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眩暈丁香園

眩暈丁香園

發布時間: 2023-03-27 18:55:37

❶ 身邊的朋友得了癌症怎麼辦

當病理分期已經確定,下一步就是確定治療方案了。我本身只有非小細胞肺腺癌的陪同治療經歷,下面的經驗只能給出方向上的大致參考,請各位還是根據自身情況,多多依照NCCN指南以及專家共識來做決定。


現在主流的晚期癌症治療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種:


①化療。


②放療。


②靶向治療。


客觀上看,這三種治療方案之間並無明顯的優劣分別,要從適應症和適應人群去具體分析考量,不能在確診之前一棒子打死其中任何一種(諸如怎麼樣也不化療/放療/靶向治療之類)。


化療


即化學葯物治療的簡稱,是利用化學葯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直至最終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它是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一般採取靜脈滴注化學葯物的方式進行治療,化療周期根據具體病情和方案的不同而變化。而化療的副作用,也根據方案的不同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不同而不相雷同,例如大部分聯用鉑的化療方案都會造成骨髓抑制等等。


我要說的是,不要聞化療而色變。目前有一些晚期腫瘤,在最新版指南中明確說明了以化療為一線治療手段,是因為這類型的腫瘤細胞對於化療的響應是最為敏感和迅速的,相應的治療效果也是最好的,例如肺癌中的小細胞肺癌,進展速度相當快,如果因畏懼化療拖延病情,後果可能不堪設想。當然化療也有相應的適應人群,病人的身體情況若達不到要求,院方是不會對病人實施化療的。需要注意的是,化療也有耐葯周期。


放療


即腫瘤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線如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α、β、γ射線和各類x射線治療機或加速器產生的x射線、電子線、質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療惡性腫瘤的一種方法。同樣,放療也有相應的適應症、適應人群以及副作用。例如,對於肺癌多發腦轉移的病人來說,全腦放療是效果明顯的治療手段,治療效果可以持續半年左右;而對腫瘤造成的骨轉移進行放療,也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我母親右腦有一處轉移,化療同時進行全腦放療,主要副作用是全身無力、眩暈以及惡心嘔吐、食慾下降,但是放療抑制腦部進展長達半年時間,效果還是不錯的。而因為母親的骨轉移位置敏感,我們沒有對骨轉部位進行放療。)


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葯物,葯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


與化療相比,靶向治療是新型的治療手段,它最大的特點是有針對性,相對來說,副作用比全身治療的化療要小。同樣,靶向治療也有適應症、適應人群,不同的靶向治療根據打擊對象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在靶向葯物的說明書上會有比較全面的說明。靶向治療最大的缺點在於花費巨大,有半年至一年不等的平均耐葯周期,耐葯之後只能選擇化療或者下一代靶向葯物。


注意:目前有一些晚期癌症的一線治療手段是靶向治療,如果指南共識有提到這種情況,請有條件的患者務必進行全面的基因突變檢測。這種檢測需要患者的活檢組織,通常需要三到四周才能出具檢查結果,是否需要基因檢測,務必在方案確定之前與醫生進行全面地溝通。基因檢測如果有陽性結果,最好先詢問是否有相應葯物的國內臨床。(靶向葯物花費巨大,目前還有無法克服耐葯的技術問題。)


※如何選擇或者了解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


1)參考NCCN診療指南以及專家共識。


2)根據1)的內容詳細了解醫生推薦的治療方案。


3)在有多個方案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可以向更多的從業人士(腫瘤醫生、腫瘤專家、新葯研發團隊…)以及資深病友、家屬請教。


另外的治療手段還有近年來流行的免疫療法以及姑息手術等等。免疫療法前景廣闊,但目前的技術仍然有限,大規模應用時機尚未成熟,有條件的人可以試用,但沒有必要在它身上押重注;姑息手術一般是為了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PS: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絕對不是讓大家越過醫生做決定,而是在醫院做出任何治療方案的時候,病人和家屬心中不至陷入懵然無知的狀態,能更加主動地配合醫生的治療;在極少數情況下,對可能出現的治療方案選擇分歧上有自己的了解和判斷。(例如我家在病理出具之前,醫生就爭分奪秒地按照當時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共識為我母親上了化療,這在當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並不是唯一選擇。我和家人對此一無所知,結果錯失了最佳的靶向治療時機,付出慘痛代價。)

❷ 高血壓葯物講座的幻燈片哪裡有

高血壓病的注意事項

高血壓病的注意事項包括以下幾點(一)合理膳食;(二)適量運動;(三)戒煙限酒;(四)心理平衡;(五)自我管理;(六)按時就醫。
一、 合理膳食
1. 飲食對於高血壓的重要性:民以食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膽固醇不高也不低。
2.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宜忌:
①碳水化合物食品:
適宜的食品---米飯、粥、面、面類、葛粉、湯、芋類、軟豆類。
應忌的食品---蕃薯(產生腹氣的食物)、干豆類、味濃的餅干類。
②蛋白質食品---牛肉、豬瘦肉、白肉魚、蛋、牛奶、奶製品(鮮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製品(豆腐、納豆、黃豆粉、油豆腐)
應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豬的五花肉、排骨肉、鯨魚、鯡魚、金槍魚等、加工品(香腸)
③脂肪類食品
適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醬
應忌的食品---動物油、生豬油、熏肉、油浸沙丁魚
④維生素、礦物質食品
適宜的食品---蔬菜類(菠菜、白菜、胡蘿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黃瓜)水果類(蘋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類、菌類宜煮熟才吃。
應忌的食物---纖維硬的蔬菜(牛蒡、竹筍、豆類)
刺激性強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蔥、芥菜)
⑤其他食物
適宜的食品---淡香茶、酵母乳飲料
應忌的食物---香辛料(辣椒、咖喱粉)
酒類飲料、鹽浸食物(成菜類、成魚子)
醬菜類、咖啡
3 高血壓病人應注意的飲食習慣
① 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攝入,提倡吃復合糖類、如澱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這類糖屬於單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② 限制脂肪的攝入。烹調時,選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魚,海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膽固醇氧化,從而降低血漿膽固醇,還可延長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風,還含有較多的亞油酸,對增加微血管的彈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壓並發症有一定的作用。
③ 適量攝入蛋白質。高血壓病人每日蛋白質的量為每公斤體重1g為宜。每周吃2-3次魚類蛋白質,可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鈉排出,從而降低血壓。如高血壓合並腎功能不全時,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
④ 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帶、萵筍。含鈣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蝦皮。少吃肉湯類,因為肉湯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夠促進體內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腎臟的負擔。
⑤ 限制鹽的攝入量:每日應逐漸減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蓋去掉膠墊後,一平蓋食鹽約為6g。這量指的是食鹽量包括烹調用鹽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鈉摺合成食鹽的總量。適當的減少鈉鹽的攝入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體內的鈉水瀦留。
⑥ 多汔新鮮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鮮蔬菜不少於8兩,水果2至4兩。
⑦ 適當增加海產品攝入:如海帶,紫菜,海產魚等。
二 適量運動
運動對高血壓的重要性:有句話說:「年輕時,用健康換取金錢,年老時,用運動換取健康。」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的生成外,並能增強肌肉、骨骼與關節僵硬的發生。運動能增加食慾,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改善睡眠。有持續運動的習慣:最好是做到有氧運動,才會有幫助。有氧運動同減肥一樣可以降低血壓,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騎自行車和游泳都是有氧運動。
1、進行運動的注意事項:
① 勿過量或太強太累,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增加活動量。
② 注意周圍環境氣候:夏天:避免中午艷陽高照的時間;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風。
③ 穿著舒適吸汗的衣服:選棉質衣料,運動鞋等是必要的。
④ 選擇安全場所:如公園、學校,勿在巷道、馬路邊。
⑤ 進行運動時,切勿空腹,以免發生低血糖,應在飯後2小時。
2、運動的禁忌
① 生病或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② 飢餓時或飯後一小時不宜做運動
③ 運動中不可立即停止,要遵守運動程序的步驟
④ 運動中有任何不適現象,應即停止
三 戒煙限酒
吸煙會導致高血壓。研究證明,吸一支煙後心率每分鍾增加5
-20次/分,收縮壓增加10-25mmhg。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煙葉內含有尼古丁(煙鹼)會興奮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同時也促使腎上腺釋放大量兒茶酚胺,使小動脈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尼古丁還會刺激血管內的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壓升高。長期大量吸煙還會促進大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內膜逐漸增厚,使整個血管逐漸硬化。同時由於吸煙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增多,從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動脈內膜缺氧,動脈壁內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此,無高血壓的人戒煙可預防了高血壓的發生,有高血壓的人更應戒煙。
與吸煙相比,飲酒對身體的利弊就存在爭議。不時出現各種報告,有的說飲少量酒有益,有的說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大量飲酒肯定有害,高濃度的酒精會導致動脈硬化,加重高血壓。
四 心理平衡
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表現是緊張、易怒、情緒不穩,這些又都是使血壓升高的誘因。患者可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培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遇事要冷靜、沉著;當有較大的精神壓力時應設法釋放,向朋友、親人傾吐或鼓勵參加輕松愉快的業余活動,將精神傾注於音樂或寄情於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從而維持穩定的血壓。
五 自我管理
1、定期測量血壓,1-2周應至少測量一次
2、治療高血壓應堅持「三心」,即信心、決心、恆心,只有這樣做才能防止或推遲機體重要臟器受到損害
3、定時服用降壓葯,自己不隨意減量或停葯,可在醫生指導下及現病情加予調整,防止血壓反跳
4、條件允許,可自備血壓計及學會自測血壓
5、隨服用適當的葯物外,還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飲食、適當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睡眠充足。
6、老年人降壓不能操之過急,血壓宜控制在140-159mmhg為宜,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7、老年人及服用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阻斷葯的防止體位性低血壓
8、不需要嚴格禁止性生活:注意以下幾種情況,不宜進行性生活①事後不要立即進行房事②酒後應禁止性生活③若有頭暈,胸悶等不適應停止性生活,並及時就醫。
六 按時就醫
①服完葯②血壓升高或過低,血壓波動大③出現眼花,頭暈,惡心嘔吐,視物不清,偏癱,失語,意識障礙,呼吸困難,肢體乏力等即到醫院就醫。如病情危重,請求救120急救中心

高血壓患者茶療十法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一種常見病,患者除了應堅持葯物治療外,經常用中葯泡茶飲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菊花茶:所有的菊花應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蘇杭一帶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飲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銀花、甘草同煎代茶飲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特效。對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有顯著療效。

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份可以助消化、擴張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壓。同時經常飲用山楂茶,對於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其飲用方法為,每天數次用鮮嫩山楂果1—2枚泡茶飲用。

荷葉茶:中醫實踐表明,荷葉的浸劑和煎劑具有擴張血管、清熱解暑及降血壓之效。同時,荷葉還是減脂去肥之良葯。治療高血壓的飲用方法是:用鮮荷葉半張洗凈切碎,加適量的水,煮沸放涼後代茶飲用。

槐花茶:將槐樹生長的花蕾摘下晾乾後,用開水浸泡後當茶飲用,每天飲用數次,對高血壓患者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同時,槐花還有收縮血管、止血等功效。

首烏茶:首烏具有降血脂,減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飲首烏茶療效十分明顯。其製作方法為取制首烏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鍾後,待溫涼後當茶飲用,每天一劑。

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之效,對因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及腰酸腿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功效。經常飲用葛根茶對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療效,其製作方法為將葛根洗凈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後當茶飲用。

蓮子心茶:所謂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但卻具有極好的降壓去脂之效。用蓮心12克,開水沖泡後代茶飲用,每天早晚各飲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壓外,還有清熱、安神、強心之特效。

決明子茶:中葯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經常飲用決明子茶有治療高血壓之特效。每天數次用15—20克決明子泡水代茶飲用,不啻為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視物不清之妙品。

桑寄生茶:中草葯桑寄生為補腎補血要劑。中醫臨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湯代茶,對治療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桑寄生茶的製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鍾後飲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玉米須茶:玉米須不僅具有很好的降血壓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瀉、止血、利尿和養胃之療效。泡茶飲用每天數次,每次25—30克。在臨床上應用玉米須治療因腎炎引起的浮腫和高血壓的療效尤為明顯。

高血壓食療法

1. 山楂粥

【原料】山楂30~40克粳米100克砂糖10克。

【製作】先將山楂入砂鍋煎取濃汁,去渣,然後加入粳米、砂糖煮粥。

【用法】可在兩餐之間當點心服食,不宜空腹食,以7~10天為一療程。

【功效】健脾胃,消食積,散淤血。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症以及食積停滯、腹痛、腹瀉、小兒乳食不消等。

2. 桃仁粥

【原料】桃仁10~15克粳米50~100克。

【製作】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為稀粥。

【用法】每日1次,5~7天為一療程。

【功效】活血通經,祛痰止痛。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

【宜忌】用量不宜過大;懷孕婦女及平素大便稀薄者不宜服用。

3. 胡蘿卜粥

【原料】新鮮胡蘿卜粳米各適量。

【製作】將胡蘿卜洗凈切碎,與粳米同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至米開粥稠即可。

【用法】早晚餐溫熱食。本粥味甜易變質,需現煮現吃,不宜多煮久放。

【功效】健脾和胃,下氣化滯,明目,降壓利尿。適用於高血壓以及消化不良、久痢、夜盲症、小兒軟骨病、營養不良等。
4 玉米糕

【原料】新玉米面450克,紅糖200克,食用鹼4克,熟豬油15克,發酵面50克。

【製作】把發酵粉和玉米面摻適量清水合成團後發酵,發酵好之後加上述其他原料揉均勻,然後用濕布蓋好,餳一小時。再反復揉已餳好的面團,整塊投入蒸鍋鋪平,用旺火蒸25分鍾左右。出籠略涼後刀切為塊或菱狀即可隨意食用。

【功能】調中開胃,適用於高血壓,咯血等症。

5西米(獼猴桃)粥

【原料】西米100克,獼猴桃200克,白糖100克。

【製作】洗凈西米浸泡30分鍾瀝干,獼猴桃去皮用刀切成豆粒大小的丁塊;大火燒開倒入西米,開水後改成中火將其他原料放入鍋中,稍煮即成。

【功能】滋補強身,解熱止渴,宜於高血壓、肝炎等病的中老年人。

6藕藏花生

【原料】大藕1公斤,花生米200至300克,白糖若干。

【製作】在藕節的一端切開灌入花生米,灌滿後將切下的藕接在切口處用竹簽固定,放入鍋內用冷水浸沒,中火煮2小時至藕酥熟,然後擠汁水2碗,食用時用刀切成厚片,每日2次為宜,以白糖佐食。

【功能】補脾潤肺、止血化痰、高血壓、心血管病宜食。

高血壓病人的飲食方法:

1. 三餐

飲食安排應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高血壓患者常較肥胖,必須吃低熱能食物,總熱量宜控制在每天8.36兆焦左右,每天主食150-250克,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佔50%。不伴有腎病或痛風病的高血壓病人,可多吃大豆、花生、黑木耳或白木耳及水果。晚餐應少而清淡,過量油膩食物會誘發中風。食用油要用含維生素E和亞油酸的素油;不吃甜食。多吃高纖維素食物,如筍、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帶、洋蔥等,以及少量魚、蝦、禽肉、脫脂奶粉、蛋清等。

2. 低鹽

每人每天吃鹽量應嚴格控制在2-5克,即約一小匙。食鹽量還應減去烹調用醬油中所含的鈉,3毫升醬油相當於1克鹽。咸(醬)菜、腐乳、鹹肉(蛋)、腌製品、蛤貝類、蝦米、皮蛋、以及茼蒿菜、草頭、空心菜等蔬菜含鈉均較高,應盡量少吃或不吃。

3.高鉀

富含鉀的食物進入人體可以對抗鈉所引起的升壓和血管損傷作用,可以在食譜中經常"露面"。這類食物包括豆類、冬菇、黑棗、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筍、瘦肉、魚、禽肉類,根莖類蔬菜如莧菜、油菜及大蔥等,水果如香蕉、棗、桃、橘子等。魚不論對哪種高血壓患者,魚是首選的,因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每星期吃一次魚的比不吃魚者,心臟病的死亡率明顯低。

5.果蔬

每天人體需要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可以通過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來滿足。有人提倡,每天吃1-2隻蘋果,有益於健康,水果還可補充鈣,鉀、鐵、鎂等。

6.補鈣

有人讓高血壓患者每天服1克鈣,8星期後發現血壓下降。因此應多吃些富含鈣的食品,如黃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魚蝦、紅棗、鮮雪裡蕻、蒜苗、紫菜等。

7.補鐵

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漿鐵低於正常,因此多吃豌豆、木耳等富含鐵的食物,不但可以降血壓,還可預防老年人貧血

8.飲水

天然礦泉水中含鋰、鍶、鋅、硒、碘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煮沸後的水因產生沉澱,對人體有益的鈣、鎂、鐵、鋅等會明顯減少,因此對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宜生喝。茶葉內含茶多酚,且綠茶中的含量比紅茶高,它可防止維生素C氧化,有助於維生素C在體內的利用,並可排除有害的鉻離子。此外還含鉀、鈣、鎂、鋅、氟等微量元素。因此每天用4-6克茶葉(相當於2-3杯袋泡茶)沖泡,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

以上飲食原則,高血壓病人若能落到實處,持之以恆,必會有益於健康。

九.科學飲食控制血壓平穩

盡管原發性高血壓不能治癒,但它能被有效控制。 合理的飲食結構有助於保持血壓平穩。合理的飲食是指高纖維素、低鹽及低脂飲食,應多吃水果、蔬菜和穀物。

首先可使用非鹽調味品增加食物美味,少吃加工過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含有較多的鈉鹽。

其次一些飲料如可樂類含有的咖啡因可在段時間內使血壓升高,而每天飲用少量的紅葡萄酒,如一天一杯可使血壓降低,但過量飲酒可加重高血壓病。

另外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樣有助於降低血壓。建議您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香蕉中的鉀可幫助降低血壓。另經證明每日攝入800毫克鈣和300毫克鎂對治療高血壓有益,多種菜籽、堅果、大豆、豌豆和深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鈣和鎂。

❸ 患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能根治嗎

首先應明確到底是不是椎動脈供血不足,包括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耳部疾患、小腦病變等許多均可導致,排除其他問題後方可診斷。其次,椎動脈供血不足原因很多,包括: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管腔變窄。②椎動脈受機械性壓迫,發生狹窄或閉塞,或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引起椎動脈受壓或痙攣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頸椎病,由此產生的眩暈稱頸性眩暈,由於骨刺及退行性關節炎、椎間盤病變,使椎動脈易受壓迫,當轉頸時一側之椎動脈更易受壓,若椎動脈本身已有粥樣硬化,一側椎動脈受壓迫後,對側椎動脈無法代償則出現症狀,症狀常與頭頸轉動有密切關系。③基底動脈的舒縮功能發生障礙。④椎-基底動脈的畸形或發育異常。⑤鎖骨下動脈盜學綜合征(又稱偷漏綜合征),一側鎖骨下動脈的第一部分(靠近椎動脈起源處)由於動脈硬化、感染、先天異常、外傷等原因而發生狹窄或閉塞,當該側上肢用力時或活動時,健側椎動脈的血液可倒流入患側的椎動脈,再流入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側端,以供應患側上肢的需要,但供血量仍不足。此時可產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各種臨床症狀和體征。⑥動脈內膜炎、多發性大動脈炎、頸動脈炎、結締組織病、梅毒、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外傷等。所以,應進一步查明原因治療。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是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國外有研究報道稱血管結構異常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發病的主要形態學基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它的發病基礎復雜。目前認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發病機理主要有:①微小動脈栓塞②腦血管痙攣③腦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④頸椎病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病因多而復雜,有些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如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管壁結構的年齡變化、分子生物學指標和生物力學的改變;頸部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影響;上、下位頸椎間活動時對椎動脈的影響;椎動脈周圍神經叢因素致VBI的機制;頸椎鉤突和橫突孔骨贅生長的相關因素等
非葯物治療建議做些相應的檢查,老年患者多見由於頸椎退行性病變所制,可以拍個正,側位的頸椎片看看是否有椎動脈收壓,最好到康復醫學科檢查看是否可以做些牽引理療,注意調整好牽引時的重量和體位,否則可能還會加重症狀,另外可以考慮做正規的手法治療,一定要結合症狀和頸椎片做推拿,也可以推拿手法和牽引配合,以前在康復科給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的頸椎病人做感覺效果不錯。

80%腦卒中為缺血性。20%的缺血性事件發生於後循環(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的組織(圖1)。椎基底動脈性腦卒中所導致的癱瘓可能極具破壞性,有些類型死亡率很高1。許多椎基底動脈疾病病例被漏診或被誤診2。一些常見症狀,例如眩暈或短暫的意識喪失,常被錯誤地歸因於後循環缺血。以前,臨床醫師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這一籠統術語來解釋所有後循環缺血病例的血流動力學原因1,3,4。在過去15年中,詳細的臨床研究和腦部影像學檢查提供的資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後循環缺血的臨床表現、病因、發病機制、治療和預後的理解1,3。

病因和血管病變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最常見病因是栓塞、大動脈粥樣硬化、穿支小動脈病變以及動脈夾層5-8。少見的病因有偏頭痛、血管肌纖維發育異常、凝血性疾病以及濫用葯物。栓子來源於心臟、主動脈以及近端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1,3,5。大動脈粥樣硬化的分布因人種和性別而異9,10。男性白人的動脈粥樣硬化常常發生在鎖骨下動脈發出椎動脈的起始處。這個部位有粥樣硬化的病人常常有頸動脈、冠狀動脈以及周圍血管的病變9-13。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於黑人、亞洲人和婦女1,9,10,12。
供應腦乾和丘腦的小動脈起源於顱內椎動脈、基底動脈和大腦後動脈(圖1)。高血壓增加這些動脈發生透明脂肪性增厚的可能性,這種情況進而導致小范圍的梗死14。上級動脈的粥樣硬化可以阻塞或擴展到這些穿支動脈的起始部或在這些分支血管內形成微小粥瘤,導致動脈阻塞(顱內分支動脈粥瘤病)15,16。
動脈夾層發生於顱外椎動脈的移動度最大部分。這部分椎動脈包括延伸到上部頸椎的第三段和介於起始部與椎間孔之間的第一段1,17,18。

症狀和體征

在椎基底動脈阻塞症患者中,常見症狀包括頭昏、眩暈、頭痛、嘔吐、復視、失明、共濟失調、麻木和累及軀體兩側結構的無力。最常見的體征包括肢體無力、步態和肢體運動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和口咽功能障礙。後循環缺血很少只引起單一症狀,而是根據發生缺血的區域不同而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征。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後循環登記(NEMCPCR)顯示,不到1%的椎基底動脈缺血病人只出現單一症狀或體征1,3,5。

常見表現形式

栓塞
最常見的動脈栓塞部位有顱內椎動脈(常導致小腦梗死)和遠端基底動脈(常導致小腦上部、中腦、丘腦以及大腦後動脈供血區域梗死,也就是所謂的基底動脈尖梗死)1,3,5,19-22。有小腦梗死的病人經常報告頭昏,偶爾並發明顯眩暈、視力模糊、行走困難和嘔吐。他們通常身體偏向一側而且不能坐直,無人幫助的情況下也不能保持直立姿勢。病人梗死側的上肢可能有肌張力減退,檢查這個體征的最好方法就是,讓病人雙手向前伸直,然後快速放下雙手,並迅速停住。肌張力減退的手臂在下降或快速抬起時往往動作過度。眼球震顫也是常見表現。單純小腦梗死的病人沒有偏癱或一側感覺喪失。
栓塞性梗死可累及一側大腦後動脈,這種情況經常導致對側視野偏盲1,3,20,23,如圖2所示的病人。圖2描述的病人有椎動脈阻塞,導致了與低位腦干相關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s),後來有右側大腦後動脈的動脈內栓子,引起枕葉梗死和左側偏盲。有時,在偏盲側的同側肢體和面部也存在半側感覺神經性症狀。左側大腦後動脈的大范圍梗死通常伴有閱讀困難和顏色辨認困難,而右側大腦後動脈的梗死則可能伴有左側視野喪失和定向障礙。雙側大腦後動脈的梗死則導致雙側視野缺損,有時也導致皮質性盲。病人也可能出現無法形成新記憶和煩燥狀態1,3,21,22。中腦前側和丘腦的栓塞性梗死可導致有下列特徵的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嗜睡和有時為昏迷;無法形成新記憶;瞳孔縮小且對光反射不良;垂直凝視缺陷1,3,21,22。

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狹窄與阻塞
頸部椎動脈起始處或附近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通常表現為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包括眩暈、視覺聚焦困難以及平衡功能缺失13,這些症狀通常在病人直立時、血壓下降或血流量下降時發作,與延髓和小腦內的前庭小腦結構缺血有關13。有些病人的大腦後動脈、小腦動脈或基底動脈尖的症狀和體征會突然發生,為椎動脈阻塞性病變栓塞所致。
顱內椎動脈的粥樣硬化性狹窄或阻塞常常導致與外側髓質被蓋缺血相關的症狀和體征,也就是所謂的Wallenberg(或者外側髓質)綜合征(表1和圖3A)。顱內椎動脈的阻塞同樣可以成為頭端基底動脈及其分支栓子的來源。當雙側顱內椎動脈均被累及時,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經常由站立或血壓下降促發的視力減退和共濟失調。在NEMC-PCR中,407例病人中的13例有對血流動力學敏感的缺血發作,通常由雙側顱內椎動脈阻塞性疾病所致,他們多次發生眩暈、肢體向一側歪斜、口周感覺異常和復視的短暫發作5,24。
基底動脈的粥樣硬化性狹窄和阻塞通常導致兩側症狀和體征或交叉性表現(累及一側面部和對側軀干肢體)1,3,25,26。病人主要出現軀體運動和眼球運動的體征和症狀(表2),當嚴重的時候,可以導致閉鎖綜合征(圖3。

穿支動脈疾病
旁正中腦橋的梗死可導致表現為面部、上肢和下肢無力或一側上下肢無力,但沒有視覺、感覺、認知或行為異常為特徵的單純運動性腦卒中。有時,四肢無力也可以顯示為小腦型功能失調,也就是共濟失調性偏癱1, 3, 14-16。丘腦腔隙性梗死可表現為單純感覺性腦卒中,出現一側面部和上下肢的麻木或感覺異常,而沒有運動、視覺、認知或行為的異常1, 3, 14,16。
動脈夾層
椎動脈夾層病人的主要症狀是疼痛,最常見於後頸部或枕部,可波及肩部1,17,18。也可發生彌漫性頭痛,大多數為枕部頭痛。顱內椎動脈栓塞或動脈夾層蔓延到顱內椎動脈可導致眩暈、復視和外側延髓或小腦梗死的體征。顱內椎動脈夾層可導致延髓、小腦和腦橋的缺血,也可以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27。

通常不是後循環疾病所致的症狀

一些表現為全身性、循環性、前庭性和聽覺性的症狀常常被錯誤地歸因於後循環缺血所致。

單獨發作的頭暈、頭昏或眩暈
「頭暈」或許可以指頭昏、頭腦不清或明顯眩暈。眩暈指外周前庭系統或中樞前庭小腦系統功能紊亂。外周前庭病患者的眩暈發作通常由突然的運動和位置的變化引起,並通常並發聽覺症狀。椎動脈疾病可導致暫時性眩暈發作,並且通常伴發腦干或小腦的其他症狀。根據我們的經驗,持續3周以上的單純眩暈幾乎肯定不是椎基底動脈疾病所致。在罕見情況下,幾乎只見於糖尿病病人,基底動脈供應內耳的小腦前下動脈分支阻塞可以在引起腦干梗死前導致眩暈和/或單側聽力喪失28。
頭昏通常反映的是與循環系統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心臟病有關的暈厥前表現。在沒有神經系統症狀或體征的情況下,頭昏極少是椎基底動脈缺血的表現。孤立性暈厥病人中神經血管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和超聲檢查)的診斷陽性率很低29。孤立性暈厥並不增加腦卒中的風險30。在我們所遇到的407例病人中,只有7%的病人報告有頭昏症狀,而且沒有1例病人以頭昏為獨立的症狀1,3,5。

短暫的意識喪失
癲癇和暈厥是比腦血管病更常見的導致短暫性意識喪失的病因。維持覺醒狀態的網狀激活系統位於腦幹上部的旁正中被蓋。基底動脈阻塞可以擾亂這些神經纖維的功能並影響意識,昏迷就有可能發生。但是,基底動脈阻塞常常導致其他伴隨症狀,例如眼球運動和肌肉運動的體征。

跌倒發作
跌倒發作的定義是沒有任何先兆地突然失去體位控制並跌倒。跌倒伴意識喪失說明暈厥或抽搐可能是原因。跌倒發作曾被不適當地歸因於後循環的短暫缺血。腦幹缺血可影響控制肢體運動的皮質脊髓束,在腦幹缺血時,通常會出現持續四肢無力。在NEMC-PCR中,沒有1例病人以跌倒發作作為惟一症狀1,3,5。在缺乏提示腦干或小腦功能紊亂的症狀和表現時,後循環缺血很少是跌倒發作的原因。

疑有後循環缺血病人的評價

全面評價病史以及體格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的結果,可以指導進行哪些檢查。所有懷疑椎基底動脈區域卒中或TIAs的病人都要接受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最好是磁共振成像檢查(MRI),因為計算機化體層攝影檢查(CT)受顱骨偽影的影響不能全面顯示腦干結構。採用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的MRI是現有檢出急性梗死的最敏感方法。後循環卒中的大部分病人和與後循環供血區相關的持續時間超過1小時的部分TIAs病人,在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時都顯示有急性病變31-33。在罕見情況下,一些急性椎基底動脈卒中病人的彌散加權成像可能正常,但這種結果並不能排除梗死。隨訪研究常常顯示與臨床表現相符的梗死34。磁共振血管造影術可被用來明確頸部大血管阻塞和顱內病變的部位和嚴重程度31,35。
安有心臟起搏器或有不允許行MRI檢查的其他情況的病人,應該接受CT和CT血管造影檢查,除非有進行這些檢查的禁忌證。高質量CT血管造影可被用來顯示顱外和顱內的後循環,對評價疑診基底動脈阻塞的病人非常有用36。多普勒超聲檢查也可被用來顯示近端椎動脈37,頸部椎動脈的多普勒檢查可以顯示血流是順行還是反流。頭部多普勒檢查可被用來顯示顱內椎動脈和近端基底動脈的阻塞病變。頸動脈超聲檢查在評價後循環缺血病人方面幾乎沒有作用。在罕見栓塞病例中,大腦後動脈異常地直接起源自顱內頸總動脈。
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以及心律監測在內的心臟檢查,是尋找心臟和主動脈源性栓子的重要評價方法,特別是對於沒有頸部和顱部血管阻塞可以解釋臨床症狀和體征的病人,以及不同血管供血區的多發腦梗死病人。
血液篩查和凝血功能檢查應該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和凝血檢查。有病史提示以前有靜脈性或動脈性阻塞,或未發現心臟、主動脈或頸部顱內血管病變的病人,可能適合進行其他先天性和獲得性凝血病的檢查以及抗磷脂抗體的檢查。
准確診斷特殊類型腦卒中以及血管和腦部病變需要以下條件:人口統計學評估(年齡、種族和性別)和卒中危險因素評價;有關症狀演化過程的知識(例如,腦卒中發生之前是否有單次或多次變異型或經典型TIAs,發作是否突然和發作之前沒有TIAs,缺血是否是進行性的);病人的症狀和體征與已知缺血類型的關系;腦部和血管的影像學檢查。

預 後

椎基底動脈性腦卒中的轉歸取決於神經系統體征的嚴重程度,是否有動脈病變,梗死的部位和范圍,以及缺血的機制1,38。後循環腦卒中後的立即死亡率約為3%~4%38,39。在NEMC-PCR中,3.6%的病人死亡,18%的病人有嚴重殘疾38。無論病人的年齡和潛在危險因素如何,心臟栓塞、基底動脈受累和顱內多區域受累都增加預後不良的風險38。基底動脈阻塞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殘風險,我們應該努力盡早確定這種病變。

緊急預防措施

現在已有多種葯物性、介入性和手術的療法可被用於治療大腦後循環的缺血,但是沒有一種方法經過隨機試驗的徹底檢驗。可以採用的治療與大腦前循環缺血使用的治療相同。然而,很少試驗將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依照是前循環疾病還是後循環疾病進行分類。在進行了這種分類的試驗中,只有少數評價並報告了腦卒中的心臟、動脈和血液學原因。

短期葯物療法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的試驗顯示,用CT排除腦出血後,在腦卒中發生後3小時內靜脈注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增強缺血性卒中的神經系統功能恢復40。3項關於椎基底動脈疾病靜脈注射溶栓葯物的試驗顯示了不同結果41-43。根據NINDS的指南,Grond等在12例病人腦卒中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t-PA治療,其中10例轉歸較好,1例轉歸較差和1例死亡41。另一項研究對5例病人在腦卒中發生後6小時內給予t-PA治療42,2例有輕微的部分再灌注,1例有完全再灌注。3例死亡,1例保持在「閉鎖」狀態。Montavont等在18例病人發生腦卒中後7小時內給葯治療43。在治療後3個月,18例中有10例可獨立生活(即他們可以照料自己,沒有或只有輕微的殘疾),但2例死亡,6例預後情況差43。
溶栓葯物也可以通過導管直接動脈內給葯,注射到血栓處。在一項對65例椎基底動脈阻塞病人的回顧性研究中,43例病人接受了尿激酶或鏈激酶的治療,其中三分之二病人在腦卒中發生後24小時內接受治療,與22例接受抗凝葯物治療的病人相比,他們的生存率較高和預後較好。在接受溶栓葯物治療的病人中,只有阻塞血管再通的病人才生存44。另9項報告顯示,在大多數都於腦卒中發生後8小時以上接受t-PA治療的285例病人中45,62%有良好的血管再通,全部病人中28%在以後也血運良好。Brandt等發現,在51例接受溶栓療法治療急性椎基底動脈病變的病人中,栓塞病變血管較短、累及近端基底動脈並有較好側支循環者最有可能出現血管再通,並有良好臨床轉歸。昏迷或四肢癱瘓的病人或有慢性腦白質異常的病人,則預後差46。
臨床醫師目前尚無充分數據可資指導是選擇靜脈溶栓療法還是動脈溶栓療法來治療椎基底動脈性缺血。如果病人在腦卒中發生後3小時內就診,則一些神經科醫師按照NINDS指南,在CT排除腦出血後,採用靜脈內注射t-PA進行治療。我們主張在決定是否採用溶栓療法之前,特別是在症狀出現時間已經超過3個小時或診斷不肯定的情況下,可對病人進行腦和血管的影像學檢查(CT和CT血管造影術,或彌散加權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術)。如果發現椎動脈阻塞,我們採用靜脈注射t-PA治療。如果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基底動脈阻塞,我們則推薦行腦血管造影術和動脈內溶栓療法,因為基底動脈阻塞時死亡和致殘的危險升高,而且已有動脈內溶栓療法的廣泛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發生腦卒中後12~24小時也可以進行動脈溶栓治療44,45。
一些顱內椎基底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對血壓下降和血容量減少(甚至是坐起或站立)所引起的腦灌注量的變化很敏感24,47。對於這些病人,用液體和升壓葯最大程度提高血流量和血容量很重要。
預防
隨機對照試驗的強有力證據支持,心源性栓子所致腦卒中病人採用華法林抗凝能有效地預防以後的腦血管事件。一項回顧性研究在68例動脈造影證實顱內動脈狹窄的有症狀病人中,對華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療效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華法林對椎基底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療效更好48。但是,在一項納入顱內血管狹窄達50%~99%的有症狀病人的前瞻性雙盲研究中,在569例病人被隨機分配到華法林組或阿司匹林(1300 mg)組後提前終止了試驗,因為結果顯示,兩種葯物療效相同,但華法林會導致顯著更嚴重的出血49。華法林-阿司匹林復發性腦卒中二級預防研究也顯示,阿司匹林和華法林對非心源性栓子所致腦卒中的療效相同50。
前瞻性試驗的結果顯示,抗血小板葯物(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雙嘧達莫以及阿司匹林加雙嘧達莫)對TIAs和腦卒中的病人有益。但是,只有2項研究分析了試驗結果與動脈供血區之間的關系,無一項研究報告血管阻塞性病變的性質。對於腦血管的二級保護,噻氯匹定的療效優於阿司匹林,尤其是對於有症狀的後循環疾病的病人51。在歐洲腦卒中預防研究中,在臨床確診椎基底動脈供血區TIAs或腦卒中的病人中,在255例聯合應用阿司匹林和改良雙嘧達莫緩釋劑型的病人中有5.7%發生腦卒中,而接受安慰劑治療者有10.8%(P=0.005)52。
對於有大動脈狹窄和小動脈疾病的病人,我們採用抗血小板葯物治療。對於有限制血流量的嚴重大動脈狹窄和椎動脈夾層的病人18,我們考慮抗凝治療,以預防遠端栓塞和梗死的進展。當影像學檢查顯示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時,我們還使用他汀類葯物,除非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於70 mg/dl(1.8 mmol/L)53。在接受葯物治療的過程中還不斷發生缺血性事件的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病人,應當根據動脈病變的性質和位置,轉診行手術、血管成形術或者支架置入術治療(見下述)。隨機臨床試驗在設計時應當旨在闡述哪種治療方法最適於特殊腦卒中機制和動脈阻塞性病變。

未來方向

血管內治療手段
散在病例報告提供的證據顯示,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可能成為大動脈性椎基底動脈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對頸部閉阻塞性椎動脈病變進行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治療的初步結果顯示,再狹窄問題比採用頸動脈支架置入治療者更多見54。椎動脈起始處血管內徑小和成角彎曲使血管內治療更為復雜。顱內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得出了混雜的結果,並發症的發生率相對較高55。盡管結果只是初步的,但機械性清除血栓栓子可能對那些不能接受溶栓葯物病人很有用,並可以作為溶栓治療的輔助方法56。我們期待大規模對照研究對血管內血運重建與各種葯物療法進行比較。

手術
當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時,血管內膜剝脫術治療嚴重顱外椎動脈疾病的並發症率和死亡率都很低57。椎動脈手術的適應證尚未明確。在顱內血管成形術出現之前,有人採用手術方法在顱外動脈與顱內後循環之間建立搭橋分流,並取得一些成功,但尚無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N Engl J Med 2005; 352: 2618-26. June 23, 2005.) (李雁、***程 譯)
作者單位: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r. Savitz at the Divis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almer 127,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330 Brookline Ave., Boston, MA 02215, or at [email protected].

❹ 參芪扶正注射液 250ml 多少錢一瓶

根據丁香園用葯助手給出的數據,大約在140.00-189.00之間

❺ 面部神經痙攣吃什麼葯謝謝!

面肌痙攣(半面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半面痙攣,是指一側面部陣發性、不自主、不規則的肌肉抽搐,無神經系統損害的其他陽性體征。病因不清楚。
發病以中年女性為多,起病常為下眼瞼的輪匝肌陣發性輕微抽搐,以後逐漸向一一側面部擴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顯。抽搐程度不一,在緊張、情緒激動或疲勞時抽搐加重,安靜或睡眠時消失。少數嚴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個一側面肌。抽搐多限於一側,雙側者甚罕見。
本病是慢性進行性發展,一般不自發緩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現患側面肌癱瘓和萎縮,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僅限於眼輪匝肌時,應與功能性眼瞼肌痙攣鑒別,後者不向下面部擴展,且常為雙側性。當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顱神經損害,或肢體功能障礙,或件有肢體不自主動作時,應考慮顱內病變,需去醫院診治。
面肌痙攣主要採用葯物治療,可選用苯妥英鈉、利眠寧、安定、魯米那等。並配合理療。輕症患者經治療後症狀可略有減輕。重症者,葯物治療無效時,可採用面神經封閉式手術治療。

「半面痙攣」是怎樣發生的?
半面痙攣又稱面肌陣攣,為半側面部肌肉陣發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較為多見。其痙攣常自一側眼部或口角開始,隨之擴展到同側半面肌肉,但額肌較少受累。呈間歇性不自主節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鍾,間隔時間長短不定。人體疲勞、情緒激動、談笑瞬目等可誘發或使之加重。雖然抽搐時面部無疼痛,但頻繁發作可影響視力、言語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難以忍受。
關於本病發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學者和臨床醫師認為系面神經在內耳門附近受小腦後下動脈分支壓迫所致;當血啟數管過度迂曲、伸長拉緊或硬化時始顯症狀。推測受壓處面神經髓鞘萎縮,傳入感覺纖維與傳出運動纖維發生「短路」,激活運動纖維引起面肌痙攣。另外一種說法是:從面神經發出的運動抑制纖維,也分布於肌肉中,當某種因素使抑制纖維興奮消失時,面肌就痙攣。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診斷較易,但應進行臨床、耳鼻咽喉及神經科檢查,力求追查可能的病因。檢查要包括X線體層照相及CT檢查,以排除面神經受腫瘤(主要小腦腦橋角或顳骨岩部的腫瘤)壓迫的可能性。例如,顳骨岩部內的膽脂瘤最初表現即為面肌痙攣,另外面神經鞘瘤及較少見的聽神經瘤亦可如此。僅當上述檢查為陰性時,方能診斷為特發性半面痙攣。

半面痙攣的治療應如何進行?
對半面痙攣的治療,因病因不明,多缺乏特效療法。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有:
(1)常在初期聯合應用鎮靜葯、弱安定葯及抗癲癇葯。可選用安定、悄緩首顛茄、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痛定寧等葯物。同時配合針刺(選穴:地倉、頰車、翳風、合谷等,強刺激,留針20分鍾),可用紅外線、紫外線、超短波理療等,有望緩解輕度患者的症狀。
(2)面神經阻滯:用80%的酒精0.5ml注入莖乳孔以下面神經干周圍以阻斷其傳導功能,解除痙攣。可能2~3年後復發,但程度會明顯減輕,且可重復注射。阻滯療法具有損傷小、操作簡單的優點,其缺點是不能避免復發,不能預測面癱或痙攣的持續時間和程度。復發後雖可反復採用,但由於瘢痕的影響,療效較哪笑差。
(3)手術治療:多採用面神經電凝術,顳骨內面神經減壓術,神經切斷術,面神經減壓與神經切斷及電凝術並用等。
(4)中醫認為本病屬風痰入絡,痹阻氣血而致。治宜鎮肝熄風,疏風通絡,佐以豁痰寧神。可用鎮肝熄風湯合滌痰湯加減:代赭石20g,熟地黃20g,當歸12g,白芍20g,煅龍骨15g ,煅牡蠣15g,膽南星10g,半夏15g,僵蠶15g,茯神15g,全蟲10g,遠志10g。在急性期過後,可長期服用大活絡丹等中成葯。

面肌痙攣有哪些病因?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於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於兩側。開始多起於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展,逆向發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齡報道為兩歲。以往認為女性好發,近幾年統計表明,發病與性別無關。HSF發展到最後,少數病例可出現輕度的面癱。
⑴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報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屍檢時,發現其面神經部位存在有「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干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為主,而小腦上動脈SCA)次之。已知SCA發自於基底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交界處,走行最為恆定,而PICA和AICA則相對變異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異位壓迫到面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導致HFS。以往認為:HFS是由於動脈的搏動性壓迫所致,近幾年研究表明:單一靜脈血管壓迫面神經時亦可導致HFS,且上述血管可兩者或多者對面神經形成聯合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HFS手術的預後。
⑵非血管因素 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佔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產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於:①佔位導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報道了一例CPA表皮樣囊腫使AICA移位壓迫到面神經導致HFS;②佔位對面神經的直接壓迫;③佔位本身異常血管的影響如動靜脈畸形、腦膜瘤、動脈瘤等。另外後顱窩的一些佔位性病變也可導致HFS。如罕見的中間神經的雪旺氏細胞瘤壓迫面神經導致的HFS。Hirano報道一例小腦血腫的患者其首發症狀為HFS。在年輕患者中,局部的蛛網膜增厚可能是產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網膜囊腫偶可發生HFS。
⑶其他因素 面神經的出腦干區存在壓迫因素是HFS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學者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干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HFS。而Kuroki等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干區以外區域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 HFS的改變。Mar-tinelli也報道了一例面神經周圍支損傷後可出現HFS。關於面神經出腦干區以外的部位存在壓迫因素是否導致HFS,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此外,HFS也可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僅有幾例報道,其機理尚不明了,推測可能與遺傳有關。

面肌痙攣(HFS)如何治療?
(1)葯物治療
傳統的葯物治療多採用抗癲癇葯物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安定等,其他葯物,如卡巴酚酊、非氨酯等,據報道對某些HFS有特效,但尚不足以推廣應用。
(2)封閉治療
以往葯物治療HFS效果不佳時,臨床可採用酒精進行局部封閉,但往往導致面癱,且易復發。
近幾年,肉毒桿菌毒素A(Botuline Toxin A,BTA)被廣泛應用於HFS的封閉治療。與酒精封閉相比,完全性面癱發生的比例小,作用持久。90%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葯效可維持3~4個月。其副作用為眼球發干、上瞼下垂及輕度面癱等。其毒性具有劑量依賴性,可產生稱為「燃點現象」的精神過敏。另外,對於植物神經系統也有影響。可導致心慌、心悸和血壓升高等。當與其他損害神經肌肉接頭的葯物合用時,毒性作用增大,治療HFS時推薦使用小劑量(12.5u)、多次(3~4次/年)、間歇性應用BTA。
(3)手術治療
自1944年Campbell和Kendy開始利用手術治療基底動脈瘤壓迫導致的HFS以來,經Carden(19 58),Maroon(1960)等對手術的進一步完善,Jannetta於1976年正式提出了微血管減壓(microv as 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概念。MVD已成為治療HFS的首選方法。其術式為:枕下開顱,暴露面神經,於面神經出腦干區找到壓迫血管,在其間隔以明膠海綿,肌片或Teflon片,達到減壓的目的。這一術式曾被認為是能夠治癒HFS的唯一不留後遺症的方法。
很多學者在長期隨訪中發現,MVD治療HFS其遠期有效率可達60%~70%,且部分病人在隨訪期間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乃至痊癒,少數病人症狀於術後5月方完全消失。Barker等在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中表明,病人的年齡、痙攣部位、病程及術前有無面癱與遠期療效無關。而檢測到性別及疾病的典型程度是預後評估的主要指標。隨訪表明:MDV治療HFS仍存在4%~12%的復發率,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置入的材料:明膠海綿及肌片置入後有可能被吸收導致復發,而Teflon片用於減壓後有報道可形成膽脂瘤重新又對面神經形成壓迫;(2)置入物脫落:如墊片放置欠妥貼,術者關顱前的不精細操作都可造成墊片漂移;(3)術後蛛網膜粘連包裹面神經產生壓迫;(4)減壓不充分:因各種原因,如術者的技術,術中的意外情況及壓迫血管較隱匿使減壓不充分;另外,血管聯合壓迫僅行單一血管減壓術均可導致術後復發。Jannetta認為:大多數復發病例是由於減壓不充分引起的。有學者提出,對於這些病人的再次手術仍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而對由於粘連引起的復發再次手術的意義不大。HFS復發大都在術後2年內(1月~5年),2年以後的復發率可低於1%。
MDV手術死亡率極低,但術後大多數病人會出現短暫的惡心、嘔吐、聽力下降、面部感覺障礙及眩暈等症狀,絕大多數病人可在術後兩周內消失;僅少數病人可遺有永久性的後遺症如聽力下降乃至耳聾(2.6%),面癱(0.9%),面部感覺障礙(0.4%)和腦干梗塞(0.3%),且這些後遺症隨再次手術而相對升高。

原發性面肌痙攣有什麼特點?
面肌痙攣為陣發性不規則半側面部肌的不自主抽搐或痙攣。常發生於一側面部,雙側發病者極少見。原發性面肌痙攣多發生於中年以後,女性多於男性,面肌抽搐多從眼輪匝肌開始,呈間歇性,以後逐漸擴展至同側其他顏面肌,以口角肌的抽搐最為明顯。面肌抽搐當精神緊張或疲倦時加重,在睡眠時停止發作。神經系統檢查無其他陽性體征。在肌電圖上顯示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波。本病一般不會自愈,治療尚不理想,目前多是對症治療。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mjjl.htm

❻ 五月的顏色

「 鏡中影花亂舞風,誰不憐惜情濃,春去秋來四季悾愡,留不住,又何必眷戀殘紅  ……」

咀嚼一句歌詞,彷彿讀懂了人生。

五月的顏色,穩重,而與世無爭。

春花該是多麼迫不及待,不顧綠葉的矜持,任性地搶盡了春天的風頭,卻輸給了春風的肆無忌憚。用一夜花雨落幕,花瓣徒然艷麗,紛紛揚揚,斑駁在嫩芽初綠間兀自首謹姿不甘。楊柳於是依託成熟的修為,烘托成夏的穩重。丁香花裹挾著暮春的旖旎風情,燦若紫霞,在孟夏的清雅間,溫婉成小家碧玉的柔美與嫻靜。

五月,季節漸漸成熟,如我的年齡。

等待了整個寒冬的寂寞空虛,卻在春光里迷失了真情,歲月積攢了茫茫往事,一段段單行的旅途,如一場沒有綵排的夢,無力回首。曾經彰顯青春無畏,枉自奢侈,不顧一切地揮霍了青澀與美好。卻在一夜風的頓悟里,讀懂紅塵來去。

中年人的行走,自由自在,開始享受有思想的孤獨,開始追求有品味的寂寞。我給我的當下定義「偽小資」,自我偽裝成孤獨的雨巷。偽裝卻是真實,我不會假若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式的猖狂,也不會「世上本沒有路」式的哲學式的自我拷問,而是一種「獨自徘徊,寂寥又悠長」的「雨巷」式的孤獨。不能享受孤獨的人,不配擁有自由。五月,便是這般我行我素。

五月的顏色,是母親的顏色。

榆樹開花了,柳樹也開花了,松樹結出層層松塔。感恩回報不屑爭奇斗艷,而是嬌嫩的依偎和長情的陪伴。榆錢是榆樹的延續,柳絮是柳樹的傳承,依託風而遠去,不是謝幕,卻是新生。

無論過去多少年,五月依然寄滿相思。無論經歷多少個五月,有一個五月註定不同。我在這個五月虛構一段感情,讓我淚目的是你不再陪我一段段旅晌型程。

忽然的一句話,忽然的一次感動,忽然自以為相知,心事便傻傻的五顏六色。喜歡是什麼樣子,喜歡是一種感覺,是你也知道的感覺。愛是什麼,愛是心動,只需自己明白的心動。於是,心動的人自己墜入愛河,自我幻想著柔情蜜意,自己讓自己愛得無可救葯。暗戀是愛情的極致,蘇格者絕拉底說,「最美麗的愛情是暗戀。」五月的矜持,如丁香樹下的想念,這就是暗戀的樣子,你也無須懂。

朋友從外地傳來鬱金香,滿屏的嬌艷我卻不為所動。我也許老了,見慣了多姿多彩。鬱金香的花語是「高貴,體貼與穩重」,我竟覺得可笑至極。自帶毒素,能致使人與動物眩暈和昏迷,何來體貼與穩重呢?若說富貴,牡丹,富貴者也,在牡丹面前哪朵花敢稱之富貴呢?

五月,讓所有的情分塵埃落定,那就是沒有什麼顏色,可以讓愛情成熟。

我們怎麼才能無愧於親情,父母與兒女,總有一份遺憾。怎樣去忠貞於愛情,驀然心動,迷亂而歉意。唯有友情,便如清茶,淡雅適中,品味悠遠。不用時時刻刻,不用天長地久,沒有歉疚與遺憾。你在,我也。問候里無須多言。

與朋友聊天,談到友情,希望永遠。永遠是多遠?說是「可否一生」,我曰「一直就好」。「一生和一直有區別嗎?」「有。」一生是承諾,一直,是多年以後,你回頭,我依然還在……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中有一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千言萬語,抵不過你:能嗎?

天氣有些不合時宜,在丁香園停留時想起了邂逅,在人工湖又懷念了擦肩。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掌心裡,我常常滿懷眷戀和珍惜。

熱點內容
情人節萬萬歲漫畫 發布:2025-08-18 15:50:15 瀏覽:40
七夕流程規劃 發布:2025-08-18 15:41:55 瀏覽:894
花茶花樹 發布:2025-08-18 15:40:34 瀏覽:90
海棠曉夢吧 發布:2025-08-18 15:38:07 瀏覽:550
盆栽桔子修剪圖解 發布:2025-08-18 15:38:06 瀏覽:459
玫瑰花餃子是煮還是蒸 發布:2025-08-18 15:28:26 瀏覽:40
梅花魂導入 發布:2025-08-18 15:26:04 瀏覽:250
墨蘭蘭花 發布:2025-08-18 15:24:35 瀏覽:915
電動車情人節策劃方案 發布:2025-08-18 15:12:08 瀏覽:830
燃晚海棠花 發布:2025-08-18 15:10:35 瀏覽:895