筆賬便不難理解。

假設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擁有1億注冊用戶(能夠真正達到1億注冊用戶的企業屬於國內互聯網醫療絕對第一梯隊),如果其承載載體是App,以最樂觀的方式估計,其日活躍用戶能達到10萬左右(指發生核心行為,比如問診)。一般來說,用戶在較近的范圍內(20分鍾車程以內)才有可能去醫院,對應一線城市來說,也就是一個區內。假設互聯網醫療的用戶主要分布在10個國內大型城市(現實中分布可能更分散),而每個城市平均有10個區,這樣一來每天10萬活躍用戶分散到某市就只剩1萬人而進一步局限在具體的區域(例如某市某區)就很可能只剩1000人。

再從病種維度進一步劃分,假設互聯網醫療平台上的主要病種集中在5個科室(實際可能更分散),那麼針對某一專科(例如兒科或皮膚科)且在該區域的日活躍用戶就只有200人。從線上線下轉化的成功率來看,通常不會超過0.1%,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擁有1億注冊用戶的大型互聯網醫療平台,每天向線下某區的某專科醫療機構導入病人不超過0.2人(幾乎相當於每周才能帶來1個患者),這樣的效率難以與合作的線下醫療機構形成比較緊密的利益關系,得不到醫療機構的重視,患者線下的用戶體驗便很難得到保障。同時,如果是自營的線下醫療機構,也很難從線上平台獲取足夠多的患者(每年從線上帶來50個患者,按均價500~1000元來算,產生的銷售額也就在2.5萬~5萬元,可謂杯水車薪)。

3.在線問診的免費策略是錯的

按照一般互聯網產品的運營策略,前期免費後續收費的模式通常是成立的,因此互聯網醫療創業企業紛紛將該策略運用在在線問診的產品形態之中。迫於競爭的壓力,全行業都開始推廣免費的問診服務,然而最後的結果是,免費模式給互聯網醫療整體形象和服務質量帶來不可逆的傷害。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首先,在線醫療服務免費在用戶端帶來的直接影響:

(1)免費讓用戶對線上醫生服務質量存在潛在的不信任和懷疑

(2)免費導致用戶提問門檻非常低,以至於產生大量的低質量、無意義的問題(在春雨醫生等平台中,甚至出現了大量與醫療無關的提問)。低質量的問題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回答問題的醫生感受不到尊重,與線下醫生身份形成了強烈心理落差,進而影響醫生在線回答的積極性,或者乾脆拒絕回答,久而久之,真正高質量高職級的醫生會大量流失,劣幣驅逐良幣,又讓用戶再次強化了最初的判斷-「線上醫療果然不靠譜」。一旦形成這樣的負向強化鏈條,那麼期待「現在免費黏住用戶,日後再收費」的模式也就很難確立。

4.互聯網醫療產品傳播無力

醫療行業在傳播方面面臨著用戶傳播意願弱,傳播方式受限等特殊挑戰。醫療行業的用戶強調隱私性,對於患病事宜諱莫如深,甚至最親近的人也不主動談論(傳染類疾病、惡性疾病和易受偏見的疾病等更甚),很難想像一個受到很好治療服務的患者,治癒後會通過微信朋友圈或其他有效方式將醫療服務介紹給他人。同時考慮國內社交習俗通常禮貌性避諱交談疾病,一個好的產品或服務,如果在其他領域,很有可能產生「口碑傳播」 「病毒傳播」以及「產品即營銷」的「自傳播」的現象,但醫療服務和產品就比較困難。

另一個方面,嚴肅性也對傳播造成了嚴重製約。在娛樂領域(比如游戲、影視劇等)或快速消費品領域等方面,病毒式傳播屢見不鮮,但我們很少能夠看到醫療服務或產品通過類似方式進行傳播,一方面有國家相關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與醫療服務產品的最根本生存基礎有關-那就是「信任」。專業的形象,嚴肅的表達往往能夠帶來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正是患者進行決策的最關鍵因素。娛樂化的醫療廣告,不僅不能增加用戶的決策偏好,往往適得其反。醫療的嚴肅性的確使大眾傳播異常困難。

5.快速迭代在醫療領域不適用

互聯網思維「快速迭代」,其本質是通過不斷「試錯」產生的「反饋」對產品和技術進行優化,從而很快讓產品或服務接近完美的精益創業思維。然而被互聯網領域反復驗證過的送代思維應用到醫療領域創新時卻遇到了困境。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快速送代」操作的前提假設:試錯成本必須低。這里的試錯成本低,包括了多層含義:第一層是產品或服務本身生產成本較低;第二層是如果出現錯誤,其產生的後果帶來的成本較低;第三是相比非試錯手段(例如做用戶調研或咨詢研究來進行決策),試錯方式達到正確方向的成本低。醫療行業的許多方面本質上都不支持以上假設。特別是一旦出現失誤,其影響的後果往往涉及生命安全,這樣的代價不容許採取快速試錯的方式(葯物還有動物實驗等替代方案,但是互聯網醫療服務沒法啟動動物實驗代替人的使用)。不僅是醫療,汽車製造業、工業機器人產業也不允許快速送代的方式。

巨大的試錯成本(或稱為「代價」)使得從業者難以從快速試錯中獲取 經驗 和反饋,整個產品服務的進化周期也因此不得不延長,甚至長期都難以摸索到正確的方向。

可能你會想到,既然已經有這么多企業試過錯了,是不是腦袋被門擠了?還往這個方向考慮。在線問診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取決於:(1)在線醫療的相關政策,在線處方所針對病種的覆蓋數量;(2)醫保支付,在線能夠覆蓋的目錄和范圍;(3)需求驅動,線上最易產生問診行為的疾病( 兒童 、皮膚、婦科等);(4)醫葯電商配套設施完善程度,是否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完成葯品配送。而針對線上問診,我認為現階段是有轉機的,主要理由如下:

(1)20_年9月14日,國家衛健委相繼發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 《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 《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個文件,在線問診的行業地位得以確立,制約行業發展的支付、處方等問題也有望加速推進。政策利好或許能讓在線問診再次迎來了春天。

(2)製造高頻需求:除了兒科、皮膚、婦科等在線問診需求較高外,在線疾病問診屬於低頻需求,但如果朝著健康管理的方向發展,以「健康管理師」和「營養師」為「團隊模式」主動提供健康管理產品。這種商業模式的主要思路,在於由「健康管理師」為發起方,主動聯系用戶並進行相應服務,進而提升產品的使用頻率。隨著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健康管理師」甚至可以由人工智慧替代,交互過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可玩兒性,或許更嫩增加用戶的粘性。

(3)各個城市的30分鍾、1小時送葯上門的服務在不斷興起,這將成為在線問診的又一助力。

>>>

設備為終端延伸到每一個用戶

隨著醫院葯品帶量采購(相當於從明面上取締了以葯養醫)的推行,很多人都能發現,去醫院看病買葯的費用是降了一些,但是診療前的檢查費卻嗖嗖的往上漲,那是因為帶量采購極大壓縮了醫院采葯的分紅、回扣等利潤,可是醫院還要盈利、還要穩定運營,這部分利潤減少了,只能從其他地方找補,於是檢查項便多了起來,費用也漲了起來。接下來這個思路就從降低檢查費說起。

以智能手環(手錶)為例,現在的手環(手錶)具備定位、運動記錄、睡眠監測、心率監測,甚至通信、心電圖(不免要吐槽華米新發布的米動健康手錶,本身價格倒不算高,可測心電,可是還要單獨花遠遠高於設備本身價格年費購買心電解讀服務,簡直無語)等功能,我認為將來的手環(手錶)必定會增加中醫號脈、血壓、血糖、血氧、超聲波顯像等體征指標的檢測功能,這將不僅可以極大的降低入院診療的檢查費用(前提是設備通過國家醫療器械認證),也將能通過從用戶身體採集到的體徵信息,結合後台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分析,為用戶提供定製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可穿戴(攜帶型)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應用,一個是健康級,一個是醫療級,隨著技術的進步,醫療級的應用功能將逐步向健康級轉變。人群處於亞健康或慢病狀態,針對疾病預防所投入的費用,要遠遠低於將亞健康和慢病拖至重病、大病的費用,這一點在以前很難被意識到,現在已經開始慢慢被接受。在大家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治未病」,也就是疾病預防的理念將會更加被公眾認可,作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術後復健交互終端的可穿戴設備未來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泛。

可穿戴(攜帶型)設備應用功能分類

如果要朝著這方方向去做,我會怎麼做呢?(1)以手環(手錶)為切入點,這在手環已經普及,消費者漸漸接受手環成為繼手機之後身體的一個部分的情況下,市場更容易被推廣;(2)適配細分人群,提供不同的側重功能,這樣可以降低成本,為消費者減負。比如,針對老年人重點提供心率監測、摔倒檢測、一鍵呼救等功能,而且可匹配的手機終端不再局限為一個,可以增加至老人子女的數個終端,這樣子女可以隨時通過APP查看老人的健康狀態;針對年輕群體,這個已經很普遍了,以運動健康為主題;針對癲癇患者,可重點提供皮膚電信號檢測功能,同時連接至家人手機終端,一旦發作,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家屬;針對心血管病患者,可以重點提供心率監測、心電監測功能……(3)一定要擁抱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未來智能手環(手錶)一定會作為私人健康管家的載體,為用戶時時提供健康管理,具備這種功能,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不可或缺。

>>>


2022創業項目構思基本思路大全相關文章:

★ 2022農業創業項目計劃書方案精選10篇

★ 2022適合畢業大學生創業項目

★ 2022年最新創業計劃書項目模板

★ 創業項目計劃書樣本最新10篇

★ 2022茶餐廳創業計劃書通用10篇

★ 2022大學生創新創業心得體會範文10篇

★ 2022健身房創業計劃書範文

★ 2022書吧創業計劃書範文

★ 大學生優秀創業計劃書5篇

★ 校園創業計劃精選集錦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伍』 互聯網醫療:你認為是泡沫還是轉機說說你的理由

和往年一樣,2015馬上就從我們手裡溜走。對移動醫療的參與者和關注者,這一年又跟往年不一樣,從喧鬧的年頭到稍顯清冷的年尾,有太多事件和經歷值得記述。
2014是移動醫療元年,因為很多人是在這一年才聽說這個詞或剛動了試水的心思。
2015各路豪傑從心動變成行動,用自己最美好的姿勢試圖推開醫療塵封的大門。不管平穩落地還是摔個跟頭,都懷著一顆努力過的心。
我有幸借獨角獸工作室的平台一年中實地拜訪了近三十家創業公司,深談了近百個投資人創業者,調研了解過一百多個創業項目,忍不住想對移動醫療來個全面的年終總結。
2015年的移動醫療太多姿多彩了,來比賽的、押賽道的、看熱鬧的還是潑涼水的,都可以找到自己鍾愛的劇情,再得出自己預設的結論。想用幾句簡單的話展現移動醫療酸甜苦辣鹹的一年,難免得罪一大批觀眾,我還是借2015年熱賣的五部電影來請各位對號入座吧。
速度與激情

只有這部電影才能配得上2015年移動醫療的熱鬧,感謝2014年融資成功的三甲公司,感謝國家的互聯網+政策,從幾乎無人關注到3000多款醫療APP上線只用了一年多,這只有大煉鋼鐵的熱情才能比得上。
掛號預約、網路問診和慢病隨訪是最火熱的創業門類,幾百個叫 XX醫生的APP能把你徹底繞暈。光糖尿病一個領域,獨角獸工作室就發現了50多款活躍APP。還有好多公司處在萬事俱備,只差程序員就可以開工的狀態。
跟醫葯沾不沾邊的都進來做移動醫療,誰讓我們都有關心人類健康的情懷?醫療是3萬億的盤子,算上大健康就有8萬億,難怪有仁和葯業定增十幾億押寶醫葯O2O,有平安自雇幾百名醫生專職做網路問診,有滴滴打車推出醫生上門,有掛號網獲得數億美金的天價融資,有馬雲喊出三十年後讓醫生失業。
誘惑和恐懼,讓大家都深深地記住了移動醫療。
不可思議

看了一年的移動醫療,我只能說有太多地方很奇妙。衛計委51號文規定網上不能做醫學診療、公立醫院朝南坐、醫保不給疾病預防買單、醫生無法自由執業和優質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都決定移動醫療剛出生就營養不良。缺少可穿戴硬體和商保支持,移動醫療在患者那裡也沒討到便宜。
雖然做移動醫療很多,但能做的領域還非常少,大家自然少不了互相學(chao)習(xi)。很多APP號稱有N萬醫生或幾百萬患者使用,但看看身邊的醫患又好像沒人在用。很多公司敢從三五十人一年內膨脹到三五百人,沒有盈利沒有收入甚至看不到收入在哪,支撐信心的只有VC的錢和不知真假的運營數字。業界都認為某家名字里有個水果的公司恐怕明年會率先倒下,希望它到時候不要連累太多人家就好。
分歧者

一邊創業熱火朝天,一邊用戶冷眼旁觀;一邊說互聯網+醫療好,一邊說醫療+互聯網才是正道;一邊說移動醫療代表未來,一邊說移動醫療沒有未來。
移動醫療在2015年出現前所未有的分歧:一篇匿名文章就可以幾乎「說倒」移動醫療的標桿——春雨醫生;熱心「醫療信息化」的王杉院長跟力主「醫療去中心化」的張銳在一場對話中互相打斷18次;中國最大的移動醫療公司——網路跟它最大的金主——莆田系民營醫院為醫療廣告矛盾公開;有人說移動醫療剛開場,有人就唱移動醫療進入下半場;去年底投資人還非移動互聯網不投,今年底就變成沒有醫療收入不投。
移動醫療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沒有一個理論能服眾,沒有一個模式能走通。
夏洛特煩惱

創業小公司起步艱難,移動醫療領頭羊也煩惱多多。雖然掛號網一氣融了4億美金,等於幾百家小公司的天使投資總額。但是線上流量無法變現,掛號也難以收到錢,春雨醫生、丁香園和掛號網紛紛辦起線下診所醫院,好大夫從分診延伸到隨訪,阿里健康醫葯電商業務受挫後轉型雲醫院和在線醫療還是不叫座,騰訊承認不懂醫療,就投資它認為能連接醫療信息和醫患的公司,一口氣在杭州就入股三家,據說小馬哥還想給幾家劃分地盤,不要自相殘殺。
火星救援

創業者都是打不死的小強,也沒有時間關注別人的想法,就像被遺忘在火星的馬特.迪蒙,只有自己拚命找到點可憐的資源才能熬到別人來救你。
移動醫療跟商業保險合作是下半年的熱點,「退糖鼓」和「騰愛糖大夫」都已經正兒八經玩起來,阿斯利康、賽諾菲和輝瑞都跟移動醫療深度結盟,都想借對方的體溫度過難挨的行業冬天,魚躍、樂普和福瑞索性自己做移動醫療,不就是做個APP嗎,誰說葯企的程序員就不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呢?
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緊閉的醫療大門好像有打開一條縫的苗頭,VC不想投資個醫生集團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國家剛鼓勵實現分級診療,立馬涌現一批做轉診飛刀的公司, 「責任醫療組織」「整合醫療」和「凱撒模式」也張口就來。
為移動醫療打基礎的信息化項目沒有贏得足夠多的關注,無論是提倡醫療數據標准化與公享的OMAHA聯盟,還是蘋果research kit首批邀請宣武醫院項目入駐,或是首家雲醫院在寧波和首家互聯網醫院在烏鎮,或是西安盈谷與中國電信合作的「影像雲」工程,它們的巨大熱量將在未來幾年得到釋放,驚天動地也未可知。
如果把醫葯電商也算移動醫療的延伸,這是年度大戲中最吊胃口的橋段。總說要來,總是不來,大家早已屯好重金,連國葯上葯這樣超級選手都早早跟360、京東聯手,就等政策發令槍響。葯企的未來很煎熬,醫院的利益不會放,患者的習慣難以改,醫葯電商好處咱走著瞧!
還是這句話:不管你喜不喜歡2015年移動醫療,它的故事和表演都有聲有色。你可以懷疑移動醫療,但置之不理就會錯過一場好戲。
2016中國經濟有眾多懸念,結構調整才能平穩著陸,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才會有新產業生根發芽。移動醫療的價值會不會水落石出?移動醫療會屍橫遍野還是高歌猛進?哪些公司會變成移動醫療公認的獨角獸?你可以預設自己的答案等明年來檢驗。

『陸』 在線問診哪個平台最權威最好可以選擇醫生

現在在線問診的平台還挺多的,像常笑健康公眾號就做得很不錯的,他們是與好大夫在線合作,有免費問診,也有專家問診。專家問診是付費的,但是可以選擇醫生。醫生的態度很好,回復也比較快~ 可網路了解更多

熱點內容
情人節萬萬歲漫畫 發布:2025-08-18 15:50:15 瀏覽:40
七夕流程規劃 發布:2025-08-18 15:41:55 瀏覽:894
花茶花樹 發布:2025-08-18 15:40:34 瀏覽:90
海棠曉夢吧 發布:2025-08-18 15:38:07 瀏覽:550
盆栽桔子修剪圖解 發布:2025-08-18 15:38:06 瀏覽:459
玫瑰花餃子是煮還是蒸 發布:2025-08-18 15:28:26 瀏覽:40
梅花魂導入 發布:2025-08-18 15:26:04 瀏覽:250
墨蘭蘭花 發布:2025-08-18 15:24:35 瀏覽:915
電動車情人節策劃方案 發布:2025-08-18 15:12:08 瀏覽:830
燃晚海棠花 發布:2025-08-18 15:10:35 瀏覽: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